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地震和火山1名

合集下载

六年级科学上册 火山与地震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火山与地震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火山与地震教案苏教版第一章:认识火山教学目标:1. 了解火山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分布特点。

2. 掌握火山喷发的原因及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火山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火山喷发的原因及过程。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PPT等。

教学过程:1. 引入:展示火山喷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火山的兴趣。

2. 讲解:介绍火山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分布特点。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火山喷发的原因及过程。

4. 演示:用PPT展示火山喷发的过程。

5. 练习:学生完成火山相关练习题。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第二章:探索地震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影响。

2. 掌握地震的预测及防范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地震的预测及防范措施。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PPT等。

教学过程:1. 引入:展示地震现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震的关注。

2. 讲解:介绍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影响。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地震的预测及防范措施。

4. 演示:用PPT展示地震预测及防范的方法。

5. 练习:学生完成地震相关练习题。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第三章:火山与地震的关联教学目标:1.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关联性。

2. 掌握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火山与地震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PPT等。

教学过程:1. 引入:展示火山与地震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二者关联性的思考。

2. 讲解:介绍火山与地震的关联性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4. 演示:用PPT展示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5. 练习:学生完成火山地震带相关练习题。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第四章:火山地震灾害与防治教学目标:1. 了解火山地震灾害的类型及危害。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说课稿5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说课稿5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火山的形成、类型及喷发过程,知道地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火山和地震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探究能力,对于火山和地震这一话题,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积极主动地探究火山和地震的奥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火山的形成、类型及喷发过程,知道地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他们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火山的形成、类型及喷发过程,地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2.难点:火山和地震的成因解释,地震的预防措施。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直观展示火山和地震的相关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火山喷发和地震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火山的形成、类型及喷发过程。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探究火山喷发的成因。

4.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5.知识拓展:介绍地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灾害。

6.总结提升: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7.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撰写观察日记。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火山和地震课件完美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火山和地震课件完美版

火山喷发也能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 能在地下形成铁、铜、 金刚石等多种矿藏。
地震
地震的形成
• 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 (zhězhòu) 。
• 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 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
• 地震也是地球上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层的褶皱现象
地层褶皱现象示意图
4 火山和地震
火山
火山的形成
• 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 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 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最危险、最可怕的自然 灾害之一
地表 地层
火山结构示意图
温泉
地球内部的压力促 使熔岩喷出地表
熔岩流,喷涌出的岩浆沿 着地表低处流淌
地层中的岩浆,在未被喷 出地表前聚集在地下
火山通道
火山的形成
死亡人数约83万。
地震的预测
• 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东汉时期的大科学 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是第一架自动测定地 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
它构思巧妙,当地震发生时,朝着地震的 方向龙嘴里的小球就会掉到下面的蟾蜍的口中, 这样就可以确定地震的方位了。现代的地震监 测仪采用了先进的电子技术,具有极强的灵敏 度。
但大自然也会通过这样那样的征兆向我们传达很多 信息
地震发生的前兆
• 一、井水本湛静无波,倏忽浑如墨,泥渣上浮,势必地震。
• 二、池沼之水,风吹成谷荇交萦,无端泡沫上腾,若沸煎茶,势必地 震。
• 三、海面遇风,波浪高涌,奔腾萍淘,此常情。若风日晴和,台飓不 作,海水忽然绕起,汹涌异常,势必地震。
• 四、夜半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无异日中,势必地震。
准备好必要的 防震物品

六年级上册科学优秀教案 火山和地震-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优秀教案 火山和地震-苏教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火山与地震》教案一、教学目的:1、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1、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难点: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火山、地震等相关图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对地球有了初步了解,你能知道地球由几个部分组成部分?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地球的两大自然现象——火山喷发和地震的些知识。

(出示课件并板书课题)3、学生交流:关于火山和地震,你知道些什么?(出示火山喷发课件)(二)研究火山喷发的成因1、过渡:结合火山喷发课件,让学生说说火山形成及喷发的原因。

2、过渡:让学生做做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

3、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提问: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冒出大量水汽和烟尘)(2)从火山喷发的现象中,人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地球内部压力大,温度高)(3)让学生感知:死火山、休眠火山、活火山壮观景象。

(出示课件)(4)让学生了解火山对人类的好处和坏处。

(出示课件)教师归纳:火山的构成和喷发物(出示课件)。

(三)探究地震形成的成因1、过渡:地震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让学生感知火山和地震带来的景观现象。

2、研究地震形成的原因:(1)教师介绍地震的主要类型:火山、塌陷、构造地震。

(2)介绍地震的成因:地球内部运动产生的力。

(出示课件)(3)介绍地震的危害。

A.讲解地震前兆:(出示课件)B.介绍我国三次大地震带来的危害:(出示课件)3、做模拟地震实验,在震中判断地震的强弱。

引导学生见教材。

(四)谈谈地震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

1、过渡:在人类不断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许多科学家为之奉献一生为人类提供了科学数据和宝贵经验和伟大发明。

2、思考:人类为什么要研究这些自然现象?3、安全教育:(1)地震来临时我们怎么办?(2)在其他灾难面前我们怎么办?(出示课件)(五)拓展活动1、为什么我国台湾省是地震的频地区?2、我国古代对地震的研究有何成果?3、如果没有科学仪器,怎样地震?4、为什么地震前有征兆?1.桌上有三个密封的胶卷盒,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做?2.学生讨论3.学生实验:(注意在实验中要及时记录你所得到的信息,然后依据所得的信息进行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4.学生汇报交流。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全册《24火山和地震》课件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全册《24火山和地震》课件

新知讲解
地 的岩层在相互挤压、张裂、错动时,会发生褶皱,褶 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 的严重破坏就是地震。
即地震的原因:地球内部运动产生的力。
知识拓展
地震结构示意图
震中
震 源 深 度
等震线
震源
震源: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在地 球内部)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在地表) 震源深度:从震源到地面的距离
新知讲解
做火 喷发的模拟实验
土豆泥相当于什么?番茄酱相当于什么?
(1)土豆泥相当于岩层 (2)番茄酱相当于岩浆
新知讲解
做火 喷发的模拟实验
加热土豆泥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现象产生?
现象:随着温度的升高,土豆泥中不断 冒出大量的水气、雾气...
新知讲解
猜测:火 是如何形成的呢?
火 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 的薄 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新知讲解
火 一无是处吗?
地热利用 形成矿产:硫磺矿
钻石的产生....
新知讲解
在人类不断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为 之奉献一生,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宝贵经验。
法国火 学家卡蒂娅∙喀夫特和摩希斯∙喀夫特夫妇终生致力于火 记录工作, 在考察日本云仙岳火 爆发时,双双遇难。
新知导入
拓展提高
震级
地震震级: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共分为九级。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地震称为弱震或微震; 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 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称为中强震;
(1)震源放出的 能量越大,地震 震级越大
(2)一般小于 2.5级的地震人无 感觉
地震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这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了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掌握火山和地震的发生原理,提高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科学素养,对于火山和地震这一主题,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听闻,但缺乏系统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逐步深入探讨火山和地震的奥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特点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对火山和地震现象的认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特点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2.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构造,火山和地震的发生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火山和地震的奥秘;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火山和地震的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我国著名的火山和地震为例,引导学生关注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内部的构造,引导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3.知识讲解:分析火山和地震的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4.实例分析:通过观察、分析实例,使学生掌握火山和地震的发生原理;5.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的影响及应对措施;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火山和地震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7.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火山和地震的关键知识点,包括地球内部构造、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应对措施等。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火山和地震》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火山和地震》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火山和地震》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本文为一份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火山和地震》教案课件PPT的优秀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科学课的授课和辅导,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教学目标1. 掌握火山和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与演化过程。

3. 掌握火山和地震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及防范措施。

4. 能够使用图表、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火山和地震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1. 火山和地震的定义及特点。

2. 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与演化过程。

3. 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的影响及防范措施。

三、教学难点1. 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和演化过程。

2. 火山和地震的防范措施。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用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火山和地震的威力,引起学生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有没有亲眼见过火山和地震?你们对火山和地震有什么了解?2. 明确目标首先,介绍今天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到今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 火山和地震的定义及特点首先,教师会通过图片和文字,向学生介绍火山和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和讨论,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表达能力。

接着,教师会展示一些主要的火山和地震,用图示、视频或其他媒体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特点和外貌。

4. 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与演化过程在深入学习火山和地震的知识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解释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与演化过程。

最好用讲解结合示范或图示的形式来进行。

同时,也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关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具体了解火山和地震如何发生的。

5. 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的影响及防范措施当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特点和成因后,教师需要向学生解释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的影响及防范措施。

在进行此部分教学时,可设置一些生动的案例,如Pompeii火山爆发等,让学生能够对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的影响有更直观、更深刻、更灵活的认识。

6. 总结在课堂的最后,教师要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4 火山和地震|苏教版 (共24张PPT)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4 火山和地震|苏教版 (共24张PPT)
4.火山和地震
回忆刚才的视频, (液态) 熔岩流 你都看到哪几种 火山喷发物,它 们分别都是什么? (固态)火山灰
(气态)水蒸气、 二氧化硫等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原因是可乐瓶内有压力,有压力的泡 沫随着打开的瓶盖喷涌而出。
联想-------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火山的形成是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的 岩浆沿地壳中薄弱的裂隙处喷涌出 地面的现象。
火山活动给人类生活带来哪些危害?
• 堵塞交通 • 毁坏建筑 • 引起火灾 • 淹没农田 • 酸雨,有毒气体 • 甚至危及生命等
鞍山铁矿
地震发生时如何保护自己?
(小组讨论,做记录,组长汇报)
• 1.在家中,保持清醒冷静,做出敏捷反应是
保障安全的关键。。在家中要就地避险, 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如 床下、桌子底下)躲避,住单元楼里,可 选择卫生间,厨房,储藏室及墙角躲避。 同时,要关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火, 防止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漏。高层住户向下 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能乘电梯, 可利用两次地震的间隙,迅速撤离。
2.在学校室外,要尽快跑到 操场等空旷的地方。
3.在教室,要躲在各自的课桌
下,不要盲目向外逃。
小练习
联想火山喷发,想一想模拟实验分别代表什么?
可乐瓶 可乐里的泡沫
打开瓶盖
岩浆 地壳里有了裂缝
地壳泡沫喷出ຫໍສະໝຸດ 火山喷发(拓展延伸)
火山喷发会改变 地形,火山是地 壳运动的表现形 式之一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火山和地震优秀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火山和地震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火山和地震备课时间 9.20教材分析《火山和地震》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本单元顺应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规律,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

《火山和地震》主要研究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

在火山和地震现象中火山离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都比较远,但地震现象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

本课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研究,知道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学情分析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能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知道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能用橡皮泥等制作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

但是不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充满了力量。

另外,学生能针对问题,从更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课件展示法:通过视频课件展示,让学生形象地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样子及形成原因;通过影像资料介绍许多科学家为研究火山和地震做出的贡献。

演示法:通过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形象的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讲解法:学生对火山和地震的资料不是很熟悉,需要教师的讲解;指导法:在做火山和地震的模拟实验时,由于学生不具备探究的基础,都需要教师详细的指导;合作探究法:在探究地震和火山的成因以及自我保护的方法时都采用了此方法,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团体的力量,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内力作用的结果。

2.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模拟地震,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能对现象作出解释。

2、掌握地震来临时的逃生方法。

3、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5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5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2.4《火山和地震》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火山的形成、类型及火山喷发时的特点,同时掌握地震的发生原因及其应对措施。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实地考察、动手实验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探究火山和地震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探究能力,对于火山和地震这一课题,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新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火山的形成、类型及火山喷发时的特点;掌握地震的发生原因及其应对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火山喷发和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火山喷发和地震发生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法:学生进行火山模型制作和地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火山和地震的特点、成因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讲授法:教师讲解火山和地震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火山模型制作材料,如黏土、火山石等。

2.准备地震模拟实验器材,如乒乓球、桌子等。

3.收集火山和地震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4.准备PPT课件,展示火山和地震的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火山的形成、类型及火山喷发时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火山和地震这一课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火山和地震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特点。

同时,教师讲解火山和地震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六年级科学上册火山与地震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火山与地震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火山与地震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火山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地震的成因、预测方法和应对措施。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知,培养其地理学科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火山1. 火山的定义和类型2. 火山的分布和特点3. 火山喷发的原因和过程第二课时:地震1. 地震的成因2. 地震的预测方法3. 地震的应对措施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火山爆发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火山的兴趣。

2. 讲解:介绍火山的定义、类型和分布特点,让学生了解火山的概念。

3. 探究:分组讨论火山喷发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火山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4. 实践:让学生观察火山岩石标本,了解火山的地质特征。

第二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地震灾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地震的关注。

2. 讲解:介绍地震的成因、预测方法和应对措施,让学生掌握地震的相关知识。

3. 探究:分组讨论地震的预测方法和应对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降低地震灾害的影响。

4. 实践:进行地震逃生演练,让学生掌握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火山和地震基本知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3. 实践操作:检查学生在地震逃生演练中的表现,评价其自我保护能力。

五、教学资源1. 火山岩石标本:用于观察火山的地质特征。

2. 地震灾害图片或视频:用于引发学生对地震的关注。

3. 地震逃生演练道具:用于实践地震逃生方法。

4. 教学课件:展示火山和地震的相关知识。

5. 学习指南: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火山和地震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标本,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3. 组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 结合时事新闻,让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最新动态。

六年级科学上册火山与地震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火山与地震教案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火山的概念、类型及分布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地震的成因、发生过程及应对措施。

3. 培养学生对地质现象的探究兴趣,提高其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火山概述:火山的定义、类型及分布特点。

2.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的过程、原因及影响。

3. 地震成因:地震的定义、成因、发生过程。

4. 地震应对: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措施、救援与重建。

5. 地质探究:火山与地震的关联、地质现象的探究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火山的概念、类型及分布特点;地震的成因、发生过程及应对措施。

2. 教学难点:火山喷发的过程及原因;地震的成因及发生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火山与地震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火山喷发和地震发生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火山喷发和地震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质现象的兴趣。

2. 讲解火山概念:介绍火山的定义、类型及分布特点。

3. 探究火山喷发:讲解火山喷发的过程、原因及影响。

4. 讲解地震成因:介绍地震的定义、成因、发生过程。

5. 地震应对:教授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措施、救援与重建。

6. 地质探究:引导学生探究火山与地震的关联、地质现象的探究方法。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火山与地震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合作精神。

3. 练习题:批改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火山和地震遗址,加深对地质现象的理解。

2. 科普活动:邀请地质专家进行讲座,丰富学生的地质知识。

3.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开展火山与地震相关的研究性学习,提高其探究能力。

六年级科学上册火山和地震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火山和地震苏教版
搜集实验喷发物,研究他们各自代表什么?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 (如果没有铁盒可以用半截易拉罐代替)
小结: 卡蒂娅·喀夫特和摩希斯·喀夫特夫妇
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 为什么地球上有的地方会有火山喷发的现象,有的地方却没有? 为什么地球上有的地方会有火山喷发的现象,有的地方却没有? 在铁盒里放一些土豆泥,将它塑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山顶端”挖一个小洞。
往洞口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 并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 口。(密封的土豆泥的厚薄将 直接影响实验的成功与效果。)
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 精灯加热。
搜集实验喷发物,研究他们各自代表什么?
思考: 桌面的番茄酱是从哪里来的?它与火山爆发时的岩浆 有什么联系?
讨论:
为什么地球上有的地方会有火山喷发的 现象,有的地方却没有? 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
我们再来看看火山的壮观景象吧! 与
桌面的番茄酱是从哪里来的?它与火山爆发时的岩浆有什么联系? (密封的土豆泥的厚薄将直接影响实验的成功与效果。 (密封的土豆泥的厚薄将直接影响实验的成功与效果。
地震 我们来认识

中国近代历史上所发生的地震:
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
科学词典
什么是火山?
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释放能量的强烈 显示方式,即当地球内部的岩浆能量积聚到 一定程度时,就会在强大的压力作用下,沿 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的景象壮观 的自然现象。
动手做火山喷发的 模拟实验。
实验要求:
在铁盒里放一些土豆泥,将它 塑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 “山顶端”挖一个小洞。(如果 没有铁盒可以用半截易拉罐代 替)

小学科学《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六三制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火山和地震》新授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

2、会做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

3、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4、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难点: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三、教学准备:1、有关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录像片。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地球上的板块、现代地震仪的挂图或投影片。

3、为每小组配备一根长约30厘米、直径1~1.5厘米、学生用力能折断的干木棍。

4、铁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等四、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看老师手中拿着什么?(可乐)你们想不想喝(想)谁要表现好的话就把这可乐奖励给谁好不好(好)下面老师使劲晃可乐罐,然后打开,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下面就来看一下。

这种喷发式是一种什么自然现象呢!(火山爆发)板书;火山(二)观看录像,模拟实验——了解火山成因1、那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录像来了解下火山形成,看了刚才录像你火山又有哪些了解呢!那你想不想亲自感受下火山是怎么样形成的呢!那么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

2、做火山模拟喷发的实验做实验:1)在盒子里放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2)在洞里倒入一定量番茄酱,用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

3)将铁盒子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进行加热,观察番茄酱外溢的现象思考:通过实验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你认为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喷发。

(下面老师演示一下,首先把烧杯中番茄酱倒入到火山口中,然后把土豆泥拍扁,薄薄d一层盖住火山口,然后点燃酒精灯,在火山底部进行加热。

从而得出结论,地球的内部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其所在的某一区域的热能特别集中,在哪里,高温将岩石溶化成岩浆,并有气体不断释放,使其岩浆和气体所受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上覆岩层比较脆弱或发生断裂,岩浆和气体,便会乘虚而出,从地球深处喷出来,这就形成景色壮观的火山。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4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4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了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火山和地震的本质,知道如何正确面对这些自然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探究能力,对火山和地震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入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实践活动充满兴趣,通过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知道火山和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珍惜生命,关注自然现象,保护地球家园。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如何正确面对这些自然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火山和地震的现象,提高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验器材,如地球仪、火山模型等。

3.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案例资料,以便进行讨论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火山和地震为什么会发生?它们与人类生活有何关系?2.呈现(10分钟)介绍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

通过地球仪、火山模型等教具,直观地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形成过程。

同时,分析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地震导致的房屋倒塌、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等。

六年级上册 科学说课稿 - 《火山和地震》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 科学说课稿 - 《火山和地震》苏教版

《火山和地震》说课稿一、说教材《火山和地震》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四课内容。

本单元就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上最为恐怖的自然灾害。

它向人类展示了大自然无比的力量,但是,人们在面对这样的自然灾害的时候,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智慧。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大自然和人类的关系。

逐步培养敬畏大自然地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形成的原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2、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3、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

4、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以及《环境保护法》方面的相关教育。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四、说学情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地貌,知道科学家根据一些现象推测出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但是不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充满了力量。

另外这是六年级学生,能针对问题从更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五、说教法和学法1、精心设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通过观看火山喷发、地震视频,让学生自己提出想探究的问题,然后再去解决这些问题,将学生引入学习状态。

2、强调亲历,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

从提出问题到做出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进行验证,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生喜欢上科学课,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在科学课上可以做很多有趣的实验,在本节课通过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地震产生的实验,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了解火山喷发、地震形成原因,在实验中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
(首师大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震和火山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理解火山和地震的灾难。

知道我们是地震灾难较频繁的国家。

2. 了解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危害。

3. 初步了解地震和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分布。

4. 初步掌握防震避震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地震和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分布,初步掌握防震避震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难点:初步掌握防震避震的基础知识。

四、教具准备
(1) 地震和火山的影像实录或以其为背景的电影。

(2) 教师和学生搜集有关地震和火山的资料。

(3) 设计地震和火山课堂实验,准备有关的器材。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
1.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2. 板块的运动会产生什么结果?
3. 通常板块的运动是非常缓慢的,因此难以察觉,但有时也会产生剧烈的作
用,这时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二)新课内容一:地震
1. 提供影像或文字资料,介绍地震现象。

2. 地震会产生什么危害?
3.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呢? 主要的地震都是地下的岩层断裂或错动造成的。

4. 示意:地震的发生(动画.实验演示等)
5. 介绍地震的震级.震源.震中.震中距等知识。

6. 地震主要发生在什么地区呢? 地震主要发生在岩层比较脆弱的地区,主要是板块的边缘,板块与板块彼此相接的地区。

7. 具体从地图上着,世界上哪些地区地震发生得最多?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发生
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8. 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那么如何防御地震呢? 首先,要能进行准确的预报。

这就需要对地震机制有深刻的认识,加上先进的监测手段。

这些目前人类还都做不到。

那么,不能知道地震什么时候会发生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地震并不可怕,一是其发生几串低,二是人员伤亡取决于建筑物的质量,三是只要有好的避震方法,就能有效地减少地震中的人员死亡。

9. 课文中的讨论题
最新资料推…荐.......................................
10. 组织课堂模拟避震演习
(三)课内容二:火山
1. 提供动态影像和图片.文字等资料
2. 火山是怎样形成的呢? 动画示意或实验演示
3. 火山是怎样危害人类的呢? 火山灰.熔岩(融雪洪流.泥石流.森林火灾等)
4. 火山有没有一些好处呢?
提供文字和图片资料。

5. 火山喷发是可以预报的。

现代我国火山的危害很小。

介绍或提供资料。

(四)小结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防震知识应牢记在心作业:掌握预防地震的一些小常识
课后小结: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