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庄子通 庄子解的哲学思想浅谈
休于天均:王夫之《庄子解内篇》对庄子思想的解读-精选文档
休于天均:王夫之《庄子解内篇》对庄子思想的解读
从哲学史的角度来讲,王夫之可以被称为是一位“后理学”的儒者,因为其在拒斥佛老、批判程朱陆王的过程中?依了张载的思想传统。然而,正如在理学内部区分出正统与邪说那样,王夫之不仅反对“强儒以合道”、“强道以合释”,而且确信老子的学说贤于佛学,庄子克服了老子的偏颇。在《庄子解?内篇》中,王夫之遵循“以庄解庄”的方法深度解读了庄子思想,提出庄子思想的宗旨是“休于天均”,并对“逍遥游”“神凝”“葆光”等术语展开公允的评论。
一、庄子别为一宗
尽管王夫之关于庄子与老子的评论颇多,然而只有在《庄子解》中才讲明了二者的区别。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通?^撰写《老子衍》和《庄子通》,王夫之对于老子和庄子的问题意识和论证方式皆有深刻的理解;二是探讨《庄子》的文本结构以及实践主张,又成为王夫之辨别老子和庄子思想之异同的基本依据。
作为其研究老庄思想的第一部著作,《老子衍》明确地展现出了王夫之驳斥异端的儒家立场。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王夫之认为诠释《老子》首先要摒弃以儒解老和以佛解老的进路,而是主张以老解老和以庄解庄。其次,王夫之确信老子所提出的道论隐含着三种弊端:“激俗而故反之,则不公;偶见而乐持之,则
不经;凿慧而数扬之,则不祥。”[1]3老子的“道”是要刻意颠覆世俗观点,并且充斥着叛经离道和穿凿附会的言论。或者说,老子的道论既不公允、正当,同时又无法与“文之以礼乐以建中和之极”的“圣道”同日而语。
在王夫之看来,老子之“道”的实质就在于“反”:“若夫道,含万物而人万物,方往方来,方来方往,蜿嬗希微,固不穷已。”[1]23“道”用来表示天地万物所遵循的必然法则,其中蕴含着物极必反、周而复始两个向度的意思。如果人们希望体现“道”的功用,那么就应该遵循“弱”的原则,即是要极力弱化人为干预,尊重天地万物所固有的运行法则。这种道论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造成不同的影响:一方面相信“道”将“死于仁义”,因此排斥仁义教化;另一方面又主张“其道不用作而用观”,也就是以静观来应对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社会的变化。当然,王夫之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静观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对于那些损害百姓利益的统治者:“使测老子之几,以俟其自复,则有瘥也。”[1]3假如统治者能够开始顺应、体恤百姓的诉求,那么他们就会补救之前的过失。
浅谈王夫之的知行观【最新哲学类】
摘 要
知行观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几乎每一位中国古代哲学家都对其论述一二,王夫之在继承先儒特别是荀子等先秦思想家的思想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的知行学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用自发辩证法和朴素唯物思想去批判了传统知行观中的心性思想,在破旧思想的前提下,树立了自己的比较全面的唯物主义思想知行观,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王夫之在继承和发扬先儒的前提下,鲜明的提出了自己的知行观点,把行的重要性和首要性显著的提出来,行是知的来源和基础,没有行就没有真正的知,只有在行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知,而且辩证的看出二者的统一性。很好的继承了荀子等唯物思想精粹。王夫之知行观产生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从最早的《尚书》中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展开,梳理了从孔子到王阳明等先儒的各家知行学说,从中看出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这其中有唯心论,唯物论,经验论,先验论等各种观点,王夫之通过自己的合理吸收和借鉴,批判其中几种典型的观点,树立自己的知行观。任何知行观都是为了映证哲学家自己的本体论思想,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王夫之看到当时的心性之学的欺世盗名的虚假性,提出了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
王夫之的知行观的重要观点主要有“行先知后”,“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等辩证统一思想,以及认识论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的思想,本文试通过王夫之的知行论而进一步阐释他的道器本体论。从而实现他的实学思想。王夫之知行观具有强烈社会现实意义。王夫之的知行观虽然论述的比较透彻,思辨性很强,然而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所限不能得以传播,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道德以及哲学思潮都有很高的价值,明清三大儒各有千秋,理论价值重大。王夫之的知行观对于近代的各种哲学思潮也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知行观念也有启发意义,不论是大到国家发展,小到个人道德思想的建立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任何一种理论都不会超越它所处时代的历史局限性,王夫之的知行观同样如此,但是它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已经达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知行观的巅峰。
王夫之的哲学(第二章)
第四章王夫之的哲学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中年别号姜翁、一壶道人,以髻外史等,晚年隐居湘西蒸左的石船山,又自号船山老农、船山逸老、船山病叟,学者称为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
他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夏九月初一日,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夏历正月初二日,出身于一个日趋衰落的在野地主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了丰厚的传统文化教育。青年时代的王夫之,一方面眷恋科举,另一方面又关心动荡的时局,参加“行社”、“匡社”、“须盟”,立志改革社会。晚明的农民起义风暴,打破了他的“学而优则仕”的迷梦。明亡后, 1648年他也曾在衡山起兵抗清,失败后,投奔南明永历政权,曾任行人司小官,因而结识了瞿式耜、金堡、蒙正发、方以智。在永历小朝廷,因弹劾权奸,险遭残害,后经农民起义军领袖高一功营救脱险,回到湖南,过了近四年的流亡生活。1652年,李定国率大西农民军反攻,收复衡阳上,派人招请王夫之,他进“进退萦迴”,最终未去。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事学术研究,总结明王朝灭亡的教训,并由此而展开对整个传统文化的总结、批判工作。在50岁时自题观生堂联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表达了依托“六经”开创文化新局面的文化理想与不愿做异族王朝之下臣民的矛盾情感与复杂心情。在71岁时,他总结自己一生的政治与学术活动宗
旨,自题墓石道:“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表达了一种政治上的失败感与学术方面力不从心感与自谦的情怀。
王夫之的学识极为渊博,在传统的经、史、子、集诸部门均有较深的造诣,在天文、历数、医理乃至兵法、卜筮、星象等方面,亦有旁通,而且留心当时传教士传入的“西学”。一生著述宏富,留下的著作有一百多种,四百多卷,其中主要哲学著作有十三种之多:《周易外传》、《老子衍》、《黄书》、《读四书大全说》、《诗广传》、《庄子通》、《相宗络索》、《庄子解》、《噩梦》、《俟解》、《张子正蒙注》、《周易内传》、《思问录》、《读通鉴论》、《宋论》、《尚书引义》、《夕堂永日绪论》等。王夫之的著作富有批判精神,他别开生面注解经、史、子、集,实际上是发挥他自己的思想。他把以往的学术明确地判为“贞邪相竞而互为畸胜”的对立阵营,自觉地继承、发扬《易》学系统中的朴素辩证法和从王充到张载的唯物主义气一元论思想,对历史上大体上属于“惟心惟识之说”均划入“异端”,并对这些思想“伸斧铖于定论”,给以严厉的批判。另一方面,他又主张采取“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的内在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的方法,对老庄哲学、佛教理论加以认真研究,在哲学本体论与价值取向的两个方面判定他们为“异端”,在思想方法、具体认识方面又吸取他们的合理认识。王夫之非常善于熔铸大量的先行思想资料,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具有历史总结
王夫之的哲学(第二章)
第四章王夫之的哲学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中年别号姜翁、一壶道人,以髻外史等,晚年隐居湘西蒸左的石船山,又自号船山老农、船山逸老、船山病叟,学者称为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
他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夏九月初一日,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夏历正月初二日,出身于一个日趋衰落的在野地主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了丰厚的传统文化教育。青年时代的王夫之,一方面眷恋科举,另一方面又关心动荡的时局,参加“行社”、“匡社”、“须盟”,立志改革社会。晚明的农民起义风暴,打破了他的“学而优则仕”的迷梦。明亡后, 1648年他也曾在衡山起兵抗清,失败后,投奔南明永历政权,曾任行人司小官,因而结识了瞿式耜、金堡、蒙正发、方以智。在永历小朝廷,因弹劾权奸,险遭残害,后经农民起义军领袖高一功营救脱险,回到湖南,过了近四年的流亡生活。1652年,李定国率大西农民军反攻,收复衡阳上,派人招请王夫之,他进“进退萦迴”,最终未去。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事学术研究,总结明王朝灭亡的教训,并由此而展开对整个传统文化的总结、批判工作。在50岁时自题观生堂联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表达了依托“六经”开创文化新局面的文化理想与不愿做异族王朝之下臣民的矛盾情感与复杂心情。在71岁时,他总结自己一生的政治与学术活动宗
旨,自题墓石道:“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表达了一种政治上的失败感与学术方面力不从心感与自谦的情怀。
王夫之的学识极为渊博,在传统的经、史、子、集诸部门均有较深的造诣,在天文、历数、医理乃至兵法、卜筮、星象等方面,亦有旁通,而且留心当时传教士传入的“西学”。一生著述宏富,留下的著作有一百多种,四百多卷,其中主要哲学著作有十三种之多:《周易外传》、《老子衍》、《黄书》、《读四书大全说》、《诗广传》、《庄子通》、《相宗络索》、《庄子解》、《噩梦》、《俟解》、《张子正蒙注》、《周易内传》、《思问录》、《读通鉴论》、《宋论》、《尚书引义》、《夕堂永日绪论》等。王夫之的著作富有批判精神,他别开生面注解经、史、子、集,实际上是发挥他自己的思想。他把以往的学术明确地判为“贞邪相竞而互为畸胜”的对立阵营,自觉地继承、发扬《易》学系统中的朴素辩证法和从王充到张载的唯物主义气一元论思想,对历史上大体上属于“惟心惟识之说”均划入“异端”,并对这些思想“伸斧铖于定论”,给以严厉的批判。另一方面,他又主张采取“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的内在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的方法,对老庄哲学、佛教理论加以认真研究,在哲学本体论与价值取向的两个方面判定他们为“异端”,在思想方法、具体认识方面又吸取他们的合理认识。王夫之非常善于熔铸大量的先行思想资料,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具有历史总结
庄子通(王夫之)
《庄子通》[清]王夫之
自叙
己未春,避兵楂林山中,麇麏之室也,众籁不喧,枯坐得以自念:念予以不能言之心,行乎不相涉之世,浮沉其侧者五年弗获已,所以应之者,薄似庄生之术,得无大疚愧?然而予固非庄生之徒也,有所不可、“两行”,不容不出乎此,因而通之,可以与心理不背;颜渊、蘧伯玉、叶公之行,叔山无趾、哀骀它之貌,凡以通吾心也。心苟为求仁之心,又奚不可?
或曰,庄生处七雄之世,是以云然。虽然,为庄生者,犹可不尔,以予通之,尤合辙焉。予之为大瘿、无服,予之居“才不才之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孰为知我者哉!谓予以庄生之术,祈免于“羿之彀中”,予亦无容自解,而无能见壶子于“天壤”之示也久矣。凡庄生之说,皆可因以通君子之道,类如此。故不问庄生之能及此与否,而可以成其一说。是岁伏日,南岳卖姜翁自叙。
逍遥游
多寡、长短、轻重、大小,皆非耦也。兼乎寡则多,兼乎短则长,兼乎轻则重,兼乎小则大,故非耦也。大既有小矣,小既可大矣,而画一小大之区,吾不知其所从生。然则大何不可使小,而困于大?小何不可使大,而困于小?无区可画,困亦奚生!
夫大非不能小;不能小者,势使之然也。小非不能大;不能大者,情使之然也。天下有势,“扶摇”之风是已;我心有势,“垂天”之翼是已。夫势之“厚”也生于“积”:“扶摇”之风,生物之吹息也;“垂天”之翼,一翮之轻羽也。然则虽成乎势,大之居然小也固然。
势者,矜而已矣。矜者,目夺于成形而已矣。目夺于成形,而心怙其已然,然后困于大者,其患倍于困小。何也?心怙其已然则均,而困于小者,无成形以夺其目也。为势所驱,不“九万里”而不已;亦尝过“枋榆”矣,而失其“枋榆”。“扶摇”之风,不可以翔“枋榆”;“泠然”之风,不可以游乡国;章甫之美,不可以适于越;势之困尤甚于情。情有炯明而势善迷,岂不甚乎?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由于心学的存在探究是在心与理的模式中进行,这 一模式作为道的理化现象的伴生物,削弱了世界的 幽玄性与人的有限性——而后者正式批判意识得以 立身的真正基础.而且,这种心与理的模式是与以 知为中心的知行观相适应的.因此它的批判意识奠 定在知(认识论)的层面上.王船山发现了其"以 知为首,尊知贱能"的特点,认为这一特点导致的 结果不仅仅是"能废",而且由于"废其能,则知 非其知",所以在"能废"的同时,"知亦废". 所以彻底的批判意识不能仅仅建立在知(认识论) 的基础上,而应该建立在对于人的知,特别是能的 界限的考察上,而这一界限本身也只有在人的实践 活动中随着实践的展开与深入才能为人们所逐渐揭 示.
"形而上者,非无形之谓.既有形矣,有形而后有形而上. 无形而上,亘古今,通万变,穷天穷地,穷人穷物,皆所未 有者也."(《船山全书》第一册,第1028页) "器而后有形,性而后有上.无形无下,人所言也.无形无 上显然易见之理,而邪说者淫曼以衍之而不知惭,则君子之 所深鉴其愚而恶其妄也."(《船山全书》第一册,第1029 页) "'形而上'者:当其未形而隐然有不可逾之天则,天以之 化,而人以为心之作用,年个4之所自生,隐而未见者也. 及其形之既成而形可见,性之所可用以效其当然之能者,如 车之所以可载,器之所以可盛,乃至父子之有孝慈,君臣之 有忠礼,皆隐于形之中而不显.二者则所谓当然之道也,形 而上者也."(《船山全书》第一册,第568页)
论王夫之解《庄子》方法
第31卷第2期
2021年6月
Vol.31.No.2
June 2021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论王夫之解《庄子》方法
摘要:王夫之认为《庄子》内七篇是庄子亲作,在他的庄学专著《庄子解》中,始终以内七篇的思想为研
究视域和判断基准,注重保存庄子思想的整体性与独特性。在解《庄子》方法上,他善于总结庄子说理过程中的方法、规律,并化为己用,运用了“连属其意”“自说自扫”和“格外相求”三种阐释原则具体展开论说,认为解《庄子》者应注意到《庄子》各篇内质精神之贯通,提出“庄老有别”,庄子甚至可以自成一派,在一定程度上统摄百家。
关键词:王夫之;庄子;《庄子解》;阐释方法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81(2021)02-0009-05
杨柳青
(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收稿日期:2020-03-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代散文与经学之关系研究”(13BZW043)。作者简介:杨柳青(1993-),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YANG Liuq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China )
Abstract:Wang Fuzhi thinks that the seven chapters in Zhuangzi are written by Zhuangzi himself.In his
王夫之思想研究
王夫之(船山先生)思想
夫之一生著述共达100余种,400多卷,体系浩大,内容广博,在哲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想各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发挥宋代哲学家张载的“气”一元论观点,认为世界是以“气”为物质始基而构成的,并由此出发,坚持“道”(规律)必须依存于“器”(客观事物),一旦“器”变,“道”也就必定变化。这是一种唯物的自然观,
王船山的另一个重要哲学观点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
地变动,动是绝对的。他提出天地万物“变化日新”的见解,认为一旦事物不动,就必趋腐败,“守其故物而不能日新,虽其未肖,亦而死”。不但自然界如此,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总的趋势是“世益降,物益备”,即一代胜过一代,即使是被人们美化为理想社会的远古“三代”,实际上也远不及现今之世。因为历史是发展的,时代是变化的,所以王夫之赞成随历史的变化而进行社会变革,他强调:“三代之法,不可挟以为名,治后世之天下。”思是古代好的法令制度,不一定对现今适用,必须针对实际情况加以变更,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提出知行统一的观点。他说:“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就是说“行”是“知”的基础,不“行”就得不到“知”。所以“知者非真知,力行而知之
真。”从这重“行”出发,王夫之认为一切学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致用。显然,这是对湖湘学派务实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在政治思想上,王夫之接受了程朱理学中关天“礼”的阐述,坚持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主张“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但另一方面,王船山又反对绝对君权,如果君言不为“天下之公”,以一己私利而获罪天下百姓,就必须革除他的君位。虽然王夫之所持行的还是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但他能在明清之际提出限制绝对君权,就已是难能可贵了。
庄子的哲学思想解析
庄子的哲学思想解析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哲学的经典之作,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在我长期研究庄子的过程中,我深入探索了他的哲学思想,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解析和分析。
首先,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在《庄子》中,庄子对道的理解是深入而全面的。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是一切存在的本源和规律。庄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强调人应当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涉和改变自然的本性。他认为,人应当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通过与自然融合来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其次,庄子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认为,人应当放弃功利的追求,不要过分追求名利和权力,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和和自由。他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观点,主张人应当以无为的态度对待外界的事物,不要过分干涉和操控他人的行为,而是要顺其自然,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庄子的哲学思想还包括了“自由自在”的观点。他认为,人应当追求自由和自在的生活状态,不要被外界的束缚和限制所困扰。他提出了“大同”和“道德经”的观点,强调人应当超越个人的利益,追求整体的利益和社会的和谐。庄子还强调了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独立性,主张人应当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最后,庄子的哲学思想还包括了“虚无”和“无我”的观点。他认为,人应当超越个体的存在,追求超越个人的智慧和境界。他提出了“虚无”和“无我”的观点,主张人应当超越个人的欲望和私利,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脱。他认为,人应当超越物质的追求,追求精神的升华和境界的提升。
国学经典解读 王夫之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国学经典解读 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年),明末清初唯物主义思想家。字而农,湖南衡阳人。年轻时在家乡举兵抗清。晚年居于衡阳石船山下,从事学术著作,世称船山先生。他继承王充以来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对唯心主义的理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不是什么神创造的;精神是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他还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但不能代替实践。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一个总结和发展,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王夫之庄子解论寓言
王夫之庄子解论寓言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介绍王夫之及其对庄子的研究
2.阐述王夫之对庄子解论寓言的理解
3.分析王夫之的观点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正文
王夫之,字子畏,号东篱,是我国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对庄子的研究颇具造诣,尤其在庄子解论寓言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本文将从王夫之庄子解论寓言的角度,探讨其观点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王夫之认为,庄子的寓言并非简单的故事,而是一种哲学表达方式。他在《庄子解》一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己对庄子寓言的理解。王夫之指出,庄子的寓言是基于道家的哲学思想,通过生动的故事来阐述抽象的道理。这些寓言故事往往具有极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既能引人入胜,又能发人深省。
在王夫之看来,庄子的寓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庄子的寓言富有哲学性,通过故事来传达道家的哲学思想。例如,《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逍遥游于天的故事,寓意着人应当顺应自然、追求自由。其次,庄子的寓言具有象征性,故事中的人物和事物往往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如《庄子·秋水》中的河伯与海若的故事,象征着人的知识有限,应当谦虚好学。最后,庄子的寓言具有实践性,通过故事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如《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应当顺应自然、把握规律,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王夫之对庄子解论寓言的观点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忽视了思考和反思。通过学习庄子的寓言,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同时,庄子的寓言
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启发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王夫之的哲学(第二章)
第四章王夫之的哲学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中年别号姜翁、一壶道人,以髻外史等,晚年隐居湘西蒸左的石船山,又自号船山老农、船山逸老、船山病叟,学者称为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
他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夏九月初一日,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夏历正月初二日,出身于一个日趋衰落的在野地主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了丰厚的传统文化教育。青年时代的王夫之,一方面眷恋科举,另一方面又关心动荡的时局,参加“行社”、“匡社”、“须盟”,立志改革社会。晚明的农民起义风暴,打破了他的“学而优则仕”的迷梦。明亡后, 1648年他也曾在衡山起兵抗清,失败后,投奔南明永历政权,曾任行人司小官,因而结识了瞿式耜、金堡、蒙正发、方以智。在永历小朝廷,因弹劾权奸,险遭残害,后经农民起义军领袖高一功营救脱险,回到湖南,过了近四年的流亡生活。1652年,李定国率大西农民军反攻,收复衡阳上,派人招请王夫之,他进“进退萦迴”,最终未去。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事学术研究,总结明王朝灭亡的教训,并由此而展开对整个传统文化的总结、批判工作。在50岁时自题观生堂联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表达了依托“六经”开创文化新局面的文化理想与不愿做异族王朝之下臣民的矛盾情感与复杂心情。在71岁时,他总结自己一生的政治与学术活动宗
旨,自题墓石道:“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表达了一种政治上的失败感与学术方面力不从心感与自谦的情怀。
王夫之的学识极为渊博,在传统的经、史、子、集诸部门均有较深的造诣,在天文、历数、医理乃至兵法、卜筮、星象等方面,亦有旁通,而且留心当时传教士传入的“西学”。一生著述宏富,留下的著作有一百多种,四百多卷,其中主要哲学著作有十三种之多:《周易外传》、《老子衍》、《黄书》、《读四书大全说》、《诗广传》、《庄子通》、《相宗络索》、《庄子解》、《噩梦》、《俟解》、《张子正蒙注》、《周易内传》、《思问录》、《读通鉴论》、《宋论》、《尚书引义》、《夕堂永日绪论》等。王夫之的著作富有批判精神,他别开生面注解经、史、子、集,实际上是发挥他自己的思想。他把以往的学术明确地判为“贞邪相竞而互为畸胜”的对立阵营,自觉地继承、发扬《易》学系统中的朴素辩证法和从王充到张载的唯物主义气一元论思想,对历史上大体上属于“惟心惟识之说”均划入“异端”,并对这些思想“伸斧铖于定论”,给以严厉的批判。另一方面,他又主张采取“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的内在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的方法,对老庄哲学、佛教理论加以认真研究,在哲学本体论与价值取向的两个方面判定他们为“异端”,在思想方法、具体认识方面又吸取他们的合理认识。王夫之非常善于熔铸大量的先行思想资料,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具有历史总结
王夫之哲学思想探析
王夫之哲学思想探析
在西方哲学史上,王夫之被认为是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他的作品在当时对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被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他出生于古希腊的一个城邦,他的哲学思想是他在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的思想的继承者,他的思想也已经证明了其重要性。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思想、统一思想、以及唯物与无主论思想。
一、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
王夫之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历史哲学家之一,他把辩证法作为他的基本理论,从而形成了辩证法的学说。辩证法强调了两个概念:一个是万事万物是相关连的,另一个是万物之间是有限的,无论万事万物如何变化,它们都是相关联的。这意味着,辩证法也在强调“过渡”的概念,即人们必须根据万事万物的内在关系,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解释。王夫之还把辩证法推广到哲学领域,强调要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并以客观的眼光去分析和思考。
二、孔子思想
王夫之也受到孔子的影响,他深受孔子的哲学观念,其中包括“仁义礼智”等等。他强调要用立场中立的态度来处理问题,以达成最合适的结果。王夫之认为,不要把一切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处理,而应该尽量用理性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只有把“仁义礼智”的思想融入辩证法中,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三、统一思想
王夫之认为,所有活着的东西都是有一定规律的,这就是他的“统一理念”。他认为,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起有终的,一切都是遵循这个规律。他也强调了客观性,认为人们要摆脱偏见,以客观的态度去评价事物,并通过探讨之间的联系,从而推断出结论。
四、唯物与无主论思想
王夫之也提出了唯物主义和无主论的思想。他认为,世界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转变。他的“唯物论”意味着所有的事物都是由物质形成的,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参与。而他的“无主论”则提出,这种转变是自动发生的,并不是由任何主宰而起的。因此,王夫之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更客观的思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探索世界的变化和规律。
王夫之庄子解论寓言
王夫之庄子解论寓言
【原创版】
目录
一、王夫之其人及其学术成就
二、王夫之对庄子解论的理解
三、王夫之对寓言的解读
四、王夫之的庄子解论寓言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一、王夫之其人及其学术成就
王夫之,字子房,是我国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他博学多才,尤擅文学,与钱谦益、张岱并称“江左三大家”。王夫之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对古代经典的注解与解读上,其中,他对庄子的解论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王夫之对庄子解论的理解
王夫之对庄子的解论,主要体现在他对庄子的哲学思想的理解和诠释上。他认为庄子的哲学思想是“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这一思想贯穿于庄子的所有寓言故事中。王夫之认为,庄子的寓言故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概括,以达到传达其哲学思想的目的。
三、王夫之对寓言的解读
王夫之对庄子的寓言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理解,为我们揭示了庄子寓言的深层含义。例如,他将“庖丁解牛”解读为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逍遥游”解读为追求自由的人生境界等等。王夫之对庄子寓言的解读,不仅使我们对庄子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和理解古代经典的方法。
四、王夫之的庄子解论寓言对后世的影响
王夫之的庄子解论寓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解论对后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他对庄子寓言的解读,为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他的解论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世的文学作品都受到了他的解论的启发和影响。
王船山庄子解之外物解析
王船山庄子解之外物解析
【最新版】
目录
1.引言:介绍王船山及其对庄子的解读
2.王船山对庄子《外物》的解析
3.王船山解析《外物》的贡献与影响
4.结论:总结王船山对庄子《外物》的解析价值
正文
一、引言
王船山,即王夫之,是中国明朝末年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他对庄子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的研究。在众多关于庄子的解读中,王船山的《庄子解》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而备受瞩目。本文将以王船山对庄子《外物》的解析为例,探讨王船山是如何解读庄子的哲学思想,并分析其解析对后世的影响。
二、王船山对庄子《外物》的解析
《外物》是《庄子》一书的一篇重要篇章,主要论述了庄子哲学中的“外物”概念。在王船山的《庄子解》中,他对《外物》篇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王船山认为,“外物”是指那些相对于人的精神而言的客观存在,这些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人的精神生活,但同时也可以被人的精神所利用。
王船山进一步指出,庄子通过《外物》篇表达了一种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庄子认为,人应该认识到外物的存在,同时努力把握外物与自身精神的关系,从而达到与外物相融相生的境界。王船山对这一观点的解读,不仅揭示了庄子哲学中的“外物”概念,还进一步阐述了庄子关于人与外物关系的哲学思想。
三、王船山解析《外物》的贡献与影响
王船山对庄子《外物》的解析,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王船山的解析对庄子哲学思想的传播和弘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王船山的解读,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庄子的哲学观念,从而推动了庄子学说的传承和发展。
王夫之的思想总结
王夫之的思想总结
王夫之(1131年-1203年),字伯安,号伯安居士,南宋开封
府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和文化名流。王夫之可谓学富五车,通诸子百家之说,其学问涉及经、史、子、集、古,尤以《周易》为重。他在思想上主张天人合一、心学为本,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后人称为“理学南宗”之首。
王夫之的思想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天人合一、心学为本:王夫之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他认为天理与人心是相互依存的,人心是天理的具体表现。他说:“故道尊天,道尊一物之意;道尊一物,言人之性情;天有气,气从物生;物有性,性从心来;心有存思致知之意,心之生,道之情也。”可见,他认为道、天、人、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内
在的联系和依存关系。在修身养性的道路上,他主张以心学为基础,认为心是人的根本,只有修心养性,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治学重实践、强调实证:王夫之主张治学要实事求是、注重实证。他在研究经史文献时,不仅依赖于书本知识,更加注重实地考察和实际经验,力求真实可信的实证。他强调必须通过实际的观察和实证,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和本质。他说:“古人所言,必须选择实证,观察其实事,而加以思维比对,
然后才能达到真正的信仰。”
三、推崇周易、强调象数:王夫之在儒家经典中尤其推崇《周
易》。他认为《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具有辩证思维方法的经典之作,它通过象数之言,揭示了宇宙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他认为通过周易的学习可以达到对天地万物的理解,对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四、注重教育、倡导儒学复兴:王夫之十分重视教育的重要性,并倡导儒学的复兴。他强调儒学教育要关注人的心灵和性情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体现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社会公民责任感,致力于培养有道德情操、有文化修养的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录
简介背景 庄子通》 《庄子通》中体现的哲学思想 庄子解》 《庄子解》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 所得的君子之道 价值意义
《庄子通》 庄子通》
本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王夫之通庄的背景和目的, 第一部分:论述王夫之通庄的背景和目的,指出他 所谓“不能言之心” 不相涉之世”的真实义指。 所谓“不能言之心”和“不相涉之世”的真实义指。 第二部分:分析王夫之对“人间世”的理解, 第二部分:分析王夫之对“人间世”的理解,突出 他对“集虚” 心斋” 寓庸”等概念的诠释。 他对“集虚”、“心斋”、“寓庸”等概念的诠释。 第三部分:提出王夫之的处世观念, 第三部分:提出王夫之的处世观念,指出王夫之与 庄子“迹同而心不同” 庄子“迹同而心不同”之处及王夫之在这些方面对 庄子的改造, 庄子的改造,阐发庄学在人格修养上对儒学可能有 的补益。 的补益。
有者物也,恶有无翁 有者物也,
其次他也认为“ 其次他也认为“无”是 浑然未分的太虚之气, 浑然未分的太虚之气, 并不是空寂无物。 并不是空寂无物。这是 船山从变化的观点出发, 船山从变化的观点出发, 认为有形可以变为无形, 认为有形可以变为无形, 但无论如何变化,总不 但无论如何变化, 能归于“虚无” 能归于“虚无” 船山用一种没有固定形 体的“太虚之气” 体的“太虚之气”,来 解释庄子所说的“ 解释庄子所说的“无”, 是船山自己的发挥 船山对这种“有生于无” 船山对这种“有生于无” 的唯心主义理论作了批 判和改造。所谓“ 判和改造。所谓“无”, 他指的是与个别存在相 对的无名无形, 对的无名无形,即没有 任何规定性的抽象的 一般存在物” “一般存在物”。船山 对这种思想的批判性表 现在,他认为“ 现在,他认为“无”并 不是不存在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
分 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小 大 无 垠 , 而 不 可 不 约 于 其 三 、 道 之 自 然 者 , 固 不 为 之 损 益 二 、 有 者 物 也 , 恶 有 无 翁 更 为 其 根 者 一 、 君 者 无 君 , 宰 者 无 宰 , 无 有
君者无君,宰者无宰, 君者无君,宰者无宰,无有更为其根者
最后《庄子解》 最后《庄子解》与《庄 子通》 子通》涉及的洁身任道 的君子之道,通过佛、 的君子之道,通过佛、 道两家经典来发明儒家 正学, 正学,挽救世道人心的 诠释路向, 诠释路向,这是王夫之 思想发展的结果。 思想发展的结果。
六 经 责 我 开 生 面 ,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浅 《 谈 庄 王 子 夫 通 之 》 哲 《 学 吴 思 彩 想 燕 龙 媛 解 》 子 庄
目
录
简介背景 庄子通》 《庄子通》中体现的哲学思想 庄子解》 《庄子解》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 所得的君子之道 价值意义
背景
《庄子通》写於:1679年, 庄子通》写於: 年 王夫之六十周岁, 王夫之六十周岁,他的哲学 思想更成熟了。 思想更成熟了。 庄子解》不知何年所作。 《庄子解》不知何年所作。 他於1679年写完庄子通後, 年写完庄子通後, 他於 年写完庄子通後 在1681年可能就着手解说庄 年可能就着手解说庄 子了。 子了。
小大无垠, 小大无垠,而不可不约于其分
船山批判了庄子从完全否认事物的差 别性走向彻底否认客观世界的主观唯 心主义绝对论。 心主义绝对论。他认为事物之间的差 别是事物本身具有的, 别是事物本身具有的,不是由人的主 观意志决定的。 观意志决定的。大小的差别和对立是 相对的;在一定范围内, 相对的;在一定范围内,大小的差别 和对立又是绝对的,这便与庄子的相对 和对立又是绝对的 这便与庄子的相对 主义划清了界限, 主义划清了界限,这一观点是船山的 突出贡献,也是对庄子的根本改造。 突出贡献,也是对庄子的根本改造。
哲学思想
在人间世的立身行事是 庄子通》 在人间世的立身行事是《庄子通》的主要关 立身行事 切点, 切点,王夫之以此作为贯串全书的核心思想 和主要线索,并从心知 天人、处世三个层 心知、 和主要线索,并从心知、天人、处世三个层 面对《庄子》各篇进行了细密的解读, 面对《庄子》各篇进行了细密的解读,以破 除人们的认知障碍和心理成见, 除人们的认知障碍和心理成见,使人们达于 天人之际的正确认识 从而确立起人的主 的正确认识, 对天人之际的正确认识,从而确立起人的主 体性原则,最后以儒家的君子之道正处人间, 体性原则,最后以儒家的君子之道正处人间, 实现君子的逍遥游。 实现君子的逍遥游。
哲学思想
王夫之的《庄子通》 迥然 王夫之的《庄子通》,迥然 与前人不同,他以 庄子》 他以《 与前人不同 他以《庄子》 为载体,结合自己所处的时 为载体 结合自己所处的时 代背景和特殊的人生经历, 代背景和特殊的人生经历 来发挥自己的哲学和社会 人生思想.庄子在 庄子》 庄子在《 人生思想 庄子在《庄子》 一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 提出了许多关于自 一书中 提出了许多关于自 社会和人生的问题 的问题,并 然、社会和人生的问题 并 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王 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 王 夫之则就庄子提出的问题, 夫之则就庄子提出的问题 予以重新解答,将遗世独立 予以重新解答 将遗世独立 的庄子,拉回到人世间 拉回到人世间. 的庄子 拉回到人世间
在《庄子解》中,船山认为宇宙万 庄子解》 物之上没有造物主或操纵者, 物之上没有造物主或操纵者,宇宙 万物“不受人之损益” 万物“不受人之损益”,是“自 自化” 自行” 生”、“自化”、“自行”、“自 无有更为其根者” 定”的,“无有更为其根者”,这 一重要思想是船山唯物主义自然观 的基本前提。 的基本前提。船山不仅反对主观唯 心主义的倾向, 心主义的倾向,而且也反对客观唯 心主义的倾向。 心主义的倾向。
道之自然者, 道之自然者,固不为之损益
在《庄子解》中,船山认为“道”不是 庄子解》 船山认为“ 一个独立自存的实体,而是万物的“ 一个独立自存的实体,而是万物的“自 然之理” 因此, 然之理”。因此,“道”只能存在于天 地万物之中, 地万物之中,而不能游离于天地万物之 外。 船山首先否定了庄子“ 的实体性。 船山首先否定了庄子“道”的实体性。 他强调不能在自然之外再去寻找什么所 他强调不能在自然之外再去寻找什么所 以然,道即在自然之中, 以然,道即在自然之中,自然者即谓之 万物生成以后,道仍在万物之中, 道,万物生成以后,道仍在万物之中, 实际上是把道物割裂, 实际上是把道物割裂,犹如枝叶分开一 其必然导致“ 样,其必然导致“道”是一个独立自存 的实体,由它来生化并主宰万物。 的实体,由它来生化并主宰万物。船山 认为, 道无定,故无实” 认为,“道无定,故无实”,无实则不 能生化万物。 能生化万物。
无待以立身, 无待以立身,逍遥以安世
无待,在王夫之看来, 无待,在王夫之看来,大 约有以下两层含义: 约有以下两层含义:其一 为无所求亦无所图。 为无所求亦无所图。不待 不待事、不待实, 物、不待事、不待实,其 所立己即无己, 所立己即无己,所立之功 即无功,所立之名即无名。 即无功,所立之名即无名。 庄子·逍遥游 所谓“ 逍遥游》 《庄子 逍遥游》所谓“至 人无己、神人无功、 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 无名” 即此无待之谓也。 无名”,即此无待之谓也。 其二, 其二,无待是对来物的顺 应,而不是对来物的期待 与依赖。 与依赖。 逍遥,当其在一 逍遥, 定的生存环境中, 定的生存环境中, 面对无穷曼衍的 是非之辨, 是非之辨,不必 作出这样或那样 的偏执性选择; 的偏执性选择; 尽其天年也不过 是顺应物我之性, 是顺应物我之性, 作到物至而应, 作到物至而应, 如此则物我无伤, 如此则物我无伤, 天下无伤。 天下无伤。
通解《庄子》 通解《庄子》的目的和根据
“凡庄生之说,皆可因以通 凡庄生之说, 凡庄生之说 君子之道。 《 君子之道。”(《庄子通 王船山解读《 叙》)王船山解读《庄子》, 王船山解读 庄子》 正是想以庄子的超越的精神 自由与君子之道进行沟通, 自由与君子之道进行沟通, 引导庄子集儒家之正, 引导庄子集儒家之正,最后 达到借庄学助成君子之道的 目的。 目的。
目
录
简介背景 庄子通》 《庄子通》中体现的哲学思想 庄子解》 《庄子解》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 所得的君子之道 价值意义
所得的君子之道
无待以立身, 无待以立身,逍遥以安世 以两行为机, 以两行为机,不与世相耦 以天为府, 以天为府,参万岁而一成纯
以两行为机,不与世相耦 以两行为机,
消除物我对峙, 消除物我对峙,是中 国早期启蒙思潮区别 于西方启蒙思潮的一 个重要的思想特征。 个重要的思想特征。 按照王夫之的说法, 按照王夫之的说法, 这种偏执现象, 这种偏执现象,其实 以其一曲之明, 就是以其一曲之明 就是以其一曲之明, 反对其所未知。 反对其所未知。
目
录
简介背景 庄子通》 《庄子通》中体现的哲学思想 庄子解》 《庄子解》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 所得的君子之道
《庄子解》 庄子解》
船山解说庄子, 船山解说庄子,注意的是庄子的思想内容及 其思想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 其思想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 篇大意;每段之後,加以解说, 篇大意;每段之後,加以解说,企圆把庄子 的思维过程描绘出来。他认为: 的思维过程描绘出来。他认为:寓言篇和天 下篇乃全书的序例,尤其天下篇浩博贯综, 下篇乃全书的序例,尤其天下篇浩博贯综, 而微言深至,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 而微言深至,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
《庄子通》以庄子哲学体 庄子通》 系和范畴的解剖、 系和范畴的解剖、批判和改 造,给古代哲学体系带来了 具有战斗力的光芒。 具有战斗力的光芒。
《庄子解》中王夫之更 庄子解》 注意利用《庄子》 注意利用《庄子》的思 想资料来表达来发挥自 己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观点, 观点,让我们看到了王 夫之的创新之处。 夫之的创新之处。 可以说通过《庄子解》 可以说通过《庄子解》 庄子通》 《庄子通》表达了王夫 之奥妙的思想与庄子思 想的巧妙融合, 想的巧妙融合,同时这 两部伟大书籍中所蕴含 其哲学思想也给后人带 来了厚重的文化养料。 来了厚重的文化养料。
以天为府, 以天为府,参万岁而一成纯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讲求物论,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讲求物论,目的是为了治 理社会。为了治理,各自提出一些见解, 理社会。为了治理,各自提出一些见解,通 过争辨而各自求其昭明。贵贱、仁义、 过争辨而各自求其昭明。贵贱、仁义、是非 之辨,出于利害。从空间意义上说, 之辨,出于利害。从空间意义上说,此处以 为利者,彼处或以为害;从时间意义上说, 为利者,彼处或以为害;从时间意义上说, 往时之以为利,今时或以为害, 往时之以为利,今时或以为害,是以人事之 日用,政事的施治,利害既无恒常不变之理, 日用,政事的施治,利害既无恒常不变之理, 则基于利害之仁义是非又岂能有永恒之说? 则基于利害之仁义是非又岂能有永恒之说
目
录
简介背景 庄子通》 《庄子通》中体现的哲学思想 庄子解》 《庄子解》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 所得的君子之道 价值意义
价值意义
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 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 既注解庄子,又作《 既注解庄子,又作《庄 子通》 这两部著作不仅 子通》,这两部著作不仅 是王夫之政治态 度转 换的重要标志, 换的重要标志,也是他 学术态度转换的重要标 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