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1-37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
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0中国近代的变法与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0中国近代的变法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3071068284868762caaed517.png)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失败原因
①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②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③宋神宗后期的动摇和去世,改革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7、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8、意义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②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
4、局限
①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说明维新派的行动比它们的宣言退步了。
②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发动广大民众。
5、失败原因:
①主观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有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
②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9世纪60年代后,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2、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
3、作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有利于维新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4、评价
①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a8c650d3ad51f01dc281f1ae.png)
即墨市第四中学高二历史导学案拓展思考1、归纳成功改革的基本要素: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主观条件(坚定+策略)上层+人民的支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等2、归纳失败改革的基本要素:不能顺应历史趋势和规律顽固势力的阻挠缺乏上层支持或群众基础改革策略失误等当堂练习: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
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
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
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
——贾谊《治安策》材料二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有力地荡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旧习俗、旧观念,建立、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的篇章。
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1)依据材料一,指出贾谊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理由是什么?(2)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论证材料二中“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的观点。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臵北门者予十金。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集小乡邑聚为县,臵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888ed16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1.png)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选择题1.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宋神宗急功近利B.宋神宗动摇不定C.宋神宗反对变法D.宋神宗软弱无能2.【改编】据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王安石变法有利于上述现象出现的有( )A.保甲法B.方田均税法C.农田水利法D.改革科举制3.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的大地主大官僚最激烈反对的是:( )A. 均输法B. 市易法C. 方田均税法D. 青苗法4.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A.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B.太学教科书的内容是儒家经典C.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D.严格“恩荫”制,防止垄断官位6.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7.保甲法的特点是 ( )A.兵农分离B.寓兵于农C.寓农于兵D.兵将分离8.下图中工程的主要功能是( )A.运输B.灌溉C.引用D.防洪9.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以军事为主,其原因不包括 ( )A.社会背景的需要B.本人经历的体会C.历史经验与教训D.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10.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
”司马光的说法( )A. 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B. 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C. 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D. 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11.观察下图,图中现象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A.强化了中央集权B.造成冗兵冗费C.削弱了武将权力D.增强了军队战斗力12.“皇祐二年(1050年),两浙路大饥荒,道有饿殍,饥民流移满路。
2021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21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https://img.taocdn.com/s3/m/5db2ab7f650e52ea54189856.png)
(2)特点: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 有议院的性质。(9分)
[演练2] [2019·全国卷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 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 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 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 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 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 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 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 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 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
戊戌变法
(1)政治:允许官绅士民参政,精简机构,等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3)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 (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等
[高考真题讲练]
考法一:突出“史鉴功能”,隐性考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例1] [2020·全国卷Ⅰ,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表 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
商会简明章 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
比较分析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比较分析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的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fda63f4da8956bec0975e36a.png)
从政治角度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制来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所有这些做法意味着要对旧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主要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政权,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欠缺和不够完善之处。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都护制,激化了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起义,沉重打击北魏统治,为了巩固统治,孝文帝进行改革。宋朝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藩镇割据导致国家灭亡的教训,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皇帝专制皇权。皇权空前强化,加强了统治,却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削弱
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从经济、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习俗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目的是帮助学生更深入学习三大改革的知识点,强化理解和记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关键字:商鞅变法 ; 北魏孝弟改革 ; 王安石变法 ; 背景 ;内容 ; 特点等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三次重大改革,是新课标、考纲必考内容,也是高三备考复习阶段选修一《重大改革回眸》的重点内容。各大改革的背景复杂,容易混淆,若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角度分析其历史背景,对于改革内容等理解和记忆,对学生会有很大帮助。
从经济学角度看,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都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生产力得到提高,大量私田被开垦出来。井田制日益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出现,他们要求改革变法,确保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力发展。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农耕经济,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中原地区由于长期遭受战乱,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人烟”。政府控制着大量的荒地,为了恢复发展经济,改革势在必行。北宋初年,政府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很多自耕农沦为佃农,地主采用各种手段隐瞒田产,少交赋税,真正纳税的土地仅占耕地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财税收入锐减,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地租、高利贷。在官府赋税重重盘剥下,农民生活十分困苦,战事连连,频繁的自然灾害,更加重人民的苦难,社会矛盾尖锐,国家贫弱,改革迫不得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37: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do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37: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doc](https://img.taocdn.com/s3/m/38f9133627d3240c8447efe5.png)
【主干梳理】商鞅变法一、背景:(一)大背景: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1)经济:铁器、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壮大。
(2)政治: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崩溃,各国纷纷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
(3)思想:私学的兴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秦国的落后与自强:(1)秦国落后于其他六国,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
(2)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二、目的:①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②根本目的: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三、措施及影响经济措施影响1、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是秦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为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奠定了中国抑制商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3、统一度量衡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是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
政治1、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的兵源得到了可靠的保证。
2、推行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3、制定秦律,轻罪重罚有利于变法的彻底执行,加强统治;但过于严苛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
思想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是一种摧残。
实质是文化专制四、特点:(1)商鞅变法核心内容为“重农”和“法治”。
(2)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
(3)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专题: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专题: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b2e54916964bcf84b9d57bb2.png)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命题分析】 本题从孝文帝改革中语言改革入 手,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 信息的能力。第(1)题注意从材料中归纳出孝文帝 从历史和鲜卑族自身发展角度分析“一从正音” 的必要性。第(2)题从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及对后世 的影响来分析“陆法言现象”出现的原因。
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的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
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典例透析预测探究
例1 (2010·高考浙江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 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答案】 (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 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将回到改革前的状态。 (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 韵的专著。他是鲜卑族对汉族文化认同的代表,这 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新法还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 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商鞅在全国范围 内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新法 废止“田里不鬻”的原则,准许民间买卖土地 ,承认土地私有权。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推广县制,强化中央集权。新法规定,废 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县制。而国君直接任免 官员,则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 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体现 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b0e75ad9b8f67c1cfad6b838.png)
世的影响。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
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2009·广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
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
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考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 石变法
热点解读
一、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加速发展,西晋
与十六国时期那样剧烈的民族矛盾逐渐随着民族融合而消除。
2.北魏强大与统一北方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 3.北魏政权面临的诸多问题,表明北魏仍用原办法很难再
统治下去。
4.北方自西晋后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来兵革不息,土 地大量抛荒,这使均田制的推行既有必要又具可能。 5.鲜卑族原是游牧民族,文化较低,社会发展落后,进入 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地区以后,他们接受先进文化是历史的 必然。
坚忍不拔的毅力,改革应当勇于与落后的旧势力斗争到底等。
高 考 回 顾1.(2008·广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 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
计口授田。”
——《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 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 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2.阅读下列材料: 王安石与司马光在理财问题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 司马光:善理财之人,不过是会敛钱,把百姓的财富搜刮尽 了。这样的话,百姓困穷,变成盗贼,难道对国家有好处吗? 王安石:这可不是善理财。善理财的人,能不增加农民的负 担却增加国家的收入。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da109f8e05087632311212ed.png)
1043年,宋仁宗任用主张改革的范仲淹、富弼 等人进行改革,施行新政。这次改革发生在庆 历年间,故称“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 益,遭到了他们强烈反对。新政仅推行了一年 多就夭折了。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富国之法
商鞅变法处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变革浪潮中; 背景 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社会矛盾
十分尖锐根本
不
商鞅变法是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
同 目的 制度;王安石变法并未触动封建社会的根
点
本制度
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王安石变法 性质 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的调整、
改革
相 同 点
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都得到王权的全力支 持,内容触及保守势力的利益并遭到保守势力的 强烈反对;个人命运基本相同;都对生产关系做 出一定程度的调整
(三)王安石变法的结局 王安石变法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一开始 就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他们采用各种办 法阻止改革。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幼的宋 哲宗继位,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她执政 后,立即起用司马光等反对新法者。在高氏的 支持下,司马光等逐步废除了王安石的全部 新法。
(四)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积贫局面改善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 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 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 先进文 化与制度, 大 大 加 速 了 北 魏 政 权 的 封 建 化 进 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 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 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7d55f329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ed.png)
②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A.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作用(目的):
①加强对人民控制,维护地方治安②寓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 和提高战斗力.
B.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 作用:减少政府支出
C.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措施 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提出发展 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 措施
影响 一定程度上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性y春质秋战都国是时期一,场铁在器和法牛家耕思普遍想使指用导,社下会代生表产力地显主著阶提高级,利从益而大的大封推建动了化社运会动经济 指的发导展。奴隶制的井田制随着私田的增多而逐步瓦解,到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 思已 阶大级想部专分政被,封各建国土出地现私了有 一制系所列代变替法。运为动废。除通奴过隶变主法贵和族改的革特,权封,建发制展度封终建于经在济各,诸建侯立国地确主立
张 居 正
著者也。
——张居正《论时政疏》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明朝:张居正改革
(2)开始: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3)内容:
政治
考成法
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经济
一条鞭法
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军事
内修防备,外示羁縻
一条鞭法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 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 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 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c3078c9983d049649b665837.png)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中国部分】一、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概况:1、承认土地私有;2、奖励生产;3、推行县制;4、奖励军功意义:1、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2、秦国强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公元4世纪后期人物:孝文帝拓跋宏概况:1、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政策;3、改穿汉服;4、学说汉话;5、采用汉姓;6、与汉族通婚。
意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王安石变法时间:北宋宋神宗时期(1069年至1085)人物:王安石概况: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结果: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四、张居正改革时间:明神宗万历年间(1581年)人物:张居正概况:1、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创制“考成法”。
2、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实行:“一条鞭法”结果:张居正的全面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
但在张居正死后,一些改革措施遭到了破坏,比如考成法,可是另一些改革措施比如“一条鞭法”,或多或少地被保持了下来,甚至延续到了清朝(清代“摊丁入亩”改革是“一条鞭法”改革的延续)。
五、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到90年代人物: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䜣,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
概况:1、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和民事工业2、创办新式学校(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近代海军。
意义:1、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2、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3、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2013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历史,选-1-37
![2013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历史,选-1-37](https://img.taocdn.com/s3/m/f5fb9d200722192e4536f6f1.png)
23 24 25 ○明法科 ○财政收入 ○积贫积弱
选修部分
选修1 第37讲
高考历史总复习
点拨提升:1.商鞅变法性质的体现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 由买卖,保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法律上肯定了地主阶 级的土地所有权。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 产方式,这是封建政治的经济基础,在当时社会发展条件 下,这样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封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
选修部分
人 教 实 验 版
选修1 第37讲
高考历史总复习
五、变法的历史局限 1.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____⑪____。 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 3.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人 教 实 验 版
选修部分
选修1 第37讲
高考历史总复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背景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2.社会危机 (1)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____ ⑫____矛盾激化。
人 教 实 验 版
选修部分
选修1 第37讲
高考历史总复习
3.政治 (1)废除“____⑥____”。 (2)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3)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____⑦____。 4.文化 (1)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 书。 (2)推行____⑧____。 5.社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父子及成年 兄弟分户而居。
项目 领域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人 教 实 验 版
经济上富 国之法
改变 积贫 局面
21 __○__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历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历史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f4df84e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df.png)
摘要:对于高三生来讲,多整理知识点是必要的,回归课本,掌握好课本的知识,对我们解题也有很重要的帮助。
整理了高三历史知识点整理,希望大家好好利用。
变法和改革是统治者运动政权的力量,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所进行的变革和调整。
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有: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王莽改制、孝文帝改革、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金世宗改革和张居正改革等。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1、变法与改革(1)、管仲改革: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内容:作用:(2)、商鞅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3)、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4)、庆历新政:(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5)、王安石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失败原因)2、综述:(1)、分类:A、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B、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C、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D、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2)、变法的原因:A、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B、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实现富国强兵;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D、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为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E、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结果改革或变法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财政收入。
(3)、目的: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其它目的: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变法成功的原因: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B、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C、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D、改革者具有坚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信心。
(5)、变法失败的原因: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老百姓。
(6)、改革的启示:它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它必然会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有,进而遭到他们的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中国古代三大改革综合检测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中国古代三大改革综合检测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56d466695ef7ba0d4a733bc8.png)
中国古代三大改革综合检测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记载:“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这表明商鞅变法()A.未得到司马迁的认可B.未建立正常社会秩序C.提升了秦国国力D.引发了诸侯争霸战争解析:选C“倾邻国而雄诸侯”说明商鞅变法提升了秦国国力,故C项正确。
2.《资治通鉴》记载道:“秦被甲百万。
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除去)甲徒(空)褐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A.连坐法B.奖励军功C.奖励耕织D.重农抑商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秦民勇于公战,这是秦奖励军功的体现,故本题选B项。
3.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
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B.“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C.“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解析:选B商鞅之所以遭此酷刑,关键是其改革触犯了守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抗,其中,变法中“军功授爵”这一措施对旧势力威胁最大,故B符合题意。
4.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族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413年),“徙二万余家于大宁(今河北张家口一带),计口授田。
”这实际上是()A.废除土地私有制B.均田制的雏形C.实行方田均税法D.均田制已大规模推行解析:选B由“413年”“计口授田”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均田制的雏形。
A项,当时仍然是土地私有制;C项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D项是在孝文帝变法后,“大规模”与材料信息不符。
5.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B.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解析:选A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A。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a5811f42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1.png)
1.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至前338年在秦国进行的一系列变法措施,被公认为是我国古代变法运动的开端。
商鞅变法的目标是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实力,使秦国在战国时期脱颖而出。
商鞅变法主要包括分封制改革、推行法治、徭役制度改革等内容。
商鞅变法的影响深远,不仅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后世的改革变法起到了示范作用。
2.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拓跋焘,是北魏的第六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被称为“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主要包括推行佛教、改革官制、促进经济发展、整顿军队等内容。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北魏国力大增,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北魏国家的长期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
3.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又称“新法”,是我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宋仁宗时期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包括推行青苗法、置行在、设募役等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政治经济发展。
尽管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当时士大夫和保守势力的反对,但其对宋朝政治经济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对我国后世的改革变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国历史上,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一系列变法措施,都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加强国家实力,提高民众福祉而进行的重要改革。
这些变革措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后世的改革变法产生了示范作用。
根据题目要求,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进行综合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商鞅变法是我国古代变法运动的开端。
商鞅变法的目标是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实力。
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分封制改革、推行法治、徭役制度改革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秦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使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强大起来。
商鞅变法的成功经验对后世的改革变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
孝文帝推行佛教、改革官制、促进经济发展、整顿军队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北魏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力大增,对北魏国家的长期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专题: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专题: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b2e54916964bcf84b9d57bb2.png)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历史影响 ①孝文帝通过推行均田制、整顿吏治大大推 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 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③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 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 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 础。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全面认识商鞅变法 (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 既提高了军事作战能力,又增强了国力。 (2)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 地主阶级统治,实现富国强兵。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 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 (4)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 础,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材料2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 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命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关于“育才” 方面的改革、评价。第(1)问需对材料信息归纳, 第(2)问应紧扣“教育的实用性”组织答案。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⑤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 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 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 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地 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7.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比较
类 比较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1-37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1.(2011·1月扬州市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材料二民本,法也。
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
刑重者,民不敢犯。
故无刑也。
而民莫敢为非。
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材料三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
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请回答: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2)材料二中反映的商鞅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答案](1)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2)思想:以法治国。
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
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
(3)措施: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
中原各国叫它“西戎”,把它看做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
秦孝公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醜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
材料二商鞅变法规定,“编民为什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
又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他认为“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
即对轻罪严厉处罚可以杜绝犯重罪。
“燔诗书而明法令”认为“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必至贫弱”。
还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和羞战”说成了“六虱”,反对根据这六种情况授予官职。
奖励耕织。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及游手好闲致贫者,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扼要分析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简要评价商鞅变法的功过是非。
[答案](1)秦地处西陲,经济落后,国力较弱,遭各国鄙视。
为
实现富国强兵,秦孝公决定变法。
(2)①商鞅变法实行“法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新的社会秩序的确立,但同时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
②思想文化专制毁坏了传统文化,专制独裁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③变法有利于经济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但对工商业的抑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
——王安石材料二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
兵不威于外而敢娇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材料三两张图片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王安石对商鞅哪一方面的什么观点?
(2)材料二中欧阳修指出了什么社会问题?王安石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针对性措施有哪几个?
(3)明显可以看出,材料三中左图到右图表明社会习俗方面的最
大变化是什么?
(4)上述材料中涉及的改革有的能推动社会形态的转型。
请依据史实准确概括其主要表现。
[答案](1)实施变法中的取信于民。
(2)财政困难,军队战斗力不强,制度混乱。
王安石的措施:通过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增加了财政收入,用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加强军队力量,并改进取士之法选拔人才。
(3)鲜卑人改穿汉族服装。
(4)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封建化;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和北方政权的封建化,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
4.(2011·盐城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商君书·外内》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
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
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
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答案](1)粮食价格过低。
(2)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
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3)商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
原因:引导人民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封建制度。
王安石:主张采用市易法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原因: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