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1-37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共28张ppt)
1.背景 ①时代:内忧外患,救亡图存 ②直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③个人: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维新志士宣传维新思想:
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 提倡西学,议论时政 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明朝:张居正改革
其大者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疾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 修,曰财用大亏,其他为圣明之累者,不可以悉举,而五者乃 其尤大较著者也。
——张居正《论时政疏》
根据张居正的奏疏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中 后期朝廷存在哪些弊病?
政治腐败;边防守备不完善,国家内外交困; 府库空虚;皇帝懒于政务;宦官专权;土地兼并 严重……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 变法示意图
商鞅变法
申不害 李悝变法 变法
邹忌改革
结合所学知识和教材,简述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背景。
吴起变法
政治: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 变法以图富国强兵
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 关系急剧变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战国: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措施:
◎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北宋:王安石变法
今世有三患而终莫能去,……财之不可丰,兵之不可强,吏之不可择, 是岂真不可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1.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课件岳麓版
【答案】 (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 (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 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典例2]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 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 展的积极作用。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从政治上、移风易俗等方面 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概 括。第(2)问,根据材料中“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少数 民族……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民族融合,从方式 上看,既有……又有……还有……”等信息概括。第(3)问,从 对当时社会发展、民族融合和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2.改革内容 (1)均田制:485年,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促 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
(2)整顿吏治:建立俸禄制,严惩贪赃枉法。 (3)迁都洛阳:是孝文帝推进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4)革除旧俗: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 融合。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1.农业生产的发展 (1)原因: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 水利工程的修建;耕作技术的进步。 (2)表现:政府收入增加,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新水平。 2.繁盛的洛阳 (1)洛阳是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规模大,工商业兴盛。 (2)南北互市,中外贸易不绝。
2011年高考历史 选修1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热点领悟】 热点领悟】 中国古代改革的类型和特点 (1)促进社会转型的改革:此类改革多侧重从政治秩 促进社会转型的改革: 促进社会转型的改革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入手进行改革, 序、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入手进行改革,如商鞅变 法等。 法等。 (2)封建社会富国强兵、拯救危局的改革:此类改革 封建社会富国强兵、 封建社会富国强兵 拯救危局的改革: 多把推行新的经济政策作为改革的重点,如王安石 多把推行新的经济政策作为改革的重点, 变法等。 变法等。 (3)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的改革:此类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的改革: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的改革 改革多是以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 改革多是以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接受先进文 化为主体,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化为主体,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第二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高频考点串讲
一、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 (1)必要性: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必要性: 必要性 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2)可能性 可能性 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①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个人作用。 ②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个人作用。 2.改革内容 . (1)制度创新: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 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 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 (2)迁都洛阳:巧设计减少阻力体现政治家的策略。 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 巧设计减少阻力体现政治家的策略。 (3)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 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 易服装、讲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 籍贯。 籍贯。 (4)加速政权封建化:尊儒办学,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 加速政权封建化: 加速政权封建化 尊儒办学,复汉族礼乐制度, 族封建治制度。 族封建治制度。
2021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答案:(1)原因: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 认识的转变。(6分)
(2)特点: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 有议院的性质。(9分)
[演练2] [2019·全国卷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 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 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 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 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 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 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 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 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 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
专题: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历史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 变了社会局面,增加了政府收入;解决了冗 兵问题,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定程度上达 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4)特点 ①是一场以“富国强兵”为中心内容的变法。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②王安石变法是统治阶级对封建社会内部矛 盾的局部调整,即调整国家、地主、农民的 关系,是克服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应急措施 ,改革一开始就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5)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 ,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 革运动。
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栏目 导引
措施
内容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作用
革除旧俗实易改语俗行穿,汉,汉汉改人禁制 服 汉通穿与 , 姓婚胡移 讲 ,服风 汉 与,促 建 方 为 经 发民进 化 隋 济 展族了,唐文奠的北促大化定大魏进一的了融的了统高基合封北和度础,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正确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封建社 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 法顺应了这一趋势。 (2)商鞅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贵,以 大无畏的精神将改革进行到底。 (3)商鞅变法的内容符合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 ,深入人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37: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doc
【主干梳理】
商鞅变法
一、背景:
(一)大背景: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1)经济:铁器、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壮大。
(2)政治: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崩溃,各国纷纷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3)思想:私学的兴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秦国的落后与自强:
(1)秦国落后于其他六国,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
(2)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二、目的:
①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②根本目的: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三、措施及影响
经济措施影响
1、废井田、开阡陌,以
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
有,允许土地买卖。
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
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是秦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
步骤,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为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调动了
农民生产积极性;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奠定了中国抑制商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成为商品经
济发展的阻力。
3、统一度量衡
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是
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
政治1、严格什伍户籍制度,
实行连坐法。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
治;使秦国的兵源得到了可靠的保证。
2、推行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3、制定秦律,轻罪重罚有利于变法的彻底执行,加强统治;但过于严苛
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
等爵制”。
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
2021高考一轮历史 选修模块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实 行改革。 (2)内容 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 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②迁都洛阳。 ③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3)影响和评价 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答案:(1)区别:魏晋时期:官品是官员担任官职的人品等级, 即按等级差别、出身作为官品的标准;北魏孝文帝时期:官品更加 细化;由人品转变为官阶。
(2)意义:有利于鲜卑族的汉化: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加强了政 府对官员的管理;巩固专制皇权;对唐代以及后世制度有深远影响。
2.(2019·南通二模)[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 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 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 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 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而商鞅为法家代表,由此可知“二十 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由材料“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 男五个等级”,而《周礼》是儒家经典,由此得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 思 想 。 第 (2) 问 的 第 一 小 问 对 象 , 依 据 材 料 “ 为 奖 励 军 功 所 设 立 的 军 功 爵 制”“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二十等 爵”制的作用可结合所学从军事、政治方面回答;“五等爵”制的作用可结 合材料“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 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这一信息回答。
高考总复习 历史 (北师大)--选考一 第1讲 基础过关课
3.结果:商鞅虽死而秦法未变 (1)商鞅之死 ①根本原因: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直接原因: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了保护伞。 ③表现:秦惠文王继位后,保守势力诬陷商鞅“谋反”,后来商鞅被车裂,并诛 灭九族。 (2)秦法未变:秦惠文王和他的后继者,顺应时代的潮流,继续实施各项改革措施 。
(3)奠定了南北统一的基础 ①加速了北方民族的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异,为后来隋唐的统 一和经济繁荣准备了条件。 ②北魏所创立的官秩从品制度和均田制度为后代继承,特别是北魏实行的均田制 ,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考点三 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军队战斗力下降,与辽、西夏的战争屡屡战败,形成积弱局面。 (2)冗官、冗兵、冗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逐渐形成积贫局面。 (3)北宋实行“不抑兼并”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4)庆历新政失败后,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5)宋神宗即位,力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实现富国强兵。
2.开始: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 3.措施
(1)经济理财方面的改革 ①青苗法:青黄不接时国家将钱粮以低息贷给农民,收获后归还。 ②均输法:发运使据京师实际需求采购商品,调剂余缺,统一运输。 ③免役法:政府出钱募役,各户按高下不同分担免役钱,特权户减半。 ④农田水利法:鼓励各地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⑤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数量、肥瘠纳税。 ⑥市易法:设市易务,平价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繁荣时,再赊销给商人贩卖。
统编版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7讲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
(1)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内容
(2)后期: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作用
(1)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2)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3)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材料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 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 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摘编自吕思勉《两 晋南北朝史》 据材料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 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 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文 化,改革热情高。
夏衍在《懒寻旧梦录》中写道: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 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 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这 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A.人们封建忠君思想浓厚 B.晚清农村交通闭塞,通讯不畅 C.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 D.清政府封锁戊戌政变的消息 答案 C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 方面是如何“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的。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在管理体制上, 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1-37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
4-1-37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1.(2012·沈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
——贾谊《治安策》材料二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有力地荡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旧习俗、旧观念,建立、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的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1)依据材料一,指出贾谊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2)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论证材料二中“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的观点。
[答案](1)主要理由:遗弃礼义传统,废止仁德政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世情淡薄;引发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
(2)论证: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转型。
2017届高考历史选修知识点第一轮总复习课件1
• [答案] 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 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 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 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 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考 点 梳 理
•商鞅变法
• 1.历史背景 • (1)政治格局:宗法制瓦解、战国七雄形成,社会结构处于大 变动之中。 • (2)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 (3)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增强,主张废除奴隶 主贵族的特权;要求进行社会变革,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 (4)思想文化: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当时 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 [答案] (1)法令:方田均税法。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 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2点即可) • (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 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 弱的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 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答对其中2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 分)
2 . (2015· 福建文综· 41A) 阅 读 下 列 材 料 , 回 答 问 题 。 导学号 93041235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 移、 丁口隐瞒、 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 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 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 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0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本课通过三个子目(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讲述了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演变历程。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分析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必然性;多层次认识变法改革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内容、特点、影响及评价,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改革家们在改革中体现的远见卓识和敢于牺牲自我的精神,理解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重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的特点、改革开放的历程及意义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商鞅,右图是康有为。大家思考一下,两者有何共同之处?对!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那么,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变法和改革?如何认识其原因、内容、影响?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2020版 选修模块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栏目导航
5
(3)内容: 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 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③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 (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 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 答案
栏目导航
18
答案:(1)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 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6 分) (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 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9 分)
栏目导航
19
2.(2018· 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1966 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 此后很长时间, 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 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 社会风气。1977 年 9 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的决定》 ,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 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 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 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 年 11 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 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 ,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 年 12 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
2013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历史,选-1-37
四、改革成功的原因 1. 孝文帝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 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人 教 实 验 版
选修部分
选修1 第37讲
高考历史总复习
王安石变法
一、改革背景 1.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____⑲____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 (2)民族对立严重: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____ ⑳____尖锐。 (3)统治阶级矛盾突出: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 级内部矛盾尖锐。
人 教 实 验 版
选修部分
选修1 第37讲
高考历史总复习
四、成功的原因 1.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历 史趋势,合乎秦国的国情,这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2.秦孝公大力支持:由于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 施得以坚决实行,这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3.商鞅的政治才干:敢于同反对派进行斗争,赏罚分 明,取信于民。 4.变法深得人心:变法施行十几年,百姓有较长时间 适应及接受。
项目 领域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人 教 实 验 版
经济上富 国之法
改变 积贫 局面
21 __○__
鼓励垦荒和兴 保证灌溉;防洪 修水利 抗灾 利于经济发展, 纳钱代役 增加了政府收 入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至前338年在秦国进行的一系列变法措施,被公认为是我国古代变法运动的开端。商鞅变法的目标是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实力,使秦国在战国时期脱颖而出。商鞅变法主要包括
分封制改革、推行法治、徭役制度改革等内容。商鞅变法的影响深远,不仅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后世的改革变法起到了示范
作用。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焘,是北魏的第六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
改革,被称为“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主要包括推行佛教、改革
官制、促进经济发展、整顿军队等内容。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北魏国力
大增,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北魏国家的长期稳定起到了巨大
作用。
3.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又称“新法”,是我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宋
仁宗时期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包括推行青
苗法、置行在、设募役等改革。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促进政治经济发展。尽管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当时士大夫和保守势力的
反对,但其对宋朝政治经济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对我
国后世的改革变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国历史上,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一系列变
法措施,都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加强国家实力,提高民众福祉而进
行的重要改革。这些变革措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
和社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后世的改革变法产生了示范
作用。
根据题目要求,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
改革、王安石变法进行综合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1-37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1.(2011·1月扬州市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材料二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材料三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请回答: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2)材料二中反映的商鞅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答案](1)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2)思想:以法治国。
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
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
(3)措施: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中原各国叫它“西戎”,把它看做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秦孝公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醜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二商鞅变法规定,“编民为什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又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他认为“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即对轻罪严厉处罚可以杜绝犯重罪。
“燔诗书而明法令”认为“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必至贫弱”。还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和羞战”说成了“六虱”,反对根据这六种情况授予官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及游手好闲致贫者,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扼要分析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简要评价商鞅变法的功过是非。
[答案](1)秦地处西陲,经济落后,国力较弱,遭各国鄙视。为
实现富国强兵,秦孝公决定变法。(2)①商鞅变法实行“法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新的社会秩序的确立,但同时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②思想文化专制毁坏了传统文化,专制独裁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③变法有利于经济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但对工商业的抑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材料二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威于外而敢娇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材料三两张图片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王安石对商鞅哪一方面的什么观点?
(2)材料二中欧阳修指出了什么社会问题?王安石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针对性措施有哪几个?
(3)明显可以看出,材料三中左图到右图表明社会习俗方面的最
大变化是什么?
(4)上述材料中涉及的改革有的能推动社会形态的转型。请依据史实准确概括其主要表现。
[答案](1)实施变法中的取信于民。
(2)财政困难,军队战斗力不强,制度混乱。王安石的措施:通过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增加了财政收入,用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加强军队力量,并改进取士之法选拔人才。
(3)鲜卑人改穿汉族服装。
(4)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封建化;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和北方政权的封建化,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
4.(2011·盐城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商君书·外内》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答案](1)粮食价格过低。
(2)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3)商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原因:引导人民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封建制度。王安石:主张采用市易法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原因: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