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合集下载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新城市主义 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Ecological Thinking and Its Inspiration of the New Urbanism
刘昌寿 沈清基
Liu Changshou Shen Qingji
摘要 分析了 新城市主义 产 生的起因 着重从生态的角度分 析其主要思想内涵 并总结了 新 城市主义 对我国城市规划与发 展的启示 关键词 新城市主义;生态思想; 启示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new urbanism'sorigin, ecological thinking and finally summarizes itsinspiration to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accordance to its condition. KEY WORDS new urbanism; ecologicalthinking; inspiration
1 引言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在不断地 探索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 理论 二战前 作为世界城市规划理 论中心的欧洲 在其城市规划历史 上先后产生了霍华德的 田园城 市 沙里宁的 有机疏散理论 勒 柯布西耶的 现代城市 以及带状城 市 工业城市等城市发展理论 这些 理论共同支撑着 现代主义 城市规 划理论的构架 并且至今仍不同程 度的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城市规划与 城市发展 二战后 由于城市经济增长及 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自然生态 文明的蓬勃发展 现代主义 的城 市规划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 需要 为了解决现代城市问题 各国 有关专家 学者一直在进行规划理 论与实践的探索 在这种国际背景 下 作为二战后规划理论与实践中 心的美国 孕育并活跃着许多有关 城市规划理论 设计与发展模式的 思潮流派 其中 于 20 世纪 80 年代 在美国产生的 新城市主义 思潮正 日益发挥影响 并引发了当代城市 规划理论思想与城市发展模式的变 革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城市为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均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开速发展,城市出现的建设面积快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和郊区化的现象。如何保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利用和健康发展,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诞生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在解决城市蔓延,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方面卓有成效。对我国的城市规划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大量建设,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及郊区的低税率,美国人开始大量向郊区迁移。随之而来的便是制造业和零售产业的迁移,以上现象导致传统的城市中心区衰落,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开始无序蔓延。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城市的环境品质下降,能源消耗加剧,城市周边大量的农业用地和自热被吞噬,郊区无序蔓延。在这种情况下,新城市主义应运而生。

1.新城市主义理念的诞生及其内涵 199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召集了6名设计师起草了一套社区规划原理和新兴城市的设计理念,结合在二战前美国城市的设计理念和现代化设计原理,建造用地集约、有人文关怀、适宜步行的居住环境,这一套理念后来称为“阿瓦尼原理”。1993年10月美国弗吉尼亚州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新城市主联盟正式成立。1996年,新城市主义宪章在阿瓦尼原理的基础上诞生,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指导。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为: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②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③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它从都市区域、城镇(功能区)和城区(街道)3 个层面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展开了丰富的构想。而它的目的便是在于:①试图让传统的城市景观、多样性、街头生活和人的尺度回归21世纪的郊区;②试图解决传统城市的精华与当代社会建制与技术现实之间的矛盾;③试图更新传统城市观,以便使它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日益增长的经济。

新城市主义1

新城市主义1

新城市主义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舒适,便捷成了更多人们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建筑师,规划师及各行各业热心人士的努力尝试,一种全新的,以营造一个绿色,便捷,舒适的城市为目的的城市理念孕育而生,那就是新城市主义。

1.定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其核心人物是Peterkas。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2.历史缘由

2.1问题的出现

二战以后,欧洲各国因为战争的创伤,加上工业革命以后的锐气也逐渐下滑,城市发展基本停顿在战前,城市形态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美国在战争中获得了暴利,在这种暴利的支持下在西方独树一帜,经济发展也非常快,政府倡导并提出一家一房一车的所谓美国梦,对美国的郊区化城市形态变化发生根本的改变,小汽车在家庭中普及了,让美国人原本就厌恶城市环境向往乡村生活方式,注重个人私密空间理想模式创造必要条件,表明美国人觉得乡村生活才是人类生活的理想模式。1949年,出现了第一个城市郊区化的例子,郊区独门独户的住宅,提供中青年的新生活,成为一种新的,先进的理念。城市郊区化,在历史上标志着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对聚集为主的理想生活模式提出了挑战,城市现代化从这以后发生根本的变化。随后出现所谓的整体的郊区化现象,人们除了工作以外,宁肯放弃城市的一些其他游乐条件和机会,也要搬到郊区去住,通过高速公路每天通行于家庭与城市之间。到20世纪60年代,城市就出现了城市居民、工作单位外移,出现边界城市,就是这些工作单位和居民移到郊区以后,郊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功能。这种从外城变成一个带有一定城市综合功能的地区就叫做边界城市。20世纪90年代以后到目前,大量出现了远郊,出现了跳跃式的城市远郊,就是从城市外围出现了很多小城市,这些城市都是自发出现的,不是有人专门去规划的,就是有规划的话,也是一个开发商做一小片然后逐渐吸引很多人过来,出现了城市郊区化的现象,郊区化没有得到控制。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1991年秋天,美国记者费尔·朗顿(London)在《时代》(Time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人的梦想》(The American Dream)的文章,文章提出了三大观点:

1、当今的社会是人的社会还是汽车的社会

2、我们究竟需要多大的城市

3、我们是否遗弃了我们居住地的过去

民间团体委员会组成了名为“新城市者”的小组,开始对朗顿的观点予以实证,由此引发了覆盖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新城市主义思潮。

1993年10月,美国6位建筑师在佛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与会代表有170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发商。标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想经过多年孵化终于破壳而出,新城市主义组织的集结成型以及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来临。

什么是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领域内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1、新城市主义并不“新”,而是对城市中心化的回归和提升。

2、新城市主义既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集中了60—70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研究的成果,如:混合利用、步行尺度、公共空间、密集社区等。

3、新城市主义的“新”的更大意义是媒体和众人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注,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它的“新”表现在对过去优秀成果的集成。

4、新城市主义的基本理念

针对现行政策法规和规划条例奉行功能分离、汽车占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的倾向,新城市主义强调:

新城市主义理论分析

新城市主义理论分析
图2 社区 I " OD模 式
3 鼓励社区与利害关 系人 的协作 ; )
4 开发 充满社 区感 、 吸引 力 的独 特社 区 ; ) 有
典 型 的公交 社 区一般 由以下几种 用地 功能结 构 组成 : 公交 站 点 ( 有 轨 交通 为 主导 ) 核 心 商 业 区 以 、
(C mm ri C r 、办 公 区 、开 敞 空 间 ( p n o eca oe) l O e S ae 、 住 区 、 助 区 域 ( eo d r A e ) P t pc) 居 辅 S cn ay ra ( ee r
3 办 公 区 : 了改 变 居住 和就业 岗位 分 离 带来 ) 为 的大量 “ 钟摆 式 ” 勤 交通 的压 力 , 交社 区强 调 居 通 公
住 和就 业 岗位 的平 衡 布 局 , 办公 区紧邻 公 交 站 点 布
作是 一个经济 、 社会 和生态 的共 同体 。规模 的初 步规 划是建立在藕合运输 、 土地利用政 策 和 以邻里 单元作
是新 城 市 主 义 郊 区 建 设 的 最 基 本 代 表 模 式 。T D N
2 2 交 通主 导型 发展 理论 ( OD) . T
美 国建 筑 师彼 得 ・ 斯 罗普 提 出 了 社 区 T D 卡 O 模式 , 一种 土 地 综 合 利用 的模 式 。 以“ 共 交 通 主 公
导 的发 展单 元 ” 的发 展 模 式 , “ 由 步行 街 区 ” 展 而 发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其核心人物是Peter Calthorpe。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目录

名词由来

1.历史问题

2.历史特点

3.新城市主义特点

新城市主义规划设计的基本要点

1.区域层面:大都市区、市、镇

2.城镇层面:街坊、(功能)区、廊道

3.城区层面:街区、街道、建筑物

新都市主义宪章

1.宪章的制定

2.新都市主义宪章全文

3.大都市、城市和城镇

4.社区、城区和条形走廊

5.街区,街道和建筑

展开

名词由来

历史问题

从二战期间开始,美国人为了拥有私密性、机动性、安全性和私有住宅而大规模迁往郊区。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造成建筑形式千篇一律、公共建筑散置各处、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敞空间

被吞噬、拉大了通勤距离和时间、加大对小汽车交通方式的依赖、加剧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甚至导致城市与郊区发展的失衡、城市税源减少和种族隔离等问题。

面对郊区蔓延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新城市主义提出了“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单元”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以区域性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设计从城镇中心到城镇边缘仅四分之一英里或步行五分钟的距离,取代汽车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建设中高密度住宅,提高社区居住密度,使每英亩1个居住单元增加到6个单元;混合住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多种功能设施,以此有效地达成复合功能的目的,从区域宏观的视角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关系。

浅析_新都市主义_的规划思想

浅析_新都市主义_的规划思想

浅析“新都市主义”的规划思想

李 峰 王晓健 杨曙霞

(河北工程学院 邯郸 056038)

摘 要:“新都市主义”是为了解决美国郊区化所产生的问题,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兴起的并且已日趋主流化的规划理论和思想运动。介绍了新都市主义的思想内容、规划要点。由于新都市主义是为了解决效区化的问题,它的经验教训对正在发展的中国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都市主义 邻里单元 交通走廊 街道 街区

BRIEF ANA LYSIS OF P LANNING TH OUGHT OF NEW URBANISM

Li Feng Wang X iaojian Y ang Shuxia

(Building Scientific &T echnological Institute of Hebei Handan 056038)

Abstract :New Urbanism is a trend of urban design rising in 1990’s in western countries ,which is based on the rethinking of suburban sprawl in the US A.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main principles and planning key points of New Urbanism and analyzes the meaning of referring New Urbanism to res olve urban sprawl and development of suburb in China.K eyw ords :new urbanism neighborhood traffic corridor street block

城市建设之“新城市主义”

城市建设之“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提出

据课题组专家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北美地区城市面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的、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称之为“新城市主义”(NewUrban ism)。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有关房地产的命题,但实际上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人与社区———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否平衡时,就会发展这一问题,联系着城市发展观是否科学的大问题。中国的城市社会并没有走过完全类似西方的“郊迁”往返的过程,但是,同样涌动着追求新城市、追求新生活的思潮。

房地产、建筑本体特质是什么,我们在与环境争空间时,是否能平衡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如何重视人居文化、打造优美的社区环境、完善的社区配套,使人们能享受到良好的空气、便捷的交通、繁华的商业、高雅的文化、优美的环境。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们借鉴西方城市发展的理念,从而扯起这面“新城市主义”的大旗。

城市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思路的确立,我国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最好的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政府启动内需的政策,都加速了我国城市的建设发展。但是这种快速发展必定会带来各种问题,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犯罪增加、水源短缺、污染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几乎在所有城市爆发出来。

(1)城市交通压力大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快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城市的空前发展伴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加重。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作为一种旨在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美国兴起的,核心人物是

彼得·卡尔索尔普(PeterCalthorpe)。其基本理念是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来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模式”,新城市主义

有八大主张。

主张之一:限制城市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新城市主义认为,限定城市规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他们主张城镇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边界。新城市主义主张应该有限制地使用小汽车,认为城市应该拥有多种交通运转系统:不仅要有大运量的公共交通系统,而且更要有宜人的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等,以满足人和社会的多种需求。并且各交通系统之间必须要有便捷的衔接和转换,共同构成有机的、便捷的交通网络,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转。

主张之二:继承传统,复兴传统开发。新城市主义的倡导者认为,各种类型的建筑风格、城镇规划和社区密度都能够整合成一流的新城市主义社区。新城市主义提倡回归社区,不是拒绝现代生活的种种便利,而是更好地利用新技术,现在人们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办公就应该在现代生活中继续发扬光大。

主张之三:以人为本,建设充满人情味的新社区。新城市主义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同时,新城市主义认为,邻里、分区和走廊也是大都会地区的发展和再发展的基本元素,这三者的有机组合共同形成了市民认可的、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并且促使居民形成对保持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所必需的责任感。

关于新城市主义思想与中国城市建设实践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城市主义思想与中国城市建设实践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城市主义思想与中国城市建设实践的

几点思考

新城市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

反思批判现代主义,借鉴二战之前城市住区的发展模式,力图使现代生活的各个部分重新成为一个整体,即居住、工作、商业和娱乐设施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功能混合的新型社区。

二. 新城市主义可资中国目前城市建设(尤其住区建设)借鉴的理论要点:

1 有限规模

或者表述为有边界的发展方式

在城市层面,结合中国国情,以下是最有思考意义的几种规划理论与实践模式:

1)“涟漪模式”——其发展形态可以形象地称为“摊大饼模式”或“涟漪模式”:城市就像投石于水中激起的涟漪,由城市核心区层层向外扩展推进。这是目前国内城市普遍的城市发展形态,尤以北京市区最为典型。对于中小规模城市来说,这种模式尚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性。但是如果不顾城市规模的不同而简单滥用,“涟漪模式”将对人口高度密集的特大城市发展带来城市发展极大的破坏和内耗。

2)“卫星城模式”——实践表明:“卫星城模式”理论对于指导特大城市在扩张发展的同时保持城市结构与运转的良好状态卓有成效。譬如:北京远郊县对于北京市区就是一种卫星城关系。其典型范例如英国伦敦的哈罗新城。“卫星城模式”的着眼点是城市运转战略问题。

3)“TOD模式”——新城市主义的主要理论构成之一。由“步行街区”发展而来,强调混合土地用途,并以公共交通为规划原则。从交通站和商业组成的核心地区到社区边界不超过600米的步行距离,将居住、商业、办公和公共空间组织在一个步行的环境中。通过公共快速交通组织起来的网络将多个TOD社区组织在一个合理的区域发展框架系统内,各个TOD社区之间保留大面积的绿化开敞空间。“TOD模式” 的着眼点是人性化基础上的城市结构问题。

新都市主义理论的产生

新都市主义理论的产生

新都市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后城市化时代”最为重要的城市建设理念,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然后很快在世界各地得到响应。新都市主义的基本精神是社区设计必须将公共空间的重要性置于私人利益之上,从建筑设计与公共空间的相互关系,到社区建筑类型与功能的安排,从开发规模和强度的确定,到土地使用模式与区域交通路网的协调,都遵循这一原则。

由于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急速扩展,以低密度平房和小汽车交通为主体的近郊发展给城市带来了交通拥塞、空气污染、土地浪费、内城破坏和邻里观念淡薄等诸多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包括由安德雷斯·杜安伊(Andres Duany)与伊丽莎白·普拉特-兹伊贝克(Elizabeth Plater-Zyberk)提出的传统邻里区开发(Traditional Neighbcrrhood Development,简称TND)和由彼得·卡尔索尔普(Peter Calthorpe)倡导的偏重使用公共交通的邻里区(Transit-Oriented Deve1opment,简称TOD)等力图矫正这些城市病理论。这两套城市理想和规划理论有很多相类似的地方,统称“新都市主义”。

TND的重点在城市设计,而不是城市规划。这些“传统邻里区”有以下特征:半径约40Om,或5分钟的步行路程;街道间距是70~100m;周围有绿带;邻里内有多类型的住房和居民;土地使用多样化;区内道路两旁都有人行道;每条街道都有各具特色的行道树;公建布局在人流集散地;住房的后巷是设计的重点,基础设施、车库的所在地,也是邻里间社交活动的场所。TOD理论也强调混合土地用途,并以公共交通为规划原则,对此前文已有详细阐述。

新都市主义

新都市主义

新都市主义(即新城市主义)

“新都市主义”是指上世纪80年代晚期美国在社区发展和城市规划界兴起的一个新运动。其宗旨是重新定义城市与住宅,创造出新一代的城市与住宅。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概念,它不仅注重社区的整合,而且注重考虑机会成本、时间成本与居住舒适的结合,并注重避免奢侈布局对环境的破坏、对土地和能源的过度耗费。它和城市郊区化、更适宜的生活的环境有关。

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新城市主义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93年在美国亚历山德里亚召开的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比标志着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确立和理论体系的成熟。

新城市主义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和邻里单元。其两大组成理论为:一、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二、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一、概念

首先,它必须是位于城市中心的物业,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城市资源,包括最好最便捷的医疗、消费、教育服务等。

其次,物业所处的环境很好。外部环境上,它具有广场、湖景等具有强烈时代特征、人文特色的外部资源;内部环境上,它非常强调物业本身的品质,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到园林设计都具备一流的水平。

再次,它还是一个不能跟别的物业形式相混合的纯住宅物业。

二、历史

新城市主义模式的设计特征_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模式的设计特征_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模式的设计特征_新城市

主义的基本思想

【--记者节】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1991年秋天,美国记者费尔·朗顿(London)在《时代》(Time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人的梦想》(The American Dream)的文章,文章提出了三大观点:

1、当今的社会是人的社会还是汽车的社会

2、我们究竟需要多大的城市

3、我们是否遗弃了我们居住地的过去

民间团体委员会组成了名为“新城市者”的小组,开始对朗顿的观点予以实证,由此引发了覆盖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新

城市主义思潮。

1993年10月,美国6位建筑师在佛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与会代表有170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发商。标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想经过多年孵化终于破壳而出,新城市主义组织的集结成型以及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来临。

什么是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领域内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1、新城市主义并不“新”,而是对城市中心化的回归和提升。

2、新城市主义既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集中了60—70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研究的成果,如:混合利用、步行尺度、公共空间、密集社区等。

3、新城市主义的“新”的更大意义是媒体和众人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注,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它的“新”表现在对过去优秀成果的集成。

4、新城市主义的基本理念

针对现行政策法规和规划条例奉行功能分离、汽车占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的倾向,新城市主义强调:

万科新城市主义讲稿

万科新城市主义讲稿
第一部分 新城市主义介绍及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三个层面
三个层面 区域
新城市主义十分重视区域规划,因为他们认识到许多与城市规划相关的问题只有上升到区域层面,制定出整体的策略才能有效解决
借鉴与启发:1、路网设计:当住区规模较大时,住区已不只承 载住区内部交通,它还承载着城市层级的疏散; 住区不能孤立封闭地自行设计内部路网,而应 从区域的角度看待路网的设计与交通组织 对城市:若城市路网过疏,易造成交通拥挤、堵塞 对住区:只在住区外围与城市驳接,造成小区公交出 行不便 小区内穿梭巴士运营成本高2、公建配套 1)要从区域的整体配建,以免重复投资造成浪费 (政府宏观规划;开发商发挥积极性) 2)公建设施要与公共交通相连,提高可达性,利于 共享
第一部分 新城市主义介绍及启示
什么是“新城市主义”
什么是新城市主义 1、新城市主义并不“新”(并非独创) 2、新城市主义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是基于六十和七十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研究的成果 如:混合利用、步行尺度、公共空间、密集社区 3、新城市主义的“新” ——新城市主义的诞生,有其特殊的社会意义。它的“新”带来的更大意义是媒体和众 人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注,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它的“新”表现在对过去优秀成果的集成新城市主义规划设计主张的核心思想
万科新城市主义讲稿
第一部分 新城市主义介绍及启示
1981年开始建设的位于佛罗里达州的Seaside主要设计者:安德雷斯·杜安尼(Andres Duany) 伊丽莎白·普拉特(Elizabeth Plater—Zyberk)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新城市主义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新城市主义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我见:以新城市主义为例

xxxxx

摘要:新城市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规划思潮。本文从西方现代规划理论的起源与总体认知讲起,首先划分了20世纪规划思想主要阶段,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代表思想及代表人物,其次着重介绍了新城市主义,并从其概念、三个尺度及两个模式(TND与TOD)进行阐述,最后综合并筛选了各个文献中对新城市主义的利弊的讨论,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TND; TOD;

Abstract:New Urbanism is a ideological trend which born in 1980s. This essay starts from the original and the full view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Previously divided the main thoughts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into 6 parts, then introduced the main thoughts and main person. Secondly, introduced the New Urbanism emphatically, elaborated from its identity, three scales and two modes (TND & TOD), finally, integrated and screened all the literature discussion of the pros and cons on New Urbanism, and gave the views of myself in the end of this essay.

“新都市主义”思想与中国城市建设实践的几点思考

“新都市主义”思想与中国城市建设实践的几点思考
第2 8卷 第 2期
21 0 0年 6月
河 北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V 12 o 2 o. 8N .
J U N LO E E N TT T R H T C U EA DCV LE G N E I G J n 2 1 O R A FH B I S IU EO A C IE T R N I I N IE RN u e 0 0 I F
“ 都 市 主 义 " 想 与 中 国 城 市 新 思 建 设 实践 的几 点 思考
王 涛
唐 山 市兴 盛 房地 产 开 发 有 限 公 司
摘 要 以西方 国 家郊 区化 运动 的 兴起和 发展 为 开始较 深入 分析 了西方 的“ 新城 市 主义” 的发 展和 逐 步成 熟的过 程 , 时也 分析 了“ 同 新城 市主 义” 和现 在 在 国 内颇 为 流行 的“ 新都 市主 义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的 区别. 并探 讨 了“ 都 市主 义” 国 内城 市住 宅 建设 中优 势. 新 在
i 的创建人 之 一. 是对 被忽 视 了近半 个世 纪 的美 国社 区传统 的复 兴 , 被称 为 “ 传 统 主义 ” 其基 s m) 它 又 新 .
本理念 是从 传统 的城 市规 划设 计思 想 中发掘 灵感 , 与现 代生 活 的各种 要素 相结 合 , 构一 个被人 们所 并 重 钟爱的、 具有 地 方特 色和文 化气 息 的紧凑 性 邻里社 区来 取代 缺 乏吸 引力 的郊 区模式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1991年秋天,美国记者费尔·朗顿(London)在《时代》(Time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人的梦想》(The American Dream)的文章,文章提出了三大观点:

1、当今的社会是人的社会还是汽车的社会

2、我们究竟需要多大的城市

3、我们是否遗弃了我们居住地的过去

民间团体委员会组成了名为“新城市者”的小组,开始对朗顿的观点予以实证,由此引发了覆盖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新城市主义思潮。

1993年10月,美国6位建筑师在佛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与会代表有170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发商。标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想经过多年孵化终于破壳而出,新城市主义组织的集结成型以及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来临。

什么是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领域内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1、新城市主义并不“新”,而是对城市中心化的回归和提升。

2、新城市主义既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集中了60—70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研究的成果,如:混合利用、步行尺度、公共空间、密集社区等。

3、新城市主义的“新”的更大意义是媒体和众人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注,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它的“新”表现在对过去优秀成果的集成。

4、新城市主义的基本理念

针对现行政策法规和规划条例奉行功能分离、汽车占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的倾向,新城市主义强调:

⊙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审视和解决问题

⊙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步行生活的支持

⊙公共价值重于私有价值

⊙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解析

——推行两种模式和把握三个尺度

推行两种模式—TND、TOD

1、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传统邻里开发模式,偏重于社区邻里层面的规划设计,同时强调历史感。

⊙社区的基本单元是邻里,邻里间以绿化分隔,邻里之间利用公交组织。

⊙五分钟的步行邻里规模

⊙优先考虑公共空间

⊙多功能复合。在一个邻里社区的5分钟步行范围内,各种功能达到均衡的混合——居住、工作、购物、就学、宗教活动与娱乐。

⊙精密交通网络,邻里内部交通要注重步行交通,街道断面的设计人性化。

⊙足够的建筑密度,以提高土地与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从而相对降低市政开发成本,增强社区活力。

⊙尊重传统的建筑风格

2、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交通导向开发模式,偏重于整个大都市区域层面,强调邻里与轨道交通融合的区域发展,注重公交系统建设。不同邻里间(区域内)利用公交系统;每个邻里间可以方便步行,使用自行车、滑板作为日常交通工具;到公交站点步行5分钟。

把握三个尺度,大尺度之区域,中尺度之邻里,小尺度之街区

1、大尺度——区域规划要考虑综合及可持续的发展

⊙路网设计与城市对接:当住区规模较大时,住区已不只承载住区内部交通,它还承载着城市层级的疏散;住区不能孤立封闭地自行设计内部路网,而应从区域的角度看待路网的设计与交通组织。否则,若城市路网过疏,易造成交通拥挤、堵塞。如果只在住区外围与城市驳接,会造成小区公交出行不便。

⊙公建配套要从政府宏观规划出发,调动开发商的积极性,按照区域的整体要求配建,以免重复投资造成浪费。公建设施要与公共交通相连,提高可达性,利于共享。

2、中尺度—邻里、社区、交通走廊,邻里的规模适宜和中心突出

TND——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1/4英里(约400米)。

TOD——从交通站和商业组成的核心地区到社区边界600米步行距离。

1)北美千篇一律的郊区蔓延,依托于网格道路的发展,造成的是同质的景观,没有中心的郊区使人在单调乏味中迷失方向。

新城市主义注重形成具有城市文脉特征的小城和具有明确的邻里中心的居住环境,利于形成认同感。

2)邻里规模(距离半径)是以人步行舒适度来衡量的,经过统计舒适步行距离大约为500米,但并不是一个恒定的数字。

3)邻里中的居住密度,居住密度随着接近社区邻里中心而增加。

4)对中心的需求和依赖性不同,如:有车族对公交站(甚至中心商业)的依赖性相对不强——影响不同房型在住区中分布的位置不同。

5)邻里中优先考虑公共空间。公众利益大于私人利益。紧凑私宅用地,创造公共空间;景观资源共享,提升住区的整体品质。

注重公共空间的创造。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做为公共空间可利用的资源;公共建筑占据重要的位置;街道是重要的公共空间。

私宅平分土地资源——紧凑住宅布局,创造出公共空间,基地内景观资源(小河)从少数人占有到公共空间的景观组成。

6)混合利用、多样化。针对雅典宪章主张交通、生活、工作、休憩四个功能区分割、相对独立的思想,新城市主义的主张者认为城市的特色来自对环境的混合使用,使居民、工作单位、商业活动等集中地融入邻里地区的生活中。

⊙不同年龄的居民和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构成(如老人和儿童的存在)为社区注入活力。

⊙不同的住宅类型——公寓、独户住宅、联排住宅等住宅在户型、面积和价格方面具有多样性是社区混合的前提。不同的居住建筑根据需要位于邻里中不同的位置,同时考虑绿化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营造。

⊙商业建筑、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的混合,在邻里街坊内或以公交站点为中心步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布置商店、绿地、中小学、活动中心以及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

优点:方便生活,增加就业,减少上下班钟摆式交通,增加社区活力。

3、小尺度——街道、街块、建筑

1)街道。新城市主义的社区结构是通过对街道、街区和建筑的精心组织而实现的。

街道的组成和等级应该同时为小汽车和行人提供方便。从人车混行—人车分行—人车共存,最重要的是建立安全的步行系统。

街道的设计要考虑以下因素:

⊙街道高度与宽度的比例,人行道、车道的宽度,景观分隔带的设计以及停车位的安排,除要满足小汽车通行、停放外,还要求能够为居民步行、休息和会面的场所的提供良好公共环境

⊙DPZ认为最佳的街道空间比例位1:1,最大不超过1:6,树木可弥补街道过宽。

⊙为促进邻里交往和街道生活复苏,要求商业建筑,甚至各个住宅的入口面向街道。

⊙在街边应留出足够的建筑退红线,并设计一些门廊、凉棚、露台等建筑过渡空间,增强建筑与街道生活的沟通,注重人行道的设计是新城市主义街道设计的重点之一。

⊙交叉口是新城市主义街道设计的另一重点,通过减少人行道间的间距,降低车速。注重街道与广场、花园的结合,创造活动空间。

借鉴与启发

⊙街道作为社区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增强街道立面的丰富性,增强街道活力

⊙注重道路装置的设计如:中国住宅的管理形式与国外不同,多采用组团院落空间,要注重院落空间与街道空间沟通。

2)街块(区)适宜的尺度与规?模

⊙街区是表现建筑形式和城市空间的场所

⊙城市居住街区网格结构的尺度随居住建筑的尺度在不断发生变化

⊙新城市主义认为250-600英尺(75米-180米)的街区是适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