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厨房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时代特征
中国烹饪食材发展史
![中国烹饪食材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3d10cd5d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7.png)
中国烹饪食材发展史
1.远古时期:以狩猎采集为主要食物来源,主要是猪、牛、羊等野生动物的肉和炖煮后食用的谷物。
2.农业时期:主食为稻米、小麦、豆类和灌溉蔬菜。
另外农业时期也开始养殖鸡、鸭、鹅等家禽。
3.商周时期:烹饪技艺开始有所提高,烹调方式多样化,发明了糖和酱油等调味品。
4.汉唐时期:烹饪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宫廷菜、宴席菜以及少数民族的特色菜。
5.宋元时期:南北菜系开始形成,出现了著名的四大菜系——川菜、粤菜、鲁菜、苏菜。
6.明清时期:烹调技术和菜肴涵盖范围不断扩大,影响了整个亚洲地区的烹饪文化和食材文化。
7.现代时期:中国烹饪食材在现代化、工业化、全球化背景下持续不断的发展和更新,涌现
出许多新的菜系和风味,将中国烹饪推向世界舞台。
同时,中国传统食材的营养价值和文化价值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掘和传承。
中国烹饪五大特征
![中国烹饪五大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12e21a9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f9.png)
中国烹饪五大特征中国烹饪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它与世界各国烹饪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一)风味多样地域广阔的中华民族,由于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的差异,自古以来,在饮食上就形成了许多各不相同的风味。
我国一向以“南米北面”著称,在口味上以在“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别。
就地方风味而言,有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饮食,是中国烹饪的主要特征。
我国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各种食物原料因时迭出。
《周礼》中载有“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这就是讲味道要应合季节时令。
对调味品也要按时令调配,如: “脍,春用葱,秋用芥。
豚,春用韭,秋用蓼。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遵循调味、配菜的季节性,冬则味醇浓厚,夏则清淡凉爽。
冬多炖焖煨,夏多凉拌冷冻。
特别注意按节令排菜单。
就水产原料说,春尝刀鱼,夏尝鲥鱼,秋尝蟹,冬尝鲫鱼。
各种菜蔬更是四时更替,适时而食。
(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自古以来就讲究菜肴的美感。
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的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厨师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技巧及艺术修养,塑造出各种各样的,独树一帜的达到色、香、味、形美的统一,而且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自古以来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形、器和质量、营养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在菜肴的命名、品味的方式、时与间的选择、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雅致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具有千变万化、避免雷同、雅俗共赏的特点。
菜肴名称除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外,还有大量的根据以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着意渲染,引人入胜的寓意。
诸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等等,立意新颖,风趣盎然。
(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和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
在我国,几千年前就很重视“医食同源”、“药膳同功”,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烹成各种美味的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的防与治的目的。
中央厨房文化墙内容
![中央厨房文化墙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ab9f93d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5b.png)
中央厨房文化墙内容中央厨房文化墙是一个有趣而具有教育意义的地方,它可以展示中央厨房的历史、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可能在中央厨房文化墙上展示的参考内容:1. 厨房的历史:介绍厨房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比如从原始社会的简单灶台到现代厨房设备的发展,说明其中的创新和技术革新。
2. 厨房文化和习俗:介绍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厨房文化和饮食习俗,比如中国的饮食文化、法国的烹饪艺术和日本的料理传统等等。
3. 厨房设备的发展:展示不同时期和类型的厨房设备,从古代的炉灶、炊具到现代的电磁炉、烤箱和搅拌机等,说明技术的进步如何改变了烹饪方式和效率。
4. 烹饪技巧和方法:介绍不同菜系的烹饪技巧和方法,如中国菜的炒、煮、蒸、炸等技法,法国菜的烘焙和炖煮等。
还可以展示一些基本的厨房技巧,如切菜、烹调时间掌握和味道调配等。
5. 厨师的故事:介绍一些著名的厨师和他们的故事,如法国厨师保罗·博卡塔(Paul Bocuse)的传奇经历,以及中国著名厨师饶毅的烹饪哲学等。
6. 厨房艺术和文学:展示与厨房相关的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如美食摄影作品、烹饪书籍和小说中的食物描写等。
可以通过这些作品体会到艺术与烹饪的结合和食物对人们的情感和意义。
7. 健康饮食和饮食文化:强调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介绍一些健康饮食的原则和方法,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8. 厨房科学和营养学:介绍一些烹饪过程中的科学原理和营养学知识,如酶与食物相互作用的原理,以及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功能和摄入推荐等。
可以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和示例解释这些概念。
9. 地方特色菜和传统食材:介绍不同地区的特色菜和传统食材,比如中国的四川火锅和云南过桥米线,意大利的披萨和意面等。
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地方特色菜的外观和烹调过程,并介绍这些菜品的起源和文化背景。
10. 环保意识和可持续饮食:介绍在厨房和饮食中如何保护环境和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减少食物浪费、合理使用能源和选择可持续的食材等。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4ecdede4a7302768e9939eb.png)
6.隋唐五代时期: 开始重视食品卫生和食疗(药食同源) 7.宋辽金元时期: 出现了很多专著和美食家。
实用文档
8.明清时期: 在厨房分工上较细致。 在原料细加工和保鲜方法上更加精良。 在烹调技艺上更加讲究色、香、味、形。 在食品卫生、食品保鲜和烹饪专著方面
生产出多种调味酱。 3.春秋、战国时期:进入铁器时代 出现了酒楼、厨师、酒保,提出了火候和调味
(五味——辛、甘、酸、苦、咸)
实用文档
(三)第三阶段:完善和发展阶段(秦以后)
4.秦、汉时期: 烹饪技艺大交流,植物油被利用,豆制品
和 蔗糖被发现,腊八粥出现。
5.魏晋南北朝时期 烹饪技术由“术”到“学”,出现了烹饪
实用文档
九转大肠
实用文档
川菜
总体特色: 注重调味 其一,调味品复杂多样,有特色,讲究
川料川味。调味品多用辣椒、花椒、胡 椒、豆瓣酱、葱、姜、蒜等 其二,以多层次、递增式调味方法见长。 其三,味型多。
实用文档
宫保鸡丁
实用文档
麻婆豆腐
实用文档
夫妻肺片
实用文档
徽菜
总体特色: 选料朴实,讲究火功,重油重色,味道重厚,
保持原汁原味。 无为熏鸭(先熏后卤)
实用文档
闽菜
总体特点: 色调美观,滋味清鲜而著称。 佛跳墙
实用文档
苏菜
总体特点: 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
味平和,咸中带甜。 清炖狮子头
实用文档
湘菜
总体特征: 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料为原料,
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 东安子鸡
都有较以前大有进步。 出现了满汉全席。
实用文档
中国炊具的发展史
![中国炊具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2e95f705f5335a8103d2201b.png)
瓷器逐渐成為最普遍的餐具,也是这一时
期食具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瓷器不仅实 现了大量生產,并运销海内外。其质量及 其製作工艺也日趋精美。
近现代
这一时段内,人们根据功能等又将其分为 很多种类,呈现多元化发展。
小结
从最开始没有炊具到现在炊具的大繁荣, 这一过程既是炊具的发展历程,同时他也 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大发展。任何一样我们 现在看到的人类创造的东西,它都闪耀着 人类智慧的光芒。
五代越窑青瓷双耳釜
隋唐宋元时期
炊饮器具进步 从燃料看,这时较多使用煤炭,部分地区还使用天然气和石油;
有了耐烧的"金刚炭"(焦煤)、类似蜂窝煤的"黑太阳",以及相当于 火柴的"火寸"。还认识到"温酒及炙肉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 麻核火气味各不同"。隋唐宋元的火功菜甚多,与能较好地掌握不同 燃料的性能有直接关系。 炉和灶也有变化,当时流行泥风灶、小缸炉和小红炉。还发明了一种 "镣炉"。它是在小炉外镶上框架,能够自由移动,利用炉门拔风,火 力很旺。河南偃师出土的宋代妇女切脍画像砖上,便函绘有此炉。因 其别致,《中国烹饪》创刊号即以之作为封面。 这时还有六格大蒸笼,精致铜火锅,以及与现代锅近似的金代双耳铁 锅。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资暇录》中介绍了"刀机",《辍耕录》中 介绍了"机磨",这都是我国较早的食品加工机械。此外唐代还出现专 门记载刀工刀法的《砍脍书》,这说明刀功经验也较成熟了。
•
6、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 泥块一 样任意 揉捏。 2020年 12月10 日星期 四上午 4时24 分16秒0 4:24:16 20.12.1 0
•
厨师的历史演变与餐饮文化的发展
![厨师的历史演变与餐饮文化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7a33e8e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5.png)
厨师的历史演变与餐饮文化的发展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厨师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厨师的地位不断提升,他们的技艺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同时,餐饮文化也在不断演化,成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标志。
本文将探讨厨师的历史演变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餐饮文化的发展。
1. 厨师的起源人类的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早的厨师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开始利用火源烹饪食物。
这些早期的厨师主要是为了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对烹饪技艺的要求并不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形成定居,并开始种植和饲养。
这导致了食物的丰富多样,也进一步推动了厨师的出现和发展。
古代文明中的厨师成为贵族和富人身边必不可少的人员,他们精通各种烹饪技巧,形成了各地区独特的饮食特色。
2. 厨师的分类与专业化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厨师的角色逐渐细分和专业化。
在古代帝国时期,厨师被分为宫廷厨师、官府厨师和酒楼厨师等多个类别。
不同类别的厨师有不同的专业技能和职责。
宫廷厨师是最高级别的厨师,他们为皇帝和贵族提供美食,追求极致的口味和烹饪艺术。
官府厨师则负责为政府官员和官员提供餐饮服务,注重菜肴的鲜美和营养。
酒楼厨师则服务于普通百姓,他们更注重菜肴的平价和美味。
3. 厨师的成为职业在现代社会,厨师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并逐渐受到重视。
厨师的技艺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需要掌握更多的烹饪技巧和知识。
随着餐饮业的发展,烹饪学校和培训机构应运而生,为有志于成为厨师的人们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教育。
现代的厨师不仅要精通传统菜肴的制作,还要具备创新能力和跨文化的烹饪理解。
在许多国家,厨师被视为一种高级职业,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烹调,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
4. 餐饮文化的发展随着厨师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餐饮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和传统菜肴成为各国文化的代表。
例如,中国的饺子、汤圆和糖醋排骨等菜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德国的香肠和啤酒也成为德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厨房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对厨房文化的认识与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a461fff9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fc.png)
对厨房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厨房文化是指在厨房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
它包含了厨房的历史、传统、技艺、习俗等方面的内容,是人们对待食物和烹饪的态度和观念的集中体现。
厨房文化是一种历史沿革的产物。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食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从最早的简单烹饪方式到如今的各式各样的厨具和烹饪技巧,厨房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通过对厨房的历史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今天的烹饪技艺和美食文化。
厨房文化是一种传统的传承。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厨房文化传统,这包括了食材的选择、烹饪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等方面。
例如,中国的厨房文化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营养,追求烹饪的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法国的厨房文化则强调对食材的精心挑选和烹饪技艺的精湛运用。
这些传统被代代相传,形成了各个地区独特的厨房文化,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
厨房文化也是一种技艺的体现。
在厨房中,烹饪师们通过熟练的操作和精湛的技巧,将各种食材变成美味的佳肴。
他们对于食材的了解和对烹饪方法的熟悉,使得他们能够准确地掌握火候和处理食材的技巧,做出口感和味道完美的菜肴。
烹饪师们的技艺不仅仅是简单的烹饪,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和创造。
厨房文化还包含了习俗和礼仪。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厨房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亲友团聚的地方。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会形成一些特定的习俗和礼仪。
比如,中国的饭桌文化强调团圆和亲情,人们会在饭桌上互相敬酒、交流感情;法国的饭桌礼仪则讲究用餐的顺序和仪态,以及与人交流时的礼貌和尊重。
总的来说,厨房文化是一种关于食物和烹饪的文化现象,它涵盖了历史、传统、技艺、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厨房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体验美食,同时也能够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厨房文化不仅仅是烹饪的过程和技巧,更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体现,它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厨房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将其发扬光大,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美食和幸福。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的六个阶段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的六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0247d327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8b.png)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的六个阶段
一、稀食阶段:距今最早的时代,人们主要以野生动物和野菜为食。
二、农耕阶段:从大禹开始,中国开始进入农耕社会,普遍采用熬煮方法,以五谷杂粮为主食,并逐渐发展出不少烹饪技巧,形成原始的饮食文化。
三、炊火阶段:从周朝开始,中国逐步发展出炊火文化,把烧烤作为主要的饮食方式,也就是“凉拌”的诞生。
四、烧烤阶段:从春秋战国到汉朝,烧烤文化得到发展,引入了烤肉、烤鸡、烤鱼等烧烤烹饪方式,形成了烧烤文化。
五、炒菜阶段:进入唐朝后,炒菜文化逐渐成熟,出现了“炒菜”“烹调”“配菜”等多种新的烹饪方式,形成了炒菜文化。
六、烹饪阶段:宋朝以后,烹饪文化得到发展,出现了“烹调”“宴席”等多种新的烹饪方式,并随着汉朝文化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也至此完善。
中国烹饪的发展史.doc
![中国烹饪的发展史.doc](https://img.taocdn.com/s3/m/dacb0474a26925c52cc5bf7b.png)
中国烹饪的发展史先秦时期英伦国际厨师培训学院这是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即从烹饪诞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共约7800年。
此乃中国烹饪的草创时期,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约6000年)、夏商周(约1300年)、春秋战国(约500年)三个各有特色的发展阶段。
新石器时代的烹饪新石器时代由于没有文字,烹饪演变的概况,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话传说以及后世史籍的追记进行推断。
它的大致轮廓是:1、食物原料多系渔猎的水鲜和野兽,间有驯化的禽畜、采集的草果的试种的五谷,不很充裕。
调味品主要是粗盐,也用梅子、苦果、香草和野蜜,各地食源不同。
2、炊具是陶制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砖灶、石灶;燃料仍系柴草;还有粗制的钵、碗、盘、盆作为食具,烹调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并重,较为粗放。
至于菜品,也相当简陋,最好的美味也不过是传说中的彭祖(彭铿)为尧帝烧制的"雉羹"(野鸡汤)。
3、此时先民进行烹调,仅仅出自求生需要;关于食饮和健康的关系,他们的认识是朦胧的。
但是,从燧人氏教民用火、有巢氏教民筑房、伏羲氏教民驯兽、神农氏教民务农、轩辕氏教民文化等神话传说来看,先民烹饪活动具有文明启迪的性质。
4、在食礼方面,祭祀频繁,常常以饮食取悦于鬼神,求其荫庇。
开始有了原始的饮食审美意识,如食器的美化,欢宴时的歌呼跳跃等。
这是后世筵宴的前驱,也是他们社交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新石器时代的烹饪好似初出娘胎的婴儿,既虚弱、幼稚,又充满生命活力,为夏商周三代饮食文明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夏商周夏商周在社会发展史中属于奴隶制社会,也系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的"初潮"。
它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对后世影响深远。
1、烹调原料显著增加,习惯于以"五"命名。
如"五谷"(稷、黍、麦、菽、麻籽), "五菜"(葵、藿、头、葱、韭), "五畜"(牛、羊、猪、犬、鸡),"五果"(枣、李、栗、杏、桃),"五味"(米醋、米酒、饴糖、姜、盐)之类。
珍馐之味中国烹饪文化
![珍馐之味中国烹饪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9b66548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3.png)
珍馐之味中国烹饪文化中国烹饪文化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烹饪技艺和丰富多样的菜肴享誉全球。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珍馐之味中国烹饪文化,从其历史渊源、烹饪方法、主要风味等方面展开探索。
1. 历史渊源中国烹饪文化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早在商朝、周朝时期,中国人就开始研究烹饪技艺,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烹饪理论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烹饪技艺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2. 烹饪方法中国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为有名的有炒、煮、炸、蒸、烧等。
这些烹饪方法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中,炒菜是中国烹饪中最具特色和独特的烹饪方法之一,它能保持菜品的原汁原味,突出食材的鲜美。
3. 主要风味中国烹饪文化以其丰富的风味而闻名于世。
根据不同地域和风俗习惯,中国的烹饪风味可以大致分为四大菜系:川菜、粤菜、鲁菜和闽菜。
每一种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口味,如川菜以其麻辣味、粤菜以其鲜味、鲁菜以其重口味、闽菜以其清淡味而著名。
4. 基本原则中国烹饪文化有其独特的基本原则,包括色、香、味、形、器五个方面。
色彩丰富的菜品能够增加人们的食欲;香气扑鼻的食物能够提升用餐体验;味道鲜美的菜肴能够让人回味无穷;形状优美的菜品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用餐器皿的选择也是烹饪文化的一部分,各种不同的器皿能够为菜品增添特色。
5. 文化影响中国烹饪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烹饪技艺的传承和发扬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的烹饪文化也对世界各地的饮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中国菜馆在各个国家都层出不穷。
总结:珍馐之味中国烹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的烹饪文化,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凝聚的丰富风味和独特魅力,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独特饮食文化。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各地,品味中国菜肴,都是一种文化的体验与享受。
美食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现代表现
![美食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现代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c79bc899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92.png)
美食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现代表现一、美食文化历史演变美食文化是指人们对于饮食的体验、认知和理解,它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演变和升华。
在历史上,美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原始社会的简单狩猎和采集开始,逐渐发展成为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主要靠狩猎和采集获取食物,他们主要吃些野果、坚果、树皮、树根、野草、各种昆虫、鸟兽等。
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各个地区所食用的食物也有所不同,这就奠定了各地美食文化的基础。
2. 农耕文明时期随着农耕文明的出现,人们开始种植大量的农作物,例如小麦、稻米、玉米等,从而使得饮食变得更加精细化。
此时期是各地美食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人们开始注重饮食的味道、形式以及颜色、香味等方面,同时还发明了烹调方法,例如煮、炸、烤、蒸等等,这使得美食文化的体系更加完善和丰富。
3. 商业文明时期随着商品交换和海上贸易的兴起,各地美食文化不断融合和革新。
例如,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欧洲的海运贸易等都促进了各地美食文化的跨越发展,例如中国的汉族饮食文化、日本的和食文化、欧洲的面包文化等,都是在商业文明时期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和发展。
4. 工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的发展,使得餐饮业开始大规模生产和销售各种食品,这极大的推动了美食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例如,从快餐到奶茶,从火锅到烧烤,从西餐到意大利面,现代人的口味变得越发多样化。
二、美食文化的现代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美食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表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1. 餐饮文化创新现代人越来越注重餐饮文化的创新,形式、口味、风格各异的餐饮店在城市中随处可见,例如,将中西餐结合的创新餐厅,将潮流元素和餐饮文化结合的餐饮商店,将健康饮食和传统美食结合的餐饮厅等等,都是美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新表现。
2. 美食文化旅游美食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了当今旅游业的新方向,从以前的重景点到现在的重体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旅游中的饮食文化体验。
家厨的前世今生
![家厨的前世今生](https://img.taocdn.com/s3/m/11b02c41011ca300a6c390ae.png)
家厨的前世今生作者:赵珩来源:《月读》2017年第03期家厨作为一种业态,其历史十分悠久,远可企及商周之时。
上至王侯官僚,下至名士商贾,但凡有庖厨之家,无不有专业的厨师主理。
这种厨师仅服务于一家一姓,故以家厨呼之。
旧时,从家厨的地位而言,无疑是归属于仆人一类,但地位又不同于一般的仆人。
口腹之欲,生之要务,于是主仆之间就有了一种相互依存的特殊关系。
因此家厨有服务于一家多年的现象,甚至终老其家者也不鲜见。
主人对家厨的选择多从自己的口味出发,以适合自己口味的标准来判定家厨技艺。
旧时官员到异地上任,在不可或缺的仆从中,家厨是最重要的角色,为的就是虽远隔家乡千里之遥,仍能不时尝到自己所熟悉的饮食。
家厨行业一般以男性担任,但从明清时的一些笔记看来,也偶有女性的家厨。
在一些高官和巨商大贾的家中,家厨往往不止一人,多者可有数人,甚至十数人之多,其奢糜程度可见一斑。
這种人家的家厨于是就有了不同的分工,或是主理菜肴,或是专做面点,各有所长。
家厨为了能有个稳定的饭碗,也希望能在一家长期待下去,这就要以特长的技艺博得主人的青睐,于是各家的家厨都有些他人所不能的拿手菜或面点,这也无形中使得家厨的技艺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清代文学家袁枚是位知味老饕,曾著有《随园食单》等饮食名著,经常在他的小仓山房宴客。
袁枚虽擅美食,但是绝对不会自己下厨,这样,在他家服务的家厨就要有精湛的手艺了。
朱彝尊著有《食宪鸿秘》,虽然在作者和成书的年代上有些争议,但对饮食的叙述却非常详尽,其中的许多内容非实践而不能论之,如果确为朱彝尊所著,必是与其家厨有过密切的沟通。
有清一代文人名士颇为讲究饮馔,能撰写食谱和注意饮食文献的也绝不止上述两人,君子不远庖厨的现象已成风气,他们对饮食技艺的了解大抵与家厨有关。
家厨与社会的交流应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史上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就以当今还广为流行的菜肴面点如“宫保鸡丁”“伊府面”等而言,无不是与官僚的家厨有关:“宫保鸡丁”就是清末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丁宝桢家厨的研制;伊府面也是扬州知府和惠州知府、大书法家伊秉绶家厨的创造。
中国厨房变迁史
![中国厨房变迁史](https://img.taocdn.com/s3/m/76963a6f168884868762d6a0.png)
中国厨房变迁史吃一直是中国人绕不开的话题,厨房作为“吃”的生产基地,意义重大。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国厨房的历史变化。
最早的厨房:就完全是露天了,一边做饭,一边看星星,一边小心豺狼虎豹。
诗词歌赋和人生哲学还没有建立起来,生存才是第一等大事。
后来,我们走向了定居的生活。
这些厨房在现在的农村还可以看到,变形记里每个叛逆少年好像都在这里生过火。
七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
城市的筒子里的厨房。
九十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厨房有了独立的空间变成了这样:进入21世纪以来,受西方电视剧,电影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家居装修也参考了西方的设计,变成了这样:松雅集成灶整体厨房现在开放式的厨房越来越受到许多年轻人的欢迎:开放式的装修使得厨房、餐厅、客厅等空间相连,让空间显得更加美观,同时扩大了视觉空间。
现在的房价越来越高,小户型受到追捧,对小户型厨房来说,开放式的装修,让厨房不显得拥挤。
邀请朋友来家里玩,也不会因为厨房空间小而尴尬,朋友们可以一起动手准备晚餐。
但是对于喜欢炒菜的中国人来说,开放式厨房也有一定的弊端:油烟容易扩散。
想要开放式厨房,又害怕油烟太多。
只有这个解决办法了:首先,你要有一台燃烧效能高的环保灶具,第二你要有一台超强吸力的抽油烟机,传统油烟机利用热气向上的运动轨迹,采用覆盖拦截的方式进行吸排油烟,但因距离锅具太高,油烟上升过程易扩散,导致吸烟效果差。
像松雅集成灶这样,创新侧顶双吸净烟技术,将传统吸油烟机顶吸拦截优点与侧吸式集成灶瞬吸瞬排优势有机结合,在瞬吸瞬排的过程中,有效净排瞬间升腾的大量油烟。
现在,你也可以像电视剧中那样拥有一个宽阔的开放式厨房,不用在担心油烟污染的问题了。
中国炊具(厨具)的发展史
![中国炊具(厨具)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588cf86ccfc789eb172dc8d6.png)
中国炊具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炊具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新时期时代及以前的炊具,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汉到隋唐,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
新石器时代及以前的炊具:陶器。
大约一万年前,我国最早的容器——陶器的鼎就被人们作为锅使用。
古代的炊具比较多,这些炊具大多都是用陶制作的。
夏商周时期:青铜。
青铜轻薄精巧并且抻于传热,提高了烹饪的功效和菜品质量。
多数为贵族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
汉到隋唐:青铜斧,铁斧(类似砂锅)、陶瓷斧。
隋唐宋元时期:这一时期炊具有了很大进步,有六格大蒸笼;精致铜火锅,以及与吸纳带锅近似的金代双耳铁锅。
明清时期:瓷器逐渐成为最普遍的餐具。
也是这一时期食具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瓷器不仅实现了大量生产,而且远销海内外。
质量工艺也日趋精美。
近现代: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炊具也日趋多样化。
平底锅、煎锅、炒锅、高压锅、陶瓷锅、锗陶瓷电压力锅。
锗陶瓷电压力锅又名重汤锅:利用隔水蒸炖的原理,通过水蒸气加热锗内胆,锗内胆释放远红外线烹饪食物的方式,可以很好的保留食物的营养、味道,做到保留食材“本味”,深受追捧。
-可编辑修改-。
中国烹饪的文化特质
![中国烹饪的文化特质](https://img.taocdn.com/s3/m/d902494a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16.png)
中国烹饪的文化特质中国烹饪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特质。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巨大的区域差异中国烹饪地域之广,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
华北地区以小麦为主,粗粮饮食为主要特点;江南地区以米面为主,注重烹调工艺和风味调制;四川川风味较重,以麻辣口味出名;广东地区的口味清淡,种类繁多;新疆地区的饮食具有深厚的中亚烤肉文化等等,各地独特的地方性口味和特色,使得中国烹饪充满了丰富多样的风味。
二、注重色、香、味、形、器之变化中国烹饪见于食材的选择、配合、烹饪技巧和摆设艺术等方面的严谨细致,不仅讲究菜品的色、香、味、形,还注重菜盘的表现能力,而且注重用中医药理论来指导烹饪,从而保障了饮食文化的营养与健康。
三、烹饪技艺的丰富多样中国烹饪不仅有爆、炸、煮、蒸选技法,还有焖、溜、炒、烧、烤、浸等,技术包罗万象,华而不乱,容易把握和掌握,这也是中国烹饪在世界菜肴大家庭中留名青史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强调的餐桌礼仪从“食之有道”到“饮食文化”,中国人无疑给餐具和餐桌礼仪赋予了更广泛而且尊重的价值。
讲究吃饭的排场和细节的礼仪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餐文化的档次,成为传承了千百年的独特鲜艳的生命力和彰显了中华文化国粹的代表性符号。
对于中国烹饪的文化特质可以总结为:广泛的分布区域、味觉的注重多样性、精细的烹饪技术和富含传统文化的餐桌礼仪。
中国烹饪的特色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延续文化血脉和强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法。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美食文化,让其在时代的更迭中永存。
中国传统建筑的餐饮与厨房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的餐饮与厨房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69941ba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c5.png)
中国传统建筑的餐饮与厨房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在世界范围内备受赞赏。
在传统建筑中,餐饮和厨房建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餐饮与厨房建筑的特点和魅力。
一、餐饮文化与传统建筑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餐饮文化。
传统建筑和餐饮文化密不可分,二者相互融合,共同演绎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 主要建筑的布局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餐饮场所通常位于主要建筑的正中心或附近。
主要建筑常常是宅院、庙宇或书院,这些建筑大多采用对称的布局,中轴线上的厅堂或大厅常常是举办盛宴的场所,而厨房则位于主建筑的侧翼或后方。
2. 园林布局和风水理念传统建筑的园林布局与餐饮场所息息相关。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树木、花草与建筑相融合,形成优美的园林景观。
餐饮场所常常依附在园林景观附近,人们可以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欣赏自然风光。
此外,餐饮场所的位置也受到风水理念的影响,以确保能吸引好运和财富。
二、厨房建筑的特点与功能厨房作为餐饮场所的核心组成部分,也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建筑中的厨房建筑独具特色,拥有独特的功能和设计。
1. 厨房位置与布局传统建筑中的厨房常常位于主建筑的侧翼或后方,与餐厅相对应。
这种布局可以确保餐饮场所与厨房之间的联系紧密,提高食物的送餐效率。
厨房通常设有进风口和排烟口,以确保厨房空气的流通和排除烟雾。
2. 厨房设计与炊具选择传统建筑的厨房设计注重干净、卫生、通风和明亮。
厨房内通常设有大窗户和明亮的灯光,以提供充足的自然光线和照明。
传统建筑的厨房多采用石材、陶瓷等易清洁的材料,以保持卫生。
此外,传统厨房会选择符合传统文化的炊具,如土灶、陶瓷炉等。
三、中国传统建筑的餐饮与厨房建筑的魅力中国传统建筑的餐饮与厨房建筑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设计美学,其魅力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传承和历史沉淀中国传统建筑的餐饮与厨房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
中国烹饪的历史与现代发展
![中国烹饪的历史与现代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1f1cd56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b.png)
中国烹饪的历史与现代发展中国烹饪源远流长,历经千年演变和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烹饪文化之一。
本文将回顾中国烹饪的历史,并分析其现代发展的趋势与影响。
一、中国烹饪的历史1.1 原始时期的烹饪技术早在原始社会,中国的祖先就开始利用火种烹饪食物。
他们掌握了将生食烹煮成熟食的技术,为人类食品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时期,中国烹饪技术主要依靠石器、木器等原始工具进行制作,食材以采集的蔬果、猎取的动物为主。
1.2 封建社会的烹饪艺术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国烹饪进入了一个高度发达的阶段。
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开始形成,并且与地域特色、气候风土相结合。
这个时期的中国烹饪注重食物的形状、口感和颜色,讲究菜品的质地、切割工艺和装盘艺术。
同时,餐桌礼仪也逐渐形成,并影响至今。
1.3 宫廷烹饪的享乐时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宫廷烹饪曾经达到了巅峰。
皇室厨师们以创新的技艺和讲究的用料手法,烹制出一系列菜肴,使得宫廷烹饪成为一种高雅艺术。
同时,许多名菜在宫廷时期诞生,如北京烤鸭和清蒸鲈鱼等,至今仍享有盛誉。
1.4 地方特色菜系的形成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烹饪风格也各具特色。
鲁菜、川菜、粤菜、闽菜等地方菜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扬光大。
每个地方菜系都有其独特的调味方式和烹饪技法,代表着不同地区的文化和历史传承。
二、中国烹饪的现代发展2.1 古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烹饪技术的革新。
传统的烹饪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得中国烹饪更加高效、便捷。
例如,电饭煲、传统炒锅与煤气灶等烹饪器具的改良,让家庭烹饪更为简便,同时亦保持了食物的传统口味。
2.2 中华美食走向世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菜逐渐走向世界舞台,成为国际烹饪界的一部分。
中国菜在海外引起了巨大的关注,中餐馆遍布世界各地。
中国烹饪的调味方式,如酱油、醋、花椒等日益受到全球消费者的欢迎。
2.3 健康与绿色烹饪在当今社会,健康饮食和绿色环保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中国烹饪也逐渐注重食材的品质和健康素养,选择更加新鲜、天然的食材,并减少使用味精等添加剂。
中国古代烹饪方法的发展
![中国古代烹饪方法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0b7bcabf121dd36a32d82a2.png)
中国古代烹饪方法的发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烹饪也有着不凡的历史。中国烹饪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时期。
先秦时期包括新石器时代(约6000年)、夏商周(约1300年)、春秋战国(约500年)三个各有特色的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由于没有文字,烹饪演变的概况,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话传说以及后世史籍的追记进行推断。鉴于当时的炊具所限,烹调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并重,较为粗放。
到了夏商周,烹调原料显著增加,轻薄精巧的青铜食具登上了烹饪舞台。可以较好运用烘、煨、烤、烧、煮、蒸、渍糟等10多种方法,饭、粥、糕、点等饭食品种初具雏型,肉酱制品和羹汤菜品多达百种,花色品种大大增加。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动荡时期,战争造成人口频繁迁徙,刺激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铁质锅釜开始崭露头角,同时动物性油脂和调味品也日渐增多,出现了简单的冷饮制品、蜜渍、油炸点心等初露苗头。
中国烹饪发展的第三阶段是隋唐五代宋金元(589-1368)。由于政局较稳定,经济发展快,引发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首先,工艺菜式勃兴开始发展,包括食雕冷拼和造型大菜。其次,特色地方风味开始出现,不少餐馆首次挂出"胡食"、"北食"、"南食"、川味"、"素食"的招牌,供应相应的名馔。
至于明清时期,国力雄厚,经济发展迅速,饮食文化也如鱼得水,生机旺盛。无论从食材、餐具、工艺规程,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烹饪饮食的顶峰。如食材,素食到了清朝达到130余种,肉类更是不可胜数。在烹饪方法上,已被众多名厨、饮食家做出了不成文的或者著述的规定。特别是袁枚在《随园食单》的"须知单"和"戒单"里,对工艺规程提出具体要求。如"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物性不良,虽易牙(先秦名厨,善调味)烹之亦无味也",因此选料要切合"四时之序",专料戊用,不可暴殄。
烹饪发展历史
![烹饪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6c70cdc267ec102de3bd8921.png)
中国烹饪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时期。
1、先秦时期
这是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即从烹饪诞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共约7800年.此乃中国烹饪的草创时期。
2、秦汉魏六朝时期
秦汉魏晋南北朝起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上止于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南北,共810年.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镇都有较大的发展。
民族之间的沟通与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里,烹饪文化不断出现新的特色。
3、隋唐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属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先后经历过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南宋、金、元等20多个朝代,统一局面长,分裂时间短,政局较稳定,经济发展快,饮食文化成就斐然,是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4、明清时期
清朝后期社会统治日见衰朽,由于帝国主义的侵扰,中国被套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枷锁。
统治阶级骄奢淫侈,贪求无厌,烹饪迅猛发展,宫廷菜和官府菜大盛。
以"满汉全席”为标志的超级大宴活跃在南北,中国饮膳结出硕大的花蕾,达到了古代社会的最高水平,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史前文化时期的灶及历代灶具演变
![史前文化时期的灶及历代灶具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e73ff3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f3.png)
史前文化时期的灶及历代灶具演变史前文化时期的灶及历代灶具演变武陵君(上石焱煌)(2012-08-03 14:02:36)说说史前文化时期的灶(竈)人类自从学会利用火来烧烤食物之后,就逐渐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存方式,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文明。
在这个人类向文明渐进的过程中,灶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生活工具。
古人云:“食、色,性也”,而以食为先。
又谓:“民以食为天”,而这个天,则非灶而无以成。
《释名?释宫室》云:“灶,造也,创造食物也。
”《汉书?五行志》谓:“灶者,生养之本也。
”《白虎通?五祀》谓:“灶者,火之主。
人所以自养也”。
由此不难看出,灶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啊!那么,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灶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形态出现,又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形态演变着呢?考古发现证明,旧石器时期早期的周口店北京人洞穴遗址中已见到用石头围成的“灶”,在新石器时期早期的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就出土有距今12000年左右的夹砂红陶釜的残片(图一)。
新石等时代中期的大地弯文化遗址中见到了互通式圆形灶坑,其形态已构成汉代长方形连眼灶的雏形。
在整个新石器时期里,我们祖先更普遍采用的方式,则是在自己居住的半地穴式草房里,挖一个灶坑把陶釜架在上面做饭。
这种灶坑架陶釜的方式,与石块或土球支架陶釜做饭相比,其热能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可以视其为釜和灶配合使用的祖型(图二)古“灶”字从穴(繁体“竈”字),说明掘地成灶的灶坑为最早的地灶形式(《说文》“灶,炊穴也”)。
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磁山文化遗址里,出土有用三个鞋形支脚支架夹砂红陶筒形釜的遗存,可以视其为釜和灶配合使用的父型(图三)。
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里,出土有簸箕形的灰陶灶和架在上边的灰陶釜以及上边的灰陶甑(图四--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此河姆渡出土“陶灶”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名列其中,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厨房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时代特征
厨房文化,应当包括物质层面、功能层面、精神层面等三个层面的内容,即物质层面的构筑材料、结构形态、技术特征,功能层面的性能与使用方法,精神层面的信仰、禁忌、礼俗、传统与演变等。
讨论厨房文化,当然要充分考虑这三个层面及其结构意义。
鉴于这是学术界尚未充分关心的题目,本文决定就“家庭”意义的中国厨房文化演变的基本过程、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作一系统与概括的考察,至于社会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等更广义的当代食品科技或生产部门一般,限于篇幅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内。
这些差别充分表现在物质、功能、精神各个层面。
过去,简陋的厨房承担着一家人全部的食事事务,而今天现代化的厨房却因为半成品越来越多、食事的日趋简单、外食比重的逐渐提高渐趋闲置。
新时代给中国传统的厨房带来了革命,而厨房的革命又必然要引发中国人传统饮食文化的深刻变革,我们已经注意到变革在到处发生着了。
我们一起来讨论现代女性如何做到“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的完美女性。
钟慧玲:“出得厅堂,入得厨房”,这是很多男人的择偶标准。
但是买辆车还要细心呵护精心保养呢,何况娶妻乎?现代生活,男人承受了很大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女人便因此轻松许多。
在关注压力的时候,人们是否时常忽略了另外半边天所承受的压力呢?
罗纯华:中国有句俗话,要想拴住男人的心就要先拴住他的胃,颇有几分道理。
对于现代女性尤其是身为独生子女的年轻女性来说,会自己做饭的并不多,但一旦掌握这项本领,并将做饭当成一种情调来对待,无疑会为自己的魅力值增色不少。
尤其是如果和心爱的人一起下厨、一起品尝,对于两个人的感情也是一种很好的促进。
陈伟源:旧时称女人该“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今天的女人该是“穿得短裙,系得围裙”。
男人有时真的让女人太累了,可不可以收回你们的那些种种要求,让女人为自己轻松自在地活一回?
罗巧红:年代不同了,人的活法也不同了。
女人不再三步不出闰房,女人也不再讲什么三从四德了,但是女人永远都学不会疼爱自己。
“出得厅堂,入得厨房”有时候像紧箍咒一样,将女人紧紧束缚住了。
其实,想要照顾自己所爱的人,没有精力没有健康,怎么去照顾呢?所以女人一定要疼自己,这样才会有精力去疼自己爱的人。
女人要学会疼自己,从今天开始,要好好的疼自己!
因为工作,我无暇顾及家庭
现代女性需要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吗?
2010年04月01日13:18 广佛都市网-佛山日报
现代社会,女性在社会上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对她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入得厨房,出得厅堂,就是现代完美女性的体现。
然而,社会的压力让不少现代职业女性能在职场上游刃有余,但却无力顾及家庭。
在“厅堂”和“厨房”之间,鱼和熊掌如何兼得?成为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的心头之痛。
本期女人话题,我们一起来讨论现代女性如何做到“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的完美女性。
钟慧玲:“出得厅堂,入得厨房”,这是很多男人的择偶标准。
但是买辆车还要细心呵护精心保养呢,何况娶妻乎?现代生活,男人承受了很大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女人便因此轻松许多。
在关注压力的时候,人们是否时常忽略了另外半边天所承受的压力呢?
罗纯华:中国有句俗话,要想拴住男人的心就要先拴住他的胃,颇有几分道理。
对于现代女性尤其是身为独生子女的年轻女性来说,会自己做饭的并不多,但一旦掌握这项本领,并将做饭当成一种情调来对待,无疑会为自己的魅力值增色不少。
尤其是如果和心爱的人一起下厨、一起品尝,对于两个人的感情也是一种很好的促进。
陈伟源:旧时称女人该“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今天的女人该是“穿得短裙,系得围裙”。
男人有时真的让女人太累了,可不可以收回你们的那些种种要求,让女人为自己轻松自在地活一回?
罗巧红:年代不同了,人的活法也不同了。
女人不再三步不出闰房,女人也不再讲什么三从四德了,但是女人永远都学不会疼爱自己。
“出得厅堂,入得厨房”有时候像紧箍咒一样,将女人紧紧束缚住了。
其实,想要照顾自己所爱的人,没有精力没有健康,怎么去照顾呢?所以女人一定要疼自己,这样才会有精力去疼自己爱的人。
女人要学会疼自己,从今天开始,要好好的疼自己!
因为工作,我无暇顾及家庭
说起来我还要算是赶了一把时尚的潮流——过了一段两地分居的生活。
老公在广州花都工作,而我在佛山干着文字工作,房子也买在花都,周末的时候才会回到温馨的小家,和老公一起,准备丰盛的周末大餐,能够烧一手好菜,可是我这个80后的拿手好戏哦。
但自从有了孩子之后,这种生活就变了,为了能每日见到宝宝,我改变了周末才相聚的惯例,不得不每天穿梭于两个城市之间。
可是随之而来的是,不但来自工作上的压力越来越大了,采访、写稿的工作虽然看起来自由,但是很多时候却是马不停蹄的东奔西跑,忙起来根本就没有个时间限定。
通常早上出门的时候,孩子还在梦乡做着甜蜜的梦,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万家灯火,华灯早已点亮了。
因此,在我的生活中,除了能够每晚陪陪孩子,就只剩下工作了,根本就没有时间让我“下得厨房”,为家人做一顿可口的晚餐,除了周末时光。
(安安)虽然累,但我很充实
我是一个传统而现代的女人,对于“出得厅堂、入得厨房”这一传统文化观念非常认同,也时刻以此为目标,严格要求着自己,虽然会很累,但是我很充实,有一份自己的事业,还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我还奢求什么呢?
在工作上,我会像一个强人一样投入、拼杀,跟好每一位客户,绝不亚于男同事。
但我绝不会把这种工作状态带回家,在家里我就是一个贤妻良母,洗衣做饭,烧一手好菜,给家人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氛围。
在我看来,一个有能力、智慧、自信的女性是能够在家庭和事业间找到平衡点的。
其实据我了解,所谓“出得厅堂、下得厨房”不仅是许多职业女性的追求,也是男性理想中的完美女性。
(孜然)
“入得厨房出得厅堂”并非遥不可及
我觉得“入得厨房、出得厅堂”的女人,是新时代男人和女人的共同理想和追求。
男人有这么一位妻子,比拥有名车豪宅,更能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脸面有光。
偏安一隅的黄脸婆,哪怕厨艺精湛如方太,也让男人提不起兴趣;工作独当一面的女强人,往往浑身棱角咄咄逼人,她们能在职场上吸引男人的目光,却未必能让男人捧在手心里宠。
远离厨房的女性,或者光鲜照人,但少了些世俗的烟火味道,让人感觉疏离,寡淡无味。
如果能娶这么一个女子:既有精致妆容,又有精湛厨艺,既能在职场上打拼,又乐于在厨房转悠——那是男人的福祉!男人看在眼里,自然会把她捧在手上,爱在心里。
我身边有不少“入得厨房、出得厅堂”的女性。
我的家婆就是一位。
她在工作上相当出色,连年被评为“优秀”,甚有口碑。
回到家里,围起围裙,30分钟不到,4菜一汤,荤素搭配,营养可口,让人叹为观止。
记得有一次,老公公司的老总来访。
我家婆设家宴,其中的“香辣蟹”和“红烧猪尾”,不过是普通家常菜,却让这位吃遍天下台湾饕餮的连声称赞。
我还认识一位佛山著名女律师,职场上表现出色,聪敏干练,得体优雅。
同时,她也做得一手好菜,无论是浓淡得宜的本帮小菜,还是香辣可口的地方菜,她都能来一手。
她游历过多个国家,于是她的餐桌上,便偶尔有充满异域特色的食物。
想想看,多吸引!
“入得厨房出得厅堂”的女性,十分理想,但并非遥不可及。
现代女人的可爱,不仅是职场上的泼辣打拼,也该是,回家为爱人“洗手做羹汤”时那一缕温情。
(绮妍)
最重要是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和老公结婚后才知道,他最先认识我时以为我是那种能“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的人,可是接触久了才明白我简直就是一涉世未深的小女孩,太单纯了。
我白他一眼,既然知道了我不是他想象中的对象,为何还死缠烂打把我骗到手呢。
他搂着我的肩膀,郑重地说道,“因为我害怕你被人欺负。
”
原来,他有次听我妹妹说我去义务献血了,他不大相信,直到看到我的献血证还有点半信半疑,想不到我这个丫头还有这个胆量。
还有一次朋友借了我的钱有一年多了还未还,打电话过去也是关机。
我就在他面前唠叨现在借钱的人都成了老大,他为此还劝我要引以为戒,下次不要随便借钱给别人。
事隔不久,我又一位好久没联系的同学打电话向我借钱,说是他妈妈动手术了急需钱用。
我二话没说就把那个月的工资全借给了他,事后他说我太无知了,不过同学不久就把钱还给了我,还特感谢我在他困难时刻的帮助。
我就在他面前炫耀了半天,人总有困难的时候,能帮忙的时候尽量帮个忙吧。
或许因为我的爱心感动了他,不久他就向我求婚了,他说像我这样有爱心的人,对他父母也是会孝顺的。
他说虽然我现在还不是那种特别出色的女人,但离
他心目中“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的女神已经不远了。
为人妻者,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心。
(丫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