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悲剧观比较之不同

合集下载

中西悲剧的比较

中西悲剧的比较

中西悲剧的比较一、相同点1、中西悲剧的起源都与民间活动关系密切,与宗教关系密切。

2、悲剧性总是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的基础。

3、中西悲剧不论主人公出身如何,经历如何,他们总是典型的悲剧人物。

4、悲剧冲突往往是在悲剧结构中围绕着由主人公代表的气氛与情调,这种气氛与情调和悲剧情节的展开相始终、相表里、相辅相生。

5、主题上都追求严肃;追求一种道德观念认同感。

二、不同点1、不同的悲剧主人公西方古典悲剧,其主人公一般为力量型的、进攻型的敢于斗争的男性英雄,即使是女性,也如欧里庇得斯创作的美狄亚一样刚强的,其目的在于强化悲剧的冲突。

例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靳斯描写的俄狄浦斯,马洛悲剧中的浮士德等。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古典悲剧由于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子。

她们不是积极地抗争,而是被动地忍耐,把痛苦看作命运的安排,像窦娥这样在遭遇面前采取被动态度的悲剧人物还很多,《桃花扇》、《梁祝》、《娇红记》等剧的女主角都属于这一类。

2不同的悲剧冲突西方古典悲剧的整个过程是冲突的逐步升级,其主人公是主动的,用行动来抗争是西方悲剧的实质。

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以复仇为主线把悲剧冲突推向高潮。

中国古典悲剧原先被称为苦情戏,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

《窦娥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国悲剧斗争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冲突的剧烈程度大为逊色。

3、不同的悲剧结局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是冲突的白热化。

哈姆雷特在悲剧结束时正是这样,充分体现了一种毫不后悔的自我牺牲精神。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悲剧往往以喜剧的形式结尾,是冲突的和解。

《窦娥冤》的结局便是一个典型例子,中国悲剧的这种结局是对主人公被动受苦的肯定。

4、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悲剧精神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

中西古典悲剧异同之浅见

中西古典悲剧异同之浅见

文 主 义 还 有局 限 性 , 哈 姆 雷 特 把 复仇 这 一 重 任 让 自 己 独 自来承
担 , 没 有先进阶级 引导 , 注 定 要 失败 。
我们再 来看杜十娘, 她 的身份是 个青楼女 子 。 在封建社会
里一 ,
个普通 妇 女 , 包括贵族 妇女 都要 受到封建礼教 的压 迫 , 更
何 况 处在最 底层 的妓女 呢? 她 们的生 活是最 痛苦 、 最 悲惨 的。
在西 方美学史上 影响深远 , 被视 为经典 性的定义 。 中国的戏剧
产生很早 , 却没 有十分 系统 完整的悲剧理 论 , 但我们仍能从 具
体 的作 品 中窥见 中西 方 悲 剧 的差 异 与相 似 。
哈姆雷特是一 个人 文主 义者 。 他 同叔父 克劳狄斯之 间的冲
突, 表面 看是 王 子 为父 向弑君 篡位的人 复仇 。 其实质则是 拿叔
这也 由戏剧在东西 方文学史 的地位而 论 。 在西 方文学史上 , 戏
剧 作 为十分 重 要 的形 式 历 史悠 久 。 而 中国 戏剧 , 作 为 以话本 为
载体 的艺 术形 式 只 是 市 民阶层 的精神消费 。 因 此在人 物 的选 择
上 , 必 须选择贴近 受众生 活 的人 物 。 只 有满足 受众 的要 求才能
在他们 身上 表现 出来的往往 不 是 时代 的火 花, 而 是 人 类 的善 良、
友 爱 、 勤 奋 、 自我 牺 牲 、 渴 望 自 由等等 , 由于 他 们 地 位 的卑 微 ,
身世 下 贱, 家庭 和 阶级 的局 限 , 以及 社会条件 的影 响, 他们 只
能 处于 被侮辱 、 被 损害 的地 位, 最 后 被 黑 暗势力所吞 噬 。 当然
古希腊三 大悲剧家埃斯 库勒斯 、 欧里 庇得斯和索福克勒斯

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研究——浅析《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王秀丽(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250022)摘要: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中西悲剧的比较在近代的文学研究中特别引人注目。

文章着眼爱情悲剧观,选取《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中西方经典爱情悲剧,从两部作品的内容入手,探究两部作品的内在差异性,以此来分析中西方爱情悲剧观的差异及成因。

关键词: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成因自古以来,爱情便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代表作之一,阐述了中西方的爱情悲剧观,我们从作品的异同来进行研究。

一、相同点(一)、主题思想首先,两者都表现了对爱情的描写和赞美。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描写了两个年轻人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互殉情的过程,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对这种纯洁、美好爱情的坚持不解的追求。

正是这种有魅力的爱情,才使两部作品源远流长。

其次,两部作品都从不同的方面提到了对女性的同情和赞美。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是美丽、善良、善良并且忠贞的女子形象化身,但是面对封建礼教下的婚姻制度,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无计可施。

虽然真心相爱,但最后只能死后团圆。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是个大胆、热情并且忠于爱情的女子,对于两人的爱情,她大胆的去追求,守护。

但是两个家族的仇恨却使两人的爱情化为泡影,突如其来的失误使朱丽叶不得不殉情而去。

最后,两部作品都展现了反封建的进步主题。

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门阀制度森严。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恋情,尤其是最后的化蝶,便是反封建礼教的最好的证明。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作品,当时是西方封建制度瓦解的时期。

故事中,面对两个家族的仇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追求以及后来的殉情结合,都是对封建制度抹杀人的意愿的一种反抗。

因此,造成悲剧的不是两个家族,而是两种道德力量:一种是残忍、报负和复仇;另一种是爱情、友谊和和谐的文艺复兴精神。

中西方悲剧差异比较 ppt

中西方悲剧差异比较 ppt
中西方悲剧特点 比较
1003班第二讨论组 展示人 刘振宇
中西方对于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由来 已久,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悲剧审美体 系。
1 2
中西方悲剧外在形式的差别比较 中西方悲剧差异的文化根源分析
1 2 3 4 4
不同的悲剧主人翁 不同的悲剧 性格 不同的悲剧 冲突 不同的悲剧 结局
传统西方悲剧都是以皇家贵族和英雄 豪杰为主角。在西方人眼中悲剧的主人 翁和英雄是同义词,英雄本人是时代骄 子,但却遭受深重不幸,其身份和境遇 形成强烈对比,因而具有震撼力量。
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 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 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 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 和否定勇气。 在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认 识上,他们都强调以斗争求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 “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强调人与 自然的协调融合,重视对立矛盾之 间 的相互渗透、弥补、转化和自行调 节,以保持整个机体、结构的动态 的平衡、稳定。中国文化是内陆型 的,是一种保守型的文化,缺乏怀 疑和否定的力量,中国人往往对不 合理的东西采取容忍态度,反对矛 盾冲突。
卡斯特尔维特洛这样描述西方悲剧主 人翁及他们的行为:“悲剧里的人物地 位显贵,意气风发,心性高傲,勇于 追求自己的目标,倘使受到伤害或是 将要受到伤害,他们绝不到衙门告状, 也绝不忍气吞声,而是听从自己情感的 驱使,把自己的行为当法律,为了复仇 杀死他人或近亲,甚至在绝望之余,杀 死自己。”
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 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 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翁 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不 仅如此,中国戏剧的悲剧冲突还带 有伦理评判性质。
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 争,以证明斗争的必要性及其重大 意义,是冲突的白热化; 中国的悲剧往往以喜剧形式结尾, 所谓先苦后甜,苦尽甘来,是冲突 的和解。但是,这种令人高兴的结 局一般不是主人翁自己争取的,而 是借助一种外在力量实现的。

中西文学悲剧观比较

中西文学悲剧观比较

则 多选取 日常百 姓的生活故事 ; 二是在 结局上 , 西方 悲剧 追 求 “ 一 悲 到底 ” , 中国悲剧 则 多 为“ 双 重 的悲 剧” , 以大 团圆结 束 ; 三是 在审美效果 上 , 西 方悲剧多 追求“ 真” , 中国悲剧则着力表现一种“ 善” 。
悲剧是 西方 美学的一个重 要范畴 ,也是 西方艺
依 和拉 辛的悲剧人物也 莫不如是 。悲剧主 角的身份 2 0 0 0年都 没有重大变化 ,发生在他们身上 的都 是些 惊天动地的大事 件。直到 启蒙时期 , 狄德罗和莱辛提
出要创 作反映 普通人 生活 的“ 市 民剧 ” 的主张 , 这种 在 悲剧 里贵族 王候独 断的局面 才算被打破 。不过 , 在
身 的独特性。中西悲剧生长在各 自的文化土壤 , 形成
曲悲剧也 多来源 于历史 故事 、 民间传说 、 传奇 、 评 话
等, 处理题材 比较 自由。中国最 早的戏 曲悲剧 , 汉代
“ 百 戏” 《 东海黄公》 就是讲 述一个 民间的打虎英 雄年
迈力衰 , 伏虎不成反被害的悲剧遭遇。后来的著名悲
贵, 君 为轻 ” , 可见 , 中 国具 有 悠久 的 “ 民本 ” 思想 传 统, 这一思想贯穿到艺术 家的创作 中, 使得他 们能够
具有 关注普通 百姓 、体 恤下层平 民生活疾 苦的思想 意识。在中国 , 妇女又是受封建礼教压迫最深的一个 群体 , 因此 , 悲剧作 家将 同情 和关怀最大限 度地投注 到女性身上也是不足为奇的。从审美效 果上看 , 中国 悲剧 的平 民性能够 拉近观 众与 悲剧 主人公 的距离 ,
大悲剧的主人公都是 国王 、 王子和贵族 。 之后 的高乃
பைடு நூலகம்
当他们遭遇不 幸、 饱受摧残 时更能激起 怜’ 悯和 同情 , 不像西方 悲剧 中的神和英雄高 高在上 ,使观 众敬而 远之 ,只能是有 限度地表达 对主人公 悲剧 命运的怜

分析中西悲剧观念的异同

分析中西悲剧观念的异同

分析中西悲剧观念的异同对于悲剧这一美学范畴,中西方赋予了其不同的定义:西方文论中的传统说法将其称之为“悲剧”或“悲剧性”,而中国古代文论将其概括为“怨”“愤”“哀”“悲”,小说论作“写悲”“写苦”“写情”等,曲论称作“苦戏”“怨谱”“哀曲”等,可见中西方都有“悲剧观念”,但由于二者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皆不相同,其悲剧观念也有所不同,而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体现于中西方文化思想的诸多方面。

(1)中西传统悲剧观念形成的社会历史基础的异同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尤其一定的规律,这也就造成了世界各民族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心理的相似性,S亡、战争、苦难等问题导致了悲剧观念的产生,艺术中的悲剧正是人对现实的反应在审美艺术领域中的体现,因而其中都包含着对人的本质、命运,对于社会、世界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虽然整体的生活环境是相似的,但每一个国家、民族的地理、历史、人文等环境却千差万别,西方社会有重视商业经济的传统,其民族心理和心理状态趋于冒险、竞争和向外发展,在这种民族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和个性的自由,甚至带有侵*略性,除了中世纪神*权对于社会、人性的压制之外,西方社会总体都呈现出了这样的特点。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是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宗法制社会,其民族心理更加趋向于尊重历史,尊重规则,甚至是迂腐的,而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悲剧观念:西方是以对个人命运的顽强抵抗为美的悲剧观,而中国则形成了以讲求忠孝义节的自我牺牲精神为美的悲剧观。

(2)中西传统悲剧观念的思想文化基础的异同西方思想文化肇始于古希腊,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渊源,并且受到了奴隶民主制度的影响,因此其更注重对逻辑、科学、民族等思想的研究和探求,对外界的探求,重视经验事实,个人利益,这主要体现在作品中主人公的心境当中,西方传统悲剧注重揭示悲剧冲突的外在表现,属于外向型,主要通过性格命运和悲剧结局来揭示客观必然,而不像中国悲剧那样过分论及伦理道德的是非曲直,甚至以利己排他为荣,具有重视人生欢愉和实用功利的特征。

浅谈中西方悲剧文学的差异_1

浅谈中西方悲剧文学的差异_1

浅谈中西方悲剧文学的差异栾岚[摘要] 悲剧作为文学体系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分支,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人类心灵与现实的碰撞,受到古今中外读者的高度关注。

在西方,悲剧文学主要是从哲学的高度体现人生的无奈与挣扎,带有很强的个性反思特点。

而在中国,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悲剧文学更多体现出了现实性的一面。

本文从悲剧文学中所折射出来的悲剧精神、民族意识与审美的角度,分析中西方悲剧文学的差异。

关键词:悲剧精神;民族意识;审美;差异;I106.7在世界文学使上,“悲剧”这一概念是发源于希腊的,一直是西方文学传统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类型,它通过高度强化的审美形式,表演出人类难以形容的痛苦和悲伤,唤起一种使人惊心动魄地深度美感。

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西方文坛涌现出一大批成就卓越的悲剧作品,而在中国,由于受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忠教节义的伦理观和温柔敦厚的美学观的制约,悲剧文学发展缓慢而且不充分。

因此中西方在悲剧文学中所折射出来的悲剧精神、民族意识和审美上都存在有一定的差异。

一、中西方的悲剧精神不同悲剧精神是指人面对生活中的不幸、苦难与毁灭时所表现出来的抗争与超越精神,是人类在漫长的实践中所形成的本质因素之一。

而悲剧精神的精髓在于主体悲剧精神的张扬。

在人类的悲剧精神中,人的价值和人格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显露出超常性与崇高性。

悲剧精神投射于中西悲剧中,闪耀出截然不同的光彩和色泽。

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用行动来抗争,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中国的悲剧大多个体自主意识较弱,含蓄、顺从、忍耐成为其显著特色,从而使中国悲剧精神在抗争的力度上弱于西方悲剧,形成自身的局限。

如在希腊神话中,人物都是以个人为本体,放纵自我,尽情追求个人欲望,阿喀琉斯宁愿驰骋疆场,也不愿在享乐安逸中庸庸禄碌。

他把个人荣誉置于生命之上,冲冠一怒退出战场,只因阿伽门农横刀夺爱。

普罗米修斯为了拯救人类盗取天火,触犯了宙斯,因而被囚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备受折磨,却始终坚贞不屈。

中西悲剧异同

中西悲剧异同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净化、宣泄)。

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朱光潜认为“悲剧这种戏剧形式和这个术语,都起源于希腊,这种文学体裁几乎世界其他各大民族都没有,无论中国人、印度人、或者希伯莱人,都没有产生过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

”中国有悲剧吗?这种疑问将西方对悲剧的定义视为具有普适性的真理,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表现。

下面就中西悲剧的异同进行比较。

一、相同点1、中西悲剧的起源都与民间活动关系紧密,与宗教关系紧密。

2、悲剧性总是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的基础。

3、中西悲剧不论主人公出身如何,经历如何,他们总是典型的悲剧人物。

4、悲剧冲突往往是在悲剧结构中围绕着由主人公代表的正面势力与敌对势力的对立而展开,不断推动剧情,并导向最终的解决。

5、悲剧始终充满了悲剧的气氛与情调,这种气氛与情调和悲剧情节的展开相始终、相表里、相辅相生。

6、主题上都追求严肃:悲剧庄重、严肃、沉重。

悲剧的主题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表现出来,而且引发人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7、追求一种道德观念认同感:首先,观众能在道德准则上认同主人公的人品。

其次,悲剧的最终结果是惩恶扬善,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二、不同点(一)主人公的不同西方古典悲剧的主人公一般都为强者。

如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马洛悲剧中的浮士德等。

哈姆雷特是一位典型的西方悲剧人物,他是“朝庭人士的眼睛,学者的舌头/军人的利剑,国家的期望和花朵/风流时尚的镜子,文雅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另一莎剧《裘力斯?凯撒》中的凯撒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他认为“恐吓我的东西只敢在我的背后装腔作势,它们一看见凯撒的脸,就会销声匿迹。

”在西方悲剧中,这样的英雄还比比皆是,都属于这类人物。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既不是大德至善,也不是十恶不赦,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跟普通人差不多,或者比普通人更好一点。

中西悲剧比较

中西悲剧比较

中西悲剧比较摘要:“悲剧”来源于西方,它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从诞生开始就占据了西方文学主流的地位,并一直被认为是“最高的诗”。

中国戏曲悲剧与西方古典悲剧分属两大戏剧基本系统,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从而使中西悲剧产生巨大差异,形成不同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悲剧;中西悲剧;比较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

悲剧一词在西方文化用语中包含三层意思:(l) 作为一个戏剧的种类;(2) 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3)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

完整的悲剧定义最早出现在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1,p19)。

从古希腊的三大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和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到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伟大悲剧作家莎士比亚,从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创作的高潮到近现代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等人的剧作,悲剧艺术在西方有着古老的源头和漫长的历史。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与西方古典悲剧相对应的概念是“苦戏”、哀曲”、“怨谱”—人们用这些术语来指代那些“写悲”、“写苦”的戏曲作品。

这类戏曲作品最早出现在宋代,如南戏中的《赵贞女》、《王魁》,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则是元代的事,《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和《赵氏孤儿》等元人四大悲剧是其中的代表作。

中国的“哀曲”与西方的古典悲剧有何异同?这些异同与它们各自的文化背景又有何关联?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一、中西方悲剧外在形式的差别中西方悲剧从外在表现形式看,有以下三方面不同。

(一)悲剧主人公的不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此有专门地论述,他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是出身高贵、声名显赫,介于好到极点的完美之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好人”。

黑格尔辩证地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认为悲剧性人物的伦理要求既有普遍的合理性,又有应得报应的片面性,两方面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与悲剧性人物一身,叫悲剧在激烈的内心冲突中显示出美的崇高精神来。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中西悲剧的概念是不同的,西方悲剧多是命运悲剧,是人与命运的抗争。

中国式的悲剧多是现实悲剧,表现人生道路的曲折与痛苦。

你说悲剧的伟大,貌似是西方式的悲剧。

它是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社会的某个方面的承载,他展现了人这个万物灵长的自强不息,是精神的痛苦的展示,它比喜剧更有贯穿力。

《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故事能够古今传唱,经久不息,是因为它们带着人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追求,也让人们体验到了爱情理想的巨大力量和为爱付出的壮美画面。

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伦理的差异,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创作者思想的不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

当我们仔细考量中西这两部享誉世界文苑的悲剧之时,即可发现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异同之处。

第一个交叉点: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

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就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

第二个交叉点:青春生命的绝唱如果说作为两部作品的第一个交叉点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故事进行的话,那么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作为两部作品的共同结果,则形成中西这两部著名悲剧的第二个交叉点。

第三个交叉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成功运用一部作品的成功单靠内容是无法实现的,作者创作作品除为了反映世界、表达自己的感受外,更为现实的意义应该是能够得到读者的接受,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作品的表现手法如何也是其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个分水岭:自由爱情的杀手中西悲剧的不同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情节构拟的不同上。

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而中国悲剧侧看重情节的必然性和强大势力影响。

第二个分水岭:东西方伦理观念的差异身处东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使的两部作品的爱情也深深地烙上了各自独特的伦理痕迹。

在中国明代作家冯梦龙笔下,杜十娘出身寒微,年仅十三岁就流落风尘,尝尽人间悲苦,最终在追求爱情不果之后,怀抱珠宝投江自杀。

三大类型中西古典悲剧的差异

三大类型中西古典悲剧的差异

一、命运悲剧:致用与致知命运悲剧表现的是人与命运的冲突。

《窦娥冤》和《俄狄浦斯王》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个苦命的人 ,她三岁丧母 ,七岁离父作童养媳 ,十七岁结婚不久丈夫染病身亡。

对此 ,她一直抱着隐忍顺从的态度: “[天下乐]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 ,今也波生招祸尤 ,劝今人早将来世修。

我将这婆侍养 ,我将这服孝守 ,我言词须应口。

”这短短的一句话透露出她对命运的理解:其一 ,苦难是自己前世积下的;其二 ,要解除苦难 ,必须尽孝道;其三 ,来世是美好的。

这种执着的信念支撑着她勇敢地承担一切苦难 ,直到张驴儿陷害、昏官错判等一系列不幸事件逼得她实在忍无可忍 ,她才痛苦地质问命运(天地)对她的戕害: “天啦 ,你不分好歹何为天;地呀 ,你错勘贤愚枉为地”。

然而 ,就在她对自己的命运观产生怀疑时 , “老天”终于开眼 ,感其诚 ,恸其悲 ,为她应验了三桩誓愿 ,并通过还魂的形式为她平反昭雪。

《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因其生父忒拜王从神喻中得知他长大后将杀父娶母 ,于是被抛于荒山野外 ,然而俄狄浦斯不但没有死掉 ,反而成为科任托斯国王的养子。

他成人后 ,为逃避神喻 ,离开“父母” ,走向忒拜。

在一个路口 ,误将一老人杀死 ,此人即他的生父。

而后他因铲除了女妖斯芬克斯 ,被忒拜人民拥戴为王 ,并娶了前王的王后 ,即他的生母。

此时俄狄浦斯已成为杀父娶母的罪人 ,自己却毫无所知。

他又得到神示:必须揪出杀害前王的凶手 ,否则全城将死于瘟疫。

他不顾一切的追缉凶手 ,一步步地暴露了自己杀父娶母的行为 ,一步步陷入不可抗拒的命运罗网。

这两部悲剧集中地体现了中西截然不同的命运观:中国人重命运的伦理功能论 ,常著“乐天之色彩” ;而西方人重命运的认识论 ,常著原罪的“审美性”。

李泽厚曾指出 , “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要特性。

“实用理性”关注现实社会生活 ,不作纯粹抽象的思辨 ,强调“实用”、“实际”和“实行” ,满足于解决问题的经验论思维水平 ,主张对人生采取一种既乐观又冷静的生活态度。

中西文学悲剧观比较

中西文学悲剧观比较

中西文学悲剧观比较悲剧作为一种概念具有三个不同的层次: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文学艺术中的悲剧、美学范畴的悲剧。

做为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中西方有着累死的发生方式和存在方式,然而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时间,特别是吧它们用艺术的方式反映出来,中西方则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着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对生活的美学思考。

首先是人物及题材。

它是以人物为中心来组织情节,表现猪蹄的。

纵观西方悲剧艺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文艺复兴是屁英国著名喜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等,都是以深化中得英雄、人间的帝王将相及公主后妃等所谓的“上等人”作为悲剧主人公的,并且几乎都以主人公的名字来命名的。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以平民百姓或接近于平民百姓的人物作为悲剧主人公的。

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人物既有神话中的人物、人间的帝王将相之类的,夜游平民百姓、公子小姐以及浪子妓女和落魄文人等。

将相悲剧主要表现将相内部忠良与奸佞、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对于平民百姓或类似于平民百姓的人物的描写多集中在他们的冤案、惨死等方面。

其次是冲突、结构及结局。

俗话说,“无冲突不构成戏剧,更构不成悲剧。

”西方悲剧的冲突可从两个方面来观察,从“纵”的角度看,它经历了人与命运的冲突(古希腊悲剧)、人与社会的冲突(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情与理的冲突(17世纪古典注意悲剧)以及18世纪以后个体分类的冲突这样一个过程;以“横”的方面看,有人与命运的冲突(俄狄浦斯对邪恶命运的反抗)、正义与邪恶的冲突(哈姆莱特同克劳狄斯等人的斗争)、情与理的冲突(《熙德》中堂·罗德里格身上的“爱情”与“荣誉”的冲突)、人内心正反两个方面的冲突(麦克白身上“野心”与“天良”的搏斗)。

中国古典悲剧艺术的冲突,则主要是忠良与奸佞的斗争,人物自身特别是自身善与恶的冲突在中国悲剧艺术里是不多见甚或是没有的。

从冲突的表现形态看,西方悲剧艺术相对集中,鲜明。

相比之下,中国古典悲剧艺术中的冲突具有多层面的特点。

中国是否有悲剧?

中国是否有悲剧?

中国是否有悲剧?关于这个问题,国内争议较为激烈,在此,我想就自己的一些看法来进行阐述。

1.东西方对“悲剧”一词的定义不同<1>西方对“悲剧”的定义悲剧一词在西方最早由亚里士多德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

我国部分学者将之阐释为---悲剧主人公经历的一系列偶然发生的事件,却存在必然的联系,这必然的联系导致的结果是毁灭,主人公无力改变,这是命运的强制力量,这种力量震撼人心。

所以,在这部分学者看来,《窦娥冤》、《赵氏孤儿》等只能算是“冤剧”,而不是悲剧。

并且,他们援引鲁迅先生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所指出的:“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将之作为自己的论断依据,以此来捍卫自己的观点。

<2>对“悲剧”定义的分析与质疑在这里我想先提出几个问题:什么叫偶然事件?该如何理解这些学者们所说的“存在必然联系”?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去定义“偶然”一词的,难道说俄狄浦斯王的被遗弃、无意中的杀父娶母才叫偶然,而《窦娥冤》中遇见张驴儿父子,然后被逼迫,张老汉误喝毒汤就不是“偶然”?其次,上文所提及的“存在必然的联系”,老国王相信预言后将俄狄浦斯抛弃,导致后面弑父娶母的悲惨结局,这两者存在这必然联系,我承认。

那么,与张驴儿父子的巧遇、给蔡婆送毒汤、张老汉误饮后中毒,这难道不是存在必然的联系么?再者,“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窦娥冤》中婆媳之间的亲情、寡妇的坚贞、官员的清廉;《赵氏孤儿》里公孙杵臼对朋友的情谊、程婴等人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这些难道算不上是有价值的东西么?<3>“悲剧”的高度又有学者提出说,西方的悲剧都是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而中国的那些戏剧仅仅是停留在个人的层面上,至多不过就是《赵氏孤儿》那样的家族争斗。

这点上我不同意,《窦娥冤》一剧中所蕴含的作者想表达的悲愤,对社会制度的腐朽、官场黑暗的愤懑与失望,何尝不是所有老百姓的心声?如果站在这个角度上去解读文本,是不是能上升一个高度呢?《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确是一部悲剧中的经典,那《俄狄浦斯王》呢?诚然,其中由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弑父娶母”情结存在于全人类的潜意识中,但那又何尝不是他这个人自身的悲剧?我认为,要衡量一部作品是否称得上是悲剧,要挖掘其深层次的东西,即作者所赋予它的精神内涵与时代特征。

比较《美狄亚》与《窦娥冤》的悲剧模式及中西审美观念的差异

比较《美狄亚》与《窦娥冤》的悲剧模式及中西审美观念的差异

文比较《美狄亚》与《窦娥冤》的悲剧模式及中西审美观念的差异○宋南南 陈祎满摘 要:在中西方古代社会,女性地位低下,是从属、被占有的他者,女性整体展现出一幅没有自我的画像。

而在女性淹没的时代中涌现出了两位女性英雄,美狄亚在古希腊男性主宰的文化语境下敢于复仇;窦娥是古代东方孝女、烈女的典范。

她们虽然表现了中西不同的文化观念,但她们鲜明的女性形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与特征,同时也在女性被压抑的年代唱出了一曲自我之歌。

关键词:美狄亚 窦娥 悲剧 戏剧《美狄亚》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之一,塑造了一位为爱情抛家弃国,甚至杀害了亲生哥哥的“狠毒”女人;在遭到丈夫背叛之后,杀害了将要嫁给丈夫的公主、公主的父亲以及自己的两个孩子以惩罚丈夫,达到复仇目的的故事。

《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戏剧四大悲剧之一,描绘了一位为了婆婆,甘愿走向断头台的孝顺女性;因“冤”发了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以惩戒贪官,告清白于后人,最终由她的父亲窦天章为其平反而昭雪的故事。

二者都是从女性写起,却含有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美狄亚是一位为爱不择手段的女性,可以为了丈夫狠心杀害自己的哥哥和孩子。

窦娥是一位温顺德良的中国传统女性,谨遵三从四德,是古代孝女、烈女的典范。

二者极巨反差的形象更鲜明地对比出中西悲剧不同的文化模式及其审美观念。

美狄亚和窦娥都是不可降服的烈马,为了心中所追寻的“真理”——爱与正义——不惜牺牲一切。

两位女性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下成长,具有完全迥异的性格,但都在男权社会中受到摧残与折磨。

美狄亚出身皇室,具有良好的生活条件;窦娥六岁成为孤儿,跟着婆婆操持家务;美狄亚聪明狡诈,为自己而活;窦娥乖巧听话,总为他人着想;美狄亚因爱燃起可怕的妒火,为报复毁灭一切;窦娥因正义无法匡正,为冤屈惩戒后人。

二人不仅是性格导致的悲剧,更是时代——男权至上造成的女性悲剧。

一、《美狄亚》与《窦娥冤》的女性形象差异女性的地位自母系社会之后,就和男性形成巨大反差,谈到古代女性,悲剧这两个字仿佛就是她们的代名词。

中西悲剧之比较2

中西悲剧之比较2

中西悲剧之比较一、西方的悲剧理论西方悲剧源远流长,从古希腊悲剧发展至今已由两千五百多年历史了。

伴随着悲剧辉煌的发展历程,出现了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莱辛、席勒、黑格尔等许多著名的悲剧理论家。

他们的悲剧理论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不断成熟和完善。

文艺复兴时期的维嘉认为”悲剧是王室和高贵的行动”,十七世纪的高乃义测认为,悲剧是崇高的,不平凡的和严肃的行动,尼采认为”悲剧是肯定人生的最高艺术”。

所以,悲剧在人类美学史上占有者崇高的地位。

提到西方的悲剧不得不提亚里士多德,他曾在<<诗学>>中给悲剧下过一个经典性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这其中蕴含了悲剧的两个重要理论:一个是”过失说”,一个是哀怜和恐惧的”净化说”.悲剧的情节一般是由福转祸,他是怎样解释的呢?一方面他要求祸不由自取,他说:”不应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哀怜”,另一方面他又要求祸有几分由自取,意为悲剧主角的遭殃并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祸弱点,所以”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也就是”和我们自己类似”,才能引起我们怕因小错得大祸的恐惧. 由此可见悲剧主人公总是具有某种正面素质的人物,他的不幸能够引起我们莫大的恐惧和怜悯,然后又使这情感在暴风暴雨中得到了惊心动魄的洗涤,从而使得人的灵魂净化.正如狄德罗所说,当人们走出剧场的时候,便觉得灵魂高尚了许多.而悲剧理论大家黑格尔对于悲剧的阐述认为,悲剧的实质就是伦理实体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伦理实体的分裂是悲剧冲突产生的根源,悲剧冲突是两种片面的伦理实体的交锋。

在自然的冲突、人与外界的冲突、心灵的自我冲突这三种冲突中,心灵的自我冲突是最高冲突。

悲剧冲突具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和社会性,冲突双方在实现自己片面的伦理要求时都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排除掉,因而双方都是有罪的。

中西悲剧的差异

中西悲剧的差异

中西悲剧的差异中西方的悲剧意识更主要地表现为差异性。

中西悲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悲剧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戏剧冲突及悲剧结局三个方面。

中西悲剧的差异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

悲剧是古代西方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为悲剧下过如此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虽然我国历代的文艺理论着述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悲剧这一概念,但却也有明确的悲剧意识。

中西两个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渊源。

中西悲剧意识的差异,往往体现在个体与群体,历史目标与道德价值,感性自觉和理性自觉等方面。

西方重视历史—个体的崇高,中国重视道德一群体的正义,而其区分总的来说表现在感性和理性的不同侧重上。

中西悲剧的差异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

首先表现在思想政治方面。

中国儒家的思想,礼教制度,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因而要求他(她)自觉接受"礼"的规范约束。

儒家的整套政治理念都是以孝为中心,主张以孝治天下。

家长制在封建社会广泛盛行,父权,夫权变本加厉,不断强化。

中国家庭本位的主要表现是把家庭看得比个人重要,特别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唱妇随。

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均倾向圆满,融和,行事讲求"中庸之道"。

这点在众所周知的红楼梦中的贾林悲剧中表现尤为明显。

一部《红楼梦》演绎出一幕幕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

共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奠定了宝黛之间纯真的爱情基础,而封建礼教和宿命论以及宝黛两人性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生成悲剧的根源,是与封建世家的家族利益和政治上的考虑有着深刻联系的。

《红楼梦》在展开爱情悲剧的同时,揭露了贾、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恶,这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有其典型意义,它们是整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写照。

中国悲剧文学与西方悲剧理论的对比

中国悲剧文学与西方悲剧理论的对比

中国悲剧文学与西方悲剧理论的对比艺术是民族审美方式的体现,悲剧作品是民族悲剧精神的体现。

由于传统文化、审美心理、地理环境、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作品形成了不同的特殊品格,以至于一些人产生了中国没有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的看法。

其实,从中国悲剧内部联系和深层结构进一步深入探索,就会发现中国悲剧具有较为完备的美学系统,有鲜明的美学特征。

通过与西方悲剧理论相比较,从悲剧精神、悲剧冲突与悲剧结局三方面揭示中西悲剧的异同,阐释中西悲剧的美学特征。

一、悲剧精神的差异悲剧作为文学的一个独特种类和艺术的“最高”阶段,在每个民族的文化及文学构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文学艺术中的悲剧精神源自人们在为命运、理想和追求而奋斗时的受挫、失败或毁灭的审美反思,上升至精神层面即悲剧精神,它是悲剧的灵魂与生命,与民族的文化积淀及其形成和发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文化起源不同据王国维评述,中国的苦戏起源于“巫”“优”的大众娱乐,据“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这种起源与中国发展状况影响了中国悲剧的情感价值取向,使其在选材上大多取自现实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境况,表现下层人民在生活中所受的欺凌或不幸遭遇,传达出一种哀怜、同情、怜悯的情感。

如备受欺凌却无力还击的窦娥,历经磨难的赵五娘,死后化蝶的祝英台等。

西方各民族的悲剧精神则是抽象于古希腊悲剧的一个美学范畴。

从人类文化学角度看,古希腊悲剧的形成起源于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祭奠的宗教仪式。

这决定了希腊式悲剧是西方最高贵的艺术形式。

为了与所表达的崇高主题相呼应,西方悲剧总选择严肃、重大的政治题材,以王公贵族或显赫英雄为悲剧主人公。

因此,无论是欧里庇德斯笔下的美狄亚公主,还是莎翁四大悲剧中的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他们或人神合一,或威名显赫,或王公贵族,都塑造了一个个盖世英雄的人物形象。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浸染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讲求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心理,以“孝悌”为基本内容的本体追求。

中西方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之比较

中西方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之比较

中西方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之比较张黎明(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摘要] 作为广义的悲剧来说,它蕴涵了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

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基础、哲学观念,造就了不同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

文章分析和比较中西方悲剧意识、悲剧精神之大不同及其原因。

认为中国悲剧意识内在于儒家的“入世”思想中,佛家和道家的“出世”思想消解了悲剧意识,导致了悲剧精神的缺乏。

西方悲剧意识的哲学基础源于主客二分的柏拉图“理念说”,因此在与世界的抗争中表现出崇高的悲剧精神。

[关键词] 悲剧;悲剧意识;悲剧精神[中图分类号] B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303(2006)02-0075-04 悲剧,起源于古希腊,特别是经过古希腊戏剧家的努力提升了悲剧的地位,伴随着西方文学的发展,悲剧成为艺术的皇冠。

在中国古代美学文献中并没有悲剧这个审美范畴,“悲剧”这个词出现以前,人们称为“哀曲”、“怨谱”、“苦戏”,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突出悲哀、怨恨的审美风格。

我们今天多是用西方的悲剧理论来对中国古代被称为悲剧的作品进行阐释。

所以,从中西方悲剧的比较、交流中确立自我的悲剧理论,避免理论的失语成了当代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悲剧意识悲剧意识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性意识。

在人类自我的繁衍生息中,始终面对来自大自然的威胁,洪水、猛兽等自然灾害,促使人类不断地迁徙;不同种族、部落群体之间的征战,生命在不断地消失。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又面对不同阶级、集团利益,不同文明的挑战。

应该说在人类自我的生产与物质生产中,始终面对外来的、人类自我所意想不到、非理性的压力;生与死、灵与肉的矛盾注定了悲剧意识与人类同在。

但是人类就是在面对大自然、社会、自我的威胁中,使自身的文化渊源流长。

当人们面对生存的挑战、面对非理性的威胁时,以一种理性精神面对残酷的现实时,就意味着悲剧意识的生成。

应该说,悲剧意识与生命同在;是人与生俱来的对现实的正视和反省,它凝聚着超越自身能力的冲动。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中西方对于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由来已久,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

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用行动来抗争,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中国的悲剧大多个体自主意识较弱,其显著的特色为含蓄蕴藉,顺从忍耐。

中西悲剧的重大差异显示出不同的民族特点和文化根源。

人总是处于不断的追求中,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必然要经历苦恼、不幸、哀痛甚至毁灭,这就是人类的悲剧。

一个民族文化的成熟与否与这一民族是否有着深刻而理性的悲剧精神密切相关。

中西方对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渊源已久,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源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悲剧体系,并且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形成一个系统的悲剧美学体系。

中国历代文艺理论的著述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悲剧这一概念,却也有明确的悲剧意识。

中西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

邱紫华曾指出?押“与西方悲剧冲突中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式很不相同,中国悲剧作品表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而这正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

”中西方民族的悲剧意识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这种差异是本质的,具有深远的历史传承性。

一、中西方悲剧概念及其分类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翁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

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世界最早的悲剧是希腊悲剧,如著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们,把悲剧艺术推向了高峰。

中国古典戏曲中也曾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悲剧作品,如杂剧《窦娥冤》、《桃花扇》,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屡演不衰的优秀悲剧作品。

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悲剧观比较之不同
09汉语言文学一(B)班20091201485 张江楠(13号)
09汉语言文学一(B)班20091202358 叶佟(28号)
摘要: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基础、哲学观念造就了中西方不一样的悲剧观。

中西方的悲剧作品、悲剧人物有着巨大的差异性,在两相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对中西方的悲剧有了鲜明的、深刻的认识。

悲剧这一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以激起人们的悲愤和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艺术,在比较中我们发现了很多。

关键字:中国悲剧西方悲剧比较不同
一、悲剧思想不同
中西方在悲剧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摹仿的不是某种姿态、颜色或声音,而是人的行动,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和宣泄。

把行动、动作作为戏剧的根本,而我们可以看到希腊的悲剧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乃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进行对命运的抗争,体现出了西方悲剧以行动来抗争的实质,从而给人的是崇高和敬仰之感。

哈姆雷特在命运中是积极抗争的,他不甘于现实的态度,继而表现出自我的斗争。

在西方的悲剧中,通过矛盾冲突表现斗争双方迫害与反迫害的关系,其斗争往往是不分上下,是行进者的节奏。

以主人公的积极的抗争,表现其崇高的精神和品质。

而中国则没有显著的系统的悲剧的理论,或是说没有悲剧这一说法。

中国的悲剧原先被称为苦情戏(或称为苦戏、怨谱),主要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以达到同情的理念。

中国的悲剧着眼于“悲”和“惨”这两点,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悲剧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主人公常常被某种传统的礼教或观念所束缚,从而导致了其悲剧命运,表现的是受外界势力所迫害的人物的悲剧。

二、悲剧人物不同
中西方悲剧的人物也是不同的。

西方悲剧以人物为中心来叙事,西方悲剧的主人公一般都是些英雄、王子等所谓的“上等人”作为悲剧主人公,并且几乎都是以主人公的名字来命名的。

例如: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李尔王、奥赛罗等。

且悲剧人物身上都会有他性格上突出的缺陷,如:哈姆雷特的犹豫,奥赛罗的多疑,李尔王的专横,麦克白的贪婪,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中,以人物的遭遇为中心叙事,悲剧人物既有神话人物、帝王将相之类,又有平民百姓、公子小姐以及浪子妓女和落魄文人等。

神话人物的悲剧主要是有关男女爱情的,因礼教,身份地位等多种原因而不能结合。

帝王将相主要是朝廷内部忠良与奸臣斗争,继而造成国家的悲剧。

对于平民百姓的人物来说悲剧多是由恶势力欺压和官府冤假错案等方面造成的。

悲剧的主人公多是弱者的形象,这与西方悲剧人物正好相反。

自己的命运掌握在他人手里,自己无力反抗,只有听天由命,像窦娥、杜十娘等。

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更多的表现出的是造成这些人物命运的社会的悲剧,悲剧人物表现出来的是以忍耐、顺应来接受自己的命运的不公,而非西方人物的对命运的质问和控诉,继而有了行动的前进。

中国悲剧的人物则是人为无有的东西做了牺牲,却没体现出人的价值何在。

三、悲剧内容不同
西方悲剧表在内容上是人对现存的无法预知的力量的抗争。

在悲剧《哈姆雷特》里,哈姆雷特性格中的柔软和犹豫左右了他自己,一次一次失去了复仇的机会,而铸成大错。

在《俄狄浦斯王》里,俄狄浦斯由不可知的命运遭受命运的逆转。

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的面对,并逐步的上升。

个人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现有的境况,但结果是宿命已定。

俄狄浦斯王想要极力改变杀父娶母的宿命,但却步步走向深渊。

在同命运的斗争中,性格或是命运捉弄了他自己,造成了悲剧的内容。

正如亚里士多德说“这样的人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

”再如悲剧人物:美狄亚的变态的复仇心理,奥赛罗的嫉妒轻信,李尔王的昏庸无能,才造成了他们的悲剧。

中国悲剧的内容是以人物的遭遇,表现善恶、正邪、等观念,起到教化作用。

关汉卿的《窦娥冤》以窦娥的善被张驴儿父子、桃杌之恶所毁的悲惨遭遇,具有社会悲剧的意义。

方成培的《雷峰塔》以白娘子与法海之间的矛盾冲突,赞扬了白娘子敢于向恶势力的斗争精神。

悲剧人物的双方是个人对待整体,个人的命运跟社会环境相连,以弱小的个体对抗整个黑暗的势力,本身就身单力薄,成功的几率几乎就是零,中国的悲剧人物是可怜的,抗争只能是无声的呐喊。

中国的悲剧宣扬的是道德伦理上的观念,是有明显的强烈的界限之分,善
与恶,美与丑。

不像西方的悲剧,是表现个体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与残杀,造成的结果是生命意志的放弃。

四、悲剧结局不同
中西悲剧的结局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我们在看西方的悲剧时,会发现它们的结局突出表现为个体用自己的生命去斗争,来肯定自己斗争的价值性。

哈姆雷特在悲剧结束时,自己和敌人同归于尽,体现了自身的一种毫不后悔的牺牲精神,无愧于自己。

让人们看到了人生的苦难与不幸就是人生的本质,由叔本华的意志哲学来说是个人的意志构成了人生痛苦的根源,特别是人生的痛苦达到了顶点。

西方悲剧在结局上,常常会给人余味无穷的感觉,会让人们去探索悲剧为什么会发生?悲剧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一些种种的疑问,带给人们的是思考。

与西方悲剧截然不同的是中国的悲剧,多是以美好圆满的结局来收尾的,这里表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善良而美好的愿望,《窦娥冤》的伸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等一些作品是具有实质性的美好的结局,还有的一些的是把现实中不能实现的团圆移到了虚幻的天界仙境或是阴曹地府,通过外界的力量促成,继而表现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这些都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心性向善的人本主义精神。

五、悲剧精神的不同
西方的悲剧人物自身具有着个体独立性的意识,是由自己的意志欲念来作为导向的,他在事态的发展中是有自己的目标,是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或是局限,以个体的行事,来承担所带来的后果。

普罗米修斯为了帮助人类而盗取火种被发现,后受到惩罚,但始终不屈服,这就体现了个人的独立精神。

王富仁先生指出:“在西方的悲剧中,悲剧精神往往就是悲剧人物的精神,他们是崇高的,体现着人的独立意志和独立精神,体现着人的主体性,表现着特有的英雄气质。

”人的力量得到了发挥,人具有了理性的光辉。

中国的悲剧精神受到传统的文化意识的影响,弱者的悲惨命运获得了人们的同情,激起了人们愤愤不平的怒气。

悲剧的精神就在于将多数人的命运做了个体的反映,而有了大众的共识,反映了整体的悲剧。

不是西方的那种注重个人的精神的体现,悲剧体现的社会性意义是主体的体验。

中国传统社会在儒家及其它思想的教化下,形成了鲁迅所说的“吃人”的这种表现,是整体所遭受的精神的压制,所以悲剧的内容就有了整体反抗现实的一种全民精神。

这是中国悲剧区别于西方悲剧的根本所在。

悲剧,这一表现人与命运,人与社会的冲突。

无论中西的悲剧,它描写主人公或由于自身性格的缺陷或是恶势力的阻碍,或者遭到无法克服的困难,虽努力抗争,最终别无选择地悲剧了。

雅斯贝尔斯说:“当互不相涉的真实力量彼此冲突时候,悲剧就发生了,现实是破碎的,真理是分裂的,这就是悲剧知识的基本领悟。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充满着悲剧的意识,存在于国家和家庭中。

总的说来,中国是没有西方的严格意义上的悲剧的,西方的悲剧是可以穿越空间与时间的,对不同国家地域的人都有它的价值的,悲剧人物的精神和气质也是经久不衰的。

中国的悲剧,是历史的写照。

中西悲剧观的不同,可以追溯到不同的文化土壤。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中西悲剧才各自表现出不同的魅力和光辉,才具有了自己各自独立的一片天空,给人类精神和思想上一种洗礼、一种改变。

参考文献
[1](希) 亚里士多德:《诗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J].江苏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
[3](德)雅思贝尔斯:悲剧的超越[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