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哲学知识点总结(吐血推荐)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f2fd67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72.png)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哲学常识》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物质是别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办法论】要求我们看咨询题办情况要一切从实际动身,反对从主观动身,反对“上帝创世讲”。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以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办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动身。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进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进展。
【办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别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进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进展。
【办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又是能够认识和利用的。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别开辟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办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1、事物是普遍联系【原理】唯物辩证法以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妨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
整个世界是一具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全然没有别依靠于身边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办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咨询题,对事物的联系举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咨询题。
高中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哲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933ff7d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4a.png)
高中哲学知识点总结高中哲学是一门引人深思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思考人生,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辩证能力。
以下是对高中哲学知识点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一、唯物论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
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1、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发展的观点(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3、矛盾的观点(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高考政治 哲学常识汇总
![高考政治 哲学常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3576f1b4431b90d6c85c75d.png)
哲学(要求背诵)✧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外延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所有事物和现象。
【注意】(1)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
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在哲学课本中讲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规律客观性、真理客观性、联系客观性、矛盾的客观性————共性在于,所有的客观性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物质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见,物质是客观的)(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将二者等同,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4)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
(5)马哲物质观的意义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③“客观实在”→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2.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高考政治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考政治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d3e8b61804d2b160b4ec051.png)
高考政治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高考政治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1: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高考政治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2:辩证法部分(一)联系的观点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017高考哲学核心考点整合
![2017高考哲学核心考点整合](https://img.taocdn.com/s3/m/a5589b42be23482fb4da4c9d.png)
矛 盾 观
矛 盾 分 析 法
认识社 会与价 值选择
社会存在与社 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历 史观
基本 内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
社会历 史பைடு நூலகம்体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动力 社会历史发 展总趋势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人民群众是历方法论 坚持群众观点、 史的创造者 群众路线
要求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要求
物质
运动
规律
1.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 系。(内容) 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重视意识的作用, 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 意识 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 思想意识。 静止 1.原理: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 动性辩证关系。(内容) 2.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 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 机地结合起来。
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5、如何做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6、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历史唯 物主义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基本 内容 价值观、
人生观
人的价值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
价值的创造 途径 与实现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唯物辩证法
普 量 遍 变 性 与 质 变
新事 物的 产生 和旧 事物 的灭 亡
树立 创新 意识 民族 进步 的灵 魂
发展 静止
形而上学
高频考点
知识概览
矛盾即 对立统 一 矛盾的 普遍性 矛盾的 特殊性 主次矛 盾 矛盾的 主次方 面 用一分为二 的观点看问 题 承认、分析、 解决矛盾 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 两点论和 重点论的 统一
2017高考政治知识点:哲学
![2017高考政治知识点: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1e425b49561252d380eb6eca.png)
2017高考政治知识点:哲学2017高考政治知识点:哲学1、哲学和时代的关系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②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还体现在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5、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都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联系、矛盾与发展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7、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017届高考哲学知识点总结.
![2017届高考哲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b729a58ff00bed5b9f31de9.png)
(标示★的为复习的重要内容)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本常识)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理解哲学是什么?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反作用于生活,哲学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人们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发展史上,虽然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高考政治哲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高考政治哲学主要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e1c3e02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4e.png)
高考政治哲学主要知识点归纳高考政治哲学主要知识点归纳: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原理内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因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承认自然界与社会的客观性。
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从主观出发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运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国情出发的依据。
3、意识的能动性原理原理内容:①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外表、现象、本质、规律;②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夸大或否认意识的作用。
运用: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唯物论依据。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是第一位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达到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重视精神的作用。
反对:反对从主观出发;夸大或否认精神的作用。
运用:论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正确性。
5、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原理原理内容: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抗拒,人们不能创造、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包含三层含义:第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第三,还表现在它是不可创造和消灭的。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总结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72d6eed3968011ca30091fe.png)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总结高中哲学原理总结一、(辩证)唯物论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⑴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⑵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情况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4、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l)区别:二者含义不同;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别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 (l)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定的稳定的联系。
高考哲学题必背知识点汇总
![高考哲学题必背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ad8abb8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2.png)
高考哲学题必背知识点汇总导语:在高考中,哲学是一门重要的文科学科,也是一门需要大量背诵和理解的学科之一。
在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哲学题目,需要考生熟练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考哲学题必背的知识点进行汇总,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类存在的学科,它研究根本问题,例如人的本质、宇宙的本质、真理的性质等等。
哲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
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种基本立场。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实在的,它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
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质,物质只是意识的产物。
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包含了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的转化等基本原理。
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事物进化的根本原因。
四、人的本质与价值人的本质是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人的本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例如生物学角度、社会学角度等等。
同时,人的价值也是哲学中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同的哲学派别对人的价值有着不同的解释。
五、自由意志与决定论自由意志与决定论是哲学中的两种对立观点。
自由意志认为人具有自由选择的能力,可以自主决定行为。
而决定论则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各种因果关系所决定的,人的选择是受到外界压力和内在动机的影响。
六、伦理学中的道德与伦理道德和伦理是哲学中关于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概念。
道德是指个体内心产生的对行为的规定和评价,而伦理则是指社会集体对行为的规定和评价。
七、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哲学中关于历史观的两种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的变革所决定的,而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社会变革是由个人意志和精神观念的变化所引起的。
八、科学与伪科学科学和伪科学是哲学中关于知识的两种划分。
科学是指通过实证和逻辑推理所得到的可靠的知识。
而伪科学则是指没有科学依据或者违背科学原理的观点和理论。
哲学的高考知识点总结
![哲学的高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d60cb5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da.png)
哲学的高考知识点总结哲学是一门深奥而又吸引人的学科,它关注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高考来说,哲学是一门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科目,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哲学的知识点十分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哲学的高考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独特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式。
首先,哲学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它以思维方式研究人类思维产生的各种问题。
其次,哲学分为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三个方面。
其中,认识论涉及到对于真理、知识和思维过程的探索;形而上学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原理;伦理学则关注人类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
二、古代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在古代哲学中,有许多著名的流派和思想家。
其中,黄老学派主张“黄老之道”,认为人应追求无为而治;儒家思想以孔子、孟子为代表,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墨家思想着重于兼爱和反对战争;道家思想则主张自然无为而治;法家思想则以韩非子为代表,强调法制的重要性。
三、西方哲学主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西方哲学是哲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有许多主流流派和代表人物。
例如,柏拉图主张理念的存在,以及人应追求理念的世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理性是人类最高能力,人的幸福来自于理性的运用;笛卡尔主张怀疑主义,以此来寻求一种绝对的真理;康德则提出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观点。
四、哲学中的伦理学问题伦理学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着人类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
其中,尤为重要的伦理学问题包括自由意志与否的争论、伦理的相对性还是绝对性等。
此外,伦理学还涉及到人类是否有道德责任、如何判断善恶、道德行为与价值观念的关系等问题。
五、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与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科学作为一种特定的知识形式,通过实证研究来探索客观现象,而哲学则关注科学的前提、基础和原则。
哲学可以为科学提供理论背景和方法论上的指导,并对科学的发展和应用提出反思。
同时,科学也能够为哲学提供更加具体和实证的事实依据。
哲学知识点高考总结大全
![哲学知识点高考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a5a705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dc.png)
哲学知识点高考总结大全引言:在当代社会中,哲学已经成为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它不仅具有独特的思辨性和抽象性,还对学生的思维逻辑和人文素养进行全面的培养。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备考哲学,本文将对常见的哲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希望能够给考生提供一个清晰的复习指南。
一、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哲学中两个重要的基本观点。
形而上学主要从客观、存在和本质等角度探讨事物的本体问题;而辩证法则从矛盾、变化、发展等方面分析事物的运动与发展规律。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可以说是两个思维方式的对立,但又彼此相互渗透。
在哲学考试中要注意理解二者的联系和区别,灵活运用于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二、人的本质与人的自由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由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人文关怀问题。
对于人的本质,哲学家们长期以来争论不休。
自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社会性动物”以来,不同的哲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人的本质观点。
从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一切”到尼采的“超人”,这些观点都在探讨人的存在和意义。
人的自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属性之一。
在哲学中,人的自由常与人的责任和道德问题联系在一起。
人的自由行使应当受到约束和规范,从而形成合理而有效的社会秩序。
三、伦理学与道德选择伦理学是哲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人的行为和价值选择问题。
在伦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是道德。
道德的定义和标准在不同的哲学流派中有所不同,然而,无论是德性伦理学还是后果伦理学,都强调个体应当有意识地追求善与正义。
道德选择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判断某个道德行为是否正确?每个人都应当具备一定的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在哲学考试中,对常见的道德困境进行分析和论证是非常重要的。
四、存在主义与宗教存在主义和宗教是哲学中两种对存在意义和价值问题的不同回答。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主张人应当自觉地寻找存在的意义。
与之相反,宗教则把存在和自由的问题归结为超自然的存在和信仰,主张人应当相信和奉行某种宗教信仰。
2017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汇总 高三政治知识点
![2017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汇总 高三政治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c9ce44e7fd5360cba1adb78.png)
2017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汇总高三政治知识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哲学是高三政治必修四主讲的内容,同学要掌握哲学相关知识点。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1.物质意识辩证关系?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促进,错误阻碍。
2.一切从实际出发含义及重要意义?答:即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的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答:基本问题即物质意识的关系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又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4.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对青年学生的要求?答: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放在国情上.客观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5.联系的概念及普遍性表现?答:联系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6.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答:区别: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功能小于部分之和联系: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相互影响:整体影响部分,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7.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答: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8.静止的两种情况?答:一是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9.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答:要把事物如实的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阶段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10.规律的含义?答: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11.规律客观性的表现: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高考哲学常识知识点
![高考哲学常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5c03b6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cb.png)
高考哲学常识知识点哲学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抽象和理性的思考方式,旨在探索宇宙与人生的根本问题。
在高考中,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也被纳入了考试内容之中。
本文将介绍高考哲学的常识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哲学的定义与特征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种关于世界、人生和思维本质的学问。
它探讨宇宙的起源、事物的本质以及人类的认识和价值观。
哲学的特征:哲学是理性的、系统性的和批判性的思考方式。
它对事物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推理和论证得出结论。
二、哲学的主要学派1.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是哲学诞生的地方,有众多著名的哲学家和学派。
其中,柏拉图学派强调理念的存在,亚里士多德学派注重实证和逻辑思维。
2. 印度哲学:印度哲学主要包括吠檀多哲学和耆那教哲学以及佛教哲学。
其中,佛教哲学强调中道并重视解脱和慈悲。
3. 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代表有儒家、道家和墨家等。
儒家注重伦理道德、礼仪和政治治理,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墨家提倡兼爱。
4. 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发展较为丰富,包括存在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等学派。
其中,存在主义探讨人存在的意义,实证主义注重实证和经验,实用主义强调实践和实用。
三、哲学的核心问题1. 宇宙的起源与本质:哲学思考宇宙的起源及其本质,探索宇宙存在的原因和宇宙结构的本质属性。
2. 人类的认识与思维:哲学关注人类认识的方式和限制,思考人类思维的本质、真理的性质以及科学方法的可靠性。
3. 伦理与价值观:哲学关注人类行为的道德价值,探讨伦理规范的来源和意义,思考善恶、正义和自由等问题。
四、哲学的重要思想家与著作1.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强调思考和对话的重要性,他的弟子柏拉图将其思想整理并著述。
2.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的重要代表,他的著作包括《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
3. 康德:康德是德国哲学的重要人物,他提出了“唯心论”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发展。
4. 尼采:尼采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主张个体的超越和价值的重构,他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深受推崇。
高考政治哲学重要知识点汇总
![高考政治哲学重要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744e8a483d049649b665873.png)
《哲学常识》重点知识一、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要求我们尊重自然界的属性及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一句话,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这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议事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4、由于受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构成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往往产生不同的认识要形成对事物的正确意识,就必须端正立场,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立场上,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丰富科学文化知识。
5、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不可抗拒性,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规律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创造或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消极作用的发挥,化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6、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因此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为此,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从全面的实际出发,在运动变化中把握实际,反对主观主义7、坚持实事求是: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所以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为此,必须做到:A、尊重客观规律;B、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C、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二、唯物辩证法(一)、联系的观点:1、普遍联系的观点:(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2)、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具体的、有条件的;(3)、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联系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通过改变事物的具体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从而为人类造福;(4)、坚持普遍联系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此要坚持普遍联系观点,既要看到事物的内部联系,又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还要反对主观臆造的联系;2、因果联系观点:(1)、现象之间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且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构成因果关系,因果之间既有严格的界限,同时又可以相互转化;(2)、坚持因果联系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提高行动的自觉性;(3)、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因果联系,因此要坚持因果联系观点,为此,既要分析事物产生的原因,又要正确分析事物发展可能产生的后果,提高预见性3、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的观点:(1)、整体是由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2)、整体与部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A、地位不同:整体处于主导地位,其统帅作用,部分处于从属地位,不其统帅作用;B、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当部分以合理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结构形式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哲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哲学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dc4791d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1.png)
哲学知识点整理一、基础知识班级姓名1.世界观、方法论、哲学(1)含义: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观就成了方法论。
③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2)关系: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和具体科学: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4.哲学的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①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局限性:把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把物质=原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①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②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整个世界依赖于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二、唯物论1.物质(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3)固有的根本属性:运动。
(4)物质壬物质的具体形态2.意识(1)本质: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③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2)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3)特点: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4)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3.运动: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4.静止(1)含义: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高考哲学必背知识点
![高考哲学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79eff7a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9.png)
高考哲学必背知识点高考哲学作为一门文科核心科目,承载着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拓展视野的重要任务。
而要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必然需要掌握一些核心的哲学知识点。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考哲学必背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哲学的基本概念、思想体系以及重要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等内容。
一、哲学的定义与特点哲学是一门以思辨为特征的学科,研究人类存在、认识、价值等问题。
它包括三个主要要素: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
哲学具有理论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它的核心任务是解答宇宙、人类和自我三大根本问题。
二、形而上学与认识论形而上学关注的是存在的根本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本体论和宇宙观。
本体论涉及到实在与现象、物质与精神以及客观与主观等诸多问题。
宇宙观则关注宇宙的起源、发展和结构等问题。
认识论则关注人类的认识活动与认识能力,研究认识的本质、方法和限度等问题。
经验论和理性论是两种主要的认识论观点。
前者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后者则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推理出真理。
三、伦理学与政治学伦理学研究的是人类行为的价值,探讨道德规范的起源和目的。
伦理学的主要问题包括善恶的本质、道德判断准则以及个人与社会责任等。
政治学研究的是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探讨政府的起源、目的和运行机制等。
它包括政治哲学、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等多个方面。
四、唯物论与唯心论唯物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存在的基础,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唯心是信仰系统的两个极端,后者认为精神是存在的基础。
五、马克思主义与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础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
它对社会历史和社会现实进行科学分析,提出了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等重要概念。
人文主义强调人类的尊严和人性的价值,认为人类具有主体性和创造性。
六、重要哲学思想家及其观点伊壁鸠鲁哲学强调追求快乐和自由,认为快乐是最高的目标。
康德哲学倡导道德的绝对性和人的自律性。
尼采哲学强调超人哲学和意义的重建。
以上只是对高考哲学必背知识点的一个简要介绍,通过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相信大家会在高考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完整版)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版)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0abdce34b35eefdc9d33345.png)
法。
唯物 辩证 法的 发展
观
发展的实质 (什么是发展 )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具有 普遍性(自然、社会、认识) 注意: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 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原理
发展的前进性
与曲折性
方法
论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迂回的。 看到前途光明,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 使其成长壮大。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 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是什么
? 哲学的
基本问 题
为什么 ?(依
据)
哲学两 是什么
大基本 ?
派别
唯物主 义
唯心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①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思维 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①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一切哲学都不能 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础知识)
知识点
补
充
哲学源于 生活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 考。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哲学的任务 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与世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
论 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
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这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示★的为复习的重要内容)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本常识)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理解哲学是什么?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反作用于生活,哲学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人们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发展史上,虽然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因此哲学的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由于对哲学上所说的物质有不同的理解,唯物主义可分为三种基本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都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都是科学的。
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哲学物质概念的理解是错误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哲学上所说的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哲学上所说的物质归结为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唯心主义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物质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唯心主义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都是错误的。
但是唯心主义也包含了一些认识论、辩证法、人生观、价值观的合理思想,可以吸收和借鉴。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哲学来源于时代(即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政治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反作用于时代(即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真正的哲学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为社会变革作思想准备。
真正的哲学为人们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阶级属性上的革命性变革:以往哲学都是剥削阶级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性变革: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功能上的革命性变革:以往哲学只注重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注重改造世界。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通过中国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
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辩证关系原理★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的精神状态。
【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原理内容】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部分)1、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目的计划性(即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人们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自觉选择性(即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
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主动创造性(即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既能反映事物的现象,又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既能追溯过去,又能推测未来)。
人的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的环节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即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原理内容】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部分)1、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