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共155页)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精品教案全册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精品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详细内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相交线的性质,平行公理及推论。
2.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详细内容: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频数与频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
3. 第七章:平面几何图形详细内容: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2)学会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能绘制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3)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性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2)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图的绘制;(3)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
2. 教学重点:(1)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3)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直尺、圆规、量角器;(2)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1)直尺、圆规、量角器;(2)练习本、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1. 引入:(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收集与整理数据;(3)展示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2. 知识讲解:(1)讲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2)介绍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3)讲解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性质。
3. 例题讲解:(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应用题;(2)数据分析与统计图绘制题;(3)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应用题。
4. 随堂练习:(1)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练习题;(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练习题;(3)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内容:(1)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3)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性质。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完整版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1 相交线1.2 平行线1.3 平行公理1.4 平行线的性质2. 第六章:平面几何图形2.1 线段和射线2.2 角2.3 三角形2.4 四边形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学会使用画图工具绘制基本的平面几何图形,并掌握其性质。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
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画板,直尺,圆规。
2. 学具:学生用直尺,圆规,三角板,画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相交线与平行线的例子,引出本章内容。
2. 例题讲解:(1)相交线的性质:讲解例题,引导学生发现相交线形成的角和其性质。
(2)平行线的判定:讲解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3)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讲解例题,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
3. 例题解析和随堂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直线a和b相交,求∠A和∠B的和。
(3)绘制一个等边三角形和一个矩形,并标出它们的性质。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拓展性的题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附录:作业答案(1)∠A+∠B=180°(2)图形中,直线AB和CD是平行线。
(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边相等,三角相等;矩形的性质: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024年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2024年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5.2 交线段比例定理5.3 等腰三角形5.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 第六章:概率初步6.1 随机事件与概率6.2 事件的组合6.3 可能性的度量与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能够运用相关定理解决几何问题。
2. 掌握交线段比例定理及其应用,能够运用其进行几何图形的求解。
3. 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够运用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4. 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掌握简单事件的组合及可能性的度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应用。
交线段比例定理的理解与运用。
概率计算中事件组合的处理。
2. 教学重点:几何图形中平行线与比例关系的识别与应用。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概率基础知识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黑板、粉笔。
几何模型、直尺、圆规。
2. 学具:学生用直尺、圆规。
练习题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场景(如道路交叉口、建筑图纸)引入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概念。
2. 新课内容:章节复习:回顾上册相关几何知识。
新课讲解:a. 讲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b. 结合实例讲解交线段比例定理。
c. 引导学生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d. 介绍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及应用。
e. 概率初步知识讲解。
3. 例题讲解:精选例题,演示解题步骤,引导学生思考。
4.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学生当堂完成,教师进行解答指导。
六、板书设计1.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六章概率初步2. 知识点:平行线判定与性质。
交线段比例定理。
等腰三角形性质。
线段垂直平分线。
概率基本概念。
3. 例题与解答:精选例题展示。
解题步骤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针对性练习题。
2. 答案:提供详细答案,便于学生自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次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全册最新版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全册最新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5.2 两条平行线的距离5.3 利用平行线变换解题2. 第六章:三角形6.1 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6.2 三角形的边6.3 三角形的相似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掌握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2. 掌握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三角形边的关系,以及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相似条件。
2. 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与外角的关系,三角形边的计算,平行线距离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圆规。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和三角形的应用。
2. 新课导入:(1)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举例说明。
(2)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探究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计算方法。
(3)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介绍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引导学生通过量角器测量并验证内角和为180°。
讲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4)三角形的边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三角形的边长关系。
(5)三角形的相似讲解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通过实际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相似三角形解题。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择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与知识点相关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2. 知识点:平行线、三角形3. 板书内容:(1)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2)两条平行线的距离(3)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4)三角形的边(5)三角形的相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计算:已知直线AB和CD平行,点E在AB上,点F在CD上,EF=8cm,求BC的长度。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整式的乘除5.1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5.2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5.3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5.4 乘法公式5.5 整式的除法2. 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6.1 等式与方程6.2 移项与合并同类项6.3 解一元一次方程6.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 第七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7.1 不等式及其解集7.2 不等式的性质7.3 不等式的解法7.4 不等式组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整式的乘除运算,并能熟练运用乘法公式。
2. 培养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技巧。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运算,特别是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
2. 教学重点:乘法公式的运用。
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整式的乘除、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概念。
2. 例题讲解整式的乘除:讲解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等例题。
一元一次方程:讲解移项、合并同类项等例题。
不等式:讲解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等例题。
3. 随堂练习整式的乘除:让学生练习不同类型的乘除运算。
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练习解一元一次方程。
不等式:让学生练习不等式的解法。
4. 小结与巩固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乘除运算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 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整式的乘除:计算题。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
不等式:求解不等式及其应用题。
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整式的乘除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让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拓展知识面。
华师大版新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华师大版新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生活中的平行线5.2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5.3 平行线的应用2. 第六章:三角形6.1 三角形的边6.2 三角形的角6.3 三角形的分类6.4 三角形的性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 学习三角形的边、角、分类及性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图形的识别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性质。
2.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角形的分类及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量角器。
2.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与平行线情景,引导学生关注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讲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巩固知识点。
3. 知识拓展:介绍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边、角、分类及性质。
4.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2. 三角形的边、角、分类及性质3. 例题及解答4. 课堂练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各题中哪些是平行线,并说明理由。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行线与三角形,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可布置一些研究性学习任务,如:寻找生活中的平行线与三角形,并介绍其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这是第五章的核心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版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最新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整式的乘除》:整式的乘法法则、整式的除法法则、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2. 第二章《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的认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全等三角形。
3. 第三章《概率初步》:概率的定义、概率的计算、事件的独立性。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整式的乘除法则,能够熟练进行整式的乘除运算。
2. 理解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 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法则、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概率的计算。
2. 教学重点:整式的乘除运算、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模型、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引言: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整式的乘除、几何图形、概率等概念。
2. 知识讲解:(1) 讲解整式的乘法法则,举例说明。
(2) 讲解整式的除法法则,举例说明。
(3) 讲解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展示相关模型。
(4) 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5) 讲解概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板书内容:(1) 整式的乘除法则(2) 几何图形的认识(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4) 概率的定义与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计算题:整式的乘除运算。
(2) 判断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3) 应用题: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 探索整式的乘除运算规律,提高运算速度。
(2) 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3) 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2024年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一节:平行线的判定第二节:平行线的性质第三节: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中的应用2. 第六章:概率初步第一节:可能性第二节:概率的计算第三节:事件的独立性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及性质,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概率的计算。
2.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概率的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直尺,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2)平行线的性质: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3)概率初步:通过摸球游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可能性与概率。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平行线的判定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3. 概率初步可能性概率的计算事件的独立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不平行C.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垂直A. 从一副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抽到红桃的概率是多少?B. 一袋糖果中有3个红色糖果,2个绿色糖果,5个黄色糖果,随机抽取一个,抽到黄色糖果的概率是多少?2. 答案:(1)A正确,B错误,C错误。
(2)A. 1/4;B. 5/10。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了解了概率的基本概念,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加强练习。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详细内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与相交线的相关问题。
2.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详细内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概率初步。
3. 第七章:三角形详细内容: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4. 第八章:实数详细内容:有理数的平方、立方,实数的概念,实数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相交线的判定与性质,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初步理解概率的概念。
3. 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性质、分类,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4. 让学生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实数的概念。
2.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三角形性质与分类,实数的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画板,三角板,量角器。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相交线与平行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调查,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
5. 三角形教学: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性质与分类,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6. 实数教学:从有理数出发,引入实数的概念,讲解实数的运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1. 知识点框架:列出各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便于学生梳理。
2. 例题与解答:展示典型例题,给出详细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①计算平均身高;②求出中位数、众数。
(3)已知三角形ABC,AB=AC,∠BAC=40°,求∠ABC和∠ACB 的度数。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数的运算1.1 有理数的乘方与开方1.2 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1.3 乘法公式2. 第六章:几何图形2.1 平行线与相交线2.2 三角形2.3 四边形3. 第七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3.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3.2 数据的表示与分析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的运算规律,掌握乘方、开方、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
2. 掌握平行线、相交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培养空间观念。
3. 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与分析,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乘方、开方、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方法2. 教学重点:数的运算规律及几何图形的性质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方法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的运算规律及几何图形的性质。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乘方、开方、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讲解平行线、相交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与分析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数的运算部分:乘方、开方、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2. 几何图形部分:平行线、相交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3.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部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与分析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数的运算:完成教材第五章课后习题1、2、3题。
几何图形:完成教材第六章课后习题1、2、3题。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完成教材第七章课后习题1、2、3题。
2. 答案:课后习题答案附在教案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针对数的运算,可引导学生研究更多运算规律,提高运算能力。
华师大版新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华师大版新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详细内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相交线的性质,图形的平行移动与翻折。
2. 第六章:三角形详细内容: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勾股定理。
3. 第七章:变量之间的关系详细内容:函数的概念,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及函数等基本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
2.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圆规、三角板、量角器、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剪刀、窗户等,引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2. 例题讲解:讲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引导学生运用直尺、圆规等工具进行实际操作。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图形,判断平行线,并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4.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三角形的判定、性质,结合实际例题,让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和勾股定理。
5.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
6. 例题讲解:讲解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函数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判定方法、性质、应用。
2. 三角形:判定、性质、等腰三角形、勾股定理。
3. 变量之间的关系:函数的概念、性质、图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各题中哪些是平行线,并说明理由。
(2)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
(3)求解勾股数。
(4)绘制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图像。
华师大版新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华师大版新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概率初步5.1 随机事件5.2 概率的计算5.3 概率的性质2. 第六章:平面几何6.1 线段、射线和直线6.2 角6.3 三角形6.4 全等三角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平面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培养严谨的数学推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和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2. 教学重点:随机事件和概率的基本概念平面几何基础知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教学模具(如三角板、量角器等)2.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橡皮、三角板、量角器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讲述生活中的随机事件,引导学生学习概率初步知识。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激发学生学习平面几何的兴趣。
2. 例题讲解:概率的计算与应用:讲解例题,让学生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平面几何:讲解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华师大版新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知识点:随机事件、概率、线段、射线、直线、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例题:概率计算、几何图形求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五章:完成课后练习题1、2、3。
第六章:完成课后练习题1、2、3。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拓展阅读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5. 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和反馈机制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概率的计算和应用概率的计算是教学难点,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公式推导和练习题巩固,使学生掌握。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全册完整版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1 位置关系与角度1.2 平行线的判定1.3 平行线的性质1.4 空间平行与垂直2. 第六章:三角形2.1 三角形的边与角2.2 三角形的分类与性质2.3 三角形的全等2.4 三角形的相似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性质、全等及相似,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三角形的全等与相似2. 教学重点: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理解三角形的分类、性质、全等及相似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直尺、圆规、量角器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量角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配合实例进行说明。
(2)讲解三角形的分类、性质、全等及相似,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加深理解。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针对难点和重点,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性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平行线之间的夹角2. 三角形:分类:按边分(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性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全等:SSS、SAS、ASA、AAS相似:AA、SSS、SAS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教材第五章、第六章练习题。
A. 画出一个锐角三角形,并标出其内角和。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整式的乘除详细内容:整式的乘法、整式的除法、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2. 第六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详细内容: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
3. 第七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详细内容:直线的性质、圆的性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
4. 第八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详细内容: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数据的描述、频数与频率。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整式的乘除法,能够运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2. 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4. 能够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描述,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乘法、除法法则,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 教学重点: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圆规、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详细讲解各章节知识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回顾。
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乘除:列出乘法法则、除法法则,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2.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列出不等式的性质,解法步骤。
3.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列出直线、圆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计算方法。
4.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列出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方法,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2x(x+3)3(x1)^2;(2)解不等式:3x4>2x+5;(3)已知圆的半径为5,求点到圆心的距离。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5.2 平行线5.3 平行线的性质5.4 平行线的判定2.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6.1 平面直角坐标系6.2 坐标与图形的性质6.3 坐标的简单应用3. 第七章:三角形7.1 三角形的边7.2 三角形的基本概念7.3 三角形的角7.4 三角形的证明4. 第八章:幂的运算8.1 幂的定义8.2 幂的性质与运算法则8.3 幂的简单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及证明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4. 让学生掌握幂的定义、性质、运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三角形的证明幂的性质与运算法则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运用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幂的运算及其简单应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际操作,引入新课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3.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写出章节名称。
2. 知识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难点。
3. 例题:用清晰的字体展示解题过程。
4. 练习:用表格或列表形式展示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5.1:画出相交线的图形,并标出相关角度。
5.2:判断哪些直线是平行线,并说明理由。
6.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标出给定点的坐标。
6.2:根据坐标,画出给定图形。
7.1:计算给定三角形的周长。
7.4:证明给定三角形的性质。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5.2 平行线2.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 数据的收集6.2 数据的整理和表示3.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7.1 不等式7.2 方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学会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能运用图表表示数据。
3. 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数据的整理与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2.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熟练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问题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2. 学具:练习本、直尺、圆规、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如校园平面图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第五章: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结合实际例题进行分析。
第六章:介绍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动手操作。
第七章: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
4.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章节名称。
2. 内容: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重点、难点,图文并茂,简洁明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5.1:判断下列图形中的线段是否相交或平行。
6.1:收集本班同学的身高、体重数据,整理成表格。
7.1:解下列不等式:2x 3 > 5,3(x 2) < 4x + 1。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章节和内容重点关注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详细内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相交线的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详细内容:坐标系的建立,坐标的表示方法,坐标与图形的关系。
3. 第七章:三角形详细内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4. 第八章:实际问题与一次方程详细内容:一次方程的应用,列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会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理解坐标的意义,能利用坐标系解决几何问题。
3. 掌握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了解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4. 学会运用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2)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与应用(3)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教学重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2)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3)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三角板、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平行线在实际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坐标系中的点、线,让学生认识坐标系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1)讲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通过例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
(2)以实际问题为例,让学生学会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解决几何问题。
(3)讲解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以等腰三角形为例,让学生掌握特殊三角形的性质。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针对难点、重点进行针对性练习。
六、板书设计1. 知识点梳理:(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2)平面直角坐标系(3)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4)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2. 例题展示:(1)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例题(2)坐标系中的几何问题例题(3)三角形性质与判定例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法则,能熟练进行整式的乘除运算。
2. 学会运用因式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掌握分式与分式方程的概念,能正确求解分式方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整式的乘除运算、因式分解、分式方程的求解。
难点:因式分解的技巧和方法、分式方程的求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如购物时如何计算总价,引发学生对整式乘除运算的兴趣。
2. 教学内容与过程:3.1 整式的乘除:讲解乘除法则,举例说明,进行随堂练习。
3.2 因式分解:介绍提取公因式、平方差公式等方法,配合例题讲解,进行随堂练习。
3.3 分式与分式方程:讲解分式的定义和性质,介绍求解分式方程的方法,配合例题讲解,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乘除法则。
2. 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3. 分式方程的求解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7.2 因式分解:x^2 4。
7.3 求解分式方程:1 / (x1) 1 / (x+1) = 2 / (x^2 1)。
2. 答案:(课后提供)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整式乘除、因式分解和分式方程求解方面的掌握情况,针对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入更复杂的整式乘除题目,如多项式乘多项式;介绍更多的因式分解方法,如十字相乘法;探讨分式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行程问题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整式的乘除1. 乘除法则的理解与应用2. 多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方法3. 乘除运算中的符号处理补充和说明:1. 乘除法则: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相同底数幂相乘,指数相加;相同底数幂相除,指数相减的规则。
通过具体例题,如 (x^2) (x^3) = x^(2+3) = x^5,让学生直观理解法则。
2. 多项式乘多项式:这是整式乘法的难点,需要详细讲解并示范如何将每一项分别相乘,然后合并同类项。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最新版(1)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最新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有理数详细内容: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的分类、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详细内容:单项式与多项式的概念、整式的加减运算、合并同类项、整式的乘法。
3.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详细内容: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4. 第四章:平面几何详细内容: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角的分类、角的计算、相交线与平行线。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有理数、整式的概念,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四则运算和整式的加减运算。
2.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3. 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如线段、射线、直线、角的分类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整式的加减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角的计算。
2.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概念、整式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有理数、整式、一元一次方程等概念。
2. 例题讲解:(1)有理数的四则运算: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方法。
(2)整式的加减运算:以实际例题为例,讲解整式的加减运算步骤。
(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4)平面几何:讲解线段、射线、直线、角的分类和计算。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有理数的概念、分类、四则运算。
2. 整式的概念、加减运算、乘法。
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4. 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有理数运算:计算题。
(2)整式的加减运算:计算题。
(3)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题。
(4)平面几何:作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共155页)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知识技能: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
数学模型的作用。
过程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指导
情感态度: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流程
复习提问: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
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
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
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
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
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题2:
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
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
一?”
教学内容
1.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2.补充练习: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3(x+2)=6+x (x=3,x=-4)
(2)2y(y-1)=3 (y=-1,y= 2)
(3)5(x-1)(x-2)=0 (x=0,x=1,x=2)
1、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2、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6.2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法学法设计
方程的变形规则是什么?
1、方程俩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
的解不变。
2、方程俩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的解
不变。
导入预习展示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例1.解下列方程
(1)x-5=2 (2) 4x=3x-4
解题过程及结论
这里的变形是: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富豪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
像这样的变形叫移项。
以上两个例题都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到x=a的形式。
1.教科书第8页,练习
解下列方程:
(1)3x+4=0 (2)-5x+10=60
(3)5x+2=7x+8 (4)3y-2=y+1+6y
1、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简单变形。
2、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1、同步练习册
2、教科书上相关练习
6.2解一元一次方程
知识技能: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过程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指导情感态度: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方程的变形规则:
3、方程俩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4、方程俩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例2.解下列方程
(1)-5x=2 (2) x=
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以上两个例题都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到x=a的形式。
巩固总结作业1.教科书第8页,练习
解下列方程:
(1)3x+4=0 (2)-5x+10=60
(3)5x+2=7x+8 (4)3y-2=y+1+6y
2、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简单变形。
2、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1、同步练习册
2、教科书上相关练习
6.2解一元一次方程
知识技能: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过程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指导
情感态度: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导入
预习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 ,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43x =21 3x -2 31x -51=32x -l 5x 2
-3x+1=0 5x +y=4
例2.解方程(1)-2(x -1)=4 (2)3(x -2)+1=x -(2x -1)
1.教科书第10页,练习
解下列方程:
(1)3(x+4)=0 (2)-5(x+10)=60
(3)5x+2=7(x+8 ) (4)3y-2=(y+10)+6y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学习了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用分配律去括号时,
3、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1、同步练习册
2、教科书上相关练习
6.2解一元一次方程
复习导入
预习展示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2、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本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例1:解方程2
x-3
-3
2x+1
=1
分析:如何解这个方程呢?此方程可改写成
2
1
(x-3)-3
1
(2x+1)=1
所以可以去括号解这个方程,先让学生自己解。
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能否把方程变形成没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已学过的方法解它了。
解法二;把方程两边都乘以6,去分母。
比较两种解法,可知解法二简便。
想一想,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
的形式。
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
教法学法设计
巩固总结作业1.练习1、2(练习第1题是辨析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认识和纠正解题中的错误)
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2.同学们要灵活运用这些解法步骤,掌握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上。
1、同步练习册
2、教科书上相关练习
教学
6.2解一元一次方程
知识技能: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
过程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指导
情感态度: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重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复习导入预习
展示
4、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5、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本节课我们用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例1、如图6.2.4(课本第10页)天平的两个盘内分别盛有51克,45克食盐,问应该从盘A内拿出多少盐放到月盘内,才能两盘所盛的盐的质量相等?
先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结合填表,体会解决实际问题,重在学会探索: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主要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转化为数学问题。
分析:设应从A盘内拿出盐x,可列表帮助分析。
等量关系;A盘现有盐=B盘现有盐
完成后,可让学生反思,检验所求出的解是否合理。
(盘A现有盐为5l-3=48,盘B现有盐为45+3=48。
) 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教法学法设计6.2解一元一次方程
知识技能: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
过程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指导
情感态度: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重点:理解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难点:理解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搬砖;再由已知量(2)和等量关系可列出方程
6x+8(65-x)=400
教科书第11页练习1、2、3
第l题:可引导学生画线图分析
等量关系是:AC十CB=400
若设小刚在冲刺阶段花了x秒,即t1=x秒,则t2(65-x)秒,再由等量关系就可列出方程:
6(65-x)+8x=400
5、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实际问题,列方程解
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能表示问题含意的一个主要等量关系。
6、对于这个等量关系中涉及的量,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
用字母表示适当的未知数(设元),再将其余未知量用这个字母的
代数式表示,最后根据等量关系,得到方程,解这个方程求得未
知数的值,并检验是否合理。
最后写出答案。
1、同步练习册
2、教科书上相关练习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