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学教案

合集下载

第5单元第14章第2节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教案1-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5单元第14章第2节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教案1-生物八年级上册

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脊椎动物一、【概述】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脊椎动物。

本节课是继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之后,讲述千姿百态动物世界的重要一节,全面展现了动物世界中高等的脊椎动物类群,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世界丰富多彩的内容。

承上节的生物分类,启下章的生物多样性,所以有重要地位。

本节要紧扣“动物的形态与结构体现了对所生存环境的适应”这条主线,如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的肺不发达,需要皮肤辅助呼吸,因此两栖动物只能生活在潮湿近水的地方等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概述脊椎动物主的要特征,通过学生收集资料、信息处理、培养概述总结和表达交流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倾听,乐于讨论,从而体验与人交流合作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的服务者。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概述脊椎动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

2能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脊椎动物各大类群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分析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信息处理、概述总结和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主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2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倾听,乐于讨论,从而体验与人交流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自学,能举例说出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1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分析思考能力。

2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学习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所以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参与备课,参与讲课,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完成学习任务。

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对身边动物有浓厚的兴趣,自然会有探索的欲望,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脊椎动物分类教案

脊椎动物分类教案

脊椎动物分类教案教案标题:脊椎动物分类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征。

2. 了解脊椎动物的分类系统。

3. 能够根据脊椎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1. 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征。

2. 脊椎动物的分类系统。

教学难点:1. 理解脊椎动物的特征与分类的关系。

2. 掌握脊椎动物的分类系统。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脊椎动物的图片、模型或幻灯片。

3. 学生用的分类表格。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不同种类的动物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能否将这些动物进行分类?为什么?探究:1. 讲解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征,包括脊柱、脑部、四肢等。

2. 通过展示脊椎动物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共同特征。

3. 引导学生思考:脊椎动物的特征是否有助于它们的分类?为什么?知识讲解:1. 讲解脊椎动物的分类系统,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2. 使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不同类别的脊椎动物,并解释它们的特征和共同点。

练习与巩固:1. 分发分类表格给学生,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将提供的动物名称进行分类。

2. 学生完成分类后,进行讨论和比较,检查他们的分类是否准确。

3.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新的脊椎动物出现,他们应该如何进行分类?拓展活动:1.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脊椎动物进行研究,并制作一个关于该动物分类的海报或展板。

2.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相关信息,并包括该动物的特征、分类以及一些有趣的事实。

总结:1. 回顾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征。

2. 强调脊椎动物的分类系统,并提醒学生分类的重要性和意义。

评估:1. 给学生提供一些动物的图片,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类。

2. 评估学生对脊椎动物特征和分类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 将脊椎动物的分类与其他动物分类进行比较,探讨不同分类系统的优缺点。

2. 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更多脊椎动物的分类,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是否清晰明了?2. 学生是否理解了脊椎动物的分类系统?3. 是否需要增加更多互动和实践活动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以上教案,学生将能够理解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征,并能够根据这些特征进行分类。

苏教版生物(2024)七年级上册-2.4.2脊椎动物教案

苏教版生物(2024)七年级上册-2.4.2脊椎动物教案

苏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脊椎动物》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脊椎动物》是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介绍了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还涉及了脊椎动物的分类、结构与功能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对脊椎动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其他生物类群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描述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

2.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脊椎动物类群,并了解它们的分类。

3.学生能够理解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等活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2.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和生物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脊椎动物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2.脊椎动物的分类和主要类群。

【教学难点】:1.脊椎动物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

2.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生物学知识,但对脊椎动物的深入理解还不够。

他们可能对复杂的分类系统和生物结构功能关系感到困惑。

因此,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标本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脊椎动物。

2.讲授法:讲解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各类脊椎动物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各种脊椎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引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不同脊椎动物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案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案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教案标题: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目标:1. 了解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征;2. 掌握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3. 能够区分不同类群的脊椎动物。

教学重点:1. 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征;2.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1. 区分不同类群的脊椎动物。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黑板;2. 图片或模型展示脊椎动物的不同类群。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使用幻灯片或黑板展示脊椎动物的图片,并与学生讨论它们的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脊椎动物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它们被称为脊椎动物?Step 2:讲解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征(10分钟)通过幻灯片或黑板,向学生讲解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征,包括有脊椎骨、神经系统、内脏器官等。

解释这些特征与脊椎动物的适应性和进化有关。

Step 3:介绍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5分钟)使用图片或模型展示不同类群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对每个类群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生活环境、特征和适应性。

Step 4:巩固与拓展(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不同类群的脊椎动物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观点。

Step 5:总结与评价(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可以提问一些关键问题,检查学生对脊椎动物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类群的脊椎动物;2. 可以进行小组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某个特定类群的脊椎动物,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黑板;2. 脊椎动物的图片或模型。

评估方式:1. 课堂讨论和提问;2. 学生小组讨论的表现;3. 学生的小组研究项目成果。

这个教案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并能够区分不同类群的特征。

通过讨论和观察,学生将对脊椎动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学生物教案:了解脊椎动物的特征

小学生物教案:了解脊椎动物的特征

小学生物教案:了解脊椎动物的特征一、什么是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生物界中一大类生物,与无脊椎动物相对。

它们具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拥有脊椎骨。

脊椎骨是一种硬骨,在动物的背部形成一个支撑框架,提供了保护和支持身体的功能。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二、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1. 脊椎骨: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它们的脊椎骨。

脊椎骨由一系列骨骼构成,连接在一起形成脊柱。

这些骨骼不仅为身体提供了保护和支撑,还起到了肌肉的附着点。

2. 内脏器官:和无脊椎动物相比,脊椎动物的内脏器官更为复杂和发达。

例如,它们拥有更复杂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等。

这些器官协同工作,确保脊椎动物能够正常进行呼吸、循环和消化等生命活动。

3. 触角和感官器官:脊椎动物通常拥有一对或多对触角和感官器官,用于感知外界的环境。

这些触角和感官器官可以帮助它们在寻找食物、逃避危险和与同类进行交流。

4. 呼吸系统: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通常包括具有丰富血供的肺部。

它们通过呼吸器官吸入氧气,并将废气排出体外。

这种气体交换是维持生命的重要过程。

5. 循环系统: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将氧气丰富的血液泵送到身体各个部位,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

这种循环方式确保了脊椎动物身体结构每个细胞都得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

6. 生殖系统:脊椎动物的生殖系统用于繁殖后代。

它分为雄性和雌性,通过交配和生育来延续物种。

雄性和雌性之间通过性别特征进行区分,例如雄性常具有较为明显的外部生殖器官或性别特征。

三、脊椎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按照不同的特征和形态被分为不同的类别,尽管有很多脊椎动物,但下面是五个主要的脊椎动物类别:1. 鱼类: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多样化的类别之一。

它们生活在水中,在身体结构上具有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鱼类的呼吸器官通常是鳃,它们用鳃通过水中的氧气来呼吸。

2. 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可以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因此被称为“两栖”。

《脊椎动物》 导学案

《脊椎动物》 导学案

《脊椎动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2、掌握各类脊椎动物的代表动物及其生活习性。

3、理解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学习重点1、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包括骨骼结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方面。

2、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特点和区别。

三、学习难点1、理解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的适应性变化。

2、区分各类脊椎动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能够进行准确的分类。

四、知识讲解(一)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征脊椎动物是指有脊椎骨的动物,它们的身体内部具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

脊椎的存在为身体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保护作用,使脊椎动物能够具有更加复杂多样的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

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包括:1、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能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反应。

2、完善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能够高效地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个部位。

3、骨骼系统不仅包括脊椎,还有头骨、肋骨、四肢骨等,为肌肉的附着提供了基础,有助于运动和保持身体的形态。

(二)脊椎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通常分为以下几类:1、鱼类生活在水中,大多数用鳃呼吸。

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在水中游动。

体表通常覆盖有鳞片,起到保护作用。

代表动物有金鱼、鲤鱼、鲨鱼等。

2、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变态发育,即幼体和成体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有显著的差异。

体表裸露,没有鳞片或羽毛覆盖。

代表动物有青蛙、蟾蜍、大鲵等。

3、爬行类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用肺呼吸。

体表覆盖有角质的鳞片或甲,防止水分散失。

卵生,卵具有坚韧的外壳,保护胚胎发育。

代表动物有蛇、龟、蜥蜴等。

4、鸟类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成翼,适应飞行生活。

骨骼轻而坚固,有的骨内部中空,减轻体重。

有发达的气囊辅助呼吸,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体表覆盖羽毛,具有保温和飞行的作用。

卵生,卵较大,富含营养物质,为胚胎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

小学五年级生物教案:动物分类——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小学五年级生物教案:动物分类——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小学五年级生物教案:动物分类——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一、引言在小学五年级的生物学教学中,动物分类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了解动物的分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动物界的多样性。

本教案将着重讲解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并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二、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定义与特点1. 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指拥有脊柱和脑髓的一类生物。

它们具有明显的头部、背部和腹部等区域划分,身体由骨骼支撑,能够直立行走或游泳,并具备较复杂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常见的脊椎动物包括人类、鱼类、两栖爬行类等。

2.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发达的内骨骼及脑髓组织,通常以外壳、软体或柔软结构作为支撑而存在的生物。

它们体型较小,形态多样,数量庞大,主要生活在水中或陆地上。

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贝类、蠕虫等。

三、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比较1. 骨骼结构:脊椎动物拥有内骨骼,由硬骨组成,能够为身体提供稳定的支撑和保护作用。

而无脊椎动物没有内骨骼,部分种类有外壳或柔软结构作为支持。

2. 运动方式:脊椎动物能够进行更复杂的运动,例如行走、游泳以及飞行。

无脊椎动物的运动方式较为简单,往往依靠刺激或水流来换位、滚动或爬行。

3. 消化系统:脊椎动物具备完善的消化系统,通常包括口腔、食道、胃和肠道等。

无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较为简单,部分种类甚至没有明显的口腔和消化器官。

4. 繁殖方式:大部分脊椎动物通过交配繁殖,并孵化出幼体。

而无脊椎动物则通过卵生、胚胎发育或简单的分裂等方式进行繁殖。

四、动态教学活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区分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以下是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建议:1. 分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常见的脊椎动物和一个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让他们调查和分享所选动物的特点,并绘制一张海报展示给全班。

2. 观察实验:准备一些标本(如鱼类、昆虫等),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其身体结构差异,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特点。

脊椎动物教学设计方案

脊椎动物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分类及进化历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2. 脊椎动物的分类a. 鱼类b. 两栖类c. 爬行类d. 鸟类e. 哺乳类3.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脊椎动物,引导学生思考脊椎动物的特点。

2. 讲解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a. 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脊椎动物的定义、基本特征。

b. 引导学生观察脊椎动物的骨骼结构,理解脊椎动物的运动方式。

3. 脊椎动物的分类a. 讲解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各类脊椎动物的区别。

b. 通过实物、图片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类脊椎动物。

4.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a. 讲解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b. 通过图表、动画等形式,展示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

5. 课堂实践a. 学生分组,观察各类脊椎动物,记录观察结果。

b. 学生讨论,总结各类脊椎动物的特点及进化关系。

6. 课堂总结a. 教师总结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分类及进化历程。

b. 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课堂实践中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学》2. 教学课件: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分类及进化历程等3. 实物标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4. 图片、视频:展示脊椎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态环境等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脊椎动物学教案

脊椎动物学教案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1874年,海克尔根据柯瓦列夫斯基的研究,把海鞘、文昌鱼、脊椎动物合并在一起成立了一个新门:脊索动物门,下分三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本门动物从整体来说,具有的器官系统、基本结构比任何无脊椎动物门都更一致。

在生态学上、在动物界是非常成功的,最有适应性,分布很广泛。

它们完善地说明了生物进化发育和亲缘关系的广泛规律。

第一节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脊索 notodhord 希:noton (背) 拉:chorda (索)脊索位于消化道背面,支持身体纵轴的棒状结构。

起源于胚胎时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脱离原肠成为脊索。

结构:泡状细胞组成脊索,外边有该细胞分泌形成的脊索鞘。

(内侧为纤维组织鞘,外侧为弹性组织鞘)。

因此,脊索既具硬度又具弹性,起支持作用。

低等脊椎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椎动物脊索仅在胚胎时出现,成体则被脊柱所代替。

脊索细胞和脊柱内的骨细胞都是活细胞,能不断生长,形成内骨骼。

2.背神经管 dorsal tubular nervecord位于脊索背面的一条管状及结构----中枢神经系统。

起源于胚胎时背部中央外胚层下陷、卷褶而成。

低等脊索动物神经管前端形成膨大叫脑泡。

脊椎动物神经管壁则发育成前端的脑和后端的脊髓,管腔则发育为脑室和脊髓中央管。

3.咽鳃裂 pharyngeal gill slits咽鳃裂为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壁穿孔形成的缝隙,使咽腔与外界相通。

具有呼吸机能。

发生:咽部外胚层内陷,内胚层外突,最后打通形成裂缝。

低等水生脊索动物咽鳃裂终生存在,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开口与外界相通。

高等脊索动物鳃裂仅在胚胎时出现,成体则消失。

4.脊索动物的心脏与主动脉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

闭管式血液循环。

(尾索动物除外)5.脊索动物的尾为肛后尾肛后尾在水中起推进作用。

二.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体重的受力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器官。

脊椎动物小班科学教案

脊椎动物小班科学教案

脊椎动物小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2. 能够辨别不同种类的脊椎动物;3. 了解脊椎动物的食物链关系;4. 培养对脊椎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征;2. 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特征和区别;3. 构成脊椎动物食物链的不同角色;4. 脊椎动物的保护意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关于不同脊椎动物的图片或早期读物,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些动物的特征和名称。

探讨学生对动物的认知和感知,激发学生学科的兴趣。

2. 讲解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征(10分钟)解释脊椎动物的定义:有脊椎骨和脊髓的动物称为脊椎动物。

介绍不同种类的脊椎动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

详细介绍每个类别的特征和区别,并可以利用图片或动画辅助说明。

3. 性质及食物链(15分钟)让学生观察不同种类脊椎动物的食物链关系。

利用图片或故事模拟脊椎动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食物来源和捕食方式。

通过示意图或图表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食物链中不同动物的位置和关系。

4. 分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脊椎动物进行介绍。

每个小组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或阅读相关书籍,了解自己选择的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食物来源等,并用简洁的语言和图片向其他组呈现。

鼓励学生利用多种形式展示,如图片、模型或小剧场表演等。

5. 学生展示和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研究的动物,并对其他小组的介绍提问和评论。

教师总结不同脊椎动物的特征和食物链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所学内容。

6. 拓展延伸(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并与食物链的关系联系起来。

说明脊椎动物的保护意义,以及学生应如何保护和尊重脊椎动物。

四、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展示的内容和方式能否清晰地展示脊椎动物的特征和食物链关系;2.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辨别不同种类的脊椎动物特征;3. 学生能否理解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明白保护脊椎动物的重要性。

脊椎动物教案导学案 (5)

脊椎动物教案导学案 (5)

第 2 课时1.重点:说出脊椎动物类群常见的种类和特征。

2.认识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通过对比不同脊椎动物类群的特征,强化生物进化观点,体会动物物种的多样性。

知识点一:鱼类鱼类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大约有2200多种,体表覆盖着黏滑的鳞片,身体一般呈流线型,用鳍游泳,用鳃呼吸。

鱼类可以制成药品、饲料、皮革等。

知识点二:两栖动物1.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则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2.两栖动物: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受精过程在水中进行;生殖过程离不开水,所以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3.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①有许多是农业害虫的天敌;②有的可供人食用;③还有许多两栖动物是多种药物的来源。

知识点三:爬行动物1. 结构特点:真正的陆生动物,生殖过程离开水,在陆地上生活和繁殖。

体表一般覆盖着鳞片或甲,在陆地上产卵,卵的表面具有坚硬的卵壳。

2.种类:恐龙、蛇、扬子鳄、壁虎等。

知识点五:鸟类1.适应空中飞行的特点:2.生殖特点:卵一般较大,胚胎发育过程在卵内完成。

3.种类:现存9000多种,我国是世界上鸟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如花头鹦鹉、鸳鸯、苍鹰、原鸡等。

知识点六:哺乳类1.结构特点:体表一般有体毛,胎生,哺乳。

大脑发达,内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与人体基本相似,是生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

2.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①为人类提供肉食;②还有的是优质的药材;③对人类的经济生活有重要的作用;④人类的过度捕杀和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导致许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1. 观察鲫鱼体型图,讨论问题:(1)鱼的体色和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运动的阻力?鲫鱼背面颜色较深,腹面呈白色,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

体形呈梭形,体表有鳞片,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

(2)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胸鳍、腹鳍、尾鳍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鳍是运动器官。

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3)观察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备课教案-2022-2023学年济南版七年级上册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备课教案-2022-2023学年济南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方式(图片、视频、实验演示等)的学习活动,能说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2、列表比较三类脊椎动物的异同。

3、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教学重点:蚯蚓和蝗虫的系统结构和生理特征。

教学难点: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培养。

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出各类群的主要特征,进而理解进化的历程及顺序。

课时安排:联系孩子们的社会经验及对动物的了解,能得出它们的生活环境上看,鱼类生活在水中,两栖类水陆两栖,爬行类在陆地上,鸟类及哺乳类适应陆地生活了,能得出“从水生到陆生”的结论,从而理解这5类的顺序不可以颠倒,因为这是进化的顺序。

(二)鱼类●代表动物:鲫鱼体型:梭形,减少运动时的阻力。

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保护色体表:覆盖鳞片,能分泌粘液,起保护作用。

运动器官:鳍呼吸器官:鳃●讨论:鱼鳍在运动中的作用准备了一段视频,同学们在优美的画面中理解鱼鳍的作用。

背鳍和臀鳍:保持竖直方向平衡的作用。

胸鳍和腹鳍:保持左右方向的平衡。

胸鳍还可以转换方向。

尾鳍:产生前进的动力和决定运动的方向。

●鱼类的呼吸器官准备的第二段视频,同学们能够清晰的观察到口和鳃盖的交替闭合,理解这是鲫鱼在呼吸,鳃是它们的呼吸器官。

鱼的呼吸器官是,鳃丝是鲜红色,气体交换就是在进行的。

鱼的口与鳃盖张合,那是鱼儿在。

侧线的作用侧线有感知水流方向和水压的作用。

常见的鱼类(淡水鱼类及海洋鱼类)四大家鱼--淡水养殖的鱼类市场上能见到的常见的海洋鱼类鱼类的主要特征师引导生总结鱼类终生生活在中;身体一般呈,体表多覆盖着,用呼吸;用游泳。

(二)、两栖类代表动物:3种:青蛙、蟾蜍、大鲵以青蛙为代表,带领孩子们总结出:●生活环境: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

●呼吸器官: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裸露且湿润,能够辅助呼吸。

讨论思考:“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

古老的脊椎动物中班科学教案

古老的脊椎动物中班科学教案

古老的脊椎动物中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古老的脊椎动物中班科学的特点和分类;2. 掌握古老的脊椎动物中班科学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3. 培养学生对古老的脊椎动物中班科学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古老的脊椎动物中班科学的特点和分类;2. 掌握古老的脊椎动物中班科学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

三、教学难点。

1. 学生对古老的脊椎动物中班科学的兴趣和保护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老的脊椎动物中班科学的形态特征,引发学生对古老的脊椎动物中班科学的兴趣。

2. 学习。

(1)讲解古老的脊椎动物中班科学的分类和特点,包括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2)介绍古老的脊椎动物中班科学的生存环境和分布地域;(3)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研究,了解古老的脊椎动物中班科学的食性和生活习性。

3. 拓展。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古老的脊椎动物中班科学的生活环境;(2)邀请相关专家到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老的脊椎动物中班科学的保护现状和相关政策。

4. 总结。

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明确古老的脊椎动物中班科学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五、课堂练习。

1. 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古老的脊椎动物中班科学的生态展览;2. 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古老的脊椎动物中班科学的保护意识的文章。

六、作业。

布置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并撰写一篇关于古老的脊椎动物中班科学的保护意识的文章。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老的脊椎动物中班科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对其保护的意识和兴趣。

同时,学生的观察和研究能力得到了锻炼,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有了提高。

脊椎动物学实验教案

脊椎动物学实验教案

教案2006-2007学年第2学期课程名称:普通动物学II课程编号: 4131113 学院、专业、年级:生命科学院生物科学2006级本科任课教师:赛道建教师所在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课程简介1、课程类型本课程为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基础课2、课程的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动物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乃至人类本身在地球上的持续生存有着最紧密的关系,动物学的理论和应用一直为人类所关注。

本大纲旨在以刘凌云、郑光美主编的《普通动物学》和赛道建主编《普通动物学》为教材,按照传统动物学内容系统和适应现代网络教育特点,因材施教方法培养学生的要求,兼顾能力强和能力差一些的学生,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使初入大学的学生扎实地学好动物学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发展建立稳固的专业基础。

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多媒体技术尽可能量多地吸收有关动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丰富教学的内容,扩大信息量。

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3、课程目标3.1知识目标:①理解动物躯体结构、功能的演化与环境间的关系;②掌握各动物类群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动物的分类学知识;③认识物种,探讨物种形成、演化与环境变化的基本过程;④了解动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关系;3.2能力与技能培养: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动物学知识的能力;②运用图谱、检索表鉴定动物的分析能力;③综合性问题的分析能力;④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能力:⑤口头和笔头进行动物结构特征、演化的描述能力。

3.3情感目标:①教师情感以“人师”为最高职业追求。

尽忠职守,全身心投入爱国主义与保育动物的教育;坚持“扬长补短”的教学原则,把教学与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不同的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做到教书育人。

②学生情感要求认真、诚信、勤奋、求实;遵守课程的规章;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增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关心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结合切身体会思考保护、发展动物保育事业与祖国建设的相关问题,建立服务国家和家乡的意识;培养老实、严谨、自觉自愿做学问的品性。

脊椎动物小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脊椎动物小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脊椎动物小班科学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脊椎动物小班科学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脊椎动物,并能够列举一些例子。

2. 理解脊椎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3. 探索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卡片,展示不同的脊椎动物。

2. 教具,如放大镜、投影仪等。

3. 工作表或活动册子,用于学生的练习和记录。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入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脊椎动物,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卡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脊椎动物,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知识。

探索:1. 让学生观察不同的脊椎动物的图片或卡片,并让他们描述这些动物的特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身体结构、骨骼等特征。

2.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脊椎动物的特征,如有脊椎骨、有四肢等。

3. 展示一些不同种类的脊椎动物,并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貌特征和生活环境。

教师可以使用投影仪或放大镜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

4.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种类的脊椎动物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并帮助他们理解脊椎动物的分类。

实践:1. 分发工作表或活动册子,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

这些练习可以包括填空题、配对题、观察题等,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和描述身边的脊椎动物,可以是宠物、鸟类等。

学生可以用文字或绘画的方式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总结:1. 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强调脊椎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并给予解答和指导。

3. 反思教学过程,思考教学中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不同的脊椎动物,加深了对脊椎动物的认识。

他们通过实践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培养了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然而,教学中可能存在的改进点是,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和合作学习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来深入理解脊椎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七年级科学上册 2.4 常见动物第二课时《脊椎动物》教案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2.4 常见动物第二课时《脊椎动物》教案 浙教版

第一册第2章观察生物第4节常见动物《脊椎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能熟练区分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能自制和利用简单的检索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游戏活动和检索表的学习,领悟逐级分类的思想,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猜想、推理、交流和归纳的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一方面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听取和分析不同的意见,并能根据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思想:(一)、学情分析:课标要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及心理、生理特点。

初一的学生虽对动物世界感兴趣,喜欢表现自我;但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通过前面的学习虽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有所了解,但要完全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还有一段距离。

(二)、教学方法:自主参与的活动教学为主,鼓励、启发、讲练结合为辅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模式教学为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克服注意力易分散的弱点,达到以“以参与求体验,以体验求感悟”的教学。

(三)、学法: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给学生快速检索脊椎动物的方法——利用检索表。

并能将此法迁移到后面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习及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三、教材分析结构和地位:脊椎动物属于常见动物部分,而常见动物部分的学习需3课时,第一课时了解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及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理解“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的特征进行”的分类思想。

本节课进一步熟悉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习相关的简单的检索表。

体会“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的特征逐级进行”的分类策略。

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的教学备课教案

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的教学备课教案

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的教学备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脊椎动物的基本结构和组成;2. 掌握不同脊椎动物的功能特征;3. 通过实际案例和互动讨论,促进学生对脊椎动物结构与功能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内容:1. 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特征;2. 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及其功能;3. 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及其功能;4. 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及其功能;5. 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及其功能;6.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及其功能。

教学过程:第一节: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特征1. 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不同的脊椎动物,引发学生对脊椎动物分类和特征的思考。

2. 讲解:简要介绍脊椎动物的分类和主要特征,如脊椎骨、脊椎动物具有头部和四肢等。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些脊椎动物的实例,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观察和分类,并就其特征进行简要描述。

4. 总结与小结:引导学生总结脊椎动物的分类和主要特征。

第二节: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及其功能1. 引入:提问学生有关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2. 讲解:介绍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组成和结构,如大脑、脊髓和神经元等。

3. 实验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观察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相关特征,如反射、感觉等。

4. 讨论与互动:学生围绕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行互动讨论,如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

5. 总结与小结:引导学生总结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特征。

第三节: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及其功能1. 引入:通过展示食物链和一个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模型,引发学生对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如口腔、胃、肠道等。

图进行解析,讨论其功能和作用。

4. 案例分析:选择一些脊椎动物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其消化系统与食物习性的关系。

5. 总结与小结:引导学生总结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第四节: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及其功能1. 引入:通过提问学生有关脊椎动物呼吸系统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2.2+脊椎动物++鱼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2.2.2+脊椎动物++鱼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学校课时教案备课时间:上课时间:课题第二章第二节脊椎动物鱼主备人教学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和探究活动,说出鱼类的主要特征,描述鲫鱼类适应水中的形态结构特点。

2、说出两栖类的主要特征2、尝试比较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异同。

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趋势。

3、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生活环境。

核心素养科学思维: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鱼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其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学会总结鱼类的基本特征,如能游泳、在水中呼吸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观察与分析能力:通过实验观察鱼的体型、运动、呼吸等,总结鱼的特征,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体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理解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区别,以及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保护动物、关爱生命的意识:通过学习,学生应强化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此外,通过设计生态瓶实验,学生可以探究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这有助于培、创造性思维5。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生物学知识,还能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德育渗透德育范畴实施建议(具体策略)环保教育通过“活动”和“探究性学习”,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形成比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养成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并能自觉地运用到今后参与社会活动和个人决策的过程中。

通过对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性成果的介绍和分析, 养成乐于将生物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生产实际和日常生活的习惯, 自觉地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用生物学技术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说出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小学生物教案:认识脊椎动物

小学生物教案:认识脊椎动物

小学生物教案:认识脊椎动物一、认识脊椎动物的重要性生物是我们周围丰富多样的生命形式,而脊椎动物则是其中最高级别的一类。

认识脊椎动物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培养科学素养和增进对世界的理解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为小学生设计一节有趣的生物教案,帮助他们了解并认识脊椎动物。

二、活动目标1. 学习什么是脊椎动物以及它们具有的共同特征。

2. 了解不同类群中的典型脊椎动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3. 探索脊椎动物在各个环境中不同的适应性。

三、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展示用的图片或实物模型,包括不同种类的脊椎动物。

2. 准备PPT或黑板等教具,在教学过程中辅助讲解。

3. 备置相关参考书籍和资料供学生使用。

四、活动流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故事讲述,激发学生对脊椎动物的兴趣。

例如,可以介绍一只可爱的海豚或狗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动物和人类一样具有背骨。

2. 学习脊椎动物(3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等教具,向学生介绍脊椎动物的定义和共同特征。

强调它们都具有脊柱和脑神经系统,并解释这些特征的重要性。

3. 分类及特点(40分钟)将课堂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类脊椎动物。

每个小组分别专注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或哺乳类,并对该类别中最典型的两种动物进行深入了解。

每个小组用图片、文字或手工制作模型等形式展示他们所了解到的信息。

同时,教师引导让学生分享并比较各类别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 经典案例探究(30分钟)选择一个典型的脊椎动物来深入研究,如企鹅或大象。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指导他们自主探究和思考,让学生了解该脊椎动物的生活习性、适应环境的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5. 小结与评价(10分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向学生提问来检验他们对脊椎动物的认识。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拓展延伸为了巩固所学内容,可以组织一次参观动物园或博物馆之类的实地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索动物门的确立在距今约五亿年的奥陶纪(英国威尔士一古代民族名---奥陶),从无脊椎动物进化出最早的脊椎动物,这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于不能确立其间的关系,产生了神创论。

直到十九世纪,俄国胚胎学家柯瓦列夫斯基研究了柱头虫、海鞘、文昌鱼的胚胎发育,才填补了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空白。

确立了其在进化过程中的地位。

脊索动物祖先与棘皮动物有共同特征:后口、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及体腔形成模式相似。

1874年,海克尔根据柯瓦列夫斯基的研究,把海鞘、文昌鱼、脊椎动物合并在一起成立了一个新门:脊索动物门,下分三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本门动物从整体来说,具有的器官系统、基本结构比任何无脊椎动物门都更一致。

在生态学上、在动物界是非常成功的,最有适应性,分布很广泛。

它们完善地说明了生物进化发育和亲缘关系的广泛规律。

二.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体重的受力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器官第一节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脊索 notodhord脊索位于消化道背面,支持身体纵轴的棒状结构。

起源于胚胎时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脱离原肠成为脊索。

结构:泡状细胞组成脊索,外边有该细胞分泌形成的脊索鞘。

(内侧为纤维组织鞘,外侧为弹性组织鞘)。

因此,脊索既具硬度又具弹性,起支持作用。

低等脊椎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椎动物脊索仅在胚胎时出现,成体则被脊柱所代替。

脊索细胞和脊柱内的骨细胞都是活细胞,能不断生长,形成内骨骼。

2.背神经管 dorsal tubular nervecord位于脊索背面的一条管状及结构----中枢神经系统。

起源于胚胎时背部中央外胚层下陷、卷褶而成。

低等脊索动物神经管前端形成膨大叫脑泡。

脊椎动物神经管壁则发育成前端的脑和后端的脊髓,管腔则发育为脑室和脊髓中央管。

3.咽鳃裂 pharyngeal gill slits。

咽鳃裂为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壁穿孔形成的缝隙,使咽腔与外界相通。

具有呼吸机能。

发生:咽部外胚层内陷,内胚层外突,最后打通形成裂缝。

低等水生脊索动物咽鳃裂终生存在,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开口与外界相通。

高等脊索动物鳃裂仅在胚胎时出现,成体则消失。

4.脊索动物的心脏与主动脉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

闭管式血液循环。

(尾索动物除外)5.脊索动物的尾为肛后尾肛后尾在水中起推进作用。

二.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体重的受力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器官。

完成定向运动:使躯体运动肌肉获得附着点,使捕食、御敌更准确、迅速。

现存约30种。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的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脊索延伸到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因无真正的头和脑又称为无头类。

一.白氏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德国动物学家P.S.Pallas在英国Cornwall发现,认为是软体动物蛞蝓的一种,1774年命名为Limax lanceolatus意大利的O.G.Costaren认为是低等脊椎动物,1834年命名为Branchiostoma (鳃口类,误认为触须是鳃)。

英国人William yarrell在1836年命名为Amphioxus lanceolatus(双尖鱼,尖矛)。

根据命名优先原则,Branchiostoma作为属名,Amohioxus为英文俗名1932年Boring将中国厦门产文昌鱼定名为Branchiostoma belcheri Gray。

(一)外形和生活方式1.外形入鳃动脉肠腹大动脉肠下静脉静脉窦-----肝静脉----肝盲囊前主静脉2-----总主静脉2------------------------------后主静脉23.七鳃鳗眼眶下方,口腔后侧有一对“唾腺”以细管直通舌下,分泌物为抗凝血剂,阻止动物创口血液凝固。

燥,被角质鳞片或盾片,肺呼吸,胚胎发育过程中有羊膜出现,称下颌,体表被麟,鳃呼吸,有成对附肢,适应水生生活,称有颌类(Gnathostomata)。

包括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

1.两栖纲 Amphibia皮肤裸露、湿润,幼体水生,用鳃呼吸,鳍游泳。

变态后陆生,肺呼吸,五趾型附肢运动。

称四足类(Tetrapoda)2.爬行纲 Reptilia皮肤干Cramiata)。

3.圆口纲 Cyclostomata无颌,无成对附肢,脊索与雏形椎骨并存,称无颌类(Agnarha)。

4.鱼纲 Psces出现上头索纲(Cephalochorda)体成鱼形,体节分明,头部不明显。

三.脊椎动物亚门 Subphylum Vertebrata脊索仅在胚胎时出现,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

脑和感官在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称有头类(又称无头类 Acrania 现存约30余种,海产鱼形小动物,分布于北纬48度至南纬40度之间。

脊索、神经管纵贯身体背部,终生保留。

无明显头部。

门 Subphylum Cephlochordata第三节圆口纲的生态七鳃鳗幼体:隐沙虫,曾误认为是头索动物,有许多特征与文昌鱼近似。

1.有连续的鳍褶延背侧绕过尾到腹侧。

2.口前部无漏斗,上唇呈马蹄形似口笠。

3.咽无食道与呼吸管的分化,有内柱,围咽沟。

4.独立生活,钻沙,借助水流将食物带入咽部。

受精卵经1个月发育成10mm幼体,幼体经过3-7年经变态成为成体。

2.盲鳗目 Myxiniformes口端位,触须4对,无口漏斗。

鼻孔位于吻端。

脑垂体与咽相通。

鳃孔1-15对,鳃笼不发达。

内耳1个半规管。

有背鳍。

雌雄同体(雄先成熟),无变态。

眼退化埋在皮下。

分布:海洋。

第二节分类概述1.七鳃鳗目 Petromyzoniformes吸附型口漏斗,角质齿。

鼻孔在两眼之间。

脑垂体囊为盲管。

外鳃孔7对,鳃笼发达。

内耳有2个半规管。

有背鳍。

雌雄异体,发育有变态。

分布:江河、海洋。

常见:东北七鳃鳗Lampetra moril ,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us。

1.口漏斗:吸附在鱼类身上,角质齿锉破鱼体,具有环肌、纵肌和角质齿的舌能活塞样运动刮取血肉并吸食之。

2.呼吸管:咽后部在消化管腹面有一条盲管叫呼吸管,管口有触手5-7个相当于缘膜。

管两侧各有7个孔为内鳃孔,分别与鳃囊相通。

鳃囊壁上有来源于内胚层的鳃丝(实为内壁折皱而成),鳃丝上有毛细血管,在此完成气体交换,鳃囊经外鳃孔与外界相通。

盲鳗的外鳃孔不直接与外界相通,而是经出鳃管通向一条总出鳃管,开口于头后方,体表只见一对外鳃孔。

无呼吸管,内鳃孔开口于咽壁。

七鳃鳗吸附鱼体时,水经外鳃孔进入鳃囊,气体交换后再经外鳃孔排出,鳃孔处有括约肌控制鳃孔开闭。

产精。

无生殖导管,生殖细胞成熟后,从生殖腺落入体腔,经一对生殖孔进入尿殖窦,然后经尿殖窦孔排出体外。

11.肾脏:幼体为前肾,成体为中肾。

与生殖系统无联系。

盲鳗:幼体前肾小管按体节排列纵贯全身,与前肾导管相通,前肾导管开口体表。

成体:身体前部肾小管退化形成头肾,中部以后肾小管的肾口消失,此时的肾小管构成中肾,前肾导管称中肾导管。

七鳃鳗:胚胎时肾小管按体节排列于身体前部,与前肾导管相通。

成体时前肾小管退化,在身体中部形成肾小管,且肾口大部分消失形成盲囊叫肾小囊,包围血管球。

前肾导管改称中肾导管。

开口尿殖窦。

(二)寄生及半寄生特征视觉:眼,晶体球状,角膜薄,不发达。

调节视力靠角膜肌,有动眼肌。

视网膜杆细胞远远超过锥细胞数目。

盲鳗幼体有晶体,成体消失,角膜、巩膜、脉络膜未分化。

无色素。

嗅觉:外鼻孔通一圆形嗅囊,囊后壁有嗅觉细胞分布,囊下部向后突起一个鼻垂体囊,穿过基板上脑垂体孔止于脊索前端腹面,垂体囊壁细胞部分分化为腺垂体。

侧线:体侧纵行浅沟内有感觉细胞。

未形成侧线管。

10.雌雄同体或异体,七鳃鳗雌雄异体,盲鳗雌雄同体。

生殖腺一个,发育早期成对,后合并为一个。

七鳃鳗卵巢后部有精巢残余物,盲鳗前端产卵,后端高的一大类群。

它们除了具有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点:8.心脏由一心房、一心室和静脉窦组成,血管:前主静脉2,后主静脉2,右侧总主静脉,肝门静脉,无肾门静脉,鳃毛细血管网,入鳃动脉8对。

血液红色,红细胞有核。

9.脑分化为五部分(大脑、中脑、间脑、小脑、延脑)无脑曲,在一个平面上。

中脑未形成二叠体,小脑与延脑未分开,间脑腹面未形成视交叉。

脑神经10对,舌咽N.、迷走N.因枕骨不发达而从头骨外的延脑发出。

脊神经的背根和腹根不形成混合神经。

听觉:内耳,七鳃鳗2个半规管,无水平半规管。

盲鳗1个半规管。

1.出现了明显的头部神经管出现分化,前端形成脑,后部形成脊髓。

感觉器官向前端集中,形成“头”而称有头类。

加强了动物对外界刺激的感应能力。

2.绝大多数种类中,脊索只出现在发育早期,以后为脊柱所代替。

脊柱由脊椎骨连接而成,保护脊髓。

前端形成头骨保护脑。

3.低等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及次生水生种类成体用肺呼吸,鳃裂只在胚胎时期出现。

4.除圆口类外都具有上下颌,以支持口部,加强主动摄食和消化的能力。

5.完善的循环系统:出现能收缩的心脏,动、静脉血完全分开,使机体氧供应充足,保持高的代谢活动,体温恒定。

6.构造复杂的肾脏代替了肾管,提高了代谢废物的排泄能力。

7.除原口类外,都具有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

一些种类因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失去了一对(或全部)附肢,但在其身体上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附肢的痕迹。

第十五章圆口纲(Cyclosromata)圆口纲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

其特征是有头、无颌、无成对附肢,又称无颌类(Agnatha)。

包括七鳃鳗目和盲鳗目。

第一节圆口纲的主要特征一.外形(以七鳃鳗为例)体成圆筒形尾侧扁,身体分为三部分:头、躯干、尾。

体表光滑无鳞,皮肤柔软,富粘液腺,尾为原尾型。

头部:单鼻孔:位于头背部中央,短管状。

松果眼:位于鼻孔后方皮下,有晶体和视网膜,感光。

(脑上腺)顶眼:在松果眼下方,感光。

眼:无眼睑,位于头侧,七鳃鳗眼大;盲鳗眼萎缩埋在皮下,无晶体。

鳃裂:位于眼后部,七鳃鳗每侧7个鳃裂;盲鳗每侧1-15个鳃裂。

口漏斗:位于头腹面,周边生小穗状皮褶,内壁有角质齿;盲鳗无口漏斗。

躯干:奇鳍:背中线上有1-2个背鳍,雄性第2背鳍高。

雌性有一臀鳍,雄性无。

无偶鳍。

侧线:位于体侧、头腹面的排列成行的感觉小窝。

肛门:位于尾基部。

泄殖突:位于肛门之后。

尾:尾鳍为原尾型。

生活方式:七鳃鳗为半寄生生活,盲鳗为寄生生活。

二.构造特征(一)原始特征1.无主动捕食的上、下颌。

2.无成对的偶鳍,奇鳍内有不分节的辐鳍软骨支持。

原尾型尾鳍:内部骨骼与外部均呈对称状。

3.终生保留脊索,脊索背方两侧有按体节成对排列的软骨弓片,相当于椎弓的基背片和间背片。

发生:按体节排列的中胚层生骨节不断细胞分裂,产生间充质细胞,聚集在脊索和神经管周围,间充质细胞分泌基质填充在细胞之间,在细胞周围形成窝,骨化成软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