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三大学派(陈力丹总结)
传播学的流派
传播学学术流派的构成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在借鉴三论(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以及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发展至今,传播学研究可以划分为三大基础学派:控制论学派、经验功能学派和结构主义符号学派。
控制论学派看重人机交流的理性功能设计,经验功能学派出于既定的政治和经济目的考察对大众的劝说和暗示,结构主义符号学则探索符号—认识—权力之间的相互运作。
一、经验功能学派:把媒介看成现代民主的新工具和社会调整的决定性机制,从而成为一种鼓吹西方社会制度价值和现存事物状态的再生产的理论,被称为“管理研究”。
注重定量分析,主要采用田野调查、实验室观察等方式进行研究。
以美国的研究为代表,强调传播媒介及结构只是众多单元之一。
它们与社会上其它单元如政治及经济系统,各为自身的利益而联盟或抗争。
传媒因应不同的社会条件及状况而发挥不同的功能。
认为现代社会是多元社会,没有一个社会单元可独占所有资源或权力。
有些时候政治系统可能占优,但有时经济作用却是最重要的。
多元社会的特征是出现众多不同的利益团体,其中包括传媒。
这些团体在争取自己利益之时,形成一个包容、协商及自由的社会。
在多元社会里,传媒并非单单是统治者的工具,它们也有其它的功能。
“媒介效果”的研究是这个学派的中心课题。
功能分析学派根据拉斯韦尔的5W模式,将传播学研究分为控制研究(who)、内容研究(what)、媒介分析(in which channel)、受众研究(to whom)和效果研究(with what effect)五个领域,其中,又以效果研究为重中之重。
1、控制研究:(1)把关人研究(2)施拉姆等人《报刊的四种理论》,大力宣扬“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
2、内容研究:易读性测量3、媒介分析:(1)媒介类型分析(2)4、受众研究5、效果研究:(1)20世纪20年代-30年代,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强调传播(宣传)的绝对效果,受众就像应声而倒的靶子。
佳木斯市中考满分作文传播学方法论三个学派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作者:陈力丹内容提要本文从传播学方法论角度,将传播学研究划分为三个学派,分别对它们的形成背景和研究特点进行了分析。
作者认为,三个方法论学派的任何一个,都难以充分阐释如此丰富和复杂的传播现象,需要在方法论上相互补充,因为组合的整体力量大于分散力量之和。
关键词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技术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我们历来把传播学划分为两大派:经验主义学派和批判学派。
近来读了陈卫星和胡翼青的书《传播的观念》、《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很受启发。
我赞同他们将传播学划分为三个学派,虽然表述方面存在差异,但是总的看法相同。
陈卫星划分为经验-功能、控制论、结构主义方法论三个学派;胡翼青划分为经验主义、技术主义、批判主义三种研究范式。
这样的划分对于深刻理解传播学很有必要。
过去把技术主义控制论方向的传播研究大多归到经验主义学派,也有的被归到批判学派。
其实,它与这两个学派的思路很不相同。
在新媒介技术急遽发展的当前,这种独特的研究视角到了应当独立看待的时候了。
斟酌用词,“批判学派”之说,难以显示出所指学派的方法论特征,概括得过于笼统;“结构主义方法论”,体现不出该学派的另一个共同特征,即追究表象背后的权力因素。
“经验主义”亦没有完整地表现出这个学派的方法论特征。
技术主义的理论来源可以追溯到“三论”,特别是控制论。
出于以上的考虑,我使用“经验-功能”、“技术控制论”、“结构主义符号-权力”这样的表述,从方法论角度将传播学研究划分三个学派,与陈、胡的划分依据差不多,有些地方略有不同。
传播学产生的社会条件和理论条件为说明学派的划分,需要讨论传播学得以产生的社会条件和理论条件。
自从人类文明以来,信息的传播并没有被当作一种专门学科的研究对象。
任何学科的发轫都源于社会关注,而任何社会关注来源于重大的社会变迁。
传播得以成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只能追溯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
从照相术、电报、电话、电影的发明和普及,到20世纪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传播科技的急遽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对世界的感知。
传播学的三大学派
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
2、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
所谓功能,总是意味着对某种需要的满足。功能的思想 契合了美国的民族精神,也符合当权者对社会整合有序的管 理诉求。 经验—功能学派的研究通常得到私人企业或政府的赞助, 把学术研究和政治利益、商业利益相结合。因而,它的要旨 是通过实证研究找到社会管理传播的技术,或经营传播业的 技巧。它的研究成果表现为客观的话语,但是同时无形中塑 造着通过传播的社会认同、制度性秩序。 它实际上寻找的不是客观真理,而是不同传媒的受众的 某种共同认同的东西,以便更充分地利用这种资源,达到最 大限度的政治控制或最大限度的市场开发的目的,因而它的 功能主义价值取向预设现存社会的合理性。
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
二、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观点 循着由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启发的传播思 想,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 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它从传播媒介 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技 术主义范式‛。该学派以以下几位学者及其理论为 代表:
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
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
‚三论‛本身基本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它们的出 发点是承认非人的生物体、计算机、人类社会和思维之间 存在相似性。从这样的认识前提出发研究传播,看重的是 人机交流的物理功能设计和传播过程的技术特性。此后几 十年,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循着这样的理论,进一步发展 了传播的工程技术理论。 广义上,他们的研究属于传播学的一个很大的领域,但 与人文社会科学距离较远,而传播学关于媒介形态对社会 影响的研究,是‚三论‛关于传播的观点在社会科学领域 的延伸。在新传播技术急遽发展的当今,这种研究显现出 有力的生机,比如近些年关于Web2.0、手机新功能的研 究。
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
传播学纲要 陈力丹 三PPT课件
.
8
第三,传播中的人通常会有回应,而且能够经过选择以 后来回应,这种回应与那种无生命事物的“反应”,其 性质完全不同。
第四,传播中的人具有反思的能力,这不仅指感知周围 环境,而且还指反观这种感知。
第五,人的传播是言说的,可以为事物诉说、命名。如 果人不称呼事物,它便什么都不是。(我国研究者王怡 红补充了第六点,即人在传播中具有创造性,人可以建 造个性化的交往。
.
9
斯图尔特还以“人格”作为一种区分人际传播品质的标准, 将人际传播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人格(personal)关系的传播。这种传播中交流 者相互注视,认识个性的差异,充分表现出自我属性。
第二类是准人格(quasi personal)关系的传播。
第三类是非人格(impersonal)关系的传播。
第三章 人际传播
.
1
人生命之始本能的传播是人际传播,孩子与母亲之间的嗅 觉、触觉和视觉传播是最早、最原始的人际传播形态。人 内传播,是从人有了思维开始的,因为思维与语言同轨。 当人际传播从本能转向自身控制的有意识的传播时,人与 人之间,目光相对,言谈话语,丰富而复杂的各种心理因 素油然而生,而最难于揣摩的便是人际传播发生时的心理 变化。与大众传播相较,人际传播的研究成果尽管十分丰 富,却很难取得轰动效应。原因在于人际传播涉及人的内 心世界,无论怎样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都很难完全而有 效地覆盖整体的人际传播,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人际传播 具有相对的私下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难直接服务于政 治、商业,因而使得学术观点的传播力度有限。然而,该 领域的研究又常常使人感同身受,对研究结论的理解与自 身的体验很容易融合。谁能摆脱人际传播呢?它随时陪伴 着我们,甚至可以说,它就是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传播学的三大学派
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系统论启发的传播思 想,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 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它从传播媒介 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技 术主义范式”。该学派以以下几位学者及其理论为 代表:
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
莱文森(1947-),被称为“媒介哲学家”,美国 学者。代表作:《软边缘》(1997)。
•其观点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衷。 他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 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 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 行的替代。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 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实际上寻找的不是客观真理,而是不同传媒的受众的 某种共同认同的东西,以便更充分地利用这种资源,达到最 大限度的政治控制或最大限度的市场开发的目的,因而它的 功能主义价值取向预设现存社会的合理性。
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
一、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来源
信息论与传播学研究密切相关。1948年,申农发表了《通 信的数学理论》,用以论证当时美国正在试验的计算机原理。 该论文被视为信息论的奠基之作。申农从通信的角度定义传播, 他写道:“通讯的基本问题是通信的一端精确地或近似地复现 另一端所挑选的消息。”他认为,信息就是能够用来消除或减 少不确定性的东西。为此,他提出一个机器对机器或人-机-人通 信的传播模式:
其次,主要依赖的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技术本身也存在局限, 前者概论意义上的有效性不足以说明人的精神的复杂性,后者特 定环境下的结论和社会实际环境存在差距;
传播学三大派别
传播学三大派别陈力丹摘要:任何学科的发展都以存在若干学派为标志,有争论也有发展。
传播学的学派发展至今至少二十多个学派,但说法很不相同。
若从宏观角度讲,“三大学派”的说法大体得到学界的认可。
本文即从这个角度分析传播学的三大学派的形成、主要观点倾向和代表人物及他们的代表作。
作者认为,在传播科技发展的当今,传播学需要跟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说明当代社会传播的特征,传播学的三个学派的任何一个,都难以充分阐释如此丰富和复杂的传播现象。
因此,传播学不同学派的交融成为一种自然的趋势。
关键词:经验-功能学派技术-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传播现象贯穿人类的整个历史与现实,各个学科的学者都可能在自己学科基础上研究传播现象,并产生各自的研究成果,因此关于传播学学派的划分只是一种就其起源、主流特征的学术划分,很难泾渭分明。
此前我国学者曾把传播学划分为两大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和欧洲批判学派。
基于传播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对社会结构的显著影响,现在通常把传播学划分为三个学派:经验-功能学派、技术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
一、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这个学派常被简称为“经验学派”,又称“经验主义学派”、“行政学派”、“管理学派”等。
它与主要以思辨为特征的研究流派相对应,代表了美国主流的传播学研究,重点在于媒介分析、受众研究和传播效果研究等层面,它起源于美国,在北美传播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在欧洲一些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由于美国的学术影响而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1](一)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的奠基者经验-功能学派的主要奠基者有两位: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02-1978)(图1)和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1900-1976)(图2)。
一战期间协约国对同盟国宣传的有效性引起了官方和社会对宣传问题的关注,拉斯韦尔以此为课题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27)。
陈力丹教授推荐的新闻传播学参考书目(博士必读)
转:陈力丹教授推荐的新闻传播学参考书目(博士必读)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陈力丹著,复旦出版社2003年版。
(此书名称叫“新闻思想”,实际包括传播、新闻、宣传思想的研究)2,《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著,开明出版社2002年再版。
传播学史论3,《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埃弗里特·罗杰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
4,《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彼得斯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
5,《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洛厄里、德弗勒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6,《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传播学概念7,《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费斯克等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传播学范式8,《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新闻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9,《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传播的观念》,陈卫星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传播学:危机与范式革命》,胡翼青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传播学研究的几种代表作12,《新闻:政治的幻象》,W·兰斯·班尼特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中文版。
13,《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14,《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艾英戈、金德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15,《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16,《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利贝斯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作▲17,《交往行动理论》(三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一、本文概述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信息如何通过各种媒介在社会中传播和影响的学科,其方法论的发展对于学科的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主要学派,包括实证主义学派、诠释主义学派和批判学派,分析它们各自的理论特点、研究方法以及在传播学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通过对这三个学派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为传播学研究者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视角,以推动传播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也期望通过对比不同学派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为传播学实践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指导,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传播环境。
二、实证主义学派实证主义学派是传播学方法论中的一大流派,它主张以客观、量化和科学的方式来研究传播现象。
这一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其中,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和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
实证主义学派的核心观点是,通过对传播现象的细致观察和严谨的数据分析,能够揭示传播过程的本质规律和普遍性原则。
在实证主义学派看来,传播学是一门可以通过实证方法加以研究的科学。
因此,他们强调研究方法的客观性、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实证主义学派的研究者通常会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如问卷调查、内容分析、实验法等,以收集大量的数据,并运用统计学等数学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实证主义学派在传播学研究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例如,通过对媒介内容的分析,他们揭示了媒介如何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对受众行为的调查,他们了解了受众如何接收、理解和反应于传播信息;通过对传播效果的实验研究,他们评估了不同传播策略的有效性。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传播现象的认识,也为传播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然而,实证主义学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批评。
过于强调量化研究和客观性可能导致对传播现象的片面理解。
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涉及到文化、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仅仅依靠量化数据可能无法全面揭示其本质。
陈力丹带你读新闻传播学经典
陈力丹带你读新闻传播学经典
陈力丹是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他的研究涉及传播理论、媒介融合、媒介效应等多个方面。
在他的著作中,有很多经典的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对于我们理解新闻传播学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陈力丹提出了“传播矩阵”理论,认为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多个维度和层面的影响和作用,包括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环境等。
这个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传播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另外,陈力丹还提出了“媒介融合”理论,认为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与整合是媒介发展的趋势,也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这个理论有助于我们了解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模式的变化。
除此之外,陈力丹还对传播效应、传播伦理、网络社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阅读陈力丹的经典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学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也可以对新闻传播现象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 1 -。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
陈力丹(2005-04-29)(传播这个词的历史考证)传播是一切社会交往的实质。
P1传播学的三大学派:经验-功能学派、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方法论学派。
P4控制论学派看重人机交流的理性功能设计;经验-功能学派的着眼点出于既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考察对大众的劝说和暗示;结构主义符号学派则探索符号-认识-权力之间的相互运作。
P15施拉姆1963年在the Science of Human Communication中说:“传播学不是一个我们称谓物理学或经济学那样的学科。
传播学更像是一门十字路口上的学科,有很多学科予以穿插,但没有停下来。
”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门类相比,这是一个少有的学术现象。
P4今天的传播学可以说在众多的社会科学门类当中,触及面最广、横断面最大,以至普遍被认为是一门跨学科学科。
首先,传播学与经济领域中的先导——计算机工业、通讯产业和服务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宏观和微观管理当中,各种社会生产、服务机构、社会组织都成为信息的发送者。
……信息已取代其他资源,成为战略资源。
……第三、传播学所面临的是一个文化媒介化的时代……P520世纪80年代以后,传播学在学术发展上形成相对自足的理论领域,传播学学术活动的目的:通过理论来理解和把握象征符号和符号系统的生产、处理、效果,以便解释与这些生产、处理、效果相关联的现象。
这些现象本身从社会经济意义上的再生产和象征意义上的再生产转向全球化运动。
传播网络发展同新世界的出现具有有机的联系,想象在传播机器的环境中被引入和疏导。
传播工业占据如此核心的位置,在新的规模和组织上使人接受适应于世界空间的新结构。
传播是当今世界生产的主要内容,从事传播、合作以及各种情感的生产、再生产已经在市场经济的构成中占据核心位置。
新的权力支配关系成为知识生产的根本性条件之一。
人类对知识的依附和支持程度,超乎前人所有的想象。
P7-8传播学要研究的无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世界和一个被表现的世界之间的关系。
谈谈传播学批判学派
谈谈传播学批判学派-----------------------------------------------------------------------------------陈力丹 (2021-01-10 11:56:28.0)内容提要本文概述了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认为该派是相对美国传播学经验主义主流学派而言的,其思想来源,主要在欧洲,但直接与传播学主流学派对立的学者群体,主要在美国。
欧洲的许多学者由于研究方法、切入视角和研究结论与美国主流学派的差异,因而与其形成一种自然的划分。
批判学派一般在中观和宏观的层次,主要从政治经济学、文化工业、主流意识形态等角度分析各种传播现象。
现在这两个学派在研究方法上已经相互渗透,学派划分的标准本身是相对的。
传播学批判学派是相对于美国传播学的经验主义主流学派而言的。
这两个学派都没有特别的衡量标准,只是依据研究方法、内容、指导思想的差异,大致的划分。
将这两种学派对立起来的说法,一般被认为开始于1977年英国一位批判学派学者J.柯瑞(Curran)的著作《大众传播与社会》(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1985年在夏威夷召开的国际传播年会,以“典范对话”为主题,首次形成两大学派共同探讨的局面。
一、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的形成和特点人们认为美国传播学具有经验主义或行为主义的特征,而形成这样的传统有两方面的历史原因。
第一,它是在20世纪初美国五大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形成强势的背景下,汲取它们的研究成果而逐渐形成的学科。
这些美国的社会科学倾向于主要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手段进行研究,认为社会科学主要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规范性的科学,较多地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释社会现象的有效性,要求把科学知识与关于对科学知识的道德评价区分开来,以便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进行客观的研究。
美国早期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验的、量化的、以实际结果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传播学研究影响很大。
2015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_陈力丹
t
he d om n a n t t o p
i
i
c , t hat m or e a n dm o r es c h o l ars h av e
pa
i
d at e nt i o n t ot h e is s ue o f
I
n t e rn e t
、
互 联 网规
政 治 传 播 话题 紧 跟 快 转
抗战 时 期 新 闻 传 播 史 研 究 伴 随政 治 周 期 突 显
,
等 方面
。
马 克 思主 义 新 闻 观 的 研 究 仍 平 稳持 续
。
仅
,
《
新闻 界 》
《
新 闻 前 哨 》 两 个期
“
、
刊 发 表 的 相 关小 型 研 究 文 章 就 有 4 5 篇
D ev e
l
o
p m e n t n
i
R e n m n U n v e r s
i
i
t
y o f Ch n a
i
.
i l
:
e
h a n l i d an
@v
i
p
.
si
n a c om
.
.
C h e n H u i is a d oc t o ral s tu d e nt at S c h o o l o f
.
1
的 问 题 意 识 对 当 下 新 闻 实 践 中 的 新 现象 进行 捕 捉 和 回 应
,
开 拓 了 我 们对相关 问 题和
现国 新 闻 文 字 报 道 体 裁 的 分 类 与 命 名 问 题
关于传播学研究的三个问题—陈力丹
关于传播学研究的三个问题一、“议程设置论”讨论的是大众传播的客观传播效果,还是主观传播效果?1994年,“舆论导向”的要求被提出,本学科内一些同行想到了利用“议程设置论”的假设来引导舆论。
既然出于这种功利目的,就会对该论产生误读。
郭镇之教授1997年在她的论文《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中回顾“议程设置论”这一理论假设时写道:“议程设置作为一种间接的媒介效果,获得了大量的验证,说明它是一种普遍现象。
虽然这种效果具有潜在的歪曲‘图像’的危险,但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
……议程设置是一种客观的功能。
”这里重要的是最后一句“议程设置是一种客观的功能”,这是一定范围内的很多传媒和传媒人在集体无意识中造就的一种传播功能,一旦变成主观、人为的设计,就存在问题了。
“议程设置论”提出的传媒工作环境是美国。
在一定的区域内,很多不同传媒的记者和编辑,根据自己对事实的选择标准来采写和编排新闻,其中总有一些是多数传媒人不约而同认为重要的,于是在这个区域的具体时间内,可以排列出排名前几位的新闻(议程),这样的排名结果不是权力组织有意安排的,而是新闻自由条件下多数传媒人选择的结果。
对于每个记者编辑来说,他选择并加以报道的新闻本身,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就一个区域内的众多传媒带来的传媒议程而言,则是每个人都难以直接控制的客观传播效果。
议程设置论讨论的是这样一种情形或结论:这种传媒的议程与这个地区公众议程之间的关系,通常有一定的重合度。
中国的传媒体制与美国差别很大。
所有的传媒都是在党领导下的,有些直接是党政部门的一部分,剩下的传媒无一例外,都必须挂靠在某个正式的党政部门之下;还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的宣传部,每天下达各种必须报什么和不能报什么、如何报道的指示。
这种情形下传媒的议程,基本是主观的和有意安排的。
在信息相对封闭的条件下,这种体制的传媒在影响公众议程方面十分有效。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认为传媒影响舆论的力度不够。
这个时候读到“议程设置论”,会感到颇为亲切,太有用了。
《陈力丹带你读新闻传播学经典》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斯诺:《西行 漫记》
5 郭嵩焘、刘锡
鸿等:《郭嵩 焘等使西记六 种》
八、新闻传播政策
欧文·费斯:《言 论自由的反讽》
弥尔顿:《论出版 自由》
奥威尔:《1984》
九、新闻传播理论
哈贝马斯:《交往行 动理论》
陈力丹:《精神交往 论》
维纳:《人有人的用 处》
丹尼斯、梅里尔: 《媒介论争:数字时 代的重...
梵·迪克:《作为话 语的新闻》
六、传播主体
1
勒庞:《乌合 之众》
2
莫斯科维奇: 《群氓的时代》
3 霍弗:《狂热
分子——群众 运动圣经》
4
麦奎尔:《受 众分析》
5 舍基:《未来
是湿的——无 组织的组织力 量》
七、新闻与传播史
1
曼古埃尔: 《阅读史》
2
斯蒂芬斯: 《新闻的历史》
3
林语播现象
目录
07 五、新闻生产与传播
08 六、传播主体
09 七、新闻与传播史
010 八、新闻传播政策
011 九、新闻传播理论
恩格斯说:“新闻事业使人浮光掠影,因为时间不足,就会习惯于匆忙地解决那些自己都知道还没有完 全掌握的问题。”不论外部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读书对于弥补新闻从业人员的缺陷都是必要的。为鼓励读书, 自2011年8月至2015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在《青年记者》主持“读新闻传播学书”栏目, 形式为陈力丹导读按语+3篇学生的读书笔记,组织学生读了53本书,共发表读书笔记162篇。经过进一步筛选, 《陈力丹带你读新闻传播学经典》将书目压缩至41部,新组织了2组我国新闻传播学界不熟悉的传播学格拉斯哥 学派的两个系列书(共5本)的读书笔记(共5篇)。这样,本书共涉及关于46本书的128篇读书笔记,这些书的 选择和关于这些书的读书笔记,对于在读的和未来的新闻传播学本科生、研究生,在读书方面会有一定引导意义。 本书所列,大部分是与新闻传播专业有关的书,按大的主题分为9个专题,从马克思的经典论著到我们对互联网的 认识,涉及新闻生产与传播、传播主体、传播史、传播理论、传播政策、传播现象、电视批判等方面。
传播学纲要-陈力丹-第六章
PPT课件
9
第六,从交流过程看,文学文本通过提供形式上完整的文本, 激发接受者的审美情趣,在“观念”领域参与艺术的创造或 直接享受一种美感,对于接受者来说,这是形象性信息的再 创造或直接感知。而讯息性文本同接受者的交流过程,通过 不断地提供信息和逻辑地编织信息,在接受者那里积累起来, 用于认识变化着的现实世界,因而对于接受者来说,这是个 信息确认或材料收集的过程。
线条是绘画最基本的表达语言,其本质在于体现画家的感 情。线条的坚硬柔软、轻重缓急、光滑滞涩、疏密曲直等 都表现出无限丰富的感情层次。
PPT课件
13
3.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
音乐是一种动态的表现艺术,它通过节奏、旋律、和声、 复合声等表现手段的规则组合创造美的音响,以表达一定 的形象和情感。
PPT课件
10
二、艺术传播
以上我们探讨了主要以文字语言为表现手段的文学传播的 特点。除此之外,艺术门类还包括雕塑、绘画、摄影、戏 剧、电影、工艺、建筑、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由于这 些艺术形式在表现上所使用的媒介不同,在传播上也就呈 现出很大差异,在此我们仅择其要,就舞蹈、音乐、绘画 等艺术形式的传播特征进行探讨。
PPT课件
8
第四,文学文本其符号或用语与意义的关系水乳一体,因而 舍符号或用语则不得其解。而讯息性文本采用的符号或概念 与意义(指谓关系)相对松驰,可以根据接受者的情况而改 换,以便接受者精确地理解传播者的意思,更好地达到其 功能目的。
第五,从交流渠道看,文学文本除了文字这条信道外,还有 一条看不见的情感的传播信道。即使双方共同编码的程度不 高,还可有另一条情感信道用于交流,这一点在接受表演和 音乐文本方面尤为明显。而讯息性文本到达接受者,传 播 的信道只有一条,即传播者与接受者必须具有共同的能够用 于交流的编码。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方法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本文将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主要学派:实证主义学派、诠释主义学派和批判主义学派。
通过深入探讨各学派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与争议,以期为未来传播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实证主义学派是传播学研究中最早出现的学派,其代表人物包括拉扎斯菲尔德、卡兹等。
该学派主张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传播效果进行定量和可证实的研究。
他们传播活动中的受众行为、传播效果以及传播过程的结构与功能,强调以客观、中立和经验主义的态度进行研究。
实证主义学派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观察、内容分析等。
其中,问卷调查和实验是该学派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在数据来源方面,实证主义学派注重利用大型样本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实证主义学派的研究成果表明,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是显著的。
例如,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了“媒介依存理论”,阐述了大众媒介对公众的社会认知、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
然而,实证主义学派也受到了批评。
一些学者认为,该学派过于强调客观性和量化研究,忽视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社会和意识形态因素。
实证主义学派的研究往往集中在短期效果上,而忽视了长期效果和深层次的影响。
诠释主义学派在传播学研究中的是传播文本的意义和理解,以及传播过程中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受众的影响。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舒尔茨、霍顿等。
诠释主义学派主张通过深入理解传播文本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心理意义,来揭示传播效果的本质。
诠释主义学派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话语分析、案例研究等。
这些方法注重从受众的角度理解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内容对受众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在数据来源方面,诠释主义学派更倾向于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观察等。
诠释主义学派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受众的影响。
例如,舒尔茨和霍顿在《大众传播:意义的纠结》一书中提出“意义的纠结”理论,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受众认知的干扰和误导。
怎样理解传播学三大学派
怎样理解传播学三大学派我们历来把传播学划分为两大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和批判学派。
然而,在陈卫星的《传播的观念》一书中,传播学被分成了三大学派,分别是:经验-功能学派、技术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批判学派。
一、“经验-功能学派”顾名思义,该学派所采用的是经验的,以定量和统计为主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换言之,它是根据多数人的生活经验、感受来探索传播现象,并且根据多数人的经验以及某些先验的认识,来确定传播的社会功能。
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
在经验-功能学派看来,大众传播媒介以一致的方式影响个人和社会机构,会为社会带来不可预期的利益,因此假定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倾向,同时是自主的和自动校正的。
经验-功能学派的方法特点:1.由推论演绎而来,不是由归纳而来。
通过社会调查、控制实验和内容分析得出相关的经验性数据,从中得出结论。
2.假定有一个客观的真实存在,可供研究。
这种真实的存在可以被观察、记录,例如选民的动态、受众的反应、消费者的爱好等等。
3.假定人类有能力找出看得见的方法,通过一种量化的研究方式找寻真实。
4.假定解释这个真实而提出的假设可以被证实或驳斥。
经验-功能主义学派涉及一种真实、客观、非人称化的知识,谁都可以应用这些基础原理,例如民意调查等等,但是发表调查报告本身,不是为了表现民意而是支配民意。
一方面是真实、具体和经验性,另一方面是社会利益、社会想象和权力的需要。
经验-功能学派具有杜威实用主义的明显特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他们认为,人类传播学知识的可能性和可靠性,于多数人经验的自明。
二、“技术控制论学派”控制论所要回答的是找到比经验-功能主义学派更有效的社会控制技术的原理,以便对人的行为能够进行预测、模式化和指导。
从字面上看,当然首先是论与传播学研究肯定相关。
1949年,申农在他的《通的数学理论》中,论证当时美国正在试验的计算机原理。
这篇被视为论的奠基之作。
传播学三大学派(陈力丹总结)
(一)代表人物: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莱文(旧译勒温、卢因)美籍德国心理学家施拉姆(二)经验—功能学派的特点1.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2.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三)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来源:信息论(一)代表人物:1.英尼斯2.麦克卢汉3.梅罗维茨4.莱文森5.詹姆斯·凯瑞(二)控制论思想在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
(三)系统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01-1972)提出的。
(四)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观点:循着由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启发的传播思想,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
它从传播媒介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技术主义范式”。
1.英尼斯(1894-1952)相关媒介理论的代表性著作《帝国与传播》(1950)、《传播的偏向》(1951)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具有时空偏向性。
2.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学者,英尼斯的学生。
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因在《理解媒介》等著作里提出一系列与众不同的观点而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
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他要把人们“从对媒介影响的麻木状态中唤醒”。
他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观点,以及“地球村”的概念。
3.梅罗维茨(1953-),美国传播学者。
代表作:《消失的地域》(1985)。
通过研究电视这种媒介形态,论证了媒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环境。
4.莱文森(1947-),被称为“媒介哲学家”,美国学者。
代表作:《软边缘》(1997)。
其观点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衷。
他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
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詹姆斯·凯瑞(1934-2006),美国文化学家和新闻教育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代表人物: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霍夫兰
莱文(旧译勒温、卢因)美籍德国心理学家
施拉姆
(二)经验—功能学派的特点
1.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2.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
(三)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来源:信息论
(一)代表人物:1.英尼斯
2.麦克卢汉
3.梅罗维茨
4.莱文森
5.詹姆斯·凯瑞
(二)控制论思想在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
(三)系统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01-1972)提出的。
(四)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观点:
循着由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启发的传播思想,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
它从传播媒介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技术主义范式”。
1.英尼斯(1894-1952)相关媒介理论的代表性著作《帝国与传播》(1950)、《传播的偏向》(1951)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具有时空偏向性。
2.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学者,英尼斯的学生。
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因在《理解媒介》等著作里提出一系列与众不同的观点而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
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他要把人们“从对媒介影响的麻木状态中唤醒”。
他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观点,以及“地球村”的概念。
3.梅罗维茨(1953-),美国传播学者。
代表作:《消失的地域》(1985)。
通过研究电视这种媒介形态,论证了媒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环境。
4.莱文森(1947-),被称为“媒介哲学家”,美国学者。
代表作:《软边缘》(1997)。
其观点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衷。
他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
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5.詹姆斯·凯瑞(1934-2006),美国文化学家和新闻教育家。
他关于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的思想中,包含着对媒介技术形态和表现方式的深刻认识。
----内容重复暂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