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酒五变色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碘酊实验报告

碘酊实验报告

篇一:碘酒五变色实验报告·实验题目:碘酒五变色·组长:邹江南·组员及分工:操作人员——张伟航记录人员——陈宇韬摄像人员——刘欣益·实验仪器和药品:量筒、烧杯、玻璃棒、电子天平、称量纸、带盖广口瓶、胶头滴管、6mol/l氢氧化钠、火柴、碘、碘化钾、无水乙醇、双氧水、饼干屑、稀硫酸·实验设计方案:步骤一:配制碘酒溶液称取2g碘、1.5g碘化钾,用75%乙醇溶解、稀释到100ml,得到碘酒溶液。

步骤二:无色变为啤酒色在带盖广口瓶中加入1oml水,再滴加2~4滴碘酒,无色的水变成啤酒色。

步骤三:啤酒色消失取几根火柴,把火柴头靠在一起,划燃后迅速把这束火柴插入广口瓶内。

等火柴头在瓶内的液面上燃尽后取出火柴杆,盖上盖子,振荡瓶内溶液。

片刻后啤酒色变成无色透明。

步骤四:溶液恢复棕黄的啤酒色继续向广口瓶内加入少量双氧水,溶液呈现浅棕黄的啤酒色(如果变色不明显,可以滴加几滴稀硫酸)。

步骤五:溶液啤酒色变深蓝色再向广口瓶内加入少量饼干屑,略摇晃一下瓶子,溶液变成深蓝色。

步骤六:溶液深蓝色变浊白色向广口瓶内加入4毫升6mol/l氢氧化钠,略振荡一下,深蓝色褪尽,溶液变成浊白色。

·实验结果分析:1、火柴头里含有硫磺、氯酸钾等,划燃火柴头后会产生少量二氧化硫气体。

在碘酒溶液中,单质碘跟二氧化硫反应,生成无色的氢碘酸,于是啤酒色退去。

i2+so2+2h2o===h2so4+2hi2、氢碘酸遇双氧水后被氧化而又析出单质碘,于是溶液啤酒色恢复。

2hi+h2o2===i2+2h2o若反应现象不明显,可加入稀硫酸,增大反应物氢离子的浓度,加速反应向生成碘单质的方向进行。

3、饼干屑中含有淀粉。

碘遇淀粉变蓝,故溶液变蓝。

4、单质碘遇氢氧化钠,会发生歧化反应而生成无色的物质,故溶液蓝色消失。

而溶液的浑浊是因为饼干屑造成的。

3i2+6naoh====naio3+5nai+3h2o·实验反思:1、实验非常成功,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们选取了适宜的起始反应液(1oml水,而不是20ml或其它剂量),这样既不会因为剂量过多导致现象不明显,也不会因为过少而导致操作不便(如步骤三要求火柴伸入至液面)或现象不明显。

碘单质的实验报告

碘单质的实验报告

碘单质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碘单质的性质,了解其物理和化学特性。

实验器材和药品- 碘酒和碘片- 试管和试管架- 防护眼镜和手套- 过滤纸- 加热设备(如酒精灯)实验原理碘单质(I2)是一种紫黑色固体,在常温常压下为晶体状态。

碘分子由两个碘原子共享电子而形成,因此它具有高沸点和高蒸汽压。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戴上防护眼镜和手套。

2.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碘酒。

3. 将试管放入试管架中。

4. 使用加热设备加热试管中的碘酒。

5. 观察试管内的变化。

实验结果在加热后,观察到以下现象:1. 碘酒开始变热,颜色逐渐变深。

2. 当温度达到一定点时,碘酒开始沸腾,产生紫色蒸汽。

3. 随着加热的继续,试管内的碘酒完全蒸发,留下了一层细小的碘晶体。

实验分析由于碘单质具有高蒸汽压,因此加热后碘酒会迅速蒸发。

蒸发时,碘分子从固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形成紫色蒸汽。

最终,碘分子在试管的内壁凝结,形成细小的碘晶体。

实验结论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碘单质具有高蒸汽压,加热后能够快速从固体转变为气体。

2. 碘单质在固体状态下呈现紫黑色,气体状态呈现紫色。

3. 碘单质具有较高的沸点,需要加热才能蒸发。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时应戴上防护眼镜和手套,避免碘与皮肤或眼睛接触。

2. 实验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避免碘留在试管或其他容器中。

3. 加热时要注意安全,确保试管架的稳固和加热设备的合理使用。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和验证碘单质的性质,了解了它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实验结论,并明确了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理解碘的性质以及在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变色的碘教案反思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变色的碘教案反思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变色的碘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奇妙的颜色变化》,详细内容为“变色的碘”。

通过观察碘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变化,让幼儿了解物质的溶解性和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碘的特性,知道碘在水和酒精中的颜色变化。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交流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碘在水和酒精中的颜色变化。

难点:让幼儿理解碘颜色变化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碘片、水、酒精、滴管、试管、实验桌、白纸等。

学具:记录表、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张白纸,上面滴有碘水,让幼儿观察颜色变化,引发幼儿兴趣。

2. 讲解碘的特性(10分钟)教师讲解碘在水和酒精中的颜色变化,引导幼儿了解碘的特性。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演示实验:将碘片放入试管中,加入水,观察颜色变化;再加入酒精,观察颜色变化。

讲解实验原理。

4.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碘在水和酒精中的颜色变化。

6. 板书设计(5分钟)板书内容:碘的颜色变化、实验原理、实验结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碘盐的颜色变化,记录下来,并解释原因。

2. 答案:碘盐在水中溶解后,溶液呈淡黄色,因为碘在水中溶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了碘在水和酒精中的颜色变化,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指导,避免幼儿误伤。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思考碘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碘盐、碘酒等,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安全指导2. 幼儿观察与表达能力的培养3. 碘特性及颜色变化原因的解释4. 作业设计的合理性与实践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验安全指导实验过程中,安全是首要关注的重点。

教师需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强调注意事项,确保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避免误伤。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碘酒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碘酒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碘酒教案反思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碘酒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通过操作尝试,感知淀粉遇到碘变蓝的现象,能运用这个现象解决实际问题,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神奇碘酒教案吧。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感知淀粉遇到碘变蓝的现象。

2.能运用这个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感知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难点:尝试运用淀粉遇到碘变蓝的原理 活动准备: 碘酒、村长头饰、馒头、胡萝卜、土豆、白菜、饼干、青瓜、梨头、香蕉、奶粉、一次性杯子和盘子 活动过程: 1、认识碘酒 师(慢羊羊)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慢羊羊村长,最近我发明了一瓶神奇的药水——它叫碘酒 提问:我们来看一下碘酒是什么颜色的?(棕褐色) 师:碘酒有消毒功能,能杀死许许多多的细菌,在打针的时候经常用到我,细菌看见我就跑,哈哈哈 最近,我发现,碘酒除了能消毒之外,还有一个奇妙的现象,我们看看这里有一个馒头,现在加入了碘酒,现在我们看看馒头怎样了?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看一看其他食物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 2、幼儿操作 1)试一试 将碘酒滴到食物上,观察现象 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哪些食物变蓝了 2)记录 哪些食物发生了变蓝的现象,在对应的栏里打勾,教师验证有异议的食物 3)揭示现象 你知道为什么有些食物会变蓝吗?因为他们中都有一样东西叫淀粉,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3、问题解决——运用 1)情景表演 师:灰太狼,为了挣些钱给红太郎和小灰灰买好吃的,动起了歪脑筋,开了一家奶粉超市 灰太狼“快来买呦,便宜浓稠的奶粉,原来,他在有的奶粉罐中放了许多淀粉,这样买可以比超市便宜,所以许多羊村的村民上当买回了家,上了当,结果宝宝营养不良 卫生局的警察叔叔知道后,来进行检查。

幼儿科学小实验:变色的碘

幼儿科学小实验:变色的碘

幼儿科学小实验:变色的碘
幼儿科学小实验:变色的碘
思考:碘酒的颜色遇到燃烧的火柴时,会有变化吗?
材料:带盖的玻璃瓶1个、碘酒1瓶、火柴1盒、水少许
步骤:
1玻璃瓶中倒入30毫升左右的水。

2在水中加入二、三滴的碘酒,观察颜色。

3同时使用2-3根火柴,点燃后立即放入瓶中燃烧,并用瓶盖盖住瓶口。

4摇晃瓶子,观察颜色的变化。

讲解:
1、液的颜色是棕色的。

2、火柴的烟雾可以使碘变成无色的碘离子,所以瓶子中的碘酒溶液会变成无色透明的水溶液。

创造:火柴中含有一些易燃物质,当你点燃火柴时,除了火光,是否闻到异味呢?会带来什么样的污染呢?
编辑:elain。

碘伏变色实验作文

碘伏变色实验作文

碘伏变色实验作文前段时间,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我突然对化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想来想去,决定从一个简单又有趣的碘伏变色实验开始我的“科学探索之旅”。

说干就干,我风风火火地跑到小区门口的药店,买了一瓶碘伏和一小包维生素 C 片。

回到家,我像个即将出征的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地把各种工具摆了一桌子:一次性杯子、筷子、勺子,还有那瓶刚买回来的碘伏和维生素 C 片。

实验开始啦!我先往一次性杯子里倒了差不多小半杯的碘伏,那深棕色的液体在杯子里荡漾着,看起来有点神秘莫测。

我盯着杯子,心里暗暗想:“这玩意儿能变色?”紧接着,我小心翼翼地用勺子舀了一点点维生素 C 片的粉末,轻轻地撒进碘伏里。

刚开始,啥变化也没有,我心里有点着急,“咋回事啊?难道是我操作不对?”就在我满心疑惑的时候,奇迹发生了!只见杯子里深棕色的碘伏开始慢慢地变浅,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魔法手在慢慢给它褪色一样。

我瞪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杯子,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

那颜色变得越来越浅,从深棕色变成了浅棕色,又从浅棕色变成了淡黄色。

“哇塞,太神奇了!”我忍不住叫出声来。

我拿起筷子,在杯子里轻轻搅拌了几下。

随着我的搅拌,杯子里的液体颜色变得更加均匀,而且变得更淡了。

此时的碘伏已经几乎变成了无色透明的液体,和刚开始那深棕色的模样简直是天壤之别。

我兴奋得手舞足蹈,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可是,我还没高兴多久,新的问题就来了:这到底是为啥会变色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赶紧打开电脑,上网查资料。

原来啊,碘伏是一种强氧化剂,而维生素 C 是一种还原剂。

当维生素 C 遇到碘伏时,就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把碘伏中的碘分子还原成碘离子,所以碘伏的颜色就会逐渐消失。

弄明白了原理,我心里那叫一个美啊!这感觉就像是解开了一道超级难的谜题。

通过这次碘伏变色实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化学的神奇和魅力。

以前总觉得化学是那些枯燥的公式和复杂的实验,现在才发现,原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探索,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幼儿园中班科学变色的碘教案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变色的碘教案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变色的碘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奇妙的颜色变化》,具体内容包括:认识碘,观察碘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变化,通过实验了解碘的特性和科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碘的基本特性,知道碘在不同溶剂中会发生变化。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交流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碘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变化。

难点: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思考,理解碘颜色变化的科学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碘粉、酒精、水、白纸、滴管、实验器材等。

学具:记录表、画笔、水彩颜料、调色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张白纸,上面滴有碘水,让幼儿观察纸上的颜色变化,引发幼儿兴趣。

2.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碘的基本特性,以及碘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变化。

3. 实验操作(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碘在酒精、水中的颜色变化,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白纸和碘水,让幼儿自己操作,观察颜色变化,并分享实验结果。

6. 互动游戏(10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找不同”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碘的特性2. 碘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变化3. 科学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颜色变化,记录下来并与家长分享。

2. 答案:无固定答案,鼓励幼儿观察、思考、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了碘的特性和颜色变化,但部分幼儿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观察不仔细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颜色变化现象,如蔬菜水果的颜色变化、衣服的颜色变化等,让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2. 幼儿观察和记录能力的培养3. 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讨论4. 作业设计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1. 教师在实验前向幼儿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变色的碘实验

变色的碘实验

让文章更有趣味。)
小魔术——变色的碘
点评: 1. 层层铺垫。开篇就说老师要给大家变个魔术,勾起 了读者的好奇心。但是小作者并不是马上就过渡到对魔 术过程的描写,而是慢慢介绍魔术前的准备工作,慢慢 铺成,进一步勾起读者兴趣。
2. 观察细致。从实验开始前的准备到真正做实验的步
骤,还有看到实验现象后同学们的反映,小作者都有详 细的描述,若是没有对这些事物的详细观察,是不会做
到这点,并让读者有身临 巧设悬念。文章开篇便说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现象, 设置悬念,让人对下文产生莫大的兴趣。
2. 由事到理,感悟真切。因为一场奇特的科学实验,
小作者对其原理产生了好奇,就开始动手翻阅资料进 行查证,最后终于在老师那里得到证实:自己了解到
的原理是正确的,从而感悟出要留心观察生活,积极
小作者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一步一步地把实验过程记叙得有条 有理,关键步骤的叙述具体细致,让人一看就明白。
2. 观察要深入。这就要求我们细致地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除了观察实验本身的细微变化,还应该观察老师的神情、动作的变 化,以及同学们表情的变化。 比如下面这个段落:
实验开始了。老师自信地拿起手帕,点燃后放进小铁桶里, 火熊熊地烧着。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火光,都为这条漂亮的 手帕感到惋惜。老师满不在乎地看着小铁桶,好一副稳坐钓鱼 台的架势。一会儿,她胸有成竹地走上去用盖子罩住铁桶。火 熄灭后,老师拿出手帕,手帕还是那样漂亮,完好无损。同学 们惊讶地说:“真奇怪啊!”(《烧不坏的手帕》) 小作者以老师的实验过程为对象,观察细致,叙述有条理。 3. 观察与联想相结合。建立在观察之上的联想,能使文章生 动传神。丰富的联想,能让静止的画面“活起来”,使瞬间的 情景“动”起来,从而增添文章的活力。

碘酒变色实验

碘酒变色实验

碘酒变色实验
作者:***
来源:《阅读(科学探秘)》2021年第10期
實验材料:
玻璃杯,维生素C药片,碘酒,滴管,搅拌棒。

实验步骤:
1.取一个玻璃杯,往杯中倒入半杯清水。

2.用滴管吸取5ml的碘酒溶液,滴入玻璃杯中。

3.取一粒维生素C药片放入另一个玻璃杯中,并往杯中倒入少量清水,用搅拌棒将维生素C药片捣碎并搅拌均匀,配置成维生素C溶液。

4.将配制好的维生素C溶液倒入碘酒溶液中,观察碘酒溶液的颜色变化。

5.碘酒溶液呈棕色,维生素C溶液呈浅白色,当两者混合在一起后,混合溶液变成淡黄色。

科学原理:
碘酒又称碘酊,是一种消毒液,颜色呈棕色,具有强氧化性;维生素C颜色为白色,具有还原性。

碘酒与维生素C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产物是脱氢抗坏血酸(黄色)和碘化氢(无色),所以混合溶液的颜色从棕色变为淡黄色。

碘酊实验报告

碘酊实验报告

篇一:碘酒五变色实验报告·实验题目:碘酒五变色·组长:邹江南·组员及分工:操作人员——张伟航记录人员——陈宇韬摄像人员——刘欣益·实验仪器和药品:量筒、烧杯、玻璃棒、电子天平、称量纸、带盖广口瓶、胶头滴管、6mol/l氢氧化钠、火柴、碘、碘化钾、无水乙醇、双氧水、饼干屑、稀硫酸·实验设计方案:步骤一:配制碘酒溶液称取2g碘、1.5g碘化钾,用75%乙醇溶解、稀释到100ml,得到碘酒溶液。

步骤二:无色变为啤酒色在带盖广口瓶中加入1oml水,再滴加2~4滴碘酒,无色的水变成啤酒色。

步骤三:啤酒色消失取几根火柴,把火柴头靠在一起,划燃后迅速把这束火柴插入广口瓶内。

等火柴头在瓶内的液面上燃尽后取出火柴杆,盖上盖子,振荡瓶内溶液。

片刻后啤酒色变成无色透明。

步骤四:溶液恢复棕黄的啤酒色继续向广口瓶内加入少量双氧水,溶液呈现浅棕黄的啤酒色(如果变色不明显,可以滴加几滴稀硫酸)。

步骤五:溶液啤酒色变深蓝色再向广口瓶内加入少量饼干屑,略摇晃一下瓶子,溶液变成深蓝色。

步骤六:溶液深蓝色变浊白色向广口瓶内加入4毫升6mol/l氢氧化钠,略振荡一下,深蓝色褪尽,溶液变成浊白色。

·实验结果分析:1、火柴头里含有硫磺、氯酸钾等,划燃火柴头后会产生少量二氧化硫气体。

在碘酒溶液中,单质碘跟二氧化硫反应,生成无色的氢碘酸,于是啤酒色退去。

i2+so2+2h2o===h2so4+2hi2、氢碘酸遇双氧水后被氧化而又析出单质碘,于是溶液啤酒色恢复。

2hi+h2o2===i2+2h2o若反应现象不明显,可加入稀硫酸,增大反应物氢离子的浓度,加速反应向生成碘单质的方向进行。

3、饼干屑中含有淀粉。

碘遇淀粉变蓝,故溶液变蓝。

4、单质碘遇氢氧化钠,会发生歧化反应而生成无色的物质,故溶液蓝色消失。

而溶液的浑浊是因为饼干屑造成的。

3i2+6naoh====naio3+5nai+3h2o·实验反思:1、实验非常成功,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们选取了适宜的起始反应液(1oml水,而不是20ml或其它剂量),这样既不会因为剂量过多导致现象不明显,也不会因为过少而导致操作不便(如步骤三要求火柴伸入至液面)或现象不明显。

关于碘酒的几个科学小实验

关于碘酒的几个科学小实验

关于碘酒的几个科学小实验碘酒是一种常见的外用消毒药品,常被用于清洁伤口、预防感染。

除了常规的消毒作用,碘酒还有一些其他有趣的科学实验可以进行。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几个关于碘酒的科学小实验。

一、碘酒的颜色变化实验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碗和一些淀粉粉末。

2. 将一小部分碘酒倒入碗中。

3. 将适量的淀粉粉末撒入碗中的碘酒中。

4. 观察碗中的溶液。

实验原理:淀粉与碘酒中的碘发生反应,生成蓝黑色的复合物。

这是一种指示剂反应,可以用来检测碘酒的浓度。

二、碘酒的抗氧化实验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透明的杯子,分别倒入一定量的碘酒。

2. 在一个杯子中加入一小块苹果。

3. 观察两个杯子中溶液的变化。

实验原理:苹果中的酶可以催化碘酒中的碘与水反应,生成碘化淀粉,从而使溶液变为蓝黑色。

这是一种抗氧化实验,可以用来观察食物中的抗氧化剂的作用。

三、碘酒的杀菌实验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培养皿,分别倒入一定量的琼脂培养基。

2. 在一个培养皿中滴入一滴碘酒。

3. 在另一个培养皿中不加碘酒。

4. 将两个培养皿放置在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

5. 观察两个培养皿中细菌生长的情况。

实验原理:碘酒具有杀菌作用,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

这个实验可以用来观察碘酒对细菌的杀菌效果。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碘酒的一些性质和用途。

碘酒不仅仅是一种常见的消毒药品,还可以进行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

希望这些实验能够激发你对科学的兴趣,同时也提醒大家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遵循实验室规范。

幼儿园中班科学变色的碘教案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变色的碘教案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变色的碘教案反思活动过程:1、猜一猜小朋友们看,我这有一张画,你们看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 这里有一种神奇的药水,现在我把它喷上去,这次你们看到了吗?(看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幼儿自己猜)到底是怎么回事?等一会我们就会找到答案了。

2、做一做(1)你想成为魔术师吗?我们每组都有神奇的魔术水,除了魔术水,还有什么呢?(浆糊、棉签)咦,这些浆糊和棉签有什么用呀?(引导幼儿大胆探索:知道享用棉签蘸浆糊在白纸上绘出自己喜欢的线条或者图案)(2)让幼儿用浆糊绘出图画,再用碘酒喷出来,请小朋友们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幼儿探索实验我们做完了,你们知道这幅画中藏着什么秘密吗?小结:浆糊里有一种物质教淀粉,淀粉师白颜色的,所以用浆糊画画看不出来,而喷壶里装有碘酒魔术水,淀粉遇到碘酒后,就会变成其他的颜色,所以我们就能看到画的内容了。

活动目标:1、通过实验知道淀粉遇碘会变颜色;2、能按要求尝试科学实验;3、体验科学实验的趣味性;活动准备:碘酒、水、喷壶若干、棉签、浆糊教学反思:一、选材生活化。

新《纲要》科学领域中内容与要求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各种颜色有着比较多的接触和感知。

但对各种颜色的变化,还是不够清晰。

因此,我选取了幼儿日常生活中特别熟识的、变化明显的颜色来组织活动。

单纯的讲解颜色的变化很难让幼儿理解和把握。

在《会变的颜色》活动中,我设计了有关颜色的试验,通过让幼儿动手来尝试发觉颜色的变化。

二、让幼儿在探索中学习,在体验中得到欢乐。

我认为幼儿的主动探究与学习是从问题开头的。

因此活动中,我抛给幼儿一个能引起幼儿探究兴趣的问题。

以老师的一个变颜色的魔术,引发幼儿对颜色发自内心的兴趣,积极想方法解决问题。

幼儿只有猜想,没有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是无法获得发展的。

因此,我为幼儿创设相应的物质条件,如:红、黄、蓝三种颜料、透明小塑料杯、棉签、未涂色的图片等。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面粉变蓝实验材料:碘酒、面粉、小碗、筷子、盘子、开水。

实验步骤:1.把少许面粉放在小碗里,加一点水用筷子搅拌。

2.在倒上开水,搅拌。

3.待冷却后,取一点放在盘里,在滴上几滴碘酒。

4.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面粉变成蓝色了。

实验结果:这说明面粉中有淀粉。

提取面粉中的蛋白质实验材料:100克面粉、粗布一块、面盆等。

实验步骤:1.在面粉中加入适量的水,把面粉和成面团。

2.双手揉搓面粉约10分钟。

3.用粗布将面团包起来,浸在水中不断揉搓,会有白色面粉末从布中渗出。

最后布中留下粘性很强的胶状物,俗称面筋,这就是面粉中的蛋白质。

溶解实验实验目的:认识溶解的特点,理解溶解的意义。

实验材料:三个烧杯、玻璃棒、钥匙、食盐、高锰酸钾、沙子。

实验过程:1.先在三个烧杯中倒入约三分之二的清水。

2.用钥匙分别取适量的食盐、高锰酸钾、沙子,先观察这三种材料的形状、颜色等,再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

再搅拌时,要注意按顺时针方向,玻璃棒不要碰触玻璃杯的杯壁。

3.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在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食盐、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看不见了,沙子在水中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象食盐、高锰酸钾那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的分散在水里,不会自行沉降下来,这种现象叫溶解。

像沙子在水中那样,无论怎么搅拌,仍然没有变化,这种现象叫做不溶解。

不同材料的溶解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判断不同才料在水中是否溶解。

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洗衣粉、黏土、木屑。

实验过程:1.先在烧杯中分别倒入约三分之二的清水。

2.用钥匙取适量的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洗衣粉、黏土、木屑,分别放入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

再搅拌时,要注意按顺时针方向,玻璃棒不要碰触玻璃杯的杯壁。

3.搅拌后,静置一会儿,观察溶解的情况。

实验现象:小苏打、洗衣粉能在水中溶解,面粉、食用油、粉笔末、黏土、木屑不能在水中溶解。

物体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杯、药匙、冰糖、小锤、冷水、热水、白砂糖(食盐)实验过程:实验一: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

变色的碘实验作文350字

变色的碘实验作文350字

变色的碘实验作文350字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个超酷的实验——碘变色了!
那天阳光正好,我在桌子上摆了个透明小烧杯,里面装了淡黄
色的碘液。

我随手滴了几滴淀粉进去,哇塞!那液体立马变成了深
蓝色,跟变魔术似的。

我好奇地摸了下烧杯,哎哟,冰凉凉的,跟夏天的冰淇淋似的。

我轻轻碰了下液体,它好像还在跟我说悄悄话呢,说它其实是个变
色高手。

然后我又放了片维生素C进去,你猜怎么着?那蓝色液体竟然
开始慢慢变回透明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简直是奇迹啊!
最后我看着那烧杯,心里想,这科学也太牛了吧!碘和淀粉一
碰就变色,再放点维生素C又能变回来。

看来我得好好学学,说不
定以后我也能成为科学家呢!。

碘液反应实验报告

碘液反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碘液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熟悉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3. 通过实验,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级数和反应速率常数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碘液反应是指碘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具有特定颜色的溶液。

本实验中,我们选用丙酮作为反应物,与碘液发生反应,生成碘化丙酮溶液。

根据比尔定律,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中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测定溶液的吸光度,计算出反应物的浓度,进而得到反应速率、反应级数和反应速率常数。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光光度计、锥形瓶、移液管、滴定管、计时器、搅拌器、吸管、烧杯等。

2. 试剂:碘液、丙酮、盐酸、氢氧化钠、硫酸、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反应溶液:将一定体积的丙酮溶液加入锥形瓶中,用移液管加入一定体积的碘液,搅拌均匀,记录反应时间。

2. 测定吸光度:将反应溶液置于分光光度计中,用蒸馏水作空白,测定溶液的吸光度。

3. 计算反应速率:根据比尔定律,计算反应溶液中碘的浓度,进而得到反应速率。

4. 改变反应条件:改变丙酮的浓度、温度、催化剂等,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观察反应速率的变化。

5. 分析数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的关系图,分析反应级数和反应速率常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反应速率与丙酮的浓度呈正比,说明丙酮是反应物,反应级数为1。

2. 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逐渐加快,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3. 反应速率与催化剂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加入催化剂后,反应速率明显加快,说明催化剂对反应有促进作用。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碘液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熟悉了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加深了对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级数和反应速率常数的理解。

同时,我们还发现,反应条件对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变色的碘实验作文350字

变色的碘实验作文350字

今天,我就发现桌上放了一个玻璃杯和一瓶碘伏,和一盒火柴,我还以为是谁受伤了呢。

等老师一起课我才知道了,这节课要做的实验,叫《变色的碘》,老师说着就开始做了起来,老师在玻璃杯里倒了少许的水,然后再把碘伏滴上五六滴进去,碘伏开始扩散,像一条条小鱼一样,轻轻一晃,水就成了淡淡的棕色,在灯光的照射之下变得晶莹剔透,美丽极了, 然后老师拿出三四根火柴点燃之后,迅速放到水里头,两者接触的一刹那火柴就灭了。

然后迅速盖上盖子,再等了一会儿,杯子里就有了像纱巾一样的烟雾,铺满了整个玻璃杯,薄薄的,淡淡的,像梦一样。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老师把杯子举起来轻轻地摇了摇,溶液一下子又过了一会儿,老师神秘的笑了笑,像刘谦一样说:变成了透明的。

我们张大了嘴巴,瞪大了眼睛,很是惊讶。

老师又让我们试,我和几个男生就去了。

我先滴了几滴碘酒在装有水的杯子里,我晃了晃,一看成浅棕色的了,这好像我最爱喝的果啤一般,真想尝一尝。

这时我一看,一个男生划火柴老是失败,我赶紧抢过来说:“我来吧。

”他就给我了,我拿出三四根火柴同时划着,我立即扔了进去,他也迅速盖了盖子,明明玻璃杯里面有烟,但无论我们怎么摇他,杯里的溶液都不变色我们不服气,换着人摇晃着,但也不能改变什么,到了最后我才知道是础伏放多了。

实验过后,我觉得很有意思,只要多动手多看,就能发现更多科学现象。

有趣的实验日记400字-变色的碘

有趣的实验日记400字-变色的碘

有趣的实验日记400字-变色的碘今天在神笔作文教室里,我们和老师要变个小魔术-变色的碘。

老师说:“谁想来做这个实验?”同学们都把手举高,最后老师讲选了我。

只见老师拿出一杯水、一个玻璃瓶、一个针管、碘酒做了一遍后,又到了十毫升碘酒,然后请我来做。

我仔细回忆实验过程,把十毫升的水倒入玻璃瓶,然后拿上针管吸了少量的碘酒,往水玻璃瓶中滴了两到三滴,同学们很好奇,全部都跑了过来。

我摇了摇瓶子里的水放在了桌子上,同学们都把嘴张得大大的,足以放下一个苹果,眼睛瞪得圆圆的,看着玻璃瓶像是在看金银财宝一样。

“哇,哇,好神奇啊!”同学们发出了一声声的赞叹,那杯水变成了淡黄色。

正当我拿起在桌上的火柴时同学们都散开了,第一排的两个同学跑到了最后一排,同学们哈哈大笑:“哈哈,胆小鬼,你们两个好胆小啊!哈哈。

”我拿出火柴正要点燃时,有人说:“等一下,等一下,我还没有准备好,不要爆到我的头。

”只见他用手抱着头。

还有人用手护着脸:“我不要毁容啊”!我慢慢点燃的火柴放入淡黄色的水中,快速盖上盖子摇了摇,嘴里面嘟囔着天:“天灵灵地灵灵,各路神仙快显灵。

”只见淡黄色的水变成了透明色了,同学们都说真的神仙显灵了。

老师见我们好奇的样子,告诉了我们原理:原来火柴的烟雾可以使碘变成无色的碘离子,所以使碘酒的溶液就变成无色的水溶了。

这次实验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科学道理,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

宝鸡神笔创新作文五年级刘树清指导老师:袁红芳点评:作文以详尽的描写把一场有趣的实验课还原了出来,通过描写看到了老师故作神秘状,有的同学的夸张惊恐和明白原理之后的恍然大悟,全文始终围绕着主题,达到了烘托主题的效果,表现力很好。

变颜色_小实验报告(3篇)

变颜色_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之间的区别。

2. 探究某些物质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颜色变化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利用了以下几种化学物质:酚酞、石蕊、甲基橙、高锰酸钾、碘化钾等。

这些物质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颜色变化,从而实现实验目的。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酚酞、石蕊、甲基橙、高锰酸钾、碘化钾、氢氧化钠、稀盐酸、蒸馏水、试管、滴管等。

2. 实验仪器:酒精灯、试管架、铁架台、烧杯、玻璃棒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酚酞、石蕊、甲基橙、高锰酸钾、碘化钾等物质分别装入试管中。

2. 分别向装有不同物质的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

3. 向装有酚酞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4. 向装有石蕊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观察颜色变化。

5. 向装有甲基橙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6. 向装有高锰酸钾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碘化钾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7. 用酒精灯加热装有高锰酸钾的试管,观察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酚酞遇氢氧化钠溶液变红,说明酚酞在碱性条件下呈现红色。

2. 石蕊遇稀盐酸变红,说明石蕊在酸性条件下呈现红色。

3. 甲基橙遇氢氧化钠溶液变红,说明甲基橙在碱性条件下呈现红色。

4. 高锰酸钾遇碘化钾溶液变紫,说明高锰酸钾与碘化钾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紫色物质。

5. 加热高锰酸钾,颜色加深,说明加热可以促进高锰酸钾的分解,产生更多的紫色物质。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变颜色小实验的目的,验证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之间的区别。

2.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酚酞、石蕊、甲基橙、高锰酸钾等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颜色变化现象。

3. 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到有害物质。

2. 实验操作要规范,避免实验结果出现误差。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碘酒》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碘酒》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碘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第5册,第3章节《神奇的颜色变化》。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碘酒的特性,观察碘酒与不同物质的反应,探索颜色变化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碘酒的颜色和特性,掌握碘酒与淀粉反应的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碘酒与淀粉反应的原理。

2. 教学重点:观察碘酒的颜色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碘酒、淀粉、滴管、试管、烧杯、托盘、实验桌。

2. 学具:每组一份碘酒、淀粉、滴管、试管、小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瓶碘酒,引导幼儿观察碘酒的颜色,激发幼儿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1)介绍碘酒的特性和用途。

(2)讲解碘酒与淀粉反应的原理。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碘酒与淀粉的反应。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疑问。

(2)启发幼儿思考:除了淀粉,还有哪些物质能与碘酒发生反应?5. 课后分享(5分钟)幼儿分享实验过程中的趣事,培养合作、分享的品质。

六、板书设计1. 碘酒的颜色:深棕色2. 碘酒的用途:消毒、杀菌3. 碘酒与淀粉反应:变蓝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厨房中的淀粉类食物,与家长一起进行碘酒实验。

2. 答案:实验中,碘酒与淀粉反应,颜色变为蓝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直观地观察到碘酒与淀粉的反应,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安全使用碘酒,防止误食。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探索其他物质与碘酒的反应,如维生素C、蛋白质等,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题目:碘酒五变色
·组长:邹江南
·组员及分工:操作人员——张伟航
记录人员——陈宇韬
摄像人员——刘欣益
·实验仪器和药品:
量筒、烧杯、玻璃棒、电子天平、称量纸、带盖广口瓶、胶头滴管、6mol/L氢氧化钠、火柴、碘、碘化钾、无水乙醇、双氧水、饼干屑、稀硫酸
·实验设计方案:
步骤一:配制碘酒溶液
称取2g碘、1.5g碘化钾,用75%乙醇溶解、稀释到100mL,得到碘酒溶液。

步骤二:无色变为啤酒色
在带盖广口瓶中加入1OmL水,再滴加2~4滴碘酒,无色的水变成啤酒色。

步骤三:啤酒色消失
取几根火柴,把火柴头靠在一起,划燃后迅速把这束火柴插入广
口瓶内。

等火柴头在瓶内的液面上燃尽后取出火柴杆,盖上盖子,
振荡瓶内溶液。

片刻后啤酒色变成无色透明。

步骤四:溶液恢复棕黄的啤酒色
继续向广口瓶内加入少量双氧水,溶液呈现浅棕黄的啤酒色(如
果变色不明显,可以滴加几滴稀硫酸)。

步骤五:溶液啤酒色变深蓝色
再向广口瓶内加入少量饼干屑,略摇晃一下瓶子,溶液变成深蓝色。

步骤六:溶液深蓝色变浊白色
向广口瓶内加入4毫升6mol/L氢氧化钠,略振荡一下,深蓝色
褪尽,溶液变成浊白色。

·实验结果分析:
1、火柴头里含有硫磺、氯酸钾等,划燃火柴头后会产生少量二氧
化硫气体。

在碘酒溶液中,单质碘跟二氧化硫反应,生成无色的氢碘酸,于是啤酒色退去。

I2+SO2+2H2O===H2SO4+2HI
2、氢碘酸遇双氧水后被氧化而又析出单质碘,于是溶液啤酒色恢
复。

2HI+H2O2===I2+2H2O
若反应现象不明显,可加入稀硫酸,增大反应物氢离子的浓度,加速反应向生成碘单质的方向进行。

3、饼干屑中含有淀粉。

碘遇淀粉变蓝,故溶液变蓝。

4、单质碘遇氢氧化钠,会发生歧化反应而生成无色的物质,
故溶液蓝色消失。

而溶液的浑浊是因为饼干屑造成的。

3I2+6NaOH====NaIO3+5NaI+3H2O
·实验反思:
1、实验非常成功,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们选取了适宜
的起始反应液(1OmL水,而不是20mL或其它剂量),这
样既不会因为剂量过多导致现象不明显,也不会因为过
少而导致操作不便(如步骤三要求火柴伸入至液面)或
现象不明显。

2、实验操作时部分组员尚不熟悉实验的步骤,经常要查看
方案,影响了实验的效率。

因此今后做实验前务必要在
脑海里先“过一遍试验流程的电影”,这样应该会大大
地提高效率和成功率。

3、我们的操作过程也有不妥当的地方。

如一开始一心想尽
快完成实验,器具还没准备完全,就去称量碘化钾,以
致器具准备完成、要配制碘酒时,碘化钾经潮解了。


也警醒了我们,化学实验室一个严谨的过程,实验前必
须要充分地准备及规划,而且切记不能心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