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书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人的精神气质
中国有着渊源的历史,中国书法艺术也有着渊源的历史。

从现在保留下来的书法作品来看,我们的先辈真的很了不起,从他们的作品里可以看见他们才是真正为了艺术,为了书法,他们简直就是把他们的灵魂永远的保留了下来,不过在看看我们,我们不是有点自愧不如我们的老祖宗吗,可能跟现在的社会有一定的关系吧,不过我们也要为了个性化的追求,应该有我们自己的艺术风格。

书法是高度个性化的艺术,那么就来谈谈我们中国自己的书法吧。

中国历史悠久,故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

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然而,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中国文字的滥觞、初具艺术性早期作品的产生,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

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

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

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

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

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

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大篆、小篆、隶、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

在书法的明朗时期即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

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

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

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

由于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一个朝代,那我们现在就谈谈我国的唐代的书法艺术。

唐代的书法理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基础上更加精密、完善。

如: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的《书断》、《书仪》及张彦远的《法书要录》都被后人奉为准则,对后世书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时,在真、行、草、篆、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真书、草书的影响最甚。

真书的书家大多脱胎于王羲之,但又兼魏晋以来的墨迹与碑帖的双重传统,渐王家书派中脱颖而出,风格转呈严谨雄健、法度森整。

行草书家特别是草书家的风格走向飞动飘逸。

隶篆虽无大发展,但能承秦汉之遗法,形成或严整紧劲或遒劲圆活的信风。

唐代书法可分三个时期,初唐、盛唐、晚唐。

这一时代新风格的形式,在初唐时尚处于渐变中,至盛、中唐之际,单是从草书领域中出现了新风,随后真诸体亦别开生面,取得的发展。

晚唐书法较少发展。

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希望现在的中国文化能够重振雄风。

然而唐代的书法有大多数继承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书法特点,那么我们就来讨论一下魏晋时期的书法家王羲之吧,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他的作品流美绝伦。

就连当时的唐太宗李世民都十分的欣赏他的作品,从《王羲之传赞》就可以说明李世民是忠实的继承者。

那么王羲之有什么独到之处呢?他的书法成就尽善尽美,古今独步,他的书法有所新变,也不渝旧制,提倡“意在笔先”的主张,也为后来的书法奠定了基础。

现在来看看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吧!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
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中国书法是中国美学的灵魂,意趣超迈的书法表现出中国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的精神,展现出历代书法家灵异的艺术趣味和精神人格价值,正式书法艺术真一独特的魅力,使他成为众多的东方艺术门类中成为座集中,最精妙的体现了东方人精神追求的东方艺术。

中国书法是是线条的艺术,中国书法线条具有生命感,不是很古板的,而是具有灵性的,书法线条中流动着书法家的缕缕情思和艺术感觉,这种创造性的可视语言映衬出书法家的精神意志和个性风貌。

更深一层看,中国书法以一画指涉盛衰生灭的时间性长河,并以一根生生不息的欲断还连的线条穿透宇宙人生之谜,中国书法的精髓之处还在于它不以多为多,而以少总多,不以一为有限,而以一为参天地之化育的本源,以一治万,以一孕万,万万归一。

书法线条之美在于用笔用墨。

笔意墨象使中国书法成为一种精神形式,一种意向性结构。

可以说,书法作为时空拓展的精神迹化,是由笔势、笔意、里法知心性共同完成的。

笔意里象之美是书家情感哲思之意与线条运动之象的统一,是书系在线条个融入情绪意态而形成的独具个体性格的书法线条符号意象g这种统一不是在心中之意和象的整合上.而是心中之意物化在外在的线条流动上,即经线条艺术媒介化了的艺术意象,或物态化t的书法艺术体验。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集中体现在气韵境界的创造上。

气韵与意境皆是标志艺术本体的范畴。

作为美学意义上的“气”具有三层含义:第一,“气”是概括艺木本源的范畴,指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字亩之气;第二,“气”是概括艺术家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范畴,主要指审美主体之气;第三,“气”是概括艺术作品生命的范畴,抬作品存在的内在生命之气。

书家之气与自然之气相通相感、凝结在笔意墨象中而成为书法作品的审美内容。

故王羲之曰;“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

七宝者贵,万古能名。

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大则风神生。

把笔抵锋,肇乎本性。

”作为美学意义上的“韵”,最早用来品评人物神态风度,其后才逐渐扩大到书画诗文中,并或为写意艺术流派的风神卓然的理想美。

韵在书法中,是超越线条之上的精神意态。

中国书法重视线条,但一个伟大的书家追求的是忘掉线条,从线条中解放出来,以表现书家心清境遇之悲喜怒忧,展露其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心秩序或失序。

书法之韵,通常指一种以书写作者主观审美体验为主,或生动自然、或续密洗炼、或委曲合蓄约意味无穷的芝术氛围。

书法得其“钓”,即达到自然随化、笔与其合之境。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是人性不断觉醒,不断弘扬生命力的历史,中国书法的转型是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的一个侧面,也是现代人感情、理性和生命智慧的不断更新的表现。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纬度,书法是一种超越表象模拟而直指心性的艺术,在意象的抽象线条中展现出人的胸怀。

中国书法艺术的自由精神在今天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当代世界笼罩着一种形式化、规格化的气氛,人变得空虚并被虚无化了包括现代的书法在内的现代艺术表现了形式化思想对人的异化,当代艺术家从来没有如此强烈的感受过正投身于一种空前的精神冒险之中。

艺术和现代文明正面临着一个世界性的历史困境,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的责任了。

中国书法是先人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灵性的结晶,我们要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志,发扬光大。

注:本论文的参考文献有:《中国书法文化大观》,《中国书法艺术》,《王羲之王献之年表与东晋大事记》,《中国古代书法家丛书王羲之》,《中国书法简史》,《书法新论》,《中国书法美学》,《唐代书法考评》,还有参考了网上的一些评论。

篇二:书法欣赏
1. 东汉隶书形成的历史条件
甲骨文经历了1000多年的漫漫长途到战国末期以至秦,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曲折园转、结体繁复的篆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一种简便、快捷的书体便在战国末期出现了,
这种流行于民间的俗书体,就是早期的隶书。

一九八0年四川青川县郝家坪战国墓葬群出土的木牍,就是公元前309年左右人们在木牍上所用“亦篆亦隶”的书体书写的。

一九七五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1100枚竹简,字体为秦代的隶书。

从战国后期到西汉历四百余年的发展,大量应用于民间的俗体,逐渐被社会所认可,上升为正体。

西汉后期的“五凤二年刻石”就是证明。

隶书由民间的俗体上升为正体,是促使其成熟的重要条件之一。

毛笔的改进和帛乃至纸的应用,为东汉隶书的成熟提供了物质条件。

中国毛笔的运用由来已久,董作宾先生在《甲骨文五十年》文中说,“殷代写字确实是用精良的毛笔”。

据今考古所见到的毛笔实物,有战国时期的楚毛笔和秦朝时的毛笔。

楚笔是用兽毛缠在竹竿一端制成的,而秦笔是将笔头藏纳于笔杆之内,对毛笔制作技术进行了重大改革。

到了汉代,经济文化空前发达,改进后的毛笔得以更加广泛的使用。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朝天子用的毛笔要在笔杆上镶嵌宝物,笔毛采用秋天野兔的毫毛,并配有笔匣等。

汉代已开始讲究毛笔的装饰工艺,客观上促进了制笔业的发展,因而也出现了一批制笔名家。

如著名书法家、被称为草圣的东汉张芝所造的“张芝笔”,就很受欢迎。

汉恒帝时的李仲甫等都是名载史册的东汉制笔名家。

毛笔性能的改善,从而在书写过程中提按顿挫得心应手,大大提高了毛笔的表现能力,所以东汉蔡邕说,“笔软则奇怪生矣”。

秦及以前毛笔的书写载体多为木牍和竹简。

据现代考古发现,西汉已有麻纸出土,西汉应是我国植物纤维纸的初创时期。

到了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扩大了造纸原料,使纸的产量和品质有了显著提高。

考古发现的东汉纸上,已有了墨书的字迹。

西汉后期,隶书上升为正体后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书法的表现技巧,增强了它的艺术魅力,东汉以后,书法艺术的地位越来越高。

据东汉赵壹的《非草书》记载,当时还出现了许多专业书法家。

他们不遗余力“专用为务,钻坚仰高”。

同时,封建帝王也大力提倡书法,汉灵帝“开鸿都之观,善书之人鳞集,万流仰风,争工笔扎”,举办空前规模的书法比赛。

到东汉晚期,出现了张芝、师宜观、钟繇、梁鹄、皇象、韦诞等一批引领时代风尚的书法家,使东汉的书坛,呈现一派群星璀璨、光耀夺目的繁荣局面。

2. 东汉隶书是中国书法艺术成熟之标志
汉字的书体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之为“隶变”。

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

以《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熹平石经》、《史晨碑》、《石门颂》等一批名碑为代表的东汉隶书,彻底告别了“书画同源”的原始时代,标志着中国书法艺术的成熟。

①在结体上,东汉隶书变隶的竖长为偏方,势态由纵变横。

强调中宫收紧、左右开张,神姿静中见动,寓岐于平。

②在线条上,打破篆书回环缭绕线条粗细一律的写法,产生出横、竖、撇、捺、点、钩、折等不同的笔画,简化了篆书复杂的形体,丰富了字的形态。

③一波三折,蚕头雁尾是隶书的典型笔画,它极大地增强了隶书的装饰趣味,提高了书法艺术的视觉美感。

④隶书用笔方法实现了突破。

隶书之前的书体用笔,线条粗细大多一致,毛笔只是一
种平面的纵横运动。

而隶书有粗细方圆的各种笔画,尤其是笔画中使用了侧锋,使用笔的方法包括了平面的纵横于上下提按和逆折绞转结合起来,形成了立体用笔方法,从而实现了用笔空间范畴的全部可能性。

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毛笔可充分发挥其特性,从而表现各种各样的笔情与墨趣。

毛笔的用笔从平面到立体,标志着书法艺术中笔法的成熟。

隶书在用笔方法上的突破,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⑤典籍中第一次明确地把书法称为艺术。

在《后汉书》中,称和帝的阴皇后“少聪慧,
善书艺”。

同时,东汉以蔡邕为代表的一批书家,开创了书法理论研究的先河。

蔡邕的书论主要有《笔论》和《九势》两篇。

《笔论》主要论述书法创作的所应具备的精神状态,如“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其怀抱”等名句。

《九势》是蔡邕论书最为精彩的篇章,它第一次提出了“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的中锋用笔学说;以及第一次提出了“转笔”“疾势”“涩势”“掠笔”等用笔和结字的方法。

蔡邕的《九势》,为书法艺术中藏锋、中锋等运笔法则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东汉隶书在书法的立体用笔上、在结体上、线条上的突破性成果,以及书法艺术理论研究的出现,充分表明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成熟。

三、唐楷、狂草及孙过庭、张怀瓘书论的出现,基本完成了中国书法艺术架构的建设
1. 初唐四杰与“颜筋柳骨”
据书史称,楷书始于钟繇,故被称为“楷书之祖”。

后经四百余年的继承发展到了唐初,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与薛稷为代表的初唐楷书四杰,使初唐时期的楷书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

初唐的楷书秉承二王书法的遗风,融汇汉晋以来的精华,完备了结体、行笔的准则,其点画、结字、章法和格调上趋于炉火纯青之境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骨气洞达”“体方笔圆”的欧体,与颜、柳、赵并称,被誉为中国书史上的楷书四大家。

在颜真卿影响下成熟的柳公权,其楷书中宫收紧、行笔圆润、线条寓有弹性,成为楷书中一支重要流派。

宋范仲淹在《诔石曼卿文》中称,“延年之笔,颜筋柳骨”。

从此“颜筋柳骨”的美誉流传至今。

从初唐到颜柳,把中国的楷书推到了一个极致。

就如同二王行书、东汉隶书一样,登上了一种书体历史上的最高峰。

2. 狂草的出现与“颠张醉素”
草书是书写起来更加简化便捷,线条连绵的一种书体。

自东汉人张芝开创今草之后,得二王之继承与发展,到了文化开明,国势强盛的唐朝,出现了张旭和怀素所创立的狂草。

张旭,字伯高,大致生活在唐安史之乱前。

张旭行为颠狂、放荡不羁,他往往在大醉之后,高喊狂奔,然后下笔作书。

有时兴起,竟用头发蘸墨写字,故人称“张颠”。

传世墨迹有《肚痛帖》、《古诗四首》等。

怀素,字藏真,长沙人,俗姓钱,因家贫少年就出家。

怀素性情疏朗倜傥,不拘小节,嗜酒如命,往往一天内醉倒几次。

他自称“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

有时酒酣兴发,就在寺院墙上、衣服上、器皿上随意挥写。

他自叙说“醉来信手两三行,醒来却书书不得”。

所以人称“醉素”。

怀素的狂草学张旭狂放诡奇的笔法,又把禅佛之学自然的融铸到他的书法作品中。

其传世的《自叙帖》正是怀素把禅意注入草书的典型,是怀素书法成就处于巅峰时留下的稀世珍宝。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唐代狂草,把中国的书法艺术推到了纯艺术的高峰。

张旭以前的书法,始终没有脱离中国汉字基本的工具性语言符号的作用,始终没有进入纯艺术的领域。

张旭狂草书法的出现,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他打散了中国汉字的基本构成,以“超绝古今”的“心画”,“雄逸天纵”的线条,开启了中国书法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

以“观天地事物之变”“有动于心,一寓于书”的创作原则,把自己的情感宣泄凝聚于流动多变、起伏跌宕的书法线条之中。

张旭与怀素的狂草,不但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园地,而且成为所有艺术形式中最为超逸的艺术形式之一。

3. 有唐一代书法理论著述空前繁荣
书法理论是在大量书法艺术实践基础上的提炼与概括。

书坛繁荣的盛唐,也出现了书法理论著述的空前繁荣。

欧阳询有《八诀》、《用笔论》、《传授诀》等;虞世南有《笔髓论》、《书旨述》等;唐太宗李世民有《论书》、《笔法诀》、《王羲之传论》等,还有颜真卿、徐浩、陆羽、韩愈等一批流传至今的书论著述,可谓蔚为大观、光彩夺目。

尤其是孙过庭的《书谱》
和张怀瓘的《书断》等书论的问世,成为了我国书法理论史上最为光辉的篇章。

孙过庭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他用小草书写的三千七百余字的《书谱》,通篇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其中的精辟之论比比皆是。

如我们现常被引用的名句“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等等。

在《书谱》中提出“编列众工,错纵群妙”的命题,以及“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隋珠和璧,异质同妍”的艺术风格多样化的主张,集中体现了初唐时期恢宏的审美气度与胸怀,为书法艺术创作个性的多元发展与选择,为颠张醉素的出现,为颜公变法出新意吹响了号角,预示并有力地推动了盛唐浪漫主义艺术高峰的到来。

张怀瓘,唐开元年间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善真、行、小篆、八分,他不但对自己的书法成就颇为自负,而且对自己的书论也视之甚高。

他流传下来的书论较多,有《二王书录》一卷、《书断》三卷、《文字论》一卷、《书估》一卷、《书议》一卷以及《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各一卷等等。

其篇幅之大,论述之广、资料之丰富,唐代无人比肩,且很有价值。

在张怀瓘的书论中,对书法艺术本质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讨。

张怀瓘提出了“无声之音”与“无形之相”的概念。

他以自然为参照物,但所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在自然界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客观的“音”与“相”,它是一种“虚像”、“幻像”,“物类其形,得造化之理”。

这种深刻的思想,正是揭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并上升到艺术哲学的高度,因而具有了普遍的美学意义。

它不但对书法理论乃至整个中国古典美学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怀瓘在《玉堂禁经》中记叙了“永字八法”。

唐人尚法,是唐代书坛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而这一成就的主要标志便是“永字八法”。

原文是“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

并且认为楷书本身就是“法”的体现。

“楷书者,式也,模也”。

张怀瓘的书学思想,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书法艺术由殷墟甲骨起始,经金文、大篆、籀文、小篆,以至秦汉隶书、魏晋行草,到了唐朝,时逢盛世开明,文化艺术繁荣昌盛,加之帝王的推波助澜,使中国的书法艺术从书体建设到理论研究,完善了基本架构,自唐以降,宋元明清到如今,又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虽各朝各代不乏书坛大家,但仅是书法艺术风格上的标新立异,再也没有出现新的书体。

所以我们可以说,从殷墟甲骨始到唐至,中国书法艺术完成了艺术宝库的架构建设。

一代又一代的先哲圣贤,共同搭建起了这座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殿堂,成为中华儿女世代钟爱的艺术奇葩。

(二00九年十月)篇三:书法欣赏
浅谈书法欣赏
关键字:书法欣赏构成特点
有人将书法誉为“浓缩的东方美学”,也有人说“书法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

它没有绚丽的色彩,却饱含无色的缤纷;它没有音乐的奏响,却孕育着五音的旋律;它没有舞蹈的彩练当空,却飞扬着心灵的动势。

书法,说得简单些,就是写字,但又不仅仅是写字。

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书法是一门极其特殊的艺术。

说其特殊,第一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再没有这样一种艺术,利用了平淡无奇的生活实用工具——文字,作为艺术的的载体。

第二在书法的内涵,书法的的载体虽然极其简单,稀疏平常,它所负担的历史文化内涵,却极沉重、极渊深。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书法不光是写字,它还要“写心”,“写志”。

1、书法作品的形式
传统书法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形制,可分为匾额、楹联、尺牍、中堂、扇面、镜芯、手卷、册页、斗方等。

作为一个在现代意义上形式完整的书法作品,应该包含下列要素:第一,主体文字;第二,款识;第三,印章。

主体文字是一个作品的核心,作者通过书法表达什么思想、感情,首先从文字部分加以展露。

书法家们在从事创作时往往选择格言、诗文为作书内容,或歌颂河山壮美,或抒写人
生襟怀。

款识,是作品中配合主体文字而设的辅助性文字。

其中,居前者为上款,居后者为下款,内容包括主文出处、创作时间、作者姓名、作书地点等。

印章,是作者真实性的证明物,同时也是作品空间、色彩的一种点缀。

印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为名姓印,一为闲章。

2、隐含的书法“生态形式”及其结构
书法除外在的物质形式——宣纸长宽高之外,还有一种由字体、风格构成的笔墨形式,它是书法“物质构成”的一部分,存在于书法艺术作品之中,构成我们书法活动鉴赏的“着陆点”,作为中国笔墨形式的背后,还有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更深刻的内容。

因此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看,书法还有其在中国文化“文化气候”中自然形成的、物质与文化交融的“艺术形态”。

这种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艺术形态”,我们称之为书法艺术的文化“生态形式”。

书法艺术的文化形态由以下几个层次组成:(1)文字语义
层;(2)笔墨外形层;(3)墨象层;(4)历史文化层;
3、传统书学的书法品评方式
3.1早期拟喻式品评
传统书学描述书法形象的动态美也同样借助这样一种自然事物拟喻方式,包括类型化的人或具有特殊形态的物地形象及其运动形式。

如张怀颧形容王献之书法的遒壮气势,即引用了历史上著名的大力士卞庄子,借此人历史特征,拟述王献之书法的“灵巧“和“有力”。

这种书法的品评方式,从汉代开始,到魏晋南北朝形式模式,一直延续一千余年,直到现在仍没有改变。

3.2历史、美学、伦理三种标准的确定
3.2.1历史批评
历史批评是传统书学最常见的形式批评方式之一,历代“摹古派”多以此为标准展开批评。

它所持以衡量的标准是书法要“笔笔有出处”,合乎“古法”。

历史批评具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绝对的拟古,提倡一笔一画,无一笔不肖古人,以此为能;另一种则强调,融古而出新;既讲求笔笔有来历,亦提倡有自己面目,而不以寸计铢较为能。

对于不讲“出处”、不重历史继承的书家,他们的态度是一致的,一律予以排斥。

3.2.2美学批评
这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书法批评方式,其关注重点在书法造型及笔墨形质所展示的艺术内涵及美感。

首先,讲究书法要有骨力,如卫夫人提出:“善力者多骨,不善力者多肉;多骨微肉
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其次要求书法血肉丰满,色浓浆黑肉莹骨丰方得为书。

如苏轼提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3.2.3道德批评
道德批评也是传统书学非常重要的一种批评方式。

从种程度上说,它是中国书法的最高批评形式。

道德批评的核心内容是两个:第一,“德成而上,艺成而下”,道德高于艺术;第二,“品高则下笔研雅,不落后尘”高尚道德缔造高雅艺术。

道德批评、道德标准是一种非书法批评,它的着眼点在创作者的品行。

这是一种不科学的但在传统社会非常流行的批评法,“道德批评”是儒家社会政治理想在书法艺术领域的反映;他的出现,加速了中国书法向“人格化”纵深领域的迈进。

3.3传统书学的品级理论
历史批评、美学批评、道德批评三足并立中,美学批评是唯一以书法形式美为评判标准的书法批评;可以说它是较纯粹的艺术批评,最近近于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美学批评以书法形式美为标准,将书法分为神、妙、能、逸四品。

“神”、“妙”、“能”、“逸”四品分类法是纯艺术、纯书法的艺术品评分类,但其思想基础也是“崇古”,所以其早期创说者在品论家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