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年表序》翻译
苏洵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苏洵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苏洵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是苏洵政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这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苏洵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洵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为(25)国
《六国论》原文、注释、翻译、主题思想【部编版必修下册】
《六国论》资料【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主题思想】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年表原文及译文
六国年表
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後仁义,位在籓臣而胪於郊祀,君子惧焉。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间,而穆公脩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是後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於诸侯。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於战功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彊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矫称 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於戎翟,至献公之後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彊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於东南,收功实者常於西北。故禹兴於西羌,汤起於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後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於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余於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後,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後有君子,以览观焉。
太史公研读《秦记》,看到上面记载犬戎部族击败杀死周幽王,周王室往东迁都到洛邑,秦襄公开始被封为诸侯,就建造西畤来事奉天帝,这表明秦国越位犯上的苗头已经显现出来了。《礼经》上说:“天子才有权祭祀天地,诸侯只能祭祀本国封区内的名山大川。”当时秦国夹杂着西戎北狄的民风习俗,把凶暴乖戾摆在前面,将仁德道义放在后头,地位处在捍卫王室的臣属行列,却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君子对此感到后怕。到秦文公越过陇山,驱逐戎狄,祭祀陈宝,开发了岐山到雍地这片地区,而秦穆公修明政治,把东部国境扩展到黄河西岸,就与齐桓公、晋文公这些中原霸主势均力敌了。此后,家臣执掌国政,大夫世代保持政治地位,六卿独揽晋国的大权,无论征伐还是会盟,威势都在诸侯之上。到田常杀掉齐简公而自任齐相,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这标志着海内已经围绕怎样保持本国的军事实力来争斗了。韩赵魏终于到最后瓜分晋国,田和也吞灭姜齐据为己有,六国并立的局面由此开始了。首要之务在于壮大军事力量,兼并对方,因而权谋诈术得到普遍应用,合纵连横的学说也相继兴起。各种谎言骗局蜂涌而出,誓词盟约毫无诚意,即使互派人质,剖符为凭,还不能相互约束。秦国起初只是一个偏远小国,中原各国都排斥它,把它比作戎狄。但从献公以后,一直在诸侯中称雄。论起秦国的德义,还不如鲁卫两国中那些凶暴乖戾的人;计量秦国的兵力,也不如三晋强大,但最后却吞并天下,这不一定就是因为秦国凭据天险,攻守方便,地理形势非常有利,好像上天对它有所扶助似的。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原文及翻译史记
原文:
①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②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新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①。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丰耗矣。网②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
③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混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见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注】①淫嬖:滥施宠幸。②网:法网。
译文:
太史公说,古时人臣的功绩有五等:依靠仁德安定国家的称“勋”;依靠出谋划策的称“劳”;借助武力的称“功”;明确功劳等级的称“伐”;凭借资历长短的称“阅”。我朝的封爵誓词上讲:“即使黄河细得像衣带,泰山平的象磨刀石了,你们的封国也会永远安宁,还
六国论原文翻译
六国论原文翻译
《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战国策》中的第六篇,作者可能是战国政治家吕不韦。它是一篇政治经济学著作,通过对战国时期六个列国(齐、楚、燕、韩、赵、魏)的政治现状和国家富强原因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出了一种管理国家的思路和方法。以下是《六国论》的原文翻译:
《六国论》
齐景公问陈于齐景公张子而怒,杀诸阼。陈曰:“行年五十不
至于翁,不敢妄言。”曰:“先生辱于我。”陈曰:“诺,公言之”。曰:“齐晏残杀吾族,而公好外,是以诸侯不亲齐也。”
陈曰:“可矣。然则之齐,齐必大。君昭告展,令之不可不知也。”
晏子曰:“齐景侯之时,国虽小而以诸侯会盟,攻卫雍,霸陈、蔡、曹、莒及其关,归以为业而巩虚地,振朝廷,定百姓,来在晏子之手。及景公之时,天下莫不说,疲绝不支矣。内薄而外敦,吴人不吴,犹有齐焉,令德果雁行于天下也。极齐之耳目而问焉,不知君之辨也,惑世也!”
公曰:“故齐治而不休,齐人以敖”,
“故也。”晏子对曰:“夫业盖三百之士也(燕、齐、晋、楚、卫、赵、韩、魏、兵也),其余则皆勍敌国。故齐彼,必楚;彼楚,必吴;彼吴,必越;彼越,必燕;彼燕,必赵;彼赵,必韩;彼韩,必魏。此又逼于秦。故敢不戒哉!且亲越则楚弱,亲鲁则齐敝。越、鲁、吴、齐闻卫之彊,必朋从以保其所亲者,则范、中行、韩厉、杞相因其主,朝齐则天下困秦、楚;朝秦、楚则齐、鲁、吴、越困而卫彊。吾未知足下之所知也,然则不
及越、鲁、吴、齐固矣。吾请止矣。”
陈曰:“先生患齐乎!”
晏子曰:“否。吾请言之。吾闻齐召士之时,百姓收其房户而
蓄其粟,将有序而立矣。楚之来齐也,王使人之吏,曰:“齐
苏洵《六国论》原文和翻译
苏洵《六国论》原文和翻译
《苏洵《六国论》原文和翻译》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苏洵《六国论》原文和翻译
苏洵《六国论》原文和翻译苏洵
《六国论》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
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
《六国论》原文、注释、翻译、主题思想【部编版必修下册】
《六国论》原文、注释、翻译、主题思想【部编版必修下册】
《六国论》资料【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主题思想】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六国论》原文及译文,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六国论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司马迁《十二诸侯年表》原文译文
司马迁《十二诸侯年表》原文|译文
《十二诸侯年表》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是记录约春秋时期周、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十四国历史大事件的年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十二诸侯年表》原文
作者:司马迁
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呜呼,师挚见之矣!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仁义陵迟,鹿鸣刺焉。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是後或力政,彊乘弱,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絪子滋起矣。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襃大封,皆威而服焉。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於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襃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铎椒为楚威王传,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同胜纪。汉相张苍历谱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著文焉。
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原文译文
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原文|译文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是《史记》中的史记卷十七,在“十表”中为第五。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中的内容吧。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原文
作者:司马迁
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於鲁、卫,地各四百里,亲亲之义,襃有德也;太公於齐,兼五侯地,尊勤劳也。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以辅卫王室。管、蔡、康叔、曹、郑,或过或损。厉、幽之後,王室缺,侯伯彊国兴焉,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纯,形势弱也。
汉兴,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虽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馀人。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大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穀、泗,薄会稽,为梁、楚、淮南、长沙国:皆外接於胡、越。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於天子。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彊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观於上古,然後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吴楚时,前後诸侯或以適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於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馀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
《六国论》原文与译文范文
《六国论》原文与译文
《六国论》原文与译文范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国论》原文与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六国年表及六国年表序
六国年表·序
《六国年表。序》是篇越看越有深意的文章。《序》先回顾了周王室东迁,各国自治,陪臣执政,到战国七雄局面形成的大致情况,紧接着便讲到了道义的沦陷和秦的强盛。
先看这句: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索隐注说,这是“言人君制法,当随时代之异而变易其政,则其成功大。”也就是说,领导者要与时俱进,才能治理好家国。我以为不然。这句话的语气并非祈使,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而已。关于这个“暴”字,它固然可以解释为残暴、暴虐,但又不仅仅如此,这个暴字当是相对孔孟所说仁义之道、王者之师而言的。也就是说,“取天下”的正统途径应当是行仁政,成为民心所向,那么自然而然的——天下归心——也就能“王天下”了。可事实上呢?当时各国,哪有不“暴”的?对内,为兵源,不顾生民死活;对外,朝济夕筑,战火连天,更无信义可言。而“暴”得最甚的秦竟终究能“成功大”,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是孔孟之道错了么?是夫子们盛赞的尧、舜、文、武错了么?是天下老百姓都被蒙蔽了么?不,都不是,那么只能叹一句:世道变了。这便是“然世异变”后面的意思。很平常的一句陈述,却藏着这样沉痛的感慨。
再看前面的“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执利也,盖若天所助焉”。引言劈头就说秦国即使是有德有义之士,也比不上鲁卫横暴无礼之人。这只是个总体评价,当然有夸张的意味。然而鲁在礼乐的方面很好的继承着西周的传统,这样的东方礼教重镇,最终也不过是在夹缝中苟延残喘,今日亡一城,明日亡五城,君主奔波着去为大国君主朝贡、送葬,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认为这句话在批评秦无德义,倒不如说这句话在感慨鲁的衰亡吧。后面说秦兵不如三晋之强,诚然如此么?晋在六卿和四卿时代曾经作三军,其强盛之势一度称霸中原,然而分裂之后,三晋也只算得上是离秦这虎狼之邦最近,而在自然选择的规律下进化出来的跑得比较快的羊罢了。最后讲到秦的地势险固,说秦“卒并天下”,并不见得就是依赖了地势险固。这又是真话么?《史记》中全文收录了贾谊的《过秦论》,司马迁更是感叹“善哉贾生之论也”,可见他对贾生之论即便不是完全同意,也至少是大体接受他的观点的。而《过秦论》劈头就分析了秦最终能并六国的几项原因,其中之一便是:得西岐之地,定都咸阳,以河为池,以山为城。可见,贾谊和司马迁都是充分肯定了秦“地势险固”这一秦统一的重要因素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感慨“非必险固便形执利也”?我以为,说兵力弱,说地形不重要,都只是为了突显后面那反讽意味的原因:盖若天所助焉。
《六国论》原文与译文范文
《六国论》原文与译文
《六国论》原文与译文范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国论》原文与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六国年表序原文繁体
六国年表序原文繁体
太史公讀《秦記》,至犬戎敗幽王,周東徙洛邑,秦襄公始封為諸侯,作西畤【西畤:神祠。】用事上帝,僭端見矣。《禮》曰:「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其域內名山大川。」今秦雜戎翟之俗,先暴戾,後仁義,位在藩臣而臚於郊祀。君子懼焉。及文公逾隴,攘夷狄,尊陳寶,營岐雍之間。而穆公修政,東竟至河,則與齊桓、晉文中國侯伯侔矣。是後陪臣執政,大夫世祿;六卿擅晉權,征伐會盟,威重於諸侯。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諸侯晏然弗討,海內爭於戰功矣。三國終之卒分晉,田和亦滅齊而有之,六國之盛自此始。務在強兵並敵,謀詐用而從衡短長之說起。矯稱蜂出,誓盟不信,雖置質剖符猶不能約束也。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比於戎翟,至獻公之後常雄諸侯。論秦之德義不如魯衛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強也,然卒並天下,非必險固便形勢利也,蓋若天所助焉。
或曰「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故禹興於西羌,湯起於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
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戰國之權變亦有可頗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傳曰「法後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學者牽於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悲夫!
事,訖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諸所聞興壞之端,後有君子,以覽觀焉。
《六国论》翻译及原文
《六国论》翻译及原文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整的“《六国论》翻译及原文”!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六国论》翻译及原文
作者简介
苏洵(公元1009年5月22日至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四川眉山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四月二十五日(1009年5月22日),卒于英宗治平三年四月戊申(1066年5月21日),年五十八岁。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馀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乃悉焚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权书、衡论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历迁陈州项目城令。与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六国论》翻译(1)
而:转折
筋疲力尽
割地而赂秦。
争抢着
而:目的
定后
❖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
而:递进 制服 困乏
[动作名]败兵
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
使……漂浮 凭借 [形作名]有利的条件
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臣服Baidu Nhomakorabea
朝拜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
等到
家无事。
在位
少
秦国与六国实力对比
六国论 苏洵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一说 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 家、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 “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 传》并传于世。
适合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不曾
随着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
帮助 表转折
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幸免
,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名作动]坚守正义
即使
表转折
这
判断
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
效果
用
速祸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年表序》翻译
太史公读《史记》,到犬戎打败了周幽王,周朝向东迁到了洛邑,秦襄公开始被封为诸侯,在西垂建置祭祀白帝神的神祠,超越了他的本分《.礼》中记载道:
“天子可以祭天地,诸侯只能祭他封地中的名山大川。”现在秦吸收了犬戎的习俗,,先是十分的暴戾,后来才施以仁义,处在藩臣的地位,祭祀的陈设安排却等同于天子祭祀天地的规格。君子对此感到担心,等到文公越过陇山向东发展,赶走了外夷戎狄,尊陈宝神,在岐山,雍山之间辟地建国,而穆公执政后,把国土向东扩展到黄河地区,就同齐桓公,晋文公这些霸主势均力敌了。在这之后,家臣执政,大夫世代相承任其职,食其禄,六卿掌控晋国的大权,征战讨伐,会盟国家,在诸侯之中享有最为显赫重要的地位。等到田常杀简公而去齐国为相,诸侯却不为所动,海内外的国家都开始争夺战功而一较高下。三国最终瓜分晋国,田和也灭了齐国而据为己有,六国的鼎盛时期从这里启程。各国的要务都在加强自己的军备而兼并别国,谋略欺诈和纵横之说粉墨登场,欺谋之词蜂拥而出,誓言已经不被轻信,即便是将人或物作为抵押,仍旧不能起到约束的作用。起初秦不过一介地处偏远之小国,各国皆排挤疏远,将它同凶暴蛮横的戎狄相相提并论。然而献公之后,秦国国力就常在一众国家中问鼎。然而谈及秦的道义,却尚不如暴戾的鲁与卫,估量秦的兵力也无法同三晋相提并论,然而最后能够兼并天下,并非必定是险固的地势使之然,如同上天对其有所助一般。
有的人说:
“东方是事物生长的地方,而西方是万物走向成熟的地方。”那些成事之人在东南之地发迹,而最后获得胜利的人却常常在西北。因此大禹在西羌开始走向兴盛,汤在亳地雄起,周因占据了镐而得以顺利伐殷商,汉朝也从巴蜀之地走向崛起。
秦在兼并六国后完成大业,将普天之下的《诗》,《书》焚烧殆尽,记载诸侯的史记被焚毁尤其严重,担心其中会有暗讽秦之处。《诗》《书》能够重新问世的原因在于它们被普通人家所收藏,而各国的史记都收藏于周王室,因而轻而易举就呗焚毁一空,真的是令人扼腕可惜。只有《秦记》,既没有详细
记载年月,其中的文献又并不完备。但是在战国时期的一些随时机而应变的策略确实有许多可采之处,也并非只能上古不可。秦夺取天下之时暴行斑斑,然而其随时间而调整战略的方针却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有传记记载:
“效法后王。”这是为什么?因为它距离自己近,因而风俗便容易相近,道理就更加简单明了也更有可行性。学者被自己所见所闻所桎梏,认为秦在位时间尚不长,不考察它从头至尾的发展过程和脉络,就一味嘲笑,这一点是不能被认同的,因为这就同用耳朵吃饭一般,多么的可悲可笑。
我于是根据《秦记》,记载在《春秋》之后,从周元王开始,阐述六国之事,到秦二世结束,一共二百七十年,记载了我所知晓兴盛衰落之端由。倘若后世有君子,请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