基于密度分区的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研究——以桂林漓东新城为例

合集下载

桂林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特点

桂林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特点

桂林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特点周前程【摘要】Combining with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different periods in Guilin, the paper sums up the evolution law for the spatial structure at downtown in the city, analyzes the features of the mutualism among mountains, water, and city in Guilin in different periods, points out the struc-tural forms of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is the fruit under the natural and unnatural forces, which realizes the common evolu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city and environment, so it is th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s in Guilin.%结合桂林各时期的历史资料,总结了桂林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分析了不同时期桂林"山、水、城"共生的特点,指出桂林"山、水、城"相互穿插融合的结构形态是自然力和非自然力双重作用的结果,实现人与自然、城市与环境共同进化,是桂林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发展的选择.【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6(042)004【总页数】3页(P14-16)【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城区;山水环境【作者】周前程【作者单位】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14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2桂林是一个以山水风景著称的国际旅游城市,也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城市与山水环境有机融合、互相映辉和衬托,早已使山水环境超越了其自然属性,而赋予了历史人文内涵。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活力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桂林市中心城区为例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活力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桂林市中心城区为例

992023.24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of urban vitality and helps Guilin to build a world-class tourist city.Key words urban vitality; multi-source data; influencing factors; Guilin city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空间无序扩张、发展失衡等问题。

基于此,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品质提升和活力营造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重点问题[1]。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城市活力的研究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多源数据对城市活力进行测度,并探索城市活力的影响因素,可以为城市功能结构调整及活力营造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城市活力有着丰富的内涵,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认为,城市活力由街道上的行人活动与空间场所的交互产生[2],蒋涤非提出人的集聚和生活是城市活力产生的原因[3]。

基于相关研究,本研究将城市中人的集聚及其活动行为作为城市活力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城市活力进行了大量研究,张梦琪基于夜间灯光、POI 等多源数据,从国家尺度和城市尺度对城市活力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包括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功能多样性和吸引力等几个方面[4];范冬婉以城市社区为基本研究单元,运用POI、路网等多源时空数据建立了城市活力评价体系,对城市活力表征进行测度,并探析了活力的影响因素[5];朱婷婷等基于POI数据和社交媒体签到数据,提出城市活力度量指标,并摘要 城市活力是城市健康发展的保障,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

文章基于多源数据对桂林市城市活力进行量化研究。

研究发现:①桂林城市活力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主副双核”的集聚特征,并呈现东西向、南北向两条活力发展轴;②在城市活力的影响因素中,餐饮服务、购物服务、生活服务、住宿服务密度与城市活力相关性显著,风景名胜密度相关性最弱。

桂林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特点

桂林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特点

桂林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特点桂林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核心城市,位于广西北部地区。

桂林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对桂林中心城区空间结构演变与特点的详细介绍。

在历史时期,桂林中心城区是作为交通和商业的中心而形成的。

古代桂林城区是一个典型的城市空心化结构,以中心城为核心,周围环绕着城墙和护城河。

城墙内的空间由宫殿、庙堂、行宫等官方建筑以及商业街区、府邸等组成。

城墙外的区域则是农田和村庄。

这种空间结构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权力和等级秩序。

社会主义时期,桂林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桂林成为广西重要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

为了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中心城区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拓展和改造。

新的工业区和住宅区被建立在原先的农田和村庄的区域上。

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由单一的商业中心转变为多功能的城市中心。

工业区和住宅区分布在城市的不同方向,形成了一个“星状”分布的空间结构。

开放以后,桂林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进一步发生了变化。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需求,中心城区进行了更加全面的改造和升级。

城市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大,新的商务区、文化娱乐区和旅游景点被建设起来。

同时,交通网络也得到了改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首先,桂林中心城区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而闻名。

桂林以其秀丽的山水景色而著名,许多山和河流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区域,形成了桂林独特的自然景观。

这些自然景观成为了中心城区的主要特色,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其次,桂林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

桂林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这些古建筑、文化遗址等成为了中心城区的重要景点和文化符号,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再次,桂林中心城区的旅游业发达且经济繁荣。

中心城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旅游业成为中心城区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高密度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与管理研究

高密度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与管理研究

高密度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与管理研究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化的发展势头愈发迅猛。

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造成了城市内资源分配不均衡、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

如何在高密度城市中进行有效的空间布局优化与管理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高密度城市空间布局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

由于城市土地有限,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因此,合理规划和利用城市内部的空间,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关键。

这可能涉及到提高建筑密度、扩建地下空间、有效规划开放空间等方面。

例如,可以通过建设高层建筑,利用立体空间优化城市布局。

此外,可以将地下空间用于交通系统、储备设施和市民休闲等活动,以扩大可利用的空间范围。

其次,高密度城市空间布局需要关注城市的功能分区。

通过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可以有效利用和管理城市资源。

例如,中心商业区可以集中商业设施和办公楼,以满足商业和办公需求;居住区可以提供住宅和公共设施,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城市内部的交通网络,以提高交通效率和减少拥堵。

另外,高密度城市空间布局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城市化的过程往往会对周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空间布局优化与管理时,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这可能包括保护绿地和湿地、建设可持续的城市建筑、推广清洁能源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加强城市垃圾处理、水资源管理等环保措施,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高密度城市空间布局还需要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服务。

城市是人口密集的区域,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和利益多样化。

因此,城市空间布局应该平衡不同群体的需求,促进社会公平。

此外,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设施也是关键,包括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

通过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高密度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与管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涉及多个方面的考虑。

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时,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合理规划和利用城市内部的空间。

广西城镇空间布局与发展趋势研究

广西城镇空间布局与发展趋势研究
的 位 优 势 。 其 是 进入 2 1世纪 后 , 广 两 的交 通 、
不 便 ,工 业 经 济 实 力弱 ,城 镇 的
实施 改革开 放 政 策 以来 ,尤 经 济 辐 射 和 吸 纳 入 【 能 力 不 足 , J 20 0 5年末 ,城镇化水平 3 . 2 , 3 6 % 角 “. 9- - I 和 中越 “ 2” 两廊 一 圈” 合 通 讯 、 电 力 等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突 飞 低于 全国近 l 0个百分点 ,与全国 作 区域 ,具 有 非 常特 殊 的 区位优 猛进,南昆铁路 、沿海港 r、机场 、 平均水平相 比存在差距 。因此,研 ]
● ● ● 尊 ● ● ● ●
● ¥ ● ● ● ● ● ● ●
● 拳 ● ●
● ●
● # ●
吴 丹
摘 要 : 西是 全 国唯 一 既 沿 广
边 、 沿 江 又 沿 海 的 少 数 民族 省 区 ,
最 便捷 的 大 通道 , 具 有非 常特 殊 农 业 产业 化 、商 品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率低 , 交通
辐 射功 能 。 分工不明确,城镇性质大 唰小异 ,
面 临新 的机 遇和 挑 战
2. 大西 南出海通道的建设 1
合 作
缺乏 优势 产业 和特 色经 济 ,资源
的合 理开 发和 综 合利 用不够 , 区
自2 0 0 1年 以米 , 广 西一 直 致 域 经济效 益 不高 。一 些 域 中心 城市 , 如贺 州市 、河池 市 、百 色 力 于将 其建 设成 为 西 南地 区 出海
向尔 南亚 、背靠 大 西南 , 足 中国 大 城市 2个 ,即桂林 市和梧 州市 ; 密 向稀逐 渐变化。2 5年,广西 0 0

漓东新城 工程设计方案

漓东新城 工程设计方案

漓东新城工程设计方案1. 背景介绍漓东新城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长沙市发展的重要城市新区。

作为长沙市国家级新区,漓东新城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城市之一。

为了实现新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漓东新城需进行全面的工程规划和设计,以保障新城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2. 设计目标漓东新城工程设计的目标是按照国家规划和城市发展要求,实现新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 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 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打造宜居城市;- 提高城市抗灾能力,确保城市安全;- 确保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分布和高效运行;- 优化城市交通系统,改善交通状况。

3. 总体规划漓东新城工程设计的总体规划将根据未来城市发展需求和市民生活需求,结合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科学制定城市布局。

总体规划包括城市用地分配、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规划等。

同时,总体规划还将充分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形象的建设,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4. 建筑设计漓东新城的建筑设计将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实用性和美观性。

建筑将采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充分体现环保节能和绿色建筑的理念。

建筑设计还将充分考虑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的统一性,使整个城市呈现出和谐的城市风貌。

5. 绿化设计绿化设计是漓东新城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漓东新城的绿化设计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绿化建设的结合。

绿化设计将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打造出一片绿树成荫的城市景观。

同时,绿化设计还将注重植物种类的选择和植物布局的合理性,使城市的绿化景观更具魅力。

6. 基础设施建设漓东新城工程设计将充分考虑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水、供气、供电、通讯、交通等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将注重设施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高效性,确保城市基础设施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城市发展的需求。

7. 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漓东新城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

基于POI_数据的旅游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分布研究——以桂林市中心城区为例

基于POI_数据的旅游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分布研究——以桂林市中心城区为例

32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4.02of various types of public recreation spaces is more obvious,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shows a “northwest-southeast” deflection direction.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types of recreational resources, to increase the density and accessibility of the facilities,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ype combinations,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upply to promote the occurrence of behavioral activities.Key words POI data; urban public recreation space; distribution pattern; Guilin City存量规划背景下,城市进行人本主义的精细化更新建设,空间发展转向社会需求、尊严需求和价值需求等方面,公共游憩空间进入专家学者和建设者的视角。

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公共游憩空间发展,满足国民游憩需求,实现城市游憩空间管理与城市整体建设目标协同发展是一项重要课题。

随着人们对游憩用地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内在20世纪中期开始关注城市的游憩功能,并逐渐进行深入讨论。

目前我国关于公共游憩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憩及游憩空间概念辨析[1-3]、游憩空间类型和结构研究[2,4]、游憩活动需求及行为研究[5,6]、游憩空间规划设计和评价研究[7]等方面的内容。

基于分形理论的广西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基于分形理论的广西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杨 穗 云
( 广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广西 桂林 5 10 ) 404
摘要 :城市是人 口和经济的聚集地,城市体 系空间结构具有分形几何特征。将分形理论与 中心地理论 相 结合,通过城市体 系的关联维数模型计算 出广西城 市体 系空间结构的分维值 ,发现 广西城市体 系的 空间分布是具有分形特征 ,城 市体 系自组织演化在空间结构 方面具有优化趋势,可以强化 中心、极化 南宁核心地位 ,重点扶持桂林、柳州、北海三个副 中心建设 ,构建 “ 一枢纽、二港口、三通道、四辐
城市体系是由 自然 、社会 、经济 、文化等亚系统 以混沌交织和融通分异的形式构成的动态空 间非线性
复杂 系统 ,它 具 有 开 放 性 、动 态性 、 自组 织 临 界 性 、
即具有分形特征。据此,对广西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分 形研究 ,能够在认识广西各个城市空间结构、相互作 用的基础上 ,分析形成这种结构与相互作用 的主导机 制或组织原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城市体系的整体功 能 ,进一步优化全区城市体系结构空间布局,为统筹
射 ” 大通道 体 系和 点轴 面相 结合 发展 的广 西城 市体 系空 间结构 。
关 键词 :城 市 体 系 ;空 间结构 ;分 形 ; 关联 分 维
中图分 类 号 :F 6 , 0 15 文 献标 识 码 :A
T e Re e r h O l h s a c i Gu n x t y t m p t lS r c u e Ba e i F a t r lT e r a g iCi S se S a i tu t r s d O r c u a h o y y a l
p sa e y a d rdito . a s g wa n a ai n
Ke r s i y t m; s a i t cu e f cu e;i trea e i n in y wo d :ct s se y p t s u t r : r tr l a r a ne r ltd d me so

“类飞地型”城市发展模式实例研究

“类飞地型”城市发展模式实例研究

“类飞地型”城市发展模式实例研究城市的发展与其和外界的联系密不可分。

边陲城市要取得快速发展,主要应致力于建设“类飞地型”城市模式。

本文以广西柳州为例,分析了“类飞地型”城市的含义、形式、产生原因等,并探讨了这种模式在边陲城市工业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类飞地型边陲城市外界联系柳州加强外界联系是当前我国城市的主要发展点当前,我国城市的发展点主要集中于城市与外界的联系上,与外界经济社会联系越紧密,发展就越迅速。

沿海城市,由于交通的便利,与外界,主要与海外直接接触,具有先发优势,经济社会发展一直保持前列;中部和边陲城市,与外界接触相对困难,发展较为缓慢。

在历史的发展中,各城市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因素。

每个城市都有引以为傲的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在发挥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它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向现代经济和社会特质转化,在这个方面没有优劣之分。

城市发展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它们与外界联系的范围和便利程度不同。

在科技、文化、物质创造越来越精益求精的今天,城市如果仅仅依靠自身条件,即使形成十分优化的内循环系统也是远远不够,城市内在因素更深的潜质只有在与尽可能多的外来因素的接触、交流和碰撞中才能更广泛的激发出来,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有些城市内在因素并不优越,但与外界接触充分取得了快速发展,反之,一些原本有着灿烂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由于各种原因较为封闭的城市,发展却落后了。

沿海城市具有与外界接触的先天优势,外来因素容易在这些城市较长时间停驻,便于当地对其充分的选择、辨析、消化、吸收、扩展、融合,促进当地加快发展。

与之相比,中部城市与外界的联系不那么直接和便利,联系的成本更高,但中部城市也有自己的优势,中部是南北之间各城市之间沟通的必经之处,外来因素更为广泛和复杂,这些因素虽停留短暂,但中部城市如能致力于促进各城市间的联系,将其发展定位为建设优良的网络节点城市,发展瞬时的交通和信息经济,其内在的发展因素将会以多阶段跳跃的形式连贯起来,激发出来,取得跨跃式发展。

基于多尺度分析的城市空间布局规划

基于多尺度分析的城市空间布局规划

基于多尺度分析的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是指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对城市内各种功能区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规划,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优化空间利用。

在过去的规划实践中,常常只关注单一尺度的问题,如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等,而忽视了多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然而,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尺度的规划决策相互影响,需要综合考虑。

多尺度分析是一种综合考虑城市规划的方法,它将城市空间布局规划从单一尺度的局部问题转变为多尺度的整体问题。

通过对城市空间的不同尺度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潜在问题,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首先,从宏观尺度来看,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应该考虑到城市的整体发展方向和空间结构。

宏观尺度的规划涉及到城市的总体用地分配、功能定位和交通网络等方面。

例如,城市的中心区域通常是商业、文化和行政中心,应该合理规划商业和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提供便捷的交通网络,以吸引人流和促进经济发展。

而城市的边缘区域则可以规划为住宅区或工业园区,以满足人们的居住和工作需求。

通过宏观尺度的规划,可以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组织和协调发展。

其次,从中观尺度来看,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应该考虑到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空间布局。

中观尺度的规划涉及到城市内不同功能区的布局和组织,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这些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空间布局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商业区的布局应该考虑到人流和交通的便捷性,以及商业设施的多样性和竞争力。

住宅区的布局则应该考虑到居民的居住需求和生活环境,提供便利的社区设施和公共服务。

通过中观尺度的规划,可以实现城市功能的均衡发展和相互支持。

再次,从微观尺度来看,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应该考虑到城市内部的细节设计和空间组织。

微观尺度的规划涉及到城市内部的建筑设计、景观规划和公共空间的布局等方面。

这些细节设计和空间组织对城市的形象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到功能的合理布局和建筑的风格特色,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基于GIS的桂林市旅游景点空间格局分析

基于GIS的桂林市旅游景点空间格局分析

法对桂林市旅游景区的空间聚集和差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桂林市 3A 级及以上旅游景点的最近
邻指数(R)为 0.67,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典型的凝聚型分布,且景区在研究区域分布较为集中,其分布高密度区为桂
林市中心城区(象山区、秀峰区、叠彩区、七星区);其中 3A、4A、5A 级景点空间分布范围为 3A>4A>5A,景点分布情况
发展驱动力最强的载体,早期学者主要使用数据统计
的方法进行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分析 [3],近 10 年
间有大量学者采用 GIS 空间聚类、可达性等方法对景
区分布做空间布局分析 [4-9],或采用时间断面截取的方
式进行旅游空间格局演化分析[10]。桂林作为世界历史
文化著名的旅游城市,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学者的
方向。根据标准差椭圆可以计算出大约 55%的旅游景
现代计算机() 2021.05 下



研究与开发
表 1 桂林市 3A 级以上旅游景点最邻近点指数测算及其空间结构类型
点集中分布在象山区、秀峰区、叠彩区、七星区这四个
中心在灵川县,同时灵川县也是桂林市的空间几何中
为桂林市中心城区向周边扩散。
关键词:
旅游景点;空间格局;桂林市
基金项目:
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互联网的社区支持农业(ICSA)碎片化农产品供应链创新研究
(No.2018KY0670);桂 林 旅 游 学 院 科 研 项 目 :LBS 在 旅 游 中 App 中 的 应 用 及 对 游 客 决 策 行 为 的 影 响 研 究
心城区以及新兴的灵川县以及临桂区等经济发展区;
分布密度从核心到边缘地区递减;超过一半的景点有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空间结构演化及其调控研究的开题报告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空间结构演化及其调控研究的开题报告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空间结构演化及其调控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逐渐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空间布局不合理以及资源禀赋等因素,该地区经济发展存
在一些结构性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调控和优化。

本文拟对北部湾经济区的空间结构
进行调查,并提出策略性建议。

二、研究内容
1.北部湾经济区的空间结构分析:通过分析该地区的产业分布、功能分区、城市化进
程以及空间布局等情况,揭示其空间结构的现状和问题。

2.空间结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该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现有的经济社会
状况进行分析,探讨其空间结构的演化和形成因素。

3.空间结构优化策略研究:基于现有的问题和演化特点,提出具有可行性的、适应当
地实际情况的空间结构调控策略。

包括拟定优化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合理调整产业布
局等一系列方案。

三、研究方法
1.资料搜集:收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统计数据、文献、报告以及实地调研所需的材料。

2.定性研究:采用SWOT分析法等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对北部湾经济区的空间结构
进行评估和分析,找出其问题和优势。

3.实证研究: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和统计方法,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探讨
经济区空间结构的演化和发展趋势。

四、预期成果
通过对北部湾经济区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揭示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为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本研究将形成一份详实的研究报告,
该报告将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并在高校、地方政府等机构进行交流和推广。

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布局研究

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布局研究

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布局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发展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城市作为生产、交通和文化中心,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布局也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

1.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内部不同空间形态的总体组成。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力包括城市聚集经济、人口增长、土地短缺等因素。

在城市发展初期,商业、行政、文化、娱乐等主要场所集中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带,形成了“空心化”空间结构。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城市规模扩大,各种功能的需求不断增加,城市逐渐发展出“辐射化”空间结构,各个环状路周边的城区逐渐发展,城市核心区的辐射力量逐渐增大。

同时,城市还发展出“多中心化”空间结构,新的中心区和次中心区的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2.城市布局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的布局是指城市内不同功能和用途的场所分布相对位置的总体排列方式。

城市的布局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城市的布局可以通过增加城市内部的交通网络、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规范土地利用等手段来进行调控。

以北京市为例,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的城市布局经历了多次演变。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采用了“多中心、集中化”的城市布局,总体呈现出城中有城、城市和郊区共构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市的城市布局逐渐呈现出向四周扩展、多中心发展的特点。

到2004年,北京实行了“城市副中心”建设计划,逐步形成了“二环一核、三环两心多组团”的城市布局。

3.未来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发展趋势未来城市发展中,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将面临新的变革和调整。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开展和城市发展形势的趋势化、现代化,未来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布局将向着“多中心化、人性化、可持续化”的发展方向逐渐演变。

“多中心化”是未来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未来城市的多中心化发展不仅可以实现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资源分散利用,而且还能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山水优先导向下的城市居住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桂林市中心城区为例

山水优先导向下的城市居住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桂林市中心城区为例

山水优先导向下的城市居住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桂林
市中心城区为例
赵鸿钰;王路生;龙良初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22(19)24
【摘要】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和实地调研,在探讨桂林市中心城区的生态绿地、山体和水体三种影响要素对城市居住区空间分布所起的引导与限制作用的基础上,分析桂林市中心城区中现有的817个城市居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桂林城市居住区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分布特征为集聚性和不均衡性,呈“三核两带”的空间分布模式。

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桂林城市居住区空间均衡发展的策略,实现人居环境的品质提升,推进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

【总页数】4页(P26-29)
【作者】赵鸿钰;王路生;龙良初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面向实施的城市空间控制引导方法创新——以保山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整体设计导则研究为例
2.城市中心城区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3.山地城市临山和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导则研究
——以毕节市中心城区为例4.大数据视角下的城市“三生”空间识别及分布特征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为例5.基于POI数据的中小城市多类型商业空间分布研究——以荆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密度分区的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研究——以桂林漓东新城为例

基于密度分区的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研究——以桂林漓东新城为例

T kn e e w iage sae r x m l w yt etbi ra e syznn s m fr ra rwha d a ig h w t ni Lj n at ra a pe et s lhub nd ni oigs t b ngo t n t n o n i o f e , r o a s t ye o u
维普资讯
第2 卷第1 4 期 2 0 年3 08 月
青 岛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V l2 No 1 o _4. . Ma .0 8 r2 0
J u n l f i g a n vr i f ce c n c n lg (0 il ce c s o r a o n d oU iest o in ea d Q y S h 0 yS ca S i e ) 0 n
Ab t a t Ma y b t r d v l p d ct s a h me a d a r a a e a o t d u b n d n i o i g a c r i g t e in l sr c : n e t - e e o e i e t o n b o d h v d p e r a e s y z n n c o d n o r go a e i t c a a t rsi s h s p p ra t mp st s h s t e r r a iey i h p ta tu t r fu b n e o o e eo me t h r ce it T i a e te t o u e t i h o y c e t l n t e s a i lsr c u e o r a c n my d v lp n 、 c v
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各产业间及 与 环 境 的协调 发 展 , 理 的规 划 与空 问布局可 以增 加产 合 业 的集聚效 应, 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 , 改善 生 活及经济发展的环境。 当前城市超常规的发展态 在

基于韧性视角的省域城镇空间布局框架构建研究

基于韧性视角的省域城镇空间布局框架构建研究

基于韧性视角的省域城镇空间布局框架构建研究
李彤玥
【期刊名称】《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年(卷),期】2018(010)004
【摘要】韧性城市和韧性区域研究成为近期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的热点.我国省域是国家的二级行政区,在区域快速增长时期,经济增长和空间资源与集聚效率偏离的矛盾逐渐凸显,韧性理论为城市和区域发展提供了一个建构与响应不确定性及脆弱性的新框架.本文关注\"省域城镇空间布局的韧性\",在省级行政区层面运用韧性理论构建城镇空间布局规划框架,包括空间、部门、网络和等级四个维度的省域空间要素韧性塑造及以自组织与冗余配置为原则的省域城镇体系韧性塑造,同时对相应内容和重点进行梳理,即通过生态为底的省域韧性空间重塑、产业为纲的省内部门协同发展、省级城镇等级—规模—网络耦合效应、省域城镇体系自组织和省域城镇体系冗余配置,实现省域城镇空间布局的韧性提升.
【总页数】16页(P273-288)
【作者】李彤玥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就近城镇化视角的省域范围内农村流动r人口就业与产业结构匹配r——以河南省为例 [J], 李建平
2.多维度城镇化视角下的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省域数据的空间杜宾面
板模型 [J], 王锋;秦豫徽;刘娟;吴从新
3.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r——基于绿色发展视角的省域面板数据分析 [J], 呙世俊;罗蕴玲
4.基于京津对比视角下的河北省金融政策改革框架构建研究 [J], 应明
5.基于人地关系视角的省域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以甘肃省2009-2018年数据为例 [J], 寇娅雯; 张莹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文化异地重构--以桂林市漓水人家景区为例

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文化异地重构--以桂林市漓水人家景区为例

第36卷第4期2021年4月靠R评乾曇俛学报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No.4Vol.36Apr.,2021DOI:10.16069/ki.51-1610/g4.202L04.007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文化异地重构——以桂林市漓水人家景区为例陈倩,邓敏※(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桂林541006)摘要: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路径主要是就地保护、异地重构。

传统村落的原选址多面临着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等问题,因而传统村落的异地重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较好的保护方式。

文章基于“三生空间”视角对桂林市漓水人家景区传统村落异地重构的路径进行了解析,进而对传统村落文化提出村落分区重构、传统文化活化再现、民俗风情演绎化、传统村落文化“智能化”等异地重构保护与发展路径。

关键词:三生空间;传统村落文化;异地重构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21)04-0034-060引言传统村落作为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历史沉淀,是乡土文化与民族特色文化的积累。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表明应大力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⑴。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传承发展和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⑵。

尽管政府及相关部门颁布了各种保护条例,传统村落消失的步伐仍未停止。

国外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30年法国《风景名胜地保护法》的颁布。

在国外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⑶,文化旅游的发展能为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资金支持,文化遗产的保护效率很大程度上受经济与政治发展影响⑷。

城市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研究

城市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研究

城市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研究城市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为人们提供生活的便利,更承载着各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功能。

城市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的研究,旨在优化城市的布局与结构,提高城市的效能与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功能分区的意义城市功能分区是根据城市的规模、经济特征、社会需求等因素,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给予相应的功能与用途。

这有助于合理利用城市资源,提高城市的效能。

首先,城市功能分区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通过合理划分商业区、产业区和商务区等功能区域,可以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和相对集中,提高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其次,功能分区有助于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将城市划分为居住区、公共服务区、休闲娱乐区等不同功能的区域,有利于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设施和公共资源,并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最后,功能分区有助于提高城市管理与规划的灵活性。

通过细分城市区域,可以针对不同的功能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配置,提高城市的管理效能和规划决策的科学性。

二、城市空间布局的原则与方法城市空间布局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具体体现,旨在为城市提供有序的空间结构和合理的发展格局。

在进行城市空间布局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首先,要以人为本。

城市的设计和布局应以满足居民的需求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注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其次,要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空间布局应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为城市提供长期发展的基础。

再次,要注重城市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注重公园、广场、商业街等公共场所的布局和设计,提供居民交流、休闲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最后,要注重交通规划与交通流动性。

城市空间的布局应考虑交通的便利性和流动性,合理规划道路、公共交通等交通设施,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能和减少交通拥堵。

三、城市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的案例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的实际应用,我们可以对一些城市进行案例研究。

桂林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桂林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桂林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桂林是一个以山水闻名天下的旅游城市,历史悠久,特色突出,在全国旅游目的地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近十年来,桂林立足于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造,城市品位得到了显著提升,为老牌旅游区增添了不少魅力。

一、桂林城市建设改造概况在1998年前,桂林城市被戏称为“美丽的姑娘穿着一身破烂的衣裳”,城市破乱、陈旧,城市品位较低,与桂林当时在旅游界的地位极不相符。

为改变当时的状况,桂林于1998年开展了大规模城市建设改造,其工程量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在桂林城建史上绝无仅有。

当时的建设项目涵盖了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形象塑造以及新区建设发展等多个领域。

1999年初,桂林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紧紧抓住国家拉动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风景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区域经济中心的城市性质,及时制定了《中共桂林市委桂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建设的决定》和《1999年至2003年桂林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思路》,明确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在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上。

由此,桂林新一轮城市建设步入了快速、高效、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十五”期间,桂林累计投资160多亿元人民币,实施“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城市中心广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街道改造等33项市政建设工程,共新建、重建桥梁20座,新建或改造城市道路(街道)200条,免费公厕900余座。

建设了一批高等级公路,改造完善了口岸、机场、码头、交通设施,开通了8条城市免费公交车线路和一批穿梭景区间的巴士。

整个城市基本实现了旅游服务体系公共化、环境建设功能化、基础设施景观化、人居环境生态化,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多项称号,并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首推的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

二、桂林城市建设改造经验(一)明确城市定位,重视规划管理。

基于多源数据的旅游城市街道活力量化评价及提升策略—以桂林历史城区为例

基于多源数据的旅游城市街道活力量化评价及提升策略—以桂林历史城区为例

基于多源数据的旅游城市街道活力量化评价及提升策略—以桂林历史城区为例1、研究背景和意义:旅游业是我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因为其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果,可以带动许多相关领域的发展。

然而,旅游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如不断加剧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空间压缩等挑战,这些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因此,评估旅游城市街区活力并提出策略是缓解城市旅游压力并提升城市形象的必要手段。

2、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评价框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和人口背景、交通条件和网络、建筑和空间结构、社交和活动类型等方面。

根据以上方面,制定指标体系,主要考虑以下因素:人口密度、社会群体多样性、道路状况、公共交通系统、绿地覆盖率、历史文化价值、商业生态等。

这些因素可以定量和定性分析出街区的整体活力水平。

3、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数据来源可以通过三种途径:空间图像、街拍和街区历史文献等相关资料。

针对不同数据类型和特点,选取合适的处理方法和分析工具,包括聚类分析、GIS和网络状况分析等手段。

4、案例分析和结果呈现:以桂林历史城区为例,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桂林古城区的活力主要来自于商业活动和影响力,是一个充满商业机会和活力的商圈,然而,在社交多样性、城市交通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建议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以下几项策略:提高社交多样性,建立交通网络,加强城市功能建设,拓展商业市场等。

5、总结和展望:本研究主要是基于多维度的数据进行评价,总体思路是揭示城市街区活力的内在逻辑和特征,为提升城市旅游品质提供参考。

未来,随着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不断升级,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也需要不断优化和更新,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城市的特点和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桂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研究项目(20070411) [收稿日期]2007-11-18 [作者简介]刘丽荣(1964-),女,湖南长沙人,桂林工学院副教授。
·16·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4卷
起利用居住和非居住发展的开发控制指引作为DGP (开发指导规划,development guide plan)的技术依 据,比 如,“住 宅 开发 强 度 是根 据 人口密度 来计 算 的,而DGP规定住宅发展所允许的毛容积率受到基 地规模、城市设计、历史保护、机场限高和通讯管制 等因素的限制。”[2]
[关键词]密度分区;城市经济;开发强度;空间布局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8)01-0015-06
Research on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urban density zoning
桂林市的城市建设采用建筑限高、限体量进行 城市规划管理,其初衷是为了减少开发强度,减少 交通压力,营造与山水和谐的宜居环境。但对于城市 发展及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城市风貌已经产生了一 些影响,如建筑面积短缺造成了土地和住房价格的 迅速提升,城市土地消费迅速增加,城区面积增长 迅速,人口的密度越来越大,交通基础设施面临着 很大的需求压力,环境质量也在下降。而且,老城区 的发展强度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这就在客观上要求 城区向外拓展或者开发新城区,漓东新城的建设, 正是这一要求的重要实施路径。
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各产业间及与环 境的协调发展,合理的规划与空间布局可以增加产 业的集聚效应,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改善生 活及经济发展的环境。在当前城市超常规的发展态 势下,由于缺乏合理的和完整的城市密度分区作为 规划依据,开发总量过大和密度分布不合理是许多 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城市发展的态势, 建立科学的密度分区制度,致力于合理的发展空间 布局,是促进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 途径。
在动态模型的基础上,引进限制城市建设的约 束条件。得出的结论是:“在第一阶段,建筑限高对 于城市发展没有影响。第二阶段,靠近市中心区域的 土地不能充分得到发展。这是因为按照市场机制和 价格规律,这些地方因为土地价格高,理应高密度发 展,但建筑限高,这些地方的发展强度比市场要求的 高度低,城市总的建筑面积供给不足,为了满足建设 面积的市场要求,城市必然外延式地扩张,发展本 应在第三阶段发展的城市边缘地带。第三阶段,因 高度的限制,城市中心区的拆迁再发展受限,土地利 用强度无法提高,被迫进一步消费土地资源”[5]。
三、空间布局面临的问题 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会面临科学的发展空间布 局问题,并通过合理规划得以实施。由于自然条件、 功能布局及需求多样性的影响,城市内部的密度呈 现非匀质的空间分布,并形成了特有的城市肌理和 形态结构。按照城市规划的整体思路,对密度分布 进行合理控制和引导,也是塑造城市特色和整体景 观风貌的重要手段。 对于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及旅游文化资源保 护而城市经济相对滞后的桂林而言,合理的城市密 度分区显得尤为重要。桂林是国际旅游文化名城,被 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在城市规划控制方面, 强调城市文化传统的保护,自然山水文化及环境的 保护。“长期以来旅游业一直作为桂林的支柱产业,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桂林也曾牺牲了许多经济发展的
密度分区理论和技术方法可作为重要的弥补手 段。该方法有助于塑造城市整体密度等级序列,形 成疏密有致的发展格局,并易于在规划管理工作中
○ 刘丽荣,袁 泽,张 磊
(桂林工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目前国内外发达城市都采取了具有本地区特点的城市密度分区方法,为城市规划提供依据。本文尝试将 这一理论创新地用于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中,以桂林市漓东新城为例,探索建立适宜城市发展的城市密度分区方法体 系,运用生态原则、美学原则、文化原则和宜居原则等修正评价指标来确定更为细化的功能布局,建立基准评价指标体 系对经济空间布局进行优化,探索密度分区理论在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中的实施路径和方法。
国内很多学者也在探讨多层次控制城市密度的 技术方法。唐子来在研究深圳特区的城市密度分区 方法体系时,提出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策 略。周丽亚在研究深圳经济特区密度分区主要思路 的文章中指出,“面对土地开发市场化的要求,要建 立以土地开发控制为导向、以法定图则为核心的城 市规划体系,对用地规模、用途、开发强度(密度) 和配套设施等要素实施一系列的管理”[3]。我国的 香港特区在《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中提出了特别 发展管制区的一种非法定的发展管制策略,主要针 对发展密度受到制约(如保持现有环境特色或有价 值的建筑物等)的地区,这些地区通常会受到各种 特别规定的限制。
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各具特色,结合桂林 这样中等规模的国际旅游文化名城的发展背景展开 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桂林在城市规划、产业 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许多特殊的限制,如建 筑限高问题,导致城市建筑密度层次性不明显,城市 空间拓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病,出现注重眼前利 益而无序发展工业用地规模等问题,其远期影响目 前还不能明确评估。因而,有必要因地制宜地确立一 套符合桂林本地实际的新的指标体系或者评价原则 指导新区空间布局,进而指导城市规划。而利用密度 分区理论,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操作层面上,都可以 较好地弥补这一缺陷。
第1期
刘丽荣,袁 泽,张 磊.基于密度 分区的城市经济发 展空间布局研究
·17·
机遇。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大好机遇前,桂林面 临着城市建设如何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如果没 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所造成的环 境影响将是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6]因此,合理的 经济发展空间布局是桂林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24卷第1期 2008年3月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Vol.24,No.1 Mar.2008
基于密度分区的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研究 —以桂林漓东新城为例
二、密度分区理论的内涵及沿革 最初的城市密度决定机制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 的静态模型,这个模型说明了在单一就业中心的城 市,住房价格、资本密度、土地价格和人口密度都体

现出空间递减规律,即随着与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大 而呈现下降的趋势。
然而,“由于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筑 结构又具有耐用性和可持续性,所以现实中发达国 家的很多城市空间结构规律体现得不明显,这样就 需要一个动态模型来反映更为普遍的现实情况”[4]。 这个模型是对静态模型的发展,研究者依然要设置 一些限定的条件,假设没有历史建筑需要保护,每一 个城市建筑都可以遵循市场规律来进行改造或者重 建,在此基础上,城市发展是分阶段的,在每一个阶 段,土地同时被开发,而且土地再开发的强度完全取 决于该区位的土地价格。第一阶段为城市的新发展, 第二阶段为城市的拓展,第三阶段为原有高密度地 带的拆迁和城市的再发展。以香港70年来的城市经 济发展空间变化为例,这种阶段性的发展路径已经 体现出来,因而,这种阶段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 城市密度变化的规律。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利用密度分区的理念来指 导城市发 展,具 有 重 要的现实意义。国外的关于城 市密度分区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较为成熟,许多国家 地区已形成了各自的密度分区制度,国内深圳也在城 市规划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这些研究为推进密 度分区理论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可借鉴的技术 路径,但结合国内不同城市特点进行的研究少见,其 应用推广仍需较长的实践和论证过程。
桂 林 市经 济发 展 战 略 也 屡 屡 调 整,缺 乏 科 学 性、前 瞻 性 和 持 续性,导 致 空间布局具 有 较大的不 确定性,桂林市的城市总体规划难于贯彻落实,使得 城市规划处于被动的变化状态,失去其应有的严谨 性和对城市建设的有序控制,既浪费大量的人力物 力和财力,又难于对城市建设的合理性进行有效的 控制。在规划上集中反映为确定容积率等密度指标 时理性依据严重不足,随意性过大,使得城市规划 的法定图则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和非议。
从规划技术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根源,由于法定 图则自身工作层次和定位存在的局限,使得它只能对 地块等微观层次的密度指标进行规定和干预。这种 单一层次密度控制手段存在如下的明显缺陷:“宏观 层面,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发展规划脱节,无 法解决总量失控的问题,使得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 难以和谐统一,相辅相成。中观层面,中观层次的合 理密度分区指标的缺失,无法适应分区控制和管理 的要求,降低了法定图则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微 观层面,地块指标的确定依据不充分,可依据的规定 性依据主要包括通则性规定和已经批准的城市规划 设计成果,以及一些规划原理性的知识和经验。”[7] 这些存在覆盖面不够、缺乏针对性、规定较为笼统、 操 作 性不 强等 问 题,难以 提 供 有力有 效 的 技 术支 持。
一、密度分区理论的应用综述及启示
城市密度分区是目前国外城市规划中比较有代 表性的方法,我国的一些城市也在尝试着根据本地 区的特点制定密度分区标准。城市密度分区遵循微 观经济学的区位理论,“是一种确保土地价值得到充 分实现(利润最大化)和公共设施得到有效利用(福 利最大化)的制度。”[1]目前发达国家城市普遍把密 度控制的原则和策略纳入区划条例。比如,西雅图 城市规划部门在《西雅图城市总体规划:面向一个 可持续发展的西雅图》中提出了各个地区的土地使 用和密度控制原则。旧金山的区划条例引入了建筑 高度和建筑体量的城市设计策略。新加坡从1991年
—taking the new town in Lijiang east of Guilin for example LIU Li-rong,YUAN Ze,ZHANG Lei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 Many better-developed c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adopted urban density zoning according to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this theory creatively i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economy development. Taking the new town in Lijiang east area for example, we try to establish urban density zoning system for urban growth and use modificatory indices of ecological principle, aesthetic principle, cultural principle, livable principle to determine a more granular layout of urban functions. Then we build standard evaluation system to optimiz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economy and investigate the way of urban density zoning implementation in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economy. Key words: urban density;urban economy;exploitation intensity;spatial struc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