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景写哀情即用衬托的手法来表达孤独凄凉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词手法:26种表现手法
鉴赏诗词手法:26种表现手法起兴、比兴、衬托、烘托、渲染、对照、用典、点化(化用)、想象、联想、曲笔、逆笔、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1总论情与景关系①“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②“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2.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
”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秋思》阅读答案15篇
《秋思》阅读答案《秋思》阅读答案15篇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秋思》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思》阅读答案1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22.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边塞秋天的景象与江南一带的不同。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然寒冷,但有羌管奏鸣,生活很有情趣并不艰苦。
2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范仲淹的名句,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并简析理由。
(2分)参考答案:22. D (2分)23. 答案示例一:喜欢前一句。
这个词句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将士们戍边的艰辛和他们因为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非常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示例二:喜欢后一句。
这一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抒写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忧乐观,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国家效命,为人民效力。
(符合文意即可)(2分)《秋思》阅读答案2(二)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第9–10题。
(共4分)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画线句中,诗人写到了①之景,抒发了②之情。
(2分)10.卢纶《塞下曲》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与本词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都写到“雁”。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四首《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梁甫行》译文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下课外古诗四首译文、背景、主旨、练习题及答案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译文:庭院里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背景:《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无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主旨:这首诗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1、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2分)2、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6分)1、【答案和解析】答案:卒章显志,点明诗旨;(1分)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1分)2、【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2分)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2分)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2分)龟虽寿曹操译文: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友人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惋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
【答案】(1)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2)B【解析】【分析】(1)我把自己担忧的心拜托给明月,让它伴着你一直到夜郎西部。
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人格化,像一个知心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同情、担忧和关心安慰。
(2)B项,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落尽”描绘了花朵凋零的凄凉画面,“子规啼”又让人想到杜鹃啼血,更增添凄凉氛围,故首句写景句渲染的是悲凉氛围。
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⑴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⑵ B【点评】⑴该题考查了重点语句的赏析,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回答该题目时,可参照此格式来回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古诗歌鉴赏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多高考资讯,敬请关注腾讯微博gaokaoge、微信号80796072(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古诗借景抒情鉴赏
古诗借景抒情中的景、情关系一、景、情反衬情、景反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1、以哀景写乐(豪)情“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
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
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
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落日” 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
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
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
《塞上作》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
2019年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预测试题及答案汇编之七言绝句(一)
2019年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之七言绝句(一)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春暮西园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请从结构或者写法角度,对该诗进行赏析。
【答案】(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结构:本诗结构紧凑,第一句铺垫,二三句承接,最后一句画龙点睛。
写法:寓情于景。
句句写景,一句一景,诗歌的画面感十分突出。
诗人将朴素的人生哲理、豁达的人生态度融于暮春的景物描绘之中。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写暮春景色的律诗,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B.“无才思”三字颇怪异,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
C.诗的三、四两句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D.本诗写景工巧奇特,别开生面,同时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人生哲理。
3.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答案】2.A3.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阅读丰乐亭游春(宋•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4.诗中“红树青山”、“绿无涯”写出了春天怎样的特点?5.诗中描写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的尽兴游春的情怀,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4.生机盎然、色彩绚烂5.对美好春天的喜爱和对春天逝去的留恋诗歌鉴赏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大庆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
大庆市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根据“枯藤”“夕阳”“西风”可知是深秋的傍晚写照。
(2)“枯藤老树昏鸦”属于悲凉景象,“小桥流水人家”属于喜景,二者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的思乡情深。
(3)直接抒情,可以映照在重点词语上。
断肠,就是一种内心苦楚的倾诉。
(4)“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他乡的乐景描写,这反而加重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属于以乐景写哀情。
故答案为:(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意象、意境的赏析能力。
一系列深秋的荒凉意象,表达了一种深秋的凄清和孤寂景象。
(2)本题考查对古诗写作技巧的理解。
作者有时以乐写乐,以悲写悲,但也能以乐衬悲,悲则更悲,本诗就是这样的情形。
(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作者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结尾用“断肠人”三个字倾诉了内心的思乡苦痛。
乐景衬哀情
乐景衬哀情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山房春事诗人以乐景写哀情,表达心中难言之哀,难传之痛。
如柳永的《雨霖铃》的结尾“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虽说是“虚设”,但终是美景,但诗人心中却蕴涵着难以排解的愁苦。
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描写了花儿含露欲放,鸟儿林间鸣叫,本是赏心悦目的美景,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诗人以含情之目视物,物也就生情了。
花儿露珠晶莹,就好象花儿泪聚眼角,飞鸟啭鸣,也好似鸟在惊啼。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展现了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怅。
可见,乐景写哀情,更能突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悲伤和对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后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诗歌鉴赏对比正反衬乐景衬哀情烘托篇★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
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⑵“满林残照见旧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⑴表达了作者飘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⑶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朴素真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2005天津卷)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
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古诗词四十种表达技巧: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
古诗词四十种表达技巧: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分为抒情方式(7)、表现手法(10)、修辞(9)和结构(4)四大类,具体内容如下。
一、抒情方式(7种)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 2.借景抒情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 (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得很远,并非依*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其他人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宋词《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及译文注释
宋词《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及译文注释《扬州慢·淮左名都》是由姜夔所创作的,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扬州慢·淮左名都》的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扬州慢·淮左名都》宋朝: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淮左名都》古诗简介《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
此词开头三句点明扬州昔日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以及自己对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接着二句写映入眼帘的只是无边的荠麦,与昔日盛况截然不同;“自胡马”三句,言明眼前的残败荒凉完全是金兵南侵造成的,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渐黄昏”二句,以回荡于整座空城之上的凄凉呜咽的号角声,进一步烘托今日扬州的荒凉落寞。
下片化用杜牧系列诗意,抒写自己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
“杜郎”成为词人的化身,词的表面是咏史、写古人,更深一层是写己与叹今。
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
它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扬州慢·淮左名都》翻译/译文⑴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
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至日:冬至。
⑶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天净沙秋思》对比阅读练习题精选7篇(含答案)
《天净沙·秋思》对比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0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对比阅读诗歌赏析(4分)【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甲】中描述的季节是,【乙】中最能体现秋季特征的事物是“”。
(2分)9.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中的“子规”即叫天子,又称“杜鹃”。
B.【乙】中的“天涯”此处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C.【甲】中两处加点的“龙标”所指内容相同。
D.【乙】中“天净沙”一词是这首元曲的题目。
答案:8.春季/暮春西风9.B02《天净沙·秋思》《枫桥夜泊》对比阅读阅读《天净沙·秋思》和《枫桥夜泊》,完成8-9题。
(共6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枫桥夜泊①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8.两首诗均为诗人身处人生困境时的作品,都刻画了(1)的游子形象,并通过多个意象渲染出一种(2)的气氛。
(2分)9.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各有妙处,请结合画线诗句分别加以赏析。
(4分)答案:8.(1)漂泊孤独(2)凄清伤感9.示例:《天净沙•秋思》中画线句借“夕阳”这一意象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断肠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枫桥夜泊》中“夜半钟声”以声写静,暗示诗人因愁绪满怀而难以入眠,含蓄表达出诗人的羁旅之思。
(4分。
手法2分,情感2分)03《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春》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4-15题。
(共4分)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春(元)马致远(元)白朴枯藤老树昏鸦,春山暖日和风,小桥流水人家,阑干楼阁帘栊①,古道西风瘦马。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推荐3篇)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第1篇【关键词】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近几年常见的表现手法: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下面就其中的几点发表粗浅的见解。
(3)以乐景写哀情。
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xxx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
又如xxx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4)抑扬。
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为了使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如“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xxx《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5)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xxx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xxx。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诗歌鉴赏例题分析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及表现手法例析]
《诗歌鉴赏例题分析[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及表现手法例析]》摘要: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古代诗文、语言运用知识与解题技巧
古代诗文、语言运用知识与解题运用高考语文主要考查中学语文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包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但是,高考考查的必备知识大多散见于教材、教辅资料当中,或失之于零散,或失之于繁多,给考生学习、运用这些知识带来诸多不便。
为了帮助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构建起高考必备的语文知识体系,谨将高考出现的高频知识点分类梳理,包括文言文、古代诗歌、语言文字等方面。
在梳理必备知识的同时,从知识运用的角度,给出常见的解题技巧,希望考生语文知识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部分文言文一、文言断句1.必备知识。
(1)专用名词。
表示人名、字号、时间、地名、年号、官职名、朝代等专用名词,经常用于句子的开头或结尾,可以作为断句标点的依据。
(2)对话标志。
文言文中一般都有“曰”“云”““问”字作为对话标志,其后可加冒号。
对话的内容加引号,引号内句子的标点,则视内容和语气酌情而定。
(3)文言虚词。
句首语助词“夫、盖、今夫、若夫”等,这些词在朗读时稍加停顿即可,后边不加标点。
句末语助词“者、也、矣、哉、乎、耳、耶、欤”等,其中“哉”常表感叹,后用感叹号,“耶、乎、焉、欤”经常表疑问,后用问号。
“矣、耳”多表陈述句气,后边一般用句号。
“也、者”多用作表停顿,可酌情使用逗号或句号。
(4)文言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用“……者……也”式,被动句用“……见……”式,疑问句“奈……何?”等,也是断句的重要依据。
对称、排比是文言文的常见句式。
这类句子要在对称、排比句间用逗号或分号,最末用句号。
(5)语法关系。
复句中“遂”“于是”“至于”表顺承关系,“故”“故”“是以”“而”“因”表因果关系,“然”“顾”表示转折关系,一般在关联句之间用逗号或分号,关联句末用句号(是问句则用问号)。
2.解题技巧。
(1)通览上下文,弄清大意。
要求断句的部分,与上下文的语意具有紧密关联性,因此,要弄清大意,必须关注断句部分的本身,也关注要上下文。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歌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歌阅读题答案及赏析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歌阅读题答案及赏析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诗歌吧,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歌阅读题答案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8、本诗的开头很别致,请结合全诗分析它的作用。
(5分)答:9、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6分)答:参考答案:8、首联写游子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看到异乡的节物气候焕然一新,感到惊心。
“独有”“偏惊”两个词,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3分)结构上引出下面对江南新春景色的描写。
(2分)9、这首诗描绘了清新秀丽、生机勃勃的江南新春景物,表达了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感伤之情。
(3分)以乐景反衬哀情,烘托了悲伤的感情。
(3分)【解析】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
(1)分析篇章结构之开头的作用。
开头一般引出下文、统领全文,点明题旨。
答题思路:赏析诗句(可从关键词入手),表现手法,描绘画面,表达效果(结构上,情感主旨上)。
“独有”与“偏惊”在表达情感上看似矛盾,“宦游人”写作者奔走于仕途,“物候新”呼应标题“早春”一词,点明时令特征。
(2)赏析表现手法之情与景的关系。
情与景是诗歌中最基本的一对关系。
一般的,诗歌先写景状物,后抒情言志。
二者的关系是衬托(正衬、反衬)关系。
这首诗前六句写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尾联“归思”与“沾襟”表明了作者的归思不得的伤感。
【诗歌赏析】这是一首和诗,作者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诗人却像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
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汇编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汇编《观沧海》知识点1、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本诗是他所作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2、“观”字统领全文,是全诗的线索,全诗围绕”观”字展开,写碣石所见。
3、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如(动静结合)在描写沧海景象时,“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静景。
4、诗歌抒发什么情感?哪几句最能体现?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5、诗中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赏析:这几句是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他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以沧海自比,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
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政治抱负,感情奔放、含蓄。
6、请你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表现的画面描写出来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7、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涌”子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大海波涛连天的气势,营造了壮阔的意境。
8、请用自己的话描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所展示的画面在这水波轻微动荡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的耸立的石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9、这首诗主旨是什么?这首诗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10、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
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
这就是壮美的感觉。
《次北固山下》作者:1.本诗体裁:五言律诗内容:思乡2.次: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书:信3.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1)理解(画面):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部编人教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根据“枯藤”“夕阳”“西风”可知是深秋的傍晚写照。
(2)“枯藤老树昏鸦”属于悲凉景象,“小桥流水人家”属于喜景,二者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的思乡情深。
(3)直接抒情,可以映照在重点词语上。
断肠,就是一种内心苦楚的倾诉。
(4)“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他乡的乐景描写,这反而加重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属于以乐景写哀情。
故答案为:(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意象、意境的赏析能力。
一系列深秋的荒凉意象,表达了一种深秋的凄清和孤寂景象。
(2)本题考查对古诗写作技巧的理解。
作者有时以乐写乐,以悲写悲,但也能以乐衬悲,悲则更悲,本诗就是这样的情形。
(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作者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结尾用“断肠人”三个字倾诉了内心的思乡苦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景写哀情即用衬托的手法来表达孤独凄凉的思想感情。
相关知识延伸:乐景写哀情。
实际上,乐景写哀情说的是景与情的关系。
景与情的关系大致有四种:一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即乐景写哀情;二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欣喜之情,即乐景写乐情;三是用衰败之景表现昂扬、欣喜之情,即哀景写乐情;四是用衰败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即哀景写哀情。
其实,以景写情,在表现手法上称之为衬托,它有正衬和反衬之分。
以上四种景与情的关系加上衬托的表现手法就可以表述为:以乐景反衬哀情,以乐景正衬乐情,以哀景反衬乐情,以哀景正衬哀情。
衬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