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普通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第5课:《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课件
高中语文 5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知识导学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学案
第二单元5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积土成山
长河浪花
1.吴组缃:(1908—1994)安徽人。创作上与以茅盾小说为代表的左翼倾向相接近,他坚持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反映30年代破败的农村,结集的小说主要收入《西柳集》每篇都很精当,有分量。吴组缃受到茅盾的影响后,开始重视用先进的社会科学理论来认识生活、解剖社会,所以被称为“善于进行社会分析的小说家”。代表作《樊家铺》《一千八百担》,作品多反映安徽农村残破的现实。作者是很有古典文学修养的作家,他的小说讲究细节描写,讲究人物的个性化,讲究浓郁的地方特色,表现出一种取精用宏,文字精密而又流动的叙述风格,后期作品收录在《中国小说研究论集》。
2.关于小说的起源:最早提到小说概念的是《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所说的“小说”指的是一些浅薄琐碎的言论,是和那些有关政治的大道理相对而言的。班固认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明确提出小说是来自民间口头传说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我想,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咏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则到休息时,亦必要某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这就是小说的起源。
易混易错知识点
1.易读错的字
(1)掌握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
翰.藻(hàn)脉.络(mài)稗.官(bài)
润.色(rùn)高寀.(cǎi)辞赋.(fù)
纯粹.(cuì)赋税.(shuì)扼.杀(è)
妍媸.(chī)
高中语文人教普通版第五册第二《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优秀课件PPT
写作特点
一、评论精当,一语中的 二、论据典型,以一当十 三、纵横交织,结构严谨 四、字斟句酌,分寸恰当
拓展与延伸
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结合书后 的练习三和练习四,进一步开展探 究性阅读与研究,能有把握地运用 古代各种不同的小说作品来证明小 说发展规律,能根据几部不同的小 说作品的阅读与研究自己总结出小 说发展的规律。具体内容略。
3.寻 找 诗 词 中 的标 志性语 言。如 在以时 空为序 的诗词 中要注 意寻找 表示时 空转换 的词语 ,句子 ;写景 抒情或 托物言 志的诗 词中要 注意末 尾卒章 显志的 抒情议 论句。
4这 首 诗 之 所 以一直 令后人 传诵不 已,主 要是因 为它以 月为主 体,为 我们描 绘了一 幅春江 花月夜 的美丽 画图, 表现了 一种迥 绝的宇 宙意识 ,一个 更深沉 、更寥 廓、更 宁静的 境界。
作者如何论证第2条规律
中国古典小说受史传文学影响,举《水 浒传》为例。先引刘知几的话,指出史 传文学的经验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 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再说民 间文学写人往往是好坏分明,坏人无好 处,好人无坏处。经过比较,指出《水 浒传》是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 第一部古典小说,它写人如“明镜照物, 妍媸毕露”。最后指出《水浒传》使小 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而后才有 《儒林外史》《红楼梦》。
我国古代小说的 发展及其规律
我国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我国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我国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是我国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吴组缃先生的一篇文艺短论.文中,带领我们到我国小说的发展历程中去探讨一些关键性问题,从中总结出规律。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我国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
《我国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和规律,形成对中国古代小说完全的印象。
2.培养学生浏览质疑和整合语义的能力。
3.进行整体浏览训练。
教学重点
整体浏览能力的训练培养。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中重要语段的知道和语义整合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读、点拔、指导、训练
整体设计
一、提问导入:
联系课外浏览情形,请同学们谈自己在课外看过哪些古代小说,导入正题:中学生已读过一些古代小说,但对我国小说的整体面貌和脉络的了解却知
之甚少,要求我们去专读像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等小说专著不大可能又不太现实,而《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这篇文章实是中国小说史脉与批评的缩影,是“具体而微者”,使我们在印象式的零散的小说篇章浏览之后,从高屋建瓴的理性上进行掌控。
二、整体浏览指导:
《考试说明》要求:现代文浏览考核学生挑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挑选并提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是到达浏览的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从文章中辨别并挑选重要信息,必须在浏览时把注意力放到文章的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有哪些?它包括: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说明和论述,最能表达作者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中国古典小说PPT课件
林黛玉
投奔外婆家后,虽然贾母 十分疼爱,她却总有寄人篱 下之感,所以,进贾府后始 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 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 去”,细心、多虑、自尊是 她的性格特点。
请举例分析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些特点的?
课文对林黛玉性格特点的刻画
心理描写
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惟恐被别人耻笑
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
贾敷 宁国公贾演-贾代化 贾 敬
贾 珍-贾 蓉 (秦可卿)
贾惜春
宁国府
贾赦
贾琏
-巧 姐
(王熙凤)
(邢夫人) 贾迎春
荣国公贾源-贾代善
贾珠
(贾母) 贾 政 (李 纨)
荣国府
(王夫人) 贾元春 贾宝玉
贾探春
-贾 兰
贾敏 (林如海)
林黛玉
林黛玉是京都赫 赫有名荣国府贾太夫 人的外孙女,贾宝玉 的表妹。这年黛玉的 母亲病故,贾母痛惜 她无人傍依,把她接 来府中居住。从此, 黛玉与宝玉朝夕相处, 言和意顺,友爱异常。
曹 雪 芹 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又名《石头 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 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 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 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全书以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 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 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 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 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吴组缃
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头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
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在阅读中做到融会贯通。【学习障碍】1.对全文的把握与理解。全文从时间说,从远古到清末;从范围说,小说发展的规律。2.对一些含蓄句子的理解。本文引文较多,注重文言句子的把握。【学习策略】一、提要钩玄法提要钩玄,就是对全文从宏观上予以把握。课文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第一部分是从纵的方面论述,第二部分是从横的方面论述,全文纵横交织,互相补充,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一部分讲发展过程,作者是按几个阶段来写的。1.起源:神话传说。2.发展: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上述两个阶段中,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3.成熟:唐代传奇。脱离历史而成为独立的文学创作。4.继续发展: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5.顶峰:明清文人独立创作,写平凡的人和事。作者阐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抓住了两个关键。第一个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萧统的文学定义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就是指出文学作品必须有想像虚构,还要讲求文采。神话传说、志人志怪,都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所以同历史归于一类。唐代传奇,有想像虚构并讲求文采,因此就离开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第二个关键是文人加工民间传说与文人独立创作的关系。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都是文人采用民间传说而进行再创作的,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明清小说,发展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抓住上述两个关键,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程就容易理清了。第二部分讲发展规律,作者列举了四条。这四条与第一部分的内容密切相关。例如第一条,“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这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都可以得到证明。又如第二条,“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这从中国古代小说的几个发展阶段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二、列表揽要法通过列表,能更清楚地理解文意。根据文意,可以列出下表,填写课文内容。朝 代发展阶段体裁特点规 律魏晋南北朝以前起源神话传说1.中国的古代小说是来自民间的,古代小说的每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案高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和规律。
2.培养学生的阅读质疑和整合语义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时要注意准确理解文中的个别引文的含义,并能说明有关引文在文中的作用。
2.对古代小说发展规律的准确提取是教学重点。
3.对课文中第1、3、10等自然段的准确理解和语义整合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方法:
通过课前自学探究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文章内容提出疑难问题,然后组织课堂讨论与交流解决重点难点,并适当向课外拓展,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质疑能力。
教学设计:
[自学与活动]
课前提供一些古代小说的书目和文章篇目(可视学生读书的背景情况而定),让学生进行自学探究,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写成微型报告,在课堂上交流。
[速读与比较]
在交流的基础上,老师作一个简单的导引。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评论的对象是我国古代小说,与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相比,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批评活动。因为文学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国古代小说从上古神话到明清小说,上下数千年。范围包括笔记、传奇、话本、演义、拟话本、章回体等多种小说样式,具体作品更是浩如烟海。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凭借深厚的语言修养,精练而恰当地表述了自己从长期研究中获得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以及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规律。全文共16个自然段,以“发展”与“规律”为界分作两大部分。“发展”以时间演进为线逐步展开,每一阶段均把握特征,重点介绍;“规律”按主次排列,逐点阐明。加上语言洗练、简要,因此篇章不长,容量巨大;内涵丰富,框架明晰。
高三语文第五册第5讲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案 人教版
高三语文第五册第5讲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案
吴组缃
吴祖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新选入1995年版高中第五册课本,在人教版初高中全套语文教材中,从宏观上评论文学现象的文章仅此一篇,所以值得重视。文章的题目概括了评论的范围,即我国古代小说,重点是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文章第一部分论述发展,溯源导流,线索清晰;第二部分评析“规律”,据史立论,要言不烦。
写作上有四个要点:
一、评论精当,一语中的
文学评论要以科学的文艺理论为指导,提出评论者的观点。观点新颖独到而又持之有据,评论才有价值。本文的价值,正在于作者对所评论的文学现象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评析精当,往往一语中的。
关于我国小说的起源,有人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鲁迅先生则认为劳动者休息时“彼此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作者则明确指出:“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
对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一般评论者认为这时小说已“初具规模”,是我国小说的“雏形”。作者则认为:“‘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是作为史实记载下来的”,还算不上真正的小说。
再如,“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和讲求文采”,“历史小说走宋代传奇的路子……,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等,都有作者的真知灼见在,而与以往文学史中的观点不同。如《金瓶梅》因有较多的猥亵描写而长期列为禁书,直到80年代才有较深入的研究。作者不仅说它“显示了现实文学的长足发展”,而且拿妇孺皆知的《红楼梦》作比较,认为“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这就使读者明确了金瓶梅在小说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地位。
中国小说发展史(整理版)PPT课件
2021
8
❖ 1.志怪小说: ❖(1)地理博物体——张华 《博物志》 ❖ (2)逸史传记体——王嘉《拾遗记》 ❖ (3)杂记杂录体——干宝《搜神记》
❖ 盛行原因:“魏晋好长生,故多灵变之 说;齐梁宏释典,故多因果之谈”(胡 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2021
11
❖ 2、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传录舛 讹,未必尽设幻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 假小说以见笔端。(胡应麟《少室山房 笔丛》)
❖ 3、小说亦如诗,至唐而为一变。虽尚 不离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 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 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2021
9
❖2.志人小说 ——刘义庆《世说新语》
2021
10
(四)唐代小说—传奇
• 1、唐传奇同历代史传文学、六朝志怪志人小说有 明显区别:
• 六朝志怪小说,意在证明神道不诬;志人小说, 旨在记述事实;称不上现代意义的小说。史传文 学,必须在真人真事基础上作艺术加工,有小说 因素,却非小说。
• 而唐人“始有意为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 略》),唐传奇自觉的追求艺术美,运用想象, 虚构和曲折情节,注重人物形象塑造,构思巧妙, 结构完整,篇幅增长,叙述宛转,文辞华美,基 本上摆脱了史传文学真人真事的框架,标志着中 国小说发展具有了独立的文学品格,进入到成熟 阶段。
高中必修高一语文PPT课件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说。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 通言》、《醒世恒言》) 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其特点是分
回标目,常取一个或两个中心事件为一回,每
回篇幅大致相等,情节前后衔接,开头、结尾 常用“话说”“且听下回分解”等口头语,中 间穿插诗词韵文,结尾故设悬念吸引读者。 《三国演义》(罗贯中)和《水浒传》
3、唐代——古代小说的成熟期。
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 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
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
著名的唐传奇有:陈鸿《长恨歌传》 、元稹
《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
天宝末,兄国忠盗丞相位,愚弄国柄。及安禄山引兵向阙, 以讨杨氏为词。潼关不守,翠华南幸,出咸阳,道次马嵬亭。六 军徘徊,持戟不进。从官郎吏伏上马前,请诛晁错以谢天下。国 忠奉牦缨盘水,死于道周。左右之意未快。上问之。当时敢言者, 请以贵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 之而去。仓皇展转,竟就死于尺组之下。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自序》中谈到自己读《红楼梦》和
《金瓶梅》的一些感想,进而写道:“这两部书在我是一切的源 泉”……胡兰成的《民国女子》。该文写道:有一回,作者想要 形容一下张爱玲的行坐走路,总是找不到好句。这时,张爱玲代 他道:“《金瓶梅》里写孟玉楼,行走时香风细细,坐下时淹然 百媚。”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及其规律
今古《今古传奇》(抱瓮老人) 聊斋:《聊斋志异》(蒲松龄)
史书:《史记》(司马迁)
西厢:《西厢记》(王实甫)
镜:《镜花缘》(清·李汝珍)
明清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 《金瓶梅》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李宝嘉 《老残游记》刘鹗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沃尧 《孽海花》曾朴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吴组缃
著作书目: 《西柳集》(小说)1934 《饭余集》(小说集)1935 《鸭咀涝》(又名《山洪》)1943 《吴组缃小说散文集》1954 《说稗集》1987,北大 《拾荒集》1988,北大 《苑外集》1988,北大 《宿草集》1988,北大
学习目标:
一、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和发展 规律。
二、学会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在阅读中做 到融会贯通。
朝代
魏晋南 北朝 以前 魏晋 南北朝
唐
宋元
明清
发展阶段 体裁特点
起源 发展
神话传说 志怪志人小说
成熟
唐传奇
继续发展 话本
顶峰
① 演义小说 ② 文人独立创
作,关注平 凡人生的现 实主义小说
规律
1、中国的古代小 说是来自民间的,是 人民群众思想、愿望 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
最后一条规律,作者何以寥寥几笔 就写完了呢?你能帮助举几个例子吗?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课件
红楼梦
林黛玉进贾府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曹雪芹
学习目标
• 1分析人物形象
• 2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各种方法
• 3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提高鉴 赏小说的能力
学习重点
• 欣赏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人物 形象
学习难点
❖如何根据人物外貌描写概括性格特点
曹雪芹,名霑,字
梦阮,号雪芹。曹雪芹的 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 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 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 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 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 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 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 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 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 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况略有耳闻,但并未亲见,所以在描写中有
林黛玉初次观察的惊奇。恰当的描写角度, 更突出了贾府的与众不同。
作用
作者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
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
第三课时
课堂讨论 人物形象和性格
林黛玉 王熙凤 贾宝玉
王熙凤
宝玉 黛玉
人物形象分析—林黛玉
• 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林黛玉?
外貌 行为 语言 心理
明确:
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的展现 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 写 意和工笔良种方法交替使用,既 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黛玉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
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表现在那些 地方? 行动描写: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学习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规律;
2、举一反三,用课文中阐述的道理来解释古代小说的特点。
学习重点:学习目的1、2。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自读研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以时间为序,对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我国古代小说作一次“大盘点”,有东晋《搜神志》中的《宋定伯捉鬼》,南朝宋《世说新语》中的《周处》,唐传奇《柳毅传》,明代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节选,拟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清代《聊斋志异》中的《狼》和《促织》,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节选。这一篇篇魅力无穷的文学精品,展示着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及其民族的风格。今天就让我们好好地梳理回顾一下其发展史,认识和总结一下其发展的规律。
二、词语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 翰藻.()记载.()概.括( )
B. 脉.络()稗.官( ) 粗糙.()
C. 意蕴.()纯粹.( ) 妍媸
..(.)
D. 高寀.()神佛.()敷衍
..()
2. 解释成语:
应运而生:
千锤百炼:
有血有肉:
明镜照物:
妍媸毕露:
心惊胆战:
大快人心:
权倾一时:
3. 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三、阅读分析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后回答问题,然后填表。
1.作者是按照什么来给古代小说分段的?分几个阶段?
提示:按照小说的体裁特点。
2.这些小说形式现在已经消失了吗?
提示:古代小说的原有传统并没有也不可能消失,这些形式自然还存在,特别是
民间。
填表:
朝代发展阶段体裁特点例子
(二)阅读第二部分。
1. 作者一共总结出几条规律?是怎样阐释的?
高三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我国古代XX的发展及其规
高三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我国古代的及其规律》原文阅读|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古代可指由相对于现代人而言的古代人创作的体裁文学作品,为大家推荐了高三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的,也和世界**国一样,是从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传说。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这是在《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我国的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开阔;这时传奇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西了.唐代的主要表现
在富于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便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提示:按照小说的体裁特点。分五个阶段:神话传说;志怪 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演义小说。
2.
这些小说形式现在已经消失了吗?
提示:古代小说的原有传统并没有也不可能消失,这些形 式自然还存在,特别是民间。
3. 填 表
填表 朝 代 发展阶段 体裁特点 神话传说 例 子
4.受封建文化的摧残,发展极为艰难。
对每一条规律作者都有例子分析阐明。
阅读第二部分 ,讨论下列问题
2.作者为什么对第三个规律要做更详细的阐释? 提示: 古代小说立足于现实进行创作,对一般小说尤 其是历史小说而言,读者不难理解。 但神话小说怎么就立足于现实,这却是容易引 起争议的。 所以作者举《西游记》为例进行更详细透彻的 分析阐释,以表明自己的看法并不失之偏颇。
重点语句分析
3.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提示:意思是,明亮的镜子照物体,物体的美丽 和丑陋全都清晰地显露出来。课文引用此言,是 为了说明《水浒传》写人艺术的高明。
4.虽然吾书名为志怪,也不专写鬼神,却时时 写人间的变异,也略微含有鉴戒
课文引用吴承恩的话,是为了说明《西游 记》是立足于现实的。
讨
论
试把读过的《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范进中举》等课文联系起来理解,想想它们体现了本 文提到的哪些规律。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教学目的
1. 积累词语并掌握成语的用法。 2. 理解作者是如何认识论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的。 3. 培养阅读质疑和整合语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阅读时要注意准确理解文中的个别引文的含义,并能说明有关 引文在文中的作用。 2.对古代小说发展规律的准确提取是教学重点 3.融会贯通,理解课文;举一反三,用实例说明规律。
我国古代的小说举例
《精卫填海》
《开天辟地》
《夸父逐日》
以下是否都是我国古代小说? × × 西游记、水浒、镜花缘、西厢记、七侠五义、红楼梦、三国志、 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说岳全传、老人与海、儒林外史、官场 × 现形记、聊斋志异
速读—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要求—
1. 注意生字生词(包括成语)的读音及意义
概括全文内容
本文纵横交织,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 第一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说明我国古 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第一部分是从纵的方面论述,第二部 分是从横的方面论述,全文纵横交织,互相补充,完整地阐述了我 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后回答问题,然后填表
抗战期间,吴组缃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北京市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 《红楼梦》研究会会长等职。
再见
魏 晋 南 北 朝 起源 以前 魏晋南北朝 发展 唐 宋元 成熟 继续发展
《穆天子传》 《山海经》 《世说新语》 《搜神记》Leabharlann Baidu《长恨歌传》 《李娃传》
志怪志人 传奇小说 话本小说
明清
顶峰
《三国志平话》 《说岳全传》 演义小说、四大名著 创作小说
阅读第二部分 ,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一共总结出几条规律?是怎样阐释的? 提示:四条规律,即 1.中国古代小说是来自民间的; 2.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说影响很大; 3.古代小说创作立足于现实;
2.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词语积累
1. 注音加点字: A. B. C. 翰藻(hà n) 记载(zǎi) 概括(gà i) 脉络(mà 稗官(bà 粗糙(cāo) i) i) 意蕴(yù n) 纯粹(cuì 妍媸(chī) )
D.
高寀(cǎi) 神佛(fó 敷衍(yǎn) )
2.解释成语: 应运而生 千锤百炼 有血有肉 明镜照物 妍媸毕露 心惊胆战 大快人心 权倾一时
1935年1月起,吴组缃应冯玉祥的邀请,担任国文教师和秘书,长达12年之久 (有间断)。在此期间,创作了长篇小说《鸭嘴崂》(又名《山洪》,1946)和《铁 闷子》等短篇,反映农民、士兵抗日意识的觉醒。 1946-1947年随冯玉祥访荚,此后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和 中文系主任。 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宋元明清文学史和古典小说研究等课程,发 表过“《<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论贾宝玉典型形象》《关于古典作家的 世界现》《关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理论》等论丈。
阅读第二部分 ,讨论下列问题
3.最后一条规律,作者何以寥寥几笔就写完了呢? 你能帮助举几个例子吗? 提示:读者结合读过的历史和文学资料不难理解, 所以略写;例子如《水浒传》《金瓶梅》遭禁,曹 雪芹的遭遇等。 4.你还能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总结一点规律吗?
重点语句分析
1. 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提示:意思是,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对象具有积极意 义,其内容的表达、形式的安排,都经过作者深沉 的构思、想象,其辞藻、音律、用典等艺术形式都 比较讲究。
课文引用萧统之言是为了说明萧统对文学与历 史等学术著作的区别已经有所认识,到唐代,我国 的古代小说终于脱离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
重点语句分析
2.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 提示:爱它而要知道它有缺点,恨它要晓得它有长 处。缺点、长处必须都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记录。 课文引用《史通》此言,是为了说明我国古代 小说对史传文学的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能够辨 证地认识人和描写人。
将讨论结果写成一二百字的短文
作者及创作简介
吴组缃(1908—1994),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原名吴祖襄。安徽泾县人。 1908年4月5日出生于塾师兼商人的家庭。在宣城、芜湖、南京 读中学期间,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对新文学产生兴趣,开始 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与《妇女杂志》上发表《鸢飞鱼跃》 等短篇。 1929年前后,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也影响到吴家的经营, 父亲在家境败落中忧愁致死。现实中的变故促使吴组缃从理论上寻 找答案。
考入清华大学后,在其兄吴半农等影响下,注意钻研社会科学 著作,并在“九一八”以后参加了“社会科学研究会”和“反帝同 盟”。这时期发表在《清华周刊》(文学)月刊上的小说,从《离家 的前夜》到《菉竹山房》,大多表现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对 妇女、青年的压迫,艺术上显示出含蓄严谨、细致精微的特色。
茅盾的《子夜》的出版开拓了吴组缃的艺术视野,他开始有意运用科学现点解剖 社会生活的各种断面,在《文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了小说《一千八百担》《天 下大平》《樊家铺》以及速写《黄昏》等;并以圆熟的艺术技巧,展现了富有时 代特征的凄厉郁怒的生活画面,真实有力地表现出凹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急剧破 产、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势,赢得了文坛的赞誉。这些作品收入《西柳集》 (1934)和《饭余集》(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