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
...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科举制由隋代创立,完备兴盛于唐朝,衰落于明、清。

1905年,开始推行学校教育,科
举制度彻底被废除。

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称为“察举制”。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

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

公元前178年,汉文帝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后又下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

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

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

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

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

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亲信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公元220年,曹丕采用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有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曹芳时,司马懿当国,在各州加置大中正,因此有大小中正的分别。

但是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况。

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因此开始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提名,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地方一级的征聘制度)和九品中正制。

隋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

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

由此,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

2主要内容
魏晋以来,均以“九品中正制”选拔、任用人材,由是导致门阀世族垄断朝政。

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因此开始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铨举,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隋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

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

由是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中。

唐朝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制度,并使科举制逐渐完善,使我国科举制度进入鼎盛时期。

唐朝科举制度分制科和常科两种取士方法。

制科由皇帝临时下诏设科考试,以待“非常之才”。

应试者可以是现任官吏,也可以是常科及第者,还可以是庶民百姓。

唐太宗时扩大国学的规模,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进士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

武则天时亲自进行殿试,并增设武举。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科举制在唐朝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
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宋朝对科举制做了不少改革。

宋太祖时正式建立殿试制度,即礼部考试后由皇帝在殿廷主持最高一级考试。

考生在殿廷及第后,可直接授官。

北宋时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第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

南宋以后,改称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宋朝科举制基本上仍分制科和常科。

常科考试分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

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也称省试。

元朝科举制度也分乡试、会试、御试三级,但将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分开考试,并分别登榜。

元朝科举考试重经义而轻诗赋。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变得十分严密,各种弊端也愈发严重。

明清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校与科举考试紧密结合,进学校成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由之路。

考试程序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举行,考生应先参加县试和府试,录取后再参加由中央派往各省的学道(或称学政、学台)所支持的院试,院试录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

乡试逢子、卯、午、酉年举行。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举人可于第二年进京参加中央举行的会试。

会试由礼部主持,逢丑、辰、未、戌年的3月举行。

会试录取者称贡士或进士,别称明经。

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的同年4月21日举行。

凡贡士均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分三甲录取。

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为“同进士出身”,一甲第一名称状元,如果乡试、会试、殿试均考取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俗称“连中三元”。

一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合称三鼎甲。

明清时期科举制的最大变化是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乡试和会试,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生答题有固定的程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

规定一篇文章在开始的破题、承题之后,必须有起讲、领题(入手)、提比(起股)、中比(中股)、后比(后股)、束比(束股)、落下等部分。

在提比、中比、后比、束比的每一部分必须有两股两相排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所以这种严格的文体又称八股文。

即“八股取士”。

科举制的确立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政治的选拔官吏。

但随着封建统治的没落,科举制度的弊病也愈显明显。

由于明清时期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考试形式的死记硬背,一切有用的知识都不涉及,把读书人的思想禁锢在孔孟之道之中,不但不能选拔有真才实学之士,而且束缚学术思想的发展,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废除科举制度。

3历史沿革
科举制度是古代读书人,参加选拔考试的制度。

它是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