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与文物鉴赏通识课论文
文物欣赏论文
秦始皇陵与秦兵马俑011110222 刘凯涛众所周知,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文物本身无法估量的价值,而且对古代社会发展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谈兵马俑,首先要了解秦始皇。
通过历史书的学习,我大概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秦始皇执政时期的一些作为,我不认为他是一个好皇帝,但同时也承认他确实做出了一些不朽的功绩。
秦始皇,姓赢名政,22岁就支持朝政,39岁称皇帝。
广纳贤才,厉兵秣马,先后攻灭了韩、赵、燕、魏、楚、齐六个诸侯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集权力与一身,之后又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统一了文字、货币等,建立和完善了统一的帝制政权。
这位伟大的帝王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时也留下了几笔抹不掉的污迹。
他修建了万里长城,营造阿房宫等建筑,为了加强专制地位,横征暴敛,连年用兵,大兴土木营造秦陵,同时,焚书坑儒,使中国帝制时代的民族文化蒙受了一场空前劫难。
秦始皇的暴政,终使他的帝国灭亡,前后只有15年的时间。
一座秦始皇陵,就是那个充满血腥和残忍的年代的证据,也是那个创造和辉煌年代的见证。
秦始皇陵,位于临潼县城东5公里,南倚骊山,北临渭水。
据书上资料记载,秦始皇陵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是古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陵园。
陵区以陵墓为主体,地面上有高大的封土,呈腹斗形,园有内外两城,南边的内外城墙尚有局部残存于地表外,其余的只在地下保留了地基,内城中部有一条隔墙,把内城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又有一条南北向夹墙把北区隔成东西两部分,内城的南区,主要为陵墓的封土所占,封土的北侧西部有一大型寝殿建筑基址,封土两侧是铜车马坑。
封土西侧和南侧各有两个大型附墓葬,内城北区西半部建筑基址密集,是寝殿的便殿,北区东部挖出了20多座墓葬。
文物鉴赏 瓷器
《中外文物鉴赏》课程论文——粉彩瓷器赏析2010051019 10广电冯杨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自己就对文物有很大的兴趣,经常看央视的《鉴宝》栏目,也时常翻阅些关于文物的书籍。
这门课的收获不仅仅是课堂的文物鉴赏知识,还有老师课上提到的很多考古工作以及考古工作者的真实工作经验,让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更真实更学术的了解,让考古和文物从小说、电视中走了出来。
课上,我们领略了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文明的物质结晶——纹饰古拙、记录大事的先秦青铜器,了解了从陶器到瓷器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作特点及演变;也了解了从中国古代建筑到古典西方建筑;还介绍了玉器文明以及现代“制造古玉”的方式,非常有意思。
其中最感兴趣的当属瓷器了。
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江西景德镇被称为瓷都,其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明净,不褪色。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中国古代瓷器,特别是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存世的古代著名瓷器形体优美,釉色鲜亮美观,整体单纯而有变化,精巧而有气魄,堪称美轮美奂。
最喜欢的还是清代康熙晚期出现的的粉彩瓷。
概说粉彩瓷是康熙晚期景德镇窑在五彩的基础上及“珐琅彩”的影响下创制成功的又一种彩瓷。
它的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
“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
粉彩的制作工艺是,在烧成的白瓷上勾勒出纹饰图案的轮廓,在轮廓内先用含有氧化硅、氧化砷和氧化铅的“玻璃白”打底,然后按所需颜色在上面绘画渲染,再次入窑烘烧而成。
文物鉴赏课的必要性作文
文物鉴赏课的必要性作文
文物鉴赏课的必要性
文物鉴赏课是一门对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的课程。
传承历史:文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通过学习文物鉴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化的起源、演变和传承。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发展轨迹。
培养审美能力:文物鉴赏课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
通过观察、分析和理解文物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增进文化自信:文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通过学习文物鉴赏,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身份,并培养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增长知识:文物鉴赏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学生通过学习文物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还可以开拓视野,增加对世界各地文化的认知。
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文物鉴赏需要学生仔细观察文物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形状、纹饰、材质等方面。
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对学生的发现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通过学习文物鉴赏,学生将了解到文物的珍贵性和易受损性。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和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文物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综上所述,文物鉴赏课的必要性在于传承历史、培养审美能力、
增进文化自信、增长知识、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以及培养保护意识。
这门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还能够提升他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为社会的文化传承做出积极的贡献。
文物鉴赏论文
文物鉴赏论文——文物初认识2011053340 王勇由于从小对文物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对于文物的认识也是从这个学期才开始初步认识和深入的。
于是,这学期的文物鉴赏的论文,我想谈一下我对文物的初步认识和看法。
文物的定义和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称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
”《辞海》中对文物的解释是:“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一般包括:(1)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2)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3)各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4)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5)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这学期,老师主要向我们教授了一些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艺术品和古文化遗物。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当代中国根据文物的特征,结合中国保存文物的具体情况,把“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总称。
文物和古董的区别部分收藏爱好者,在如何正确理解文物与古董、古玩、艺术品的辩证关系方面还存在着模糊认识。
“文物”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对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价值的东西,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建筑、碑刻及各种艺术品等。
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水域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与此同时,《文物保护法》还明确规定,属于集体或个人所有的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董、古玩和艺术品,应该特指民间收藏的、不在国家禁止买卖之列的那部分文物。
古代文物鉴赏论文
古代文物鉴赏论文内容提要: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众多门类、不可胜数的文物。
但是在历史长河中,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许多文物年代不明。
真正价值未能揭示,只有通过鉴定,才能判明年代,确定价值。
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其价值不都是直观的,许多文化的价值是隐藏于实物遗存的深层结构之中。
鉴定就是揭示文物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价值鉴赏精神发展一.古代文物价值及作用文物作为历史和文明的载体,真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兴衰荣辱,以实物的形态积淀着民族的文化蕴藏,是人民群众物化了的精神追求。
文物的价值是客观的,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
总的来说,文物主要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文物的作用,是文物价值的具体体现。
文物对社会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主要有教育作用、借鉴作用和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的作用。
文物的价值和作用,其间有联系,又有区别。
人们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深化的。
文物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文物价值的高低,因而文物的作用也会随着人们对文物价值认识的深化而变化。
有时同样的文物,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其价值也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通常不是改变或降低了它的固有价值,而是增添了新的价值。
这种情况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发生。
文物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无不具有时代的特点。
一切文物都具有历史价值。
不同类别的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分别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状况。
各种类别文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反映了社会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变化。
总的来说,文物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恢复历史本来面貌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对没有文字记载的人类远古历史,它成了人们了解、认识这一历史阶段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依据。
二.文物的鉴赏文物鉴定就是确定文物的年代、真伪和价值。
文物鉴赏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现象,是一种向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它涉及多种高级心理功能的复杂心理状态,包括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并终究转化成对文物的评价。
文物鉴赏论文
观中国钱币博物馆有感我们日常经常要用到钱币,但是却很少去追溯钱币的历史。
古代钱币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古钱币的研究和收藏未曾中断,并且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钱币学。
为了加深对古钱币的了解,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位于西城区西交民巷的中国钱币博物馆一探究竟。
中国钱币博物馆位于永定门西侧的一处民国时期银行旧址内,整个博物馆分为三层,一层为特展厅,二层为中国古代钱币陈列厅,也是我们参观的重点,三层则是中国近代钱币陈列厅。
展品虽然不多,可是件件都不同,为我们展现了中国钱币的历史全貌。
在未参观之前,我们认为古代的钱都是以铜铸造,以方孔圆钱为主,但是当我们来到二层展厅时发现,中国古代也有许多长相“奇怪”的钱币,而且它们中的很多钱都是钱币祖先。
早在夏商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贝壳进行简单交易了。
到了春秋以后,金属货币盛行,人们用金属来代替不耐用的贝壳,但仍然将金属铸成贝状。
到后来,有布币、刀币、圆形钱、楚铜贝、楚金币等。
在博物馆内收藏有先秦刀币,各个地区的似铲形布币和燕、齐地区的刀币,还有少量有字的圆形货币。
先秦货币种类繁多,样式多变,是中国钱币的始祖。
单单是布币,就有十几种,不同地区的布币形状都不相同。
宗周地区有两种铸币分别是空首平肩弧足布及空手斜肩弧足布,透过博物馆提供的放大镜我可以看到上面的字,字体纤细有力,上有少许范泥;晋地区使用的是空首耸肩大布,后期改革将空首布改为平首布,流通使用;而赵地区和魏地区用的都是平首布。
这些布币形似农铲,表面都印有少量文字,但被铜锈覆盖。
燕地区的刀币的种类也不少,分为”针首刀“、”尖首刀“和”明刀“三大类,其来源是模仿当地人佩戴的刀形工具。
在这三种刀中传世量最大的当属明刀。
我在博物馆看到的是流行于齐地区的五字刀和六字刀,五字刀上刻有”安养之大刀“这五个字,六字刀上则刻有”齐返邦长大刀“这六个字。
这些刀长约20厘米,有一只手掌这么长,柄身有刀环,刀环为圆形,较为规正。
文物鉴赏论文
越窑瓷器的鉴定与鉴赏摘要越窑的研究,可以说,从浅层次而逐步向深层次的深度、广度拓展。
鉴定的水平,也是由表及里,从一般的古玩角度,逐步向考古类型学研究入手,对瓷器进行科学的总审。
使鉴定的结论更符合历史事实。
关键字越窑瓷器鉴定识别纹饰铭文釉色装烧体胎二、越窑的鉴定越窑分为早期越窑、越窑、越窑仿品识别三个方面。
(一)早期越窑的鉴定(1)造型与装饰艺术。
造型与装饰往往密切联系。
东汉晚期瓷器的造型,多来自原始瓷制品的延续。
主要有:垒、五联罐、钟、虎子、香熏等,井、灶、等冥器制品东汉晚期虎子的造型,基本上承袭了西汉时铜虎子形象。
造型是比较简单,横卧圆筒体,前面向上有一个突出的,微微向上翘的圆形口,背部装提梁,没有虎形装饰(2)胎釉与装烧工艺早期越窑的装烧工艺,可以概括为三大特点:第一,明火迭烧。
第二、泥点间隔支烧。
第三、间隔窑具的支烧。
(3)铭文及纪年器早期越窑器上的铭文,这为我们鉴定提供了直接的可靠的依据。
在接触的制品中,鄞县东汉瓷钟底书“王尊”隶书两字,绍兴东吴瓷灶灶面上书“鬼灶”两字,上虞县东吴虎子上铭(纪年)“赤乌十四年(251)会稽上虞师袁宜作”。
(二)越窑器物的鉴定越窑的鉴定也必须掌握五大要素。
这就是制品的造型与文饰、装饰艺术与方法、釉色与胎体,铭文与款式五个方面。
1、器物造型与纹饰。
造型与纹饰两者密不可分,是鉴定越窑瓷器的关键。
再结合釉、胎、支烧工艺和款铭更为精确。
唐代越窑的造型,从总体上看廓线明快,秀雅端巧。
碗的造型,从早期越窑的深腹型,逐步演变为敞口(侈口)、斜腹的浅腹型。
初唐的平底器或假圈足,到了中唐时,假圈足中挖一个小浅孔,圈足形似玉璧,俗称玉璧底,同时开始出现矮圈足的环底碗。
晚唐时碗的造型,不但延用了玉璧底、大环底外,而且出现了端巧美观的花口。
特征是口沿作成四缺、五缺不等,在腹部与缺口相对位置压有突筋。
总之从底足的变化,发展到口沿的变化,使碗的造型轻巧端雅,线条流利美观。
2、装烧工艺的特点在鉴定中,辨别器物的装烧工艺,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每个窑口,装烧工艺除共性外,还有其独特的个性,就越窑的装烧工艺而言,恰恰为我们鉴定提供了可靠的,明显的依据匣烧工艺,有二个明显的特点:(1)早期越窑出现的器内支烧印痕(包括中唐以前),使用匣烧后,从此器内的印痕消失了,使器内光洁美观。
论文(文物鉴赏)
论文物发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051310427张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每当说到文物,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它和古老、历史、价值联系到一起,其实文物在更高的高度而言,它是历史与现代的纽带,是现代与古代的文化联系,而文物工作(包括文物发掘、文物复原、文物研究、文物保护等)则是历史与现代之间、传统与现实之间沟通的文化桥梁,文物工作不简简单单地是为了复原古代的物品或者生活场景,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为现代人与古代人更亲近地交流提供机会与媒介。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在物欲横流的当代,无论在什么领域,经济这两个字始终牵动着人们的眼球和思想,但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发展核心、根本不是经济,不是政治,而是文化!在个人追求收入增加,官员追求GDP增量的今天,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人国家和一个民族发展的实质,那就是文化发展,我们不能因为盲目地追求经济的发展、GDP的提高而忽略文化保护,甚至毁坏文化,因为文化是对民族历史全部内容的沉淀、积累,承载了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精神力量,是能够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而文物恰恰是某一时期的历史文化的最真实、最客观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文物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承载具有无可拟比的地位和作用。
在讨论文物发掘与经济发展得关系之前,我们先明确什么是文物发掘?文物发掘是指为了科学研究,经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根据发掘计划,对埋藏文物的地方、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进行调查、勘探和发现、挖掘文物的活动或工作,同时,在我国,文物发掘主要为抢救性发掘,一般不允许主动性发掘。
文物发掘是考古研究的必要手段,是文物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对于考古研究、历史还原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深层次意义在于文物发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本民族对民族历史的认识,加深民众对民族文化更深次的了解,激发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文物发掘工作更多的意义是社会、思想层面的,但是文物发掘在经济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物发掘与经济发展看似属于两个不相干的领域,实则两者息息相关,关系错综复杂。
历史文化文物考古论文
历史文化文物考古论文一、文物考古的意义1.丰富考古材料的历史相比于道听途说的传闻,基于实物为证还是进步的多,文物考古工作研究相关的出土材料,并运用地层学控制理论来判定出土物空间分布。
考古重视遗物以及遗迹单位,再然后就是关注微观空间分布与区域空间分布、遗存废弃的对应过程。
因此考古学家就开始怀疑考古材料的相关客观性质,觉得其就是文本,就像文献资料一样是需要被质疑、被阅读以及被诠释的。
考古工作持续的赋予相关考古材料新的涵义,并且,对远古时代的各方面认识也会随相关的考古材料不断的扩展并更新。
2.全民精神文明素质提升文物考古也是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以及提升全民精神文明素质的有效途径。
人民群众是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更应该有效的掌握当地的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并以身作则来保护历史文物以及宣传历史文化。
近些年很多的考古研究院都以实际出发,积极主动的进行公众考古活动,并有效的帮助公众来解读当地历史文化遗迹,了解历史文化的相关内涵,将历史文物保护逐渐的变成自身的自觉行动,这样有效的提升全民文物的保护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素质。
二、文物考古工作中的问题不重视中原文化区的相关作用,中国的史前文化多元化发展理论是长期考古工作人员的工作所达成的共识,也是认识的一种进步。
必须承认中国史前的文化发展多元性以及不平衡性,承认中国的史前文化没有一个是至始至终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更是不可以否定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中所处的主导作用及意义;相关的研究院综合功能发挥不足,当下研究院的各项工作主要是在专业考古发掘与研究,服务社会以及经济推进的各方面功能发挥不足;对应的文物科研及办公等基础性设备不能保证安全,考古研究院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设备环境以及陈列环境、科研环境、信息以及管理环境。
不过,目前的考古研究院环境较为杂乱拥挤,很多的基础性设备较为落后,很多非常珍贵的大型文物也还是依靠扛手抬来运送,这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及不安全因素。
三、文物考古工作突破口提高1.持续提升文物考古人员的自身素质近些年,科技水平不断的进步,各式各样的技术与科研方式也在不断的创新,这不仅仅是为文物考古工作提供非常丰富的相关资料,也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契机。
文物鉴赏论文(青铜器)
青铜艺术拾隅——关于青铜器的纹饰铭文的欣赏与研究学校:上海财经大学院系/专业:金融学院/10金融实验班姓名:尹笑谈学号:2010113318【摘要】本文正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青铜器的纹饰的类别及各类别的特点,简要介绍了青铜器铭文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特色与分类,并总结了隐藏在这些特色背后的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背景,是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整理;第二部分应用第一部分的知识描述和鉴赏了大克鼎的纹饰、铭文和构造;第三部分发表了笔者个人对古物鉴赏应用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青铜器纹饰铭文大克鼎应用文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青铜器大多不是光滑朴素的,它们大多都镌刻着复杂而精美的纹饰与铭文。
其上的纹饰铭文之精美独特,让人不得不由衷赞叹古人想象力之丰富,雕刻技巧之高超,锻造技术之精巧成熟。
其中的一些工艺,即使现在看来也是难于复制的。
之前我就对青铜器的这些精美构造有些许肤浅的认识并常常感慨祖先之智慧,通过这学期对青铜器的更深层次、更系统的学习以及我针对自身知识要求而进行的实地考察与研究,我更发现青铜器原来还有这么繁杂的学问。
在此,我将针对青铜器的纹饰与铭文,从审美与艺术角度,对我这学期的学习做个小结。
青铜器上的纹饰也不是这些器物生而就有的,它们始于夏代晚期,而且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
虽然动物纹在器物上的表现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黑陶片中也有刻划,但在青铜器上出现却要更晚一些。
早期青铜器的纹饰虽然是古代文明的产物及其重要的表现,但它不是崛然而起的,而是吸收了远古时代各种新石器文化,经过长期融合、选择而产生的。
同样,铭文的产生和发展,与文字的发生发展、青铜器的锻造技术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 青铜器表面的纹饰青铜器表面的纹饰大致可以分为动物纹、人物画像纹、火纹等类型。
动物纹中也有许多小类别。
兽面纹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类。
兽面纹旧称饕餮纹,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有的还有眉或两耳或爪子。
公共选修课文物鉴赏课论文
题目:以实例分别论述中国古玉器的每种鉴别方法良渚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晚期的文化,以精美的玉石器享誉海内外,由于良渚文化时期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加上当时并没有文字,所以要判定一件器物是否是良渚文化时期的是十分困难的。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鉴别方法。
一、从雕工上鉴别良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云雷纹、鸟纹、蚩尤纹等纹饰是依靠钻石刻刀用斜刀刻法断续切刻衔接而成。
对良渚古玉纹饰的细“刻”工艺,现在虽能分为刻、划与雕琢三种类别,但仍发现真品与后仿品中的浅浮雕阴线细工,在痕迹中有的几乎没有两样,其实也不足为怪,因为使用同样材质下,在更改工艺、工具与调控转速后,同样工具都会产生同一效果。
让人更失望是,现在市场中除了玉琮形制与粗加工被忽略外,对于对钻孔各细节再现上述古代原始工艺易如反掌。
从而说明古往今来,凡是人工能够涉及的型制与纹饰问题,即人为制作与仿制技能的体现,就不属于古玉鉴定中的本质问题~为此奉劝同好们,严格把握事物现象与本质上的界限,不能把原始工艺及其迹,当作鉴定中的唯一依据,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鉴。
良渚玉器的工大致分为:1、竹片加沙片状开片、石质和动物皮制工具加沙线状、弧形切割开片;2、竹管上镶石英刀片的管钻、三角形菱形石英钻头锃钻打孔;3、石质工具磨制平凹浮雕;4、石质刻刀和原始石铊刻磨粗直线阴刻线;5、钻石刻刀刻划细直线阴刻线、弧线纹饰;6、竹制、骨质管钻刻划人兽眼部环线;7、动物毛皮对孔外部分进行抛光等过程。
关于开片、研磨、打孔、抛光等工法大家均无太多疑义,这里就不再累述。
着重提一下纹饰刻划的刀法,希望能抛砖引玉。
二、从材料上鉴别良渚玉器的取材多为本地区出产,分透闪石-阳起石的软玉和杂玉两大类。
颜色为青绿、湖绿、黄色、黑色等。
最主要的是透闪石--阳起石的软玉,一种为未受沁为半透明的湖绿色受沁后为“鸡骨白”的料,此种玉料多用于制作琮、钺、三叉形饰、冠状饰等玉器;一种为未受沁为不透明的暗绿色,受沁后沁色五彩斑驳,肉眼常可见绢云母状交杂的纤维结构。
考古与文物鉴赏通识课论文
杭州商学院2014 / 2015学年第二学期考试卷课程名称:考古与文物鉴赏考试方式:大型作业班级名称:金融14己班学号:1490810609 姓名:袁文君简论第五章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感想(80分)上个学期听寝室里的孩子们说考古老师特别好,再加上自己也经常看《百家讲坛》,所以也就对考古老师特别感兴趣。
所以上个学期结束的选课,我便毫无犹豫的选了您的课。
关于您的《考古与文物鉴赏》的第五章的教学内容的主题是“陶器”。
陶器是史前时期人类的重大发明之一。
中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总结的制陶过程为水火既济而土合。
陶器虽然容易残破,但在埋藏中不会腐烂,它便成了史前人类活动的重要见证,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研究信息,所以,陶器一直是考古工作者十分重视的古代遗物,陶器的发明也是学术界多年来力求解决的重大课题。
您在课上也为我们介绍了各种关于陶器的知识,例如:1、陶器的发展在新石器时代的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的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
在现代中国有宜兴的紫砂壶、石湾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淄博的降色陶、铜官的绿釉陶、崇宁的雕镂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镇的柳叶瓶、凤尾瓶等。
2、陶器出土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般选用粘土,经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
中国最早的陶器资料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1962年发现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的圆底罐,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6875±240年,系夹砂。
甘肃秦安县大地湾的大地湾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红陶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钵、三足罐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文化遗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汉的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种类可分为彩陶、墨陶、白陶、印纹陶、彩绘陶器等。
3、陶器纹饰公元前4800~前4300年。
其纹饰主要有:①动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例如: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陕西西安出土)。
②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等。
考古学通论——结课论文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考古学通论课程论文题目:浅论新石器时代的木雕雕刻艺术学生所在系(院):造型与设计艺术系专业(方向):数码影视制作年级:2011级姓名:王楠学号:201101010091指导老师:耿继朋完成时间:2013-06-18一、摘要...........................................................................二、前言...........................................................................三、分析...........................................................................四、结论...........................................................................一、摘要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出的原始雕刻艺术品丰富,其中有陶雕,骨雕,象牙雕,玉雕和石雕几种。
这些雕刻艺术品,在技巧上采用了浮雕,立体雕,透雕和刻花艺术方法。
新石器时代的雕刻艺术,概括起来,具有产生时间早,用料广的特点。
工艺技术上则表现出由粗到精,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到了新石器晚期,雕塑工艺品已经具有比较优美的造型,真实的形象,其雕刻手法多样,构图设计奇巧,刻工精细,刀法流畅,具有比较精湛的工艺技术水平,尤其是骨雕,象牙雕,玉雕原料坚硬,工艺比较复杂,而刻工则是相当精细。
有的图案还非常复杂,这类雕刻艺术品,应代表我国原始雕刻艺术的水平。
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取得这样高的成就,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木雕工艺艺已由商代用于制陶工艺中的简单刻纹和雕花板的阴刻,发展到立体圆雕工艺。
汉代动物木雕用整木雕制,将中国木雕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
唐宋时期,木雕工艺日趋完美。
文物鉴赏论文
文物鉴赏论文——文物初认识2011053340 王勇由于从小对文物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对于文物的认识也是从这个学期才开始初步认识和深入的。
于是,这学期的文物鉴赏的论文,我想谈一下我对文物的初步认识和看法。
文物的定义和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称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
”《辞海》中对文物的解释是:“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一般包括: (1)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2)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 (3)各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4)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5)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这学期,老师主要向我们教授了一些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艺术品和古文化遗物。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当代中国根据文物的特征,结合中国保存文物的具体情况,把“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总称。
文物和古董的区别部分收藏爱好者,在如何正确理解文物与古董、古玩、艺术品的辩证关系方面还存在着模糊认识。
“文物”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对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价值的东西,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建筑、碑刻及各种艺术品等。
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水域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与此同时,《文物保护法》还明确规定,属于集体或个人所有的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董、古玩和艺术品,应该特指民间收藏的、不在国家禁止买卖之列的那部分文物。
文物鉴赏论文
文物鉴赏论文唐三彩的介绍与鉴别我国陶瓷历史悠久,古陶瓷深受世人青睐。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也是驰名中外的艺术杰作。
它是用粘土作胎,经素烧之后,用铜、铁、钴、锰等元素加入铅釉中作催化剂,涂在器物表面,再入窑焙烧,经过800℃温度烧制而成。
唐三彩是由黄、绿、蓝三色作基调,入窑焙烧,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经过复杂的窑变,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流淌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多种色调,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因釉料中含有大量的助熔剂铅,使釉的熔点降低,胎体表面的釉料在焙烧过程中向四周扩散流淌,各种颜色互相浸润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驳瑰丽的三彩釉。
由于是唐代创烧,又以三彩作基调,所以人们习惯称之谓“唐三彩”。
如何辨别编辑自上世纪初唐三彩被发现以来,便受到中国以及世界艺术界的关注,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唐三彩的研究更是火热,不少专家纷纷把研究成果公诸于众。
随着唐三彩仿品的出现,辨别真假唐三彩的文章也一篇篇见诸报端,这些文章繁荣了文化园地的同时,其研究成果也被仿造者所利用,并仿造出一批批真假难辨的三彩器。
经过作旧之后便在城乡不断露面,道行不深的收藏者屡屡上当中招。
究其原因,一方面它们在胎、釉、色彩、造型乃至内在的精神风格等方面,都几乎达到了完美境界,另一方面它们又具备了常见论及唐三彩文章中所列举的真品三彩的全部特征。
可见高仿三彩确实仿到了相当的水平,没有火眼金睛则难辨真假。
唐三彩烧成温度最高约1100度左右,其制作工艺不算复杂,制作原料随处可见,胎釉配方早已公开,仿造高手人才辈出,有的还是唐三彩研究的专家。
试想,行家运用现代技术“克隆”出来的仿品与真品还会有什么差别呢?回答是肯定的,真品三彩的基本特征,高仿三彩都具备了。
可以说,相同点已经达到了99%以上,余下还不到1%的较为特殊的特征,是无法仿造的,因为这特殊之处惟有千百年的时间才能形成,人力暂无力为之。
文物欣赏课论文
青铜之魂自小便经常能听人说起青铜器,那时的我还不知道青铜器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更别说去了解青铜器的作用与意义了。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于青铜器也产生了一种好奇心理,并且从各种途径对青铜器做了一定的了解。
幼年时便随父母北漂至北京,记忆中那时的北京并不是特别繁华,但是随处可见的古建筑给人一种庄严厚重的感觉。
到了北京,故宫等景点便是必游之地了。
虽然对那时的记忆并不深刻,但是我还能记得故宫博物馆中摆放的一些大鼎和青铜剑。
在那时的我看来,那些大鼎或许是用来煮沸水的,抑或是摆在那观赏的,价值不大。
作为一个男生,最吸引我的当然是青铜剑了。
毕竟小时候虽然经常能听人说起过剑,但从未见过,第一次见到真的青铜剑是很令人兴奋的。
由于本人很少出门,所以去过的城市、参观过的博物馆也不多。
但只要是博物馆,基本上都有那么几件乃至几十件青铜器。
那时我便感慨,青铜器的影响真的是很大呀。
后来才知道青铜器文化代表了一个时代,更是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我中华民族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高中时还听爸爸说起过他们所在的建筑公司在一块工地上挖出了一些青铜器,随后便有警察和相关工作人员前去探查。
这让我感觉到青铜器就在我们身边,或许从我们所站的地方往下深挖几十米便能发现青铜器了吧。
当然,这种想法比较天真的。
以往与青铜器除了有实物接触外,我还从书上和网上了解了一些相关知识,只不过都不是特别详细。
当然,本人也不可能得到深入了解的机会。
本学期我选择了文物欣赏课是兴趣使然,认为在课上能增加对于文物的了解。
一学期的课结束后,我对于文物欣赏课上所讲得东西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本人对于青铜器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最起码以后在人前人后不会毫无所知。
青铜器者,古之中华有之,为中华艺术之精髓,文化艺术价值与考古价值都非常高。
青铜器上的古文字对于今人来说是重要史料,而其上图案以及绘画亦是研究古老东方艺术的重要资料。
但是据说青铜器并非在中国最早出现。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
文物欣赏论文
文物欣赏论文文物欣赏论文在学期我们学习了文物欣赏课,学了这门课程之后,我对中国陶瓷、玉器的文化具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加深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文物的喜爱。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便立志要做一名考古学家,不为别的,只为了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各种精美文物的挚爱。
之后我也看过一些关于文物的书籍,并且坚持着自己对中华文物的热爱。
在大学,学校开设了鉴赏类选修课,所以我没有丝毫的犹豫便选择了文物欣赏。
在这短暂却内容丰富精美的学习时间里,我学到了不少以前不了解的关于文物的知识,大大的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陶瓷、玉器、青铜器等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而显著的意义。
这些器物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我们都知道“中国”这个词用英语说是“China”,而陶瓷在英语中也用“china”来表示,所以我想在很多年前,在西方国家的眼里,陶瓷就是中国的代名词。
陶瓷堪称中华文化之粹,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结晶,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中国陶瓷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各代不同的艺术风格、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技术特点。
它的诞生为中华文明的辉煌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陶器,其起源甚至还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甚至更远古的年代。
宋代是我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的时期,造瓷技术有很大进步。
瓷器的装饰,纹路,原料,配方等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
产品的品质之精,造型之多样,彩釉之丰富,是前些朝代无可比拟的。
更出现了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为名的宋代五大名窑。
这些都是古代有名的陶瓷,我个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陶瓷业应该有新的发展。
在审美观念方面,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也存在着的一定的差异,因而现代制作的陶瓷需要是符合现代社会文明的需求,是现代艺术的产物,它符合现代人地审美需求。
相应的,现代陶艺便要求制作者们要可能地去不拘一格地发掘和发挥陶瓷的形式美与内在美。
文物鉴赏论文(青铜器)
文物鉴赏论文(青铜器)题目:青铜器的文物鉴赏摘要: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珍贵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篇论文将重点研究青铜器的文物鉴赏,探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样式特点以及文化背景,并对青铜器的价值进行评估和解读。
通过对青铜器的鉴赏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特点。
关键词:青铜器、文物、鉴赏、制作工艺、样式特点、文化背景、价值评估一、引言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也反映出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因此,青铜器的文物鉴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是了解其价值和真伪的关键。
本部分将对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和鎏金工艺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其对青铜器品质的影响。
三、青铜器的样式特点青铜器的样式特点包括器形、纹饰和铭文等方面。
本部分将通过对不同时期和地区的青铜器进行分类和比较,总结出青铜器的样式演变规律,并解读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青铜器的文化背景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与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
本部分将以不同时期的青铜器为例,探讨其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揭示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青铜器的价值评估青铜器的鉴赏不仅仅是对其外部和内部特点的认识,还需要对其价值进行评估。
本部分将通过对青铜器的历史地位、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等方面的分析,评估青铜器的价值,并探讨其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六、结论通过对青铜器的文物鉴赏,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特点,探索青铜器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同时,对青铜器的价值评估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随着人们对文物保护和传统文化的重视,青铜器的研究和鉴赏将继续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文物鉴赏论文
文物里的龙文化学号:1046006 姓名:王韬中国民间有一个关于龙女的传说,龙女本是东海龙王的女儿,生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一次她听说人间玩鱼灯很热闹,就背着龙王偷偷溜出来玩耍。
正在看鱼灯出神的时候,却被一杯冷茶泼回了原型,躺在海滩上动弹不得。
两个捕鱼小子看到这条大鱼,商量着拿到市集上卖了赚些钱。
这一切都被路遇的观音看在眼中,吩咐了身旁的善财童子拿了钱去把龙鱼买下了放生。
回到龙宫中的小龙女遭到父亲斥责,龙女哭啼着出了龙宫,遇上了善财童子,从此便跟着童子一起在观音身边修行。
这当然只是个美好的传说,关于龙女的传说还有好多个,而关于龙的传说就更多了。
作为十二生肖中,在当代社会唯一一个无法找到看到原型的动物,关于龙的各种传说都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感。
中国古代的龙经过好几个时期的发展,第一期是春秋以前,可称之为“古代龙”。
古代龙多做匍匐爬行状,结构形态比较粗陋,蛇身兽头,保持着爬行动物的特点。
但它们的形状极为丰富,也异常怪异。
或尖角,或齿角,或无角,或长鼻,或卷鼻,或无鼻,或多鳍,或一鳍,或无鳍,或一足,或前后有足,或无足……它们带着一身粗野与狂放,暴力与恐怖,展示着神秘的威力。
这不仅反映着上古时代各地文化未经系统化之前的形态,同时也反映着部落兼并战争的文化特色。
第二期从战国到唐代,可称之为“中世龙”。
这是龙的形态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
“中世龙”开始脱去了爬行动物的特点,从匍匐走向飞腾。
龙的体态多呈S形,显得刚健有力。
形态结构也开始复杂化,出现了头发、节毛,角开始分杈,由原先的牛角变为鹿角,羊须的特征开始突出,有时则表现为兽身。
而且气势渐增,表现出不可一世的姿态来。
如汉画砖上的青龙龙头高举,引颈长啸,大有腾身欲飞之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世龙不管龙姿怎样变化,形态怎样不同,除圆形造型外,它们的头大多奋力高举,或引颈欲鸣,有引身向上的飞动趋势。
这一点与古代龙和现代龙,是大不相同的。
这种造型艺术,乃深深植根于强盛的专制帝国与夷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运动之中。
考古课 结课小论文
姓名:刘玉萍学号:12122004020学院:外国语专业(班级):英教1201班纪录片《灵魂的居所》——曾侯乙墓培根说,历史使人聪明。
研究古代文明,可以让一个名族的历史变得更加透明,有利于了解历史的每一个脚印和文化,追寻先人的脚步从而提高社会历史的进步。
我们普通人没有能力挖掘、研究历史,因此,看考古中国纪录片是个不错的选择。
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曾侯乙墓的发现。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县,在一座名为擂鼓墩的岗丘上,是春秋时期兵家战事的遗存。
曾侯乙墓是一座名字叫做“乙”的战国早期诸侯之墓,曾是曾国,侯即诸侯,乙为他的名字。
他的墓葬里不仅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漆棺漆器,还有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种类繁多的兵器、车马器,以及光彩夺目的金玉料器和许多日常用品,如国宝级文物青铜尊盘、鹿角立鹤等。
在我国考古史上,像曾侯乙墓这样,出土器物种类繁多,文物保存异常完好,且重要发现涉及中国先秦时期几乎所有科学领域的墓葬,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在1978年由曾侯乙墓出土的古代乐器中,以规模巨大、保存最好的打击乐器--编钟最为壮观,这套编钟共六十五件,重2500多公斤,皆为青铜铸造,设计精巧,气势雄伟壮观。
这套编钟早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至今音乐性能良好,能演奏古今各种乐曲。
当2400年后,曾侯乙编钟重新奏响的时候,创造出伟大器物的工匠们和今天人仿佛进行了一次千古对话。
这座编钟保存得很完整,是中国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大者。
来自物理学、光学、铸造学与音乐方面的专家开始从不同角度对编钟进行研究。
曾侯乙编钟所体现出的7音节使人们联想到12音律的起源,相关学者迅即展开争论,一场12音律的起源地在哪里成为争论的焦点。
编钟的出土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举世瞩目,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是“精神世界的圣山”,是中国古老优秀文明的象征,是我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重大发现,是同埃及金字塔、西安兵马俑、万里长城和四川都江堰相媲美的古代文化、古代科学的代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商学院2014 / 2015学年第二学期考试卷
课程名称:考古与文物鉴赏考试方式:大型作业
班级名称:金融14己班学号:1490810609 姓名:袁文君
简论第五章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感想(80分)
上个学期听寝室里的孩子们说考古老师特别好,再加上自己也经常看《百家讲坛》,所以也就对考古老师特别感兴趣。
所以上个学期结束的选课,我便毫无犹豫的选了您的课。
关于您的《考古与文物鉴赏》的第五章的教学内容的主题是“陶器”。
陶器是史前时期人类的重大发明之一。
中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总结的制陶过程为水火既济而土合。
陶器虽然容易残破,但在埋藏中不会腐烂,它便成了史前人类活动的重要见证,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研究信息,所以,陶器一直是考古工作者十分重视的古代遗物,陶器的发明也是学术界多年来力求解决的重大课题。
您在课上也为我们介绍了各种关于陶器的知识,例如:
1、陶器的发展
在新石器时代的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的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
在现代中国有宜兴的紫砂壶、石湾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淄博的降色陶、铜官的绿釉陶、崇宁的雕镂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镇的柳叶瓶、凤尾瓶等。
2、陶器出土
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般选用粘土,经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
中国最早的陶器资料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1962年发现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的圆底罐,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6875±240年,系夹砂。
甘肃秦安县大地湾的大地湾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红陶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钵、三足罐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文化遗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汉的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种类可分为彩陶、墨陶、白陶、印纹陶、彩
绘陶器等。
3、陶器纹饰
公元前4800~前4300年。
其纹饰主要有:①动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例如: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陕西西安出土)。
②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等。
另外,在彩陶钵口沿的黑色宽带纹上,饰有各种符号,可能代表着各种特殊的意义或某种特定的记号。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葫芦形人面纹彩陶瓶(陕西临潼出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
4、秦始皇兵马俑
以陶土烧制的兵马群塑,是秦始皇的随葬物品之一。
1974年初春在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园外城以东1225米处发掘出土。
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我不一一列举了,在课上我们还看到了很多陶器的图片以及老师去实地考古的图片,这点上实在是让人羡慕,羡慕老师去过那么多的地方。
接下来,我来说说关于这个学期考古鉴赏的学习感想。
首先,大体感觉它真的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
因为我们真的只能用一种欣赏图片的角度看待这门课,因为我们不懂,不懂那些专业的名词,也不懂考古所谓的真正含义,我们没有那些考古的经验和阅历,自然也就无法体会到考古学家嘴里的心酸苦楚。
我们能看到的感觉到的只有出土文物的高贵与神秘。
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好奇心仍然会趋使我们去喜欢考古这门课程。
原先的喜欢魏晋南北朝,喜欢邯郸的兰陵王墓,于是带着年轻人的激情与好奇心去了,去看了,但是现实总是会脱离想象,看到的也就是一抔黄土,但是心中的热情未被熄灭,反而感觉更具有历史的意义和神秘色彩了。
研究古代之学,古物和遗迹研究,研究对象是经过人加工过的实物,古代遗迹如窑穴、墓穴,有意识放入墓穴中的陪葬品,或者无意识的丢弃的物品,都是研究的遗迹,遗址是指埋藏于地下的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历史遗迹,遗址多是断壁残垣,或者深埋于地下,但是这里都有人类生活过的痕迹。
说到这些,就有一种体现小说境况,那些风尘中的历史文物总带着神秘色彩带给我们无尽遐想,也让我们更爱它了。
最重要的是我在老师您身上学到的一种职业道德和精神,以及那种对考古的热爱。
哪怕课上的人再少,你也会按时上下课,认真上课,用富有激情的话语为我们讲述您的考古经历,每次你说出自己的经历或者是挖出来的文物时那自豪的表情,我会一直记得。
那是你对自身职业的热爱,也是人生的一中极高的追求吧。
我相信我今后的日子里,也会忠实于自己所爱,做一个有责任有意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