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学问,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与句式,培育归纳整理字词的力量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同学初步鉴赏文言文的力量。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支配】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旧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让我们鄙视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体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由于《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具体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最终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具体而详细。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大事,同时也较为详细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

以其敏锐的观看力,深刻的熟悉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很多大小历史大事,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擅长描写战斗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经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三、介绍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关心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3)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文章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意义;2. 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3.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烛之武退秦师的具体经过和意义;2. 文章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3.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思想;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分享学习心得;4. 讲解与示范:对文章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6. 总结与拓展: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进行总结和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练习成绩: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1. 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和译文;2. 与烛之武退秦师相关的历史资料;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课件和视频。

六、教学资源补充1. 烛之武退秦师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章内容;2. 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地图,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地理背景;3. 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论文,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研究材料。

七、教学活动设计1.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文章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学生的体验感;2. 小组讨论:针对文章中的某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3. 写作练习:以烛之武退秦师为题材,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烛之武退秦师》,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烛之武的智勇双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的言行,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智谋;2. 教学难点: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回顾导入:简要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和课后练习,理解课文内容;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字词、句式结构,分析烛之武的智勇双全;4.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子,分析烛之武如何运用智谋退秦师;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技巧;2. 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 选取其他历史典故,分析其中人物的智谋,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能力;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合作探讨的能力;4. 学生对历史典故的分析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文言文的环境;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促进课堂互动;4. 案例教学:以历史典故为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中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5. 差异化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

七、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课文中的难点字词、句式结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2. 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3. 讨论法:分组讨论,学生之间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探讨能力;4.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典故,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5.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方法1、朗读法。

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题导读法。

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文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

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三、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难点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联系初中所学《曹刿论战》,学生介绍《左传》,教师补充材料,《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整体把握(1)解题:理解题意,你会想到那些信息?(2)介绍时代背景: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主要是记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3.课堂教学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选一名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再选一名学生评论优缺点,概括你所听懂的故事。

齐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读清节奏,读清句读。

对照注释,结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画词句疑难点。

提出疑难字词。

第二步,内容研读(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串连全文,并适时的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诵读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烛之武退秦师》课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学习《左传》刻画人物的方法。

3、掌握若、说、辞等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设计】1、介绍文学文化常识,学生自读自译一课时;2、教师指正译文,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一课时。

【教学过程】布置预习:请学生熟读全文。

第一课时一、《左传》及其背景介绍1、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文献不足,说法不一。

2、体例: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通史。

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

4、内容:以《春秋》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记述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整个春秋时代各国所发生的事件,及一些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5、地位: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史散文的典范。

二、请学生自读课文,并试图口译全文1、重、难点句子解释: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了。

⑵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⑶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⑷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不必要灭掉郑以增加邻邦晋的土地呢?⑸假如放弃灭掉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的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短缺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又没有什么害处。

⑹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⑺秦国受损而晋国收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2、请学生试着完成课后第三题,教师指正:(略)三、小结四、布置作业熟记常用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能够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以及他如何运用这些智谋和策略来退秦师。

(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智慧和勇气的尊重和追求。

(3)培养学生对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的责任感和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读:(1)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以及他如何运用这些智谋和策略来退秦师。

2. 语言学习:(1)学习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通过翻译和造句,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提问学生对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的理解和看法。

2. 课文解读:(1)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2)分组讨论,每组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以及他如何运用这些智谋和策略来退秦师。

3. 语言学习:(1)教师指出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并进行解释和翻译。

(2)学生进行翻译和造句练习,巩固语言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语言运用能力:评估学生在翻译和造句练习中的语言准确性和流畅性。

3. 理解与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课文解读和讨论中的理解深度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延伸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烛之武与秦师的对话情景,进一步理解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

2.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的理解和看法,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 深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

2.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文学鉴赏书籍、网络资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梳理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回顾故事的发展,概括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分析人物形象:分组讨论,每组分析一位人物的形象特点,总结其性格特点和作用。

4. 写作手法探究: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如描写、对话、叙述等,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5. 难点词语解析:针对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文化背景:介绍古代战争、外交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某个方面,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文章的难点和重点。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4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1、问题式。

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

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对比式。

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难点: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了解《左传》《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解说《春秋》)《左传》《公羊传》《谷粱传》三、推进新课该环节主要是疏通情节,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由学生自主完成。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能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能够解读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动机。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2. 感悟文中传达的忠诚、智慧和勇敢等品质。

3.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作者和文学价值。

2.2 人物关系讲解文中主要人物的关系,包括烛之武、晋文公、秦穆公等。

2.3 课文内容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对话和描写,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人物关系。

2.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解读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2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2. 分析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3. 解读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提高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挑选文中的典型句子和段落,进行分析解读,提高鉴赏能力。

4.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3. 讨论与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激发思考和讨论。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5.2 作业与测验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6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

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左传》是我国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有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通过复习《烛之武退秦师》,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帮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梳理主要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探讨烛之武、秦师等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4. 探讨课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道德观念,如忠诚、智勇、团结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深入理解课文所反映的道德观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运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问题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4.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事件,进行分析解读。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总结,梳理主要观点和思想。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合作能力。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分析与鉴赏能力:评估学生对课文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的分析和文学鉴赏能力。

4. 思考与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对《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2. 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内容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回顾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特别是烛之武的形象。

3. 解读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4.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 运用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请学生提前复习课文,准备相关的复习资料。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引出复习的主题。

3. 课文回顾: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4.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特别是烛之武的形象。

5. 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解读: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6. 主题思想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7.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复习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难点内容的掌握。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请学生完成一份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复习笔记,包括人物分析、重要句子解读和主题思想探讨等。

2. 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与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如《左传》中的其他故事等,探讨其异同之处。

2. 文化背景了解:介绍《烛之武退秦师》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教学互动1.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 问题解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了解烛之武的智谋和勇敢。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烛之武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从烛之武身上学习到忠诚、勇敢、智慧等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勇敢。

2. 教学难点:(1)烛之武的言行举止背后的深层含义。

(2)如何评价烛之武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烛之武的言行举止,探讨其智谋和勇敢的表现。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深入剖析烛之武的品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烛之武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程总结:听取学生的课程反馈,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烛之武退秦师》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烛之武的研究论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六、教学活动设计活动1:课前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思考并准备回答。

活动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烛之武、秦师、郑国国君等),讨论该角色的动机和行为。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了解文言文的一些重要语法知识。

2、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培养对文言文词句的语感。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时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安危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2、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2、学习课文1、2、3段。

3、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4、学习烛之武机敏善辩的外交才能。

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现代的一些诗歌,这个单元,我们将学习古代的一些散文。

那么,学习古文,我们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是什么呢?通过初中的学习,想必大家都有一定了解。

(板书)文言文所要掌握的知识:①通假字。

②一词多义。

③古今异义。

④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字句等)。

⑤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之子的使用等)。

这些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了。

好,下面我们开始上新课。

一、导入自古中国便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之说,在一九五五年也有这样一个流传,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五个师是多少人呢,相当于11万人,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11万人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第一册第16页,跟着录音一起勾出难点字词。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二、关于《左传》在进入课文之前,我先来带同们玩一个游戏(PPT展示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复习课文,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1. 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

2. 运用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过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阅读理解法: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技巧。

五、教学步骤1. 回顾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过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2. 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让学生阅读课文,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讨论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的应用:让学生讨论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4. 阅读理解练习:给学生发放阅读理解练习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对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技巧。

5. 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总结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并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制定改进的计划。

六、教学评价1.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评价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2. 通过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烛之武智谋和策略的分析能力。

3. 通过阅读理解练习,评价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理解技巧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文本。

2.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阅读理解练习题。

4. 小组讨论指导表。

八、教学时间1. 回顾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40分钟2. 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40分钟3. 讨论烛之武智谋和策略的应用:30分钟4. 阅读理解练习:30分钟5. 总结和反思:20分钟九、教学反馈1. 在课堂结束后,收集学生的阅读理解练习题,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评估。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2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2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2)能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言行举止;(3)能够领悟文中的道理和寓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3)学会运用文本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2)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担当;(3)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为集体利益努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 分析文本中的道德观念和寓意;3. 学会运用文本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文中的人物心理和动机;2. 领悟文本中的道理和寓意;3. 将文本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寓意;4. 实践操作法:模拟情境,运用文本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3. 讲解分析:讲解文本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寓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寓意,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5. 实践操作:模拟情境,让学生运用文本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对《烛之武退秦师》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寓意的理解;2. 分析文中的人物关系,探讨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3.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道德智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2. 分析人物关系:讲解文本中的人物关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3. 探讨人物性格特点: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4. 汲取道德智慧: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道德智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八、教学内容1. 进一步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道德观念和寓意;2.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3. 学会运用文本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选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选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7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文言文语感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内容2、鉴赏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常用词,培养文言文语感2、在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借鉴写法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探究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断准句子2、结合注释,再读全文,翻译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字、词、句)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概括段落大意,把握人物形象4、阅读相关资料(1)作家作品《左传》及其艺术特色《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背景介绍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向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具准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

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

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

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三、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正音)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quē)②多音字:朝(zhā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③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何厌之有(餍)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思考:(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四、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这是秦国,都城为壅。

这是晋国,都城为绛。

这是郑国,都城新郑。

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

”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

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

《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

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次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

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

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

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

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

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

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

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

经曹、宋路过郑国。

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

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

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

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

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

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

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五、内容赏析1、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

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4)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

(5)《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

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

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

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

2、讨论:大敌当前,国家的危亡在即,作为一国之君的郑伯心情如何,怎样说动年已七十的烛武去为他只身犯险游说秦师?他的国家重臣佚狐心境又如何,推荐烛武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态?三朝不被重用,须发皆白的“弼马温”烛之武心境又如何,有没有文天祥那种国难当头,舍我其谁的境界?明确:本文属于叙事性文章,可论据人物心情情节进展和感情表达需要来安排。

佚之狐:心情沉重,胸有成竹郑伯:自责,诚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烛之武:应该是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慨叹,基调充满伤感情绪,从不被重用是有满腹牢骚的。

晋文公:(最后一段)冷静明智、无奈3、学生诵读课文,能读出你对人物的理解。

三、课文赏读1、课文共有四个段落,请用分别用四个字归纳段意秦晋围郑(我们已了解了复杂的内幕,请一个同学翻译。

)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明确:“晋侯、秦伯围郑”,两个超级大国加兵一个弱国,类似于美英联军进攻伊拉克,且“秦晋之好”,关系远胜于美英;出兵的理由很充分,“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这两处肯定是军事咽喉之地,从军事学角度言,占尽天时、地利,郑国“危矣”,然分军驻守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唯一可图之处在于人和也。

言短意长,可见《左传》之特色。

齐读品味第二自然段临危受命(面对国难,郑国君臣有没有占到“人和”的一面呢?)齐读:(注意人物的心境)“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请学生翻译: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明确:郑国的君臣是一心抗敌的。

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

②郑伯从其言,但遭到了烛之武的推辞。

烛之推辞,大有学问也。

其一是“平时不烧香,临死抱佛脚”,用得着才来求,人情之冷暖,烛之武不太快活;其二“无事不登三宝殿”,烛之武知道郑伯之用意,亦明白“挽狂澜于既倒”是何等不易,自己就一点不怕么?就一定有成算的把握么?所以先推辞一下,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

不要夸海口,最终落人笑柄。

退一步讲,即使有把握,也要卖个关子的,否则人家认为这是轻而易取的事情,不会对你心存感激的。

郑伯也很机警,向烛老夫子赔罪,更以强烈的国家意识感化之,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但这种答应跟荆轲答应燕太子丹去刺杀秦王是一样的悲壮的,你想想啊,一个大约七十岁的“老”头子,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节骨眼儿上去游说,生死完全是置之度外的。

再则,烛之武有天大的不满他也改变不了自己是郑国人的事实,他是爱国的,总不能看着自己的国家灭亡,这种的爱国感情如同闻一多在《发现》中所表达出来的复杂的爱国之情一样,是非常感人的,“我虽然恨你,但我爱你的心永远不会变”,这是一种高尚的,历经烈火金刚打磨而格外鲜亮的爱国之情。

这种情感深刻而圣洁。

微言大意,可见《左传》之意韵。

(齐读品味)(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

读gōng)(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

读zhì)(二)古今异义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三)一词多义封:(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2)肆其封(疆界,名词)之:(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4)烛之烛(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3)以其无礼(郑国,代同)以:(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2)以乱易整(用,介词)(3)以其无礼(因,介词)(四)词类活用: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

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既东封郑。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

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

)肆其西封。

(西,方位名词作定语,向西面。

句意是:扩展它西面的疆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