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形成原因

合集下载

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

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

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

【篇一: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

第一章民俗概述 1、民俗的定义:使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

性与神秘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

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一)经济的原因(二)

【篇二: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民俗的分类,按内容来分,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

游艺民俗。

经济民俗,是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生

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

社会民俗,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惯制,它所涉及

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所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家庭乡里民俗,

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

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

面的民俗。

民俗的基本特征:集体性与模式性传承性与播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族性与地方性原始性与神秘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它体现了某

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的就是民俗的地方性。

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六.民俗学的产生、发展及学科理念

❖(一)民俗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1.背景:

(1)文艺复兴(14C-16C)和启蒙运动(18C)

(2)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18世纪至19世纪)

❖催生了知识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

浪漫主义运动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 2.德国——民俗学的摇篮

先驱: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故事集》(1812年)

渊源:赫德尔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沦为拿破仑帝国统治之下

拿破仑执政(1799—1804 )

拿破仑帝国(1804—1814,1815 )

宗旨:唤醒民族意识

内容:展开对民间口头文化的整理与研究

评价:重视民间文学而忽略民俗的社会文化功能,发展较缓慢。

❖ 3.英国——民俗学的故乡

诞生标志: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提出用“Folklore”代替“民间古俗”。

主要代表人物:缪勒、安德鲁·朗、泰勒、高谟、柯克斯、弗雷泽等。

评价:以人类学古典进化论为理论武器。

❖ 4.法国——摇摆于英德两大传统之间

(1)19世纪初中期受德国民俗学影响将民间诗歌当作民族精神的体现。

福瑞尔《现代希腊民歌》(1824)

《法国民歌》(1858-1859 )

(2)19世纪末期,受英国人类学派民俗学影响

范吉纳普:《通过礼仪》

❖ 5.北欧诸国——与民族主义相伴民俗学

芬兰、挪威、瑞典、丹麦民俗学特点

得到政府的支持;享有较高学术地位;作为许多大学专业课程;致力于民俗档案馆

民俗形成原因

民俗形成原因
如各宗教的饮食习俗(佛教:素食;印度教:牛肉;伊斯兰教:猪肉等) 如各宗教的饮食习俗(佛教:素食;印度教:牛肉;伊斯兰教:猪肉等) 佛教:浴佛节、 佛教:浴佛节、腊八节等等 伊斯兰教:开斋节(肉孜节)、宰牲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圣忌节)、 )、宰牲节 )、圣纪节 伊斯兰教:开斋节(肉孜节)、宰牲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圣忌节)、 经名等等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2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出版4陶立璠民俗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5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民俗学》第4周课件 民俗学》 周课件
一、民俗的形成
1、经济的因素 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 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产生与其经济 基础有密切联系,不同的经济基础上会 基础有密切联系, 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 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
一、民俗的形成
5、语言的因素 、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最为重要的工具,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最为重要的工具,所 以也是民俗文化借以形成和传承的重要 工具。随着语言的发展, 工具。随着语言的发展,会影响到民俗 的发展。 的发展。 文学( 越人歌》 刘禹锡《竹枝词》 文学(《越人歌》、刘禹锡《竹枝词》)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谜语、谶纬、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谜语、谶纬、 咒语等等
一、民俗的形成

民俗形成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民俗形成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民俗形成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文化事项,是什么原因导致民俗的形成呢?一起和店铺来看看民俗形成的原因吧!

民俗形成的原因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

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

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民俗的属性

民俗的根本属性是模式化、类型性,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其他属性。模式化的必定不是个别的,自然是一定范围内共同的,这就是民俗的集体性:民俗是群体共同创造或接受并共同遵循的。

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

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

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

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具有

特定传统、习俗、礼仪等方面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

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

成部分。以下将从起源与发展、主要内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起源与发展

1.1 民俗文化的起源

民俗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最早期。在人类社会进入农业文

明时期之前,人们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他们通过一系列祭祀仪式

来祈求风调雨顺,保佑猎物丰收。这些祭祀仪式逐渐演变成了各种各

样的节日和庆典活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1.2 民俗文化的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民俗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它不仅受到

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政治、经济、宗教、文化

等方面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民俗文化逐渐形成了多元化、

复杂化和地域特色鲜明的特点。

二、主要内容

2.1 节日庆典

节日庆典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历

史、文化和信仰等方面。不同地区和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节日庆典,

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西方国家的圣诞节、复活节等;

印度教徒的排灯节、哈里教徒的开斋节等。

2.2 传统习俗

传统习俗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长期形成并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规范。不同地区和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习俗,如中国的婚礼习俗、葬礼习俗等;西方国家的结婚仪式、葬礼仪式等;印度教徒和哈里教

徒的生命仪式等。

2.3 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指由普通百姓创作并流传下来并代代相传的艺术形式。它

包括了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方面。不同地区和民族有着各

民俗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

民俗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

民俗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体系,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在人类社会的长河中,民俗文化被认为是一种文化遗产,代表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感悟和表达。同时,自然环境也是民俗文化的源头,它们互为依存,相互交融。

首先,民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而形成的,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感悟。例如,住在深山的人们因为环境的限制,在气候、地形等方面都与平原地区的人们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他们的生活习俗、节日庆典、服饰等方面也各有特色。在这种生活环境中,人们对自然的研究更为深入,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既能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又能让人们更加融入自然环境中。

其次,自然环境也是民俗文化的源头和灵感来源。自然环境中的山川、水泉、星空等都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想象和灵感,通过这些元素的运用,人们形成了一些美丽的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例如,苗族民间故事《三院六娘》中,六娘泣血而得到的美玉就寓意着山川湖泊中的珍珠;舞蹈《采茶歌》则借助茶树的形态和采摘动作,展现了劳动和自然的美妙融合。这些民俗文化通过自然环境的艺术性表现,不仅让人们更加了解自然、尊重自然,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再者,民俗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是自然环境赋予了民俗文化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而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地引导和规范着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地区,人们一直将“养生”视为最重要的一项活动,这种“养生”既包含了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也蕴含了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尊重,尤其是对宜宁的环境治理和保护,使当地自然资源得到长期保护和利用。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民俗文化,也进一步推动了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保护。

民俗是什么及民俗对我生活的影响

民俗是什么及民俗对我生活的影响

民俗是什么及民俗对我生活的影响

摘要:民俗学近些年来在中国逐渐兴旺,对民俗学研究的深度广度也进一步延伸,因此,有必要对民俗学的基础之一,即民俗的定义进行探讨。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而有生活就有民俗。我们身边的民俗,也值得我们去观察和体悟。本文着重于解释民俗是什么,以及民俗对我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民俗;定义;生活;影响

民俗是什么,这是个多面而严谨的问题;民俗与我的生活,又是个丰富多彩而饶有趣味的话题。下面就对这两个问题分而述之。

民俗是什么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

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①有人类生活,就有民俗的存在。民俗是人们赖以生存的

制度和规范。

“民俗”一词,在我国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被使用是比较晚的,但是作为道德教化使用,却优势比较早的。孔子在论礼乐时就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史记》、《汉书》等著作在不同的语境下频繁的使用过“民俗”这个词语,其意义也随之出现差异。《礼记•缁衣》中说“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韩非子•解老》说:“府仓虚则国贫,国贫则民风淫侈。”;《史记•孙叔敖传》云:“楚民俗,好痹车”;《汉书•董仲舒传》提到:“变民风,化民俗”。这些表达体现了统治阶级上层集团对于作为习惯与制度的“民俗”的高度重视其实,这时候的民俗一词的含义与风俗较为接近,风俗指的是在一定社会中,被普遍公认、积久成习的生活方式,它包含着不仅是下层人民的生活方式,而且包含着上层统治者所要求于人民的生活方式。从我国的古代文献资料中看,“民俗”一词大致经历了由“风”而“俗”、由“风俗”而“民俗”的渐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俗”和“风俗”的含义十分相似,钟敬文先生更将民俗解释为“民间风俗”,可见两者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民俗”和“风俗”之间还是有差异的。民俗突出了“俗“的主体地位。“俗”不仅仅是生活的存在,而且还是生活的过程。相比之下,风俗却侧重揭示“俗”的本质状态,“风俗”到了汉代意义基本定型,为“辨风正俗,观微查隐”。与民俗相近的词汇除了“风俗”外,还有“俗说”“俗传”“民风”“习俗”等。这些与民俗关联的传统术语与意义,不仅从历史及文学的角度向我们揭示了“民俗”一次的由来及发展,也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民俗的定义及内涵。

中国民俗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民俗的形成与发展

历法的变革,导致出现了两个新年,一是公历元旦的“民国新 年”,一是农历正月初一春节的“国民新年”。元旦到底是个新 节日,缺乏历史传统,更无民俗内涵作底蕴,而春节却有两千年 以上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积淀。民国时期直接将农历正月 初一作为岁首,而称为春节,符合传统节日的内在性质,也更容 易使广大民众所接受。 时至今日,中国人还是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和“过 年”,而公历1月1日,则被称为“元旦”或“阳历年”。这样的 公历和农历并行的“二元历法”结构,在民国初年就形成了,并 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其实,民国政府曾经试图统一使用公历,将传统节日习俗全 部搬到新的历法系统中。1928年7月,内政部呈文国民政府,决定 “实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对于旧历节令,一律不准循俗 放假”。当时的国民政府甚至还采取了强令春节期间关门商铺开 门营业等手段,一时间人心惶惶,“将一个欢天喜地的新年,弄 出啼笑皆非之状”。 1934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停止了强制废除旧历,不得不承认: “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政府不宜过于干涉。”


史前民俗(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前)
史前酒器
大地湾遗址
古代民俗(夏王朝后到鸦片战争前)
传统
封建
西方
Biblioteka Baidu
现代
影响因素 地理
形成
发展
经济
历史 宗教

习俗的起源是什么?

习俗的起源是什么?

习俗的起源是什么?

一、起源于宗教信仰

习俗是人们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下形成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其中很多习俗起源于宗教信仰。众所周知,宗教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而习俗则是人们在信仰体系中对宗教教义的具体实践方式。举个例子,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其中的许多习俗都与宗教信仰有关。比如祭祖、拜神、放鞭炮等活动,都是为了祈福、祈求神明保佑,以期新一年能够平安、幸福。

二、起源于历史文化

习俗的起源还与历史文化紧密相关。不同的地域、民族、国家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的习俗具有独特性。比如,中国的中秋节中有月饼赏月的习俗,这与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人认为圆月象征团圆,所以在中秋时赏月、赏月饼便成为了一种习俗。而在西方的圣诞节,人们则有送礼物、装饰圣诞树等习俗,这与基督教的信仰和圣经中的故事有关。

三、起源于环境需求

习俗的形成还与环境需求有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了一系列习俗,以适应特定的生活环境。比如,中国北方地区的冬至习俗中有吃饺子的习俗。这是因为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刻,人们认为吃饺子能够带来好运、避灾祈福,同时饺子的形状与冬至夜晚的圆月相似,也寓意团圆。这样的习俗在北

方地区形成并广泛传承,不仅是一种味觉享受,更是一种文化传统。

四、起源于社会交往

习俗的形成还与人们的社会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集体,人们通过社会交往来互动、交流和合作。习俗作为一种规范人

们行为的方式,有助于规范和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比如,各种庆典

活动中常见的舞蹈、歌曲等都是人们用艺术形式表达情感、享受共同

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

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

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

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本文关键词:满族,变迁,民俗文化,原因,内容

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本文简介:满族有着3000多年的文化历史,其祖先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古肃慎人,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古老民族,也称"息慎""稷慎"。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是满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东北的东部与北部是他们的传统居住地。《后汉书▪

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本文内容:

满族有着3 000多年的文化历史, 其祖先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古肃慎人, 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古老民族, 也称"息慎""稷慎"。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是满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 东北的东部与北部是他们的传统居住地。《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挹娄, 古肃慎之国也。在夫余东北千余里。"《魏书▪勿吉传》中也有记载:"勿吉国, 在高句丽北, 旧肃慎国也。"到了隋唐时期, 又被改称为靺鞨;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于唐开元元年(713年) 臣服于唐朝后, 改靺鞨为渤海, 史称"海东盛国"。200多年之后, 契丹人灭渤海国, 靺鞨又被改称为女真。至元亡明兴时期, 建州女真努尔哈赤逐步统一女真各部, 吉林省四平叶赫部就是其中之一。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称汗, 建立大金国, 史称"后金", 今沈阳故宫就是其当时的皇宫。其子皇太极于天聪九年 (1635年) 改女真为满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满洲改为满族。目前存于东北地区的一些遗址和知名旅游景区表明了满族民俗文化的发展脉络, 更见证了满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盛世辉煌。

民俗的界定及特征

民俗的界定及特征

(3)一定的质的规定性 )
民俗行为模式程式化的另一特点, 民俗行为模式程式化的另一特点,即是它的程 式中包含着特定的内涵意蕴。也就是说, 式中包含着特定的内涵意蕴。也就是说,一招一式 代表着某种意味,这都是众人约定俗成, 代表着某种意味,这都是众人约定俗成,共同认可 的。如: 西南一些已婚苗族妇女在传统歌会上, 西南一些已婚苗族妇女在传统歌会上,跟未婚的少 女一样,可以与青年男子一起唱情歌,以歌“ 女一样,可以与青年男子一起唱情歌,以歌“谈情 说爱” 说爱”;而对方可以通过妇女悬挂在腰间的钥匙来 区分是否已婚。 区分是否已婚。 婚俗中的麻袋、茶叶、枣子、花生等。 婚俗中的麻袋、茶叶、枣子、花生等。 同一个民俗思想在一些小的地方可能有所不同, 同一个民俗思想在一些小的地方可能有所不同,但 是基本的质的规定性还是相对固定的。 是基本的质的规定性还是相对固定的。例如圆子总 是圆的。 是圆的。
二、民俗的特征
1、不成文的规矩
(1)民俗是日常生活文化的一种模式 节日食品
倒药渣 孙思邈为虎治病 叶天师治病
手指叩桌 乾隆下江南
(2)民俗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潜规则 这种“潜规则”在现代日常生活中也是很多的。比如, 现代人谈恋爱。在自由恋爱的今天,仍有许多中国自古以来 的婚俗理念制约着年轻人。如: “门当户对”与高学历知识女性的择偶困难 上海的“毛脚女婿”
中国的“民俗学” 中国的“民俗学” 民俗”一词在中国古代早已出现, “民俗”一词在中国古代早已出现,其意相当于风土人 民情民风。 礼记·缁衣》 故君民者, 情、民情民风。如《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 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韩非子·解老》 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韩非子·解老》: 府仓虚则国贫,国贫而民俗淫侈。 “府仓虚则国贫,国贫而民俗淫侈。” 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民俗学从五四时期开始。 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民俗学从五四时期开始。“民俗 引自日本。最早见于1913 12月 绍兴教育会刊》 1913年 学”引自日本。最早见于1913年12月《绍兴教育会刊》第4 号上刊登的周作人先生的文章《儿歌之研究》。(1890 1890年 号上刊登的周作人先生的文章《儿歌之研究》。(1890年, 坪井正五郎提出folklore=民俗学,同时有学者译作“ folklore=民俗学 坪井正五郎提出folklore=民俗学,同时有学者译作“俚谚 俗说学” 1910年 柳田国男使用“民俗学” 学”、“俗说学”;1910年,柳田国男使用“民俗学”) 1918年 北京大学日刊》 61号刊登了刘半农拟 1918年2月1日《北京大学日刊》第61号刊登了刘半农拟 定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和以北京大学校长 定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 蔡元培名义发布的《校长启事》两个文告, 蔡元培名义发布的《校长启事》两个文告,标志着中国民俗 学的正式开始。 学的正式开始。

03-7.2 闽南民俗文化的形成及传播

03-7.2 闽南民俗文化的形成及传播

第七章 闽南民俗与海丝文化

二、闽南民俗文化产生原因•闽南民俗:指讲闽南语的族群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并传承的民俗。闽南民俗史的发展轨迹与闽南移民史大体一致。

•闽南民俗的形成及其传播与历史上的移民潮有密切关系。闽地原为百越之地,人种、语言、风俗迥异中原。

•。

•在我们所说的闽南民俗中,汉民俗居主体地位,同时保留了部分古闽越民俗,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互补蕴蓄的内涵与特色。如泉州城乡旧时端午节独特的驱邪消灾习俗“采莲”,以及“拍胸舞”即被认为是古闽越人的遗风。

闽南方言与民俗传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的关系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对闽南民俗的研究,自然也应以闽南方言为切入点。

•很多闽南民俗的传播是以闽南语族群的迁徙而传播。

闽南族群与闽南民俗传播•很多闽南人在以后的再迁徙中保留较完整的闽南民俗,如台湾、东南亚地区。台湾的民间信仰,历史上自闽南地区传入的最多,如妈祖、关帝圣君、保生大帝、开漳圣王、清水祖师、广泽尊王和各姓王爷等等,其中以妈祖信仰的历史较为悠久,社会影响最为广泛。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与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与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

元宵佳节文化习俗

候柱清(法理学)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与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现象。每种民俗都是在某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形成、演化和传播的。安徽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地区属于华北民俗地理区,淮河以南地区属于华中民俗地理区,而皖南山区则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俗亚文化地区。民俗文化受田“水”的影响非常突出。皖南山区是安徽开发较迟的一个地区,但在明清之际却形成了十分发达、闻名世界的徽商文化。因此,徽州地区的民风民俗极有特色。如徽州民居风格、徽州饮食、风水观念、宗教信仰与节日习俗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民间有燃灯、观灯的习俗,每逢这一天,大街上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的花灯,故又名“灯节”。旧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说法。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们忙于辞旧迎新、探亲访友,顾不上吃顾不上玩,元宵节才是年味最浓的时刻。元宵前的几天,白天,一些年轻人和老艺人们身着七彩异装,不停歇地参与各种表演;晚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城镇吃糯米汤圆和酵子茶;农村则将咸馍切成小块、长块充作晚饭,以示农业丰收在望。元宵当天,各家各户男女老幼几乎倾巢而出,看表演、会亲友,到处都是喜气洋洋、欢笑阵

阵。晚饭后,儿童打着各式各样的灯笼,相互比赛,看谁的灯式样新颖;人们争相燃放花炮或焰火。村前屋后更是锣鼓喧天,扭花鼓灯、耍龙灯,是人们期待已久的照例节目。表演队由锣鼓乐队领先在街道和村里游动,如果有谁想请表演队表演,就先燃放一串鞭炮欢迎,然后鼓掌吆喝。此时,艺人们拉开架势开始表演。演出中,脚痒痒心痒痒的观众也可以加入其中,跳一段舞一场。这种热闹场面,往往从黄昏持续到深夜。与众不同的是,元宵夜的娱乐活动中,女角由男青年扮演,有的还用木头做些假“三寸金莲”套在脚上,扭扭摆摆。这些假女郎(称“腊花”)如果扮相好,歌喉婉转,唱得一口好曲子的,更受观众欢迎,演至半夜时,人们会端出茶点、果品招待演员。演出的内容,一般必以通俗易懂、音韵响亮而顺口的民间戏文、歌谣为主。如今,沿淮一带的各种元宵民俗表演式样已推陈出新,演出娱乐的内容丰富而健康。后来,元宵燃灯的习俗,渐渐演变成望月夜游、赏灯观灯。在我省各地,每逢正月十五,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赏灯夜游的庆祝方式。在宣城本地,有元宵圆灯之说。原来,从腊月开始,这里的农村灯会就开始走村串户送灯、玩灯,包括布龙(滚龙)、板龙、旱船、虾子灯、河蚌灯及采茶戏等等,到了正月十五这天,就要圆灯,取圆圆满满之意,表示此后就要专心稼穑,准备春耕。元宵节当日,还要举办为期一天的“灯坛”汇演,算是这一年灯会的“告别演出”。在宣州区洪林镇万村,还存在一种延续百年的“龙灯会”,从正月初八到元宵节,有连续三次的“龙神三

名词解释民俗

名词解释民俗

名词解释民俗

民俗,又称民间风俗或乡俗,是指在特定社会群体或地域范围内流传的、具有一定特点的习惯活动和文化传统。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和,是社会发展和文化演变的产物。

民俗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包括了日常生活、生活节日、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口头传统、艺术表演等方面的风俗。它们以语言、音乐、舞蹈、节日、仪式、戏剧、美食、民谣等形式表现,传承和展示着一个社会群体的历史、宗教、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民俗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社会关系和宇宙秩序的认识与反映。它们往往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产资源以及历史背景有关,反映了人们对生存条件和文化意义的理解。例如,中国的端午节由于发源地河南地区以粽子为重要节日食品,而北方地区以龙舟比赛为特色,南方地区则注重艾草的熏制与佩戴,都体现了地域特色和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尊敬。

民俗是人们集体行为的产物,反映了社会群体内部的联系和集体意识。它们往往是社会群体的共同经验和价值观念的表达和传承,具有凝聚社会共识、增进社会认同的功能。例如,中国的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集合了全家人的团聚、互赠压岁钱、放鞭炮等习俗,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互助的精神。

民俗是人们对生活情感和审美追求的表现。它们以各种形式满

足着人们的娱乐、交流和愉悦的需求,反映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的表现。例如,中国的民间舞龙舞狮以其灵动的身姿和威猛的形象吸引了全球的关注,舞蹈中蕴含的力量和韵律展示了民族精神和审美追求。

民俗是文化多样性和人类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地域和民族都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它们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人类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晋南民俗形成的地理因素分析

晋南民俗形成的地理因素分析

晋南民俗形成的地理因素分析

晋南民俗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有历史性、地域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的鲜明特点。晋南民俗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地理环境因素在晋南民俗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各自又包含多个因子,在多个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对晋南民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晋南民俗的传承我们应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发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之发扬光大。

标签:晋南民俗地理环境形成传承

晋南位于黄土高原上,以盆地地形为主,交通相对闭塞,这里曾作为尧、舜、禹的古都,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晋南民俗的形成是由历史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地域因素、自然因素等多方因素促成的。地理环境在晋南民俗的形成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定认识。

1晋南民俗概况

晋南,指山西的南部,主要包括临汾和运城两个地区。晋南在历史上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达,交通的相对闭塞,形成了晋南特有的民俗,内容多样,特点鲜明。

晋南民俗尽管内容复杂,但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三个方面: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

物质民俗主要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形的可感知的文化传承,如: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工艺制作等方面。社会民俗主要表现在与家族、村落结构有关的民俗上。精神民俗主要表现在宗教、信仰、道德、礼仪、占卜等方面。晋南地区有独具特色的地窖院,窑洞房,无碱馒头是当地的一绝,走亲戚互送礼馍,有味美的泡泡糕,有地方小戏晋南迷胡,有气势恢宏的民间文艺活动威风锣鼓,有解州古庙会这样的贸易民俗等。此外,晋南人生礼仪民俗、时岁民俗也都有地方特色。晋南民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历史性、地域性、传承性和变异性四个方面。

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

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

收稿日期:2002-03-18

作者简介:陈启跃(1958-),男,江苏宜兴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地理及旅游的教学与研究.

第15卷第3Π4期2002年7月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 L OF H AI NAN NORM

A L UNI VERSITY (NAT URA L SCIE NCE )V ol .15 N o .3Π4July 2002文章编号:1671-8747(2002)03-0059-04

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

陈启跃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镇江212003)

摘 要:我国的民俗是我国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民

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言,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

境的制约,民俗的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民俗也是人们适应地理环境、实现人地关

系协调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民俗;地理环境;人地关系

中图分类号:K 901 文献标识码:A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尽管目前因为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多样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民俗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但研究民俗仍然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以前在讨论民俗文化时,比较多的是从历史、民族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本文拟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观察和讨论民俗.

1 传统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传统民俗形成的自然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历史最悠久、农业资源最丰富、农产品的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农业生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农业生产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地理环境不仅提供了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料与场所,而且作为农业生产力的一部分参与了农业生产过程.地理环境还是农业社会分工和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础,传统农业的季节性、不稳定性以及生产周期长、劳动时间不均衡等特点,也是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农业生产民俗是随着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而形成的,随着生产工具的出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变的.尽管随着科学的发展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依赖程度在逐渐降低,但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还脱离不了地理环境.因此,无论从那个方面说,农业生产民俗的形成与演变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地理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民俗的形成
3、地缘的因素 、 自然是文化的母体, 自然是文化的母体,不同的群体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 生活,所以任何文化的产生都具有地缘的因素。因此, 生活,所以任何文化的产生都具有地缘的因素。因此, 民俗的形成也必然受地缘因素的影响。 民俗的形成也必然受地缘因素的影响。 汉书·地理志 地理志》 陕西十大怪、云南十八怪、 《汉书 地理志》、陕西十大怪、云南十八怪、东北 三大怪等 姓氏文化: 缅甸:( :(貌 、(玛 姓氏文化:①缅甸:(貌、郭、吴)海生 、(玛、 阿拉伯人:费萨尔·伊尔 阿卜杜勒·阿齐 伊尔·阿卜杜勒 杜)丽;②阿拉伯人:费萨尔 伊尔 阿卜杜勒 阿齐 伊本·阿卜杜勒 拉赫曼·沙特 中国: 兹·伊本 阿卜杜勒 拉赫曼 沙特 ③中国:姓氏文化 伊本 阿卜杜勒·拉赫曼
一、民俗的形成
5、语言的因素 、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最为重要的工具,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最为重要的工具,所 以也是民俗文化借以形成和传承的重要 工具。随着语言的发展, 工具。随着语言的发展,会影响到民俗 的发展。 的发展。 文学( 越人歌》 刘禹锡《竹枝词》 文学(《越人歌》、刘禹锡《竹枝词》)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谜语、谶纬、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谜语、谶纬、 咒语等等
《竹枝词》作者: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情)还有晴。
与本课程有关的网络信息资源: 与本课程有关的网络信息资源: 1、中国民俗网:www.chinesefolklore.com 、中国民俗网: 2、中国文化网:www.chinaculture.net 、中国文化网: 3、中国文化市场网:www.ccm.gov.cn 、中国文化市场网: 与本课程相关的参阅文献: 与本课程相关的参阅文献:
《民俗学》第4周课件 民俗学》 周课件
一、民俗的形成
1、经济的因素 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 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产生与其经济 基础有密切联系,不同的经济基础上会 基础有密切联系, 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 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
如:匈奴:收继婚——(《冒顿单于、吕后故事的 匈奴:收继婚——( 冒顿单于、 —— 文化解读》 文化解读》)
一、民俗的形成
4、宗教的因素 、 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精 神现象, 神现象,因此作为包括物质生活文化和精 神生活文化的民俗,在其形成和发展中, 神生活文化的民俗,在其形成和发展中, 也必然地会与宗教的因素产生极为密切的 联系。 联系。后世的有些民俗就是由原来的宗教 仪式演变而来的。 仪式演变而来的。
一、民俗的形成
2、政治的因素 进入阶级社会后, 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 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此在新形势下 产生的民俗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的影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湘西土家族婚姻\少数民族的改姓( 如:湘西土家族婚姻\少数民族的改姓(北魏 拓跋鲜卑、回族、满族等) 女性缠足\ 拓跋鲜卑、回族、满族等)\女性缠足\清代 留发
如各宗教的饮食习俗(佛教:素食;印度教:牛肉;伊斯兰教:猪肉等) 如各宗教的饮食习俗(佛教:素食;印度教:牛肉;伊斯兰教:猪肉等) 佛教:浴佛节、 佛教:浴佛节、腊八节等等 伊斯兰教:开斋节(肉孜节)、宰牲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圣忌节)、 )、宰牲节 )、圣纪节 伊斯兰教:开斋节(肉孜节)、宰牲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圣忌节)、 经名等等
《越人歌》作者:无名氏 越人歌》作者: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心悦君兮君不知? 山有木兮木有枝(知),心悦君兮君不知? 两篇文章:《关于书和女人》 两篇文章: 关于书和女人》 一日三秋” 拜读君之文章有感》 《“一日三秋”之叹 一日三秋 之叹——拜读君之文章有感》 拜读君之文章有感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年版 2、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 、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年版 3、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上海辞书出版社 、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年出版 4陶立璠《民俗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陶立璠《 陶立璠 民俗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年版 5、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