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词《月夜忆舍弟》的诗意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赏析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赏析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赏析月夜忆舍弟唐朝: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月夜忆舍弟历史评价梁启超在“诗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译注1】露水从今夜变白,月亮虽很明亮,但总觉得没有往日在故乡时那样明亮。

露从今夜白:适逢白露节,故觉露水变白。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联的意思是:白露节的夜晚清露满地,使人顿生寒意,孤身在外的游子愈加感到故乡的月是最亮的。

后用来表达在异乡的游子月夜怀乡、思亲之情。

【译注2】从白露这一夜起,清露就变成寒凉的白露了;在异乡望明月,觉得还是故乡的月儿明亮啊。

语出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用以表达月夜游子怀乡思亲之情,或单用“月是故乡明”表达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赞颂。

◇多年没回家乡了,看着那圆圆的月亮,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感。

(谌容《真真假假》)【译注3】【鉴赏】今晚是白露节,月亮却是故乡的最亮。

“露从今夜白”一句中,“白露”原为节令,却被诗人拆开讲,情致顿显。

“月是故乡明”一句中,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入所写之景中:普天之下共有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说故乡的月亮最明。

这种写作手法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两句诗歌正常语序应为“今夜露白”,“故乡月明”。

诗人将词序调换,使得诗歌意趣横生。

后人常引此句表达思乡之情。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故乡的月夜清凉宜人,月光明亮。

[例]“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当故乡的“凉月子”照着东海边的渔村农家,照着我家竹篱边那棵桂花树时,在淡淡的.桂子香气里,母亲的那辆纺车,也许又在“嘤嘤嘤”地吟唱,摇出一圈又一圈白花花的海浪吧。

(秦文玉《西海情》)二、用以形容月夜的思乡之情。

[例]特别是中秋节,素来称为团圆节,这是最易引起人们思乡之情的一天。

他和妻子王承书,总要默默地在月下坐到夜半,望着天宇上,云纱笼罩着银盘般的皎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油然注上心头。

(韩静霆《祖国呵,在你的怀抱里》)【全诗】[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译文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译文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译文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夜忆舍弟》原文:杜甫〔唐代〕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月夜忆舍弟》赏析:1、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诗歌鉴赏】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赏析及翻译

【诗歌鉴赏】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赏析及翻译

【诗歌鉴赏】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赏析及翻译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赏析及翻译《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翻译注释:、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翻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月夜忆舍弟》赏析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卦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1《月夜忆舍弟》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古诗全文如下: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前言」《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

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杏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注释」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鉴赏」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月夜忆舍弟》翻译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翻译及赏析

《⽉夜忆舍弟》翻译及赏析《⽉夜忆舍弟》翻译及赏析 《⽉夜忆舍弟》是唐代⼤诗⼈杜甫创作的⼀⾸五律。

我们为⼤家整理了《⽉夜忆舍弟》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家。

⽉夜忆舍弟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 戍⿎断⼈⾏,边秋⼀雁声。

露从今夜⽩,⽉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家问死⽣。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夜忆舍弟》翻译 戍楼上的更⿎声隔断了⼈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了⽩露节⽓,⽉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法探问⽣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

《⽉夜忆舍弟》注释 1.舍弟:谦称⾃⼰的弟弟。

2.戍⿎:戍楼上的更⿎。

戍,驻防。

3.断⼈⾏:指⿎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指在⽓节“⽩露”的⼀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家问死⽣:弟兄分散,家园⽆存,互相间都⽆从得知死⽣的消息。

7.长:⼀直,⽼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夜忆舍弟》赏析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法上匠⼼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家本⾊。

诗⼀起即突兀不平。

题⽬是“⽉夜”,作者却不从⽉夜写起,⽽是⾸先描绘了⼀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断⼈⾏,边秋⼀雁声。

”路断⾏⼈,写出所见;戍⿎雁声,写出所闻。

⽿⽬所及皆是⼀⽚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丝活⽓,反⽽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氛,这就是“⽉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顿⽣寒意。

“⽉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与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与赏析

作品原文戍鼓断人行⑵,边秋一雁声⑶。

露从今夜白⑷,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⑸,无家问死生⑹。

寄书长不达⑺,况乃未休兵⑻。

[1]词句注释⑴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2-4]白话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5]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5][6]作品鉴赏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赏析鉴赏答案

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赏析鉴赏答案

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赏析鉴赏答案《月夜忆舍弟》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注解】1.舍弟: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弟弟。

2.戍鼓:军鼓。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边: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白露街的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月夜忆舍弟》【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月夜忆舍弟》【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月夜忆舍弟》的全诗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的全诗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的全诗及赏析《月夜忆舍弟》的全诗及赏析【诗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释义】弟弟都各在一方,已经没有了家无从知道各自的下落。

【点评】兄弟间的思念无时无刻不在心中。

【鉴赏】兄弟几人都分散在全国各地,彼此之间也没有消息,家早已经不存在了,兄弟的生死也难以预知。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时由于安史之乱,诗人避难秦州,其弟三人杜颖、杜观、杜丰皆分散各地,相互之间不通消息。

在这兵马倥偬的年月,诗人因闻戍鼓,见孤雁独飞,而引起忆弟之情。

此句写出了兵荒马乱的年代,诗人对分散各地的兄弟的担忧以及深深的思念之情。

【全诗】《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赏析】一个清冷的夜晚,耳畔传来了单调的更鼓声,不由让人的心绪也变得单调、沉闷了。

一位孤单的满怀愁绪的诗人,此时正月夜独坐,头脑一片空白。

蓦然响起的更鼓声刹那间惊醒了他,突然,他感到了一丝清冷,猛然意识到,又是秋令时节了!在这样一个夜晚,伴随沉闷的更鼓之声,诗人感到了分外的寂寞。

这不,路上连一个行人也没有,偌大的天地似乎只有诗人自己孤单地呼吸着寂寞的空气。

不! 不只他一人! 还有秋雁呢! 听,那不是它们欢快的鸣声么! 可再凝神细听,诗人倍感孤寂了! 那是一只失群的孤雁在凄楚地鸣叫,一声声,都敲打在了诗人本已孤寂的心上! “我”又何尝不想对你略加挽留了,可只怕我们的.相互抚慰只会平添几分凄恻啊!这样的寂寥,这样的冷落,都是由什么造成的呢?仅仅是因为“我”的寂寞心绪么?不! 是频仍的战乱,它阻隔了行人来往的脚步,阻断了本可频传的音信,更扼杀了太多的生灵,让空气的每一个分子都饱含了凄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样冷漠与凄凉的氛围就更容易勾起旅人的思乡之情。

白露的夜晚,清露茫茫,一轮明月,朗照天空。

清露更添寒意,朗照的明月却显出几分“朦胧”。

[月夜忆舍弟·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古诗月夜忆舍弟的古诗

[月夜忆舍弟·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古诗月夜忆舍弟的古诗

[月夜忆舍弟·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古诗月夜忆舍弟的古诗《月夜忆舍弟》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杜甫有四个弟弟:颖、观、丰、占,这时只有杜占随着地,其他三个散居在山东、河南。

这首持抒发了诗人对诸弟及家乡的怀念。

感叹由于战乱而造成的兄弟离散,无家可归的悲惨遭遇。

”月是故乡明”句,颇道人之思亲恋乡之意。

《李杜诗选》:”此二句妙绝古今矣。

其原始从江淹《别赋》”明月白露”一句翻作十字,而精神如此。

”《杜臆》:”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

”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1.舍弟: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弟弟。

2.戍鼓:军鼓。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边: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白露街的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1【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唐诗三百首】月夜忆舍弟 赏析

【唐诗三百首】月夜忆舍弟 赏析

【唐诗三百首】月夜忆舍弟赏析
【唐诗三百首】月夜忆舍弟赏析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茜从今夜黑,月就是故乡清。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超过,况乃未罢兵。

注解
1、戌锣:戌楼上的bia。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短:一直,旧就是。

译文
戌楼作响过bia,路上割断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到远方兄弟,
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心疼存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递回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抵达,
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赏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
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
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唐诗三百首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与解析

唐诗三百首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与解析

唐诗三百首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与解析杜甫是唐朝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

他的作品广泛描绘了当时的社会景象和人们的困苦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注。

其中《月夜忆舍弟》是他的一首名篇,以月夜为背景,抒发了对已故舍弟的思念之情。

下面是《月夜忆舍弟》的原文与解析。

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尺书何遗哉,巫峡巫山楚水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战乱边疆的苦难生活和对已故舍弟的怀念之情。

首节“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守军在边关的生活。

戍鼓声中断人行,拉开了一个忧郁的画面。

一声雁鸣,唤起了诗人深沉的思绪。

这两句诗境界高远,语言简练。

下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以月夜为背景,月明如白昼,点缀着夜晚的黑暗。

这光景使诗人联想到遥远的故乡,引发无限的思乡之情。

作为一位流亡异乡的诗人,诗人所写出来的忧伤与思乡之情使人深感其心魂的悲凉。

再下一节“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表露了诗人与弟弟共生共长的情感。

因战争的原因,兄弟分散,无家可归,生死未卜。

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伤痛和忧虑,无家可归的种种困境,更重要的是兄弟的命运以及诗人自己生存的困境。

最后一节“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尺书何遗哉,巫峡巫山楚水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描写了诗人对弟弟生死未卜的思念和对境遇的憧憬。

诗人心系家乡,担心战乱未止,书信无法送达,使他更加愁苦。

用尺书作比喻,强调了长久离别的痛楚和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表达了诗人对经历了战乱的艰苦岁月和与已故舍弟之间深刻的感情认同。

整首诗通过月夜和战乱边境的描写,诠释了诗人对已故舍弟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注。

诗中用典巧妙,形象鲜明,文字凄美,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楚和对亲人的怀念,给人以深深的思索和感受。

月夜忆舍弟_月夜忆舍弟的诗意及解析

月夜忆舍弟_月夜忆舍弟的诗意及解析

月夜忆舍弟_月夜忆舍弟的诗意及解析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月夜忆舍弟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原文:《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诗意: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边塞诗: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家乡的最光明。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经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顿。

解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头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相互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始终,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斗还没有完毕。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剧烈的忧虑和思念。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凡,不落俗套,单凭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需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涯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原来就荒芜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寂静。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旧频繁、剧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家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1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赏析】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月夜忆舍弟》详解

《月夜忆舍弟》详解

《月夜忆舍弟》详解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主题是思念自己的弟弟和妹妹,并感叹战乱带来的灾难和家庭团聚的困难。

首联“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描绘了边塞秋夜的凄凉景象,更鼓声断绝了人行,孤雁哀鸣,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和家庭团聚的深深忧虑。

颔联“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点明了白露节气的夜晚,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颈联“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揭示了作者与弟弟妹妹们分散各地,家园无存,无法得知彼此死生的情况,进一步加深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尾联“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表达了作者对家书的期待和失望,同时再次强调了战乱的影响,进一步强调了家人的团聚和安全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月夜忆舍弟》表达了杜甫对弟弟妹妹的深深思念之情和
对战乱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篇。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代〕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月夜忆舍弟的诗意与解析

月夜忆舍弟的诗意与解析

月夜忆舍弟的诗意与解析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月夜忆舍弟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原文:《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诗意: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鉴赏: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与赏析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与赏析

作品原文戍鼓断人行⑵,边秋一雁声⑶。

露从今夜白⑷,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⑸,无家问死生⑹。

寄书长不达⑺,况乃未休兵⑻。

[1]词句注释⑴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2-4]白话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5]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5][6]作品鉴赏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赏析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赏析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赏析1《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月夜忆舍弟》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词《月夜忆舍弟》的诗意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

一生坎坷。

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

注释: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杜甫有弟四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

战乱时分散于河南、山东等地。

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长:一直,老是。

赏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在思乡人的眼里,故
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卦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