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酒五变色实验报告
趣味实验报告
趣味实验
趣味实验一:蓝色振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并掌握本实验趣味实验的原理及其操作;
2.尝试并熟练各仪器的操作以及其中各种技能手段的的运用;
3.了解控制化学反应条件的作用;
4.通过观察亚甲基蓝和亚甲基白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学习观察方法,体验对比实验法。
二、实验原理
亚甲基蓝是一种暗绿色晶体,溶于水和乙醇,亚甲基蓝的水溶液呈蓝色,在碱性条件下,蓝色亚甲基蓝很容易被葡萄糖还原为无色亚甲基白。振荡此无色溶液时,溶液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溶液中氧气溶解量就增多,氧气把亚甲基白氧化为亚甲基蓝,溶液又呈蓝色。可以表示为:
亚甲基蓝溶液亚甲基白溶液
亚甲基蓝结构式:
N 3CH 3
3
H 3C N +C 6H 12O 6+H 2O
OH -N
H N 3H 3C N +C 6H 12O 7NH(CH 3)2
CH 3+H 2O N S 3H 3
H 3C N N 3H 3C N N
2NH(CH 3)2
2+O 2OH -
总反应为:
N
S 3
CH 33
H 3C N 2C 6H 12O 6+O 2N 2C 6H 12O 7
如果有酚酞试剂滴加的话,我们会发现颜色变化中还会多了红色与紫色。原因是当溶液在碱性条件下时,滴加酚酞试剂滴加后溶液显红色。所以:①当葡萄糖可把亚甲基蓝还原为无色时,由于溶液显强碱性,此时溶液呈红色;②搅拌或略微震荡条件下空气会把部分无色产物氧化为蓝色,由于紫色与蓝色相混,由于颜色的混合效应,我们将看到此时溶液显紫色③剧烈震荡后,将会有更多的无色产物被氧化为蓝色的亚甲基蓝,这时由于蓝色过深,将会遮掩酚酞的红色,结果我们将会看到溶液呈蓝色。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摘要: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细菌分类和鉴定的基本方法。本实验通过对不同菌株的革兰氏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染色反应,从而初步鉴定不同菌株的属性。结果表明,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简便、快捷、经济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引言: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细菌分类和鉴定的基本方法。它是由丹麦微生物学家革兰于1884年发明的。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利用染色剂的作用,将细胞壁结构不同的细菌分成两类: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革兰氏染色方法简便、快捷、经济,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菌株的革兰氏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染色反应,从而初步鉴定不同菌株的属性。
材料与方法:
材料:革兰氏染色试剂盒、细菌培养物、草酸、乙醇、碘酒、脱色剂。
方法:
1.取细菌培养物,将其涂抹于玻片上。
2.将玻片放在温箱中,使其干燥。
3.用草酸涂抹干燥后的菌片,使其受到草酸的溶解作用。
4.用水洗去草酸,使其残留在菌片上的草酸被冲掉。
5.用乙醇涂抹草酸处,使其受到乙醇的脱水作用。
6.用水洗去乙醇,使其残留在菌片上的乙醇被冲掉。
7.用碘酒涂抹乙醇处,使其受到碘酒的着色作用。
8.用水洗去碘酒,使其残留在菌片上的碘酒被冲掉。
9.用脱色剂涂抹碘酒处,使其受到脱色剂的去色作用。
10.用水洗去脱色剂,使其残留在菌片上的脱色剂被冲掉。
11.将菌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与分析:
本实验选取了两个不同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一个是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另一个是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
观察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后呈紫色,细胞呈球形,直径约为1μm。而大肠杆菌染色后呈红色,细胞呈梭形,长度约为2-3μm。这说明革兰氏染色方法可以将细菌分成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类,并且可以初步鉴定不同菌株的属性。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
5、我们的营养
【实验名称】:检验脂肪、淀粉、蛋白质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方法。
【实验器材】
烧杯、水、淀粉、玻璃棒、碘酒、滴管;馒头、米饭;白纸、瓜子;镊子、酒精灯、瘦肉。【实验步骤】
(一)检验淀粉实验
【实验原理】
淀粉遇到碘酒变蓝色。根据这一特性,可用来检测食物里是否含有淀粉。
(二)检验脂肪实验
把花生、瓜子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在白纸上留下了淡黄色、半透明状的油渍。
【实验结论】
花生、瓜子中含有脂肪。
(三)检验蛋白质实验
把瘦肉切成条状,用镊子夹一细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过一会儿闻一闻,会闻到一股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
【实验结论】
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是蛋白质被烧的气味。说明瘦肉含有蛋白质。
【实验说明】区分油渍和水渍
油渍:发黄、半透明;
水渍:原纸色、不透明。
【注意事项】
在做脂肪实验前先让学生观察水滴到纸上的特点,以便区分油渍和水渍。
1.由于呼出气体中含氧量比空气中少,所以火柴燃烧变弱。待瓶内氧气消耗尽,火柴就熄灭了。
2.由于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多,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直接用嘴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事项】:
1.用排水法收集人呼出的气体前,先深吸一口气,呼出一部分后,在往集气瓶里吹气。
2.由于学生实验操作不熟练,排水集气法收集呼出气体用时较多,会影响其他操作的深入进行,可直接用嘴向保鲜袋中吹气来收集呼出的气体,把燃着的火柴分别放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保鲜袋中,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
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
三年级科学上学期实验报告单
实验现象:将一根细线系在条形磁铁的正中,悬挂在铁架台上,当磁铁处于静止时,指向北的一端即是北极,指向南的一端即是南极;磁铁能吸住含有铁的物体,不能吸住纸,橡皮,塑料等;磁铁两端吸附的曲别针最多;磁铁同极排斥,异极相吸。
我的结论:磁铁能吸附带铁的物体;磁铁两端磁力最强;磁铁同极排斥,异极相吸;磁铁不动的时候S指向南极,N指向北极。
我 观 察 到 的 现 象
食物名称
按压后
滴碘酒后
用火烧后
熟蛋白
有水迹
不变色
有烧焦的臭味
黄瓜
有水分出现
不变色
变黑
米板
有水迹
变成蓝色
变小变黑
肥肉
有油迹出现
不变色
变小变黑滴油有香味
我的结论:瘦肉、熟蛋白含有蛋白质;米饭、馒头、土豆含有淀粉;肥肉、花生含有脂肪;黄瓜、辣椒有水分。
《怎样使水变清》实验记录单
组员姓名
组内分工
组员评价
我想研究的问题:怎样把浑浊的水变清
我的猜测:通过沉淀、过滤的方法,能让浑水变成清水
我研究所需的材料:烧杯、铁架台、塑料瓶、浑浊的水、洗干净的小石子和沙
我是这样研究的:
方法(1):将一杯浑浊的水静置一段时间,让它沉淀。
方法(2):将一杯浑水倒入装有干净的小砂子(石子)的水瓶中进行过滤。
湘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Mark 六年级上册第1个实验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姓名:成绩:
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Mark
六年级上册第2个实验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六年级上册第3个实验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六年级上册第4个实验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六年级上册第5个实验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六年级上册第8个实验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六年级上册第9个实验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科学
Mark cc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共5篇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篇一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可用于鉴定细菌的类型和形态。以下是一份革兰氏染色法的实验报告范例,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部分。
实验目的: 1.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 2.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方法; 3.观察细菌在革兰氏染色中的反应,并进行鉴定。
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特性而设计的一种染色方法。细菌细胞在染色过程中会根据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厚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如染色时用的紫檀碱),因此在染色后会呈现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较薄,不含有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染色时使用的碘酒(革兰氏碘化酒)能使它产生复合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碘靛紫),再用酒精脱色,再用洋红着色,使其产生颜色变化,最终呈现红色。
实验步骤: 1.准备好菌液:选取需检测的菌株,用无菌盘收集少量菌落,用少量生理盐水悬浮,制备菌液。 2.片玻璃片:在清洁无菌玻璃片上滴上一滴菌液。 3.烘干:将玻璃片架起,自然风干。 4.固定:将玻璃片的细菌涂片在火焰上迅速烘烤,使其牢固地附着在玻璃片上。 5.染色:将烘烤后的玻璃片放入紫檀液中,染色1分钟。 6.脱色:用酒精脱色10-30秒。 7.洗净:用自来水清洗片上的超染色剂。 8.再染:将片浸入碘靛紫溶液中,染色1-2分钟。 9.脱色:用酒精脱色10-30秒。 10.洗净:用自来水清洗片上的超染色剂。 11.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和比较细菌的形态和染色情况。 12.记录:记录细菌的形态、颜色等观察结果。
海带中提取碘实验报告
海带中提取碘实验报告
海带中提取碘实验报告
引言:
海带是一种常见的海洋植物,富含碘元素。碘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维持甲状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以及保护免疫系统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本实验旨在探究如何从海带中提取碘,并了解碘的提取过程。
实验材料:
1. 海带样品
2. 碘酒
3. 无水酒精
4. 蒸馏水
5. 滤纸
6. 烧杯
7. 试管
8. 酒精灯
9. 显微镜
10. 试剂瓶
11. 针筒
实验步骤:
1. 取一片海带样品,用蒸馏水洗净,去除表面的杂质。
2. 将洗净的海带样品切碎成小块,放入烧杯中。
3. 加入足够的蒸馏水,使其完全覆盖海带样品。
4. 使用酒精灯将烧杯加热至沸腾,保持沸腾状态10分钟。
5. 将烧杯中的溶液倒入试管中,待其冷却。
6.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碘酒,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7. 如果溶液变为紫色或蓝色,则表示提取到了碘。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从海带中提取到了碘。在加入碘酒后,溶液的颜色变为了紫色,这表明我们提取到了碘元素。
实验讨论:
1. 实验中使用的蒸馏水是为了确保溶液的纯度,避免其他杂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碘酒的加入是为了检验提取到的碘。碘酒是一种含有碘的溶液,当加入到含有碘的溶液中时,会发生化学反应,使溶液变为紫色或蓝色。
3. 实验中加热海带样品的目的是为了促使碘从海带中释放出来,使其能够溶于水中。
4.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样品的质量、实验操作的精确程度等。
实验应用:
1. 海带中提取的碘可以用于医药领域,如制备抗菌药物、消毒剂等。
2. 碘在食品加工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用于食盐的加碘、面包的制作等。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7: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实验器材:显微镜1台、烧杯2只、鱼缸1只、滴管1支、载玻片2片 盖玻片2片、 医用棉球若干个 我的猜测:大自然水域里的水,生活着众多微生物 步骤: 1、取一烧杯校前东西大沟里的自然水,存放在教室里,由于是不流动的水,水中的微生物
数量较多; 2、用滴管吸取一滴池沼水,放在载玻片上, 3、盖上盖玻片,用棉球吸去多余的水, 4、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观察到的现象:自然水域里的水里,微生物种类较多,我们观察到的就有草履虫、喇叭虫 结论:我认为自然水域的水,微生物较多,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它们都是生命体
实验名称12:观察铁片与铁锈的性质 实验器材: 铁片1片、铁锈1块、羊角锤1把、电池及盒1套、导线4根、小灯泡1 只、磁铁1只 我的猜测:铁锈和铁钉铁片的性质是不同的,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步骤: 1、比较铁和铁锈的外观:铁片的颜色灰白色、有光泽、片上无空隙、手感光滑; 铁锈的颜色红褐色、无光泽、片上有空隙、手感粗糙。 2、实验比较: ①敲击:铁片有韧性,铁锈较脆; (用羊角锤轻敲击) ②导电性:铁片能导电,铁锈不能导电(把铁片铁锈分别接在电路上) ③磁铁吸引:铁片能被磁铁吸引,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用磁铁吸) 观察到的现象:从外观的形态及实验比较上,说明铁片和铁锈是不同的物质 结论:我认为铁片和铁锈是不同的物质,铁变成了铁锈,就是化学变化
实验名称8:描述沙和豆子的特点 实验器材:黄豆50克、沙子500ml、烧杯2只、白纸3张、筛网1个、 玻璃棒 (或筷子、搅棒)1支 我的猜测:沙子和黄豆混合,不会发生变化,仍旧沙子是沙子黄豆是黄豆 步骤: 1、观察沙子、豆子在混合前的颜色、形状、气味、状态,它们都是 颗粒状态,固体,较 硬,黄豆是黄色,沙子黄色,均没有什么特别气味; 2、将它们混合,搅拌,静置一段时间; 3、用筛子将黄豆和沙子分离,沙子漏下来,黄豆留在了筛子里 观察到的现象:黄豆和沙子混合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分离后,沙子还是沙子,黄豆还 是黄豆。 结论:我认为有些物体混合后,观察不到它们有什么变化(或说:观察到它们没有什么变化)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完整)
六年级下册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年级六年级实验者
时间 3.22----4.20 实验名称月相
实验器材:记录纸、铅笔
我的猜测: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步骤:1、观察在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情况,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即使遇到多云,也进行观察2、我观察到的月相变化如下,记录时间是每天相同的时刻
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我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具有规律性的,上半月左暗右明,明亮部分逐渐增大;下半月左明右暗,明亮部分逐渐减小直至完全变暗。
指导教师:评定等级:★优秀☆良好□及格
○待改进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年级六年级实验者
时间实验名称建一个“星座”模型
实验器材:硬纸板、尼龙线、橡皮泥、直尺、剪刀、投影仪及屏幕
我的猜测:组成星座的各个星星,大小不一,没有联系,看到的星座只是在地球上观察的形状
步骤:1、在边长50厘米的正方形硬纸板上,按图打上7个小孔【图一】
2、在1~7号小孔上,分别挂上15cm、12cm、15cm、17cm、27cm、
27cm、14cm长的细线,并在细线下端挂上相同大小的橡皮泥小球【图二】
图一图二
3、用投影机的光从侧面照射它们,观察记录小球在屏幕上的影子
观察到的现象:会看到形成的影子是我们在地球上观察到的“北斗星”
的形状;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形成的影子会不同;在其它星球上观察
“北斗七星”,构成的图形就会不同。
结论:我认为天空中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星星,离我们有远有近;
星座其实是距离不同的、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幕上排列的图像。
指导教师:评定等级:★优秀☆良好□及格
升华的有机实验报告
升华的有机实验报告
升华的有机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有机物在升华过程中的物理变化,并通过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深入了解升华现象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材料:
1. 碘酒:用于作为升华物质进行实验。
2. 烧杯:用于装载碘酒和观察升华过程。
3. 温度计:用于测量实验环境的温度。
4. 实验记录表:用于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观察结果。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清洁烧杯,并将温度计放置在实验环境中,记录环境温度。
2. 碘酒升华:将适量的碘酒倒入烧杯中,放置在室温下,观察碘酒在升华过程中的变化。
3. 观察记录:记录碘酒在升华过程中的变化,包括颜色、形状等。
4. 温度变化观察:观察实验环境的温度变化,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5.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分析升华过程中的物理变化和可能的原因。
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碘酒在室温下逐渐从液体状态转变为固体状态,形成了晶体状的物质。同时,我们还注意到碘酒的颜色逐渐变淡,最终呈现出无色透明的状态。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实验环境的温度逐渐下降,这可能是导致碘酒升华的
原因之一。根据物质的升华原理,当物质的蒸气压力大于其周围环境的气压时,物质会从固体直接转变为气体,而跳过液体状态。因此,碘酒在室温下升华的
过程可以解释为其蒸气压力超过了环境气压。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碘酒升华的速度较慢,这可能与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碘酒分子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分子在升华过程中需要克服一
定的能量障碍。因此,碘酒的升华速度相对较慢。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有机物在升华过程中的物理变化和原理。升华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一、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
实验材料:碘酒、馒头、滴管、白纸、酒精灯、碟子、花生、瘦肉等。
实验方案:1、把馒头放在碟子里,用滴管向馒头上滴2—3滴碘酒,观察现象。2、把花生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观察白纸上留有的痕迹。3、将切成细条的瘦肉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注意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实验现象及结论:1、加入碘酒后,馒头变成蓝黑色。这说明大米中含有淀粉。2、在白纸上挤压花生后,会在纸上留下油迹。说明花生呢含有脂肪。3、将瘦肉在火上烧后,会闻到一股头发烧焦的气味。说明瘦肉内含有蛋白质。
二、溶解实验
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药匙、食盐、高锰酸钾、沙子。
实验方案:1、先在烧杯中倒入三分之二的清水。2、用药匙分别取适量的食盐、高锰酸钾、沙子,先观察这三种材料的形状、颜色等,再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在搅拌时,要注意按顺时针方向,玻璃棒不要碰触玻璃杯壁。)3、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在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食盐、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看不见了,沙子在水中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像食盐、高锰酸钾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下来的现象叫做溶解。像沙子在水中那样,无论怎样搅拌,仍然没有变化,这种现象叫做不溶解。
三、不同材料的溶解实验
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洗衣粉、黏土、木屑等。
实验方案:1、先在烧杯中分别倒入约三分之二的清水。2、用药匙取适量的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洗衣粉、黏土、木屑、,分别放入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3、搅拌后,静置一会儿,观察溶解的情况。
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实验报告单
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实验报告单
实验班级:实验姓名:
实验器材:淀粉、碘酒、黄瓜、土豆、白糖、米饭
实验过程: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
2、取一块玻璃片,用勺子取少量淀粉放在玻璃片上,再用滴管滴入三至四滴碘酒在淀粉
上,注意滴管不要触碰到淀粉上。
3、仔细观察,看看淀粉有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4、分别取黄瓜、土豆、白糖、米饭少量放在玻璃片上,再用滴管分别滴入三至四滴碘酒,
仔细观察每个物体有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5、整理好桌面。
我的发现:
1、淀粉遇碘酒颜色会变(),这种()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淀粉的新物质。所以淀粉和碘酒的反应属于()变化。
2、利用淀粉遇碘酒的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
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实验报告单
实验班级:实验姓名:
实验器材:淀粉、碘酒、黄瓜、土豆、白糖、米饭
实验过程:
6、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
7、取一块玻璃片,用勺子取少量淀粉放在玻璃片上,再用滴管滴入三至四滴碘酒在淀粉
上,注意滴管不要触碰到淀粉上。
8、仔细观察,看看淀粉有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9、分别取黄瓜、土豆、白糖、米饭少量放在玻璃片上,再用滴管分别滴入三至四滴碘酒,
仔细观察每个物体有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10、做好记录后,整理好桌面。
我的发现:
1、淀粉遇碘酒颜色会变(),这种()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淀粉的新物质。所以淀粉和碘酒的反应属于()变化。
2、利用淀粉遇碘酒的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
引言:
革兰氏染色法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它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本实验旨在通过革兰氏染色法的应用,观察不同菌落的染色效果,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结构和分类。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菌株:选择了两种细菌,分别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2. 培养基:使用了含有足够营养物质的琼脂培养基。
3. 革兰氏染色试剂:包括结晶紫、碘酒和乙醇。
4. 实验器材:无菌培养皿、移液管、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
1. 在无菌培养皿上分别接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并在恰当的温度下培养。
2. 将培养皿中的菌落取出,用无菌移液管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悬浮菌落。
3. 取一滴悬浮的菌液,滴于载玻片上,用火焰消毒玻片。
4. 将滴有菌液的玻片放在炉子中,用火焰烘烤至完全干燥。
5. 滴加结晶紫染色液,静置片面染色1分钟。
6. 用自来水冲洗玻片,直至水洗净。
7. 滴加碘酒,静置片面染色1分钟。
8. 用自来水冲洗玻片,直至水洗净。
9. 滴加乙醇,静置片面脱色30秒。
10. 用自来水冲洗玻片,直至水洗净。
11. 用吸水纸轻轻吸干玻片上的水分。
12. 将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菌落的染色效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
在显微镜下观察,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这是因为在革
兰氏染色法中,结晶紫染色液可以渗透进细菌细胞的胞质,使细菌呈紫色。而
碘酒可以形成结晶紫-碘复合物,使细菌细胞内的染色物质更稳定,不易被乙醇脱色。乙醇的作用是脱去细菌细胞外的结晶紫,但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较厚,结晶紫不易脱色,因此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由于细胞壁较薄,结晶紫
碘盐的制备与检验实验报告
碘盐的制备与检验实验报告
碘盐的制备与检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了解碘盐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学习使用化学实验室中的基本仪器设备;
掌握碘盐的检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
碘盐是一种含有碘的化合物,常用于食品加工和消毒。碘盐的制备原理是将含有碘的化合物溶解到盐水中,然后蒸发水分,从而得到含有碘的盐。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
仪器:烧杯、玻璃棒、玻璃漏斗、滤纸、电热板;
试剂:食盐(NaCl)、碘酒溶液、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
准备工作:清洗实验仪器,确保实验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将100 ml的蒸馏水倒入烧杯中,并加热至沸腾;
将适量的食盐加入烧杯中,搅拌使其完全溶解;
将碘酒溶液滴加到溶液中,直到颜色变为浅黄色,停止滴加;
将溶液倒入玻璃漏斗中,用滤纸过滤掉杂质;
将过滤后的溶液倒入干净的烧杯中,放在电热板上加热蒸发水分,直到溶液变为固体;
取出烧杯,待其冷却后,用玻璃棒碾碎固体,得到碘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制备得到的碘盐应该是白色结晶状固体,无杂质和异味。通过滴加碘酒溶液的过程,我们可以观察到溶液颜色的变化,由无色逐渐变为浅黄色。制备过程中的过滤和蒸发步骤可以去除溶液中的杂质和水分,确保制备得到的碘盐的纯度。
六、实验检验
为了验证制备得到的碘盐是否合格,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验方法。
外观检验:观察制备得到的碘盐的外观,应为白色结晶状固体,无杂质和异味。
溶解性检验:取少量碘盐溶于蒸馏水中,观察是否能够完全溶解。若完全溶解,则说明制备得到的碘盐纯度较高。
碘离子检验:取少量碘盐溶于蒸馏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和淀粉溶液,观察是否出现蓝黑色沉淀。若出现蓝黑色沉淀,则说明制备得到的碘盐中含有碘离子。
显微镜观察淀粉粒的实验报告(一)
显微镜观察淀粉粒的实验报告(一)
显微镜观察淀粉粒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显微镜观察淀粉粒的形态和结构,了解淀粉粒的特点。
二、实验器材和药品
•显微镜
•盖玻片
•滴管
•水
•碘酒
•淀粉溶液
三、实验步骤
1.将一滴淀粉溶液滴在盖玻片上。
2.用滴管滴上适量的碘酒覆盖淀粉溶液。
3.覆盖盖玻片,放到显微镜平台上。
4.调节显微镜倍数,观察淀粉粒的形态和结构。
四、实验结果
•在显微镜下,淀粉粒呈现出不同形状的颗粒状结构。
•淀粉粒的大小和形态各异,可以观察到大颗粒和小颗粒之间的差异。
•在加入碘酒后,淀粉粒会产生颜色反应,通常呈现出蓝黑色或紫色。
五、实验分析
观察到淀粉粒的颗粒状结构,可以推断淀粉粒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组合而成的。淀粉粒的大小和形态差异可能与植物种类或其他生物因素有关。碘酒与淀粉发生的反应是因为碘分子能与淀粉粒中的多糖链结合形成夹心复合物,产生染色反应。
六、实验结论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淀粉粒的形态和结构。淀粉粒由多糖链组成,呈现出颗粒状结构,并在碘酒作用下产生染色反应。本实验结果进一步加深了对淀粉粒特点的理解。
七、实验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中要小心使用显微镜,确保安全。
•注意合理调节显微镜倍数和焦距,以获得清晰的观察效果。•避免污损显微镜和其他实验器材。
八、实验改进意见
在实验中,可以尝试不同种类的淀粉溶液,观察它们对碘酒的染色反应是否有差异。另外,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淀粉粒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加深对淀粉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的了解。
以上为显微镜观察淀粉粒的实验报告。
附注:已使用 markdown 格式进行撰写,不可包含 html 字符、网址、图片及电话号码。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2
小学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分组实验时间:10分钟)
实验材料:碘酒、米饭、滴管、白纸、酒精灯、碟子、花生、瘦肉等
实验步骤:
1、把少量米饭放在碟子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2-3滴碘酒,观察发生的现象。
2、把花生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观察白纸上留有的痕迹。
3、将切成细条的瘦肉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注意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实验现象:
1、加入碘酒后,米饭变成蓝黑色。这说明大米中含有淀粉。
2、在白纸上挤压花生后会在纸上留下油迹。说明花生内含有脂肪。
3、将瘦肉在火上烧后,会闻到一股难闻的、烧焦羽毛的气味。说明瘦肉内含有蛋白质。
实验结论:食物营养成分有:淀粉、脂肪、蛋白质等。
注意事项
1. 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 加热时注意安全。
二、实验名称:不同材料的溶解实验(分组实验时间:10分钟)
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洗衣粉、黏土、木屑
实验步骤
1、先在烧杯中分别倒入三分之二的清水
2、用药匙取适量的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洗衣粉、黏土、木屑分别放入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在搅拌时,要注意按顺时针方向,玻璃棒不要碰触玻璃杯的杯壁。
3、搅拌后静止一会,观察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小苏打、洗衣粉能在水中溶解,面粉、食用油、粉笔末、黏土、木屑不能在水中溶解。
实验结论:有的物体在水中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中不能溶解。
注意事项:在搅拌时,要注意按顺时针方向,玻璃棒不要碰触玻璃杯的杯壁。三、实验名称:物体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分组实验时间:15分钟)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药匙、冰糖、小锤、冷水、热水、白砂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题目:碘酒五变色
·组长:邹江南
·组员及分工:操作人员——张伟航
记录人员——陈宇韬
摄像人员——刘欣益
·实验仪器和药品:
量筒、烧杯、玻璃棒、电子天平、称量纸、带盖广口瓶、胶头滴管、6mol/L氢氧化钠、火柴、碘、碘化钾、无水乙醇、双氧水、饼干屑、稀硫酸
·实验设计方案:
步骤一:配制碘酒溶液
称取2g碘、1.5g碘化钾,用75%乙醇溶解、稀释到100mL,得到碘酒溶液。
步骤二:无色变为啤酒色
在带盖广口瓶中加入1OmL水,再滴加2~4滴碘酒,无色的水变成啤酒色。
步骤三:啤酒色消失
取几根火柴,把火柴头靠在一起,划燃后迅速把这束火柴插入广
口瓶内。等火柴头在瓶内的液面上燃尽后取出火柴杆,盖上盖子,
振荡瓶内溶液。片刻后啤酒色变成无色透明。
步骤四:溶液恢复棕黄的啤酒色
继续向广口瓶内加入少量双氧水,溶液呈现浅棕黄的啤酒色(如
果变色不明显,可以滴加几滴稀硫酸)。
步骤五:溶液啤酒色变深蓝色
再向广口瓶内加入少量饼干屑,略摇晃一下瓶子,溶液变成深蓝色。
步骤六:溶液深蓝色变浊白色
向广口瓶内加入4毫升6mol/L氢氧化钠,略振荡一下,深蓝色
褪尽,溶液变成浊白色。
·实验结果分析:
1、火柴头里含有硫磺、氯酸钾等,划燃火柴头后会产生少量二氧
化硫气体。在碘酒溶液中,单质碘跟二氧化硫反应,生成无色的氢碘酸,于是啤酒色退去。
I2+SO2+2H2O===H2SO4+2HI
2、氢碘酸遇双氧水后被氧化而又析出单质碘,于是溶液啤酒色恢
复。
2HI+H2O2===I2+2H2O
若反应现象不明显,可加入稀硫酸,增大反应物氢离子的浓度,加速反应向生成碘单质的方向进行。
3、饼干屑中含有淀粉。碘遇淀粉变蓝,故溶液变蓝。
4、单质碘遇氢氧化钠,会发生歧化反应而生成无色的物质,
故溶液蓝色消失。而溶液的浑浊是因为饼干屑造成的。
3I2+6NaOH====NaIO3+5NaI+3H2O
·实验反思:
1、实验非常成功,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们选取了适宜
的起始反应液(1OmL水,而不是20mL或其它剂量),这
样既不会因为剂量过多导致现象不明显,也不会因为过
少而导致操作不便(如步骤三要求火柴伸入至液面)或
现象不明显。
2、实验操作时部分组员尚不熟悉实验的步骤,经常要查看
方案,影响了实验的效率。因此今后做实验前务必要在
脑海里先“过一遍试验流程的电影”,这样应该会大大
地提高效率和成功率。
3、我们的操作过程也有不妥当的地方。如一开始一心想尽
快完成实验,器具还没准备完全,就去称量碘化钾,以
致器具准备完成、要配制碘酒时,碘化钾经潮解了。这
也警醒了我们,化学实验室一个严谨的过程,实验前必
须要充分地准备及规划,而且切记不能心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