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黄的合理配伍应用

合集下载

大黄的用法范文

大黄的用法范文

大黄的用法范文大黄(学名:Rheum palmatum L.)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蓼科大黄属。

大黄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之一、大黄可用于治疗便秘、消炎止痛、通过调整气血来治疗病症等。

在中医药中,大黄常用于清热泻火、引导药性下行的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大黄的用法。

1.煎汤服用:将大黄切碎或研磨成粉末,加水煎煮约20-30分钟,去渣后分成若干剂,每剂10-15克,可口服。

这种方法适用于治疗便秘、痈肿疮疖等病症。

2.煮汁饮用:将大黄切碎后加水煮沸,再用文火煮20-30分钟,滤取药液,去渣后饮用。

每次服用10-30克,每天可分2-3次饮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治疗肠风、腹痛、寒热劳欲等病症。

3.煎膏外敷:将大黄切碎后加水煎煮,煮至浓稠后加入草莓霜或红花霜,搅拌均匀后放凉,可用于外敷。

这种方法适用于治疗痈肿疮疖、湿疹瘙痒等病症。

4.研粉或调成膏剂:将大黄研磨成粉末或调配成膏剂,外用于治疗瘰疬、湿疹等病症。

可每天涂抹一次或数次,根据病情和需要调整使用频率和用量。

5.配伍用药:大黄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可起到相互增效的作用。

例如:-大黄与黄连、黄芩等药物配伍,可用于治疗黄疸、胃热呕吐等病症;-大黄与厚朴、枳壳等药物配伍,可用于治疗胃气上逆、呕吐等病症;-大黄与大戟、芒硝等药物配伍,可用于治疗湿热下注、淋病、痈肿疮疖等病症。

与其他草药配伍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剂量和用药方法,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或不良反应。

6.外用艾灸:将大黄研磨成末,将其与艾叶混合,制成大黄艾炷,用于艾灸治疗相关病症。

例如,对于治疗风湿疼痛、关节炎等病症,可在相应穴位上点燃大黄艾炷进行熏灸,起到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的作用。

除了上述常见的使用方法外,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大黄的用法还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但需要注意的是,大黄属于强烈泻下药物,使用时应根据具体病情、体质和医生建议确定使用剂量和方法,避免滥用或不当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三黄(大黄、黄连、黄芩)的11种用法】...

【三黄(大黄、黄连、黄芩)的11种用法】...

【三黄(大黄、黄连、黄芩)的11种用法】...
【组成】川大黄、川黄连、黄芩(泻心汤)
【主治】心胃火炽,迫血妄行,以致吐衄便秘,或三焦积热,目赤口疮,或外科痈肿属于热毒炽盛者。

【临床应用】
一、急性衄血——大黄,黄连,黄芩+茜草
二、肺结核咯血——大黄,黄连,黄芩+茜草,阿胶,小蓟
三、高血压脑病——大黄,黄连,黄芩(急症可用)
四、急性充血性眼病——大黄,黄连,黄芩+生石膏,麻黄
五、舌炎——大黄,黄连,黄芩
六、经行吐衄(倒经)——大黄,黄连,黄芩+怀牛膝,当归
七、湿疮、湿疹——大黄,黄连,黄芩(倍量)
八、充血性头痛——大黄,黄连,黄芩+生石膏
九、急性热痢——大黄,黄连,黄芩+生白芍
十、火毒疮疖——大黄,黄连,黄芩+银花,蝉蜕,赤芍
十一、肝郁化火证——大黄,黄连,黄芩+龙胆草、栀子、柴胡、
滑石。

小议大黄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

小议大黄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

关键词 :大黄;配伍 ;通便 泻下;泻热破瘀 ;表里双解;清热祛邪
D : 1 . 9 9 j i n 1 0 — 3 4 2 1 . 7 0 8 0l 0 3 6 / . s . 0 5 5 0 . 0 2 0 . 4 S
中图分类号 :R 4 . 29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 —3 42 1)70 9 —2 0 550 (0 20 —0 80 2 2 大黄 配牡丹皮 . 大黄苦寒, 泻大肠瘀热 内结, 清解热毒;牡丹皮辛寒, 清热
病 症 。笔者现 以功效 为纲, 以大黄 与多种药物 的配伍为 目, 总
肠痈初起 , 少腹疼痛拒按 , 右 时时发热, 自汗恶寒等 证, 如大 方
结如下 。
1 通便泻下 1 1 大黄配 芒硝 .
大 黄 苦 寒 , 涤 通 下 、攻 击 导 滞 ;芒硝 咸 寒 , 坚 散 结 、润 荡 软
面 热 头 昏 、 口舌 生 疮 , 有 便秘 溲 赤 、 谵 语 狂 妄 的上 、 中二 焦 又 火 热 等 证 , 如凉 膈 散 。 方
然大 黄能监制 巴豆辛热之毒 。两药相配力猛效捷, 急下寒积 为 之 峻剂。临床 常用于治疗猝然心腹胀痛, 痛如锥刺, 气急 口噤, 大便 不通之寒积 急证等 , 方如三物备急丸。 2 泻热破瘀

9 ・ 8
Chii e o r a1 F es J u n of I fo m o o T M n r ati n n C
J .2 l Vo1 1 No uI O 2 .9 .7
小议大黄在方剂 中的配伍 应用
任 小 宁
宝鸡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中 医药 学 系 , 陕西 宝 鸡 7 1 1 203
黄牡丹汤 。

大黄十用(医方荟萃)

大黄十用(医方荟萃)

大黄十用(医方荟萃)1、治疗高血压症:大黄能纠正脂质代谢紊乱,降低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使高密度蛋白明显升高。

用法:生大黄研成粉,每日口服3次,每次3克,连服2个月。

2、治疗急性胰腺炎:用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优于西药。

用法:大黄30。

50克,加开水130~200毫升,浸泡20~30分钟,分3次口服,疗程3~5天,大便保持在每天3—5次。

3、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研究证实,大黄能使血尿素氮和肌苷明显降低,从而起到延缓慢性肾衰的作用。

用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大黄30克水煎,保留灌肠,每日1—2次,每次30~50分钟,10天为1疗程;或大黄60克,加水560毫升,文火煮沸,每日1剂,频服,保持大便呈稀水样。

4、治疗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大黄能改善微循环,具有消炎、止血功能。

用法:大剂量大黄30~40克,幼儿酌减,每月2—3次,水煎服,沸后不超过10分钟。

5、治疗急性肠梗阻:大黄粉冲剂9克,每日2次,一般服药1~3次,即可排气,排便,腹胀,腹痛缓解;胃肠功能恢复。

6、治疗术后肠麻痹:大黄100克;加水100毫升,浸泡后煎煮过滤,待浸液冷至,37摄氏度时进行直肠灌注,保留10~20分钟,每日2~3次。

7、治疗褥疮:生大黄粉、滑石粉各等量混匀;用时先将褥疮洗净拭干,再将药粉撤于褥疮局部,轻者每天1次,重者每天2次。

8、治疗银屑病:以熟大黄6~20克,生大黄3~15克,早晚各煎取药液150毫升左右内服,同时以生、熟大黄各30克,加适量30%乙醇浸泡1周。

去渣取汁100毫升,每日外擦患部1~2次。

9、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大黄(酒炒)18克,水煎服,每日1剂。

10、治疗带状疤疹:用法:生大黄末20克,雄黄6克,用适量的醋调后外敷,每天换药1次;另用大黄泡服,代茶饮,每天10克。

(郭振东)。

大黄药对(2)——升麻配大黄之方剂介绍

大黄药对(2)——升麻配大黄之方剂介绍

大黄药对(2)——升麻配大黄之方剂介绍吴文博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大黄药对小结龙胆草-大黄;黄连-大黄;生地-大黄;大黄-芒硝;大黄-枳实;大黄-栀子;大黄-附子;大黄-石榴皮;大黄-巴豆;牵牛子—大黄;大黄-厚朴;大黄-荆芥;大黄-人参;大黄-肉桂;升麻-大黄;茵陈-大黄;川芎—大黄;丹皮-大黄;赤芍-大黄等等。

升麻配大黄的意义大黄苦寒,气味俱厚,走而不守,荡涤积聚,无所阻碍,抗菌解毒,泻火凉血,逐瘀通经,利胆退黄;升麻体轻升散,升阳散郁,清热解毒,疏风透疹。

大黄以沉降为主,升麻以升散为要。

二药伍用,升降兼备,相反相成,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甚妙。

主治①吐血;②崩漏诸症。

大黄、升麻伍用,善治出血诸症。

治疗清窍出血者,大黄宜酒炒后施用,借酒性之上升,驱瘀热以下。

治吐血(胃出血)者,宜与炒白术伍用。

治便血、尿血、崩漏诸症,升麻宜炒炭施用,以展其升清止血之功。

升麻配大黄的方剂大黄汤《鬼遗》卷三:组成服法:大黄3两,栀子50个,升麻2两,黄芩3两,芒消1两。

上切。

时毒:一男子冬月耳面赤肿,发热口干,脉洪实而便秘,此三阳蕴热症也。

必舍时从症治之,以五利大黄汤一剂便行二次,赤肿稍退,内热稍疏。

又以升麻解毒汤二服,肿消而病愈。

此为用寒远寒之意也。

功能主治痈疽,发背,时毒焮肿赤痛,烦渴便秘,脉实数;年四十已,还强壮,常大患热痈无定处,大小便不通。

升麻大黄汤《伤寒总病论》卷三组成服法:升麻3分,木通3分,白蔹3分,黄芩1两,芍药1两,甘草半两,大黄1两半。

上(口父)咀。

水3升,煮2升半,下大黄煮1升半,温温饮1盏。

利下为度。

功效主治:天行后毒气,手足肿痛欲脱,必作痈脓。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大黄(学名:Rheum palmatum L.)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大黄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

大黄具有明显的泻药作用,主要成分为芦丁、大黄素和酚酸类化合物等。

它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加速食物在肠道中的通过,增加粪便的体积和湿度,从而产生通便作用。

同时,大黄还具有抑制肠道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的作用,可增加肠道腔内液体的分泌,从而进一步促进排便。

因此,大黄被广泛用于治疗便秘和积热等相关疾病。

除了泻药作用外,大黄还具有抗炎作用。

大黄中的大黄素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的能力,能够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白细胞的浸润,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大黄可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

此外,大黄还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大黄中的芦丁和大黄素具有对热毒的清除作用,可以降低体内的炎热程度,减少毒素的累积,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大黄常用于治疗热毒病、湿热病等疾病。

除了上述药理作用外,大黄还具有调理肠道菌群、排毒养颜、消肿止痛等作用。

临床应用方面,大黄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与其他草药进行配伍应用,如与黄连、黄芩等配伍应用可以增强其泻火、清热作用,与白术、茯苓等配伍应用可以改善脾胃湿热症状。

然而,大黄也有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长期过量使用大黄可能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

同时,孕妇、哺乳期女性和腹泻型疾病患者等应慎用大黄。

因此,在使用大黄时需要遵循医嘱,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大黄具有明显的泻药、抗炎和清热解毒等作用,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炎症性肠病、湿热病等疾病。

但使用大黄时需注意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合理使用大黄,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伤寒杂病论》中大黄配伍应用探讨

《伤寒杂病论》中大黄配伍应用探讨

《伤寒杂病论》中大黄配伍应用探讨[摘要] 通过查阅古籍、文献、分析总结《伤寒杂病论》中大黄的应用,探讨大黄配伍规律的辨证特点和临床使用。

《伤寒杂病论》中大黄配伍严谨,应用灵活,值得深入发掘和探讨,并且认真继承,充分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大黄;配伍;辨证;应用[中图分类号] r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c)-0129-02[key words] treatise on febril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rhubarb; compatibility; dialectical; application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本经》谓其“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1]。

大黄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具有泻下攻积、活血袪瘀、清热解毒、利胆退黄、凉血止血等功效,临床应用甚为广泛。

《伤寒杂病论》中除去重复外,两书共计有方剂323首,应用大黄的方剂共34首,占总方剂数的10.5%,足见张仲景对大黄非常重视[2]。

本文从《伤寒杂病论》中寻找以大黄为主的药物配伍规律的辨证性和临床使用。

1 大黄与泻下药配伍1.1 配芒硝大黄苦寒,清泻热毒,用于肠道积滞,大便秘积;芒硝咸寒,软坚润燥。

二者相须为用,攻下之力增强,为大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之主药,主治阳明热结腑实证。

症见热盛便秘,腹胀满,口干,舌苔焦起刺,脉沉实有力。

大承气汤中用厚朴、枳实以行气除满,调胃承气汤则佐甘草缓急和中,通便而不伤胃气。

大黄配芒硝临床可治疗急性肠梗阻、慢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急性肠痉挛、急性胃胀气、外感高热不退等。

1.2 配甘遂大黄泻热祛瘀,能使瘀血从下而去;甘遂攻逐水饮,性较峻猛。

二药同用,既泻瘀血,又泻水饮。

方如大黄甘遂汤,主治水血相结证,大黄和甘遂用量比例是2∶1;大陷胸汤主治水饮与热邪结聚所致水饮结胸证,大黄和甘遂用量比例近12∶1,症见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

千百年来中医高手治堵要法——大黄的六腑配伍法

千百年来中医高手治堵要法——大黄的六腑配伍法

千百年来中医高手治堵要法——大黄的六腑配伍法电影《绝世高手》主演范伟的海报可以这么说,不善于用大黄者,非高手也。

大黄泄满,推陈出新,去陈垢而安五脏,如戡定战乱以致天下太平,故有“将军”、“川军”之别名。

《神农本草经》云,大黄:苦,寒。

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那么,历代中医高手是如何选用大黄的呢?现将我总结的“六腑配伍法”列举如下:1.胆腑不通。

因外感、内伤、劳倦或病后,导致胆腑或胆道不通,如黄疸,胆石症,胆囊炎,肝炎等。

用大黄退黄降浊,利胆通下。

如退黄第一方“茵陈蒿汤”,和解少阳,通下里实的“大柴胡汤”。

胆囊炎、胆石症引起腹部疼痛2.小肠不通。

阳明腑实,大便硬而未燥,出现腹胀满,心烦,属热结小肠。

用大黄泻热通便,消滞除满。

如“小承气汤”。

方中用大黄、厚朴、枳实三味同煎。

3.胃腑不通。

阳明燥热与糟粕结于胃腑,以致胃气失和,腑气不降。

用大黄泻热去实,下顺腑气,如“调胃承气汤”。

方中用大黄、炙甘草、芒硝。

注意这里原方是大黄与炙甘草同煎,后入芒硝。

4.大肠不通。

阳明腑实,燥屎內结日久,灼伤津液,腑气不通。

属热结大肠。

用大黄迅速通泻肠中的燥屎。

如“大承气汤”。

注意这里大黄是后下。

不同于小承。

“大黄少煎则泻下力强,多煮则祛瘀力显。

”这是大黄的用法重点,因此我打上引号。

便秘就像被塞的瓶怎么也倒不出来5.膀胱腑不通。

膀胱主水道,水道不通则小便不利,涩痛,后腰处胀痛等。

如淋证——热淋、石淋、血淋。

也就是西医的尿道炎、膀胱炎、尿路结石之类,用大黄通利小便,清热泻火。

如名方“八正散”。

如是说,凡管道陈旧堵塞,瘀浊雍积,大黄最善!下焦湿热——膀胱炎、尿道炎6.血腑不通。

其实《神农本草经》先讲大黄有下瘀血,破癥瘕积聚之效,然后再讲有涤荡肠胃,通利水谷之功。

可见大黄下瘀之力强。

所以历代医家常用大黄来活血化瘀。

在诸多活血化瘀药中,唯有大黄能开瘀血下行通道,化周身瘀血浊阴成黑褐色大便排出。

大黄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大黄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大黄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功能主治大黄是一种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具有以下主要功能和主治:•泻下通便:大黄含有丰富的草酸,具有良好的通便作用,可用于治疗便秘、积食等肠胃道问题。

•消肿止痛:大黄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减轻肿痛症状,常用于治疗疼痛、肿胀等病症。

•清热泻火:大黄能清热泻火,常用于治疗热毒性病症,如口腔溃疡、痈肿等。

•通经活络:大黄能够活血通经,可用于调理妇科问题,如痛经、月经不调等。

•散结消痈:大黄有一定的散结消痈作用,常用于治疗肿瘤、淋巴结炎等疾病。

•治疗湿疹:大黄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疹、皮肤瘙痒等问题。

用法大黄可以内服、外用,常见的用法有:1.内服:将大黄研磨成细末,每次可口服1-3克。

可直接冲服或与蜂蜜、糖浆等混合服用,一般每日2-3次。

2.外用:将大黄研磨成细末后,可加入适量的清水调成糊状,涂抹于患处。

对于肿胀疼痛的问题,也可将大黄研磨后煮水洗患处。

大黄一般不宜长期连续使用,常见的用药周期为1-2周。

注意事项在使用大黄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慎用;2.对大黄过敏者禁用;3.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4.大黄不宜与酒类、咖啡等同服;5.大黄使用后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6.在使用大黄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用量大黄的用量一般根据个体情况、症状轻重及配伍药物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的推荐用量如下:•成人每次口服1-3克,每日2-3次;•儿童用量需减半,每次口服0.5-1.5克,每日2-3次。

用量需根据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调整,遵循医生嘱托。

使用大黄时,应注意控制剂量,避免过量使用,以免出现副作用。

小结大黄作为一种中药材,具有良好的通便、消肿、清热泻火、通经活络、散结消痈等功能主治。

使用时需要注意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尤其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谨慎使用。

在使用大黄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大黄。

外行吃人参,内行吃大黄!大黄的9种绝佳搭...

外行吃人参,内行吃大黄!大黄的9种绝佳搭...

外行吃人参,内行吃大黄!大黄的9种绝佳搭...
外行吃人参,内行吃大黄!大黄的9种绝佳搭配!
1、大黄配上芒硝——增强泻下热结之功。

可用于温热病热结便秘,高热不退者。

2、大黄配上附子——具温下寒积之功。

可用于脾阳不足,冷积便秘。

3、大黄配上白芷——具通便泄热,解毒消痈之功。

可用于背疽初起,便秘脉实者。

4、大黄配上当归——具活血祛淤之功。

可用于跌打损伤,淤血在内之胀满。

5、大黄配上生地——具下泄热,凉血止血之功。

可用于鼻衄兼有便秘者。

6、大黄配上地榆——外用有清热解毒,生肌敛疮之功。

可用于水火烫伤及热毒疮疡。

7、大黄配上滑石——外用有清热解毒、收湿敛疮之功。

可用于褥疮湿烂。

8、大黄配上党参、当归——具益气养血,通便泄热之功。

可用于里实热结而气血虚者。

9、大黄配上生地黄、玄参——具养阴增液,泻下热结之功。

可用于热结阴伤,津枯肠燥便秘者。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或学习参考,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操作使用。

赵老对中药大黄的应用解析,融汇贯通非常经典

赵老对中药大黄的应用解析,融汇贯通非常经典

赵老对中药大黄的应用解析,融汇贯通非常经典(本文来自中医智库APP,了解更多关于中药的知识,看中医古籍古方,学中医保健养生,请下载中医智库APP)导读:泻下药大黄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下面这篇文章是赵老-赵绍琴对大黄应用范围、配伍应用、炮制与制剂三个方面的总结,相信一定会对大家临床使用大黄有所启发。

治病用药除须参考文献记载外,还须结合实际经验。

现就个人对大黄的临床应用,介绍如下:一、大黄的应用范围1攻下大黄味苦性寒,走而不守,能清阳明蕴热,荡涤宿食,推陈致新。

适用于内热属实而大便燥结者,但体弱虚寒者禁用。

2清热大黄苦能泄火,寒能清热。

对温邪化热,壮热神昏,甚或谵语,肺胃火炽,鼻疮唇肿,牙痛口糜;湿热泄痢,便血肠风;肝热风火上扰,目赤肿痛;以及热迫阳络之吐血、血衄、溺血等,属于实火蕴热者,都可选用。

3解毒凡湿热蕴毒,深人血分,发为疮疖;肝胆火盛,耳中流脓;郁火内蕴,内藏生痈;及一切血分郁热,皮肤疮疡,都可用以泄火解毒。

4通瘀大黄性善行走而入血分,故有活血通瘀功能。

如因血瘀络脉引起胸痛、胁痛、腰痛等而属于实痛者,可用大黄通瘀,每能痛随利减。

5外用大黄磨汁或研粉外敷,可用于血分郁而生疮疖痈疡、烫伤及因湿热而起的皮肤瘙痒等。

总的说来,大黄味苦气寒,走气分兼入血分,所以具有清热、解毒、通瘀的功能。

二、大黄的配伍应用1厚朴苦温行气,平胃宽中,为泄中焦实满之气分药。

与大黄苦寒攻泄合用,中焦得舒,下焦得畅,为疏气机、泄里实之良剂。

例如仲景厚朴三物汤。

2芒稍碱能软坚,苦能泄下,寒能除热,荡涤三焦肠胃实积。

合大黄苦泄破瘀,可以攻坚荡积,泄热去瘀,例如伤寒论中阳明腑实之大承气汤及调胃承气汤等,均有此配合。

但非实热闭结,不可滥投,恐诛伐无过,误伤正气。

3麻仁麻仁甘平滑润,能润肠通便,大黄荡涤宿积而能化瘀,二味同用,则能润燥滑肠,每用以为丸剂,如麻仁丸之类,可用于胃强脾弱,津液不得四布,小便数而大便硬之脾约证。

中药大黄如何配伍?中医推荐7种搭配方法,有奇效!

中药大黄如何配伍?中医推荐7种搭配方法,有奇效!

中药大黄如何配伍?中医推荐7种搭配方法,有奇效!中药大黄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具有抑菌和杀菌效果,而且可中和毒素。

此外也能达到止血和抗凝血效果,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

大黄和不同的中药搭配,其药效不一样。

中药大黄和什么搭配在一起好?1、大黄搭配茵陈茵陈具有清利湿热和退黄疸效果,主要治疗小便不利和全身发黄。

和大黄搭配在一起,能清热利湿和退黄利尿,能辅助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和湿热性黄疸。

2、大黄搭配红藤红藤可达到清热解毒效果,和大黄搭配在一起,能清热散结,辅助治疗湿热肠痈肿块,适合右下腹疼痛,按压时有肿块和压痛感,腹部皮肤紧绷,同时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少,腹胀和大便干结。

3、大黄搭配五味子五味子和大黄搭配在一起,具有降酶益肝和清利湿热效果,能辅助治疗慢性肝炎,降低谷丙转氨酶,适合胸肋隐隐疼痛,没有任何食欲,吃饭后腹部胀痛,大便干结,小便发黄,舌质红苔黄腻情况。

4、大黄搭配黄芪黄芪可达到补气生阳和固表止汗效果,而且能利水退肿,同时也可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

大黄和黄芪搭配在一起能扶正去湿气和益肝退黄,辅助治疗慢性肝炎和单项胆红素增高症。

适合脸部发黄,没有任何光泽,小便发黄,精神不振,没有食欲,腹部有压痛感,大便不通畅以及舌体胖大。

5、大黄搭配附子附子具有温补肾阳效果,和大黄搭配能利尿祛除浊,平和止吐,降低尿素氮,辅助治疗肾阳不足、呕吐和湿热内聚。

适合呕吐黄水,全身浮肿,小便发黄且量少,大便干结和面色发黑的情况。

6、大黄搭配葛根葛根具有解表透疹和生津止泻效果,和大黄搭配在一起,能调理脾胃之气,辅助治疗湿热或食滞引起的痢疾,适合腹部胀痛,腹泻,胃部不适,肛门灼热和舌苔黄腻。

7、大黄搭配金钱草金钱草具有解毒消肿和清化湿热效果,而且可保护胆囊,促进肝细胞胆汁分泌,增多肝胆管中胆汁,升高内压,让胆道括约肌松弛,促进胆汁排出。

金钱草和大黄搭配在一起能清热消炎和利胆消食,辅助治疗胆结石和湿热型胆囊炎。

温馨提示虽然大黄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是脾胃虚寒、血虚气弱以及产后和孕妇期间女性不能服用。

大黄的正确操作方法

大黄的正确操作方法

大黄的正确操作方法
大黄是指一种常见的传统中草药,也叫黄连。

以下是关于大黄的正确使用方法:
1. 定量使用:使用大黄时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建议来使用。

一般使用剂量是每次15-30克,每日2-3次。

2. 煎煮方法:将大黄切成小片(或用粉剂)后,加入适量水煮沸5-10分钟。

煎煮时要搅拌均匀,以保证有效成分充分释放。

可以根据需要酌情加水。

3. 服用方法:将煎好的大黄药液分成几次服用,每次温热饮用即可。

4. 注意禁忌:大黄具有泻下作用,不宜连续长期使用。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避免使用。

对大黄过敏或有其他禁忌病史的患者也不宜使用。

5. 配伍搭配:大黄可以和其他药物搭配使用,如与芒硝、大黄连、生大黄等搭配使用可以增强泻下作用。

6. 注意事项:在使用大黄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同时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止脱水。

在使用大黄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的意见,并遵循其建议来正确使用大黄。

大黄在中药配伍中的搭配准则和禁忌

大黄在中药配伍中的搭配准则和禁忌

大黄在中药配伍中的搭配准则和禁忌中药搭配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不同中药的组合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增强疗效,但不当的搭配可能会引发不良反应甚至中毒。

大黄作为中药材之一,在中药配伍中有着一定的搭配准则和禁忌。

本文将就大黄的搭配准则和禁忌进行探讨。

首先,大黄作为常用的泻下药,具有通便、舒肝、降脂等功效。

在中药配伍中,它常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以发挥更好的疗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大黄搭配准则:1. 大黄与黄芩、黄连搭配:这种搭配常用于清热泻火、解毒药方中。

大黄可以增强黄芩、黄连的泻火解毒作用,有助于治疗黄疸、湿疹等病症。

2. 大黄与芒硝搭配:这种搭配常用于清热泻火、消肿解毒药方中。

大黄可以增强芒硝的泻火、消肿作用,有助于治疗热毒疮疡等病症。

3. 大黄与生姜搭配:这种搭配常用于解表药方中。

大黄可以增强生姜的解表作用,有助于治疗风寒感冒等病症。

除了搭配准则,大黄在中药配伍中也有一些禁忌。

合理避免这些禁忌能够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

以下是一些大黄的搭配禁忌:1. 大黄与血虚体弱的人搭配:大黄具有泻下作用,对于体质血虚体弱的人来说,大黄有可能导致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

因此,对于这类人群,不宜使用大黄。

2. 大黄与酸性药物搭配:大黄对于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而酸性药物可能加剧这种刺激,对胃肠道造成损伤。

因此,在使用大黄的同时,应避免与酸性药物搭配。

3. 大黄与乌头搭配:大黄与乌头都具有泻下作用,同时还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因此二者搭配使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如中毒等。

因此,应避免大黄与乌头的搭配使用。

需要强调的是,大黄和其他药物的搭配使用要基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并在合格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中药配伍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体质、病情以及配伍目的进行个体化调整,确保搭配合适,避免不良反应。

除了搭配准则和禁忌外,还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牢记:1.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对中药的反应也有所差异。

因此,在使用大黄及其搭配药物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量力而行。

大黄的配伍应用与禁忌

大黄的配伍应用与禁忌

大黄的配伍应用与禁忌本品为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 uti 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officinale Ball.的根及根茎。

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

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

除去须根,刮去外皮切块干燥。

生用,或酒炒,酒蒸,炒炭用。

贮存于干燥容器内,炮制品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处方用名】大黄、生大黄、制大黄、大黄炭、酒洗大黄;将军、川军、锦纹。

【饮片特征及鉴别】大黄为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中心有纹理,微显朱砂点,习称“锦纹”,质轻,气清香,味苦而微涩。

酒大黄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偶有焦斑,折断面呈浅棕色,质坚实。

略有酒香气。

酒熟打晃表面黑褐色。

质坚实。

有特异芳香气,味微苦。

大黄炭表面焦黑色,断面焦褐色,质轻而脆。

有焦香气,味微苦。

醋大黄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断面浅棕色。

略有醋香气。

【性味归经及功能】本品味苦,性寒。

岿脾、胃、大肠、肝、心经。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化瘀。

【用法用量)煎服,5~15g。

外用适量。

攻下,清热易生用,活血易酒制用,血证易用大黄炭。

此外,小剂量可用为0.05~0.3g,此量可致便秘;口服大黄粉0.3g,可健胃;中等剂量1~5g,可缓泻,服后6~10h排便;大剂可用至60g。

【药理作用】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菌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由于鞣质所致,故泻后又有便秘现象;有利胆和健胃作用;此外,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临床应用及配伍经验】1.大便秘结,胃肠积滞本品苦寒,有较强的泻下通便、荡涤胃肠积滞作用。

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

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泻热,故实热便秘尤为适宜。

关于大黄炮制的5种方法,炮制方法不同,功效区别太大了

关于大黄炮制的5种方法,炮制方法不同,功效区别太大了

关于大黄炮制的5种方法,炮制方法不同,功效区别太大了大黄是常见的一种中药,从古至今大黄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用来治疗多种疾病。

根据大黄的药理研究表明,大黄中还含有大量的螳螂类衍生物,具有强大的抗病毒作用,由于患者病情不同,在大黄用药上需求也不相同,会选择不同的炮制方法。

那么大黄在炮制后都有哪些应用呢?1、生大黄生大黄就是将原生大黄洗净切片晾干,在晾干之后将生大黄进行合理的配伍入药,具有凉血解毒和活血化瘀的功效,在临床上用用生大黄可以治疗口舌生疮和大便干燥等疾病。

生大黄味苦性寒,在用药过程中可以配伍枳实、厚朴、芒硝等药物,缓解腹部疼痛以及腹痛便秘等症状。

2、熟大黄熟大黄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将大黄片洗净用黄酒搅拌,放置合适的容器之内,密封进行隔水加热,待酒液吸收干净之后,晾干入药。

熟大黄在配伍之后能够起到泻下作用,既能够活血化瘀,还能够减轻腹部疼痛。

3、酒大黄酒大黄是常用的大黄炮制方法,主要是将大黄用黄酒拌匀之后用文火炒干,取出晾透之后入药。

酒大黄通过用酒炮制之后,能够起到一定的清热解毒功效,在临床上治疗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等疾病具有十分良好的效果,同时还能够治疗吐血等血热妄行所引起的疾病。

4、醋大黄醋大黄主要是指用米醋将大黄拌匀,用文火炒干放凉后入药。

醋大黄能够调节肝脏疾病,治疗七情内伤,同时还能够泻热逐瘀。

临床上常常用醋大黄治疗产后血运不畅、大便干燥、烦躁发热等症状,采用醋大黄还能够治疗肝郁化热和月经不调。

5、大黄炭大黄炭就是将生大黄置于锅内,用文火将大黄表面炒至焦黑色为主,喷洒清水之后即可入药。

大黄经过炮制之后变成大黄炭泻下攻击作用就会减弱,而收敛作用就会增强,就具有收敛止泻的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大黄炭治疗崩漏、大便带血、外伤出血等疾病。

大黄的刨制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临床需求还有酒蜜大黄、盐制大黄、炒大黄等炮制方法,需要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进行不同的炮制,根据临床上用药的需求,炮制方法和所用的辅料也各不相同,在炮制之后大黄的功效也不相同。

大黄的中医临床安全与合理用药课后测验

大黄的中医临床安全与合理用药课后测验

大黄的中医临床安全与合理用药课后测验大黄(Rhei Radix et Rhizoma)是常用中药之一,具有泻下通便、清热解毒、燥湿利水等作用。

然而,大黄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中医临床安全与合理用药十分重要。

以下是相关参考内容:一、大黄的常见药理作用1. 清热泻火:大黄含有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甙等成分,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适用于高热、便结等病症。

2. 燥湿利水:大黄能够刺激肠道蠕动、增加排便次数,具有燥湿利水的作用。

适用于水湿停滞、便溏等病症。

3. 排石通淋:大黄具有刺激尿液分泌、促进尿液排出的作用,适用于泌尿系统结石、尿路感染等病症。

二、大黄的适用范围与禁忌症1. 适用范围: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水湿泛滥、热淋闭证等病症。

例如,大黄与芒硝、花椒等药物配伍可用于痈疽肿痛、疮疡溃烂等病症。

大黄与木香、半夏等药物配伍可用于轻度肝胆湿热、食积、痞满等病症。

2. 禁忌症: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大黄,因其具有引导作用,有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另外,大黄不宜与感染性腹泻、严重腹痛等病症患者使用,有可能加重病情。

三、用药注意事项1. 遵医嘱使用:使用大黄前必须遵医嘱,根据医师的处方来确定剂量和疗程,不得自行调整用药剂量。

2. 不得过量:大黄具有较强的泻下通便作用,过量使用容易导致腹泻,严重时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水电解质失衡等严重后果。

因此,要按照医嘱剂量用药,严禁超量使用。

3. 禁止长期使用:大黄属于排毒泻下的药物,禁止长期连续使用,一般不得超过10天。

长期大量使用大黄可能会引发结肠麻痹、低钾血症等问题。

4. 注意联合用药:大黄与某些药物如降糖药、抗凝药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在使用大黄时,要注意避免与这些药物共同使用,或者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四、不良反应与急救处理1. 可能的不良反应:使用大黄后,可能出现腹泻、腹痛、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

个别患者还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喉头水肿等。

用大黄的方剂

用大黄的方剂

用大黄的方剂1 大承气汤《伤寒论》:由大黄、芒硝、厚朴、积实组成。

功效峻下热结。

依前人的归纳,本方适用于“痞、满、燥、实”四字的证候。

2 小承气汤《伤寒论》:即大承气汤去芒硝,厚朴与积实减量,而大黄与他药同下,为轻下剂。

功效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证。

主要适用于“痞、满”二字的证候。

3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即大承气汤去厚朴、积实,加甘草,并加重芒硝剂量。

功效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恶热。

以适用“燥、实”二字之证为主。

4 复方大承气汤《中西医结合急腹症手册》:即大承气汤加桃仁、赤乌、莱菔子。

功效峻下结热,行气通便。

主治一般性肠梗阻,属于阳明腑实,而气胀较明显者。

5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由大黄、芒硝、桃仁、桂枝、甘草组成。

功效破血逐窟。

适用于热重于癖的蓄血轻证。

6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由玄参、麦冬、生地、大黄、芒硝组成。

功效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主治阳明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者。

7 大黄牡丹汤《金匾要略》:由大黄、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组成。

功效泻热破癖,散结消肿。

适用于肠痈初期。

8 凉隔散《和剂局方》:由大黄、芒硝、甘草、山桅、黄芩、连翘、薄荷、竹叶组成。

功效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上、中焦热邪炽盛的病证。

9 大陷胸汤伤寒论》:由大黄、芒硝、甘遂组成。

功效泻热,逐水,破结。

主治结胸证。

10 大陷胸丸《伤寒论》:即大陷胸汤加葶苈子、杏仁、白蜜。

功效泻热逐水破结。

主治结胸项亦强,如柔痉状。

11 三物备急丸《金匾要略》:由大黄、巴豆、干姜组成。

功效攻逐寒积。

主治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口襟暴厥者。

12 麻子仁丸脾约麻仁丸《伤寒论》: 由麻子仁、芍药、积实、大黄、厚朴、杏仁组成。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肠胃燥热,大便秘结,小便数者。

13 黄龙汤《伤寒六书》:由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甘草、当归、人参、桔梗、姜、大枣组成。

功效扶正攻下。

主治里热实证而气血虚弱者。

14 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即黄龙汤去积实、厚朴、桔梗、大枣,加麦冬、生地、玄参、海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肢 体 痛 楚 , 寒 , 热 , 汗 等 表 证 , 苔 薄 白 , 浮或 浮 紧 , 恶 发 无 舌 脉 治 法疏 风 散 寒 , 肺 上 咳 , 宣 三拗 汤 , 嗽 散 加 减 ; 热 犯 肺 表 止 风 现 为 咳 嗽频 剧 , 粗 或 咳 声 嗄 哑 , 燥 咽 痛 , 气 喉 咯痰 不 爽 , 黏 痰
大黄在临床上的应用极为广泛 , 只要 能 正 确 辨 证 , 理 合 配 伍 , 是 少 量 应 用 也 能起 到事 半 功倍 的效 果 。 既
( 稿 日期 : O 1O — 7 收 2 l一51)
作者简介 : 陈娥 , ,9 1 5月 生 , 师 , 北 医药 学 院 附 女 18 年 药 湖
均 应 及 时 达 邪 外 出 。 内伤 咳 嗽 多 属 邪 实 与正 虚 并 见 。 病 理
因 素 主 要 为 “ ” “ ” 痰 可 郁 而 化 火 , 可炼 液成 痰 , 痰 与 火 。 火 痰 有寒 热 之 别 , 有 虚 实 之 分 。 它 脏 及 肺 者 , 往 由实 致 虚 , 火 往
于重 症胰 腺 炎 患 者 胃肠 功 能 恢 复 。通 过 对 比观 察 发 现 采 用 大 黄 、 硝 灌 胃辅 助 治 疗 重 症 胰 腺 炎 比传 统 西 医 治 疗 的 患 芒 者腹 痛缓 解 时 间 、 气 排 便 时 间大 大缩 短 。 配 以 附 子 , 温 排 可
脘 腹 胀 痛 、 欲 下 降 等 症 。 配 赤 芍 、 皮 、 仁 等 。 可 活 血 食 丹 桃 祛 瘀 , 于 血 瘀 经 闭 、 伤 瘀 血 或 肠 痈 初 起 等 症 。用 本 品 少 用 损 量 , 以 乌 贼 骨 , 可 清 热 而 制 酸 , 胃酸 泛 酸 、 部 灼 热 等 配 又 治 脘
中 排 泄 , 小 便 、 液 可 以 出现 黄 色 。此 外 , 乳 期 妇 女 服 故 汗 哺 用后 , 婴儿 吮 吸 乳 汁 后 , 引 起 腹 泻 , 此 授 乳 妇 女 不 宜 服 可 因
用 。由 于 本 品 又 能 活 血 行 瘀 , 妇 女 胎 前 产 后 及 月 经 期 间 故
( 稿 日期 : O 1O —5 收 2 1 一8 1 )
咳嗽 的辨 证 , 当 区 别 外 感 与 内伤 , 疗 应 分 清 邪 正 虚 首 治 实 。外 感 咳嗽 多 是 新 病 , 病 急 , 起 病程 短 , 伴 肺 卫 表 证 , 常 属 于邪 实 , 以祛 邪 利 肺 。 内 伤 咳 嗽 多 为 久 病 , 反 复 发 作 , 治 常 病 程 长 , 伴 见 它 脏 形 证 , 属邪 实 正 虚 , 当祛 邪 止 咳 , 可 多 治 扶
医 医 院 。 43 0 0 40
中 药大 黄 的 合理 配伍 应 用
湖北 医 药 学 院 附属 人 民 医院 ( 4 0 0 陈 娥 420) 何 梅
大黄是蓼科植 物大黄 、 用 大黄 、 古特 大黄 的根茎 , 药 唐 是 一 味 泻 火 、 血行 瘀 的 药 , 用 少 量 , 有 健 胃作 用 , 随 破 使 又 可 配伍 的 不 同而 发 挥 它 的所 长 。大 黄 与 苏 打 配伍 制成 大 黄 苏 打 片 , 健 胃、 进 食 欲 、 助 消 化 等 有 协 同 作 用 。大 黄 与 对 增 帮 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合用 , 治疗 急 性 病 毒 性 肝 炎 , 论 不 治 愈 率 和 治 愈 天 数 都 比一 般 保 肝 治 疗 为优 。 如 配 以芒 硝 , 攻 下 破 积 ; 床 上 大 黄 与芒 硝配 伍 多 用 可 临
正补虚 , 本兼顾 , 清虚实主次处理。 标 分
外 感 咳嗽 分 为 风 寒 、 热 、 燥 。 风寒 袭 肺 表 现 为 咳 嗽 风 风 声重 , 急 , 痒 , 痰稀 薄色 白, 伴鼻 塞 , 清涕 , 痛 , 气 咽 咳 常 流 头
作 者 简介 : 台海 宝 , ,9 2年 9月 生 , 治 医师 , 沃 县 中 男 16 主 曲
脾 肺 虚 , 不 化 津 , 易 生 痰 。 肺 脏 自病 , 因 虚 致 实 。如 : 气 更 多
黄 , 赤身热 , 红苔黄腻 , 滑 数 , 法清热 化痰肃 肺 , 面 舌 脉 治 清
金化痰汤加减 ; 火 犯肺咳 嗽表现为 咳逆阵作 , 时面赤 , 肝 咳 咽 干 , 胁 胀 痛 , 时 引 痛 , 干 苦 , 状 可 随 情 绪 波 动 增 胸 咳 口 症
三子养亲汤加减 ; 热郁肺 表现为 咳嗽痰多 , 质 黏厚 , 痰 痰 稠
失 调 , 从 口鼻 或 皮 毛 而 入 , 景 岳 云 :六 气 皆 令 人 咳 , 邪 张 “ 风 寒 为 主 。故 外 邪 以风 邪 挟 寒 者 为多 。 内伤 致 咳 总 由脏 腑 功 ” 能 失 调 , 邪 干 肺 所 致 。可 分 其 他 脏 腑 病 变 涉 及 于 肺 和 肺 内 脏 自病 两 端 。它 脏 及 肺 可 因 肝 郁 化 火 ; 烟 好 酒 , 灼 肺 嗜 熏 胃 ; 食 不 当 , 失 健 运 , 浊 内生 。肺 脏 自病 者 常 有 肺 系 饮 脾 痰 多种疾病迁延不愈 , 脏 虚弱 , 肺 阴伤 气 耗 而 成 。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 , 论 风寒 、 热 , 及化 燥 、 痰 , 无 风 以 成
山 西 医 药杂 志 2 1 0 1年 1 1月 第 4 O卷 第 1 1期 下 半 月 S a x Me , vmbr2 1 , 14 , . 1teS cn hn i dJ No e e 0 1 Vo. 0 No 1 h eo d
Hale Waihona Puke 也 就 是 说 咳 嗽 的 病 因有 外 感 、 内伤 两 大 类 。 外 感 咳 嗽
减 , 苔薄黄少津 , 象 弦数 , 法清肺平 肝 , 气 降火 , 舌 脉 治 顺 加 减 泻 白 散合 黛 蛤 散 化 裁 ; 阴 亏耗 咳嗽 表 现 为 干 咳 , 肺 咳声 短 促 , 少黏 白, 痰中挟血 , 声音 逐渐 嘶哑 , 痰 或 或 口干 咽 燥 , 加 上 阴 虚 症状 , 法 滋 阴润 肺 , 咳化 痰 , 参 麦 冬 汤 加 减 。 治 止 沙 总 之 , 代 中 医临 证 咳嗽 时 , 须在 辨 病 的基 础 上 辨 证 现 必 施 治 , 方 用 药 , 证 患者 得 到及 时 、 确 治 疗 。 处 保 准
肺 阴 不 足 每 致 阴 虚 火 炎 , 津 为痰 , 失 濡 润 , 逆 作 咳 , 灼 肺 气 或 肺 气 亏 虚 , 降 无 权 , 不 化 津 , 聚 成 痰 , 逆 于 上 , 起 肃 气 津 气 引
咳嗽 。外感 咳嗽与内伤咳嗽还可相互影响为病 , 为因果 , 互
久 延 则 邪 实转 为 正 虚 , 虚 卫 外 不 强 , 易 外 感 。 正 更
也 必 须 慎 用 。本 品 生 用 泻 下 力 较 猛 ; 用 泻 下 力 较 缓 , 清 制 能 化 湿 热 ; 洗 后 可 增 强活 血行 瘀 的 功效 。 酒
阳 降 浊 ; 床 上 多 用 于 2型糖 尿 病 功能 性 便 秘 。 配 以 茵 陈 , 临 可清 热化 湿 。临 床 上 用 于 脾 胃湿 热 型 痤 疮 , 可 利 胆 退 黄 , 亦 大 黄 治疗 黄 疸 既 长 于 泄 热 通 便 , 湿 热 下 行 . 可 活 血 化 导 , 又 瘀, 以除 瘀 热 , 有 利 胆 、 尿 作 用 。茵 陈 善 利 湿 热 从 小 便 且 利 而 出 , 治 黄 疸 之 要 药 , 者 互 补 协 调 使 淤 积 的 湿 热 、 热 是 二 瘀 从 二 便 解 出 , 黄 疸 自愈 。配 以黄 芩 、 连 等 , 泻 火 凉 血 。 则 黄 可 配 以黄 连 、 榔 等 , 清 热 导 滞 , 于 湿 热 下 痢 、 急 后 重 。 槟 可 用 里 临 床 多 用 于乳 食 内 积 , 滞 化 热 兼 外 感 风 热 。 能 明 显 改 善 久
分为六淫外邪侵袭肺 系 ; 内伤 咳嗽 分 为 脏 腑 功能 失 调 , 内邪 干 肺 。无 论 邪 从 外 人 , 自内 而 发 , 可 引 起 肺 失 宣 肃 , 或 均 肺
气 上 逆 作 咳六 淫 外 邪 侵 袭 肺 系 , 因 肺 的 卫 外 功 能 减 退 或 多
稠或稠 黄 , 时 汗 出, 伴鼻 流 黄涕 , 渴 , 痛, 楚 , 咳 常 口 头 肢 恶 风 , 热等表证 , 苔 薄黄 , 浮数或 浮滑 , 法 疏风清 热, 身 舌 脉 治 宣肺化痰 , 菊饮加减 ; 燥伤肺表现为干咳 , 声作 呛, 桑 风 连 喉 痒 , 喉 干 痛 , 鼻 干 燥 , 痰 或 痰 少 而 粘 连 成 丝 , 易 咯 咽 唇 无 不 出 , 痰 中 带有 血 丝 , 或 口干 , 起 或 伴 鼻 塞 、 痛 、 寒 、 热 初 头 微 身 等表证 , 苔薄自或薄黄 , 红 、 而 少津 , 浮数 或小数 , 舌 质 干 脉 治法疏风清肺 , 润燥 止 咳 , 杏 汤 加 减 。 内伤 咳 嗽 分 为 痰 湿 桑 蕴 肺 , 热郁 肺 , 火 犯 肺 , 阴 亏 耗 。痰 湿 蕴 肺 表 现 为 咳 痰 肝 肺 嗽 痰 多 , 痰 而 嗽 , 出 咳 平 , 之 胸 闷 脘 痞 , 吐 , 少 体 因 痰 加 呕 食 倦 , 苔 白腻 , 象 濡 滑 , 法 健 脾 燥 湿 , 舌 脉 治 化痰 止 咳 , 陈 汤 、 二
症 。大 黄 除 内服 外 , 可 外 敷 治 热 毒 痈 肿 、 火 烫 伤 , 是 又 水 也
取 它 泻 火 解 毒 的 功 效 。大 黄 的 主 要 泻 下 成 分 蒽 醌 类 物 质 不 耐热 , 故取 本 品 泻 下 通便 , 服 时 应 后 下 , 用沸 水 泡 服 , 煎 或 否 则 药 效 会 减 弱 。服 用 大 黄 后 , 黄 色 成 分 可 从 汗 腺 或 小 便 其
属人 民 医院 ,40 0 4 2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