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理解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一、精神生产是观念地创造对相世界的生产与物质生产
二、精神生产实一种意符号为手段创造观念世界的活动。
三、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 的创造活动。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二、抒情反映具有主观性。
三、抒情反映具有评价性。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是融合在一起的。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
抒情性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三个要素组合在声音与情的关系中。
第三节 抒情方式
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指的是抒情时的用语方法。常见到有:比喻与象征、倒装与歧义、夸张玉对比、借贷与用典。
格·尼·波斯彼洛夫 《文学原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5年版
大 纲 内Baidu Nhomakorabea容
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掌握文学的性质和形态。
【教学重点难点】
文学理论的任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是一门理论课。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其任务包括:文学本质论、作品构成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接受论。文学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价值取向。
文学概论全套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文学概论
二、课时安排:共12课时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功能;
2. 掌握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巧;
3. 分析和欣赏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文学的基本概念、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巧、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欣赏;
2. 教学难点:文学创作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对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
五、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文学的基本概念
1. 文学的定义与特征(2课时)
2. 文学的功能与价值(2课时)
第二课时: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
1. 文学创作的本质与目的(2课时)
2. 文学创作的规律与技巧(2课时)
第三课时:诗歌创作
1. 诗歌的定义与分类(2课时)
2. 诗歌创作的技巧与欣赏(2课时)
第四课时:散文创作
1. 散文的定义与分类(2课时)
2. 散文创作的技巧与欣赏(2课时)
第五课时:小说创作
1. 小说的发展与分类(2课时)
2. 小说创作的技巧与欣赏(2课时)第六课时:戏剧创作
1. 戏剧的定义与分类(2课时)
2. 戏剧创作的技巧与欣赏(2课时)第七课时:文学批评
1. 文学批评的定义与作用(2课时)
2. 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技巧(2课时)第八课时:中外文学史概述
1. 中国古代文学史(2课时)
2. 中国现代文学史(2课时)
第九课时:西方文学史概述
1. 古希腊罗马文学(2课时)
2. 欧洲中世纪文学(2课时)
第十课时:近现代西方文学史概述
1. 18世纪文学(2课时)
2. 19世纪文学(2课时)
第十一课时:20世纪文学概述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31053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Literature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四年级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是一门研究文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和范畴及相关的科学方法的学科,它通过对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和审美现象的文学本体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为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提供总体观念。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领学生实事求是地、按照文学的基本规律和自身特征,对文学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学习和研究文学的兴趣,为后续的大量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基础,提供一定学习方法。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留学生系统地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鉴赏、分析、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他们学习其它文学专业课打下初步的理论基础。
(三)实施说明
1.文学概论课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四年级,共24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本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较系统的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鉴赏和批评,从而学会运用所知识来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学生要多阅读文学作品,运用一定的抽象思维来思考文学现象。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4.本课程建议采用讲授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让学生全面掌握文学概论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Literary Theory
课程编码:25A00016 学分:4.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计划学时:64 其中讲课:64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汉语言文学
推荐教材: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参考书目:杨守森、周波:《文学理论实用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系统的文学基本原理的讲授,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文艺观,培养一定的欣赏、分析和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独立思考判断文艺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1.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有关文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2.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中外文学理论研究中的热点和重要问题,学会对各种文艺现象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正确的评价。
课程的基本要求
1、通过运用影视录像、幻灯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学习文学理论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和相关的研究方法,了解文论的主要知识体系、发展状况及前沿问题。
2、从学科性质上来说,《文学概论》具有很强的理论思辨性,属于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系统讲述基础理论的同时,及时联系文学创作与鉴赏的实际,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文艺现状,广泛涉猎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文章,独立思考,大胆探索。
3、本课程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理论著作和大量的文学名著,通过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来提高理论水平,使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并能运用相关文学理论独立地分析评价文学作品。
文学概论教学教案
文学概论教学教案
【教学教案:文学概论】
一、课程目标
1. 理解文学的定义与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2. 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如形式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
3. 学习文学批评方法,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内涵与社会影响。
4. 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文学现象。
二、教学内容
1.1 文学的起源与定义
- 文学的定义与功能
- 文字与文学的关系
1.2 文学形式与风格
- 文学的体裁介绍(诗歌、小说、戏剧等)
- 不同风格的分析(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
1.3 文学理论流派
- 形式主义: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 现实主义:社会写实与批判
- 现代主义:反传统与探索
1.4 文学批评方法
- 内容分析
- 结构解读
- 主题解读
- 意象与象征分析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与讨论:通过讲解文学理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批判思维。
2. 作品分析:选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实践理论知识。
3. 观察与写作:布置写作任务,如文学评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创作。
4. 角色扮演:模拟文学创作或批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进度
- 第1-2周:文学概论介绍,文学形式与风格
- 第3-4周:文学理论流派,形式主义与现实主义
- 第5-6周:现代主义,文学批评方法
- 第7-8周:作品分析与写作实践,角色扮演
五、评估与反馈
-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撰写文学评论,展示理论运用。
-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给予反馈。
六、教学资源
- 课程教材:《文学概论》(作者:XXX)
文学概论 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文学概论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文学的发展、流派以及相关研究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文学基本概念,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并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背景、风格及其对社
会的影响。
二、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 帮助学生了解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文学作品的流派特点;
3.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文学研究方法,提升文学批评能力;
4.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背景的能力;
5.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
1. 文学概念与分类
- 文学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 文学作品的分类及流派
- 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2. 文学史与流派发展
- 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对比
- 东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
- 主要文学流派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3. 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 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形式
- 文学作品的语言与风格
- 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主题
-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解读方法
4. 文学与社会
- 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 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 文学作品的社会批判与反思
四、教学方法
1. 授课讲授:教师介绍并解释相关概念,分析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学生讨论: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观点进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文学作品阅读与解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和解读经典文学作品,并引导学生分析其意义与主题。
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文学作品分析和研讨,提升学生合作
与表达能力。
5.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参观文学相关的展览馆、博物馆或文化遗址,加深学生对文学发展历史的了解。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文学概论
开设学期:本科二年级秋季学期
所属专业:中文系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等
学时安排:每周2学时
学分:2学分
先修课程:中国文学历史、古代文学导论等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文学的定义、形式、流派、理论以及代表性作品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具备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性阅读和理论研究的能力,了解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增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
1.文学的定义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文学作为表达和传播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艺术形式
-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2.文学的形式与流派
-诗、词、曲、赋、小说、剧本等文学形式的讲解
-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流派的分析和解读
3.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
-传统文论与现代文论的概述
-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阐释学等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与应用
-文学批评的基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4.代表性文学作品赏析
-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选读与研究
-近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评价
-现代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解读
四、教学方法
1.授课:教师通过讲授知识点、解读文学作品等方式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
2.讲评:教师选取优秀文学作品进行讲评,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批评和审美的讨论与交流。
3.研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讨,讨论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批评。
5.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文学作品分析、批评以及文学理论的论文和书评。
五、考核方式
1.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书面作业等。
2.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进行对文学概论知识的测试。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引言
文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思想和情感。文学概论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流派和发展历程,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文学的定义和特点
1. 文学的定义:文学是通过语言艺术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创作形式,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多种文体。
2. 文学的特点:文学作品具有语言美、艺术性和感染力,能够深入人心、触动人的情感。
三、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
1. 古代文学流派:古代文学流派包括诗、赋、骈文等,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等。
2. 现代文学流派:现代文学流派包括现代诗歌、小说、戏剧等,代表作品有鲁迅的《狂人日记》、余华的《活着》等。
四、文学的发展历程
1. 古代文学的发展:古代文学起源于口头传统,经过文字的发明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各种文学流派。
2. 现代文学的发展:现代文学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迅速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五、文学与社会
1. 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还具有社会功能,可以反映社
会现象、批判社会问题、传递社会价值观。
2. 文学的社会影响: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能够引发社会思潮、改
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六、文学批评和理论
1. 文学批评的概念: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的过程,可以从不
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批评,如形式批评、结构批评等。
2. 文学理论的发展: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的理论体系,包括
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的理论流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y
课程编号:011501-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后续课程:美学概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流派、文艺心理学、文艺学研究方法论、中国文学批评史
总学分:4
总学时:72学时(其中64课时为理论讲授,8学时为实践环节)
总体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功能、发展、创作、风格、作品、语言、鉴赏、批评等基础理论。具体包括:
1、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研究与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
2、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3、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与成为中文专业的卓越人才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教学方法:
(1)教师应按本教学大纲认真施教,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和准备教学内容,着重讲清楚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同时注意追踪文学理论的前沿动态,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取以讲授为主,辅之于课堂讨论、情境模拟、互动交流、自学辅导、课题研究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应将文学概论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进行,努力扩大知识视野,“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主讲教师的学位、职称、研究方向及电子邮箱:
1、姚文放:硕士、教授、文艺学、美学,**************
2、佴荣本:硕士、教授、文艺学、美学,****************
3、古风:学士、教授、文艺学、美学,****************
4、陈学广:博士、教授、文艺学、美学,***************************
5、苏保华: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
6、黄石明: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
7、童伟: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
8、赵彦芳: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cn
9、陈军: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
10、李春媚: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
绪论
(4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学科归属、内容构成、理论范围。
2、理解和熟练掌握文学、文艺学、文学理论三个概念。
3、掌握并运用文学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文学、文艺学、文学理论。
教学难点:文学理论的理论范围。
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运用讲解法、讨论法,并运用扬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以及“文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课前课后学习要求:课前了解《文学理论》教材绪论部分的基本内容,收集相关《文学概论》教材关于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学科归属、内容构成、理论范围的观点。课后围绕以上问题互相讨论,并作相应评析。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第三节文学理论的内容构成
第四节文学理论的理论范围
第五节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阅读书目与内容: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
(6学时)
教学目标:
1、细读教材,识记形象思维、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等概念。
2、了解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理解文学的本质。
3、熟练掌握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理解文学以语言为媒介,掌握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
4、熟练掌握文学运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原理。
5、应用:文学语言与其他艺术语言的异同比较。
教学重点: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教学难点: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文学对社会结构中其他部分的反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运用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并运用扬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以及“文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辅助教学。
课前课后学习要求:课前了解现行“文学概论”教材与“文学本质”相关的内容,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收集论述“文学本质”的专著或论文材料,互动讨论。课后围绕“文学本质论”的不同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作相应评析。
第一节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
一、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二、文学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
三、文学的相对独立性
四、文学对社会结构中其他部分的反作用
第二节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一、人类对于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
二、文学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文学的反映对象以人为中心
四、文学的反映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
第三节文学作为语言艺术
一、文学以语言为艺术媒介
二、文学语言与其他艺术语言的比较
阅读书目与内容:
1、列宁:列宁论文学与艺术[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南帆等:文学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二章文学特征论
(6学时)
教学目标:
1、细读教材,识记形象、典型、意境、生活真实、艺术真实等概念。
2、掌握文学的基本特征,如形象性、典型性、真实性和倾向性,正确认识文学的本质和树立科学的文学观念。
3、正确理解“形象大于思想”、“形象的能动性”等基本原理。
4、运用本章所学到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具体的文本。
教学重点:文学的典型性,文学的倾向性。
教学难点:典型化及其原则和途径,作者的主观倾向和作品的客观意义。
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运用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并运用扬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以及“文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辅助教学。
课前课后学习要求:课前了解现行“文学概论”教材与“文学特征”相关的内容,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收集论述“文学特征”的专著或论文材料,互动讨论。课后围绕“文学特征”的不同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作相应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