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以来我国央行体制改革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演变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演变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中国中央银行制度简史
中国中央银行制度简史
中国通商银行简称通商银行,系督办全国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奏准清廷后,于1897年5月27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通商银行名为商办,实系奉旨设立的官商性质,规定“权归总董,利归股商。通商银行创立时,招商股500万两,先收半数250万两,并商借度支部库银100万两,议分5年摊还,纯留商股。此时,中国无银行法令及成规可援,故一切组织管理及营业规则,皆参照外商银行成例办理。
•通商银行成立之初,国家即授予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的特权,以为民用,使为整理币制之枢纽,至此国中始见本国纸币与外商银行之纸币分庭抗礼,金融大权,不复为外商银行所把持。除发钞外,该行并代收库银,全国各大行省,均先后设立分行,重要者计有北京、天津、保定、烟台、汉口、重庆、长沙、广州、汕头、香港、福州、九江、常德、镇江、扬州、苏州、宁波等处,业务极一时之盛。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京行首遭焚毁,天津分行亦随之收束,业务渐告不振。到1905年只剩下北京、汉口两个分行和烟台一个支行了。
•户部银行
•1905年,经财政处奏准,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户部银行”,这是我国最早由官方开办的国家银行,也是第二家现代化银行。1908年2月,经度支部(户部)奏准,户部银行又改称“大清银行”(也叫“京师总行)。大清银行在上海、天津、汉口等地设立了二十家分行。大清银行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一千万两白银,分为十万股,分别由国家和私人各认购五万股。大清银行除经营一般银行业务外,还兼有发行纸币、经管国库等权项。
•交通银行
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历程
1994-2002: 国有独资银行时期
专业银行剥离政策性业务,加强法制建设
▪ 1994年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剥离政策性业务 ▪ 1995 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颁布 ▪ 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防范金融风险,改善资产质量
▪ 1998年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为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 ▪ 1999年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1.4万亿的不良贷款进行剥离 ▪ 改善内部管理,授权授信制度改革 ▪ 贷款风险分类制度 ▪ 精简机构人员
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历程 及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
范文仲 研究局 中国银行业监来自百度文库管理委员会
2007年6月
内容纲要
1. 我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 2.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历程 3.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
4. 近期银行业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
5. 当前银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
1、银行业改革
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 其他银行业机构改革有序推进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批准设立。其他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产权制度、内 部机制改革等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 。
银行业机构财务指标显著改善
▪ 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大幅上升 ▪ 主要商业银行的股本回报率达到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
水平 ▪ 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继续保持“双降”。 ▪ 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相继提升了对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
1984年以来我国央行体制改革
1984年以来我国央行体制改革
一、引言
1983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人民银行从1984年1月1日开始,不再承办工商企业信贷和城镇储蓄等专业银行的业务,成为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
二、背景:1984年前我国央行体制回顾
(一)1949—1978年“大一统”中央银行体制。
“大一统”中央银行体制的形成过程是多元金融产权被整合为单一的国有金融产权的过程:中国人民银行从建立起就被赋予国家金融产权的唯一代表地位,1948年,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银行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迅速在全国设立分支机构。取缔在华外资银行的特权,对非国有金融产权实施国有化。1952年后,国家对国有金融产权的实行整合。到1956年底,中国的“大一统”中央银行体制正式形成。
(二)1979—1983年混合式中央银行体制
“大一统”中央银行体制的形成具有其客观必然性。但是,它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其安排具有金融功能的虚无性,金融职能和业务范围萎缩等。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全党工作以经济工作为重点的指导思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中国金融体制发生变化,“大一统”中央银行体制转变为混合式中央银行体制。
混合式中央银行体制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由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和不彻底性,“大一统”中央银行体制和混合式中央银行体制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都具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双重职能,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
三、我国央行体制改革进展(1984-1998)
中国历年央行基准利率
中国历年央行基准利率
中国央行基准利率是指央行对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的设定,用于引导市场利率水平和调控货币供应量。下面是中国央行历年的基准利率变动情况:
- 1984年至1993年:央行基准利率是指存贷款基准利率,分
别设定为4%和5%。
- 1996年至2009年:央行基准利率是指存款、贷款市场利率,分别设定为定期存款利率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具体利率水平根据经济情况和货币政策而变动。
- 2010年至2013年:央行基准利率是指存款、贷款基准利率,分别设定为存款基准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具体利率水平根据经济情况和货币政策而变动。
- 2012年以后:央行开始改变基准利率的设定方式,采用利率
波动机制。央行设定存款、贷款基准利率的上下浮动范围,并通过市场报价利率加减点的方式来形成实际利率。
从2015年开始,央行进一步改革利率市场化方式,推出LPR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作为新的市场化利率指标,并逐渐取消了贷款基准利率的适用。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利率水平和变动情况还会受到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以上只是简要介绍央行基准利率的一般变动情况。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4年的历程与发展
新中国的金融事业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诞生、一起成长的,至今已走过了63年的历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金融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经过34年的曲折历程和改革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体制初步形成,整体金融实力不断壮大,金融宏观调控不断加强,金融业在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一篇: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金融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1978年以前新中国金融体制的形成及其特点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初步建立
“大一统”的金融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历程(1978-今)
与中国金融体系的基本现状
金融宏观调控体制改革的历程及金融调控体系的现状
从高度集中的金融调控体系到市场化调控体系的初步建立(1978-1993
年)
证券回购业务
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
货币政策间接调控体系在发展中完善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与人民币可兑换进程
人民币可兑换改革进程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汇管理体制(1994年至今)
人民币可兑换改革进程
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
外汇黑市交易屡禁不止
我国外汇黑市概况
外汇黑市存在的原因
治理外汇黑市的对策
银行业发展与银行监管体制改革
银行的恢复发展与体制改革
国家商业银行的恢复与发展
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战略
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其它商业银行的发展与改革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
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思路政策性银行的建立与发展
城市商业银行
建国以来到1984年
从1984至1993年底
中国人民银行的改革与转型——基于职能演进的视角
2021年3月
第2期总第294期
理论学刊
Theory Journal
M ar.2021
No.2Ser.No.294中国人民银行的改革与转型
—基于职能演进的视角
宋士云,宋博
(聊城大学商学院,山东聊城25200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的改革与转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79—1992年人民银行从国家银行过渡到中央银行,开始向完全履行中央银行职能的方向转变;1993—2002年逐步改革和完善中央银行体制,把 人民银行建设成规范化的中央银行;2003年至今进一步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和治理机制,理顺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责关系,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目前,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现代中央银行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中国人民银行的改革与转型,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增强了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丰富和活跃了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支持和促进了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人民银行;改革与转型;职能演进;宏观调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21 >02-0099-08
中央银行是代表国家管理金融、制定和执行金融方针政策的特殊金融机构,是全国统一管理金融的 最高当局。中央银行有三大基本职能:一是作为发行的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二是作为银行的银行,集 中存款准备、为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组织全国的清算、承担“最后贷款人”责任等;三是作 为国家的银行,代理国库和国家债券发行、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制定和实施货币 政策、调节控制货币供应量,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保持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均衡发展,充 当政府国际金融活动的代表等。从银行业发展史看,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 行,大都有一个职能演进与拓展的脉络。本文拟从职能演进与拓展的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银 行的改革与转型进行历史性考察,以期厘清其建立现代化中央银行体制的轨迹与逻辑,并在总结经验的 基础上,提出未来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中国货币政策简介
中国货币政策简介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采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是国家宏观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中国人民银行法》确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其余的列入国务院确定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后,中央银行体制在中国正式确立,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开始形成。中国的货币政策按主要任务和调控方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1997)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实行以贷款限额管理为主的调控方式;第二阶段(1998年以来)货币政策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紧缩,取消贷款规模控制,扩大公开市场操作,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
1984年中央银行制度建立后,要求货币信贷管理制度与操作方法进一步变革。首先建立了中央银行贷款与存款准备金制度,开辟了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最主要渠道,使中央银行控制专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扩张贷款能力,增强其资金清偿能力。调整利率,发挥其调节货币信贷供求,优化货币信贷投向的作用。实行信贷计划管理,加强货币信贷总量控制与结构调整,根据经济运行状况,不断调整货币信贷政策,在经济转转时期有力控制了通货膨胀。
1993年国务院作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金融改革的首要目标,“建立一个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调控体系,”并明确提出“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稳定,并以促进经济增长。”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又把这一最终目标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法律赋予了中国人民银行职权,保障中央银行能按照既定
中国中央银行制度
中国中央银行制度
摘要:中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中国央行制度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中国人民银行职能转换与强化的方向与措施;解决中国地方债应先改革银行。
一、中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1948年12月1日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的。1983年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含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统计数据、银行卡、金融规章、反假货币工作、公告栏等。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从而决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必须服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国人民银行的这个性质决定其不具有绝对的独立性。因为我国经济正在从传统的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宏观到微观需要改革的部分很多中国中央银行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从1979年起,我国开始从机构体制上打破人民银行大一统的格局。1979年1月了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扶持,恢复了中国农业银行。同年3月,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国际金融业务发展的新形
势,中国银行成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1984~1994年,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正式成立,逐步形成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专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作出《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1984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成立,承担原中国人民银行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至此,中国人民银行的商业性业务基本剥离,正式成为我国的中央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则成为规模最大的专业银行,负责工商企业贷款,作为配套措施,中国建设银行从财政部分离,负责基本建设贷款,中国农业银行则负责农村服务贷款。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四次通货膨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四次通货膨胀
(一)1985年我国物价暴涨,CPI上涨9.3%,这集中表现在物价上涨幅度大且上涨速度快,1985—1987年,三年间物价上涨率累计比1984年上涨23.7%,1985年全社会零售物价指数比1984年增长6%。此次通货膨胀原因可总结如下:1.固定资产投资过大,总需求膨胀,导致经济发展过热,但效率低
下。 198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961.01亿元,到1985年已增至2543.19亿元,增长了2.6倍。生产的高速发展,但效率低下,导致有效供给不足。
2.货币的超量发行,直接导致货币贬值。1984年,我国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央行宣布今后贷款以上年为基数,由此,各大银行为扩大下年规模,大量发放贷款,导致1984年全年货币投放262亿元。由于时滞效应,影响在85年集中表现。
3.政治上的热情推动。1983年确立了到20世纪末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84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
(二)1988年—1989年,我国商品零售价出现了新一轮暴涨,物价上涨幅度过大,1988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比1987年上升了18.5%。同时,各大中城市出现了抢购物品、提取存款的情况。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1亿元。央行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的方式应对过热经济对货币量的需求。1988年,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来上涨的最高记录,达到18.5%。通货膨胀的加剧,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结果。原因可归结为:
1.全国在建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多,规模过大,超过了国力承担的可能,消费需求过旺,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超过了商品供应量的增长。
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
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
摘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国人民银行在面临国内外不同经济形势时,多次以其为重要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整。本文介绍历史上和现在正在进行的多次有代表性的存款准备金工具运用机器政策效应。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通货膨胀刺激经济
一、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
1984年国家将商业银行的职能剥离出去成立四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后,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职的中央银行。
为让人民银行掌握相当的信贷资金,以行使调整社会信用结构的职能,我国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按存款种类核定了工农中3 个国家专业银行的一般存款缴存比例,实行差别准备金率:企业存款为20%,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专业银行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即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专业银行。
过高的法定准备金率造成了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资金自求不能平衡的问题。
二、1985年至1997年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自求平衡,中央银行改变了按存款种类核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一律调整为10%。这是自1984年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的第一次调整。1987 年,为了集中资金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和项目,中国人民银行将准备金比率上调2 个百分点。1988 年,由于价格的全面放开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我国出现了改革以来较为严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于是央行又进一步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3%。这次调整起到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自此以后,考虑到调整准备金的影响较大且剧烈,同时准备金率已经较高,直到1997 年未再作调整。
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改后稿:1、整体改动部分较多,借鉴了一些参考文献资料,附在文后。作为论文一般也要求将参考文献附上。
2、最后一部分建议感觉还是单薄了一些,但手头没有更好的参考资料,请斟酌,或再充实完善。
3、原稿利率改革部分与题目关系不大,将这一部分删掉了。
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央银行作为依法制定和执行国家货币金融政策、实施金融调控与监管的特殊金融机关,在各个国家金融体制中居于核心地位。从各国历史进程看,中央银行体制改革在各国特别是现代新兴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改革中占据了首要位臵。随着商品经济和货币信用的高度发展,以及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加强,各国都根据实际情况对中央银行体制进行逐步改革和完善,以适应、保障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从我国情况看,作为我国中央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从诞生之日起至今,其管理体制改革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特别是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在23年内几经变化,对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至今,中央银行体制改革已经成为事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大局的一项重要改革,为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已经形成的一条共识是,没有现代的中央银行体制就不可能建立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也不可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何为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中央银行体制?目
前形成的体制框架是否是最佳体制?对此,争议颇多。因此,深入开展关于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十分必要,有利于总结经验,找出问题,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向和措施,对促进深化金融改革,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调控和监管体系,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五个阶段及特点
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五个阶段及特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不仅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大背景,也是银行制度市场化演进的推动力。与此相适应,中国银行制度受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影响不断缩小,而受市场主导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影响不断扩大。银行体制、运行机制、市场结构的市场化变迁过程呈现五个不同的阶段性特点,经历了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银行制度到基本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银行制度转变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银行业;市场化;宏观调控;运行机制;竞争格局
中国银行业三十年的改革,是一条沿着市场化路线不断探索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的道路。随着逐步践行加入WTO的承诺,中国银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要想使中国立足于世界经济金融不败之林,就必须继续深化中国银行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尽快解决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迅速提高银行业的竞争能力。这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取长补短,更需要反思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历程。从而为充分发挥银行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初始起点及改革的酝酿:二元银行制度取代“大一统”银行体制(1978--1984年)
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对原有的“大一统”银行体制的扬弃。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对传统银行制度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进行了精辟的阐述,提出“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在此认
识的推动下,重新审视银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可以广泛积聚社会闲散资金,并按照国家政策和市场需要分配这些资金。
我国的央行制度
我国的中央银行制度
1983年9月,国务院作出决定:自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国务院这一决定的贯彻落实,标志着我国中央银行制度正式确立。
中国人民银行兼有“国家机关”和“银行”双重性质:
作为国家机关,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部级机构,是我国国家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人民银行又不同于一般的政府机构:
一是它要办理以政府、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为对象的银行业务,有经营收入,因而要实行经济核算。这是其它政府部门所不具有的特性;
二是它在管理上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是种经济性质的管理,与政府其它部门主要是行政管理有区别。
作为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也要经营银行业务,但它与商业银行不同:
它是发行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它不以赢利为目的,不与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争利;
它不经营一般银行业务,而是以政府、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为业务对象;
它处于超脱地位,以“最后贷款人”和“信用管理者”的身份,调控宏观金融、实施银行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金融管理机关和中央银行,国家赋予它两项主要任务: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金融;加强金融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自身的组织建设问题、即管理体制问题,是其独立自主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环节。这里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决策机构的设置和分支机构的设置。
在管理体制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属于一元化型的分权制中央银行类型,其决策机构为货币政策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按经济区划设置: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
三、1992-1997年以反通胀和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的 “软着陆式”调控 1、政策出台的背景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的激励下, 加上之前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 轨道。1993年上半年,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猛扩 张和金融秩序持续的混乱,经济过热现象开始明显,我国 社会经济出现了“四热”(开发区热、房地产热、股票热 和集资热)、“四高”(高货币增长、高物价、高投资和高 工业增长)、“四紧”(资金紧张、能源紧张、交通紧张和 重要原材料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尤其是金融秩序混 乱)。通货膨胀率在1994年又达到了峰值(24.1%),同时在 国际市场上收支情况也出现恶化的趋势,外贸赤字创历史 新高(679.4亿美元),人民币也开始大幅贬值。这个阶段 我国经济的主要特点是过热,所以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要抑制通货膨胀和平衡国际收支。
2.调控措施
鉴于之前“急刹车”式的紧缩货币政策过度导致了经 济下滑的经验,这次中央银行采取的是“适度从紧”的货 币政策,具体主要包括: 第一:实行贷款限额管理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第二:1995年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将货币政 策目标调整为“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着重监控货币供应量; 第三:1996年4月正式启动公开市场业务,回购商 业银行的短期国债; 第四:通过回收再贷款来进一步紧缩货币量; 第五: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 动汇率制度,将官方汇率和外汇市场汇率结合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4年以来我国央行体制改革
一、引言
1983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人民银行从1984年1月1日开始,不再承办工商企业信贷和城镇储蓄等专业银行的业务,成为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
二、背景:1984年前我国央行体制回顾
(一)1949—1978年“大一统”中央银行体制。
“大一统”中央银行体制的形成过程是多元金融产权被整合为单一的国有金融产权的过程:中国人民银行从建立起就被赋予国家金融产权的唯一代表地位,1948年,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银行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迅速在全国设立分支机构。取缔在华外资银行的特权,对非国有金融产权实施国有化。1952年后,国家对国有金融产权的实行整合。到1956年底,中国的“大一统”中央银行体制正式形成。
(二)1979—1983年混合式中央银行体制
“大一统”中央银行体制的形成具有其客观必然性。但是,它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其安排具有金融功能的虚无性,金融职能和业务范围萎缩等。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全党工作以经济工作为重点的指导思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中国金融体制发生变化,“大一统”中央银行体制转变为混合式中央银行体制。
混合式中央银行体制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由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和不彻底性,“大一统”中央银行体制和混合式中央银行体制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都具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双重职能,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
三、我国央行体制改革进展(1984-1998)
1984年以后,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扩大,国家为了更好更有效地控制金融,便选择设立单一制中央银行体制,中国中央银行体制改革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一)1984—1992年单一制中央银行体制初步形成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作出《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1984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成立,承担原人民银行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成为中国的中央银行。至此,中央银行体制进入单一制阶段。
这一时期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特点是在支持经济增长和保持稳定货币币值稳定之间疲于奔命,过度支持经济增长,造成了几次经济过热,货币投放过度,引起通货膨胀。
这一时期中央银行体制的缺陷有:
1、组织机构设置的缺陷。理事会只有执行权而没有决策权;分级分支机构受地方政府的干预大;中央银行规模过大,效率低下。
2、中央银行职能的缺陷。货币政策目标具有双重性;中央银行业务范围与中央银行职能发挥不相容;财务预算制度的不合理。
(二)1993——1998年单一制中央银行初步完善
中共十四大最终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经济体制改革由体制外向体制内推进,中央银行体制改革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必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单一制中央银行体制的初步完善表现在:
1、中央银行组织机构的改革。最高决策机构是国务院直接领导下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则全面负责具体实施货币政策。人民银行总行收回原来交由分支行分散执行的某些权力,规范了分支行的行为,实施了按经济区划设置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改革。
2、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初步完善。既有金融机构准入监管和营运监管,还增加了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的处理和市场退出监管。
3、中央银行独立性增强。人民银行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但又向全国人大汇报工作,与国务院保持相对独立。划清了人民银行与财政的关系。
4、业务范围的变化。人民银行彻底剥离了与中央银行职能不相符的商业性业务。
(三)1998年央行跨省区九大分行建立,中国人民银行与证监会、保监会分业监管的体制真正形成。
1、央行分支行第一次调整:郑州、石家庄、杭州、福州、深圳升格正局级单位,管辖范围由原来的一个城市分别扩大到所在省,具有与大区行相同的职责。
2、央行分支行第二次调整:海口、西宁、呼和浩特、银川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升格正局级,所管辖的业务区域由五个中心城市扩大到海南、青海、内蒙古、宁夏和新疆五个省区。
四、我国央行体制改革绩效
(一)1998年央行体制改革绩效
1、货币政策上,总行进一步集中了货币政策决策权,分行在认真分析、研究辖区内的经济金融形势的基础上,为货币政策决策提供政策建议,既可保证货币政策的权威性,又可保证货币政策操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2、金融监管职能上,工作重点在分行,要保证各项金融监管政策的贯彻执行,强化金融监管的独立性,全面监管辖区内的金融机构,依法查处金融违法、违纪案件,分析研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实行金融监管责任制。
3、金融服务职能上,遵循属地原则,主要由中心支行承担,金融服务贴近基层,面向企业、广大金融机构,有利于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力量,改进和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二)1998年央行体制改革失误
应该说,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近三年的运行暴露了此方案过于理想化的一面,尤其是在金融监管权限的划分上,在分行、金融监管办事处及省会城市中心支行的关系衔接和职责划分上。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金融服务三者脱节;货币信贷管理与货币发行调拨脱节;中央银行内部组织体系紊乱;上、中、下三个层次改革脱节。
五、展望:构建央行新体制
坚持金融调控、金融监管、金融服务三者统一于中央银行一体。
既可以提高中央银行依法履行职责时的内在效率,也可以减少和精简不必要
的行政管理机构,降低金融监管和服务成本。
坚持金融调控、金融监管、金融服务统一于分支机构而又有分工侧重。
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责不仅要统一于总行,而且要统一于分支机构。
(三)坚持在法律范围内与地方政府保持友好协作。
中央银行在制定实施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履行金融监管职能时,有效地防止来自地方政府的不正当干预。中央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都要按《中国人民银行法》办事,在法治的基础上,实现法治和德治的统一。
(四)坚持中央银行四级管理体制较长时期相对稳定和员工队伍相对稳定。
中央银行实施总行→省分行→地(市)中心支行→县(市)支行的体制相当长时间内可以稳定;相应地,中央银行的员工队伍也可以相对稳定。有鉴于此,省会城市的监管办和中央支行可以合并,原有大区行则允许一分为二,设立小编制、精简、机动的稽查办事处,而分行的范围按照省(市、自治区)各就各位。这样做有利于稳定中央银行干部,尤其是中央银行基层干部的人心,有利于树立中央银行的外部形象和工作权威。
(五)坚持中央银行对银行业监管、保险业监管、证券业监管相统一。
将银行业监管、保险业监管、证券业监管统一于一体,有利于实现和推进混业监管,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的效率。如果在这一改革的同时,引入中央金融工委与中国人民银行合一的体制,则效果会更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