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教案

合集下载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此次教学设计的主题为《管仲列传》教学,属于苏教版高二选修课程,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管仲列传》这部古典文学巨著,进而懂得“明断是非,见利思义”的道理,培养学生民主、法制的观念、善于分析、自觉实践,提高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水平。

一、教学目标:1.了解《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及其生平。

2.理解《管仲列传》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

3.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组织合作能力。

4.加强对法律、制度、文化、伦理等方面的认识。

5.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批判的眼光。

二、教学内容:1.《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及其生平。

2.如何分析并理解《管仲列传》中的文化、法律、制度、伦理等方面。

3.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详细的课件、PPT等多媒体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脉络和重点内容。

2.小组讨论法:设置小组话题,让学生参与、发言,促进学生思维开阔和组织合作精神。

3.案例教学法:根据《管仲列传》和周围社会的实际案例运用,让学生理解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程序:1.导入环节:用文化、法律、制度、伦理等方面的PPT,介绍《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讲授环节:以《管仲列传》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为核心,让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

3.小组讨论环节:分别分组,让学生以“法律与制度,读世界,伦理与古今”为话题,组织小组轮流开展讨论,查找和总结彼此的思考方式和建议,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和分享。

4.案例教学环节:结合周围社会和同学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解决与实践操作,探讨并演示法律、制度、文化、伦理等方面常见的内涵与实践。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每节课结束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初步梳理和评估。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第一章:管仲生平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管仲的生平背景和主要事迹。

理解管仲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历史意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管仲的出生地和家庭背景。

讲述管仲年轻时的经历和成长过程。

简述管仲在齐国的政治改革和成就。

1.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管仲列传》的相关内容。

教师进行讲解和解读,提供详细的信息和背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管仲生平的理解和感受。

1.4 教学评估学生完成一份关于管仲生平的阅读笔记。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展示对管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管仲的政治改革2.1 教学目标了解管仲在齐国的政治改革内容和影响。

分析管仲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管仲的政治改革措施,如选拔人才、减轻赋税等。

分析管仲的政治改革对齐国的影响和成就。

探讨管仲的政治思想和与其他思想家的比较。

2.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管仲列传》中关于管仲政治改革的部分。

教师进行讲解和解读,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管仲的政治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2.4 教学评估学生完成一份关于管仲政治改革的分析报告。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展示对管仲政治改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管仲的经济政策3.1 教学目标了解管仲在经济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分析管仲的经济政策对齐国的影响和成就。

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知识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管仲在经济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如发展农业、鼓励商业等。

分析管仲的经济政策对齐国的发展和繁荣的影响。

探讨管仲的经济思想与其他经济学家的比较。

3.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管仲列传》中关于管仲经济政策的部分。

教师进行讲解和解读,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管仲的经济政策的意义和影响。

3.4 教学评估学生完成一份关于管仲经济政策的分析报告。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展示对管仲经济政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四章:管仲的军事才能4.1 教学目标了解管仲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和成就。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一、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管仲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贡献。

分析《管仲列传》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从管仲的经历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2、教学重难点重点:管仲的主要事迹和政治才能的理解。

难点:文中复杂的文言文语法和词汇的掌握。

关键:如何引导学生对管仲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探究法4、教学资源教材《史记》中的《管仲列传》原文。

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文献。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11 教学过程111 导入通过讲述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管仲这一重要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2 作者与作品介绍简单介绍司马迁和《史记》,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113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管仲列传》,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114 字词讲解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115 文意疏通教师逐句翻译讲解课文,确保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116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从管仲的经历中分析其性格特点和政治才能。

117 写作技巧探讨分析文中的叙事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语言特色等。

118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管仲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评价管仲的为人和其在历史上的地位?119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1110 布置作业背诵文中的重点段落。

写一篇关于管仲的人物评价短文。

12 教学评估12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22 作业批改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辅导。

123 测验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和对管仲事迹的理解程度。

124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建议,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13 教学注意事项13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132 激发学生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管仲列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管仲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品质。

学会欣赏古代传记文学的语言美和人物描写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管仲的忠诚、智慧、勇敢和爱国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管仲列传》原文阅读与解析。

相关古代注释、评论和研究成果的引入。

2.2 教学重点: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和军事才能。

文中表现管仲人物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动作刻画。

2.3 教学难点:古代汉语词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对管仲人物形象和传主思想内涵的深入剖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管仲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管仲列传》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管仲在中华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管仲列传》,理解文意,体会语言美。

教师提供学习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品质。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欣赏古代传记文学的语言特点和人物描写技巧。

3.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文中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的理解和运用。

4.3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练习和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管仲列传》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管仲列传》原文及相关注释、评论和研究成果。

5.2 辅助材料:与《管仲列传》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古代汉语词典、语法参考书等学习工具。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掌握管仲的一生及其对齐国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管仲的生平事迹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理解管仲的一生。

2. 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对齐国的贡献。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管仲列传》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

2. 引导学生从管仲的生平事迹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以案例分析为主,结合历史背景,深入剖析管仲的生平事迹。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内容:1. 导学:介绍《史记》及《管仲列传》的位置,引导学生了解管仲的生平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管仲列传》,了解管仲的一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管仲的人物形象,分析其对齐国的贡献。

4. 案例分析:深入剖析管仲的政治改革、军事才能及人际关系等。

5. 价值观引导:从管仲的生平事迹中汲取智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管仲列传》中的重要内容,包括管仲的政治改革、军事才能、人际关系等。

3. 案例分析:分析管仲的成功与失败,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管仲的人物形象及其对齐国的贡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总结本节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管仲的重要性和影响。

七、课堂练习:1. 根据《管仲列传》的内容,概括管仲的一生及其对齐国的贡献。

2. 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谈谈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八、课后作业:1. 熟读《管仲列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管仲列传》教案(2021最新汇编)

《管仲列传》教案(2021最新汇编)

《管仲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2、学习管鲍真诚的交往,正确认识文中提及鲍叔牙的作用;3、辩证看待管仲的为人。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串联、讨论探究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

教学重点:“见……于”式被动句,意念被动句,“贫、游、穷、事、以、仕、不肖、死、张、之、因而、修、信”等词。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文中提及鲍叔牙的作用;辩证看待管仲的为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

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

在滚滚滔滔的历史长河里,许多英雄人物就像那洁白的浪花一样,虽然转瞬即逝,但他们盛开过;更像那斜挂青山之上的一抹夕阳,虽然停留得短暂,但他们灿烂过。

是非功过且留给后人评说,因为他们毕竟精彩了自己的人生,精彩了那段历史。

管仲是司马迁通过《史记》为我们呈现的一个“英雄”形象。

同学们在预习时已经通过学案(见后面“附录”)上的“管仲简介”简单了解了这位人物。

那管仲具体怎样,我们今天一起走进《管仲列传》。

二、明确目标。

带着这些目标我们把全文齐读一遍可以吗?三、齐读课文。

四、字词句预习检查并强调。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已而(随即,不久)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既(已经;……以后)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凭借,后省略“之”)霸*九合诸侯,一匡(纠正,使归入正统)天下*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结合76页相关知识强调被动句),鲍叔不以我为不肖(不才,无能)(《红楼梦》中贬贾宝玉的《西江月》有“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召忽死(为动词,为……而死)之(陶渊明《咏荆轲》中“君子死知己,提剑上燕京”)*四维(本义为系物的大绳,“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后比喻准绳、纲纪。

)不张(引申为“宣扬”),国乃灭亡*俗之所欲,因而(顺着来;顺势来)予之*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趁机来)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修复;恢复)召公之政。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第1课时)【导入课文】俗话说:“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刎颈之交”的廉颇和蔺相如,“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世代为人们所仰慕。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司马迁的《管仲列传》,了解“管鲍之交”友谊【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3、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管仲,春秋初齐国政治家。

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

齐桓公即位后,任管仲为相,以主持政务,并尊之为“仲父”。

管仲助桓公以“尊王攘夷”号召诸侯,使桓公成为五霸之首。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二,注音:鲍叔牙()颍上()匡扶()仓廪()齐桓公()少姬()给予()好恶()三,重点实词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2管仲贫困,常欺.鲍叔3鲍叔终善遇..之4鲍叔遂进.管仲5九合.诸候,一匡.天下6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7鲍叔不以我为不肖..8与俗.同好恶9上服度..则六亲固10下令如流水之原.11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四,词类活用1.富国强兵2.管仲既任政相齐:3.管仲因而信之:4.然孔子小之:5.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羞耻6.贵轻重:7,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五,重点虚词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2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3鲍叔不以.我为.贪4以.区区之齐在海滨5俗之.所否,因而去之⑧。

6岂管仲之.谓乎?六,特殊句式•(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2)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3)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4)岂管仲之谓乎?•(5)分财利多自与。

•(6)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7)管仲囚焉。

•(8)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9)不以为言。

•(10)齐桓公以霸。

七,难句翻译指点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管仲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贡献。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3、体会司马迁对管仲的评价和情感态度。

4、引导学生从管仲的经历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管仲的治国策略和成功原因。

2、难点(1)分析司马迁的写人艺术和叙事技巧。

(2)探讨管仲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意。

2、讲解法:讲解文言字词、句式,疏通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管仲的人物形象和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点拨法: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句千古名言大家都耳熟能详,它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之口。

管仲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他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管仲列传》,了解管仲的传奇一生。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司马迁司马迁(约前 145 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 3000 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齐国在管仲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力大增,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的治国思想和策略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司马迁在《史记》中为管仲立传,高度赞扬了他的功绩。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2、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3、学生听读,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文言知识讲解1、实词(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交往(2)鲍叔终善遇之遇:对待(3)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占便宜(4)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已而:不久(5)管仲囚焉囚:被囚禁(6)鲍叔遂进管仲进:推荐(7)九合诸侯合:会盟(8)一匡天下匡:纠正2、虚词(1)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尝:曾经(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于:被(3)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而:表转折(4)管仲既用既:已经3、句式(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动句(2)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判断句(3)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判断句(五)文本分析1、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1)提问: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中,哪些事情体现了鲍叔牙对管仲的理解和支持?(2)学生思考并回答。

《管仲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管仲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管仲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管仲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管仲列传》教案教学设计《管仲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的故事。

此文从管仲的成长、从政到辅佐君王,再到被贬出京城,以及最后再次被招回为国家建设立功,全面而深刻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利用这篇故事来教育、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情感素质,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探讨如何通过教案教学设计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教学目标1.了解《管仲列传》的基本情节、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历史观念和文化素养。

2.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个人责任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和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思维敏锐性。

4.通过探究历史人物的生命价值和人生境遇,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拓展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情感智慧。

二、教学流程一、导入环节引导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背景、作者、史料渊源、文化内涵,进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的经历。

它是出自《史记》这部巨著,大家知道《史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编年体通史,它记录了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

”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有一个基本了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二、核心环节1. 让学生分组,对故事中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讨论,并做出汇报。

“我们现在读到的这个故事中有很多人物和事件,我们可以按照小组分工的方式,将这些人物和事件分开来研究,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在此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对书中人物、事件、文化内涵的讨论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通过问题解析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故事背后蕴含的价值理念。

“这个故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那就是关于人生的追求和价值。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管仲列传》的背景及作者司马迁;(2)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理解管仲的一生及其功绩;(3)能够分析管仲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及口头表达能力;(3)通过课堂讲解,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尊重历史,正确认识历史人物;(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3)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管仲的一生及其功绩;(2)管仲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2)对管仲改革意义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史记》及作者司马迁;(2)介绍管仲的生平及历史地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分析管仲的一生及其功绩;(2)讲解管仲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4. 分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管仲列传》;2. 分析管仲改革的成功原因及其对当代的启示;3. 写一篇关于管仲的人物评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翻译和背诵情况;3. 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引入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仲的生活环境及其历史地位。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案例分析:以管仲的改革措施为例,让学生了解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4. 比较分析:将管仲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管仲的贡献。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管仲列传教案一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专题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管仲和他的才能以及从政成功的原因。

时间设定:2教时第1教时要点:朗读课文,理解内容,积累文言知识过程:一、导入初中课文《隆中对》中有一段话是说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经常自比乐毅、管仲,“时人莫之许也”,今天我们学《管仲列传》,看看管仲是个怎样的人物。

二、朗读课文1、注意读音鲍()仓廪()匡()曹沫()[读音mei四声]3、指名朗读三、理解第1段1、自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并和同学沟通游——常欺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管仲囚焉——遂进管仲——以霸——一匡天下2、班级沟通(游——交往常欺鲍叔——欺诈,指管仲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分利时欺骗对方而多拿钱。

终善遇之——始终友好地对待他。

言——不把这个事情对外人说。

管仲囚焉——被囚禁。

遂进管仲——举荐。

以霸——因此称霸。

一匡天下——匡扶天下。

)3、指名翻译(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

青年时常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

管仲家境贫困,经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

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四、理解第2段1、自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并和同学沟通尝与鲍叔贾——不以我为贪——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三仕三见逐于君——不肖——三战三走——召忽死之——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2、班级沟通(尝与鲍叔贾——曾经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

不以我为贪——不认为我是贪心。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管仲列传》的相关内容;(2)理解《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作者司马迁以及管仲的生平事迹;(3)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管仲列传》;(2)学会分析管仲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管仲的改革精神和为国家、民族作出的贡献;(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认识到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管仲列传》的内容梗概和文学特点;2. 管仲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3. 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句式结构。

三、教学难点1. 管仲的改革精神和为国家、民族作出的贡献;2. 正确评价管仲的历史地位和影响;3.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管仲列传》的文本、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管仲的生平事迹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管仲列传》,了解其内容梗概,搜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和《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管仲列传》,了解管仲的生平事迹,划出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管仲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评价管仲的历史地位和影响;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管仲列传》的重点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5. 情感教育:讲解管仲的改革精神和为国家、民族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6. 课堂练习:让学生翻译《管仲列传》中的重要句子,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7.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继续深入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查阅其他史书或文学作品中对管仲的评价,与《史记》中的《管仲列传》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不同观点的差异和原因;2. 相关人物介绍:介绍与管仲期的其他历史人物,如齐桓公、鲍叔牙等,分析他们的特点和与管仲的关系;3. 现实意义:讨论管仲的改革精神和为国家、民族作出的贡献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为有用之才。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管仲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和经济才能;(3)能够理解管仲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管仲列传》;(2)通过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探讨管仲改革的成功之道;(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互助互爱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管仲的生平事迹和改革措施;(2)管仲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和经济才能;(3)管仲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管仲改革背后的思想和理念;(2)管仲改革的成功因素及其借鉴意义;(3)如何评价管仲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管仲的生平背景;(2)引发学生对管仲改革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管仲列传》,了解基本情节;(2)引导学生关注管仲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措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管仲改革的成功因素;(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选取管仲改革中的典型事件进行分析;(2)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总结管仲的改革智慧和成功之道。

5. 角色扮演:(1)让学生分组扮演管仲及其相关人物;(2)进行情景模拟,增强学生对管仲改革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思维、团队协作等;4. 角色扮演评价:评价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包括口头表达、表演能力、对改革措施的理解等。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管仲列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1.1.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成语及其含义。

1.1.3 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贡献。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1.2.2 学会欣赏古代传记文学的艺术特色。

1.2.3 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分析文本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管仲的忠诚、智慧、勇敢品质。

1.3.2 学习管仲为国家、民族作出的无私奉献精神。

1.3.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管仲列传》节选。

2.2 教学重点: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理解管仲的历史贡献。

2.3 教学难点:文言文词汇、句式的理解与应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管仲列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3.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

3.2.2 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辅助学习,理解文言文词汇、句式。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

3.3.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3.4 教师讲解3.4.1 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与指导。

3.4.2 详细讲解管仲的历史贡献,阐述其价值意义。

3.5 课堂练习3.5.1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题。

3.5.2 学生互相批改、讨论,提高理解能力。

3.6.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进行拓展思考。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管仲列传》中的重要句子。

4.2 运用文中的成语,写一段话。

4.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对《管仲列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的了解程度。

5.2 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句式的掌握情况。

5.3 学生对管仲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5.4 学生对管仲历史贡献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管仲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言词汇,了解言句式,提高言阅读能力。

2、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3、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重点:积累言词汇,了解言句式,提高言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司马迁为管仲列传的目的及所蕴藏的人才观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工具:电脑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导引:1 学生演示:“()之交”2 揭示题《史记•管仲列传》。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胜的政治家风范。

二、阅读全,学生整体感知全。

(朗读默读)三、结合前预习,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教师点拨。

(讲解法)词类活用•1富国强兵使动:使……富使……强•2管仲既任政相齐:名作动做宰相•3管仲因而信之:使动使……守信用•4然孔子小之:意动以……为小,轻视•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羞意动以……为羞耻意动以……为耻•6贵轻重:以……为贵特殊句式•判断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倒装句•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岂管仲之谓乎?•分财利多自与。

•被动句•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仲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传记人物的重要活动,概括其个性特征,认识作者对他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1.加强对话交流,将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重视学生课前预习。

2.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并用叙议结合的方式,理解和借鉴传记的写法和语言特点,注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突出“文化”研讨的色彩,重点探讨传主的人格、品质、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作者对管仲的评价,体会作者的人本主义精神,学习和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原因,学习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见解和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

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管鲍之交,并分析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原因。

三、教学难点:明白管仲的主张在今天的借鉴意义,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四、教学时数:1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大家都有自己的朋友吧?也都有好朋友是吧?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己呢?古人曾经说过,“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这说明朋友之间只有知心才能算是知己。

也说过“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士为知己者死。

”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知己的可贵,能够拥有一个知己,应该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那么,哪些朋友之间有哪些交往呢?君子之交莫逆之交生死之交忘年之交金兰之交刎颈之交其中有些交往就可以称得上是知己之交。

除了这些还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管仲列传》中的管鲍之交。

2.管仲其人: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他在齐国,凭借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国力大振。

他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内政、外交功勋卓著。

他辅佐桓公一匡天下,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二、检查预习下列选项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颍上(Yǐng)鲍叔(bāo)匡正(kuāng)B.仓廪(lǐn )柯(kē)权衡(quán)C.桓公(huán )不肖(xiào )海滨(bīn)D.召忽(shào )商贾(gǔ)管仲(zhòng)三、研习文本重点词句第一节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游)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欺负,占便宜友好地对待管仲家里穷,处境艰难,经商时常欺负鲍叔,鲍叔始终好好地对待他,不把这件事对外说)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不久侍奉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及.小白立.为桓公(等到登位、即位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鲍叔遂进.管仲(推荐)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已经…以后会盟匡正、纠正管仲(已经)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因为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会盟诸候,完全控制了天下,这都是管仲的谋划。

这句既是对管仲相齐政绩的赞美,也是对鲍叔牙无私举荐人才品格的赞美。

)小结:简介管仲与鲍叔牙二人的交往以及两人的从政情况。

第二节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做买卖给曾经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经常自己多拿)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多次没有才能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吾尝三战三走.(逃跑)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而死)等死,死国可乎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以…为羞以…为耻显扬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耻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鲍叔)小结:记述了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和赞扬。

(管仲深情回顾了与鲍叔牙长期交往的情形,并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高度评价鲍叔牙对自己的友情)第三节管仲既任政相.齐(做相)以区区..之齐在海滨.(小小的水边,近水的地方)故其称.曰(称言、主张)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推行)故论卑而易行..(主张平易)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流通货物(发展贸易),积累财富,使得国家富裕军队强大,与百姓同好恶(民心民德))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粮仓充实了就会讲究礼节,衣服食物充足了就会知道荣辱,居于上位者遵循礼法行事那么六亲自然和睦而关系稳固)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百姓想要的,趁机给他们;百姓所认为不好的,顺应着革除掉。

小结:写管仲在内政方面的政绩。

第四节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他施政,善于将灾祸转变成好事,把失败转化为成功)贵轻重(重视经济发展),慎权衡(谨慎地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向南袭击蔡国,管仲趁机讨伐楚国,责备楚国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修复、恢复)管仲因而信(使……守信用)之,诸侯由是归齐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知道用先给予的方法来取得自己想要的,这是为政的法宝)小结:写管仲在处理君臣关系、处理国与国关系方面的才能。

第五节管仲世所谓(所说的)贤臣,然孔子小(以之为小轻视,看不起)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表估计推测也许、莫非也许(难道)孔子认为周王朝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却不勉励他(称王)建立新朝代,只是称霸吗?)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止不好的,所以君臣之间就能互相亲近)岂管仲之谓乎其李将军之谓也(也许(难道)说的就是管仲吗?这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小结:是司马迁的赞词总的来说,文章写了管仲几个方面的事情。

这两者是什么关系?第一部分(1-2)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

第二部分(3-4)管仲任政相齐政绩显著。

前面侧重鲍叔的知贤荐贤,后面其实是荐贤的结果。

可以说,如果没有鲍叔的知贤荐贤,管仲就没有机会任政相齐施展自己的才能,也不可能做出卓越的政绩。

四、品味佳段:1.析课文第二段从内容(写了那些内容)、感情(表达什么感情)、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传记写作几个角度赏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做战、事君五个方面(管鲍合伙作买卖而管仲图利自我、管仲为鲍叔谋事未成、管仲从政频遭驱逐、管仲参战屡次逃跑、管仲未如召忽般在公子纠被杀后尽忠殉难)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从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

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从语言上看,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从传记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2.分析第二节这节的结构特点:总分总先概述其才能--“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然后以管仲因势利导匡正桓公的三次失误为例,略加评述;最后再次总说其为政特点。

这是非常典型的议论文的论述结构,思路非常清晰,我们在平时的议论文写作中要加以借鉴。

3.课文第五节赏析:这节有几层意思?明确:两层。

一写自己对孔子小视管仲之意的揣摩,表现出司马迁对管仲治国才干的高度肯定,对管仲未能平天下的遗憾。

一写自己对管仲成功原因的推断。

作者引述社会上的成语,对管仲任政相齐的治国方略进行概括,表现了对管仲的赞赏和推崇。

五、问题探究(讨论法)1.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观)主观因素:有“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的施政指导思想(民本思想);管仲是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思想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顺民富民是强本之策,他以“与俗同好恶”为指导思想,围绕“顺民因俗”而展开改革。

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的施政才能。

客观因素(1)朋友知己之情。

好友鲍叔牙的知贤荐贤管鲍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成语)(2)君臣知遇之恩。

齐桓公是一个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君王。

他即位后,不计前嫌,任用曾箭射自己的管仲为相,诚心接纳管仲之计谋。

后来有人進谗言,中伤管仲,齐桓公不仅加以驳斥,而且对管仲更加信任,尊为“仲父”,明确“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

这样,使得管仲能够施展他的聪明才智,作出一番事业。

在君权至上的时代,积极用世的士人想要有所作为,成就非凡事业,关键更在于君主的知与不知、用与不用。

桓公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忘却一箭之仇,深知管仲才干而委之以重任,并且虚心纳谏,而管仲也真能洞悉桓公的心性,勇于进谏,多方劝说,以端正桓公的言行。

《管仲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君臣之间的遇合。

2.《管仲列传》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的怎样的感情?文章虽是替管仲作传,但我们透过文章可以感知到另外两个两个人物:鲍叔牙和齐桓公。

司马迁详叙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点染鲍叔对管仲知贤荐贤,以此礼赞友朋相知的知己之情。

对于明君齐桓公的任人唯贤,也不觉神往。

可见,司马迁对于朋友相知、君臣遇合是极为企盼的。

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喟,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多么希望身边有鲍叔那样的知音!多么希望遇到象齐桓公那样的明君。

在司马迁的人生际遇中,李陵事件是一重大转折。

本于拳拳之忠、款款之愚挺身而出,为李陵辩护,但却换来诬上、下狱的悲惨下场。

司马迁能为素无深交的李陵出面辩诬,然而当他身陷囹圄并且“家贫,货赂(财物)不足以自赎”时,得之于朋友的,却是“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最后腐刑受辱。

司马迁对于友谊的看重与他人对于友道的轻弃,形成鲜明的对比。

司马迁不愿自尽而遭受宫刑,只为完成一生的志业──《史记》的撰作,这分苦心孤诣有谁能懂?众人蔑视轻贱、不能知己的凄凉况味只能独自默默承受。

而在《管晏列传》的管、晏轶事中,司马迁的类似遭遇与情感共鸣实在历历可见。

司马迁基于爱才之心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投降匈奴辩诬,犹如鲍叔推荐待罪之管仲于齐桓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