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刑法课件
合集下载
外国刑法各论PPT 第四章 针对财产的犯罪
( 2 ) “胁迫”,是指由于告知危害而使人产生畏 惧心理,作为胁迫内容的恶害的种类、性质不 受限制,主要是以暴力相威胁;并且也不问胁 迫者是否具有真正施加恶害的意思和能力。
• 暴力、胁迫在本罪中是作为强取财物的手段而 使用的,以能顺利地实现取财行为为目的。
• 占有由客观的要素和主观的要素组成。客 观的要素是占有的事实,即对财物进行支 配这种事实;主观的要素是占有的意思, 即对财物进行支配的意思。
• 事实上的支配除了包括财物存在于占有者 的物理性支配力所及的场所内之情形外, 也包括根据社会观念能够推知该财物的支 配者是谁的情形。
• 占有的主体必须 是 能出于占有的意思以自 己的行为事实上支配财物的自然人。
(二)
(三)
第三节 抢劫的犯罪
一、抢劫的犯罪概说
• 抢劫的犯罪即强盗罪,是指以暴力、胁迫的手 段强取他人财物或者财产上不法利益的行为。
• 抢劫的犯罪和盗窃的犯罪曾被共称为“盗罪”。 • 二者的区别:(实行行为)强取行为;窃取行
为。(侵害法益)财产法益+以暴力、胁迫的 手段侵害被害人的人身法益 ; 侵犯财产法益。 (行为对象)财物罪+利益罪;财物罪。(暴 力、胁迫的程度);(主观条件)
二、抢劫罪
• 又称单纯抢劫罪、普通抢劫罪或者狭义的 抢劫罪,是指采用暴力、胁迫手段,强取 他人财物的行为。普通抢劫罪是抢劫罪的 基本形态。
(一)对象——他人占有的他人的财物 (二)行为——暴力、胁迫的手段行为+强
取财物的目的行为
1、暴力、 (1)“暴力”,是指对人行使的有形力,不
一定要针对人的身体。
2、
• 学说上,针对非法占有的意思 的 三 学 说 : 综 合 说 ; 排除权利者意思说 ; 利用处分意 思说。
英美刑法教学课件
第一章 刑法基本理论
第一节 刑法性质与犯罪分类
一、刑法的性质 二、犯罪的分类
第二节 英美刑法的渊源与限制
一、英美刑法的渊源 二、英美刑法的宪法性质
第二章 犯罪论体系
第一节 犯罪的本体要件 ——刑事责 任基础
一、犯罪行为 二、因果关系 三、犯罪心态
第二节 排除合法辩护——责任充 足条件
一、未成年 二、错误 三、精神病 四、醉态 五、正当防卫 六、紧急避险 七、其他
第五章 刑罚理由和刑罚种类
第一节
一、报应主义 二、功利主义 三、混合理论
刑罚的正当理由
第二节刑罚的种类
一、罚金 二、赔偿 三、监禁刑 制度与量刑情节
一、量刑模式 二、量刑制度改革运动 三、减轻事由与加重事由 四、累犯 五、认罪
第二节
一、历史发展 二、缓刑类型 三、缓刑的适用
经济犯罪概说
一、经济犯罪的概念 二、经济犯罪与财产犯罪的差异
第二节
几种具体的经济犯罪
一、逃税犯罪 二、走私犯罪 三、托拉斯犯罪 四、破产诈骗犯罪 五、银行犯罪 六、证券诈骗犯罪
缓刑制度
第三节
一、假释制度的产生 二、假释制度的形式
假释制度
第四节
一、减刑 二、赦免 三、追诉时效 四、监狱 五、社区矫正
其他量刑制度
第七章
侵犯人身罪
第一节
一、谋杀罪 二、非谋杀罪
杀人罪
第二节
一、殴击和企图伤害 二、重伤罪
伤害罪
一、概念和构成 二、证明 三、刑罚
第四节 堕胎罪、绑架和非法拘禁
一、堕胎罪 二、绑架罪 三、非法拘禁罪
第八章 侵犯财产罪
第一节
一、历史发展 二、概念和构成要件
偷盗罪
第一节 刑法性质与犯罪分类
一、刑法的性质 二、犯罪的分类
第二节 英美刑法的渊源与限制
一、英美刑法的渊源 二、英美刑法的宪法性质
第二章 犯罪论体系
第一节 犯罪的本体要件 ——刑事责 任基础
一、犯罪行为 二、因果关系 三、犯罪心态
第二节 排除合法辩护——责任充 足条件
一、未成年 二、错误 三、精神病 四、醉态 五、正当防卫 六、紧急避险 七、其他
第五章 刑罚理由和刑罚种类
第一节
一、报应主义 二、功利主义 三、混合理论
刑罚的正当理由
第二节刑罚的种类
一、罚金 二、赔偿 三、监禁刑 制度与量刑情节
一、量刑模式 二、量刑制度改革运动 三、减轻事由与加重事由 四、累犯 五、认罪
第二节
一、历史发展 二、缓刑类型 三、缓刑的适用
经济犯罪概说
一、经济犯罪的概念 二、经济犯罪与财产犯罪的差异
第二节
几种具体的经济犯罪
一、逃税犯罪 二、走私犯罪 三、托拉斯犯罪 四、破产诈骗犯罪 五、银行犯罪 六、证券诈骗犯罪
缓刑制度
第三节
一、假释制度的产生 二、假释制度的形式
假释制度
第四节
一、减刑 二、赦免 三、追诉时效 四、监狱 五、社区矫正
其他量刑制度
第七章
侵犯人身罪
第一节
一、谋杀罪 二、非谋杀罪
杀人罪
第二节
一、殴击和企图伤害 二、重伤罪
伤害罪
一、概念和构成 二、证明 三、刑罚
第四节 堕胎罪、绑架和非法拘禁
一、堕胎罪 二、绑架罪 三、非法拘禁罪
第八章 侵犯财产罪
第一节
一、历史发展 二、概念和构成要件
偷盗罪
外国法制史之英美.ppt
外国法制史之英美法系篇
▪ 第十讲、英国法 ▪ 重点问题: ▪ 1、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形成和发展 ▪ 2、普通法的特点和原则 ▪ 3、衡平法的特点和影响 ▪ 4、英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 5、英国的陪审制度和律师辩护制度
▪ 一、英国法的形成和发展:
▪ 1、诺曼征服前(5世纪-1066年)盎格 鲁·撒克逊习惯法到成文化阶段“蛮族法 典”。
▪ 选举制的改革,增加资产阶级名额,财产限制放松,公 开投票制。
▪ 制定法数量大增; ▪ 对法院组织和程序法进行改革,1873年、1875年《司法
法》结束了普通法院和衡平法院分立对峙局面。
▪ 5、当代英国法的发展: ▪ 立法程序简化,委托立法大增; ▪ 完善选举制; ▪ 社会立法加强; ▪ 欧盟法成为英国法的重要渊源。
▪ 3、英国宪法的特点: ▪ (1)历史延续性 ▪ (2)内容不确定性 ▪ (3)柔性宪法
▪ 四、行政法: ▪ 1、行政法概念—支配行政活动的法律。没有公法和私法
之分。 ▪ 2、行政法特点—由普通法院管辖,没有行政法院系统;
适用一般法律原则。 ▪ 3、基本原则: ▪ 越权无效; ▪ 行政行为合理原则:以公共利益和正当理由为依据,防
▪ 遗嘱继承书面形式,由遗嘱人签字或在其监督下他人代签, 两个证人证实。
▪ 1938年前遗嘱绝对自由,后规定未亡配偶、未成年子女或 无生活能力的子女有权得到必要的保障;非婚生子女也从 遗产中可获得抚养费。
▪ 无遗嘱继承人生存配偶、生存子女、生存父母、其他近亲, 无主归国家所有。
▪ 九、刑法: ▪ 1、概述 ▪ 至今仍然没有成文刑法典。 ▪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就存在血亲复仇或赎罪金的方
▪ 二、英国法的渊源: ▪ 1、普通法:指由普通法院创立并发展起来的一
▪ 第十讲、英国法 ▪ 重点问题: ▪ 1、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形成和发展 ▪ 2、普通法的特点和原则 ▪ 3、衡平法的特点和影响 ▪ 4、英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 5、英国的陪审制度和律师辩护制度
▪ 一、英国法的形成和发展:
▪ 1、诺曼征服前(5世纪-1066年)盎格 鲁·撒克逊习惯法到成文化阶段“蛮族法 典”。
▪ 选举制的改革,增加资产阶级名额,财产限制放松,公 开投票制。
▪ 制定法数量大增; ▪ 对法院组织和程序法进行改革,1873年、1875年《司法
法》结束了普通法院和衡平法院分立对峙局面。
▪ 5、当代英国法的发展: ▪ 立法程序简化,委托立法大增; ▪ 完善选举制; ▪ 社会立法加强; ▪ 欧盟法成为英国法的重要渊源。
▪ 3、英国宪法的特点: ▪ (1)历史延续性 ▪ (2)内容不确定性 ▪ (3)柔性宪法
▪ 四、行政法: ▪ 1、行政法概念—支配行政活动的法律。没有公法和私法
之分。 ▪ 2、行政法特点—由普通法院管辖,没有行政法院系统;
适用一般法律原则。 ▪ 3、基本原则: ▪ 越权无效; ▪ 行政行为合理原则:以公共利益和正当理由为依据,防
▪ 遗嘱继承书面形式,由遗嘱人签字或在其监督下他人代签, 两个证人证实。
▪ 1938年前遗嘱绝对自由,后规定未亡配偶、未成年子女或 无生活能力的子女有权得到必要的保障;非婚生子女也从 遗产中可获得抚养费。
▪ 无遗嘱继承人生存配偶、生存子女、生存父母、其他近亲, 无主归国家所有。
▪ 九、刑法: ▪ 1、概述 ▪ 至今仍然没有成文刑法典。 ▪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就存在血亲复仇或赎罪金的方
▪ 二、英国法的渊源: ▪ 1、普通法:指由普通法院创立并发展起来的一
专题六共同犯罪(英美刑法)
2、心理要素 其一,乙必须知道或者相信,罪犯实际上实施的
犯罪构成了可逮捕之罪,或者构成了一些其他的 可逮捕之罪;
其二,乙必须故意地妨碍了对罪犯的逮捕或者起 诉。
首先,对罪犯所犯可逮捕之罪的认识错误 原则上并不影响行为人构成犯罪;
其次,对所帮助的罪犯的身份的认识错误 也不影响行为人的责任;
(二)行为要素
被告人事实上给实施了重罪的行为人提供 了帮助。
(三)心理 要素
1、明知重罪已经发生 2、帮助犯罪行为人的目的是为了阻止对该
人的起诉。
二、事后从犯的类型 (一)妨碍可予逮捕罪的逮捕或起诉 1、行为要素 其一,甲必须实施了可逮捕之罪,乙被指控妨碍
了对甲的逮捕或起诉;
其二,乙必须为了达到此目的实施了一系列的行 为;
(二)共犯的心理要素
1、故意的帮助
这是指共犯明知犯罪会发生,并且希望犯 罪发生而对主犯进行帮助和鼓励的心理态 度。
首先,共犯必须有促进犯罪的故意;
其次,被告人还必须具有他人实施犯罪的 犯罪的心理要素,即他必须是希望其帮助 或者鼓励犯罪的发生,否则也不能成为共 犯。
2、对将要发生的犯罪明知但没有故意 3、帮助过失或者疏忽大意的犯罪 4、对严格责任犯罪的唆使 二、共犯的特殊辩护理由
专题六 共同犯罪(英美刑法)
第一节 概述 一、共同犯罪中对犯罪人的划分
(一)一级主犯、二级主犯、事前从犯和事 后从犯 1、一级主犯 是指直接实施了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的人。 2、二级主犯 是指犯罪实施时在场,帮助和教唆犯罪行为 的实施,但是并没有实施构成犯罪行为要素 的人
3、事前从犯 是指不在现场而对一级主犯进行帮助和教唆的犯
(一)共犯的退出
1、退出的有效性; (1)单方退出是无效的; (2)口头的退出有的时候是有效的; (3)退出时需要共犯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止犯罪的
犯罪构成了可逮捕之罪,或者构成了一些其他的 可逮捕之罪;
其二,乙必须故意地妨碍了对罪犯的逮捕或者起 诉。
首先,对罪犯所犯可逮捕之罪的认识错误 原则上并不影响行为人构成犯罪;
其次,对所帮助的罪犯的身份的认识错误 也不影响行为人的责任;
(二)行为要素
被告人事实上给实施了重罪的行为人提供 了帮助。
(三)心理 要素
1、明知重罪已经发生 2、帮助犯罪行为人的目的是为了阻止对该
人的起诉。
二、事后从犯的类型 (一)妨碍可予逮捕罪的逮捕或起诉 1、行为要素 其一,甲必须实施了可逮捕之罪,乙被指控妨碍
了对甲的逮捕或起诉;
其二,乙必须为了达到此目的实施了一系列的行 为;
(二)共犯的心理要素
1、故意的帮助
这是指共犯明知犯罪会发生,并且希望犯 罪发生而对主犯进行帮助和鼓励的心理态 度。
首先,共犯必须有促进犯罪的故意;
其次,被告人还必须具有他人实施犯罪的 犯罪的心理要素,即他必须是希望其帮助 或者鼓励犯罪的发生,否则也不能成为共 犯。
2、对将要发生的犯罪明知但没有故意 3、帮助过失或者疏忽大意的犯罪 4、对严格责任犯罪的唆使 二、共犯的特殊辩护理由
专题六 共同犯罪(英美刑法)
第一节 概述 一、共同犯罪中对犯罪人的划分
(一)一级主犯、二级主犯、事前从犯和事 后从犯 1、一级主犯 是指直接实施了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的人。 2、二级主犯 是指犯罪实施时在场,帮助和教唆犯罪行为 的实施,但是并没有实施构成犯罪行为要素 的人
3、事前从犯 是指不在现场而对一级主犯进行帮助和教唆的犯
(一)共犯的退出
1、退出的有效性; (1)单方退出是无效的; (2)口头的退出有的时候是有效的; (3)退出时需要共犯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止犯罪的
世界主要法律体系第五讲英美法系PPT共47页
世界主要法律体系第五讲英美法系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2019英美法系.ppt
英美法系其他解释规则
合同的目的 - Glynn v. Margetson (准许绕航条款) 合同的解释不利于起草者 解释应当以促成合同成立为主 议定条款优于格式条款, 版本优先规则 - 同一份合同, 铅印本与打印本内容发生冲突 时, 以打印本为准; 打印本与手写本内容发生冲突时, 以手写 本为准。如果同一合同, 部分内容是打印, 部分内容是手写, 两者冲突,则以手写记载为准。 数字文字优先规则。同一份合同中, 数字兼用英文数字与阿 拉伯数字书写的, 二者相冲突时, 以英文数字为准。
第4.3条 在适用本章第4.1条和4.2条时,应 考虑到所有情况,包括: (a)当事人之间的初期谈判; (b)当事人之间已确立的习惯做法; (c)合同订立后当事人的行为; (d)合同的性质与目的; (e)在所涉交易中,通常赋予合同条款和 表述的含义; (f)惯例。
1.A为写一本书与出版商B签了一份合同,合同规定 该书“约300页”。在谈判中,B使A确信对页数的 大致规定是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A不受准确页数的限 制,如果需要可以超过。A提交了一份500页的手稿。 是否违反合同? 2.A是加拿大制造商,B是美国零售商。A和B就向 B交付光学镜头订立了一批合同,合同一直是以加拿大 元计价。A向B发出一新的要约,提示以“元”计价, B主张该要约的计价单位应当以美元,双方对此发生争 议。 3.A和B订立了一份销售一船石油的合同,每桶油价 20.5美元。后来,双方当事人未能就所欲使用的油 桶型号达成一致,A希望每桶42标准加仑,B则希望 每桶36英国法定标准加仑。
口头证据原则不适用的情形:
没有最终完整的书面合同的场合。 口头证据产生于书面合同签订之后。 口头证据是用来否定合同合法有效的场合。 并不排除当事人用商业惯例,交易过程或履约过 程开对合同条款的不明之处作出顺理成章的合同 解释, 却不能用它们来罢黜合同条款的规定。
英美司法制度criminal lawPPT课件
robbery, arson etc.
▪ Crimes against government: bribery,
perjury, etc.
.
7
Classifying Crimes
In the U.S. some new classification schemes have gained popularity
.
10
Sources of Criminal Law
• Model Penal Code
• Now over 2/3 of the states have enacted
new criminal codes based, to a greater or lesser extent, on the Model Penal Code (MPC) adopted by the American Law Institute in 1962.
➢ The defining of crimes are changing
As a society advances, its judgments about crime and punishment change. e.g. before the enactment of Suicide Law (1961), Committing a suicide is a crime.
▪ In some states: felonies are crimes that
are served in state prisons and misdemeanors are offenses served in county jail.
▪ Other states: crimes authorizing a
▪ Crimes against government: bribery,
perjury, etc.
.
7
Classifying Crimes
In the U.S. some new classification schemes have gained popularity
.
10
Sources of Criminal Law
• Model Penal Code
• Now over 2/3 of the states have enacted
new criminal codes based, to a greater or lesser extent, on the Model Penal Code (MPC) adopted by the American Law Institute in 1962.
➢ The defining of crimes are changing
As a society advances, its judgments about crime and punishment change. e.g. before the enactment of Suicide Law (1961), Committing a suicide is a crime.
▪ In some states: felonies are crimes that
are served in state prisons and misdemeanors are offenses served in county jail.
▪ Other states: crimes authorizing a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 特殊辩护事由,即某一个或某几个具体犯罪中的阻 却理由,这类事由不具有普遍适用于各罪的效力, 只具有个别意义。 一般辩护事由
二、一般辩护事由
主要有未成年(infancy) 精神错乱(mental disorder)错误 (mistake)醉态(intoxication)被害人承诺(consent by Victim)上级命令(order by high authorities) 胁迫 (duress)紧急避险(necessity) 正当防卫( justifiable defense) 警察圈套( entrapment )其他一般辩护事由 美国将其分为两类: 辩解(excuse):infancy、insanity、mistake、intoxication 、 duress、 order by high authorities、 consent by Victim 正当理由(justification):necessity、 justifiable defense
Tips: The requirements for being patrial included birth in the United Kingdom, having a CUKC holding parent, married to a patrial male and legal resid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 for more than 5 years. Those with patrial status had a right of abode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ose who were non-patrial did not. In 1981, the British government enacted the British Nationality Act to reflect the patrial notion. The act was approved by the Parliament in October 1981 and came into effect in January 1983. This law divided CUKC holders into three categories: British Citizens (BC), British Dependent Territory Citizens (BDTC), and British Overseas Citizens (BOC).
1.2 Grant V Borg(1982)HL
D was a non-patrial with limited leave to remain in UK.D remained in UK beyond the time limit and was charged with knowingly…remain[ing】beyond the time limited by the leave’,contra to the Immigration Act 1971. Held :D was not guilty of Immigration Act 1971 offence[on other grounds].Per Lord Bridge:The principle that ignorance of the law is no defence in crime is so fundamental that to construe the word“knowinglV| in a criminal statute as requiring not merely knowledge of the facts material to the offender’ s guilt, but also knowledge of the relevant law,would be revolutionary and…wholly unacceptable.’
Self-defence(正当防卫)
1.Force justified where necessary and reasonable 1.1The threatening circumstances must be imminent
Devin v Armstrong(1971)CA,NL During a riot,D urged others to build barricades and throw petrol bombs at police,claiming that such actions were necessary to prevent people from being assault and property damage. Held: D was guilty of inciting a riot,as she did not anticipate an
1.2 No duty to retreat from threatening circumstances
Julien(1969)CA D was involved in a quarrel with V,who was armed with a chopper(断路器).D threw a milk bottle at V,causing his head to bleed. Held: D was guilty of assault occasioning actual bodily harm.There is no duty upon D‘take to his heels and run…but what is necessary is that [D]should demonstrate by his actions that he dose not want to fight’
Held D was guilty of inciting to disaffect.Mistake of law would not avail D,except in regard to sentencing mitigation. DPP:director of public prosecutions
英國及殖民地公民(Citizen of the United Kingdom and Colonies,簡稱CUKC)重新分成三大類: 英國公民 英國屬土公民 英國海外公民
2 Mistake of fact 2.1 Mistake as to the actus reus ToIson(1889)CCR D remarried five years after last seeing her husband,believing him lost at sea.In fact,he had deserted her and was still alive. Held D was not guilty of bigamy,as she believed in good faith and on reasonable grounds’that her husband was dead.
In the past,when D had previously distributed leaflets to British soldiers contra to the Incitement to Disaffection Act 1934,the DPP had declined to prosecute.The DPP then decided to prosecute.
imminent danger. ‘The plea of self-defence may afford a defence where the party raising it uses force,not merely to counter an actual attack,but to ward off or prevent an attack which he has honestly and reasonably anticipated.In that case,however,the anticipated attack must be imminent…’
2、Force justified where proportionate
2.1 The reaction must be proportionate and reasonable D was carrying a gun and went with a group to buy an illegal narcotic(毒品). After a dispute with the suppliers,D and his group fled without paying and a chase ensued ,during which ,one of the pursuers was shot and killed. Held: D was not guilty of murder.
Beckfor (1987)PC D,a police officer.while investigating a domestic dispute,shot and killed a man who ran out of the back of the house. Held:D was not guilty of murder.(1)A person has a right to protect himself from attack and to act in the defence of others if force is necessary and reasonable.(2) A man about to be attacked dosenot have to wait for his assailant to strike the first blow or fire the first shot:circumstances may justify a pre-emptive(预先采取行动的) strike.(3)‘The test to be applied for self-defence is that a person may use such force as is reasonable in the circumstances as he honestly believes them to be in the defence of himself or another.’ pre-emptive purchase 优先购买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