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肢动物的分类和演化
初中生物学节肢动物知识点汇总
初中生物学节肢动物知识点汇总
1.节肢动物的概述
(1)种类: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分为昆虫纲(蜜蜂、蚂蚁、苍蝇等);甲壳纲(虾、蟹等);蛛形纲(蜘蛛、蝎等);多足纲(蜈蚣、蚰蜒等)。
(2)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3)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①食用:虾、蟹等为人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动物蛋白。
②传粉:蜜蜂等昆虫为地球上几十万种开花植物传播花粉。
③药用:蝎、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
④科研:果蝇是非常经典的实验材料。
2。
代表动物——蝗虫
(1)头部:感觉和摄食中心。
有一个口器、一对复眼、三个单眼和一对触角。
复眼在视觉上起主要作用,单眼只能辨别明暗。
触角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
(2)胸部:运动中心,有三对足、两对翅。
后足强大,适于跳跃;前、中足适于爬行。
前翅革质,起保护后翅的作用;后翅膜质,有飞行能力。
胸部肌肉发达,牵引足和翅进行运动。
(3)腹部:有听觉、呼吸、生殖的一些器官。
①第一腹节的两侧各有一个半月形的薄膜状结构,能感觉声波的振动,产生听觉。
②从中胸到腹部第八节,每一个体节两侧各有一个气门,与气管相通,
是气体进出的通道。
(4)外骨骼
①作用: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②蜕皮: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生长而长大,蝗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一生共蜕五次皮。
经五次蜕皮后的蝗虫,进人成虫阶段。
3.昆虫: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其主要特征包括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等。
节肢动物的发育方式
节肢动物的发育方式节肢动物是一类动物门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包括了昆虫、蜘蛛、螃蟹等多个亚门和纲。
它们的发育方式多样,不同的节肢动物在发育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我们来看昆虫的发育方式。
昆虫的发育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卵是昆虫的初生阶段,通过卵的孵化,昆虫进入幼虫阶段。
幼虫是昆虫发育过程中的主要阶段,它们通过蜕皮来增长体积,经历多次蜕皮后逐渐长大。
在幼虫阶段,昆虫的外形和功能与成虫有很大差异,它们通常以不同的食物为生,用于快速生长和积累营养。
当幼虫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它们会进入蛹阶段。
蛹是昆虫发育过程中的休眠阶段,昆虫在蛹内进行重建和再生,最终形成完全发育的成虫。
成虫是昆虫发育的最终阶段,它们具有繁殖能力,并且在短时间内完成繁殖和寿命的任务。
蜘蛛是另一类常见的节肢动物,它们的发育方式与昆虫有所不同。
蜘蛛的发育经历了卵、幼体和成体三个阶段。
与昆虫不同的是,蜘蛛在发育过程中没有蛹阶段。
蜘蛛的卵孵化后,直接进入幼体阶段。
幼体与成体在外形上有较大的相似性,但幼体体积较小,功能和繁殖能力都不如成体。
蜘蛛幼体通过蜕皮来增长体积,在多次蜕皮后逐渐成长为成体。
蜘蛛的发育过程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也有一些蜘蛛种类会在成体阶段进行一次或多次蜕皮,以进一步增长体积和改变外形。
螃蟹是节肢动物中的另一类重要类群,它们的发育方式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螃蟹的发育经历了卵、幼体和成体三个阶段。
螃蟹的卵在水中孵化,孵化后的幼体被称为浮游幼体。
浮游幼体通过多次蜕皮逐渐长大,最终转变为底栖幼体。
底栖幼体也需要多次蜕皮来增长体积和改变外形,直到达到成体阶段。
与昆虫和蜘蛛不同的是,螃蟹的发育过程中没有明显的休眠阶段。
除了以上所述的节肢动物发育方式外,还有一些节肢动物具有特殊的发育方式。
例如,蚂蚁和蜜蜂等社会性昆虫具有不同的蜕皮和分工,工蜂和雄蜂的发育方式与普通昆虫有所不同。
另外,一些节肢动物如蜗牛和贝类具有外部骨骼,它们的发育过程中需要不断分泌新的外壳来适应生长。
关于节肢动物系统分类与进化的分子佐证
关于节肢动物系统分类与进化的分子佐证
关于节肢动物系统分类与进化的分子佐证
节肢动物是一大类多样的物种,其中蜘蛛、甲壳动物、昆虫等无论在加害性还
是生态环境上都占据着特别重要的位置。
关于它们的系统分类与进化问题,更是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
分子佐证作为现代生物学方面最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能够深入浅出的反映节
肢动物的底层结构,简要地说,分子佐证能够根据它们的基因差异及分子组成,来完成节肢动物的系统分类以及研究它们的来源及进化路径。
目前,分子佐证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经过对节肢动物的基因特征和分子
量的测定,能够证明它们是从一类细菌起源,衍变而来的。
通过分子序列比较,科学家们发现节肢动物之间存在着某些相似特征,各种实验数据支持了一个原则:多样性的形成源于特定集合的分化。
此外,利用基因组学的手段,研究者也发现了节肢动物在长久进化中共有的基
因序列,这些基因序列与一些特定结构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从而使古生物学者们更加有力地发现动物物种系统分类间的亲疏关系,进而推断古代节肢动物的生存状况。
分子佐证可以潜在地改变节肢动物系统分类与进化的研究,它可以有效提高节
肢动物系统研究的速度,并可能有助于科学家们以更加客观的方式了解节肢动物的系统分类及进化路径。
未来,我们将能够更清楚地明白节肢动物进化的脉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发现提供更多的依据。
八年级上册生物节肢动物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生物节肢动物知识点
1. 代表动物:蝗虫。
2. 主要特征:
- 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并且分部;
- 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
3. 与人类的关系:
- 提供动物蛋白;
- 为植物传播花粉;
- 用于治疗疾病;
- 有些节肢动物对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4. 节肢动物的主要类群:
- 昆虫纲: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如蝗虫、蝴蝶等。
- 蛛形纲: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有八条腿,如蜘蛛、蝎子等。
- 多足纲:身体有许多体节,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如蜈蚣、马陆等。
- 甲壳纲: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如虾、蟹等。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门动物,这与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的高度特化有关。
在无脊椎动物中,它是登陆取得巨大成功的类群,绝大多数种类演化成为真正的陆栖动物,占据了陆地的所有生境。
一、进化地位原口动物中最进化的类群。
什么是原口动物、后口动物?1、异律分节2、分节的附肢3、外骨骼4、高效的气管呼吸5、高效的马氏管排泄6、无脊椎动物中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类群二、结构与功能(一)异律分节1、定义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节之间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异,某些体节愈合形成体区完成不同功能。
(1)头部:感觉和摄食中心(2)胸部:运动中心(3)腹部:生殖和代谢中心昆虫纲(蝗虫):头、胸、腹三部分甲壳纲(虾):头胸部、腹部二部分蛛形纲(蜘蛛):头胸部、腹部多足纲(蜈蚣):头部、躯干部(二)分节的附肢1、定义与结构(1)定义:附肢本身分节,与身体相连处也有活动的关节——节肢,各节称为肢节。
(2)意义实心,内有发达的肌肉,十分灵活而且有力,增强了适应机能,身体分部和附肢分节是动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与环节动物的附肢疣足相比,有了重大进步:疣足 1)按节分布,数量多 2)形态划一 3)与身体之间无关节,附肢不分节 4)无肌肉附着节肢附肢分节形态多样与身体之间有关节有大量肌肉附着体部分布数量少2、分化1)感觉(2)运动(3)捕食(4)呼吸(5)生殖3.结构与类型双肢型:原肢、外肢、内肢;单肢型:外肢退化三)外骨骼与肌肉节肢动物的体壁具有一定的硬度,包在身体外面,并在某些部位向内突出成为肌肉的附着点,其功能相当于脊椎动物的骨骼,故称该层为外骨骼。
1.来源:上皮细胞分泌2.组成:上表皮:0.1-1um,蛋白质+脂类+蜡质(陆生种类)外表皮:几丁质(复杂的含氮多糖类物质)+蛋白质碳酸钙、磷酸钙的沉积使外表皮变硬内表皮: 几丁质+少量蛋白质3、意义保护、支持、运动和防止水分蒸发。
4、蜕皮及调节外骨骼限制了身体的生长。
蜕皮时上皮细胞分泌的几丁质酶和蛋白酶,能将旧外骨骼逐渐分解溶化,分泌新的表皮层。
节肢动物的变态类型
节肢动物的变态类型节肢动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的变态发育类型的动物。
它们的生命周期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幼虫到成虫经历了多次蜕皮和形态的变化。
本文将介绍节肢动物的几种常见的变态类型。
1. 完全变态:完全变态是节肢动物中最典型的变态类型之一。
这种变态类型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在卵孵化后,幼虫会经历多次蜕皮,直到形成蛹。
蛹是幼虫向成虫转变的过渡阶段,此时幼虫的体型会发生巨大变化。
在蛹的外壳下,幼虫的组织和器官会经历重组和重建,最终形成成虫。
2. 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是节肢动物中另一种常见的变态类型。
不完全变态只包括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没有蛹的存在。
幼虫在不完全变态中经历多次蜕皮,但每次蜕皮后的外形和生活方式与成虫相似。
幼虫逐渐长大,直到达到成虫的形态和大小。
3. 偏态变态:偏态变态是节肢动物中一种特殊的变态类型。
在偏态变态中,幼虫在蜕皮后形态和生活方式与成虫明显不同。
幼虫和成虫之间的差异往往十分显著,如体型、颜色、生活习性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偏态变态的一个例子是蜜蜂,蜜蜂的幼虫是白色的软体生物,而成虫则是有翅膀的黄黑色昆虫。
4. 间态变态:间态变态是节肢动物中另一种特殊的变态类型。
在间态变态中,幼虫和成虫之间的差异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幼虫的生长,会逐渐接近成虫的形态。
间态变态的一个例子是蝉,蝉的幼虫和成虫在外形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幼虫没有翅膀,而成虫具有翅膀。
5. 无变态: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变态类型外,还有一些节肢动物没有明显的变态发育过程。
它们的幼虫和成虫在外形上没有明显的差异,生活方式也相似。
这些节肢动物在生命周期中不经历明显的形态变化,直接从卵孵化成为与成虫相似的个体。
总结起来,节肢动物的变态类型包括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偏态变态、间态变态和无变态。
每种变态类型都有其特点和独特的生命周期。
了解这些变态类型对于理解节肢动物的发育过程和生态习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不同种类节肢动物的变态类型,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狼蛛节肢动物(Millipede)arthropod动物界中最大的类别,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的动物统称,包括一百多万种无脊椎动物,几乎占全部动物种数的84%。
成员多样。
两侧对称的无脊椎动物,体外覆盖著部分由几丁质组成的表皮,能定期脱落,表皮是保护装置,起外骨骼的作用,为肌肉提供附著面。
肌序复杂,有的特化以操纵飞行和发声。
附肢的外骨骼具关节,因而称节肢动物。
有许多特殊的感觉器;体腔退化而代之以血腔;神经系由背面的脑和一对腹神经索组成。
已记述879,000种以上,其中约86%是昆虫。
据估计,总数有1,000万种以上。
分成四个亚门︰1. 三叶虫亚门(Trilobita):三叶虫类(Trilobites),在约5.7亿年前的古生代早期的海洋中占优势,在2.8亿年前的二叠纪灭绝;体卵圆形,背腹扁平,分头、胸和尾节三部分;纵分为三叶。
长3.5∼75公分。
2. 单肢亚门(Uniramia):头部有触角、大腭和小腭。
胸部附肢单肢或双肢。
腹部有的与胸部不分,具附肢;或与胸部分开,附肢有或无。
(1)烛纲(Pauropoda):极小的多足类。
两对附肢变为口器,8∼11对步足。
触角4节(极少6节),末端分枝,并有多节的长鞭。
体长最多为1.9公釐。
(2)倍足纲(Diplopoda):体窄长的多足类,腹部各节由两节合成,每节有两对足和气孔。
头有大腭;小腭愈合成腭唇;有时有单眼;触角短,锤形;胸部是4个单节,生殖孔在第3节。
体长0.3∼28公分。
(3)唇足纲(Chilopoda):体窄长的多足类,有许多明显的腹节,各有一对足,第一腹节的附肢变为毒腭;生殖孔在末节。
体长约0.5∼26.5公分。
(4)综合纲(Symphyla):小型多足类,有3对口器,12对步足和一对後纺器,生殖孔在第4躯干节。
体长最多为8公釐。
(5)弹尾纲(Collembola):昆虫状小节肢动物,分布广。
口器外腭式;触角通常4节;眼简单;3个胸节有足;腹部6节,有分叉的弹器;通常无气管;无马氏管(malpighian tubule)。
8第八章节肢动物
二.节肢动物分类 1)肢口纲:鲎
二.节肢动物分类
2)蜘形纲:蜘蛛、蝎、蜱螨 特征:
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无触角 头胸部笫1、2对附肢为螯 肢和脚须 具4 对足 用书肺和以书肺呼吸 具纺器,能吐丝织网 腹部不分节
二.节肢动物分类 蜘蛛
二.节肢动物分类 蝎目
腹部分二部分
例如:
昆虫纲(蝗虫):头、胸、腹三部分
甲壳纲(虾):头胸部、腹部二部分
蛛形纲(蜘蛛):分胸部、腹部二部分
多足纲(蜈蚣):头部、躯干部二部分
一.门的主要特征 身体的分部在生理机能上也出现了分工: 头部:感觉和取食中心
胸部:运动和支持中心 腹部:营养和繁殖中心
一.门的主要特征
2.附肢分节
节肢动物的附肢也按节排列,与环节动物的附 肢疣足相比,有了重大进步:
三.昆虫纲
小眼可分为集光和感光二 部分: 集光部: 角膜:为特化的表皮,无 色透明,呈平凸或双凸形, 为集光器的笫一透镜。 晶锥:透明的锥状体,由 四个晶锥细胞组成,为集 光器的笫二透镜。
功能:通过和集合光线
三.昆虫纲
感光部:感受光线的刺激 视杆:
一.门的主要特征 4.体被含有几丁质的外骨骼
体壁含有几丁质是节肢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节肢动物的体壁具有一定的硬度,起着相当于 骨骼的支撑作用,故称其为外骨骼。
几丁质是含氮的多糖类化合物醋酸酰胺葡萄糖 (C32H54N4O21)
几丁质以网格状结构包埋在蛋白质的基质中。
几丁质的物理性质是柔软的,具有一定的弹性 和韧性。
由体壁内陷形成分支的管状结构,为陆生节肢 动物昆虫、马 陆、蜈蚣等的呼吸器官。气管上无 毛细血管分布,是直接将氧气输送到呼吸组织。
一.门的主要特征 节肢动物呼吸系统虽然形式多样性,但都是体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气门:是气管与外界的开口,位于身体两侧,胸 部2对,腹部8对,按体节排列。
(3)排泄器官为马氏管。 (4)循环系统 •开管式循环系统,仅1条背血管,自腹部直通头 部。 心脏:8个按体节膨大的心室,每一心室两侧各 有1心耳,是血液注入心脏的孔道,其边缘向内突 形成瓣膜,使血液不会倒流。 动脉:管状。 •血液循环方向:心室搏动 动脉 头部 血腔 向体后行 围心窦 心耳 心室。
呼吸和生殖等各种形态结构。
•身体分部和附肢分节是动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2.具外骨骼和蜕皮现象 节肢动物要在陆地上存活,必须制止体内水分的大 量蒸发,其包在身体外的角质膜,即外骨骼正是起 着这种重要的作用。 •外骨骼 上表皮:最外层,最薄,含蜡层、色素,不透 水。 外表皮:最坚硬部分,含有钙盐、骨蛋白。 内表皮:具柔软、延展性,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几丁质复合体。
附肢7对,后6对成书鳃。生活在海洋中,化石种 类有120种,现存活5种,称鲎,我国沿海有中国 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的分布。 3.蛛形纲(Arachnida) 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无触角,头胸部有6对 附肢,第1对是螯肢,第2对是脚须,后4对为步 足;呼吸器官用书肺和气管;排泄用基节腺和马氏 管。大多生活于陆地,种类约60000余种,如各 种蜘蛛、蝎子、蜱螨。 4.甲壳纲(Crustacea) 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有13对附肢, 腹部附肢有或无;用鳃呼吸,排泄器官是腺体。生 活在海洋、淡水中,极少数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 约有35000余种,如各种虾、蟹、水蚤等。
形状和适应光线强弱以及辨别颜色的功能。
•出现了内分泌系统,在生殖、发育及代谢等方面 起重要调节作用。如,蜕皮激素、保幼激素、脑激 素等。目前,已在节肢动物体内发现了与哺乳动物 类似的激素及其受体,如卵泡刺激激(FSH)、 黄体生成素(LH)以及FSHR和LHR。说明节肢 动物可能具有与高等动物(哺乳动物)一样复杂的 激素调节体制。 8.生殖和发育 • 一般为雌雄异体,并且是雌雄异形。 •有外生殖器。生殖系统除生殖腺、生殖导管、附 属腺体外,高级种类有体外交配和产卵的结构,称 为“外生殖器(genitalia)”,它是由一些附肢
节肢动物总结
1、节肢动物特点:1)虫体左右对称,躯体和附肢(如足,触角,触须等既是分节,又是对称结构。
2)体表骨骼化3)循环系统开放式4)蜕皮和变态现象。
2、虫体体态特点:昆虫纲:头、胸、腹3部分;有1对触角,有/无翅,有3对胸足蛛形纲:头胸、腹/头胸腹;无触角、无翅;幼虫3对足,若虫成虫4对足3、对人体危害(1)直接危害1)搔扰和吸血2)螯刺和毒害3)过敏反应4)寄生(2)间接危害1)机械传播2)生物传播:发育式、增殖式、发育增殖式、经卵传播式昆虫纲1、发育式:1)完全发育:蚊、蝇、白蛉、蚤、蠓、呐、虻、松毛虫、隐翅虫2)不完全发育:虱、蜚蠊、臭虫2、传病口器:1)咀嚼式:蜚蠊2)舔吸式:大多数蝇3)刺吸式:蚊、蜱、螨、虱、臭虫3、传播疾病:1)蚊: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黄热病2)蝇:锥虫病、眼结膜吮吸线虫病3)白蛉:利什曼病(内脏、皮肤、皮肤黏膜)、白蛉热、巴尔通病4)蚤:鼠疫、地方性斑疹伤寒、绦虫病(微小膜壳、缩小膜壳)5)虱:流行性斑疹伤寒、战壕热(五日热)、回归热(螺旋体)6)蜚蠊:肠道机械传播疾病,如细菌、病毒,蜚蠊还可作为丽筒线虫和缩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蛛形纲1、传播疾病:1)蜱:森林脑炎(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蜱媒回归热即地方性回归热(软蜱)、莱姆病(伯氏螺旋体)、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立克次体)、Q热(贝氏立克次体)、2)恙螨:恙虫病即丛林斑疹伤寒(恙虫病立克次体,经卵隔代相传)、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3)革螨: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地方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痘Q热、鼠疫、细菌性疾病4)疥螨:疥疮(虫源病);蠕形螨:蠕形螨病(虫源病)蜱螨致病:1.寄生---疥螨寄生于人体皮内引起疥疮;蠕形螨寄生于毛囊、皮脂腺引起蠕形螨病。
2.叮刺或毒螫---革螨、恙螨叮刺人时可致皮炎;蜱叮咬严重者可致蜱瘫痪。
3.吸血---蜱吸血量大,饱血后虫体可胀大几十倍甚至100多倍。
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主要特征1.身体:①体节:异律分节,体节常愈合,一般由头(感觉和取食中心)、胸(运动和支持中心)、腹(营养和繁殖中心)三部分构成(昆虫纲),或头+胸部=头胸部(甲壳纲、蛛形纲),或胸部+腹部=躯干部(多足纲)。
顶节:身体最前一节;最末一节:尾节,又称肛节。
这两节不是由胚带分节形成,不是真正的体节。
身体左右对称,具附肢(每一体节一对),增强运动能力和灵活性。
②附肢:成对的腹侧体壁外突。
附肢各节之间以及附肢和身体之间都有可动的关节。
功能:a.运动b.咀嚼c.呼吸d.感觉e.生殖基本类型:⑴双肢型:由原肢(2~3节。
前基节+基节+底节)、内肢(由原肢顶端的内侧发出。
一般为5节,分别为座节、长节、腕节、掌节、指节)、外肢(由原肢顶端的外侧发出,节数较多)构成⑵单肢型:由双肢型附肢演变而来。
外肢完全退化。
疣足与节肢的比较:疣足节肢1)按节分布,数量多体部分布数量少2)形态划一形态多样3)与身体之间无关节,附肢不分节身体之间有关节,附肢分节4)无肌肉附着有大量肌肉附着部位序号名称功能头胸部 1 螯肢捕食2-5 步足具颚基,咀嚼食物6 步足具颚基、扇叶能激起水流,利于呼吸腹部 7 唇状瓣捕食8 生殖厣9-13 游泳足具书鳃③骨骼:几丁质外骨骼外骨骼出现的意义:①保护内部器官,防止身体受到伤残。
②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适应于陆地的干燥环境。
③参与运动,其突起成为肌肉的附着点。
外骨骼的两个特点:A.分片(背板、腹板和侧板)节间柔软,利于运动.B.蜕皮.④肌肉:横纹肌(在节肢动物以前的动物肌肉都是平滑肌,从节肢动物开始形成横纹肌,获得高度发达的运动机能)节肢动物的肌肉与体壁之间不形成连续的肌肉层,而是发展为分离的肌肉束。
结构a.躯干肌:背纵肌和腹纵肌相互拮抗使动物身体伸直或弯曲。
b.附肢肌:可以使附肢前后、上下、内外活动。
特点:横纹肌成束,两端着生于坚厚的外骨骼上。
体壁肌按节成对出现(背纵肌,腹纵肌),相互起拮抗作用。
节肢动物的分类和演化
万方数据2生物学通报2006年第41卷第3期计2目:①蜉蝣目(Ephemeroptera),②蜻蜓目(Odona.ta);(B)新翅下纲(Neoptera):计26目:①横翅目(Ple.coptera),②等翅目(Isoptera),③蜚蠊目(Blattodea),④螳螂目(Mantodea),⑤蛩蠊目(Grylloblattodea),⑥螳蠊目(Mantophasmatodea)(2002年命名的新目),⑦竹节虫目(蚺目)(Phasmatodea),(9纺足目(Embiidina)(Em—bioptera),⑨直翅目(Orthoptera),⑩革翅目(DerIIIapter-a),⑩缺翅目(zoraptera),⑩啮虫目(Psocoptera),⑩虱目(Phthiraptera),⑩缨翅目(Thysanoptera),⑩半翅目(Hemiptera),⑧脉翅目(Neuroptera),◎广翅目(Mega.1叩tera),⑧蛇蛉目(Raphidi叩tera),⑩鞘翅目(coleopt—era),⑩捻翅目(strepsiptera),①双翅目(Diptera)延≥长翅目(Mecoptera)延≥蚤目(siphon印tera),⑨毛翅目(Tri—ch叩tera),⑧鳞翅目(Lepidoptera),⑧膜翅目(Hymeno—ptera)(Gullan&Craston,2005)。
不过,一般在教科书中采用六足亚门内分2纲的系统:把原尾、弹尾和双尾3类仍保留在“目”一级的水平,安置在内颚纲(Entognatha)内(原尾目、弹尾目和双尾目);以内颚纲(口器内颚式,即口器的基部隐藏在头囊内)与昆虫纲(口器外颚式,自头囊伸出,暴露在外;其他30目)并列。
但由于内颚纲可能不是一个自然的类群,故此分类系统并不恰当。
顺便提一下,旧的系统中的昆虫纲(广义的,相当于现在的六足动物亚门)分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
无翅亚纲包括原尾目、弹尾目、双尾目和缨尾目(Thysanura)(广义的,现分为石炳目和衣鱼目);有翅亚纲(Pterygota)则包括上列其余各目。
普通动物学-节肢动物门
血管的发达程度与呼吸系统的结构密切相关: 体表呼吸的小型甲壳类(水蚤、剑水蚤)——循 环系统退化或仅有心脏而没有血管; 鳃呼吸的种类(虾、蟹)——循环系统较发达; 气管呼吸的种类——一般只保留身体背部的管状 心脏。 呼吸器官分散在身体各部分,循环系统就比较简 单。 呼吸器官只局限在身体的某一部分时,循环系统 就比较复杂。 无呼吸器官靠全身体表进行呼吸的种类,循环系 统全部退化。
(2)开管式循环系统
节肢动物的循环系统由具备多对心孔的管状心 脏和由心脏前端发出的一条短动脉构成。这条短 动脉未端开口,无微血管相连。血液通过这条动 脉离开心脏,就流泛在身体各部分的组织间隙中, 因此节肢动物的循环系统是开管式的。
混合体腔中含血液+体腔液(血淋巴)
血腔=背血窦+围脏窦+腹血窦 心脏位于消化道背面——与环节动物的背血管同源。 开放式循环系统的特点是:血压降低。如果附肢折断, 可以避免大量出血死亡。血液无色。 昆虫等大多数节肢动物的血管。 血液运行途径: 节肢动物的血液由心脏经动脉进入血腔,直接浸润 着组织和器官,血腔中的血液由心孔流回心脏 开放式循环系统的意义: 由于血液在血管和血腔中运行,血压较低,可避免 因断肢等的大量失血而死亡。
动物界最多的1个类群。记录 > 80 万种,估计自然界
存在 > 120 万种, 如 螳螂、蝗虫、蜜蜂、蝉、甲虫、蝴蝶、蛾子、苍蝇、 蚊子等。
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头、胸、腹三部分,有3对足,两对翅膀。 (1)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头部有1对触角、3对口器附肢、一对复眼和若干单眼 触角: 是重要的感觉器官,有许多感觉器,具触 觉、嗅觉功能,还能感受异性的性信息素。触角的形态 多样,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椐。 单眼只能感光,不能成象。复眼:由许多六角形的 小眼组成 能识别物体的形象,有的昆虫还能辩别颜色
节肢动物
马陆和蜈蚣即为众所周知的多足纲节肢类动物。
编辑本段生长分布
节肢动物在陆地、海水和淡水中都很常见。海水中小型甲壳动物是浮游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其他无脊椎动物、鱼和鲸的食物。陆地上昆虫占优势,作为害虫或给作物传粉,都有重要经济意义。蜘蛛、蜱螨、 节肢动物
蝎和其他蛛形类也生活在陆上。尽管发展了有效的杀虫药,昆虫和蜱螨仍在世界各地威胁人和动物的生活。传播疟疾、黄热病、立克次体病、鼠疫、丝虫病等,毁坏谷物、木材和食品。多足类生活在潮湿场所,经济意义并不大。 节肢动物的坚硬外骨骼影响身体大小,只有水生种类能长得大一些,因为水能支持一部分体重。例如已灭绝的广鳍类长1.8公尺,现存的甲壳类有的更大,巨螯蟹可达6.4公斤重,两钳展开相距3.8公尺。甲壳类外壳高度钙化使体加重而有利于底栖生活。陆生种类不大︰最大的昆虫和蜘蛛不超过100公克;最小的是某些寄生蜂和螨类,长不到0.25公釐,结构虽复杂,重量却小于一个大细胞的细胞核。深海蟹(Ethusina abyssicola)存在于超过4,000公尺的深处,而跳虫(弹尾类)和跳蛛(蜘蛛类)见于埃佛勒斯峰6,700公尺以上的高处。弹尾类和甲螨能在南极洲定居。许多节肢动物是体内、外的寄生虫。
目录
基本简介
外形特征主要特征
身体的分区
生长分布
具体分类三叶虫亚门
节肢动物分类
节肢动物分类
节肢动物是拥有可以分割的身体的动物,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
动物,是动物界中的四大类之一。
节肢动物被划分为三大类:软体动物、硬体动物和端粒动物,其中,软体动物是人们普遍接触到的,它
们主要分布在淡水、海水和地下湿润的环境中,如蚯蚓、海参、蛤蜊等,它们没有外壳,身体常常由硬壳、软壳和小孔组成,有一对触角。
硬体动物主要分布在较干燥的地方,如蜈蚣、木虱等,它们的身
体外壳硬而坚固,它们的触角短而粗,这类动物也有一些多足动物,
它们的行动脚特别多,有助于它们爬行或跳跃。
最后,是端粒动物,它属于最小型的节肢动物,主要分布在水中,如水母、半椿等,它们通过贝壳形成一个外壳保护自己,有一对短粗
的触角,它们也具有推进器,可以有效地移动,并通过摄入和排出水
进行消化。
总之,节肢动物是最古老的动物,分布广泛,包括软体动物、硬
体动物和端粒动物。
它们生活在淡水、海水和地下湿润的环境中,具
有可移动的能力,他们的触角和外壳有助于他们的生存,构成了地球
上现存的动物。
了解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与进化历程
特点:适应各种环境,具有高度多样性和适应性
添加标题
进化历程:从海洋到陆地,从简单到复杂,不断适应环境变化
添加标题
形态特征
身体分节:节肢动物的身体由一系列相似的节组成,每个节都有一对附肢。
附肢发达:节肢动物的附肢非常发达,适应于各种环境,包括游泳、爬行、跳跃等。
适应性强:节肢动物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包括水生、陆生和空中的环境。
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与进化历程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01
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节肢动物的分类与特征
03
节肢动物的进化历程
04
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05
节肢动物的未来展望
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节肢动物的分类与特征
02
分类与分布
分类:昆虫、蛛形纲、甲壳纲等
添加标题
分布:全球各地,从沙漠到雨林,从深海到高山
卵的孵化:节肢动物的卵通常在适宜的环境中孵化出幼虫或若虫。
变态发育:一些节肢动物经过变态发育,从幼虫变态成为成虫。
生命周期:节肢动物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若虫、成虫等阶段。
节肢动物的进化历程
03
起源与早期演化
节肢动物起源于寒武纪,早期形态为无脊椎动物,具有外骨骼和分节的附肢。
奥陶纪时期,节肢动物演化出更多的种类,包括三叶虫纲、甲壳纲和蛛形纲等。
繁殖能力强:节肢动物的繁殖能力非常强,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变化并繁衍后代。
生活习性
节肢动物的生活环境多样,包括水域、陆地和空中。
节肢动物的食物来源广泛,包括植食、肉食和腐食等。
节肢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感官器官,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
医学节肢动物
医学节肢动物学一、概论医学节肢动物:指与医学有关,即危害人畜健康的节肢动物。
医学节肢动物学:是研究节肢动物的形态、分类、生活史、生态、地理分布与传病的关系及防制措施的科学。
节肢动物的特征:1.虫体左右对称,身体和附肢既是分节,又是对称结构;1.体表骨骼化;2.具有开放性的循环系统;3.生活史中有蜕皮和变态现象。
与医学有关的节肢动物:昆虫纲:如蚊、蝇、蚤、虱等。
蛛形纲:如蜱、螨、蜘蛛、蝎等。
甲壳纲:多作为一些寄生蠕虫的中间宿主,如蟹、蝲蛄、剑水蚤等。
唇足纲:如蜈蚣。
强足纲:如马陆。
节肢动物的危害:1.直接危害(1)骚扰和吸血:蚊、蚤等吸血。
(2)螫刺和毒害:蜈蚣、螫刺的人。
(3)过敏反应:尘螨、粉螨等引起的过敏。
(4)寄生:蝇幼虫、疥螨的寄生2.间接危害:指节肢动物传播疾病,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称为虫媒病。
传播疾病的方式:(1)机械性传病:病原体在形态数量上均未发生变化,如蝇传播痢疾杆菌。
(2)生物性传病: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了发育、增殖、发育增殖等阶段。
①发育式:病原体只有发育,无繁殖;②增殖式:病原体只有数量的增加,但无形态变化,如蚤传鼠疫杆菌;③发育增殖式:上二者兼有之,如疟原虫蚊体期④经卵传递式:病原体经卵传给下一代如蚊传乙型脑炎等。
节肢动物的防制:1.环境防制:通过改造节肢动物孳生栖息的环境。
2.化学防制:杀虫剂、驱避剂、引诱剂等。
3.生物防制:利用灭敌或其它代谢物防制害虫。
4.物理防制:利用声、光、电、热等捕杀或驱赶害虫。
5.遗传防制:改变害虫的遗传物质。
6.法规防制:通过国家制定或公布条例,以防止害虫入境。
二、昆虫纲概论1.昆虫纲的主要特征:成虫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一对,胸部有足3对。
头部:触角一对,复眼一对,有的昆虫可有单眼。
口器有三类:刺吸式、咀嚼式、舐吸式胸部:分前、中、后胸。
三对足,每足分基节、转节、股节、胫节、跗节,跗节又分为1~5节,翅一对或两对或无。
腹部:由11节组成,最后数节变为外生殖器。
古生物学-节肢动物
(二) 装饰和腹面构造
三叶虫附肢数和体节数相同。头部具5对附肢, 前一对为单支多节的触角,—有触觉和嗅觉的 功能。其余4对和胸部、尾部的附肢皆为双支 型。即包括内肢和外肢,内肢为主支,分七节, 末端具爪;为爬行和挖掘的步脚;外肢也叫鳃 肢,具板叶状的鳃叶,司呼吸和游泳。 一般认为头鞍之下为胃的位置。口之后有管 状肠道直通尾部。三叶虫的肌肉系统比较发达, 其附着的痕迹也多集中在轴部。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一、概述及分纲
节肢动物是由环节动物发展来的一个比 较高级的无脊椎动物类别,如现代生存 的虾、蜘蛛、蜻蜒等,也是最庞大的一 个动物门类,无论种类和数量都占统治 地位。节肢动物由于辐射适应而得到广 阔的发展,既可在水中生活,又可在干 燥的陆地和空中生活。
概述(Introduction)
(一)三叶虫的构造
1 . 背 甲 构 造 ( dorsal shield) 三叶虫背甲成分 以碳酸钙和磷酸钙为主, 质地坚硬,所以成为地史 时期最早大量形成化石的 动物门类。背甲主要包裹 虫体背侧和腹侧边缘,呈 长卵形或椭圆形,略上隆, 通常长3-10厘米,小者不 及6毫米,大者可达70厘 米。
头鞍:头鞍是头部中间隆起部分,两侧为背沟所限, 其形状多样,有两侧平行的,有向前收缩的,有中 部收缩的,也有向前扩大等等。其向上隆起的程度 也各异,一般适度上凸,有的凸度极大成球形,有 的则低平难于和颊部区分。
头鞍有时光滑,有时具成对的沟,为头部分节的痕迹, 称头鞍沟(glabellar furrow)或鞍沟,鞍沟数最多不超过4对, 可在中部相连,通常自前向后加长、加深。鞍沟把头鞍 分成若干鞍叶。在某些类群中头鞍中后部中央有一小瘤 称为中瘤。头鞍之后为颈环,其间以颈沟为界,颈环中 部可具颈瘤(occipital node),有时向后延伸成颈刺。
无脊椎动物学-节肢(肢口纲、甲壳纲)
② 血管:循环系统的复杂程度和血管的发达 程度与呼吸系统有密切关系:
呼吸系统简单(鳃呼吸,呼吸器官局限于身 体的某一部分),血管发达,循环系统复杂, 如虾、蟹等;
呼吸系统复杂(气管呼吸,气管分散在全身 各部分),循环系统简单,仅具管状心脏,血 管基本消失,如昆虫;
用体表呼吸的小型节肢动物循环系统消失或 仅具心脏无血管,如水蚤与剑水蚤。
2021年11月27日
2.2 具双肢型附肢
除了触角和尾节外,每一体节都有一对 分节的双肢型附肢。较低等的种类附肢特化 不明显,较高度的种类附肢因着生部位不同、 执行功能不同而发生特化:着生在口附近的 原肢节发达,适于抱持或研磨食物;胸部用 于捕食及爬行的附肢,外肢节消失,内肢节 发达,且多分节;腹部用于游泳的附肢,则 内外肢节均发达。
节肢动物的感觉器官分布 于整个体表,多集中在触角、 附肢及关节处,比如单眼、复 眼、各种感觉器、化感器等, 用以感受各种刺激。
2021年11月27日
6. 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系统
节肢动物胚胎发育早期也形成体腔囊, 在继续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形成真 体腔,而是退化为生殖管腔、排泄管腔和围 心腔。
肌肉束往往成对地互相起拮抗作用。
2021年11月27日
4. 具成对、分节的附肢
节肢动物的附肢也按节排列,但附肢本身分
节(节间以关节膜相连),并以关节与身体相连。
附肢演化为执行不同功能的器官:触角、口器 等。
2021年11月27日
5. 发达的神经系统和灵敏 的感觉器官
索状神经系统,神经节多 出现愈合。多数种类脑可分成 前脑、中脑及后脑。
外有钙质的骨板保护,第 二触角退化,胸部6对附肢长 而多节如蔓,营固着生活。 如藤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2生物学通报2006年第41卷第3期计2目:①蜉蝣目(Ephemeroptera),②蜻蜓目(Odona.ta);(B)新翅下纲(Neoptera):计26目:①横翅目(Ple.coptera),②等翅目(Isoptera),③蜚蠊目(Blattodea),④螳螂目(Mantodea),⑤蛩蠊目(Grylloblattodea),⑥螳蠊目(Mantophasmatodea)(2002年命名的新目),⑦竹节虫目(蚺目)(Phasmatodea),(9纺足目(Embiidina)(Em—bioptera),⑨直翅目(Orthoptera),⑩革翅目(DerIIIapter-a),⑩缺翅目(zoraptera),⑩啮虫目(Psocoptera),⑩虱目(Phthiraptera),⑩缨翅目(Thysanoptera),⑩半翅目(Hemiptera),⑧脉翅目(Neuroptera),◎广翅目(Mega.1叩tera),⑧蛇蛉目(Raphidi叩tera),⑩鞘翅目(coleopt—era),⑩捻翅目(strepsiptera),①双翅目(Diptera)延≥长翅目(Mecoptera)延≥蚤目(siphon印tera),⑨毛翅目(Tri—ch叩tera),⑧鳞翅目(Lepidoptera),⑧膜翅目(Hymeno—ptera)(Gullan&Craston,2005)。
不过,一般在教科书中采用六足亚门内分2纲的系统:把原尾、弹尾和双尾3类仍保留在“目”一级的水平,安置在内颚纲(Entognatha)内(原尾目、弹尾目和双尾目);以内颚纲(口器内颚式,即口器的基部隐藏在头囊内)与昆虫纲(口器外颚式,自头囊伸出,暴露在外;其他30目)并列。
但由于内颚纲可能不是一个自然的类群,故此分类系统并不恰当。
顺便提一下,旧的系统中的昆虫纲(广义的,相当于现在的六足动物亚门)分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
无翅亚纲包括原尾目、弹尾目、双尾目和缨尾目(Thysanura)(广义的,现分为石炳目和衣鱼目);有翅亚纲(Pterygota)则包括上列其余各目。
1。
4多足亚门体分头和躯干部:头部有触角、大颚、第1小颚(或愈合)和第2小颚(不同程度的愈合,或无)等4对附肢;躯干部长,由许多相同的节组成,各节有1。
2对足。
约12000种,全为陆生种类。
分4个纲:1)倍足纲(Diplopoda)(马陆);2)唇足纲(Chil叩oda)(蜈蚣、蚰蜒);3)少足纲(Paumpoda)(蝎虫戋;4)综合纲(Symphyla)(幺蚰)。
2节肢动物的起源学者们普遍认为与节肢动物近缘的是缓步动物(Tardigrade)(熊虫)和有爪动物(Onych叩hora)(栉蚕)。
形态学的研究和近30年来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都支持节肢动物和缓步动物是姐妹群.这两类然后又与有爪动物构成姐妹群的关系。
学者们把这3类合称为泛节肢动物(Panarthropoda)(图1),对构建这3类亲缘关系的共同衍征并无多大的争议。
但是不同的研究者对泛节肢动物是否与环节动物(Annelida)来自同一祖先尚有争议。
泛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的共享的衍征包括:有一与众不同的“脑”以及按体节排列的神经节;心脏长管状。
位于背方,系由一纵血管演变而来;有4~5束纵肌;朗基因(en舯iledgene),体节极性基因(segmentalpolaritygene)在早期的分节过程和神经发生时,按体节双重复表达。
泛节肢动物的体腔被认为是由它们与环节动物的共同祖先的成对的体节腔变化而来.因为这两大类的体节的端细胞发育和最终造成身体的分节根本上是相同的,而且可以认为是同源的,这被认为是强有力共同衍征。
由于法国动物学家居维叶(G.Cuvier)在1817年为这些类群创立了“Articulata(关节动物)”一名,所以也称为“关节动物假说”。
但在1999年,Aguinaldo等人基于18SrDNA序列资料的分析提出另一种假说,把节肢动物、缓步动物、有爪动物、线虫动物、线形动物、动吻动物和曳鳃动物这些已知“蜕皮”的后生动物归在一起.称之为“蜕皮动物(Ecdysozoa)”。
蜕皮动物中不包括环节动物,所以与前说是对立的。
不过有许多学者对此假说提出种种质疑,在此限于篇幅,不作详细说明。
图1节肢动物和近缘类群f泛节肢动物)的亲缘关系(蝗虫图仿自堵南山,1988;熊虫、栉蚕和蚯蚓图仿自Hickman拼aj.。
1997)国外的化石资料表明:节肢动物可能在寒武纪已成为种类数量占优势的类群.在晚寒武世发现的种类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占总数的1/3以上。
在瑞典奥斯坦(Orsten)的上寒武世的沉积物中发现的大量甲壳类的化石,有许多与现代的甲壳类如头虾类、鳃足类非常相似。
由于保存完好,可以看到许多古代种类体节和附肢的细微构造。
它们具备现代甲壳类的所有属性,如:复眼、头盾、无节幼体(有用于运动的第1触角)、第2触角和大颚两肢型。
我国学者也发现早在5.2亿年前已经有类似现生甲壳动物的不同的体躯分化,占据了不同的生境(Chenef“.,2001)。
3节肢动物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和演化多年来.多数学者在探讨昆虫起源时,都认为六足类与多足类最近缘。
例如颚肢亚门、单肢亚门和缺角类的提出都是建立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的。
但近年来学者们在特征分析中得到1个“六足类+甲壳类”的分支,从而提出“泛甲壳动物(Pancnlstacea)”的概念。
他们认为六足类不是与多足类,而是与甲壳类最近缘。
这一观点得到来自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形态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资料(如12SrDNA、28SrDNA、EF一1仅、POLII、Hox基因、中枢神经系的发生等)的强烈支持。
而且研究还表明:甲壳动物实际上是1个并系类群.即现在的甲壳亚门并没有把同一祖先的所有后裔都包括在内。
泛甲壳动物的观点就是说:“昆虫是陆生 万方数据2006年第41卷第3期生物学通报3的甲壳动物”,而且两者的关系是互为并系。
这种情况就像把鸟类看成是会飞的爬行动物一样。
图2关于节肢动物系统发生的推测(自Miller&Harley,2005)对节肢动物系统发生的一种推测如图2所示,现作进一步的说明下:1)最早的节肢动物可追溯到6亿年前,有趣的是最早的化石不是三叶虫,而是与甲壳类相似。
有人推断节肢动物都源自一个基干类群——古代的甲壳类,或“原甲壳动物(Protoclllstacea)”。
2)三叶虫出现于寒武纪的早期.可能是自原甲壳动物演化出来的第1主支,它们是当时最繁盛的节肢动物,直到2.4亿年前(二叠纪和三叠纪之间)灭绝。
3)螯肢动物肢口类可能起源自前寒武纪的晚期,在寒武纪中大爆发。
肢口纲广鳍目(Eurypterida)(已灭绝)和剑尾目(Xiphosura)的化石见于5亿年前的奥陶纪。
广鳍目的鳍鲎(Pterygotus)是节肢动物中个体最大者,体长近3m,曾在古代的海洋和淡水中一直生活到二叠纪,在志留纪和泥盆纪十分繁荣。
有证据表明:广鳍目的某些种类甚至演化为两栖的或半陆生的。
剑尾目大多灭绝,现仅剩3属5种,成为一类“活化石”。
到志留纪许多螯肢动物演化为陆生种类。
4)在化石中随后出现了多足动物。
现生的多足类都是陆生的,但最早见于奥陶纪晚期与志留纪早期之间的化石却是海洋种类。
陆生种类在志留纪中期才出现,它们与陆生的螯肢动物共同在陆地上栖息。
5)六足类是节肢动物中最后出现的一支。
类似今天的弹尾类和石蛹类的化石出现在泥盆纪的早期,可追溯到3.9亿年前。
但在志留纪发现的一些遗迹化石与六足类非常相象,以及分子钟的资料似乎表明昆虫的起源应推前到志留纪的早期。
第1个有翅昆虫的化石见于泥盆纪稍晚时。
随着1.3亿年前开花植物的出现.以及昆虫飞行的演化.昆虫在白垩纪可能有了快速的发展。
昆虫基本上是一陆生类群,水生种类是次生性进入水生境后产生的。
6)现在的甲壳动物起源自节肢动物进化树的很基部的分支.而且可能由原甲壳动物在不同时期多次演化而来(图中多条未具体标名的进化支)。
最后可归纳为以下几点:节肢动物是一单系类群:节肢动物在地球上很早就出现。
它们的多样化在后生动物很早的时期(前寒武纪)就已开始,到寒武纪已成为地球上种类最多的一门后生动物:一类古老的甲壳动物是所有现在的节肢动物的祖先:现生甲壳动物是一并系类群,与六足动物近缘,两者互为并系(图2未表达);甲壳动物和六足动物构成泛甲壳动物。
真如古生物学家所主张的.要想最终弄清节肢动物起源的奥秘,还需依据已灭绝了的“基干类群”的化石证据。
近年来,我国学者发现了兼有节肢动物和叶足动物(Lobopodia)(具有叶足状不分节附肢的蠕虫)特征的化石.为进一步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演化信息(刘建妮等,2004)。
结束语:节肢动物为什么从古就取得巨大的成功,并一直延续到今。
专家们作如下的解释:1)节肢动物中的微型种类可以栖息在各种微小的生境内,如海洋沉积物、珊瑚礁、藻类、苔藓、低等植物和各种动物体上;小型昆虫和螨类占据了所有陆上的微生境。
2)昆虫在水中与藻类、在陆地与植物形成亲密的关系并协同进化;甲壳动物以藻类作为它们的生活场所和食物,也协同进化。
3)昆虫是最早的会飞的动物,使它们能到达其他无脊椎动物不能到达的生境。
4)分节现象(系列重复的体节和附肢)为体制的千变万化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为趋同进化、并行进化和反向进化等进化过程提供了无穷的空间;Hox基因和其他调控基因的变化使体制发生巨大的变化。
附言:由于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文介绍的资料如有不当或需更新处,欢迎读者不吝指正。
关于节肢动物的形态和生物学.读者如有兴趣可参看笔者前已发表的拙作(宋大祥和堵南山,2004;宋大祥,2004),在此不再赘述。
感谢张超同志协助制图和准备文稿。
——笔者主要参考文献l刘建妮,舒德干.韩健等.澄江化石库中具眼睛的珍稀叶足动物及其在节肢动物起源上的意义.科学通报,2004,49(10):977—984.2宋大祥.无脊椎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学通报,2004,39(3):l一4.3宋大祥.周开亚.2003.节肢动物高级阶元的系统发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21:12—15.4宋大祥,堵南山.节肢动物.生物学教学,2004,29(8):1—4.5尹文英.有关六足动物(昆虫)系统分类中的争论热点.生命科学,2001,13(2):49—53.6尹文英.从泛甲壳动物新假说评述节肢动物系统进化的研究进展.动物学研究,2003,24(1):1l一16.7BmscaR.C.&G.J.Bmsca,Invertebmtes.2nded.,sinauerAssociates,Inc.,Sunderland,2002:936pp.8ChenJ.Y.,Vannier,J.&D.Y.Huang,Theori矛nofcrustaceans:newevidencefromtheE盯lyCambrianofChina.Proc.R.Soc.London,B,2001.268:2181—2187.9GullanP.J.&P.S.Craston,Theinsects:an0utlineofentomology.3rded.,Blackwell,PublishingLtd.,USA,2005:505pp.10HickmanC.P.,Roberts,L.S.&A.Larson,Integratedprinciple8ofz00logy.WCBPublisher8,USA,1997:90lpp.11MillerS.A.&J.P.Hadey,Zoology.6“ed.,McGraw—Hill,Boston,(BF) 万方数据节肢动物的分类和演化作者:宋大祥, Song Daxiang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刊名:生物学通报英文刊名:BULLETIN OF BIOLOGY年,卷(期):2006,41(3)被引用次数:2次1.刘建妮;舒德干;韩健澄江化石库中具眼睛的珍稀叶足动物及其在节肢动物起源上的意义[期刊论文]-科学通报2004(10)2.Gullan P J;P S Craston The insects:an outline of entomology 20053.Chen J Y;Vannier J;D Y Huang The origin of crustaceans:new evidence from the Early Cambrian of China[外文期刊] 20014.Brusca R C;G J Brusca Invertebrates 20025.尹文英从泛甲壳动物新假说评述节肢动物系统进化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动物学研究 2003(01)6.尹文英有关六足动物(昆虫)系统分类中的争论热点[期刊论文]-生命科学 2001(02)7.宋大祥;堵南山节肢动物[期刊论文]-生物学教学 2004(08)8.宋大祥;周开亚节肢动物高级阶元的系统发生 20039.宋大祥无脊椎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期刊论文]-生物学通报 2004(03)ler S A;J P Harley Zoology 200511.Hickman C P;Roberts L S;A Larson Integrated principles of zoology 19971.尹文英从泛甲壳动物新假说评述节肢动物系统进化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动物学研究2003,24(1)2.谢强.卜文俊.李新正.郑乐怡有关节肢动物系统发育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动物分类学报2002,27(3)3.邵红光.SHAO Hong-Guang关于节肢动物系统分类与进化的分子佐证[期刊论文]-动物分类学报2000,25(1)4.宋大祥.堵南山节肢动物[期刊论文]-生物学教学2004,29(8)5.朱明生.杨自忠.张志升.ZHU Ming-sheng.YANG Zi-zhong.ZHANG Zhi-sheng中国跳蛛科1新种和1新纪录种(蛛形纲:蜘蛛目)[期刊论文]-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5)6.廖永岩.叶富良中国鲎资源已告危急[期刊论文]-中国水产2000,299(10)7.Aline Ferreira QUADROS.Paula Beatriz ARAUJO新热带区两种潮虫的生态特征(甲壳纲:等足目)[期刊论文]-动物学报2007,53(2)8.郭风平.方建斌中国园林动物起源与变迁初探[期刊论文]-农业考古2004(3)1.贾少波.贾鲁跳虫与"会跳跃的虫类"[期刊论文]-生物学教学 2010(1)2.贾少波.李朝晖.张玉平.赵岩.岳丽蕊跳虫新分类系统的目科检索[期刊论文]-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本文链接:/Periodical_swxtb20060300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