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望天门山

合集下载

古诗《望天门山》教案及赏析

古诗《望天门山》教案及赏析

古诗《望天门山》教案及赏析导读:这是一篇写景的作品,是作者在游览美丽河山时心情大好的情况,写出的一篇名作!其原文如下: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字词解释:1,天门: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回漩,回转。

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两岸青山:分别指博望山和梁山。

8、出:突出,出现。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原文翻译: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着拔地而起,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望天门山背景:《望天门山》是李白开元十三年(725)乘船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有感而发,并没有什么特别用意。

望天门山主旨: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望天门山艺术特色:1,“望”。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

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

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2,山水互为映衬。

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

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

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

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

“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原文和译文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原文和译文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望天门山古诗的意思及赏析

望天门山古诗的意思及赏析

望天门山古诗的意思及赏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接下来分享望天门山的意思及赏析。

望天门山古诗的意思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意思: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望天门山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古诗《望天门山》原文、译文及翻译(优秀4篇)

古诗《望天门山》原文、译文及翻译(优秀4篇)

古诗《望天门山》原文、译文及翻译(优秀4篇)译文篇一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注释篇二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简析:篇三《望天门山》写的是在船上远望所见天门山的景色——两山夹江对峙,有如连山中断,形如天门,浩荡东流的长江,即从缺口奔腾而去。

水流至此,激起回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舟行江上,顺流而下,远望天门两山愈来愈清晰的身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欢迎远来的客人。

早晨日出东方,对面孤舟从水天相接处驶来,宛如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

前半写近望,山断水阔,流势浩大;后半写远望,动中观静,借水写山。

形象雄伟,意境开阔,乃如诗之画、如画之诗的千古杰作。

鉴赏篇四该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

气势。

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望天门山的古诗原文

望天门山的古诗原文

望天门山的古诗原文稿子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首超棒的古诗——《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开头就很绝有没有?想象一下,那雄伟的天门山被楚江硬生生地断开,江水汹涌奔腾,那场面得多壮观呀!就好像大自然拿着一把巨大的斧头,咔嚓一下,把山劈开了。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更是妙极啦!两岸的青山面对面地耸立着,好像在比谁更高更挺拔。

而那一片孤帆,从太阳那边慢慢悠悠地飘过来,哇,感觉整个画面都动起来了呢。

每次读到这首诗,我都能在脑子里勾勒出一幅特别美的画面。

仿佛自己就站在江边,吹着风,看着山,等着那艘小船靠近。

李白这位大诗人呀,真是太厉害了,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能让咱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不知道你们读这首诗的时候,心里是啥感觉呀?是不是也跟我一样,被这美景迷得不要不要的?好啦,今天关于《望天门山》就聊到这儿,咱们下次再一起欣赏别的好诗哟!稿子二: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品一品《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先来说说“天门中断楚江开”,哎呀,那气势,就像是楚江这个大力士,一拳把天门山给打断了,这力量得多惊人呐!江水哗哗地流着,那叫一个汹涌澎湃。

“碧水东流至此回”,江水一路奔腾向东,到了这儿居然还能拐个弯,是不是很神奇?感觉这水就像个调皮的孩子,非得玩出点花样来。

再看“两岸青山相对出”,两边的山好像在比赛似的,一个比一个站得直,都争着要先露个脸。

“孤帆一片日边来”,这画面感简直绝了!一片小小的帆船从太阳那边慢慢出现,就像从仙境里飘出来的一样。

每次读这首诗,我都觉得自己像在看一场超级精彩的大片。

李白用他的神来之笔,把这些景色都写活啦!你们有没有试过,闭上眼睛,在心里默念这首诗,然后想象那些画面?是不是特别有意思?我反正特别喜欢这首诗,感觉怎么读都读不够。

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呢?好啦,今天就聊到这儿,咱们下次接着聊古诗!。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望天门山》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望天门山》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望天门山》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还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望天门山》一课,旨在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时,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本案例以“情景交融”为教学理念,充分挖掘教材内涵,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世界,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望天门山》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还能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进一步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诗句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在表达诗人情感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2.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景象和情感?
3.你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小组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倾听,共同寻找答案。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意境和主题。
(一)情景创设
在教学《望天门山》这首古诗时,我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通过展示天门山的壮美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的创作现场,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同时,结合音乐、声音等元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古诗的学习状态。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在课堂上,我将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诗人为什么会望天门山而感叹?”“诗句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等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小学语文-小学古诗注释及译文《望天门山》

小学语文-小学古诗注释及译文《望天门山》

小学语文-小学古诗注释及译文《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⑴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⑴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⑴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⑴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唐诗《望天门山》李白

唐诗《望天门山》李白

唐诗《望天门山》李白唐诗《望天门山》李白《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经典古诗,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白话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创作背景】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赏析】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望天门山古诗讲解全文意思

望天门山古诗讲解全文意思

望天门山古诗讲解全文意思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对这首诗的讲解如下: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写的是山势的雄奇,这句的意思是“雄伟的天门山像是被横穿的楚江拦腰劈开一样”。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湖北省的交界处,长江从两山之间奔腾而过,形成一个天然的门户,故称“天门”。

诗人用“中断”一词来形容楚江在穿越天门山时的景象,表现了山的巍峨和险峻。

同时,“开”字也隐含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暗示着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写的是水流受到山势的阻碍后回旋奔涌的景象,这句的意思是“碧绿的楚江水向东奔流到此回旋澎湃”。

“碧水”指青绿色的楚江水,“东流”表示水的流向,“至此回”则表示水在经过天门山后形成回旋。

这句诗不仅描绘了水的动态美,也暗示了自然的强大力量和生命的坚韧不拔。

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写的是山与山的相对姿态,这句的意思是“天门山两边的山峰相对耸立着拔地而起”。

“两岸青山”指的是天门山两边的山峰,“相对出”则表现了它们在诗人眼前呈现出的壮丽景色。

这句诗不仅表现了山的雄奇和壮美,也隐含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写的是诗人乘船远行的情景,这句的意思是“一叶孤舟像是从太阳的旁边飞速驶来”。

“孤帆”表示诗人独自一人乘船,“日边来”则表示诗人从太阳的方向驶来。

这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也隐含了他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综上所述:整首诗的意思是:“雄伟的天门山像是被横穿的楚江拦腰劈开一样,碧绿的楚江水向东奔流到此处回旋澎湃。

天门山两边的山峰相对耸立着拔地而起,一叶孤舟像是从太阳的旁边飞速驶来。

”。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白《望天门山》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白《望天门山》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望天门山》原文、译文、赏析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

有《李太白集》。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回:回旋。

出:突出。

日边:天边。

[译诗、诗意]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水天相接的远处悠然驶来,好似来自天边。

[赏析]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古诗词鉴赏:《望天门山》李白

古诗词鉴赏:《望天门山》李白

古诗词鉴赏:《望天门山》李白导语:今天要鉴赏的诗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望天门山,快来阅读!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3)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4)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5)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赏析: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第三四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古诗 望天门山

古诗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赏析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望天门山古诗意思

望天门山古诗意思

望天门山古诗意思
《望天门山》的意思: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赏析: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字太白,汉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有《李太前集》传世,诗作中多在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
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静夜思》等多首。

望天门山古诗全文及解释

望天门山古诗全文及解释

望天门山李白〔唐代〕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赏析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小学必背古诗词:《望天门山》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小学必背古诗词:《望天门山》

写作运用
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以静来凸显动的活力与灵动, 以动来衬托静的柔婉与淡雅。动静结合,所写的景物活灵活现,所写的人物栩栩 如生,使文章情趣盎然,形成回环跌宕之效。
如写《夏日的校园》,既要抓住校园里的景物进行静态描写,也要抓住师生活 动进行动态描写,动静结合,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夏日的校园美丽。又如写《我 熟悉的一个人》时,描写人物态时,要在平时观察的基础上,找出最能反映人物 性格特点的动作来写。描写人物静态,可以从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等 方面选择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点的地方来写。
诗文赏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 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 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 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பைடு நூலகம்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 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小测试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所作,他也被称为( 与( )合称为“大李杜”。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再见
《望天门山》
李白
古诗朗读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字词注释
①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 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 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 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 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②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③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④开:劈开,断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指名答后再读。
10.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后又浩荡而去。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3.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还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写诗的生涯里是不多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
4.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留在心底吧!(加动作背《天门山》。)
5.总结:相同的地点不同的诗,我们又可以用怎样的画、什么样的字来表现呢?
4.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出示课件:几种不同字体的古诗)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作品,你认为哪一幅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表现诗的意境呢?
5.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教学设计
课题
古诗诵读:望天门山
总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诵读和默写古诗。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
Hale Waihona Puke 山险水涌望天门山 爱国帆来日出
11.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2.(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3.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
14.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点评:这个环节的设计将古诗与书法的魅力融为一体,既让学生初步感受草书的内涵,又是课前交流的巧妙延伸。
五、总结方法,赏析拓展
1.(指板画,配乐)瞧——青山、绿水、红日、白帆,多美的一幅画啊!(贴草书诗句)看,书法也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劲之美。(板书:书画)
2.诗可以是一幅美妙的画,也可以是一行行灵动的字,难怪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课件出示)生齐读。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游泰山》),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15.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播放视频)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