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小论文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小论文撰写

高三历史小论文撰写

范文
从遥远的原始社会发展到有了属于人类的思想、文化,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 中华文明的早期基础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奠定了下来。我们可以将祖先们的历史 分为无数个阶段,然而寂然凝虑,倘若让我们一同回到历史,我们又应以何种眼 光来将种种思绪相接于千载轮回之中呢? 三皇五帝,秦皇汉武,我们回顾到了这段分分合合初具雏形的天下之势, 有大一统,也有小分裂。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定居,并从事起了农业生产。即 而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奴隶王朝——夏。前16世纪夏为商所灭。由此奴隶制开始 占主要地位,于是发展至前1070的西周,奴隶制终于走上了繁荣……即之而起 的大动荡时代——东周,最终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王朝所结束!这 一时期有人将其概括为一段史前史,我不能说这就十分贴切,但事实上历史在告 诉我们中华民族开始懂得了奋斗! 秦始皇大一统中国,至此一个完整的中华民族似乎才得以应运而生,我们放 眼观望,发现这世界如此之大,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靠自身的发展,相互交流与传 播尤为重要。于是有了西汉时的丝绸之路。到了隋唐时代,尤属唐朝,对外交往 空前频繁,所以很自然地便造就了当时名震世界的强国。短暂的五代十国纷乱割 据造就了一个北宋。即而促成了以北宋、契丹、党项为首的三足鼎立,竞争之激 烈是我们前所未见的!而后,中国又进入了南宋与金的南北对峙时期。之后,由 北方少数民族建立起了元朝。日月穿梭
o没有历史定论的史论题,例:关于科技革命是把双刃剑的问题;制 度的创新引导现代化的进程。
例题: 梁启超在民国初年曾发表过一篇《中国史叙论》,作为中 国通史纲领。 “第—,上世史。白黄帝以迄秦之统…是为中国之中国, 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第二,中 世史。其秦一统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心,即中国 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颐、竞争最烈之时代也。……第三, 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 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对梁启超的这一“纲领”,后人多有评论。有人认为,它 揭示了“中国民族”发展的主线;有人认为,它只看到了“中 国民族”发展的一个方面,有许多不足之处,你是怎样理解的? 有何评论?请自拟论题,写—篇历史小论文。

中国通史范文澜

中国通史范文澜

中国通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古代历史的著作,范文澜继承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大大发展了通的意识,对通史编撰提出新的要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通史范文澜,一起来看看吧!范文澜简介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初字芸台,后改字仲澐(另一说字仲潭),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家。

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国立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等校任教,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长期从事该书的修订工作。

1940年1月,范文澜带了30多箱书籍,从河南抗日根据地来到延安,主持中央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的工作。

还著有《中国近代史》(上册)、《文心雕龙注》、《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

1969年7月29日逝世于北京。

范文澜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他于19401941年在延安撰成《中国通史简编》,共56万字,出版后受到广泛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历史见识上和史料积累上达到更高水平,于是决定对本书从头修订,至1965年完成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自远古至五代十国部分,共计110万字,因而实际上是著者用十几年功夫重写。

这部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性著作,在叙述中国历史进程所表达的史识上,在讴歌民族精神、阐发民族智慧上,在反映各民族共同创造祖国历史上,在评价历史人物上,在描绘多样的社会生活上,在阐发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上以及全书的编纂、组织上,都在延安版成就的基础上更臻新的境界,成功地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雄浑壮阔、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

范文澜是第一个以革命史观为指导从事历史撰述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建构了革命史学的基本框架。

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通史体系,缔造了近代史研究的革命史范式,特别注重对中国历史发展特殊性的研究,对于民族发展史、民族关系史若干命题提出了一系列创见,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通史论文--伍子胥

中国通史论文--伍子胥

我心目中的英雄——伍子胥摘要:从小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成为英雄,看着电视剧里的南慕容北乔峰的侠义心肠,我觉得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但事实呢?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正英雄?他帮助别人灭了自己的祖国,也预言了吴国的灭亡;他又因几番劝谏吴王不可保留越国,结果被奸臣所害。

他会将杀害自己父兄的楚平王鞭尸三百。

然而他也会为了救渡自己的渔夫而放弃攻打郑国。

他有张弓拒捕,桀骜不驯的一面;也有忍辱负重,虽困病交加、中途乞讨也不忘郢都仇恨的一面。

他有政治眼光,有远见,有头脑,他为吴国率兵打仗,为吴王称霸一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在我看来他却比英雄更胜。

关键字:英雄仇恨智谋忠臣正文:英雄原来是指英雄原来指品质优秀,无用超群,无私忘我而令人敬佩的人。

为什么说伍子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呢?首先就品质优秀这一条,就足够引来无数非议。

“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

”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

二子到,则父子俱死。

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

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

”据太史公所言,伍子胥的兄长伍尚更品质优秀,明知此去凶多吉少毅然选择前往,够勇敢够无私令人敬佩,而伍子胥却选择逃走,如果还说他是品质优秀,怎么也说不过去。

然而,谁又能说他的选择错了呢?他逃走是怕死吗?不是。

他只是怕“俱灭,无为也”,他想的是“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难道不对吗?我想尚与员这对兄弟正如司马迁所说“皆贤”,但是尚更符合英雄之说。

而我个人则更倾向于员,因为他有抱负并且有能力实现他的抱负,也许为人所诟病,但我觉得这样做更有现实的意义。

所以,对于伍子胥的行为,我的评价是:不是英雄胜似英雄。

我想伍子胥不能成为英雄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仇恨。

连太史公都说“怨毒之於人甚矣哉!”谁说不是呢,如果不是仇恨的支撑,伍子胥便不会逃走,可以说因为仇恨才会有后来的伍子胥。

范文澜中国通史

范文澜中国通史

范文澜在黄土高坡写中国通史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初字芸台,后改字仲澐(另一说字仲潭),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家。

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国立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等校任教,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长期从事该书的修订工作,还著有《中国近代史》(上册)、《文心雕龙注》、《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

范文澜在私塾读书时,就已经读了《四书》、《五经》和《泰西新史揽要》等书。

他尤爱读《礼记》“大同之世”、陶潜《桃花源记》。

还瞒着塾师和家长,偷阅中国古典小说。

中学时代,课外喜读翻译小说中的《鲁宾逊漂流记》、《国粹学报》上章炳麟等人的文章。

大学时代,从刘师培治经、陈汉章治史,黄侃学文。

常读《新青年》。

在南开大学任教时,应顾颉刚之约,组织朴社,出版书刊。

1925年出版的《文心雕龙讲疏》,是范文澜的第一部学术著作。

1926年,出版了《群经概论》。

1931年,出版了《正史考略》、《文心雕龙讲疏》改为《文心雕龙注》,于1936年出版。

从范文澜早年三部学术著作看出,他文学、经学、史学都很精通。

范文澜《中国通史》表现是什么制度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中写道:“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

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这一说法表现的是古代哪一种制度: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度D.世卿世禄制答案A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分封制正式起源于何时,近代学者说法不一。

分封制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

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封建制度。

五帝三代时期不断发展,到周朝时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达到顶峰。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分析中国古代盛世和衰败的原因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分析中国古代盛世和衰败的原因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论文题目分析中国古代盛世和衰败的原因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分析中国古代盛世和衰败的原因摘要:中国历史上三次盛世特征,社会总体上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国家富足,国力领先于世界;消除了内忧外患,军力国势强盛,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周边没有相抗衡的力量;文化繁荣,对周边地区有巨大的影响力;兴盛的局面持续时间较长。

盛世“盛极而衰”的内在根源,社会意志消退和睿智的领袖后继乏人;忧患意识丧失,歌舞升平,忽视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妄自尊大,固步自封,看不到世界潮流的浩浩荡荡。

关键词: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内忧外患文化繁荣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妄自尊大我很幸运这学期选择了《中国通史》这门课,朱老师讲课幽默而赋有哲理,这些深深的吸引力我,通过学习这门课,我才真正明白,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又是怎样形成当今的样子,这背后是什么力量主宰着中国的历史命运。

朱老师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真让人佩服,如赫连勃勃的魏晋南北史、萧让的的唐史、招福的女性史,汉史、宋史、明清史等等,还有人物传记、制度经济分析等,听来来无不畅快淋漓,让人大开眼见。

其中我对中国古代盛世和衰败的原因颇感兴趣。

下面就中国古代因何而盛,因何而衰,做一下剖析: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中两千多年都是在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下度过的,这之间,自然有盛世也有乱世,这是必要的一种循环过程,也就是“先儒们所谓的“一治一乱”。

但是,跳出这种治乱兴衰的外在框架,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其封建社会的本质并无改变。

盛世,在一定意义上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内政外交均有建树的状况。

内政方面可表现为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思想活跃、文化昌盛等形式;外交方面可变现为军事强大、贸易繁荣、影响力大等形式。

中国历史上三次盛世中国历史上三次盛世的具体情况有很大差异,但总体上看,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其共同特征。

一、社会总体上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国家富足,国力领先于世界。

这三个朝代建立之初,都承大乱之后,人口丧亡,经济凋敝。

历史小论文作文模板

历史小论文作文模板

历史小论文作文模板
历史小论文,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农业在古代中国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最早的原始农业时期到商周时期的农业革命,再到秦汉时期的农业制度,每一个阶段都对中国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原始农业时期,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农具,农作物种
植以小麦、稻米、黍米为主,畜牧业也逐渐兴起。

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比较贫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古代中国的农业开始逐渐进入了农业革命时期。

商周时期是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在这一时期,农具的使用得到了普及,水利工程的建设也逐渐兴起。

同时,农作物的种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农民开始种植大豆、棉花等作物,畜牧业也得到了发展。

商周时期的农业革命为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是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农具的使用更加普及,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农作物的种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棉花、甘蔗等作物的种植逐渐兴起,畜牧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农业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原始农业时期到商周时
期的农业革命,再到秦汉时期的农业制度,每一个阶段都对中国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通史论文

中国通史论文

陈平——汉初第四杰摘要:汉初三杰,在我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而陈平,世人却鲜有耳闻,大多只是隐隐约约记得电影《鸿门宴》中有都尉助沛公逃走,自称陈平。

可是我要说的陈平是其智不下张良,其治不下萧何的陈平,至于领兵打仗,虽不如韩信,但韩信却因他被抓。

陈平一个笑傲秦末汉初的智者,实现梦想的美男子。

简介:陈平(前3世纪?-前178年),西汉阳武户牖乡(今河南省兰考县)人,以谋略见长。

在楚汉相争时,初在项羽手下做谋士。

早期被项羽重用,因得罪亚父范增,逃归汉王刘邦帐下。

曾多次出计策助刘邦。

西汉建立后,任右丞相,后迁左丞相,曾先后受封户牖侯,曲逆侯(今河北顺平东),死后谥献侯。

“反间计”、“离间计”,均出自其手。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一真才实学,其志在天陈平年轻的时候,虽相貌英俊,但好逸恶劳,不善持家,只喜读书交友,是个游手好闲之徒,令全县人不耻!但他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他曾分肉于乡里,乡亲夸他分得好,他说:“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由此可见,陈平胸有大志。

两个人看出了陈平的与众不同。

《史记》两段文字中说:“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

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平为人长美色。

人或谓陈平曰:“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亦食糠覈耳。

有叔如此,不如无有。

”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

”“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肯与者,贫者平亦耻之。

久之,户牖富人有张负,张负女孙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

平欲得之。

邑中有丧,平贫,侍丧,以先往后罢为助。

张负既见之丧所,独视伟平,平亦以故后去。

负随平至其家,家乃负郭穷巷,以弊席为门,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

张负归,谓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孙予陈平。

”张仲曰:“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独柰何予女乎?”负曰:“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卒与女。

为平贫,乃假贷币以聘,予酒肉之资以内妇。

负诫其孙曰:“毋以贫故,事人不谨。

初中历史2020中考:材料型小论文范文一篇

初中历史2020中考:材料型小论文范文一篇

2020中考:材料型小论文范文一篇
材料型小论文
材料一:公元前356年,孝公迁都至咸阳为契机,将原本分散的小乡、邑等自然聚落编制在一起,设立县,由国君派出官吏进行管理,职位不世袭。

这种县制的推行,把分散的权力汇聚到国君手中。

——选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是一场资本主义的体制改良运动,罗斯福政府在解救危机的过程中,摒弃了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原则,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发了较大空间。

——摘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二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5分)
参考答案
题目: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内容:
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对经济危机后美国金融业、工业、农业进行调整,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使人们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完善。

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确立县制、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军事上奖励军功,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结论:
改革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我们要坚持思想解放,改革创新。

解题指导:历史小短文写作
部编版:九上期末《历史小短文5篇》
部编版:八上历史《历史小短文汇编》
部编版:九下历史《期末历史小短文》
2019中考:初中历史《推荐5篇历史小短文》
2019中考:初中历史《河南历史小短文》
2019中考:历史小短文范文示例
历史小短文,写作技巧
觉得好看点个【在看】再走吧。

全国卷高考历史小论文题指导分析及例题鉴赏

全国卷高考历史小论文题指导分析及例题鉴赏

全国卷⾼考历史⼩论⽂题指导分析及例题鉴赏⾼考历史⼩论⽂题型介绍,指导分析及例题鉴赏⼀、⼩论⽂技巧总介绍历史⼩论⽂写作,必须具备三要素,那就是论点、论据、论证。

但是,⾼考试题中往往有严格的字数限制(200~250字),要写好这篇⼩论⽂,尽可能拿到更多分数,建议考⽣从以下⼏⽅⾯⼊⼿解题。

(⼀)认真审题,读懂设问,明确观点,把握⽅向写历史论⽂⾸先是要确⽴观点。

有些题⽬所提供的材料中已明确观点,⽐较简单明了;有些是需要根据所给材料提炼观点;还有些题⽬要求更⾼,是根据材料,寻找论述⽅向,⾃⼰确⽴观点。

⽆论是哪⼀类型题⽬,关键是要读清楚设问,寻找材料关键词,提炼概括,亮明观点。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围绕论点,慎选史实在选择论据的时候,⼀定要注意史实论据的典型性、针对性、确切性。

“⼀个典型的事例胜过千万句空洞的说教。

”选择史实材料的主旨必须与论点吻合,才能起到证明论点的作⽤。

此外,⼏乎所有的论述题都要求考⽣“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切勿⼩看“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这两个短语,它意味着要求考⽣在论证观点、选史实时,必须⼀⽅⾯充分利⽤材料中的史实,另⼀⽅⾯还要把我们教材中所学过的能证明观点的典型史实挖掘出来,简单说来,论据即“材料史实+所学史实”。

(三)谋篇布局,注意⾓度,史论结合,梳理结构历史⼩论⽂总体结构通常为:总论点—分论点1—分论点2—结论。

由于字数有限,分论点不宜过多,但⼀定要根据题⽬要求,尽可能多层次、多视⾓地阐述。

可以从社会发展的诸多⽅⾯来分析问题,可以⽤历史辩证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还可以⽤不同的史观来分析问题。

但更需要考⽣结合题⽬材料本⾝所提⽰的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充分论证,逻辑清晰,语⾔精炼,学科表述最后,就是考⽣把论点论据紧密整合撰写成⽂。

⼀定要牢记紧扣主题,观点先写,论据紧跟,论据不能空洞重复,客观分析,最后⼀句话结论,揭⽰历史规律。

⾏⽂要注意论⽂化,⽤历史学科语⾔表述,⽽不要⽤政治或⽂学语⾔,更不要滥⽤⽂艺性的修饰语,不然是徒费⽂字,⽆分可得。

中国通史论文

中国通史论文

伟大的中国历史,孕育坚定的民族信心——中国近现代史论题关键词:经济,政治,文化。

引言高中生活结束之后对历史的学习就已经很少了。

这学期通过中国通史这门课程再次亲密接触伟大,丰富的中国历史,感慨良多。

借此论文表达自己对于课堂学习感受,对中国历史在此方面的认识。

主要内容:通过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论证辩题。

中国通史的学习使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绚丽多姿。

每次走进历史的殿堂,那些鲜活的历史人物,那震撼人心的古战场以及那些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历史典籍……就都在眼前清晰可见。

不得不说,中国历史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它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在中国历史中,经济一直奔流在历史长河最前方,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进入封建经济形态。

凭借强大的经济力量雄踞世界首位。

就如太阳从东方升起一样,中国也成为世界东方的经济强国。

在漫长的千年岁月中,一直领先着世界各国,成为大家的模范。

万国朝拜,八方学习,何其壮哉。

强盛的经济也必将创造伟大的政治文明。

纵观世纪历史,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前进观点。

当世界诸国还在奴隶社会的时候,中国早已经跨入了封建社会。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里中国的政治文明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

不断完善的封建制度体系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封建政治帝国。

日本留学唐朝才有了大化改新,元朝时期,建立了很跨欧亚的大帝国。

到了今天,我们还是走在前面,我们为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新中国政治是我们中国伟大政治史的一部分,是在继承之上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人民没有理由不自信,中国的政治也必将进一步向前迈进。

谈及中国的文化就更让人自豪起来了。

唯一一个几千年来文化发展没有中断过的国家。

中国的文化如汪洋大海般壮阔,即使是它的一湾碧波也足以让人受益无穷。

让人惊讶的不只是在时间与数量方面,他独特的吸引力还表现在丰富性。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广阔的大地上,各民族编织着自己的文化,也广泛地进行交流和融合,语言,文子,建筑,教育,诗文……都在世界文化的天空大放异彩。

全国卷高考历史小论文题指导分析及例题鉴赏

全国卷高考历史小论文题指导分析及例题鉴赏

高考历史小论文题型介绍,指导分析及例题鉴赏一、小论文技巧总介绍历史小论文写作,必须具备三要素,那就是论点、论据、论证。

但是,高考试题中往往有严格的字数限制(200~250字),要写好这篇小论文,尽可能拿到更多分数,建议考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题。

(一)认真审题,读懂设问,明确观点,把握方向写历史论文首先是要确立观点。

有些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中已明确观点,比较简单明了;有些是需要根据所给材料提炼观点;还有些题目要求更高,是根据材料,寻找论述方向,自己确立观点。

无论是哪一类型题目,关键是要读清楚设问,寻找材料关键词,提炼概括,亮明观点。

(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围绕论点,慎选史实在选择论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史实论据的典型性、针对性、确切性。

“一个典型的事例胜过千万句空洞的说教。

”选择史实材料的主旨必须与论点吻合,才能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

此外,几乎所有的论述题都要求考生“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切勿小看“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这两个短语,它意味着要求考生在论证观点、选史实时,必须一方面充分利用材料中的史实,另一方面还要把我们教材中所学过的能证明观点的典型史实挖掘出来,简单说来,论据即“材料史实+所学史实”。

(三)谋篇布局,注意角度,史论结合,梳理结构历史小论文总体结构通常为:总论点—分论点1—分论点2—结论。

由于字数有限,分论点不宜过多,但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尽可能多层次、多视角地阐述。

可以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来分析问题,可以用历史辩证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还可以用不同的史观来分析问题。

但更需要考生结合题目材料本身所提示的视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充分论证,逻辑清晰,语言精炼,学科表述最后,就是考生把论点论据紧密整合撰写成文。

一定要牢记紧扣主题,观点先写,论据紧跟,论据不能空洞重复,客观分析,最后一句话结论,揭示历史规律。

行文要注意论文化,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述,而不要用政治或文学语言,更不要滥用文艺性的修饰语,不然是徒费文字,无分可得。

“红色史学”: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新论

“红色史学”: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新论

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11期·人物研究·!"#$%&'()*+,-.$/0123李 孝 迁 〔摘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包涵丰富的社会、政治、史学方面讯息,相当长时期里,在中共党内具有特殊地位,代表中共官方说法,具有很大的力量,形塑了几代人的国史记忆。

《简编》紧密联系现实政治,站在中共立场,颠覆既往旧史“成王败寇”的叙事模式,不仅在史学史上具有革命意义,而且在中共党史上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然而,历史书写以一时政治为转移,政治诉求凌驾于历史解释,严重伤害了史学独立性。

延安版在解放区颇有流传,但在国统区影响有限。

此书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始于新知版,进而波及海外。

进入后革命时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简编》已全然脱离当下社会现实,这使它逐步进入被遗忘的场域。

〔关键词〕范文澜;毛泽东;中国通史简编;中共史学〔中图分类号〕K03;K09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18)-11-0101-19RedHistoriography:ANewDiscussiononFanWenlan’sAShortGeneralHistoryofChinaLiXiaoqianAbstract:Thebook,AShortGeneralHistoryofChina,writtenbyFanWenlancontainsrichinformationonsocie ty,politics,andhistory.Foralongtime,thebookplayedaspecialroleintheCommunistPartyofChina,andbasedonanofficialstatementbytheCPC,itwasextremelypowerfulinshapingthememoriesofChinesehistoryonseveralgenerations.Thisbookhadacloseconnectionwithrealpolitics,puttingitselfinthepositionoftheCPCandsubvertingthenarrativemodeinoldhistorybooksthatindicatedthatwinnerscouldtakeallwhileloserswerealwaysinthewrong.ThishadnotonlyarevolutionarymeaninginthehistoryofhistoriographybutalsoanimportantpoliticalmeaninginCPChistory.However,thewritingofhistoryhadtobechangedwhenthepoliticalenvironmentchangedandwhenpoliticaldemandsdominatedhistoricalexplanations,whichdamagedtheinde pendenceofhistory.TheYan’aneditionofthebookgainedpopularityintheliberatedareaswhileithadlimitedinfluenceintheKMT controlledareas.TheXinzhieditionbegantoreceiveagreatdealofattentionfirstfromallsocialsectors,andthenworldwide.Afterenteringthepost revolutionera,thisbook,takingclassstruggleasitsoutline,istotallyalienatedfromrealityincurrentsocietyandthusithasgraduallybeenforgotten. 对于年轻一代的读书人来说,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以下简称《简编》)或是一部相当陌生的史书,但从1949年前后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此书订正本和修订本是许多读书人获取中国历史知识最为流行的读本①,影响了几代人的国史记忆。

中国通史论文1000字初一

中国通史论文1000字初一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商鞅变法小论文初一350字

商鞅变法小论文初一350字

商鞅变法小论文初一350字商鞅在秦国掌权二十余年,他的新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得到较为彻底的推行。

惠王即位后,商鞅虽然遭车裂,但新法未变,最终实现了秦由落后变强盛的巨大飞跃。

1.经济繁荣,军力强大。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富强国家。

由于新法鼓励农耕,使秦国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出现了“家给人足”的局面。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成为第一大强国”。

同时,由于推崇战功,使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统一度量衡,使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推动了商品交换。

县制、爵制以及什伍连坐制等的推行,虽有压制人民的一面,但给民众带来某种安定,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富国强兵。

2.天下人才汇集于秦。

由于商鞅变法,秦国强大,经济繁荣,天下济世之才广集到秦。

秦出现了吸收和使用外国人才的高潮,高级官员多由外国人才充任。

比如武王、昭王两代先后为相者13人,其中12人非秦人。

秦国还形成了一套吸收、使用外国人才的制度即客卿制度,造就了清明吏治。

著名思想家荀况对此描写说,“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怡然如无治者”。

3.军事胜利,领土扩张,国力增强。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对外战争也取得了重大胜利,领土扩张,国力进一步增加,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落后被动的局面。

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长期“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的局面,提高了秦国在诸侯国之间的地位。

总之,商鞅变法在秦国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使一个“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的新秦国,出现在中国西部大地上,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郑和下西洋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郑和下西洋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试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对外交流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试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对外交流摘要:本文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简介,历史意义分析,总结本事件对当今国际间相互合作与交流所留下的宝贵经验。

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如何利用好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在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中,我们由史鉴今,在对过去的总结中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交流文化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作为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对外交流,其历史与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仍然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一个云南人,我们从小听着英雄的故事长大,也为这位家乡的英雄而深感自豪。

本人对郑和下西洋整个历史事件经过多方面了解与分析,获得一些经验总结,希望能对当今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寻踪探古:郑和与郑和下西洋概况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原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回族。

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

郑和刚正不阿,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加之其对外界事物强烈的好奇心等性格特点,也成为他日后航海事业起步的重要因素。

从1405年一直到1433年,郑和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

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郑和七次下西洋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使之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对外交流,为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做出突出贡献。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引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过学习中国的通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文化传承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起源开始,逐步到近现代的社会变革,全面介绍中国通史。

第一章:古代封建社会的起源与演变1.1 夏、商、西周与东周时期在这一小节中,我们将介绍夏、商、西周与东周时期的中国社会,包括政治制度的构建、经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等级的形成。

1.2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小节将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势和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同时也介绍了孔子的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兴起。

1.3 秦汉时期在这一节中,我们将介绍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兴盛,重点关注秦始皇的政治改革和汉武帝的扩张政策。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1 儒家文化与道家思想这一小节将介绍儒家文化与道家思想的兴起和影响,包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道家的自然观念。

2.2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在这一节中,我们将讨论佛教如何从印度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发展壮大,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3 科技与文学的繁荣这一小节将介绍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学繁荣时期,包括四大发明的兴起和文人墨客的活跃。

第三章: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与抗争3.1 清朝的衰落与列强入侵在这一小节中,我们将介绍清朝的衰落和列强入侵中国的历史背景,探讨清朝政府的腐败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运动。

3.2 辛亥革命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兴起这一小节将重点介绍辛亥革命及中国民主革命的兴起,包括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并探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3 共产主义与新中国的建立在这一节中,我们将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和领导者毛泽东的思想,以及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

结论通过本文对中国通史的全面介绍,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以及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通史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还能够给我们提供历史启示,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中国通史》课程期末结课论文要求及评分标准

《中国通史》课程期末结课论文要求及评分标准

《中国通史》课程期末结课论文要求及评分标准题目成绩
学院姓名学号
文选题要求
1.选题与本课程相关,内容时间段为先秦至清代前期;
2.选题贴近,忌大忌空;
3.题目简练、明确
课程论文文稿格式要求
1. 论文提交手写版;提交时间为:上课的最后一周;
2. 参考文献应在5篇以上。

;
3. 参考文献目录格式;
(1) 文章引用格式:[顺序号]作者:文章标题,杂志名称,年代,卷号(期号)页码.
(2) 书籍引用格式:[顺序号]作者:书籍名称,出版社名称,出版年代.
论文评分标准
1.字数要求:2500字以上。

2.总评分:100分
主要分为:论文结构30分;语言组织20分;创新30分;使用价值20分。

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论文结构:40分
A.论文层次分明,内容组织有序:30-- 40分;
B.论文层次一般,内容组织一般:20--- 30分;
C.论文层次不合理,内容组织不合理:20分以下。

(2)语言组织:30分
A.语言简练,通顺。

25--30分;
B.语言一般,基本通顺。

20-- 25分;
C.语言不通顺,有错字。

20分以下。

(3)创新:10分
A.论文具有前瞻性,有较多的创新见解:8--10分;
B.论文具有前瞻性,有少数的创新见解:5-- 8分;
C.论文没有前瞻性,无创新:0--5分。

(4)使用价值:20分
A.论文有较高的使用价值,能够解决实际问题:15-- 20分;
B.论文使用价值一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5-- 15分;
C.论文没有使用价值:0--5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举孝廉中的“孝”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唐普亮
说起孝廉还得从察举制说起,举孝廉是察举制中四种固定内容之一。

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

被举之学子,
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

孝廉始于高后,文帝从实际出发,下诏将“孝悌”“力田”与“廉吏”并举。

但“孝”与“廉”作为常设科目大约始于武帝采纳董仲舒对策,颁布“令
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的诏令。

孝廉的目的是重视圣教,,以化庶民。

那么究竟是
为什么要以孝廉来作为选贤举能的标准呢?
牟吉信先生在作品《汉代察举中的孝廉和察廉之分》中告诉我们:孝廉始
于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是因董仲舒的建议而发之。

他认为当时官吏多出于任子或赀选这些人未必称职,建议由各地地方官每年择吏民中的贤者二人
荐举于朝廷。

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下诏令郡国每岁举孝廉各一人。

孝廉的含义,颜师古解释称: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

实际上也就是人们常说
的孝子廉吏。

察举举孝廉把孝提到如此高度,它的意义是非凡的。

从政府层面来宣扬孝,将其列为不国家用人标准。

它强化了中华民族重人伦血缘的民族性。

据《汉书·文帝纪》记载,文帝诏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为了鼓励应者,文帝特派谒者劳赐孝者每人帛五匹,悌者和力田每人帛二匹。

当时政府对孝悌的重视可见一斑。

但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要重视鼓励提倡孝呢,并且要以选拔人才标准的形式呈现呢?秦朝沿袭商鞅变法中按军功授爵,这在一定程度预示着秦王朝是
一个尚武的国家,这种精神体现在朝纲上便是极有可能出现的暴政及严刑酷吏。

这就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更多是由律法来强制和规范。

汉朝作为秦朝
的掘墓人自然要吸取教训,在初期治国思想上采取黄老之学,与民休养生息。

在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依靠伦理情感规范的可能
性便大大增强。

这也正是统治者所想看到的。

换句话说,举孝廉一方面可以选
拔有德之才,服务国家,另一方面可以在观念上强化个人与家庭,君臣,家国之间的联系,利于社会的稳定。

孝廉的兴起当然也是儒学在汉朝的胜利,是儒学用人思想的第一一次大规模应用。

随着儒学在汉的兴起,更多的儒生进入统治集团,将儒学思想中“仁爱”思想用于实践也就呼之欲出了。

最终,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为举孝廉提供了理论和思想的支持。

但是这种用人标准在操作上有极大的操纵空间。

第一,由于是举荐,所以一些人沽名钓誉,想方设法弄虚作假,“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就是典型。

同时又缺乏严密的考核制度,极易营私舞弊。

第二,以拉帮结派。

被荐人往往成为荐主门生等,政治上形成君臣般关系,这种关系逐渐发展便成为以后的门阀士族,举孝廉极易被其垄断,从而使举孝廉成为门阀士族保护既有利益的工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庶族地主兴起,冲击了旧的门阀士族,也预示着举孝廉的衰落。

举孝廉为西汉大帝国的兴盛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政治的腐败,其
操作的模糊性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社会小部分人的利益保护伞,对于历史进步来说是一种阻碍。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孝敬”,已成为衡量个人道德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不断深入,我们不得不承认,对利益的追求正不断地冲击着人们原有的道德观,包括“孝道”在内的传统美德也渐渐遭到一部分人“淡忘”。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孝敬”,已成为衡量个人道德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们不得不承认,对利益的追求正不断地冲击着人们原有的道德观,包括“孝道”在内的传统美德也渐渐遭到一部分人“淡忘”。

我们每年的“感动中国”中孝亲敬老奖就是对孝的呼唤。

对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今天中国,包括举孝廉的用人制度对
我们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换言之,我们的用人要兼顾道德与才能。

要有包
括孝在内的良好品德,同时也警示我们无论什么制度都需要有力的机制来保障其实施,不能让大众化的政策为少部分人服务。

改革开放至今日,中国要进一步大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要建立健全机制让我们的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此外,在阅读各类资料时,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论从史出”。

牟吉信先生《汉代察举中的孝廉和察廉之分》中通过对比及举史料中的例子,深入浅出的将其在渊源、含义、适用对象和推举方式等一一作了区别。

吴俊蓉、李纯蛟两位学者在《“举孝廉”始末及其当代解析》中从春秋时谈起,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鲜明地谈了举孝廉兴起的原因、局限性、衰败的原因及对当今社会干部用人制度的启示。

黄留珠先生的《汉代的选廉制度》集中讲述了举孝廉制度的正面效应及其良好的机制,由此对我们当下的反腐倡廉体制机制产生了思考。

赖华明《汉代察举制的内容及其功过》详细介绍了察举制的各项内容自然也包括了举孝廉,对察举制的功过评说他采取了“二分法”,有破有立。

我感觉赖先生文笔较平实,几乎没很难理解的,通俗易懂。

上官绪智和郑长兴两位学者在《儒学与汉代官吏选拔》从“官置儒学,入仕必修”、“察举孝廉,以德取人”、“受试以职,论功选官”等用人程序上对儒学与汉代官吏选拔的关系做了分析。

历史死在过去,活于现在,永恒于未来。

以客观历史为鉴,反视当下,才是历史i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牟吉信《汉代察举中的孝廉和察廉之分》甘肃高师学报第5卷第6期(2000)
吴俊蓉李纯蛟《“举孝廉”始末及其当代解析》新乡学院报第25卷第2期2011年4月
上官绪智郑长兴《儒学与汉代官吏选拔》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第19卷第6期2002年11月
黄留珠《汉代的选廉制度》唐都学刊第14卷1 9 9 8 年第1期(总第5期)
赖华明《汉代察举制的内容及其功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11期人文社科版2003 年1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