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襄汾民歌的音乐形态论文
2021年山西的民间音乐舞蹈的论文
2021年山西的民间音乐舞蹈的论文
山西的民间音乐舞蹈的论文
人类对音乐舞蹈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自然到创造的文明发展历程。山西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其音乐舞蹈文明史既符合上述规律,又具有山西地方特色。
山西音乐舞蹈文明历史悠久。相传尧舜时期就有《击壤歌》《南风歌》。据传《南风歌》是舜帝为运城盐池而作,歌词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山西襄汾陶寺出土距今4100^的古乐器已有陶埙、土鼓、鼍鼓。
春秋晋国师旷是著名的乐师。战国后期安泽人荀况,是著名的思想家、音乐理论家,著有《乐论》。秦汉时期,离石出土的汉代画石“驾鱼图”,运城出土汉墓“百戏楼”中踏歌扬袖舞伎,表明当时乐舞之盛。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特色文化艺术得以广泛交流。北魏首都平城(今大同)是“北歌”发祥地,云冈石窟展现有当时乐舞盛况,而寿阳出土的北齐陶俑,其服饰、舞姿则具有“胡儿”感觉。隋朝王通(今河津人)是著名的古琴演奏家。隋唐时代,山西乐舞非常兴盛,《踏摇娘》《柘枝舞》广为流传,优伶舞伎人才辈出。
宋金元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民间乐舞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逢年过节城乡群众自发结社闹“社火”, ___舞队,游艺街
市,竞相表演。山西是“北曲流行地区,涌现出许多演奏家、音乐理论家。金代文学家元好问(今忻州人)善弹琴,著有《中州乐府》。宋代孔三传(今晋城人)是“诸宫调”创始人。明清时期,山西民间乐舞与戏曲活动,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文明程度更高。据明万历年《周星乐图》(手抄本)记载,当时上党地区民间迎神赛社活动,就是乐舞与戏剧相间表演。清代山西籍的音乐家、古琴演奏家郭培斋(太原人)著有((德音堂琴谱》8卷,王德辉(太原人)著有《曲律精华》一书。
山西同宗民歌之《茉莉花》研究
山西同宗民歌之《茉莉花》研究作者:王斐
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20期
摘要:《茉莉花》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同宗民歌之一。山西的《茉莉花》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演变出了很多的子体民歌。笔者试从大量的山西民歌中,甄别出15首同一宗族的《茉莉花》,在音乐形态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山西民歌 ; 《茉莉花》 ; 《张生戏莺莺》 ; 九连环 ; 徵调式
中图分类号:J605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0-0011-05
山西民歌历史悠久,“民歌的海洋”名副其实,数量之多世所公认。据统计,现已搜集整理到的山西民歌约有两万余首。在如此众多的山西民歌当中,存在着大量的同宗民歌,在漫长的变迁流传过程中,它们能很自然地在民间传承、传播,与当地的人文精神、民俗特色、文化习性、语言特点和审美情趣等相结合,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适应新的环境及生活土壤,从而逐渐形成具有当地本土特色的子体民歌。
关于同宗民歌《茉莉花》的来源,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是称《茉莉花》源于山西五台山的佛教音乐《八段锦》,理由是五台山的佛教为东汉永平十一年由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传入,茉莉花也是这个时候随之从域外传到山西的。白色的茉莉花高贵典雅、气质非凡且香味独特、芬芳浓郁,深受僧人们的喜爱,于是不仅五台山的佛香用它作为制作的香料,而且还特意谱写了佛乐《八段锦》来表达对茉莉花的赞颂。之后,“茉莉花”才传到南方,传遍全国,传到国外……
浅谈山西民歌
这些民歌的内容大多是歌唱历史上的英雄任务,或那些在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中引起共鸣的历史故事。如《三国调》《张生戏莺莺》《苏三起解》等。这些民歌长期以来在民间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五)反映人民革命斗争的歌
此来歌曲在山西民歌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抗日战争时期涌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歌颂人民战争的新民歌,各个根据地都出现了很多,他们形象、以讥讽和藐视敌人的口吻,绘声绘色的描述了战斗的情景和胜利的喜悦,表现了革命人民必胜的信心和英雄气概。如左权县的《黄岩洞大胜利》、《窑洞保卫战》;代县的《打飞机》;定襄的《痛打飞鹰队》;武乡的《关家恼打的好》等等。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而广为传唱。
だ澫~பைடு நூலகம்だ22:43:40
山西民歌在音调上的特点,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其中山西语言的影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山西各地民歌是与山西各地语言的发音、语调(抑扬)、语气(重音),特别是声调(四声)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晋西北河曲、保德、偏关这一带的民歌,其艺术特色是音调高亢,音行跳跃性大,因此听起来有塞上高原的那种特有的辽阔雄浑之感,而抒情憨直、泼辣、朴素明快之中又洋溢着诙谐、缠绵之美。
だ澫~嘫だ22:43:28
歌唱者根据自己的劳动或自己的思想感情即兴编创的,“做甚唱甚,想甚唱甚,”因而感情真挚、朴实;无须伴奏,无一定调高,随时随地张口便唱。因此山西的山歌有“山曲”、“开花调”、“卷席片”等因地而异的各种不同的名称。
襄垣秧歌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途径分析
襄垣秧歌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途径分析
襄垣秧歌是山西省运城市襄垣县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其历史悠久,艺术价值高,对
于弘扬中国民族文化和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多元化,襄垣秧歌面临传承和发展的挑战,因此,为了保护和发展襄垣秧歌文化,需要从以下几个
角度来探讨襄垣秧歌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途径,具体如下。
一、搭建展示平台
为了提高襄垣秧歌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应该搭建展示平台,包括组织襄垣秧歌大赛、演出等系列活动,吸引更多观众以及关注度。在这些活动中,可以结合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通过合唱、舞蹈等形式,更好地展示襄垣秧歌的魅力和韵味。
二、加强文化传承
要保护襄垣秧歌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需要加强其文化传承。首先要通过建立本地
区的艺术教育体系,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和艺术培养,提高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的
认同感。其次,可以在学校、社区设置继承龙头、培训基地,采用多样化的传承模式,如
更具吸引力的线上培训,线下班上课程,并开展儿童或大众集中学习体验活动,鼓励人们
去了解襄垣秧歌的渊源和技能,进而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三、大力推广
要在网上或者以线下活动为主的多种传媒平台上展示襄垣秧歌,通过广告策划、宣传片、微博直播等多种形式,向更广大的人群推广襄垣秧歌。此外,场馆、旅游景区等场所
应该建立襄垣秧歌展馆或主题公园,并在文化旅游方面进行全力推广,包括推出襄垣秧歌
旅游路线、文化商品等,在口碑和美誉度上进行宣传,促进襄垣秧歌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
文化旅游项目。
四、注重创新
为了让襄垣秧歌在更多场合展现新气象和创意形象,需要不断创新,在表演形式、剧情、音乐和器乐方面进行创新,增加吸引人的元素。例如结合现代科技,推出新颖的互动
山西民歌的解读的论文-音乐论文
山西民歌的解读的论文
音乐论文
摘要:山西是“民歌的海洋”。山西各地的民歌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以及历史条件的不同造就了其形式风格多样化和地方色彩十分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山西民歌艺术风格题材体裁
山西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风》中的《椒聊》《葛生》《绸缪》《鸨羽》;《魏风》中的《硕鼠》《伐檀》《十亩之间》《汾沮》《葛屡》等就有记载。它们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非常广泛,或歌咏劳动生活,或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或倾诉人民生活的痛苦,也有反映婚姻或爱情生活的。从这些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劳动人民,不仅用民歌来歌唱他们的生活,抒发他们的感情,而且通过民歌,去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达他们对压迫的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山西民歌的题材与分类
山西民歌的题材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反映农民苦难生活和对自己悲惨命运不满和反抗的歌
此类歌曲在山西民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自然条件、劳动条件很差,生产力极低。他们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披星戴月,终年辛勤劳动,有的甚至远离亲人去关外谋生。民歌《走西口》就是表现一对新婚夫妇,为生活所迫,丈夫决定到口外去谋生时,妻子依依惜别的动人场景。
2.反映青年男女之间爱情和有关婚姻问题的歌
此类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表现了他们对封建礼教以及不合理婚姻制度的愤懑和反抗。如左权:《有了心思慢慢来》《苦相思》;河曲:《铡草刀剜头不后悔》等。
3.歌唱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的歌
这些民歌的内容大多是歌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那些在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中引起共鸣的历史故事。如《三国调》《张生戏莺莺》《苏三起解》等。这些民歌长期以来在民间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襄垣秧歌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途径分析
襄垣秧歌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途径分析【摘要】
襄垣秧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从背景介绍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襄垣秧歌音乐文化的概述,传承途径和发展途径的分析,并提出了教育培训推动传承发展和多样化展示方式促进传播的策略。通过对襄垣秧歌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推动传承发展工作的探讨,文章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总结回顾部分呈现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展望未来则提出了在科技和文化融合的大环境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襄垣秧歌音乐文化。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为未来的传承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襄垣秧歌音乐文化、传承、发展、途径分析、教育培训、多样化展示方式、传播、总结、展望未来。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部分将重点介绍襄垣秧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探讨其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襄垣秧歌的背景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并为后续的分析和探讨提供
重要参考。背景介绍也将从文化学、音乐学和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对襄垣秧歌进行解读,揭示其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通过对襄垣秧歌的背景介绍,可以引起人们对这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促进其传承与发展的持续推进。
1.2 研究意义
襄垣秧歌音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曲艺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这一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深入挖掘襄垣秧歌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表演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研究襄垣秧歌音乐文化的传承途径和发展路径,可以为相关机构和个人提供指导和参考,促进其持续传承和创新发展。通过教育培训推动传承发展和多样化展示方式促进传播,不仅可以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有助于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进行襄垣秧歌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途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襄垣秧歌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途径分析
襄垣秧歌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途径分析
襄垣秧歌是我国山西省襄垣县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它以舞蹈和唱歌为主要表现形式,是当地百姓娱乐休闲、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随着
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襄垣秧歌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本文将分析襄垣秧歌音乐
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途径。
襄垣秧歌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之一是加强正规教育。正规教育是社会化教育的
基础,可以通过教育机构或学校组织专业舞蹈老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传授襄垣秧歌
的舞蹈技巧和演唱技巧。通过学校的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对襄垣秧歌的认识和理解,培养
他们对秧歌的热爱和兴趣,从而实现秧歌传承的延续。
襄垣秧歌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之二是加强社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培养。社区是
襄垣秧歌传承的重要场所,可以通过组织社区文化活动、表演和比赛来增强对襄垣秧歌的
兴趣和热爱。可以组织传统艺术团体或社区舞蹈队,培养和选拔优秀的舞蹈人才,传承和
发展襄垣秧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形式。
襄垣秧歌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之三是加强多部门合作与支持。要想实现襄垣秧
歌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政府、教育、文化和旅游等多部门的支持和合作。政府可以制定相
应的政策和法规,保护和传承襄垣秧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教育部门可以在课程中加
入对襄垣秧歌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秧歌的了解与热爱;文化和旅游部门可以加大对襄
垣秧歌的宣传推广和扶持力度,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
襄垣秧歌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之四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新和宣传。随着
科技的进步,可以通过使用视频、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手段来宣传和推广襄垣秧歌。可以将襄垣秧歌的表演录制成视频,在各大视频平台进行发布和宣传,吸引更多的观众和
浅析襄汾民歌的音乐形态论文
浅析襄汾民歌的音乐形态论文
襄汾民歌诞生在山西晋南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击壤歌”是帝尧在如今的席村一带访贤时,所得中国较早的民歌之一。襄汾陶寺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磬、土鼓、铜铃、鼍鼓。为发掘、抢救、保护民族民间优秀的文化遗产,长期以来,襄汾县及山西省的音乐工作者,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普查和搜集整理工作;已收集襄汾民歌百余首,其中66首被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12首被出版录制发行。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襄汾民歌的音乐形态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析襄汾民歌的音乐形态全文如下:
摘要:襄汾民歌在山西民歌中具有极大的特色,它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山西其他地域的民歌。因此,对于襄汾民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也是了解认识此地民歌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对襄汾民歌的调式、节奏与拍子、特征音及其使用、结构和终止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希望能够对襄汾民歌的研究起到一些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襄汾民歌调式特征音终止式
襄汾地区位于山西省的南部,现在属临汾市管辖。此地的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梦梦》《走绛州》《五哥放羊》《对花》等都是耳熟能详的襄汾民歌。笔者对襄汾民歌长期研究发现,这个地域的民歌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其音乐上的复杂性是山西民歌中比较少见的。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襄汾民歌的音乐形态进行分析。
一、襄汾民歌的调式
襄汾民歌是山西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调式上既具有山西其他地域民歌的特征,也有其自己本身的特点。襄汾民歌结束音大多落在徵音上,因此它的调式为徵调式,这是它和其他山西地域民歌一致的特征。但襄汾民歌音阶构成为七个音,分别为徵、羽、闰、宫、商、角和清角,这样就在徵调式的基础上扩展成为一个七声燕乐调式,成为燕乐徵调式。
襄垣秧歌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途径分析
襄垣秧歌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途径分析
襄垣秧歌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襄垣县乃至整个山西省的瑰宝。秧歌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当地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推动地方文化旅游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传承和发展的角度对襄垣秧歌音乐文化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途径。
襄垣秧歌音乐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相关的组织和机构的支持。当地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秧歌传承和研究机构,建立相关的培训机制和课程体系,聘请优秀的传承人、音乐教育家和研究人员教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开展各类比赛和选拔,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秧歌音乐文化的传承中来,培养新一代的秧歌艺术家。
襄垣秧歌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重视相关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学校和社区可以开设秧歌音乐的课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秧歌音乐的知识和技巧。还可以通过音乐节、展览、演出等形式,向公众展示秧歌音乐的魅力,增强人们对秧歌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襄垣秧歌音乐文化的发展还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方式宣传和推广。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向全国乃至全球的观众介绍襄垣秧歌音乐文化的历史、特点和传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秧歌音乐。还可以结合现代音乐元素和舞蹈形式,创新秧歌音乐的表现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秧歌音乐的创作和演出中来。
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和传承襄垣秧歌音乐的独特性和地方特色。秧歌音乐是一种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的艺术形式,应当保持其原汁原味的特点,也可以适当地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使其更具有现代感和时代价值。
襄垣秧歌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途径分析
襄垣秧歌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途径分析
襄垣秧歌音乐是山西省襄垣县特有的一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秧歌音乐以其婉转动听、节奏明快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传统文化的冲击,襄垣秧歌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襄垣秧歌音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和发展襄垣秧歌音乐的基础。由于秧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从小培养和教育青少年对秧歌音乐的认知和热爱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该加强对秧歌音乐的课程设置和教育,让学生了解秧歌音乐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点,并通过秧歌音乐的传唱、演奏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其中。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也可以举办一些秧歌音乐展览、讲座和比赛等活动,为公众提供学习和了解秧歌音乐的机会。
加强对秧歌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传承和发展的关键。目前,襄垣秧歌音乐的传承者和演奏者年龄普遍较大,缺乏年轻一代的传人。应该加大对年轻人的培养和引导,培养一批专业的秧歌音乐演奏人才。可以通过设立音乐学习班、成立秧歌音乐团队等方式,开展系统的培训和教育。要加强对传统音乐艺术人才的奖励和扶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待遇,激发更多年轻人参与到秧歌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秧歌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还需要创新和改革。传统秧歌音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与现代音乐相融合,创造出适合现代社会审美和需求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改编传统曲目、加入现代乐器和节奏等方式,创造出新的秧歌音乐作品。要注重秧歌音乐的舞台表演和宣传推广,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电视媒体等,扩大秧歌音乐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浅析襄汾民歌的艺术特色
7 ・ 7
重的劳作和严重 的经济剥削使得农 民往往辛苦 运用 , 例如《 诗经》 中的《 雎鸠》 关关雎鸠 , “ 在河之 年依 然不 能满 足 基 本 的 温饱 , 涌 现 出 了大量 洲 ” 就有 了叠 字 的运 用 。在 现 代 汉 语 中 , 就 ; 叠词 的
一
反 映 劳动人 民苦难 生活 和抒 发不 满情 绪 的 民歌 。
关键词 : 寰汾 民歌 ; 题材 种类; 唱词特点 ; 音乐特点 中图分类 号 : 4 .2 J 22 6 文献标识码 : A
山西省 襄 汾县地处 晋南 盆地 , 属 于临汾 隶
劳 动 人 民 的 日常 生 活 离 不 开 耕 作 劳 动 和 家
市。东临浮山、 曲沃 、 翼城 , 西傍乡宁 , 南毗 曲沃、 庭生 活 , 因此 在襄 汾 民歌 中也 出现 了很 多此 类 的 侯马、 新绛 , 接临汾。襄 汾县有 中外 闻名的丁 歌曲, 北 如锄地 、 摘棉花 时用来协作劳 动鼓 舞干劲
材 广泛 , 映 内容 深 刻 , 及 到 社 会 生 活 的各 个 反 涉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② 小妹 两眼泪 汪汪, 双手去 开 门, 郎君走进
方面。它们从不同的角度 以不 同的方式 , 形象生 房 , 然 间 醒 起 来 , 来 是 梦 一 场 , 猛 原 小妹 妹 好 悲 动地再现 了农 民的真 实生 活, 映 了他们 的心 伤, 反 泪往心里淌。 ( 思夫》 《 ) 理、 感情 、 志 和 愿 望 。 可 见 襄 汾 民 歌 有 着 深 厚 意 ③ 昏昏沉沉一梦见 , 梦见媒婆 子来到 门前。
山西民间艺术襄汾琴书田野调查
13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 24山西民间艺术襄汾琴书田野调查
吴润南
摘 要:襄汾琴书是山西晋南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主要流传于襄汾境内与周边地区。本文通过个案调查和分析,以及对襄汾琴书的生存环境、表演形式、民俗活动以及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
关键词:襄汾琴书;山西民间艺术;民俗活动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吴润南(1996-),男,山西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音乐的行为特征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与民俗生活紧密相联,因此也就与一定的时间、空间有关,离开了特定的人民主体和特定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其意义和价值就可能丧失”。笔者在进行山西民间艺术的田野考察工作时发现,民间艺术与民俗的关系密不可分,民间艺术在民俗中彰显着活力,民俗在民间艺术中流淌不息。这种相偎相依的关系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它们相互依存的缘由是什么?是祖传?是兴趣?还是信仰?为了搞清楚这些相关问题,笔者分别于2016年、2020年暑假期间往返于山西晋南,亲历了襄汾琴书表演的全过程,特别观察到了襄汾琴书的艺术行为之中具有浓厚的民俗性质。因此,全面考察与襄汾琴书相关联的民俗活动,对探讨襄汾琴书的艺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襄汾琴书概况
襄汾素有“音乐之乡”之称,境内有中外闻名的丁村猿人与陶寺文化遗址,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从陶寺文化遗址中发掘的鼍鼓,土鼓、石磬等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乐器,“击壤歌”是已知中国最早的民歌,而击壤歌据史书记载就发生在襄汾席村,这些皆印证了襄汾文化底蕴的深厚及民间音乐演唱及音乐活动的久远。襄汾县名始于1954年,是由原襄陵县和汾城县合并而成,因取两县名的首字,故命名为襄汾县。也因此,该县有襄陵琴书和汾城琴书两种艺术形式。
山西民歌赏析
山西民歌赏析
山西民歌是山西地区特有的民歌形式,它融合了山西地区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山西民歌通常以山西地区的方言演唱,以其朴实、真挚、质朴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山西民歌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音乐特色:山西民歌的音乐特色主要体现在曲调、节奏和音
域等方面。山西民歌的曲调多为悠扬、抒情的旋律,旋律线条流畅,具有一定的起伏和变化。节奏上,山西民歌常常采用简单而规律的节奏,使得整个歌曲节奏感强烈。音域方面,山西民歌通常以中低音为主,给人一种朴实、沉稳的感觉。
2. 歌词内容:山西民歌的歌词内容多涉及农耕劳动、家乡风景、爱情、生活哲理等方面。歌词质朴、真挚,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山西民歌的歌词往往意境深远,富有哲理,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3. 表演方式:山西民歌的表演方式通常是以独唱、合唱或者重
唱的形式进行。独唱时,歌手通过自己的情感表达,使得歌曲更加贴近人心;合唱时,多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和谐的声音画面;重唱时,歌手通过对歌曲的重复演唱,使得歌曲更加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山西民歌以其深沉的情感、朴实的风格、真挚的表达,展现了山西地区独特的音乐文化和精神风貌,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通过对山西民歌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山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感受到山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论文范文:地域性民歌教学分析——以山西地区高校民族教学实践为例
论文范文:地域性民歌教学分析——以山西地区高校民族教学实践为例
第一章绪论
一、背景及意义
山西民歌是汉族民歌的主要代表,在我国的民歌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山西民歌的旋律流畅、情感真挚、唱词生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山西区域内,各个地区都有民歌,如果把山西省内形式多样、千姿百态的民歌内容进行分类,可以归结为山歌、小调、号子、秧歌、套曲五类。这五类民歌又因山西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四个不同的色彩区,在调式结构、曲式风格、内容结构、唱词组成等方面又存在着些许差异。因而,想要全面的了解山西民歌则必须将其进行严格的地域性划分,对其调式调性、内容结构进行全面的分析。
高校作为传播民间音乐文化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保护和发扬本地音乐文化的重任。依托高校先进的音乐教学资源,对山西高校的学生
开展山西民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山西民歌产生的政治背景、历史环境、生活习俗、演唱习惯、语言方式等等。从中能够深刻的体会和感受到山西民歌所蕴含的深刻的音乐美学、人文底蕴。笔者试图通过对山西民歌的地域性风格的全面分析,让学生能够从音乐学、历史学、人文学、地理学各个角度对山西民歌有更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民歌教学才能真正的深入山西民歌精髓,才能真正的发挥高校的教育作用,通过对山西民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来挖掘学生演唱山西民歌的潜质,让学生自主的加入到发展和发扬本地民歌的行列中来。
本文的另一大研究特色在于另辟蹊径,不再以过去研究者单一的研究视角,仅仅将研究对象局限在某一首民歌作品分析、地域内民歌的类型与调式分析以及高校的山西民歌教学开展这样的问题上来,而是将这些零散的研究角度放在同一个平台,以更严谨的研究逻辑,将山西民歌的理论研究作为基础,加以高校教学实践来探索山西民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论是对于山西民歌的理论研究还是通过高校教学的实践研究,本课题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襄垣秧歌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途径分析
襄垣秧歌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途径分析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襄垣秧歌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音乐文化形式,起源于中国民间传统。襄垣秧歌曾经是农民在农忙闲暇时唱歌跳舞的一种娱乐形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特定节奏和舞蹈动作的表演艺术。襄垣秧歌在唱腔、舞蹈动作、器乐伴奏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风格,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襄垣秧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兴趣逐渐减弱,传承途径和发展模式亟待探讨和完善。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加,襄垣秧歌有机会走向世界舞台,展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
针对襄垣秧歌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有必要深入研究其文化特点,探讨传承途径和发展路径,加强教育培训,促进文化交流合作,为襄垣秧歌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2 研究意义
襄垣秧歌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这一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研究襄垣秧歌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途径,有助于挖掘和保存这一民间音乐形式的文化内涵,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襄垣秧歌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的独特音乐形式,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通过深入研究其特点和传承途径,可以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益启示。
研究襄垣秧歌音乐文化的发展途径,有助于拓展中国音乐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而襄垣秧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与魅力也将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得以展示和传播。
襄垣秧歌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途径分析
襄垣秧歌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途径分析
襄垣秧歌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保护、传承和发展襄垣秧歌音乐文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
要加强保护和宣传襄垣秧歌音乐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襄垣秧歌面临着传承断代、传统乐器和曲目流失、舞台表演形式单一等问题。需要加强对襄垣秧歌的保护工作,包括收集整理相关的乐谱、曲谱和乐器制作工艺等,建立相关的档案和数据库。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推广,包括举办展览、演出、研讨会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襄垣秧歌音乐文化。
要创新和发展襄垣秧歌音乐文化。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和挑战,要注重对襄垣秧歌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可以结合现代舞台表演技巧、录音录像技术等,把襄垣秧歌音乐和当代艺术相结合,创作和演绎具有时代特色和现代审美的作品。可以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力量,扩大襄垣秧歌音乐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听众参与其中。
襄垣秧歌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只有加强保护和宣传,注重人才培养,创新和发展,加强文化产业的支持,才能让襄垣秧歌音乐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襄汾民歌的音乐形态论文
浅析襄汾民歌的音乐形态全文如下:
摘要:襄汾民歌在山西民歌中具有极大的特色,它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山西其他地域
的民歌。因此,对于襄汾民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也是了解认识此地民歌的一个
重要方面。本文对襄汾民歌的调式、节奏与拍子、特征音及其使用、结构和终止式进行了
理论研究,希望能够对襄汾民歌的研究起到一些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襄汾民歌调式特征音终止式
襄汾地区位于山西省的南部,现在属临汾市管辖。此地的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梦梦》《走绛州》《五哥放羊》《对花》等都是耳熟能详的襄汾民歌。笔者对襄汾民歌
长期研究发现,这个地域的民歌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其音乐上的复杂性是山西民歌中比
较少见的。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襄汾民歌的音乐形态进行分析。
一、襄汾民歌的调式
襄汾民歌是山西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调式上既具有山西其他地域民歌的特征,也有其自己本身的特点。襄汾民歌结束音大多落在徵音上,因此它的调式为徵调式,这是
它和其他山西地域民歌一致的特征。但襄汾民歌音阶构成为七个音,分别为徵、羽、闰、宫、商、角和清角,这样就在徵调式的基础上扩展成为一个七声燕乐调式,成为燕乐徵调式。
二、襄汾民歌的节奏与拍子
节奏是一个音乐作品的骨架,它是根据节拍的要求,相同时值或不同时值的音的有机
结合。襄汾民歌的节奏大多是由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构成,很少出现三连音
这种比较特殊的节奏。常用■拍记谱,也有一部分在■拍中短时间加入■拍,在后又在■
拍结束。
三、襄汾民歌的特征音及使用
由于襄汾民歌的调式为七声燕乐徵调式,它区别于山西其他地域民歌的特征音就是闰。
闰音作为民歌七声调式的偏音,通常情况下有这么几种用法:不在强拍上使用;不做
长音使用;出现的次数较少;二度解决等等。但襄汾民歌的闰音却打破了这些规律,成为民
歌中偏音使用的一个特例,或者可以这么,说襄汾民歌中的闰音已经不是偏音,而是和五
声正音相同重要的音。襄汾民歌中的闰音使用方式包括闰音之前用哪些音和闰音之后用哪
些音。
闰音之前通常使用这个音上方六度的徵音和上方二度的宫音,也就是说徵音下行六度
到闰音或者宫音下行到闰音。闰音之后用哪些音,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作为和五声正音相同重要的音,此时闰音不用做二度解决,而作下行三度进行至徵音或上行三度至商音。
在《十怨恨》中,闰音F下行至徵音D,为下三度进行;而在《表姑娘》中,闰音F上行到商音A,为上三度进行。
二作为经过音或辅助音时的二度解决。
在此民歌中,闰音bE和宫音F连接,为二度解决。
四、襄汾民歌的结构
民歌的结构体现在乐句数量和乐句长度上。方整型的结构指的是乐句数量为2、4、8……,并且乐句长度大致相同。非方整性结构指的是乐句数量不为2、4、8……,或者每个乐句的长度有明显的不同。经过笔者大量的分析,襄汾民歌包含着方整性与非方整性两种结构。
一方整性结构的襄汾民歌
方整性的结构的襄汾民歌通常四乐句的方整性结构民歌,四乐句的方整性结构民歌主要体现了起承转合的旋律发展。
这是一首典型的四乐句方整性结构的民歌。民歌为徵调式,每个乐句都为四小节。第一乐句尾音落于商音上,第二乐句尾音落于徵音,第三乐句结束于宫音,第四乐句尾音收于徵音。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尾音为徵调式的五音和主音,体现出起和承关系;第三乐句尾音的宫音是徵调式的四级音,调式色彩产生了变化,这个宫音很好起到了转的作用;最后一个乐句的尾音为徵调式的主音,在转之后使旋律很好的合在一起。
二非方整性结构的襄汾民歌
襄汾民歌在结构上的特点是有大量的非方整性结构的民歌。这些民歌的乐句数量不是2、4、8……,而是奇数性的乐句数量,或者即使是2乐句,但每个乐句长度有明显的不同。
这首民歌有两个乐句,前三小节为第一乐句,结束音为商音;第二乐句为后五小节,结束音是徵音。虽然这首民歌有两个乐句构成,但是第一乐句为三小节,第二乐句为五小节,非方整性结构非常明显。
五、襄汾民歌的终止式
终止式是结束音乐作品一个段落的标志。在西方调性音乐中,终止式更多体现在和声上。由于我国民歌是单旋律作品,民歌的终止式更多在乐句尾部旋律音来体现。襄汾民歌因为大多都是徵调式,因此民歌最后一个终止音是固定的,为徵音。但如何进行徵音形成终止式却有几种情况:
一下行四度的终止式
这种终止式主要由宫音和徵音构成下行四度,在这两个主干音之间加入一些经过音或
者辅助音的终止式。
这首民歌最后的终止式虽然有五个音,但经过分析不难看出,第二个G商音为辅助音,第四个D羽音为五声性的经过音。这个终止式是在宫音下行到徵音中加入了作为辅助音的
商音和经过音的羽音。
又如《梦梦》这首民歌,最后两小节为终止式。其终止式主干音还是宫音和下行四度
的徵音,只不过中间添加了羽音和清角音,作为徵音的双重辅助音。
这种终止式的特点在于:宫音是宫系统调的第一个音,徵音是徵调式的主音,因此,
这种终止式的是比较强的。
二下行三度的终止式
这种终止式主要是由闰音和徵音构成下行三度。
最后一小节为这首民歌的终止式。虽然在bE闰音前面也有G商音和F宫音,但这两
个音相比较于闰音,时值都很短,因此不能作为终止式的主干音。所以,终止式的主干音
就是闰音和徵音。
《二姑娘害病》也是这样的终止式。最后三个音为商音、闰音、徵音,这些音构成的
下行三度的进行。
这种终止式的特点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典型的徵调终止式强调四、五度的进行,
由于四、五度在泛音列是由2号音,3号音,4号音构成的,因此这种终止式对于调式结
束音的支持比较强。闰音和徵音构成的小三度进行,是由泛音列的5号音和6号音构成,
距离基音比较远,所以对于调式结束音的支持较弱。另一方面,正是由于闰音加入到了终
止式中,所以能够体现了浓郁的襄汾民歌的音调特点。
三具有补充终止的终止式
此种情况是在终止式的后面又加了一个终止式,第二个终止式在效果上类似于补充终止。上述两种终止式都可以作为第一个终止式,补充终止则是在两个徵音中间加入二度或
者是四度。
以上两首民歌的终止式最后一小节都是补充终止,《劝丈夫》是徵音中加入上行四度
宫音的补充终止;《五更劝丈夫》是徵音中加入下行二度清角音的补充终止。
六、结语
襄汾民歌在山西民歌中有其特有的风格,由于是七声音阶并加入了闰音,是其在调式上、特征音的使用和终止式都有和山西其他地域民歌不相同之处,在结构、节奏和拍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