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临床流行病知识点
流行病知识点总结
流行病知识点总结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特定人群中发生的规律和分布的科学。
它涉及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传播途径、风险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了解流行病学的知识对于防控疾病、保护人民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流行病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
第一、什么是流行病?流行病是指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区内某一种或几种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的不寻常的高发生率。
流行病的发生可以是由某一致病原体引起,也可以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
流行病学将疾病的流行划分为流行、暴发和流行的不同类型。
第二、流行病常见的传播方式1. 空气传播:疾病通过飞沫、气溶胶等途径在空气中传播。
2. 接触传播:传染病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的分泌物体液、排泄物等而传播。
3. 食物、水传播:传染病通过食物或水传播。
4. 虫媒传播:某些传染病通过昆虫或其他无脊椎动物叮咬传播。
5. 物品传播:某些病原体可以在物品表面存活一段时间,通过接触而传播。
第三、流行病学的基本指标1. 发病率:在特定时期内某一地区、某一种人群中新发病例的发生率。
2. 死亡率:在特定时期内某一地区、某一种人群中因某一疾病死亡的人数与该地区、该人群的总人口数之比。
3. 潜伏期:某些疾病患者感染病原体后,到出现症状或体征的时间间隔。
4. 疾病传播速度: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速度和途径。
第四、流行病的预防和控制1. 疫苗接种:对于一些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如麻疹、流感等,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疾病的传播。
2. 卫生管控:加强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的管理,减少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3. 消毒和隔离:对于病原体容易在环境中存活的疾病,可以通过消毒和隔离来控制疾病的传播。
4. 健康教育:加强公众对于健康的认识,提高对于传染病的防治意识,对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五、流行病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1. 疾病的早期发现:通过分析人群的发病率变化,可以及早发现疾病的暴发情况。
2. 疫情预警:通过监测疾病的流行趋势,可以提前预警,采取控制措施,阻断疾病的传播。
流行病学重点知识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知识总结一、什么是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某些健康问题的科学,主要关注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控制。
其目标是了解人群中不同因素与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以便预防和控制这些问题。
二、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1. 疫情:指某种疾病在某个时间段内在某个地区或人群中发生的情况。
2. 发病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特定人群中新发生该种疾病的人数与该特定人群总数之比。
3. 患病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特定人群中患有该种疾病的人数与该特定人群总数之比。
4. 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特定人群中死于该种疾病的人数与该特定人群总数之比。
5. 确诊率:指在一定时间内,被确诊为某种疾病的患者数量与所有可能患有该种疾病的患者总数之比。
6. 爆发:指某种疾病在某个地区或人群中,发生了比平常更多的情况。
三、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1. 横断面调查:通过对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内的人群进行调查,来了解该人群中某种健康问题的现状。
2. 纵向研究:通过对同一群体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观察,来了解该群体中某种健康问题的变化趋势。
3. 病例对照研究:通过比较患有某种疾病的患者和没有患有该种疾病的对照组,来探究该种疾病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4. 队列研究:选择一组无特定健康问题的人群,并进行长期跟踪观察,以了解他们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及其相关因素。
四、流行病学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用于描述数据集中每个变量在不同取值下出现频率和比例等基本特征。
2. 探索性统计分析:主要用于探索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通过绘制散点图、箱线图等图形来检查数据的分布情况。
3. 推断性统计分析:主要用于从样本中推断总体的特征,通过假设检验、置信区间等方法来判断样本统计量是否能够代表总体参数。
五、流行病学中常见的偏倚类型1. 选择偏倚:指研究对象的选择不具有代表性,导致结果不可靠。
2. 信息偏倚:指收集到的数据存在误差或缺失,导致结果不准确。
临床流行病学全套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 临床流行病学的定义临床流行病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临床医学领域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是采用近代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临床经济学及医学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临床医学问题(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的一门方法学。
二. 临床流行病学的学科发展和现状1. 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络的建立和发展1938年美国耶鲁大学John Paul 教授临床流行病学70年代末-80年代初现代临床流行病学1982年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络( international clinical epidemiology network, INCLEN) –培养高级临床流行病学人才INCLEN的第一期项目: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建立了5个国际临床流行病学资源和培训中心(clinical epidemiology resource and training center, CERTC); 在22个国家建立了临床流行病学单位(clinical epidemiology unit, CUT);出版发行<<临床流行病学杂志>>;每年召开一次国际学术会议.INCLEN的第二期项目:(90年代初至今)宗旨: 在最可靠的临床依据和有效使用卫生资源的基础上, 促进临床医学实践, 从而改善人民健康.2. 我国临床流行病学的建立和发展1980年, 在Rockefeller基金会资助下,有4位专家在英国接受了临床流行病学培训;1983年, 13所部属院校接受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即临床研究的设计、测量与评价(Desig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n clinical research, DME)培训项目在上海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和广州中医学院建立了3个国家级DME培训中心1989年,首届临床流行病学/DME学术会议,中国临床流行病学网(China clinical epidemiology network, CHINACLEN)1993年,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学会成立1997年,协和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成为INCLEN phase II的CEU 2006年6月,第九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上海)2008年6月,第十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北京)2010年7月,第十一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烟台)2012年11月,第十二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北京)2006年6月,第九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上海)2008年6月,第十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北京)2010年7月,第十一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烟台)2012年11月,第十二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北京)三. 临床流行病学的特点1. 多学科相结合的特点2. 研究对象群体的特点3. 方法学的特点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关系临床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的关系—是临床医学的基础课临床流行病学和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流行病学的分支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研究的关系—研究临床医学的方法学四. 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探讨病因及危险因素;疾病诊断研究与评价;疗效分析与评价;疾病预后的研究与评价;临床决策分析;临床经济学评价;生命质量评价;循证医学.五. 临床流行病学的核心内容设计、测量与评价(DME)(一)设计(Design)包括的内容:确定科研目的和假设; 确定研究设计方案; 确定研究因素;确定研究对象; 确定效应指标; 确定资料分析方法;研究预期结果;经费预算; 质量控制.(二)测量(Measurement )用定量的方法来衡量和比较各种临床现象包括:•测量指标的选择测量方法的选择测量数据的质量控制(三)评价(Evaluation) 评价内容包括:1有效性研究结果的真实性(validity)、可靠性(reliability)、实用性(applicability)2经济学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评价方法:不同的研究内容按照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行六. 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1)描述流行病学现况调查; 监测; 生态学研究(2)分析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2实验法实验流行病学现场试验; 临床试验3数理法理论流行病学数学模型; 方法论七. 临床流行病学的任务•研究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的疾病•培训高质量的医学人才•促进循证医学发展,提高临床医疗质量第二章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第一节临床科研选题与立题的原则和方法一. 如何确定临床研究的重点1. 明确研究目的,成立研究重点设定的专家小组临床科研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研究, 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 改善预后和探讨疾病病因的宏观研究.国家863 / 973计划, “十五”攻关,“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2. 分析健康状况•疾病别死因分析•疾病负担分析•对卫生服务系统的分析•对医学研究系统状况的分析3. 确定重点研究领域二. 选择与确定临床科研课题1. 选择科研课题前要清楚回答的问题:•研究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前人做的如何?•有什么成果或问题? (国内外)•你打算怎样进行研究?•创新性与可行性?•能否达到预期假设的目的?•研究结果的价值有多大?•成果推广的范围和程度?2. 选题和立题的步骤:第一步: 对拟研究的重点疾病的有关病因与发病因素是否清楚?第二步: 对拟研究的疾病有关早期的正确诊断是否满意?第三步: 是否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第四步: 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是否清楚?三. 立题研究的重要条件1. 充分地掌握研究课题的最新、最佳信息2. 研究的问题要明确具体3. 研究的设计方案和方法要科学可行4. 干预措施应有科学性和创新性5. 要考虑研究对象的来源和数量要求6. 研究的可行性报告7. 要预测研究的效果和效益8. 伦理问题9. 经济支持四. 立题研究的评价标准1. 研究的课题是否属于国家或地区确定的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问题?2. 研究课题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否确切?3. 是否掌握了研究课题所涉及的最新研究信息?4. 研究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5. 研究课题执行时的可行性如何?6. 预期效果的估价7. 医德如何?课题的来源:1. 国家级课题•国家医学科技攻关项目•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2. 部、省级科研课题基金•卫生部医学科研基金•青年科学基金•省科委、卫生厅科研课题基金3. 委托课题4. 自选课题第二节临床科研设计的原则和方法•随机化原则对照原则盲法原则重复原则一、随机化原则随机化(randomization )是临床科研的重要方法和基本原则之一, 能最有效地控制误差.1. 随机化的形式: 随机抽样(random sampling);随机分组(random allocation)2. 随机化方法: 简单随机、系统随机、分层随机、整群随机二. 对照原则1. 设立对照组的意义:•通过对照去鉴别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的差异•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科学地评价药物疗效或措施效果•确定治疗的毒副反应的正确方法2. 对照的类型(1)按照对照的选择方法分:同期随机对照(concurrent randomized control)非随机同期对照( non-randomized concurrent control)(2) 按照对照的性质分:•有效对照(标准对照) (standard control)•安慰剂对照(placebo control)•空白对照(blank control)(3) 按照研究设计类型分:•自身对照(self control)•历史性对照(historical control)•交叉设计对照(cross-over design control)三. 盲法原则研究对象、试验执行者和资料分析者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都不知晓实验分组和接受处理措施情况。
临床流行病学笔记整理 1-3周
临床流行病学第一周一、绪论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对象: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内容:疾病、健康状态、其它卫生事件任务:分布、影响因素、防治策略和措施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三个范畴:描述、分析、实验临床流行病学:在临床医学领域内,引入现代流行病学及医学统计学的方法学,从患者个体的诊治,扩大到患病群体的研究,以探讨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一级预防等临床规律,并进行严格地设计、测量和评价的临床基础学科。
临床流行病学的学科特点:•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以临床医学为主体,与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卫生经济学及社会医学等相关学科相互结合、互相渗透,多学科合作;•以个体病例为基础扩大到相应的患病群体;•对疾病的早期发现与诊治,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大大提高了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研究方法与类型:描述性研究(个案报告、病例分析、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诊断试验);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单纯病例研究);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社区试验)。
二、疾病频率常用测量指标1.相对数指标:(1)率: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总例数之比,用来说明该现象发生的频率。
率=某现象实际发生数/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数×K(比例基数)作为疾病率包含以下三个基本要素:1)分子:为具有某阳性特征的例数,该阳性特征必须有明确的评价标准;2)分母:为观察到阳性特征的人所在人群的总人数(即所有可能发生该阳性特征的例数,包括具有阳性特征的例数和不具有阳性特征的例数);——分子属分母人群的一部分3)规定观察时间:通常以年为单位。
(2)比:表示分子与分母间两种情况的关系(分子不一定包括在分母中,分母也不一定为发生分子事件的总人数)——分子不一定是分母的一部分比=发生的甲事件数/发生的乙事件数(3)比例:表示某事物或现象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比重,用来说明的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即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比重)。
流行病学重点笔记
流行病学(绪论)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按研究设计类型分类,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3、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病因与疾病的分布)1、病因: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
一般认为,那些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
2、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病因三要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3、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
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4、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从统计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
(相关不等于因果,因果也不一定相关)。
5、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
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 / 同期暴露人口× K一般为1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6、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是:罹患率。
罹患率=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 / 同期暴露人口× K7、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是:患病率(又称现患率)。
患病率=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 / 同期平均人口× K8、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
续发率=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 / 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 K9、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10、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人群、地区、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家庭)、地区分布(国家间、国内、城乡、局部地区)、时间分布(流行、爆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11、横断面分析(属描述性研究)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
12、易感人口增加,导致麻疹流行:宿主因素发生变化,宿主比重增加。
13、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引起流感流行:环境因素不变,病因比重增加。
流行病学考研必背重点
1、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得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2、流行病学研究内容得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
3、流行病学任务得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揭示现象,即揭示流行(主要就是传染病)或分布(其她疾病、伤害与健康)得现象,可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来实现。
第二阶段:找出原因,即从分析现象入手找出流行与分布得规律与原因,可以借助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来检验或验证所提出得病因假说。
第三阶段:提供措施,即合理利用前两阶段结果,找出预防或控制得策略与措施可用实验流行病学方法实现。
4、流行病学研究得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5、现代流行病学中得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得分布,其中包括疾病得流行现象;②疾病得发病过程,其中涵盖了机体得感染过程与传染病得流行过程;③人与环境得关系,即疾病得生态学;④ 病因论,特别就是多因论;④病因推断得原则;⑤疾病防治得原则与策略,其中包括疾病得三级预防;⑥疾病发展得数学模型等。
6、流行病学得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流行病学得根本任务之一就是预防疾病;②疾病得监测,疾病得监测就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得一项很好得措施;③疾病病因与危险因素得研究,这就是为了达到预防疾病得目得而必须进行得工作;④疾病得自然史,该应用时通过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人类疾病与健康得发展规律,以进一步应用于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⑤疾病防治效果评价,这涉及防治疾病效果得最终判断。
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研究按设计类型分为1 7. 实验流行病学与理论流行病学。
8、流行病学特征:①群体得特征,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得疾病现象与健康状态,即从人群得各种分布现象入手,而不仅就是考虑个人得患病与治疗问题,目光始终着眼于人群中得问题。
②对比得特征,在流行病学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得思想,对比就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得核心。
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得特征,流行病学极少用绝对数表示各种分布情况,多使用频率指标,因为绝对数不能显示人群中发病得强度或死亡得危险度。
硕士研究生临床流行病学复习-名词解释完美版
硕士研究生临床流行病学复习-名词解释完美版流行病总结一、名词解释1、clinical epidemiology(临床流行病学):是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去设计、测量和评价临床医学中的问题,是把现代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结合起来的一门医学交叉学科。
2、design(设计):临床科研设计就是临床科学研究具体内容,方法的设想和计划安排。
3、measurement(测量):是临床科研中必备的测量方法和手段,是对临床症状、体征、实验检查,疗效、副作用和预后的定性或定量的描述。
4、evaluation(评价):是指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临床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用一系列标准,严格评价实验设计,临床测量的各类数据和结论的临床意义,同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其统计学意义。
5、incidence rate(发病率):表示在一定的观察期间内(一般为一年),某人群中某病发生新病例的频率。
6、prevalence rate(患病率/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某病的新、旧病例数之和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infection rate 感染率,类似)7、mortality rate(死亡率):是指在一定地区的人群,在某一期间内死亡的频率。
8、case fatality rate(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患某种疾病的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
9、ROC/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以灵敏度为纵坐标,1-特异度为横坐标,依照测定的数据分组,分别计算灵敏度和特异度,将给出的个点连成线,即为ROC曲线。
10、cause of disease(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是使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
11、predisposition factors(易感因素):是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敏感程度及机体状况的总称。
12、enabling factors(诱发因素):是指易于导致或者抑制疾病发生的因素。
《临床流行病学》学习要点解读
《临床流行病学》学习要点解读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流行病学定义1、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已经由研究传染病扩展到非传染病;又从“疾病”扩展、延伸到“健康”以及与健康有关的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vents);研究的内容既包括了描述疾病的人群“分布”、探索疾病的“流行因素(决定因素risk factors,determinants),还包括研究、提出、评价预防与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对策与措施。
2、临床流行病学(clinical epidemiology):是将现代流行病学及生物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融入临床医学领域,研究患病群体的疾病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of disease ),通过周密设计(design)、准确的测量(measurement),对临床的诊断(diagnosis)方法、治疗效果(therapeutic efficacy)及预后(prognosis)进行综合评价(evaluation)的一门学科。
英文解释:Clinical Epidemiology:The application of the logical and quantitativ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epidemiology to problems (diagnostic, prognostic, therapeutic, and preventive) encountered in the clinical delivery of care to individual patients. The population aspect of epidemiology is present because these individual patients are members of conceptual populations. "A basic science for clinical medicine".3、临床流行病学的目的是建立和发展能够减少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和随机误差(random error)造成误导的临床观察方法,从而得出符合真实情况的结论。
流行病学知识点【完整版】
流行病学知识点【完整版】病因与病因推断Causation and Causal Inference病因的概念Concepts of Disease Causes⏹一、病因的定义Definition of Disease Causes任何一种疾病发生都有其相应的致病因素,即病因(cause of disease)。
疾病的种类不同,病因的种类亦不同,如传染性疾病,其病因相对简单;而有些疾病,如慢性非传染病,其病因复杂而且绝大多数疾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
因此研究病因尤其是研究慢性非传染病的病因,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重要内容。
也是流行病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因为只有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才有可能对其做出正确的诊断,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才有可能采取特异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
第一节病因的概念Section One Concepts of Disease Causes⏹Koch病因假说在传染研究中起了很大作用,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发现这一学说不能解释许多其他疾病,例如肺结核病,除了肺结核感染外,其他像营养不良,过度疲劳,遗传因素等都可影响肺结核的发生,此外,一些慢性病如恶性肺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更不能用Koch学说来解释,因此,目前人们对病因的认识已发展成“多病因学说”。
⏹目前关于流行病学病因的定义为那些能使人们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就可以认为是疾病的病因, 当它们之中的一个或多个不存在时,疾病频率就下降。
也系指,能引起人们发病的概率增加的内外环境的因素,一般在非传染病的病因,称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s)。
⏹其中有直接病因(direct cause),有些是间接病因(indirect cause);有的是主要病因(primary cause ),有的是辅助病因(auxiliary cause),还有人将病因分为必要病因(necessary cause)和充分病因(sufficient cause)。
临床流行病学考试重点.docx
临床流行病学1.临床流行病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DME,即设计(design)、测量(measurement)、评价(evaluation)。
即:1)正确选择临床科研课题,进行科学的研究设计;2)选择适当的测量指标;3)从设计和测量的角度对临床医学的研究结果做出实事求是的综合评价,并得出科学的结论。
2.倾向性评分(Propensity Score)的基本思想和目的倾向性评分是指在一定协变量条件下,计算出观察对象i接受处理(z=1)的条件概率倾向评分评分目的:用一个综合评分(及倾向性评分)来代替所有已知的混杂因素,从而均衡各对比较组间各个特征变量的可比性,是去除混杂偏倚的关键性方法。
基本思想:将多个协变量的影响用一个倾向性评分值来表示(相当于降低了协变量的维度),然后根据倾向性评分值进行不同对比组的分层、匹配或加权,即均衡对比组间协变量的分布,最后在协变量分布均衡的层内或者匹配中估计处理效应。
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目的(作用):用来处理观察研究的数据,减少数据偏差和混杂变量的影响,消除组别之间的干扰因素。
倾向匹配容差是指在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时,如果匹配具有容差系数,对每个匹配变量所设计的容差,匹配容差可以用较小的数值填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输入一个0-1的数,越接近0越完全匹配,越接近于1,匹配越不严格,这里要试着找最佳点。
当然“完全匹配”要丢失更多的病例,如果选0,有可能找不到匹配的记录。
3.临床疗效评价中,临床试验结果如何分析最后分析的采用方法主要有几种,进行简要的说明疗效评价:是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药物或防治措施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即决定某种治疗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利大于弊。
1)意向治疗分析(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 , ITT分析)比较①+②与③+④,是在最后资料分析中包括了所有纳入随机分配的患者,不管被研究者的实际依从情况,它反映了原来试验意向干预的效果。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完全版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完全版一、流行病学基本概念1. 流行病学的定义和任务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的发生、分布、传播规律及相关因素的科学。
其主要任务是揭示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规律,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病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传播规律,为预防控制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2. 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和分布规律,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因,疾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以及人群特征、环境因素等。
3.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主要采用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观察性研究包括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实验性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干预试验等。
4. 流行病学的应用领域流行病学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疾病控制、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等领域。
二、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1. 流行病学的基本指标疾病的发病率(incidence):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一疾病新发病例的数量,通常用每10万人年作为单位。
疾病的患病率(prevalence):指在特定时间点或时间段内某一疾病或危险因素存在的状况,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死亡率(mortality rate):指一定时间内某一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与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每10万人年作为单位。
病死率(case-fatality rate):指某一疾病发病者中死亡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生存率(survival rate):指在特定时间内患病者存活下来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2. 流行病学三要素流行病学研究中有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宿主(host)、病原体(agent)和环境(environment)。
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宿主:指可能成为某种疾病的发病对象,包括人、动物或植物等。
病原体:指导致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环境:指影响宿主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
临床流行病学复习要点
临床流行病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临床流行病学Clinical epidemiology研究在临床医学中进行科学观察并对其结果作出解释的一门方法学。
其任务是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释临床医学中的诊断、筛检、治疗预后以及病因等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
2.卫生经济学评价Health economics evaluation应用一定的经济学分析和评价方法,将相关卫生规划或卫生活动的投入和产出相联系,进行比较评价。
3.患病率Prevalence rate也称现患率,是指某时间内,某些人群中某病的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4.存活率Survival rate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的某病病人)经过几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5.绝对效应Absolute effect指暴露(处理)组与对照组所测量的频率之差,又称差值测量(difference measure)。
6.相对效应Relative Effect指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对照组)频率测量之比,又称比值测量,也称率比。
比值>1表示危险效应(因素),比值<1表示保护效应(因素)。
7.归因比例Attributable proportion指绝对效应与暴露(处理)组人群或人群频率之比,该值反映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分布改变的预期效应比例。
归因比例的取值范围为0-1,通常表达为百分比,又称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AR%。
8.临床依从性Clinical compliance指患者对于医疗和临床试验的要求和规定遵守、执行的程度。
9.临床一致性Clinical agreement同一医生连续多次检查或几位医生同时检查一例病人,能获得基本一致的阳性或阴性结果,即称作临床一致性10.临床不一致性Clinical disagreement指同一医生对同一病人连续几次检查结果或不同的医生对同一位病人检查结果不相符,即称作临床不一致性。
《临床流行病学》学习要点解读
《临床流行病学》学习要点解读临床流行病学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它以研究人群中疾病的分布、发生和传播规律为核心内容。
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学习要点,对于医学学生和从事疾病防控工作的相关人员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临床流行病学》学习的关键要点进行解读。
一、临床流行病学的概念临床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分布、疾病成因的一门科学,它主要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来研究人群中疾病的分布、发生和传播规律。
在临床实践中,临床流行病学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预防控制措施以及制定治疗方案等。
二、流行病学方法1.群体研究方法:采用群体研究方法可以了解人群中疾病的分布情况和与之相关的因素,比如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
2.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随机对照试验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3.生存分析方法:生存分析方法可以用来分析人群中疾病相关的生存期,评估疾病的预后情况。
三、疾病流行特征的研究1.疫情报告与监测:及时准确地报告和监测疫情是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任务,通过对疫情的监测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病例调查与分析:对病例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了解疾病的临床特征、传播途径等,为制定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检测: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可以确定疾病的传播途径、暴露因素等,为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四、疾病的传播途径1.人际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飞沫传播等方式。
比如流感、肺结核等疾病都是通过人际传播而传播的。
2.虫媒传播:通过媒介昆虫传播的疾病,如疟疾、登革热等,通常需要注意预防媒介虫的繁殖和传播。
3.食物和水源污染传播:通过食物和水源污染传播的疾病,如痢疾、霍乱等,需要加强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卫生管理。
五、疾病的防控策略1.个人防护:个人防护是预防疾病传播的基本措施,包括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正确佩戴口罩等。
2.环境卫生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包括卫生设施建设、垃圾处理、水源管理等。
临床流行病学复习重点汇总
临床流行病学复习重点考题汇总名词解释1.临床流行病学 (cli nical ep idemiology )应用现代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 的原理和方法,:从患病群体探讨疾病的病因、 诊断、治疗、预后和临床决 策的规律,通过严格的设计、定量的测量及客观的评价,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 据。
2.暴露因素:指接触过某种因素或具有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这些因素、 特征或状态称为暴露因素或研究变量。
暴露因素可以是生物的、物理的、化学 和机体的,是与疾病或某些医学现象发生有关的因素。
3.真实性:也称效度或准确度,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程度,即测量值与真 值的接近程度在试验的评价中,真实性是指待评价试验的测量结果与“金标准” 测量结果的吻合程度。
4.交互作用: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子共同作用于某一事件时, 其效应明显不 等于该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子单独作用时的 和和/或积,称这些因子间存在交互作 用。
有时也称效应修饰。
5. RCT: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 在病人中进行的,通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 的结果而确定某项治疗或预防措施 的效果与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选定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病人施加某种预防或治 疗的干预措施后,随访并观察一段时间, 比较两组病人的发病结局,从而判断 干预措施的预防或治疗效果。
6. Bias:即偏倚,是指在研究推理过程的任何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 得所获得的结果系统地偏离真实值。
7. 保护因素:影响人群发病率降低的内外环境因素称为保护因素。
8. 盲法:为了避免试验的执行者与受试者甚至资料分析者一方或多方主观偏性 的影响,使其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情 况,接受的是试验措施还是对照措施, 这种试验方法称为盲法(bl in di ng)。
9. 普查:是为了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的 人群中每一成员进行的调查或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1流行病学概念:是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及措施的科学。
是一门唯一的以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的医学学科。
及其他医学学科的区别不在于研究的病种、方法、目的不同,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
是一门应用学科。
被其他医学学科广泛应用,更是一门方法学。
2人群概念:是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病人及健康人,依据研究的目的可大可小,每个人群有其自身的特征,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消亡。
3发病率:是指一定时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是衡量疾病发生危险性的指标是流行病学最常用、最重要的指标。
是唯一直接测量疾病危险因素强弱的指标——见到发病率波动,意味着病因强弱波动。
4现患率:也称患病率或流行率,指某特定时间某人群中某病现患人数所占比重或比例。
现患率主要应用于慢性病的调查研究。
对急性病意义不大。
反应某人群特定时间某病的负担程度。
可作为安排防治工作、人力、物力的依据。
可用于评价防治措施效果。
5发病率、现患率的关系:现患率受发病率和病程的影响,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发病率和病程都是稳定的,即无疾病流行或新发病例明显减少和病程长短无显著改变;发病率较低,低于10%。
×D6死亡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死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反映人群因病伤死亡危险性总的水平。
指示居民健康状况和保健水平。
为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依据。
分为粗死亡率,死亡专率。
标化死亡率。
7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患某病的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
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及诊治水平,多用于急性病。
8死亡率及病死率的关系:某病的死亡率=该病的发病率×该病的病死率,该病处于稳定状态时。
9人时:当观察的人口不稳定(人口流行性较大时),观察对象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不一,以及各种原因造成失访,每个观察对象随访的时间不同,用总人数为单位计算率是不合理的。
此时可以人时为单位计算率,即以观察人数乘以观察时间。
用人时为单位计算的率带有瞬间频率性质,及累积发病率相区别而称为发病密度。
二、11疾病分布概念、意义、目的:流行病学研究可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频率及分布的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分布。
疾病分布是动态的,包括“流行”和“不流行”两个方面,随时间、地点、人群变化,受致病因子、人群特征、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经常变动。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在于:①它是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疾病病因的基础。
因为疾病的分布特征受病因所左右,所以它可为研究提供病因的线索,即提出研究的问题或假设。
②通过对疾病分布的描述,可帮助我们认识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这是临床诊断很有价值的一个重要信息。
③对疾病分布规律和决定因素的分析有助于为合理地制订疾病的防制保健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通过描述疾病分布认识疾病分布规律,进而分析造成这种分布规律的原因——提出病因假设,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掌握疾病分布,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2如何进行疾病分布描述:1.广泛收集资料是基础2常用指标的计算是关键3按时间、空间、人间展示及比较是核心4统计图、表并结合文字是方法。
三、13病因:病因是那些可以引发疾病的、可以增加疾病危险性因素,这样一些因素,减少对它们的暴露可以观察到人群中疾病发病率的下降。
14疾病发生的条件:三角模式:疾病发生的条件是致病因子、宿主(机体)及环境三个方面的要素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或协同作用,三者缺一不可三角模式适合解释传染病、寄生虫病等有特异性致病因子的疾病,但不适宜解释无特异性致病因子的疾病或病因不明疾病。
15病因推断过程:暴露E及疾病D伴随(提出假设)—有统计学联系否?(排除偶然,随机误差)—有偏倚否?(排除选择、信息、混杂偏倚)—有时间先后否?(前因后果:远因,间接因果联系;近因,直接因果联系)1、统计学联系狭义的统计学关联是指分类资料的相关,这主要是针对流行病学中分类资料较多而言;广义的关联既是有关联。
可能病因(暴露)E及疾病D存在统计学关联,只说明E和D的关联排除了偶然性(随机误差)的干扰,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联。
要确定因果关联,还得排除选择偏倚、测量偏倚和混杂偏倚这些系统误差的干扰,以及确定暴露E和疾病D的时间先后关系。
在排除或控制了这些偏倚的干扰后,如果还有统计学关联,就说明存在真实的关联,可以用因果判定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一定可行度的因果关系结论,包括判断有无因果关系或存在因果关系的可能性。
2、因果关联根据概率论因果观,因果关系是有时间先后顺序的。
病因(暴露)组发病率显著高于非暴露组发病率,就是病因(暴露条件E)及疾病(D)有统计学关联。
因此统计学关联是判断因果关系的基础。
16病因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1充分和必要病因的概念机械决定论将原因分为充分原因和必要原因。
类似地,病因也可以分为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充分病因是指有该病因存在,必定(概率为100%)导致疾病发生。
必要病因是指有相应疾病发生,以前必定(概率为100%)有该病因存在。
据此,病因可以分为以下四类:①充分而且必要病因;②必要但不充分病因;③充分但不必要病因;④不充分又不必要病因。
2充分和必要病因的局限性充分病因几乎是不存在的。
概率论因果观抛弃的正是充分原因,取而代之的是“原因是使结果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
因此,流行病学的病因研究不可能也不需要追求充分病因,而是测量危险因素“使疾病发生率升高”的程度。
另外,传染病的特定病原体是必要病因,而普通感冒就没有一种病原体是“必要病因”。
对于一般的慢性病,从病的字面上或定义上,我们不可能得到“必要病因”的启示,流行病学研究中,我们可以测量病因的必要性或必要程度,而不必可以追求“必要病因“。
17病因判定的标准:1 关联的时间顺序如果怀疑病因X引起的疾病Y,则X必须发生于Y之前2 关联的强度一般而言,关联的强度越大,该关联为因果的可能性就越大。
关联的强度的测定,根据资料的性质或来源可以有优势比(病例对照研究),相对危险度等反映分类资料的关联指标。
3 剂量反应关系即随着暴露剂量的变化疾病的发生频率也发生变化。
针对等级或连续性变量资料,有等级或,等级相关数和积差相关系数等反映相关的指标。
4 暴露及疾病的分布一致性这实际上是利用集团资料反映的生态学相关,即暴露及疾病在各集团(人群亚组)间呈共同变动关系5 关联的重复性指关联可以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间重复观察到。
6 关联的合理性包括两个方面:①对于关联的解释及现有理论知识的不矛盾,符合疾病的自然史和生物学原理,这相当于客观评价。
②研究者或评价者从自身的知识背景出发,支持因果假设的把握度,这相当于主观评价。
7 终止效应当怀疑病因(暴露)减少或去除,引起疾病发生率下降,就进一步支持因果关联。
8 关联的“特异性”特异性的含义其实就是唯一性,病因特异性就指唯一的病因9、生物学和医学的可解释性。
18病因假设形成的方法:求同法2求异法3共变法4类推法5排除法19描述性研究概念、特点、作用: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不同地区、时间及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真实地展现出来并比较。
设计时一般不设立对照,因、果资料往往同时获得,无法区分先后关系。
描述疾病分布,掌握其规律,提供病因及流行因素线索,指明研究方向。
提出病因假设。
20分析性研究:分析性研究是在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为检验病因假设而开展的观察性研究。
属于观察性研究,要设立对照,观察方向由果到因。
四、21现况研究概念、目的、优缺点:在某一特定时间对某一定范围的人群,以个体为单位收集资料并描述人群的特征及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又称为横断面研究。
目的: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
描述某些因素或特征及疾病的关联,以逐步建立病因假设。
为评价防治措施效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查出某一地区患有研究疾病的个体,达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目的。
优缺点:1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2在时序上属于横断密码研究3不能得出有关因果关系的结论4一般不用于病程比较短的疾病5相关因素选择及解释有一定的限制22抽样调查: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个体组成样本,由样本的调查反映总体状况。
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以小见大;依局部见总体。
目的:了解人群疾病或健康分布特征。
优缺点: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调查工作易做得细致。
系统误差小。
设计、实施及资料分析相对复杂。
重复和遗漏不易发现。
不适用于变异过大的变量调查。
23怎样做好抽样调查:1随机化原则——获得好的样本代表性2满足一定的数量——样本要足够大.24样本量大小的决定因素:1欲研究因素(主要因素)在对照人群(或一般人群)中的估计暴露率P0;2预期的该因素的效应强度,即相对危险度或暴露的比值比;3所希望达到的检验显著性水平α(第一类误差,假阳性错误概率);4所希望达到的检验把握度(1)(β为第二类误差,假阴性错误概率)。
5是单侧还是双侧检验。
25抽样方法:1单纯随机抽样,抽签法,随机数字表法:简单;代表性较好。
需要掌握每个个体的信息,如姓名、编号等。
个体差异过大时,需要较大的样本量。
大人群调查困难——调查对象分散2系统抽样(机械抽样)不需要预先知道每个个体信息;可用于较大人群调查。
代表性较好。
可能遇见“周期性”变化带来的误差3分层抽样,先确定“层”,再单纯随机抽样,层间差异一定大于层内个体间差异,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最优分配分层随机抽样,代表性好4整群抽样:先确定“群”,再随机选群.易组织实施.易被调查者接受.代表性差,需要样本量大。
5多级抽样:以上几种方法相互组合.适用大人群调查.代表性好.设计、实施相对复杂五、26筛检的定义、目的:通过快速的试验和其他检测措施,在健康人群中去主动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病人或有缺陷的人。
筛检不是临床诊断试验,仅是一个初步检查,对筛检阳性者必须进一步确诊,对确诊病人再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目的:筛检不是临床诊断试验,仅是一个初步检查,对筛检阳性者必须进一步确诊,对确诊病人再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27筛检实施的原则或条件:1筛检的疾病应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即劳动力的丧失、资源的消耗、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较大的严重病、多发病。
2当地应有一定的卫生资源。
卫生资源应用到迫切需要解决且能通过有限的卫生资源实现控制的疾病上。
3在筛检的患者身上应有可识别的早期症状、体征及生理、生化、免疫或病理学改变。
并且,超前期()要足够长。
4筛检出的阳性者应能得到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并且,筛检出的疾病应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
5筛检方法必须有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且方法简便、价廉、安全性好,易为检查者掌握并为被检查者乐于接受。
6效益要高于成本,筛检费用要及整个医疗费用相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