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新馆赏析
差异之体验-苏州博物馆新馆评析
差异之体验撰文 / 朱竞翔编辑 / 冯恪如图片提供 / Pei Partnership Architects LLP ,朱竞翔苏州博物馆新馆评析如今的建造者生活在一个尊崇组织的中国与渴望自由的中国并存的现实之中。
贝聿铭的新作苏州博物馆,是否能够为古城的保护与再生提供一种自然的智慧?78 domus 2007 052007 05 domus 79场景从附近的制高点北寺塔东望,需要努力一番,方能从拙政园绿荫以及民居白墙灰瓦的肌理中分辨出苏州博物馆新馆。
新馆的两个塔楼被安置于东北街一侧。
设计师利用稍大的体量与层叠屋顶,娴熟地完成了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转换。
铺地、行道树与灯柱的安排使得入口的齐门路适于人行。
馆门前扩大的广场先使游客感受到河道与博物馆的宜人距离,进而展示主入口庭院与大堂的层递关系。
八角形大堂是入口庭院的视觉焦点。
进入大堂,会发现主庭院水塘是空间后部的趣味中心。
在到达它之前,需要穿越一系列展厅和廊道空间。
展室之间的空间在室外被留作光井、景院。
景观要素的安排显示出几何方法及先验观念的强力推动。
对于自然光线,设计者亦有所拣选。
在公共区域,大量形状各异的天窗照亮了室内各个角落,只允许阴影以色彩的方式生存。
无论晨昏、阴晴、里外还是面背,布满室内外的深灰色边条都会强调出量体的表面、边缘及其几何构成。
钢筋混凝土墙体兼作地面层的承重结构与空间围合,厚度250 毫米,装修后达到450 毫米。
这一数字与675、1350 以及6750 毫米构成比例为1:1.5: 3: 15 的模数关系,以正交网格以及旋转了22.5 度的参考线共同控制了几乎所有构件的尺寸或定位。
原则这些精确的场景归结于执行中的一丝不苟和设计原则的优先确立。
将空间切分为东、中、西三路,符合传统宅院对仪式的强调。
中路的院落、体量、细节具有严格的对称性。
而在西路,四个八角形体戏剧化的暗示了过渡/停留空间的存在。
西路再分叉为左中右路,产生了由莲花池过渡的两组展览空间,左路以环线连接,右路使用直线与折线串连。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由著名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建筑总面积15391平方米,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
主要采用现代钢结构。
加之木质边框和白色天花,同时,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因此光线柔和.便于调控.以适宜博物馆展陈。
在空间上,书画厅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首层展厅与天窗廊道由墙隔断分开,人漫步廊道,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使人联想起中国古建筑的语言,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
而这所有的组织,贝先生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
新馆的建筑色彩,沿用了苏州传统民居的建筑中的“灰和白”为基调。
中国传统建筑的老虎天窗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改他大面积使用了玻璃天棚,观众透过玻璃的折角看到天空,大量采用自然光,且节能环保。
他设计的紫藤园是参观休息的地方,对此贝老做了精心的思考,看,这棵蟠龙般的古紫藤,是从隔壁拙政园文征明亲手所植的紫藤上嫁接而来,它延续了姑苏的文脉气息。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赏析
门把影子
簾幕外的庭院 Courtyard behind the curtain
贝老设计的玻璃屋顶保留了 传统的形制, 然而, 过去的木 梁和木椽构架已经被现代的 开放式钢结构的顶棚系统所 取代.
大厅
水幕墙和荷花池
在西部主展厅区, 贝老设计了水幕墙
和荷花池. 贝老说:「水是用来听的. 」 按照他的设计, 水从高处顺着暗槽往
悬挑楼梯
下流, 游客远远就能听到「淙淙」的
水声却不知水在何方, 直至走近了,
在主庭园中,贝先 生“亭”的设计也 是现代的形式—— 钢结构、双层、亭 顶为玻璃并覆盖木 饰贴面格栅、结构 柱上放置照明灯具、 亭中部为洗漱台。
现代结构的凉亭似而不似地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符号
池中的八角凉亭, 师古而不泥古. 凉亭的八 角形与中央大厅及西路两个主展厅的大八 角形成呼应.
透光天花板
一池荷花方才映入眼帘.
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人可以通 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
金属遮阳片和 怀旧的木作构 架在玻璃屋顶 之下被广泛使 用, 以便控制 和过滤进入展 区的太阳光.
大厅顶部的米字学考虑, 而是结构的原因. 通过精 密计算之后, 只有这样的几何形体变化才能 进行力的转换, 在这样一个既定空间中承载 负荷.
以墙为纸,以石为墨,从米芾的山水画中得到灵感,用片石营造出写意山水的意境. 搭一幅现代山水画
一架紫藤、一条丝带象征文脉延续
这张照片里的一株是贝老亲自挑选的, 这株紫藤 嫁接着从文征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剪下的枝蔓, 以延续苏州人文的气息和血脉. 紫藤园,方形的花架与蜿蜒曲折的紫藤枝叶犹如一 枝无形的画笔,在墙上、地面上尽情挥洒。光影无疑 是成就空间意境的魔术师。
苏州博物馆赏析
水幕墙和莲花池
贝聿铭说:“水是用来听 的。”按照他的设计, 水从 高处顺着暗槽往下流,游客远 远就能听到“淙淙”的水声却 不知水在何方,直至走近了, 一池荷花方才映入眼帘。
→
流水墙 立面图
悬臂楼梯
楼梯设计成悬挑增大了楼 梯下空间利用,一部分的博物 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 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 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
西部 中央
东部
建筑分析
贝聿铭以“园林式” 的空间为组织形式,将建 筑平面展开、廊道串联为 基础,把室内外空间作为 整体,以视线设计作为核 心的一套设计手法进行空 间组织的划分。参观者通 过前院进入中央大厅,大 厅往南是入口,勾画出一 副苏州老街的画面。 新馆的外观形象与展 示内容相辅相成,建筑艺 术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 清晰的体现了中国人“和” 的意识,“和谐”的审美 倾向,使新馆不强调单体 的突兀,着重与群体建筑 逶迤交错的空间层次感。 “和谐”的审美倾向,使新馆不强调 单体的突兀,着重与群体建筑逶迤交错的 空间层次感。遵循了“不高、不大、不突 出的设计原则”,重视整体的有机性以展 示出的群体魅力。
贝聿铭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 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 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 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 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 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 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铭作 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 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 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 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 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 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 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景观
园林景观是贝聿铭先生的爱好之 一。博物馆中的诸多树木都是他亲自 挑选的。他爱好中国古画,并吸收传 统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养分。他对所 有的植被精心挑选,花木造型优美, 性格独特,选位讲究。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解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解析摘要:乡土建筑蕴藏着各民族传统思想精神文化与传统建筑艺术,记录着当地的文化艺术内涵。
本文主要论述乡土建筑与乡土环境文化的关联,并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乡土建筑;建筑设计;文化一、乡土建筑的内涵与特质1.乡土建筑的内涵“乡土”(Vernacular)的一般英文翻译为本地语或是方言,在美国文化遗产字典中,“乡土”(Vernacular)译意为:乡土是关于某一特定文化中的建筑和装饰风格。
这一释义更符合其在建筑业中的指代。
我们可理解为有当地特色的形式和空间的建筑。
2.乡土建筑的特质乡土建筑构成了一部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史。
它蕴藏着各民族传统思想精神文化与传统建筑艺术,是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组成部分,记录和反映了各各地区的文化艺术内涵。
乡土建筑作为一种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以祖祖辈辈口头相传的方式因地制宜的进行建造。
包含了珍贵的科技价值及朴素的居住环境生态理论。
与此同时,乡土建筑也传承和延续了整个民族精湛的技艺和建筑艺术。
二、乡土建筑与乡土环境的文化关联1.乡土环境的构成乡土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构成。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在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
作为传统建筑文化,民居建筑的聚落选址、格局、外观、型式和风格无不体现出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
人文环境——指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思想等。
民族文化由于有相对独立的体系,(包括信仰和价值观等),它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传统民居中,如汉族住宅居中的堂屋是家庭生活的重心,而东北地区的满族住宅则把西屋奉为上屋。
西南山区的侗族把火塘间作为全家活动的中心,而藏族经堂是藏族同胞们装饰的重点。
建筑其实是特定区域人文环境各个因素反映的一个具体内容,而人文环境各个因素也或多或少渗透到建筑之中。
2.乡土建筑与乡土环境的文化关联自然环境对乡土建筑空间形态的影响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在封建时代,人们对自然环境多采取顺应为主、改造为辅的方针。
苏州博物馆解析
A刘禹坤
21
A刘禹坤
22
贝老说: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 大门要有气派, 但又得有邀人入内的感觉.
A刘禹坤
15
大厅顶部的米字形钢结构没有任何支撑,它在风格上和整体建筑非常协调, 但是这不仅是出于美学考虑,而是结构的原因。通过精密计算之后,只有这样的 几何形体变化才能进行力的转换, 在这样一个既定空间中承载负荷。
A刘禹坤
16
窗是苏州园林中的“眼”,苏州园林的窗有多重功能。采光只是一个方面,其实他还是 借景时裁剪风景的取景框。新馆中菱形,海棠形,六方式漏窗。如同反复出现的旋律,参观者 产生远景如画的错觉,体现“尺幅窗,无心画”的意境,是框景。
A刘禹坤
17
在主庭园中,贝先生“亭”的设计也是现代的形式——钢结构、双层、 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照明灯具、亭中部为洗漱台。
A刘禹坤
18
在西部主展厅区, 贝老设计了水幕墙和荷花池.贝聿铭说:“水是用来听的。”按照他的设 计,水从高处顺着暗槽往下流,游客远远就能听到“淙淙”的水声却不知水在何方,直至走 近了,一池荷花方才映入眼帘。
A刘禹坤
3
二 : 苏州博物馆选址
规划总平面图
建筑及周边环境平面图
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 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选址大胆显赫,又蕴涵深刻。
A刘禹坤
4
三: 苏州博物馆面临的文化冲突
苏州是一座有着2 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中国文化南方地域文化的代表。 确定选址后的博物馆却面对着重重压力,当时引起媒体的轩然大波,一系列耸人听闻的消 息如“新馆建在拙政园的心脏上”、“废了忠王府,伤了拙政园”、“救救忠王府,救救拙政 园”等等不断传出,让这个还未开始的工程遇上了诸多批判的眼光。 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独特的文化内涵迫使原本就很重视规划的贝老更加重视这座新建筑与 苏州古城的完美结合问题。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钱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笔者的家乡白居易诗中的江南腹地——苏州,本文着重从建筑美学方面分析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
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
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空间意向:天造与人为的联姻“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这是贝聿铭先生对苏州博物馆,这个被称为自己的“小女儿”的封刀之作的评价。
虽然常年生活在海外,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但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中却从来不缺少中国元素,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的方面,苏州博物馆无疑是成功的,它以自己鲜明的空间特征和独树一帜的结构将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塑造出一个立足现代审美的新中式园林空间。
穿过一座由玻璃和不锈钢棚搭建的大门,一个由钢梁和金属百叶构成的入口吸引了来访者的所有目光。
通过一个别致的圆形孔洞,人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情调。
以借景的手法,设计师将空间的灵性与活力展现给观众,远处的山水园林也成为了联系内外空间的纽带。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
如果说前庭是整个空间乐趣的前奏的话,那么只有在走入室内之后,才会发现整个空间的动人之处。
贝先生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间,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墙面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
其中,三角形与菱形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灰色的涂料强调出各个形体的转折,形成了丰富、充满节奏的空间效果。
同时,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强调了空间的戏剧性。
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
苏州博物馆建筑艺术赏析
它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 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 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 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 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 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 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 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 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 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 片石假山。
二、建新馆的背馆新馆 位于苏州古城的东北 隅,是传统建筑的提 炼版, 是现代和传统 完璧的结合。在新馆 的设计上,贝聿铭所 贯彻的原则是: 中而 新, 苏而新, 不高不 大不突出。东部为次 展区(现代艺术区) 和行政办公区,中央 部分为入口、中央大 厅和中央庭院,西部 为博物馆主展区.
忠 主展区 西部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艺术赏析
目
录
一、苏州博物馆新馆 简介 二、建新馆的背景和意义
三、设计师介绍
四、总体环境布局
五、景观介绍
六、建筑艺术特色 结语
一、苏州博物馆新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1960年建立,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 秀成王府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 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新馆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 方米,加上修葺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达26500平方米,投资达3.39亿 元,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六、艺术特色(3)—-钢结构的梁和玻璃斜顶突破了传统建
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不足.
馆内顶部使用采自然光。 将坡顶设计成几何形体、在 形式上继承了传统古建豹斜 屋顶,突破了传统大屋顶在 采光方面的不足。 木纹的金属百叶窗隔栅营 造了柔和的室内光线,大面 积玻璃天棚与黑石屋顶相互 映衬,以现代开放式钢结构 取代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 取代传统的木作构架。 在现代玻璃屋顶和金属遮 阳片的映衬下,成为一种怀 旧的装饰。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共8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
苏州博物馆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有传统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崭新的风格
新馆坐落在苏州东北街上,是传统建筑的提炼版,是现代和传统的完美的结合。
中而新,苏而新,不大不高不突出。
粉墙黛瓦,据介绍,这是一种“中国黑”花岗岩片,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淋了雨是黑色的,太阳一照射就变成深灰色。
屋顶采用1:2坡顶,完全符合苏州民居屋顶的坡顶比例
石片屋顶的设计,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建筑的采光问题,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
屋顶看似简单,其实结构非常复杂。
从石材层往下数,还有金属板,木板,保温板,钢体结构,面板,吊顶。
而特别的是,博物馆屋面泄水不再全部依靠传统的瓦楞铺流排出,而是通过屋面将雨水渗透至金属板,借助金属板的泄水系统处理滞留积水。
北墙之下独创高低错落的石片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水幕墙和荷花池采用天然地基,用混凝土压浮
借鉴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
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在主庭院中,亭的设计是现代的形式,钢结构,双层,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照明灯具。
池中的八角凉亭,师古而不泥古,凉亭的八角形与中央大厅及西路两个主展厅大八角形相呼应。
苏州博物馆南立面分析
苏州博物馆南立面分析
1.建筑风格:苏州博物馆南立面的设计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展现出典型的苏州文化特色。
它采用了传统的园林式建筑风格,注重空间流动和景观体验。
2.结构布局:立面以水面为界,与周边环境相衬托。
整个建筑采用了曲线状的外立面设计,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3.材料选择:苏州博物馆南立面采用了玻璃、石材以及金属等现代材料,运用了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工艺,使得建筑呈现出独特的质感和光影效果。
4.色彩运用:立面的色彩运用相对简约,主要以白色和灰色为主调,与周边建筑和苏州古城的风貌相呼应,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
5.窗户和开口设计:立面设置了大面积的开窗和透明墙面,使室内外景观相互映衬。
整个立面设计注重展现空间的通透感和开放感,增加了建筑的轻盈感。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美学欣赏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美学欣赏一苏州博物馆简介苏州博物馆新馆大门苏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毗邻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
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
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投资达3.39亿元的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辉映,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
“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摘自“百度百科”】二新馆的整体布局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现代化延续。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
三新馆的设计风格新馆的设计遵循“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和“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成为苏州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典范和标志性建筑。
新馆以“化整为零”的手法进行设计,从地面上看,建筑的体量不大,与周围的环境很协调。
苏州博物馆新馆赏析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理念分析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中国文化南方地域文化的代表。
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需要新的生活环境和时代气息。
新世纪的苏州需要一个新起点和新的标志,这个标志应该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和谐: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现代与传统兼顾,“苏味”与现代并存的现代主义特征。
苏州博物馆新馆正是以这种审美要求进行建筑艺术设计探索的典型。
和谐之美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的和谐”。
一语切入了美的本质,“数的和谐”实际上是“信息的和谐”。
美是一种信息现象.美不是一般的信息,而是和谐的信息,是信息的有序组合。
序生美,美是序的显示。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与狮子林之间,被浓郁的传统苏州园林气息所笼罩,贝聿铭深谙美是和谐之道,没有选择另辟蹊径,而是沿袭传统的中国风,与周围的环境连成一片,融为一体。
中国人讲求顺其自然,崇尚山水相依的和谐之美,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山水亭台,花草木石,应有尽有,且其排列与摆放没有像现代风格那样追求个性,而是选择了“道法自然”,精心布置,却似天成。
个人觉得这就是贝聿铭所追求的和谐之美。
有用之美苏格拉底认为“美即有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贝聿铭则可谓是用上了一切能用的元素。
贝聿铭被誉为光与影的魔术师,而对光和空间的利用也是他毕生追求的理念。
在结构上,棚顶由过去的木梁、木椽构架的系统被现代的开放式钢架结构取代,钢架配合木作及涂料生成的效果,让建筑的形式感凸显简洁利落的现代之美。
在玻璃屋顶下还有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它们既合理有效地控制并遮挡了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对光线实现漫射或折射,避免产生眩光,又以其结构形式成为一种棚下的装饰构件,一举两得。
这种空间的处理手法为苏州博物馆的西廊与西侧展览室前的长廊内带来了绝佳的光环境,被称为是体验“让光线作设计”的至佳场所。
这种丰富的的光影变化弥补了苏州博物馆室内空间的举架不能太高的局限,使一层楼左右高度的空间和长廊不觉沉闷。
苏州博物馆建筑解析
4101090402
刘禹坤
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解析就
到此为止。但作为一名建筑系的学 生,对于公共建筑设计的探究才刚 刚开始…… 公共建筑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进 行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场所,在城 市建设中公共建筑占据着重要地 位,是否确立了正确的设计指导思 想和善于运用辩证的方法去恰当的 处理好功能、艺术、技术三者之间 的关系,则是一个重要问题,同时 也是做好公共建筑的基础。 通过对《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学习,以及对公共建筑的解析使我 理解了公共建筑设计中的一般原则 和方法,让我在公共建筑的设计方 面有了新的提高。
4101090402 刘禹坤
④.建筑空间流线控制及细节设计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新馆的东部次展区。廊
道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其南北两侧安排有图书馆、贵宾厅、 博物馆商店和现代艺术展厅等公共空间。现代艺术展厅位于东路的 首层,以便于功能周转,
4101090402
刘禹坤
既有传统建筑文化 中大门的造型元素, 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 贝老说: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 大门要有气派, 但又得有邀人入内的 感觉.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
4101090402
刘禹坤
大厅顶部的米字形钢结构没有任何支撑,它在风格上和
整体建筑非常协调, 但是这不仅是出于美学考虑,而是结构的 原因。通过精密计算之后,只有这样的几何形体变化才能进行 力的转换, 在这样一个既定空间中承载负荷。
4101090402 刘禹坤
4101090402
刘禹坤
THE END
4101090402 刘禹坤
刘禹坤
新馆整个运用轻型
钢架和混凝土构筑墙体, 黑白相间的中国元素颜色 与现代冷峻的建筑材料再 加上随处可见晶莹剔透的 玻璃天棚。空间封闭而又 通透,折射出禅宗文化、 道教文化的深层信息,参 观者尽管在犹如在超级魔 方的现代气息中穿行,却 仍然被东方园林强大的传 统文明牵引着,确立起建 筑景观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造型、空间等中西 元索有机的结合,图形构 成的巧妙转换,现代空间 中国园林意境的营造是苏 博新馆成功实现传统与现 代转换的关键。
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
新馆建筑由一个主庭院和若干个小内庭院组成,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完美地借鉴了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它的北面与拙政园之补园一墙之隔,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借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主庭院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新馆;贝聿铭;现代主义;设计。
一、引言
当今的博物馆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历史文化,它不再是对历史陈
迹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了。它的设计师由聿铭先生用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历时五年,完成了他的圆梦之旅:“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的确,苏州博物馆新馆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完成了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的融合,同时这一崭新的建筑也与为之度身定做的陈列设计融为一体。曾有著名评论家称“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一座国际一流水准的博物馆,在不是太传统就是太现代的众多中国博物馆中,这座与园林相伴的博物馆是一个难得的‘例外’”。
参考文献
[1]金磊,李沉.《中外建筑与文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03月。
[2] 高福民.《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苏州古昊轩出版社.2007年05月。
[3] 沈福熙.《建筑概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08月。
[4]绮曼,潘吾华.《室内设计资料集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12月。
三、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思想
(一)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
粉墙黛瓦是极具苏州建筑特色的标志性符号,新馆的色调正是采用这种传统的建筑元素。
三角形的运用,馆屋顶部分的三角形取自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是1,横边是2,这是江南水乡瓦顶木屋架的模数。入口的中式大门框,主轴线的左右长廊,大厅顶上的亮窗,庭院里的亭子都是1:2的三角形体。提取了传统的比例和尺度,将几何图形与空间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苏州博物馆建筑赏析
苏州博物馆建筑赏析苏州博物馆是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笔之作,贝聿铭是美籍华人,祖籍在苏州,他曾设计的肯尼迪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经典之作。
苏州博物馆于06年10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
苏州博物馆是现代和传统完璧的结合。
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新馆紧邻拙政园、狮子林等苏州古城的文化精华,在这样的环境中建造一座崭新建筑,并使其与周围融为一体,实属不易。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它就想一位跳动在现代气息的脉搏中而又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学者。
它的粉墙黛瓦,它的钢筋铁骨,与这个城市与这个时代融合的天衣无缝。
博物馆高高的白墙阻隔着今日的苏州城貌,它自成一体空间,尊放着苏州的历史遗存。
无论是出自对历史的尊重,还是出自提示一种阅读历史方式的需要,或是出自贝先生的建筑理念,苏州博物馆最终出落得有如象风清月白中的白莲一样,静静地飘落在古城之中,那么安详,那么清素。
在建筑立面高度上,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参照东侧的忠王府高度,博物馆建筑以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局部建有二层,高度16米。
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中轴对称布局方式,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
而庭院以及展厅在空间序列上沿南北方向层层递近,也符合苏州古城民居的生长规律。
博物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
步入博物馆大门可以看到一个空旷的庭院。
建筑采用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及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位于中轴线上的八角形中央大厅,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区的枢纽。
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优秀设计
网上调研之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引言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建筑文化是一种学习。
从社会成员的角度看,人类天生并不完善,建筑文化不仅提供了一个人居环境,而且提供了一个思想与行为的习得之所。
建筑反映出人类的文化系统—宗教、科学、艺术、、、等综合的观念和认识,通过世世代代的学习,人类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群体特质。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大厦,是由许多材料部件构成的,他们并包容了我国数千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华,又影响到我国数千年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这种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建筑文化之中,自成体系,独具风格。
2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诊释。
在苏州博物馆的顶端加入尖角。
因此又带有了些许欧式风格元素。
但是在中间的镂空墙上又一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艺术气息。
所以经过改动的博物馆,又有中国元素。
又有西方气息。
充分展示了国际设计大师的艺术手法。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周边的环境关系,虽然采用的是现代的建筑材料,但是从形式符号上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由此来统一与临近建筑空间之间的组合关系.由于中国的民居以低层建筑居多,因此"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贝聿铭在确定苏州不无关总体规划时提出来的大体方向。
这样使新馆从色彩、高度’体量及风格上都能温和地融入到保存完好的传统风貌中。
2.2院落布局基于传统规划思想之上的建筑单体的组合以及浓于伦理的传统,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庭院文化应运而生。
贯穿新馆设计之中的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传统合院式住宅相互呼应、协调统一。
2.3环境设计从新馆设计中,我们首先可以解读到的是和城市肌理的密切关系,这种在城市肌理上的嵌合,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
而所有的组织,则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理念分析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中国文化南方地域文化的代表。
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需要新的生活环境和时代气息。
新世纪的苏州需要一个新起点和新的标志,这个标志应该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和谐: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现代与传统兼顾,“苏味”与现代并存的现代主义特征。
苏州博物馆新馆正是以这种审美要求进行建筑艺术设计探索的典型。
和谐之美
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的和谐”。
一语切入了美的本质,“数的和谐”实际上是“信息的和谐”。
美是一种信息现象.美不是一般的信息,而是和谐的信息,是信息的有序组合。
序生美,美是序的显示。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与狮子林之间,被浓郁的传统苏州园林气息所笼罩,贝聿铭深谙美是和谐之道,没有选择另辟蹊径,而是沿袭传统的中国风,与周围的环境连成一片,融为一体。
中国人讲求顺其自然,崇尚山水相依的和谐之美,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山水亭台,花草木石,应有尽有,且其排列与摆放没有像现代风格那样追求个性,而是选择了“道法自然”,精心布置,却似天成。
个人觉得这就是贝聿铭所追求的和谐之美。
有用之美
苏格拉底认为“美即有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贝聿铭则可谓是用上了一切能用的元素。
贝聿铭被誉为光与影的魔术师,而对光和空间的利用也是他毕生追求的理念。
在结构上,棚顶由过去的木梁、木
椽构架的系统被现代的开放式钢架结构取代,钢架配合木作及涂料生成的效果,让建筑的形式感凸显简洁利落的现代之美。
在玻璃屋顶下还有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它们既合理有效地控制并遮挡了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对光线实现漫射或折射,避免产生眩光,又以其结构形式成为一种棚下的装饰构件,一举两得。
这种空间的处理手法为苏州博物馆的西廊与西侧展览室前的长廊内带来了绝佳的光环境,被称为是体验“让光线作设计”的至佳场所。
这种丰富的的光影变化弥补了苏州博物馆室内空间的举架不能太高的局限,使一层楼左右高度的空间和长廊不觉沉闷。
由于苏州博物馆旁边的拙政园是苏州著名的历史文物,一砖一瓦都不能动,而拙政园诺大的白墙与苏州博物馆周围的景物极不和谐,面对这个难题,贝聿铭匠心独运,变废为宝,以墙为纸,以石为笔,创作了一幅三维的水墨画。
如今,当人们游览苏州博物馆时,总是对贝聿铭创造的这种有用之美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