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庆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庆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2012年庆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年份,面对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在庆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为主题,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强化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和调度,抓项目、破瓶颈、调结构、转方式、促融合,经济社会保持了增长较快、质量提高、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为与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30.2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6.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93亿元,增长9.2%;第二产业增加值329.50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126.87亿元,增长14.5%。
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2.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4.0%。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3.3%,二季度上涨3.9%,三季度上涨3.8%,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 3. 6%。
分类别看,食品类上涨4.9%,烟酒及用品上涨3.6%,衣着类上涨6.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9%,交通和通讯类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4%,居住类上涨1.7%。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7%,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2%。
2012年, 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29.96亿元,比上年增长23.0%;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3.11亿元,增长19.8%。
各项税收完成113.48亿元,增长31.1%,占财政收入的87.3%。
其中国税收入完成8 0.66亿元,增长34.7%;地税收入完成32.82亿元,增长22.9%。
2011年山东各区县经济产值
22687 25000 20098 13888 19771 20649 21440 16658 23509
8974 12000 8756 4986 8350 7735 8018 7119 9626
要指标
城镇农村人均收入(元) 32903 14736 36200 15600 26921 20250 6438 15696.2 7590.7 17796.57 7509.9 20467 8297 17495 6892 26341 10805 22792 8342 18606 6232 18292.2 7119.7 18194.8 6604.03 18373.87 6897.92 18844 6567 18245 5028 18123.9 5601.4 17899 6128.6 15603.31 4608.47 18369 6446 26897.48 9371.73 16495.01 4145.35 30971 13071 24907 8779 14988.68 3664.9
E E E F/Y F/Y F/Y F/Y F/Y F/Y F/Y F/Y F/Y F/Y F/Y F/Y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J J J
东营市广饶县 东营市利津县 东营市垦利县 烟台市芝罘区 烟台市福山区 烟台市牟平区 烟台市莱山区 烟台市长岛县 烟台龙口市 烟台莱阳市 烟台莱州市 烟台蓬莱市 烟台招远市 烟台栖霞市 烟台海阳市 潍坊市潍城区 潍坊市寒亭区 潍坊市坊子区 潍坊市奎文区 潍坊市临朐县 潍坊市昌乐县 潍坊青州市 潍坊诸城市 潍坊安丘市 潍坊寿光市 潍坊高密市 潍坊昌邑市 潍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 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 济宁市市中区 济宁市任城区 济宁市嘉祥县 济宁市汶上县 济宁市梁山县 济宁市鱼台县 济宁市微山县 济宁市金乡县 济宁市泗水县 济宁兖州市 济宁曲阜市 济宁邹城市 济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 泰安市泰山区 泰安市岱岳区 泰安市宁阳县
2011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11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甘肃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2012年3月1日)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省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8.2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524.3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1817.5亿元,增长11.5%,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325.6亿元,增长13.3%,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14.8亿元,增长8.2%,房地产业增加值124.2亿元,增长5.3%。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54∶48.17∶37.29调整为13.51∶50.28∶36.21,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2.11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1.03和1.08个百分点。
就业:年末城乡就业人员1500.2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7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9%,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11.5万人,比上年增长5.50%。
物价: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9%,其中城市上涨6.0%,农村上涨5.7%。
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
庆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庆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庆阳市统计局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按照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紧抓"红、黑、绿、黄"四大优势资源开发,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7.6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5.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02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214.86亿元,增长20.9%;第三产业增加值91.73亿元,增长9.4%。
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0.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5.6%。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1.7%,二季度上涨2.4%,三季度上涨2.6%,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2%。
分类别看,食品类上涨6.0%,烟酒及用品上涨0.9%,衣着类上涨1.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4%,交通和通讯类上涨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7%,居住类上涨4.0%。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9.5%。
2010年, 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8.79亿元,比上年增长31.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0.02亿元,增长32.6%。
各项税收完成43.29亿元,增长34.6%,占财政收入的73.6%。
其中国税收入完成29.87亿元,增长28.9%;地税收入完成13.42亿元,增长49.1%。
全年财政支出113.09亿元,比上年增长27.3%。
二、农业2010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647.71万亩,比上年增长1.8%,粮食总产量达到127.71万吨,增产15.2%,为历史最高水平。
201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发布日期】2012.02.28【实施日期】2012.02.2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1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12年2月28日)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全省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物价涨幅得到有效调控,转方式调结构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效益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不断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454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73.8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037.4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17418.0亿元,增长11.3%。
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9.2:54.2:36.6调整为8.8:52.9:38.3。
人均生产总值47260元,增长9.9%,按年均汇率折算为7317美元。
图1 2006-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城镇新增就业118.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5.9万人,连续8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双过百万。
失业人员再就业55.0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11.8万人,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动态消零。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5%,低于4%的全年控制目标。
物价总水平得到有效调控。
居民消费价格月度指数呈现“倒V型”走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0%。
其中,城市上涨4.7%,农村上涨5.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5%,消费品价格上涨5.6%。
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全面上涨。
2011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甘肃统计信息网)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省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8.2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524.3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1817.5亿元,增长11.5%,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325.6亿元,增长13.3%,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14.8亿元,增长8.2%,房地产业增加值124.2亿元,增长5.3%。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54∶48.17∶37.29调整为13.51∶50.28∶36.21,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2.11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1.03和1.08个百分点。
2011年,白银市经济呈现基础巩固、发展加快、质量提高的良好运行态势。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75.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亿元,同比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215.82亿元,同比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117.97亿元,同比增长13%。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2.1:54.99:32.91调整为11.18:57.43:31.3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9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2.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 1.52个百分点。
单位:亿元国内生产总值(GDP)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比例产值比例产值比例甘肃省5020.37 678.75 13.52%2377.83 47.36%1963.79 39.12%白银市375.83 42.15 11.21%215.72 57.40%117.97 31.39%。
2011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03月06日19:40 来源:中国经济网陕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2012年2月29日十五、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45元,比上年增加2550元,增长16.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
在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4051元,增长16.3%,占收入的比重为70%;转移性收入5033元,增长19.1%,占25.1%;经营净收入772元,增长34.6%,占3.8%;财产性收入214元,增长14.3%,占1.1%。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783元,比上年增加1961元,增长16.6%。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6%。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28元,比上年增加923元,增长2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3%。
其中,工资性收入2384元,增长37.4%,占纯收入的比重为47.4%;家庭经营收入2029元,增长7.8%,占40.4%;财产性收入165元,增长70.4%,占3.3%;转移性收入450元,增长15%,占8.9%。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96元,比上年增加702元,增长18.5%。
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1%。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1.15万人,登记失业人数20.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为15.8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9%。
全年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38.67万人,比上年增加2.7万人;参加城镇养老保险人数530.67万人,其中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390.68万人,离退休人员人数139.99万人,扩面新增参保人员4.75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90.44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540.26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550.1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26.8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11.55万人。
2011年山西省统计公报
2011年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2012年2月16日201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围绕科学发展观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全力实施“十二五”规划,着力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111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1.4亿元,增长5.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8%;第二产业增加值6577.8亿元,增长16.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9.2%;第三产业增加值3880.9亿元,增长8.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0%。
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489.4亿元,增长6.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36.3亿元,增长7.1%;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846.7亿元,增长16.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974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计算为4796美元。
全年全省财政总收入2260.6亿元,增长24.9%。
一般预算收入1213.2亿元,增长25.1%。
税收收入872.7亿元,增长26.0%,其中国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和城建税共计完成税收775.3亿元,增长25.1%。
一般预算支出2368.9亿元,增长22.8%。
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19.7%,教育支出增长29.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7.5%,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0.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56.6%,公共安全支出增长7.1%,节能环保支出下降0.6%。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0%。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9%。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5%。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7.5%,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6%,生活资料价格上涨7.1%。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8.1%。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9.4%。
江西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西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江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发布日期】2012.04.01【实施日期】2012.04.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江西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4月1日江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也是江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关键之年。
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春夏连旱、旱涝急转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坚定信心,顽强拼搏,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83.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1.1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6592.2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3600.5亿元,增长10.7%。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3%、67.4%和28.3%。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0:56.9:31.1。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6393.2亿元,增长13.6%,占GDP的比重达55.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体地位初步显现,实现生产总值6804.8亿元,增长12.8%,占全省的58.7%。
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1568.3亿元,增长21.6%。
人均生产总值25884元,增长11.8%。
全年财政总收入1645.0亿元,比上年增长34.2%。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3.4亿元,增长35.4%。
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2%,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税收总收入1368.7亿元,增长32.5%,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3.2%。
县域财力进一步增强,全年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40个,其中南昌县超45亿元。
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来源:民政部门户网站时间: 2012-06-21 09:202011年社会服务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落实力度大、创新亮点多、实际效果好,增进了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综合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省级行政区划单位34个(其中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332个(其中地级市284个,地区15个,自治州30个,盟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53个(其中市辖区857个,县级市369个,县1456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1个,林区1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40466个(其中区公所2个,镇19683个,乡12395个,苏木106个,民族乡1085个,民族苏木1个,街道7194个)。
2011年,共联合检查省界13条,联检省界13646公里、界桩236颗,2条省界签订了平安边界创建协议。
编制完成了28条省级行政区域界线详图集,形成图集6800册、电子光盘2800套。
图1 乡镇、街道变化情况表 1 乡镇、街道变化情况单位:个指标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乡(个)17534 15951 15306 15120 15067 14848 14571 13587 镇(个)19892 19522 19369 19249 19234 19322 19410 19683 街道(个)5829 6152 6355 6434 6524 6686 6923 7194 注:图1和表1中乡包含民族乡、苏木、民族苏木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社会服务业机构129.8万个,比上年增长2.3%,职工总数1129.8万人,固定资产总值为6989.8亿元,比上年增加6.1%。
吉林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吉林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吉林省统计局【发布日期】2012【实施日期】201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吉林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省统计局 2012年)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发展”和“民生”两个主题,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吉林特色,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全省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农业生产喜获丰收,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物价水平保持基本稳定,民生状况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 1053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77.40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601.20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52.11亿元,增长10.9%。
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全省人均GDP达到38321元,增长13.4%。
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2.1∶53.2∶34.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66.7%和28.8%。
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318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860.4亿元,增长30.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耗降低4.19%。
图1:2007-201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2011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5.2(以上年为100,下同),价格水平同比上涨5.2%。
其中,农村为105.4,上涨5.4%;城市为105.2,上涨5.2%。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11.4,上涨11.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105.4,上涨5.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106.1,上涨6.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5.6,上涨5.6%。
2011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陕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201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也是“十一五”收官之年。
一年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方针政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视困难、迎接挑战,克服了金融危机后国内外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困难,努力探寻促进发展新空间,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超预期完成,实现了“十一五”圆满收官。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1002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8.45亿元,增长5.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9%;第二产业增加值5403.53亿元,增长18%,占53.9%;第三产业增加值3629.55亿元,增长11.7%,占36.2%。
(图1、图2)二、农业抽样调查显示,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164.9万吨,较上年增长3%。
其中夏粮产量449.3万吨,秋粮产量715.6万吨。
(图3、图4)继续转变林业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经济林业产业。
全年造林面积36.5万公顷,比上年下降7.8%;板栗产量5.2万吨,增长12.4%;核桃产量6万吨,下降31.9%。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1.42%,植被覆盖率达到71.1%。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
生猪存栏减幅趋缓,主要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图5)全年水产品产量6万吨,增长7.8%。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5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7%。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159.51亿元,增长19.7%。
分轻重工业看,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3593.66亿元,增长20%;轻工业565.85亿元,增长18.4%。
(图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1147.09亿元,比上年增长33.5%。
八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908.8亿元,增长33.7%。
其中,能源化工工业5100.14亿元,增长34.3%;装备制造业2607.01亿元,增长34.8%;有色冶金工业1259.72亿元,增长37.2%;食品工业931.28亿元,增长28.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02.79亿元,增长31.5%;医药制造业229.22亿元,增长16%;纺织服装工业147.87亿元,增长35.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30.77亿元,增长34.6%。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2年2月23日)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511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20.3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8226.4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4863.6亿元,增长10.5%。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52.1∶33.9变化为13.4∶54.4∶32.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2%,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36986元/人,比上年增加6234元。
人均GDP达25340元(折合3923美元),比上年增加4452元。
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生产总值15110.313.5第一产业2020.34.0第二产业8226.417.9第三产业4863.610.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87.510.0批发和零售业1049.612.3住宿和餐饮业226.510.7金融业446.85.5房地产业619.97.4营利性服务业696.713.9非营利性服务业1236.610.72007-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6%,涨幅比上年高2.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3%,比上年高2.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8.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0.8%,分别比上年低0.7个和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8.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3%,分别比上年高2.7个和12.3个百分点。
中共庆阳市委、庆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获2011年度“支持庆阳发展
中共庆阳市委、庆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获2011年度“支持庆阳发展突出贡献奖”获奖单位的决定
【法规类别】奖惩
【发文字号】庆通字[2012]7号
【发布部门】中共庆阳市委庆阳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2.02.22
【实施日期】2012.02.2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庆阳市委、庆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获2011年度“支持庆阳发展突出贡献奖”获奖
单位的决定
(2012年2月22日庆通字〔2012〕7号)
2011年,中央、省属驻庆各单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庆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牢固树立“庆阳发展我发展,我为庆阳做贡献”的意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及公共服务水平,在加快自身业务发展的同时,认真履行支持和服务地方发展的职责,为庆阳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市委、市政府决定,对2011年度支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陇东学院等47个单位予以表彰。
希望受表彰的单位再接再厉,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庆阳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强协作,扎实工作,努力为全市
1 / 1。
2011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2012年2月16日)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加一推”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努力克服特大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呈现出发展提速、转型加快、效益较好、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顺利实现了开好局、起好步,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570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6.22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2334.02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2641.60亿元,增长14.2%。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7%、40.9%和46.4%。
与上年比,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均降低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二、农业全年种植业增加值432.86亿元,比上年增长0.2%。
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05.56万公顷(4583.40万亩),比上年增长0.5%;油料种植面积53.61万公顷(804.15万亩),增长1.3%;烤烟种植面积20.00万公顷(300.02万亩),增长9.5%;蔬菜种植面积70.85万公顷(1062.75万亩),增长9.4%。
主要农产品中,油菜籽、蔬菜、茶叶等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39.1%、7.7%和6.9%。
受旱灾影响,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产21.2%,其中玉米减产41.3%,稻谷减产31.8%;烤烟减产11.6%。
表1 2011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产品名称单位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粮食万吨876.90 -21.2其中:稻谷万吨303.93 -31.8玉米万吨243.71 -41.3小麦万吨50.38 102.9马铃薯万吨189.38 33.9油料万吨79.17 31.2其中:花生万吨6.50 -15.4油菜籽万吨71.81 39.1烤烟万吨32.71 -11.6蔬菜万吨1295.10 7.7茶叶万吨5.59 6.9水果万吨126.37 2.4全年林业增加值32.15亿元,比上年增长8.0%。
2011年山东各区县经济产值
12 17.4 15 15 15 1.21 47.56 30.4 20.07 28.53 5.06 15.1 11.3 15.56 13.4 11.6 12.9 21.7 40 7.78 41.6 23 15.8
10.24 7.68 6.3 5.06 5.1 16.95 5.1 4 27.要指标
1 2 3 4 5 6 7 8 地市名称 济南 青岛 淄博 枣庄 东营 烟台 潍坊 济宁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4406.3 325.4 6615.6 566 3280.2 200 1500 100 2676.4 135.27 4906.8 303.2 3541.85 253.9 2896.7 207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云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8750.95 11714.35 2060.79 6574.54 14246.11 605.83 18909.39亿港元 2921亿澳门元
E E E F/Y F/Y F/Y F/Y F/Y F/Y F/Y F/Y F/Y F/Y F/Y F/Y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J J J
东营市广饶县 东营市利津县 东营市垦利县 烟台市芝罘区 烟台市福山区 烟台市牟平区 烟台市莱山区 烟台市长岛县 烟台龙口市 烟台莱阳市 烟台莱州市 烟台蓬莱市 烟台招远市 烟台栖霞市 烟台海阳市 潍坊市潍城区 潍坊市寒亭区 潍坊市坊子区 潍坊市奎文区 潍坊市临朐县 潍坊市昌乐县 潍坊青州市 潍坊诸城市 潍坊安丘市 潍坊寿光市 潍坊高密市 潍坊昌邑市 潍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 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 济宁市市中区 济宁市任城区 济宁市嘉祥县 济宁市汶上县 济宁市梁山县 济宁市鱼台县 济宁市微山县 济宁市金乡县 济宁市泗水县 济宁兖州市 济宁曲阜市 济宁邹城市 济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 泰安市泰山区 泰安市岱岳区 泰安市宁阳县
重庆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2012年3月15日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1]精神,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民生幸福为追求,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全面建设“五个重庆”[2],努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务实推进“民生十条”[3]、“共富十二条”[4]和“民主法治十五条”[5]。
全市呈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生态改善、民生幸福的新景象,实现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又好又快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001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4.52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5542.80亿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增加值3623.81亿元,增长10.8%。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4%,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5.4%,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2%,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500元,比上年增长15.2%。
图1 2006-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分区域看,一小时经济圈[6]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762.6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5%;渝东北翼完成1710.47亿元,增长17.6%,占全市的17.1%;渝东南翼完成537.97亿元,增长16.0%,占全市的5.4%。
“圈翼”人均GDP之比由上年2.21:1缩小到2.16:1。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3.32︰1缩小到3.12:1。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7]比上年上涨5.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9%。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3.8%。
甘肃2011年数据
3503.01 715.42
0.3 -1.3
1187.76
5.4
1014.6 7.6 63.52 18.08 330.84 88.46 82.49
5.9 0.5 -0.8 -17.9 10.5 1.9 2.1
1782.85
16.2
4700.65 502.66
11.3
32906
11.2
2011年甘肃主要经济指标及增长率 指 标 人口 年底总人 口(万人) 城镇 人口 乡村 人口 就业 从业人员 数(万人) #在岗 职工人数 国民经济核 算 生产总值 (亿元)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工 业 第三 产业 人均生产 总值(元) 固定资产投 资 固定资产 投资总额 (亿元) 城镇 #房地 产开发 非农户 物价总指数 (上年 =100) 商品零售 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 价格指数 工业生产 者出厂价格 指数 农业生产 资料价格指 数 能源生产与 消费(万吨 标煤) 能源生产 总量 能源消费 总量 绝对数 增长(%)
46
0.5
925.68
23.1
5925.09
17.7
2409.8
19.7
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 (亿元) 生活 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 收入(元) 农村居民 人均纯收入 (元) 工资 在岗职工 工资总额 (亿元) 在岗职工 平均工资 (元)
1648
18.2
14988.68
13.6
3909.4
14.2
624.02
2564.19 952.6 1611.59
0.2 3 -1.5
1500.26 188.33
0 0.2
5020.37 678.75 2377.83 1923.95 1963.79 1959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庆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庆阳市统计局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防通胀、稳物价、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惠民生"十八字方针,强化发展基础,加快项目建设,加强价格调控,努力促进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经济社会保持了增速加快、效益提升、价格趋稳、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54.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6.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00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287.95亿元,增长21.2%;第三产业增加值108.13亿元,增长12.4%。
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8%,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3.4%,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3.8%。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7.4%,二季度上涨6.5%,三季度上涨5.8%,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0%。
分类别看,食品类上涨10.3%,烟酒及用品上涨1.0%,衣着类上涨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6.7%,交通和通讯类上涨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9%,居住类上涨2.7%。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0%,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0.1%。
2011年, 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5.67亿元,比上年增长79.8%;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4.34亿元,增长47.7%。
各项税收完成86.57亿元,增长100.0%,占财政收入的81.9%。
其中国税收入完成59.87亿元,增长100.4%;地税收入完成26.71亿元,增长99.0%。
全年财政支出135.17亿元,比上年增长18.9%。
二、农业2011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55.6万亩,比上年增长1.2%,粮食总产量达到122.41万吨,下降4.1%。
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98.03万亩,下降0.1%,总产量34.24万吨,下降12.8%;秋粮播种面积457.57万亩,增长1.8%,总产量88.17万吨,减产0.3%。
油料播种面积115.23万亩,增长4.1%,总产量12.07万吨,增产10.7%;蔬菜面积120.17万亩,增加2.33万亩,产量75.69万吨,增长4.3%;果园面积171.71万亩,其中:当年新栽32.85万亩。
水果总产量47.64万吨,增长11.5%。
其中苹果面积116.51万亩,产量39.64万吨,增长9.7%。
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02.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8%。
2011年,全市大牲畜存栏58.75万头,比上年增长3.7%。
其中,牛存栏36.88万头,增长5.4%;牛出栏14.41万头,增长2.4%。
猪存栏38.78万口,增长0.6%;猪出栏35.61万头,增长2.8%。
羊存栏168.53万只,增长4.2%;羊出栏64.66万只,增长5.6%。
肉类总产量5.96万吨,增长0.1%。
2011年,全市水产品产量789.39吨,比上年增长0.7%。
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9.68万亩,增长0.2%,占年末耕地面积的10.3%;保证灌溉面积达到46.71万亩,比上年增长1.3%。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43.9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9%。
当年完成造林面积22.53万亩,比上年增长41.7%。
2011年,全市共落实扶贫资金17183万元,比上年增加4431万元,增长34.7%。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48.79亿元,比上年增长22.8%。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35.40亿元,增长23.1%,规模以上工业中地方工业完成增加值14.82亿元,增长13.2%。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633.22亿元,产品销售率为99.2%。
全市5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7.26亿元,比上年增长60.3%;实现税金66.47亿元,增长102.4%。
其中地方工业实现利润1.2亿元,增长41.9%。
全年建筑企业实现增加值24.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
全市64户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2.30亿元,比上年增长39.9%;利税总额4.97亿元,增长29.8%。
房屋施工面积307.25万平方米,下降0.7%。
四、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627.74亿元,比上年增长52.2%。
其中:第一产业投资额26.66亿元,增长195.7%;第二产业投资额320.86亿元,增长57.8%;第三产业投资额280.22亿元,增长40.0%。
全市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1369个,比上年增长45.9%。
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1136个,本年投产项目1108个,新增固定资产483.24亿元。
全年房地产投资17.47亿元,比上年增长42.1%。
房屋施工面积181.6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1.30万平方米。
商品房销售面积45.48万平方米。
建成廉租房1266套、6.33万平方米,其中新建1266套、6.33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0%。
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3.45亿元,增长20.8%;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8.69亿元,增长17.7%。
分行业看,批发业20.84亿元,增长40.9%;零售业73.86亿元,增长16.1%;住宿业1.89亿元,增长10.6%;餐饮业15.55亿元,增长16.4%。
六、对外经济2011年,全市外贸出口创汇635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7%;实现出口供货总值136019万元,增长11.3%。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2011年全年货物运输量3324万吨,比上年增长19.3%,货物周转量32242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0.3%;旅客运输量3372万人,比上年增长13.2%,旅客周转量130347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1.0%。
2011年末全市汽车保有量达到159826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4571辆),其中营运车辆17163辆,非营运车辆142663辆。
邮政通信业全年完成业务总量11.84亿元,比上年增长0.4%。
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70亿元,下降1.4%;电信业务总量2.90亿元,下降9.7%;移动通信业务总量8.24亿元,增长19.1%。
固定电话用户年末累计达到26.09万户;移动电话年末累计达到191.08万户,互联网用户年末达到9.52万户。
年末全市各类电话普及率达到83部/百人,每百人比上年增加11部。
2011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2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亿元。
八、金融和保险2011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11.32亿元,比上年净增57.18亿元,增长16.1%。
其中储蓄存款余额279.34亿元,比上年净增45.91亿元,增长19.7%。
各项贷款余额176.59亿元,比上年净增36.62亿元,增长26.2%。
全年保费总收入84006万元,比上年增长66.4%。
其中,寿险保费收入53143万元,比上年增长36.6%;财险保费收入30862万元,比上年增长166.5%。
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4510万元,比上年增长193.1%。
其中,寿险支付10467万元,比上年增长143.3%;财险支付14043万元,比上年增长245.9%。
九、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2011年,全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4046人,在校学生12606人,毕业2608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2730人,在校学生9764人,毕业2183人;普通高中招生23146人,在校学生67708人,毕业19530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98.55%,13-15岁儿童初等教育普及率达到99.29%,小学学生巩固率达到99.93%。
全市大专以上高考录取人数18496人,比上年增加3116人,上升20.3%,录取率77.53%,比上年提高6.51个百分点。
2011年末,全市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023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524人。
全年共组织实施农业、工业、医疗卫生和社会公益事业等各类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283项,其中国列1项,省列24项,共投入科技经费1769万元。
评出市级科技进步奖86项,其中一等奖15项,二等奖64项,三等奖7项。
2011年末,全市共有专业文化艺术表演团体9个,全年演出1966场(次),观众348.22万人次;年末共有公共图书馆9个,藏书57.80万册;博物馆17个,文物藏量3.01万件;综合性档案馆9个,馆藏各类档案46.70万卷、10.62万件,资料8.01万册,照片1.88万张;文化站120个。
全市有线电视用户增加到91393户,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1.25%。
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89.17%。
全年《陇东报》出版365期,发行913.85万份。
2011年,全市举办县以上运动会9次,参加运动员1790人次。
在市级以上运动会上我市体育健儿共夺得12枚金牌,6枚银牌,7枚铜牌。
十、卫生2011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1901个,其中,医院29个,乡镇卫生院12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9个,妇幼保健院(站)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个,卫生监督所(中心)8个;年末实有医疗床位6484张,其中,医院3965张,乡镇卫生院2235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5张,妇幼保健院(站)185张。
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991人,其中执业医师2188人,助理执业医师624人,注册护士2160人,药师(士)307人,技师(士)329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383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1.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5.53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2.99万人,出生率为13.51‰,死亡人口1.42万人,死亡率为6.39‰;自然增长率为7.12‰。
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96523人,比上年末增加3877人,增长4.2%。
年内有7804名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3%。
组织输转富余劳动力64.09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34.16万人;劳务总收入达到59.31亿元,增长12.1%。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85万人。
其中参保职工5.72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61万人。
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27.68万人,减少2.03万人。
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2.66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5.0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