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结构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名词解释1.犯罪心理结构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已经存在的,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有关心理因素的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2.需要是人在生活中感到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有机体自我或者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3.动机推动和维持人们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4.犯罪动机指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5.犯罪动机斗争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对这一行为的利弊得失加以选择和取舍的过程6.犯罪动机转移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其犯罪动机发生的变化7.认知人对自身状况、外部刺激情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活动8.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持的态度体验9.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的心理过程10.兴趣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11.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12.犯罪人的能力特征指直接影响犯罪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13.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在行为方式上的表现,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14.性格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15.犯罪心理结构的良性转化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受犯罪心理结构弱化机制的作用和影响,使其犯罪心理结构暂时性抑制、瓦解和消除16.犯罪心理结构的恶性发展犯罪心理形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它将在犯罪活动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如果得不到切实有效的控制和帮助,这种心理就会继续发展,日益强化,形成顽固的犯罪动力定型简答题1.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宏观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政治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3)社会风气因素(4)社会观念因素(5)社会刑事法律因素2.犯罪心理形成的微观社会环境因素(1)家庭环境因素(2)学校教育因素(3)工作环境因素(4)社区环境因素(5)职业与职务因素3.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中的心理因素(1)认知方面的问题(2)不良的情绪和情感因素(3)不良的意志品质因素(4)不良的个性倾向性因素(5)人格障碍4.犯罪人的需要结构特点(1)对象性(2)紧张性(3)动力性(4)周期性5.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于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6.警察心理选拔的方法(1)情境测验(2)心理测验(3)面试法(4)调查法(5)仪器测量法7.警察心理选拔的内容(1)警察个性心理选拔(2)警察智力选拔(3)警察记忆选拔(4)警察注意稳定性选拔(5)警察其它心理品质选拔8.警察心理训练的一般心理训练法(1)讲解法(2)观摩法(4)咨询法(5)自我训练法9.行为人的范围(1)犯罪人(2)一般违法者(3)刑满释放人员和劳教解除者(4)不良行为主体(5)公安司法人员10.研究课题的范围(1)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2)犯罪心理的原因(3)犯罪心理的构成要素(4)犯罪心理的类型(5)犯罪心理的对策11.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生物性与社会性相统一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5)伦理性原则12.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过程和研究准备阶段(1)确定研究课题(2)提出研究假设(3)选择研究类型(4)确定研究内容(5)选择研究方式13.女性犯罪心理的特点(1)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2)犯罪种类向多样化发展(3)重大刑事犯罪增加(4)团伙犯罪突出(5)犯罪手段和行为方式趋于男性化14.女性犯罪的行为特征(1)从属性(2)渐进性(3)欺骗性(4)隐蔽性(5)犯罪行为多于性有密切联系15.累犯和惯犯的行为特征(1)狡诈性(2)残忍性(3)连续性(4)习惯性(5)流窜性16.老年犯罪的动机特征(1)解除精神空虚动机(2)享乐动机(3)性动机(4)报复动机(5)补偿动机17.老年犯罪的行为特点(1)非暴力性(2)预谋性(3)重复性(4)隐蔽性(5)独立性18.变态人格的特征(1)人格自知力缺乏(2)出现年龄上,一般早年开始,但迹象不明显,多数人青春期才明显暴露出来(3)情感明显变异(4)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短浅(5)矫治困难19.变态人格的犯罪特点(1)随机冲动性强(2)作案手法不甚隐蔽易于暴露(3)从犯罪类型上看,攻击型、报复型等暴力犯罪较多(4)犯罪多单独进行,具有连续性(5)犯罪行为的残忍性20.反社会型的基本特点(1)15岁以前就有品行障碍与违法症状史并持续到成年(2)缺乏责任感(3)易激惹与侵犯性(4)鲁莽与冲动性行为(5)漠视真实21.性变态犯罪的行为特点(1)犯罪行为的连续性(2)行为目标的同类性(3)行为对象的不特定性(4)行为时间和地点的固定性(5)行为手段与方法的一致性22.增强人际吸引力应遵循的原则(1)外貌吸引原则(2)能力崇尚原则(3)熟悉原则(4)好感回报原则(5)相似原则辨析题1.诈骗犯中抑郁质比例占的最大错。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02
犯罪心理结构发展阶段
初级阶段:动机生成与认知失调
动机生成
犯罪动机是驱动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在初级阶段,个体可能受到各 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生活压力、社会不公、心理失衡等,从而产生犯罪动机 。
认知失调
在动机生成过程中,个体往往会出现认知失调的现象。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行为 产生合理化的解释,以降低内心的罪恶感和焦虑感。这种认知失调可能导致个 体对犯罪行为产生错误的认知和评价。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汇报人: 2024-02-05
目录
• 犯罪心理结构概述 • 犯罪心理结构发展阶段 • 犯罪心理结构变化过程 • 犯罪心理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 • 犯罪心理结构变化的案例分析 • 犯罪心理结构变化的预防措施
01
犯罪心理结构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犯罪人在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而典型的心理特征和 心理倾向的总和。
03
犯罪心理结构变化过程
动机斗争与矛盾心理行为前 ,内心常存在动机冲突, 如追求利益与道德约束的 矛盾。
矛盾心理
犯罪者在犯罪过程中可能 产生犹豫、彷徨等矛盾心 理,反映其内心的不安与 挣扎。
动机强化
在某些情况下,犯罪者的 犯罪动机可能被强化,如 受到不良团伙的影响或利 益诱惑。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经济地位
贫困、失业、社会不公等经济压 力可能导致个体产生犯罪动机。
社会文化环境
亚文化、价值观冲突、道德沦丧等 社会文化因素可能对个体犯罪心理 产生影响。
社会控制机制
社会监督、法律制度、道德规范等 社会控制机制的失效可能助长犯罪 心理的形成。
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结构
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等家庭结构 不完整可能导致子女缺乏关爱和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一)侵犯性说
该理论主张,人之所以产生犯罪心理是 由于人的侵犯性本能突出发展之故。侵犯性 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本能之一,是生物演化的 结果。在愤怒、激情或激烈的争斗中,人与 动物一样,会表现出强烈的侵犯性。
但不能解释那些在平静状态下蓄意的犯 罪行为。
(二)利欲性说
该理论主张,人的求生存需求欲望是犯 罪心理的原动力。利欲是行为最基本的内驱 力。正常的欲求并不导致犯罪,谋求不正当 的补偿性满足是行为就成为犯罪行为。
(三)条件反射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于1964年将经典条 件反射理论用于解释犯罪行为。他认为新的 “良心”只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信差过程 是由于当儿童做了某种行为之后,父母、教 育者和他人给予时间上非常接近的奖惩。人 的社会化就是朝着正确的方向的探究反射的 形成,是学习社会规范的结果,是对道德性 和社会性行为的条件反射,没有完成这个过 程的人就容易犯罪。
二、大陆学者的观点
(一)内外因素论 (二)动力因素论 (三)系统模式论 (四)多因素论 (五)集合效应论 (六)综合动力论 (七)综合动因论
第三节 犯罪综合动因论
介绍犯罪综合动因理论。
一、犯罪综合动因论的含义
个体犯罪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由 若干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主体内外因素(子系 统)构成,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网络结 构。作为整体的个体犯罪原因,是其各子系 统因素整合形成的超越各子系统的整体现象 与表现。
生物化学因素包括: 人体摄入化学物质、营养成分 血糖水平、激素分泌水平(如睾丸激素、
雌激素、孕激素) 血液中的高铅含量 食物中某类维生素缺乏 气温
(四)神经生物因素与犯罪
该学说认为影响犯罪的神经生物因素包 括大脑结构、功能、化学、电活动等异常导 致犯罪。

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机制

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机制

意识参与
犯罪需要迫切, 犯罪动机强烈
情境诱发性大
犯罪动机不一定 转化为犯罪行为
挫折情境的诱发 作用大
自我意识水平低, 自我调控能力弱
情境诱发性较小 意识参与 实施犯罪行为
挫折导致犯罪行 为
12
二、量变质变机制
• 量变:个体将外界的消极因素多次的内 化吸收转化为内在的不良因素,变成犯 罪人个性中的各种消极因素。
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基本、典型的方式。 • 意志选择行为包括主动选择行为和被动选择行
为 • 意志选择行为的特点: • 1、犯罪动机强烈、具体、明确 • 2、刺激情境,特别是受害人与犯罪行为的相
关性较小 • 3、由犯罪心理的形成到犯罪行为的发生往往
经过较为清晰的几个心理阶段
20
• 三、反应性行为 • (一)反应性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 含义:犯罪人实施的犯罪不是出于预谋,也未经过明
• 质变:由不断的量变,从一般的品德不 良到形成犯罪的意向。
• 影响犯罪心理从量变到质变的因素主要 是犯罪人的社会化过程的缺陷。包括不 完全的社会化和错误的社会化。
13
三、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
外在不良情景因素 刺激变量
输入 选择
主体不良因素 中介变量
输出 反馈
违法行为因素 行为变量
加工
14
四、防御机制
3
三、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
• 需要
动机
目的
犯罪决意
• 强烈的、畸形的需要与非法手段的选择
• 人格缺陷导致抑制力的缺乏
• 萌发犯罪意向
• 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
• 产生犯罪决意
4
四、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
1、一般模式
原发型

【犯罪心理学习题】

【犯罪心理学习题】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一、知识点1.犯罪心理结构: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2.犯罪心理结构组成:⑴犯罪动力结构;⑵犯罪调节结构;⑶犯罪特征结构;⑷犯罪人的心理状态;⑸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3.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4.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有:⑴反社会意识(错误的社会态度、社会动机和对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的否定和蔑视);⑵强烈的、畸变的需要;⑶犯罪动机(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内心起因);⑷不良兴趣;5.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⑴特定的气质:①胆汁质→暴力犯罪;②多血质→诈骗罪;③粘液质→贪污罪;④胆汁质、粘液质混合型→危害国家安全罪;⑵消极的性格特征(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⑶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⑷不良的行为习惯;6.犯罪人的心理状态:⑴消极、不良的心境;⑵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7.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⑴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⑵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⑶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8.犯罪心理结构的各要素是综合地起动力作用的,它们之间按一定层次相互结合而形成内在联系,互相配合与制约地发挥作用,从而产生具有一定特征的犯罪行为,它们的关系是:⑴不良的个性倾向是犯罪人实施犯罪活动的基本动力,支配和推动着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⑵歪曲的自我意识是犯罪人接受不良信息、诱发犯罪动机的现实过程,对犯罪行为起调控和制动作用;⑶变态、偏执的个性特征,是犯罪活动染上了个人的独特色彩;⑷与犯罪相适应的心理状态,是作案时必备的心理条件。

9.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⑴一般模式:①故意犯罪心理结构;②稳固的、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③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⑵特殊模式:①过失犯罪心理结构;②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③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10.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潜在→恶变→衰落;11.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说:⑴生物学的原因论(体型说、遗传说、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神经生理因素与犯罪)⑵社会学的原因论(文化冲突、社会异常、副文化群、社会生态学、标签理论)⑶精神病理学的原因论(病态人格说、低能说)⑷心理本能说的原因论(侵犯性说、利欲性说、性冲动说、权欲性说)⑸学习理论的原因论;⑹多元性的原因论;12.犯罪综合动因论:个体犯罪原因是一个整体系统(母系统),这个整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和相互作用着的主体内外因素(子系统)所构成的,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网络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犯罪行为的发生往往并非偶然,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犯罪人在犯罪活动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和。

理解犯罪心理结构对于预防犯罪、侦破案件以及对罪犯进行改造都具有重要意义。

要探究犯罪心理结构,首先需要了解其形成的因素。

个体的成长环境是一个关键因素。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长期遭受虐待、忽视或处于不良的家庭氛围中,可能会导致其心理发展出现偏差,形成不健康的人格特征,如自卑、敏感、冲动等,这些都可能成为犯罪心理结构的潜在基础。

教育也是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缺乏良好的教育,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可能使个体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法律和道德的敬畏之心不足,从而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社会环境同样不容忽视。

不良的社会风气、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不公平现象等,都可能对个体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激发其犯罪的欲望。

例如,在一个充满暴力和犯罪的社区中成长的人,可能会受到不良影响,认为犯罪是一种可行的生存方式。

犯罪心理结构具有多个层面的特点。

从认知层面来看,犯罪人可能存在认知偏差,对事物的判断和理解不符合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和规范。

他们可能过度关注个人利益,忽视他人的权利和感受,认为通过犯罪手段获取利益是合理的。

在情感方面,犯罪人可能情感冷漠,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

对于自己的犯罪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和损失无动于衷,甚至从中获得某种扭曲的满足感。

意志特征上,犯罪人往往意志薄弱,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

面对诱惑时,他们难以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轻易地陷入犯罪的泥潭。

犯罪心理结构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动态性。

稳定性体现在一旦形成,会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固定,影响犯罪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然而,它也并非一成不变,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如接受教育改造、遇到重大生活事件等,犯罪心理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

对于犯罪心理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犯罪。

通过改善家庭环境、加强教育、优化社会环境等措施,可以减少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风险因素。

犯罪心理结构要素

犯罪心理结构要素

犯罪心理结构要素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反社会意识:这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是与国家制
度、思想体系相背离,与正常的社会生活相对立,以损害公众利益满足一己私利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各种错误观念的总称。

2.强烈的、畸变的需要:这是犯罪动机产生的基础,突出表现在
对自我强烈需要的失控和需要满足方式与社会规范相对立两个方面。

3.犯罪动机:这是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直接内心起因,是
在犯罪人强烈、畸变的需要基础上,在外界诱因的刺激下产生的。

4.不良兴趣:这会对犯罪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犯罪行
为的实施,不良的行为也可能得到巩固。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犯罪心理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犯罪心理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个体所处的环境和经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对于犯罪心理结构的理解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指对罪犯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探究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犯罪行为在个体心理结构、心理发展过程、人际互动、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源,分析罪犯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犯罪环境等因素,综合评估犯罪个体的危险程度,提供矫正方案和措施。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结构的角度探索犯罪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一、罪犯心理结构的形成犯罪行为的形成,和罪犯的心理结构密不可分。

罪犯心理结构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个体遭受过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价值观念、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犯罪动机和行为。

1.个体遭受过的生活经历个体的生活经历影响着本人的性格和心理结构。

极端的生活经历,如亲人的失去、严重的心理创伤,等等,往往会催化个体的极端行为,通过犯罪来寻求某种慰藉,满足某种需求。

来自社会的打压、经济压力等等,都容易使人产生绝望和压抑情绪,从而影响其犯罪倾向。

2.性格特征个体的性格特征是其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

有些人性格偏向独立、坚毅、自尊心强,需要执着、不屈不挠的达成目标;而另一些人则性格偏向血腥、残忍、虚荣等等,促使其犯罪。

例如,自恋性人格障碍者通常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优秀,不容许任何人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想要通过犯罪来表现自己的实力。

3.家庭教育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社会阅历。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个体心态平衡、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和他人诚实、实质性和负责。

然而,不良的家庭教育不仅容易使人在性格特征和心理结构方面出现缺陷,甚至在生活中出现极端的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

如强烈的道德约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传承、对于雅黑:父母的伤害经历、重男轻女观念,都可能让人形成狭隘的价值观,容易滋生犯罪行为。

4.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综合影响个体心理结构和行为的外部因素。

例如,贫困、失业和经济压力可能导致人有犯罪意图,而行动群体的暴力仪式和暴徒活动等行为,也会激发人的暴力倾向。

二、犯罪行为发展的机制罪犯行为的发展机制,指的是罪犯行为在各个发展阶段上具有独特的动机、理念和行为特征。

__犯罪心理结构

__犯罪心理结构

二、心理结构的概念和内容
(一)心理结构的定义 心理结构将人的心理活动现象描述为一个由多种心理活动成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的多功能的立体网状结构。以此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客观实际状况。 (二)心理结构内容 人的心理结构由5个系统构成 1、心理过程结构:认知、情感、意志 2、自我意识结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 、观念 3、个性倾向结构: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理想、信念 4、个性心理特征结构 :气质、性格和能力 5、心理状态:心理定势和情绪情感状态
四、研究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和意义
(一)科学地描述和揭示犯罪心理的存在 状态 (二)揭示和反映犯罪心理的动态变化。
第二节
(一)反社会意识
犯罪心理结构要素
一、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二)强烈、畸变的需要 犯罪人的需要着重表现为低层次生活需要的过高和强烈的欲求上 (三)不良兴趣 兴趣是支配人去尝试某种事件、探索其究竟的动力。低俗有害的兴趣 经常支配人去做违法地事情。 (四)不良追求和动机。 不良的追求常常构成犯罪动机,使人形成犯罪行为。
6.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包括由消极心理因素组成的 动力结构、调节结构、特征结构三个亚结构和处于 弥散状态的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它们大部分处在人 的意识阈之上,也有一部分处于潜意识状态。 7.在—定的机遇和条件下,犯罪心理结构对犯罪行 为起支配和决定作用。(1)结构的稳定程度影响犯罪 行为的发生;(2)结构的组合状况决定犯罪行为的性 质;(3)结构各因素的组合方式影响行为的发展变化。 8.犯罪心理结构具有驱动性与普通性、整体性与层 次性、开放性与动态性、隐秘性与客观性、稳定性 与可变性等特性。 9.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在犯罪前、 犯罪过程中和犯罪后,分别呈现出潜在、恶变与整 合、袁落或衰减等三种形态。

第四章 犯罪心理结构

第四章 犯罪心理结构





(三)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犯罪心理结构仅是犯罪人个性的一个层面,而不 是全部。 犯罪心理结构的存在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有着因 果联系。 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某些消极因素,也可能存在社 会上其他公民的个性心理结构中。 个体犯罪心理结构不是凝固不变的。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 (一)潜在形态 (二)恶变形态 (三)衰落形态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一)一般模式 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以犯罪需要为核心,形成从意向到行为的心理锁 链,以一定的情绪状态和能力作为引发犯罪行为 的条件。


(二)特殊模式 特点:缺少犯罪的故意和明确的犯罪动机;犯 罪心理不稳定,结构不完整;犯罪目的不明确, 不是为了从犯罪行为中获益,只是为了发泄情 绪等。 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2、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3、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三、特征结构 特定的气质 消极的性格特征 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不良的行为习惯


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一)消极、不良的心境 (二)实施犯罪行为前的心理状态 (三)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 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返回
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及形态变化

返回

三、研究犯罪心理结构的意义 揭示犯罪心理的特殊矛盾性 揭示犯罪人发生犯罪行为的内部原因 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建立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 开展对策研究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动力结构——个性倾向性 反社会意识 强烈、畸变的需要 犯罪动机 不良兴趣


二、调节结构 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 扭曲的道德意识 错误的法律意识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个女孩的家里了。
• 5。从前有一个赌鬼的遗孀,有一天她看她 小儿子以前写的日记。“4月6日爸爸不爱 洗澡,身上长了很多虱子,我趁他睡觉时 抓了几个,真好玩。”女人看了以后,就 精神失常。为什么?
• 5.女人是一个可怜的人,丈夫生前是一个十足 的赌徒,每每丈夫要去追求千金一掷的大赌之 际,她都感到自己的心脏紧张像被人拧似的。 有一次,丈夫突发奇想要跟人赌谁身上的虱子 多,而赌注是——全部家当和他的性命。可是 结果非常不幸,4月7日赌博的这一天,丈夫 以少一个虱子的数落败了。愿赌服输,丈夫的 命因此赔上,家里也被倾荡一空了。女人痛不 欲生,哭了三天三夜,最后还是决定为自己的 儿子挺下来。但是她的心灵已变得极度脆弱, 已经不能承受任何风吹草动的打击了。这一天, 她看了小儿子的日记,她看到的事情真相狠狠 地刺激着她那颗脆弱的饱经摧残的心。
• 2。从前有一个胖子,去一个新朋友家参加多人 聚会。胖子不爱理人,就一个劲地吃零食。上正 餐的时候,胖子也就光顾着一个劲地吃。等到上 冬瓜炒肉的时候,胖子实在胀得不行就去了卫生 间。这天晚上,聚会众人中有一个人被人谋杀了。 这是怎么回事?
2.胖子是一个自闭的人,心里很压抑。这天 的冬瓜炒得很难吃,于是就有一个脾气大的 女孩骂道:“这个冬瓜真恶心!”正在卫生 间的胖子听到了这句话,心里很受伤害,因 为他误以那个女孩是在说他,是在侮辱他。 于是这天晚上胖子拿起凶器,偷偷地潜入这
2.(1)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所产生的各种矛盾 (2)现行政策制度所存在的弊病和问题
3.社会环境因素:风气不好、贫富差距巨大、各种犯罪四起、常抱着“事 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使犯罪心里更加肆无忌惮。
4.法制因素:执法力度不强、纵容心理、不够完善
这些只是犯罪心理学这门庞大的心理学的九牛一毛,如果想 要更深步的了解犯罪心理学,有几本专业书籍推荐: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犯罪人的犯罪心理。

作为发动犯罪行为在原因犯罪心理,并不是单一的心理因素起作用,而是受多种不良心理因素的复合体所驱动。

正因为它是多种不良心理因素有机而稳定的结合,所以我们把它称作犯罪心理结构,本章所要探讨的,就是关于犯罪心理结构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一节结构和心理结构与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这样一种观念:世间万物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并且总是以一定的结构形态而存在。

故要了解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首先需了解什么是结构。

◆一、结构◆(一)作为方法论的结构观◆结构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应用十分广泛的概念。

在哲学方法论、语言学、文艺学、建筑学、心理学、系统科学中,都经常使用“结构”作为其畴。

◆结构的一般意义,是指作为一个整体事物部各个部分的组合、排列和相互联系。

如物质结构、工程结构、语言结构、文章结构等。

但在不同的学科、学派中,各有其特殊的含义。

◆在心理学中,较为普遍地使用心理现象结构、个性结构等畴。

心理现象结构是指现实存在的诸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即心理的系统反应。

个性结构是把人的个性看作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体系。

这种理解,使得它更接近于系统论的观点。

此外,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在特(见第一章)的构造心理学(或结构心理学)、韦特海默(即泰迈)的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形心理学).以及皮亚杰的心理学用语中,都广泛地使用了结构的概念,但含义有所不同。

这在后文中再作论述。

◆在建筑学中,结构既指屋宇构造的式样,也指建筑物上承担重力或外力的部分构造.如砖木结构、钢筋混凝上结构。

◆在文艺学中,结构泛指文艺作品的组成方式和部构造。

◆在语言学中,历来认为有语音结构、语意结构和语法结构等畴。

形成于 20世纪30年代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认为语言学的任务只在于研究语言中音意之间的各种关联、区别或对立等关系.即“语言结构”。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其部出于学术思想和方法上的不同.又分作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无道德型——乳儿期 权宜道德型——幼儿期 遵从道德型——儿童时期 不合理的良心型—— 合理的利他主义者

社会失范与青少年道德教育困境

权威失范
社会主导价值混乱
角色失范

│年代 │与榜样有关的时代特征 │代表人物 │ ├─────┼───────────┼──────────────────────┤ │六十年代 │英雄辈出的激情岁月 │雷峰、保尔 柯察金、“铁人”土进喜、邱少云等 │ ├─────┼───────────┼──────────────────────┤ │七十年代 │精神解放后的饥渴选择│陈景润、邓丽君等 │ ├─────┼───────────┼──────────────────────┤ │八十年代 │从单一走向多元 │张海迪、赖宁、中国女排、朦胧诗人、港台明星等│ ├─────┼───────────┼──────────────────────┤ │九十年代 │流行时代的文化符号 │罗人佑、崔健、土朔、周星弛、王、周杰伦等 │ └─────┴───────────┴──────────────────────┘
(一)反社会意识
与现行的国家制度、思想体系相背离,与 正常的社会生活相对立,以损害公众利益 满足一己私利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各种错 误观念的总称。 如错误的社会态度、社会动机;对社会秩 序、社会规范的否定与蔑视等。 一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

青少年出现反社会意识、反社会行为的原 因——社会化缺陷 日本学者森武夫——社会化病理 不完全的社会化 不适当的社会化 矛盾情绪的社会化 英国学者詹金斯——少年犯社会化三种类 型 反社会的攻击性、过度压抑型、不当社会化 或假社会化
财物动机——57%—60% 性动机 为满足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犯罪动机 “友情”动机、报复动机、嫉妒动机 为满足心理需要而产生的动机 虚荣心动机、好奇心动机、戏谑动机、恐 惧动机

犯罪心理结构名词解释

犯罪心理结构名词解释

犯罪心理结构名词解释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犯罪者在犯罪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模式。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偏差价值观:犯罪心理结构往往包含一种扭曲的价值观。

犯罪者对道德和伦理的认知存在偏差,他们可能会否定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对于违法犯罪行为持有一种相对宽容或无视的态度。

2. 自我中心:犯罪心理结构常伴随着自我中心的特征。

犯罪者通常将自身的利益和满足放在首位,忽视他人的权益和需要。

他们常常以自己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和责任感,从而导致他们对犯罪行为的选择无视其对他人的伤害和后果。

3. 冲动控制困难:犯罪心理结构中的冲动控制困难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特征。

犯罪者往往缺乏对自己冲动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无法有效地抑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这种困难使得他们更容易被外界的刺激物所驱使,从而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

4. 高风险偏好: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高风险偏好是指犯罪者对于冒险和危险行为的偏好。

他们常常追求刺激和快感,对于高风险的行为更加感兴趣。

这种心理特征使得他们更容易涉及到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如赌博、贩毒等,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犯罪心理结构是指犯罪者在犯罪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思维
模式,包括偏差价值观、自我中心、冲动控制困难和高风险偏好等方面。

了解和研究犯罪心理结构对于预防和干预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简述题1.简述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与特征犯罪心理结构,是指支配犯罪者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犯罪心理结构的特征:(一)犯罪心理结构是一个多层互动、分级转换的心理结构。

(二)犯罪心理结构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建构的过程。

(三)犯罪心理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自组织结构。

(四)犯罪心理结构是一个具有定型结构和功能结构的统一体。

(五)犯罪心理结构是稳固性与可变性相统一的动态结构。

2.简述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和模式个体犯罪心理的内化一般要经历下列阶段:(一)不良交往与模仿(二)个体对消极社会信息的选择(三)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四)违法尝试获得体验(五)犯罪意向萌发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常见模式和特殊模式两种。

常见模式:1.渐变型,包括原发型和继发型两种;2.突变型;3.机遇型,包括机会型和境遇型两种。

特殊模式:1.习惯型2.朦胧型3.变态型3.简述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会对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具体形成的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一)城市死角。

这些特殊的地理环境,不仅有利于作案,而且为社会力量难以控制,遂常常沦为案件多发地带。

(二)城乡结合部和社会控制真空地带。

城乡结合部由于系城市交流的咽喉和关卡,不仅城、乡罪犯彼此对流必经此地,而且亦属流窜作案的罪犯和逃犯聚居、藏身、销赃的理想场所。

(三)独居住宅。

这类居住形式者不仅易遭罪犯的袭击,其本身亦为居住者提供了社会无法控制的便利作案场所。

(四)流动空间。

这类场所常发生盗窃、抢劫、流氓滋事等越轨行为,出现“车匪路霸”型犯罪活动。

二、气候与季节在一年四季中,随着气候的变化,犯罪也呈现出一些规律性。

夏季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多,而冬季侵犯财产的犯罪多。

强奸、猥亵等性犯罪,其案发率高峰在六、七月,八月后开始显著下降,十一月至次年的二月为低潮期,三月有开始激增。

三、时间盗窃、强奸,乃至伤害、杀人等暴力犯罪,夜晚的发案率要明显高于白天;但某些犯罪白天的发案率却高于夜晚,如扒窃行为,几乎全发生在白天,特别是城市上、下班的高峰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心理结构
【摘要】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的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1陈和华:《刑事心理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7页】。

研究行为人的心理结构,探寻行为人的行为动因,描述行为人的测画像,对于案件的侦查是十分有利的。

在此,笔者借他人的观点来小议一下犯罪心理结构之于案件侦查的意义。

【关键词】犯罪心理结构行为人
在上述中,我们了解到了犯罪心理结构的含义,通过含义的理解,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不存在犯罪心理结构,那么就不可能发生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结构与发罪行为的发生存在着一定的因果联系。

但是反之,如果存在犯罪心理结构,却不一定会发生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与发罪心理结构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但却不是必然的。

在生活中,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各种压力,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时候,我们心理难免会烦躁不堪,难免会想宣泄一下内心的愤怒与不满。

在这个时候,犯罪心理结构往往很容易就生成了。

但是,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我们并不会去实行犯罪行为,这就说明了,具有犯罪心理结构,但不一定就会实施犯罪行为。

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犯罪,就是这种现象。

虽然说存在犯罪心理结构不一定会有犯罪行为的发生,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时刻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绘制罪犯侧面图像的案例——甘蔗田里的杀人魔王【2严圭、吴宁:《犯罪心理学阅读材料》,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版,12页】。

这件案子的犯罪嫌疑人特瓦拉,曾经有一个女友,两人好的如胶似漆,享受过爱情的美好滋味。

但是后来,那女人变了心,并堕胎打掉了他的孩子,跟着另外一个男人私奔了。

在特瓦拉看来,这种背叛是难以忍受的,自从那一天起,他便对女人由爱到恨,产生了复仇心理。

特瓦拉的犯罪心理结构,也由此产生了。

特瓦拉没办法排除内心的痛苦,他的犯罪心理结构也渐渐成形,但是,他还没有预备事实犯罪行为。

因为他曾尝试过找到心中的宁静,但是却失败了。

他找别的女人,把她们带到甘蔗地,向她们诉说自己心中的痛苦。

可是,随着四周传来的甘蔗叶“沙沙”的声响,犯罪行为便开始在他心中预谋了,他想到了杀人,他觉得只有这样才是他排解心中痛苦的唯一办法,从此,他便堕入了罪恶的深渊。

南非的犯罪心理学家米姬。

皮斯托里斯跟当地的警方合作破获这起甘蔗田的杀人案件,她充分运用犯罪心理的知识,站在犯罪人的角度,来分析案件。

根据对犯罪现场的侦查,她将犯罪人的心理结构给充分的描述了出来,使得这件杀人案,从发现到侦破只用了大约一个半月的时间。

米姬的参与,使得警方大大的提高了破案效率。

犯罪学的介入,使得犯罪嫌疑人无法掩盖事实。

从甘蔗田里的杀人魔王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仅仅是一点点声音,就已经将特瓦拉内心压迫到了极点,以至于最后爆发,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因此,虽然犯罪心理结构不一定会有犯罪行为的存在,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时刻注意身边的环境,它很容易就成为了犯罪行为发生的导火索。

影响犯罪心理的因素有很多,社会经济、政治、法制、家庭、学校教育、就业等,都是形象犯罪心理的因素。

温州苍南发生过这样一个案子——少年“五街帮”【3严圭、吴宁:《犯罪心理学阅读材料》,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版,51页】。

“五街帮”的老大是一个16岁的少年,虽说是老大,其实他只是个傀儡,绰号“黑友”。

黑友虽只有16岁,但是他却很嚣张,他回答审讯都带着挑衅的意味。

他说,他不喜欢读书,小学四年级时就毕业了。

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了,父亲再婚,但是他的父亲很少好好的管教他,只是经常把他绑起来狠狠地打。

14岁的时候,因为被父亲打,自此离家出走,彻底的过上了颠三倒四的流浪生活。

为了生存下去,渐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有一个叫“西瓜”的孩子,家中父母离异,14岁就去敲诈学生,又打架,2年中被抓了2次,然后就在五街遇到了黑友。

而一个叫温兴的孩子则把步入社会的原因归咎于心理的极度空虚和对母亲的报复,王斌的父母从偏远农村到城里打工,很少关心儿子。

“五街帮”的这些孩子都是未成年的,名义上,黑友是他们的老大,但是真正的幕后主使却是一个名叫卢立清的中年男子。

他从老家出来后,先后到过很多地方吗,做过很多生意,但是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结果是变卖了祖传的老房子,结束了自己的婚姻生活,重新交往的女友又离他而去。

他感到自己是真正的一无所有,当他重返家乡后,便开始了饿虎扑食般的新一轮“发展”。

他很快就看中了黑友,他认为黑友很有狠劲,能镇的住人,又没有父母看管,由他出面去威胁恐吓自己的生意对手,属于“出奇兵以制胜”,他在竞争中就胜券在握了。

而对于15岁的黑友来说,卢立清犹如“教父”。

卢立清经常吹嘘说他有能耐,有威望,人们都怕他,黑友们也崇拜他。

尤其在生活上,黑友觉得卢立清比他的父亲对他更好:父亲只会打他,卢立清收留了他到自己的托运部工作,管吃管住管穿衣。

他说他遇到卢立清后,觉得自己的胆子越来越大,再没有什么能让他害怕了。

他更是觉得五街帮比自己的家还要温暖,他说他在家从没过过生日,和兄弟们在一起庆生,让他觉得很温暖。

不仅黑友这样认为,五街帮的很多其他的少年也都这样觉得。

因为大多数孩子的家里都是单亲家庭,父母或是父母或是离异或是一方早亡,他们和黑友似乎有着同样的惺惺相惜之感,大家在一起互相关照,让他们有种互相需要之感,让他们感受一种久违的亲情。

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生活于其间的血缘单位,它是人的第一生活环境。

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它是个体复杂的社会化过程的全部【4肖兴政、郝志伦:《犯罪心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26页。

】。

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说,家庭教育模式、家庭互动和父母的越轨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模式有以下几种类型:权威型,特征是接受——命令;纵容型,特征是接受——不苛求;独裁型,特征是排斥——命令;忽视型,特征是排斥——不苛求。

五街帮的那些孩子们,正是因为家庭教育模式存在上述的那些缺陷,他们才会辍学离家,到处流浪。

他们的父母有的离异,有的一方去世,而且有个共同点都是缺少家庭互动,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只有在五街帮才能感受的到一些亲人间的关爱。

其实,在五街帮,他们得到的并没有什么,但是,因为他们从未感受过家庭亲人间的关爱,五街帮给他们的一点点利益,就让他们无限放大,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为卢立清做事,让他们心甘情愿的走向犯罪。

而卢立清呢?在我看来,生意失败,也许还不至于将他逼到带领五街帮的少年知法犯法的地步。

而婚姻感情的失败,对他来说才是致命的打击。

一个人事业上失败的时候,是他人生中最脆弱的时候,这时候如果还有亲人关心他,也许他还会正常的生活。

婚姻失败,感情破裂,让他接近崩溃的心理彻底破碎。

一个人的家庭对人的心理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五街帮的那一群少年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笔者在此借他人的观点说了一下自己的看法,一个人心理结构的形成,不仅只有上述
所说的家庭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法治因素、文化因素等,都是不可缺失的。

犯罪的心理结构不至于犯罪行为的发生,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各种环境因素却会趁机而入,引发犯罪行为的导火索。

所以,我们要时刻注意身边的环境,时刻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