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粤教版).._模板
粤教版-语文-高一-4.15《离骚节选》参考资料 粤教版必修1
![粤教版-语文-高一-4.15《离骚节选》参考资料 粤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f8b09e3aec3a87c24128c478.png)
4.15《离骚(节选)》参考资料1.课文解读⑴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
他一生的活动主要在楚怀王和楚襄王时期。
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曾受到怀王的信任,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参加过起草宪令和从事外交活动。
他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但他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谗害。
怀王不辨忠奸,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把他放逐到汉水以北。
后来,怀王受秦国欺骗,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屈原曾被召回,但不久又被放逐到沅、湘一带。
这时候的楚国,内政腐败,外交失策,日益走向衰败,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国都郢。
屈原痛心于祖国陷入败亡的绝境,自己的政治主张又不能实现。
他满怀忧郁和悲愤,大约就在这一年的阴历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罗江(在今湖南省境内)而死。
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就在每年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划龙舟、吃棕子,渐成习俗。
屈原的家乡秭归从唐代就有屈原祠、屈原墓,二十世纪70年代末,因葛洲坝蓄水,屈原祠已经搬迁,几年后又因三峽大坝蓄水而迁坟迁祠。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他留存下来的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这些作品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罪恶行径,表现了自己进步的政治主张,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坚贞不屈的精神。
屈原的作品是在楚国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出来的,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想象丰富多彩,文字华丽,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精神,这是一种独特的诗体,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后人称为“楚辞”,又称为“骚体”,它在诗歌发展的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屈原的全部作品都收入西汉末年刘向所编的《楚辞》一书。
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宋代洪兴祖的《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是比较通行的注本。
高中语文 4.15《离骚(节选)》教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15《离骚(节选)》教案 粤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b6ec0dc36c175f0e7dd13736.png)
高中语文 4.15《离骚(节选)》教案粤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疏通语句,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难点1.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现和诗人讴歌、追求的政治理想。
2.文言词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有关资料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屈原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讲义离骚(节选)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讲义离骚(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ca1e4b9626fff705cc170a86.png)
15 离骚(节选)一、读准字音 修姱.( ) 羁( ) 揽茝.( ) 侘傺..( )( ) 芰.荷( ) 谣诼.( ) 溘.死( ) 方圜.( ) 攘诟.( ) 岌岌.( ) 謇.朝谇( ) 延伫.( ) [答案] kuā jī chǎi chà chì jì zhuó kè yuán gòu jí jiǎnzhù二、辨识通假 (1)偭规矩而改错 ( ) (2)进不入以离尤兮 ( ) (3)忳郁邑余侘傺兮 ( ) (4)芳菲菲其弥章( )[答案] (1)错,通“措”,措施 (2)离,通“罹”,遭受 (3)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4)章,同“彰”,显著三、一词多义(1)度⎩⎨⎧竞周容以为度. (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以失期 ( )(2)修⎩⎨⎧退将复修.吾初服 ( )余独好修.以为常 ( )(3)信⎩⎨⎧苟余情其信.芳 ( )愿陛下亲之信.之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4)相⎩⎨⎧悔相.道之不察兮 ( )苟富贵,无相.忘 ( )相.者,百官之长也 ( )(5)反⎩⎨⎧忽反.顾以游目兮 (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 )(6)善⎩⎪⎪⎨⎪⎪⎧谣诼谓余以善.淫 ( )亦余心之所善.兮 (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素善.留侯张良 ( )善.刀而藏之 ( )工欲善.其事 ( )善.万物之得时 ( )(7)固⎩⎨⎧固.时俗之工巧兮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8)虽⎩⎨⎧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 )虽.九死其犹未悔 ( )[答案] (1)名词,法度、准则 动词,揣度、推测 (2)动词,整理 名词,这里指高洁的品行 (3)副词,确实、真正 动词,信任 形容词,真实,诚实 (4)动词,看、选择 副词,互相 名词,宰相,丞相 (5)动词,回头 形容词,相反、对立 动词,背叛 (6)动词,擅长 动词,崇尚,向往 形容词,好的 名词,好事,好的行为 形容词,友善,交好 动词,通“缮”,修治 动词,做好,处理好 动词,羡慕 (7)副词,本来 动词,巩固 形容词,顽固 (8)连词,虽然 连词,即使四、词类活用(1)屈.心而抑.志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伏清白以死.直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高.余冠之岌岌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长.余佩之陆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哀.民生之多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謇朝.谇而夕.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固前圣之所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2)为动用法为……而死(3)使动用法使……加高(4)使动用法使……增长(5)为动用法为……悲伤(6)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7)形容词作动词看重,推崇(8)形容词作动词崇尚,向往五、古今异义(1)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指工艺品、诗文书画细致精巧。
新粤教版语文必修一课件:15 离骚(节选)
![新粤教版语文必修一课件:15 离骚(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007059270912a21614792928.png)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父亲仔细观察、估量我初生时的 气度,开始赐给我美好的名字。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父亲)给我取名为正则,取 表字为灵均。
第一段:诗人自叙高贵家世和不
凡身世。
用意:显示了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
桀纣(jiézhòu)传说中的暴君。
窘步(jiǒng)难以举步。
惮殃(dàn)害怕灾祸。 踵武(zhǒng)足迹。 荃(quán)香草名,比喻国君。 謇謇(jiǎn
jiǎn)正直敢言的样子。 数化(shuò )屡次变化。
四、分析课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我是古帝王颛顼的后代子孙, 我先父的字是伯庸。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当初君王已经和我有了约定的话, 后来反悔变心,而有别的打算。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我已不畏惧自己遭到疏远而与国君 离别,只是为国君屡次改变主意而 伤心。 第三段:自述政治观点和立场,表 达痛惜之情。
五、问题探究
1、本文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 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 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 之情,表现了屈原至死不悔的高尚 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 理想的爱国情感。
3
司马迁对“离骚”解释为“离忧”, 今人对于“离骚”二字含义的说法主 要有以下几种:
(1)离,遭受;骚,忧愁。
(2)离,离别;骚,忧愁。 (3)楚语,离,即畔,散去;骚, 愁。 (4)楚地歌曲名,意义同于牢骚。
二、作者介绍
屈原(约前340——约前 278),名平,字原,战国 时楚国诗人,开创了诗歌由 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 作的新纪元。 1953年与但 丁、哥白尼、莎士比亚被世 界和平理事会评为“世界四 大文化名人”,主要代表作 有《离骚》、《天问》、 《九歌》、《九章》等。
《离骚》节选(粤教版)-word文档资料
![《离骚》节选(粤教版)-word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379f2460b1c59eef8c7b47c.png)
《离骚》节选(粤教版)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三、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2.媒体设计: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语设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新时代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节选,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2.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3.研习课文1)读课文。
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
3)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4)课堂训练。
A.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帝高阳之苗裔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惟草木之零落兮以又重之以修能路幽昧以险隘忽奔走以先后兮B.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4.作业: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知识目标:1.准确理解《离骚》的内容2.了解什么是骚体诗3.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二、教学目标:1.用赋比兴的方法分析《离骚》2.根据《离骚》中的内容分析屈原的形象性格三、教学重难点:1.字词的疏通和理解;2.香花香草作比的写作方法;3.骚体诗的特殊句式四、教学过程:1.集体读《离骚》,校正读音和停顿错误(5分钟)2.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结合下面注释,讨论如何翻译本文,并将翻译过程中的疑问记下来(15分钟)3.请一组同学起来翻译,其他同学找错误4.教师翻译难点部分5.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分析骚体诗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1)与以前的《诗经》进行比较2)与后世的其他诗歌比较6.教师总结骚体诗的特点:1)字句较多,每句字数六言、七言、八言等都有2)句中有楚声“兮”字7.以组为单位分析赋比兴在《离骚》中的应用,组内代表发言8.以组为单位分析分析屈原的形象,组内代表发言9.布置作业:1)总结“以”的用法2)翻译课文在作业本上3)写对于屈原一生的评价(注意,不要离开屈原本身的社会背景及生活经历盲目评价)4)背诵《离骚》节选部分5)预习《孔雀东南飞》,通过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教学后记:。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离骚(节选)课件PPT(37张)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离骚(节选)课件PPT(37张)](https://img.taocdn.com/s3/m/87b87ad281c758f5f61f67a0.png)
和侮辱。
分析: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骂和
侮辱。
保持清白为正道而献身啊,本来就是前代的 圣人所推崇的。 分析: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 贤为榜样的两句(或: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 死不失正义)
•
(8) 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
伫立而想返回。 分析: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 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 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 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 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 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 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 粽子样。
•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也是我心地善良啊,即使死上几回我也
不会后悔。
析: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 追求,至死不改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怨恨君王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
分析:表明自己遭到不公正对待的原 因之一是在上位者的荒唐
•
(4)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你周围的许多侍女嫉妒我秀美的娥眉啊,
作者 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战 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 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 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 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他被列为世界四 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 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 意大利但丁)
杰出的 政治家
屈原因出身贵族,
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 信。初辅佐怀王,做过左 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 联齐抗秦。后被谗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游于沅 湘流域。都城郢被秦兵攻 破后,他既无力挽救楚国 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 无法实现,遂投汩罗江自 尽。
第15课离骚(节选)(粤教版)
![第15课离骚(节选)(粤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187614e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9f.png)
3.写出下列加颜色词的古义
(1)指九天以为正兮 古义:“__以__之__为__”__的__省__略__。__
今义:认为。
(2)春与秋其代序 古义:_替__代__更__换__时______
序。 今义:代替序言的文章(多自有标题)。
(3)夫唯捷径以窘步 古义:_斜__出__的__小__路__,__邪__路__。___ 今义:近路,比喻能较快地到达目的的奇妙手段或办法。 (4)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古义:_指__当__时__结__党__营__私__的__楚__国__腐__朽__贵__族__集__团__。 今义:同一个党派的人。
运用示例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为了这一信仰,他受到谗 言的中伤,由三闾大夫沦为被放逐的落魄诗人,但是灵魂的高尚足以震 慑那些卑鄙的政客。“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诗人的志向, 更是一位爱国人士矢志不渝的人生信约。不愿做亡国奴的他,怀着一腔 爱国热情和愤恨抱石沉入了汨罗江。作为一个诗人,他是不用死的;但 作为一个心怀祖国的政治家,当他知道国家灭亡的时候,他又不得不死。 屈原,带走了自己的肉体,留给人们一个永不消灭的高尚灵魂。
二、背景展示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 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又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 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 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 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 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 其中曲折纵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 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节选(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离骚》节选(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3b40538650e52ea5418981e.png)
《离骚》节选(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15.《离骚》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技能目标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情感目标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走向高考识记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学习运用对比、比喻等手法。
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粤教必修1高中语文离骚(节选)课件
![粤教必修1高中语文离骚(节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6d0714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bd.png)
MOMODA POWERPOIN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Fusce id urna blandit, eleifend nulla ac, fringilla purus. Nulla iaculis tempor felis ut cursus.
离骚
屈原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
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10、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11、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 1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1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14、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15、比不了得就不比,得不到的就不要。。。***** 16、行动出成果,工作出财富。。*** 17、做前,能够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 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10、很多事情努力了未必有结果,但是不努力却什么改变也没有。。**** 11、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 12、世间成事,不求其绝对圆满,留一份不足,可得无限完美。。**** 1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 15、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16、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1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9、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
《离骚(节选)》教案5(粤教版必修1).doc
![《离骚(节选)》教案5(粤教版必修1).doc](https://img.taocdn.com/s3/m/d723f4efa8114431b80dd820.png)
《离骚》教案导标显示屏幕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4.背诵全诗。
导学点拨窗口【作家作品】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秫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 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 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节选(粤教版).._模板小黛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三、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2.媒体设计: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语设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新时代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节选,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2.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3.研习课文1)读课文。
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
3)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4)课堂训练。
A. 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帝高阳之苗裔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惟草木之零落兮以又重之以修能路幽昧以险隘忽奔走以先后兮B.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4.作业: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知识目标:1.准确理解《离骚》的内容2.了解什么是骚体诗3.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二、教学目标:1.用赋比兴的方法分析《离骚》2.根据《离骚》中的内容分析屈原的形象性格三、教学重难点:1.字词的疏通和理解;2.香花香草作比的.写作方法;3.骚体诗的特殊句式四、教学过程:1.集体读《离骚》,校正读音和停顿错误(5分钟)2.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结合下面注释,讨论如何翻译本文,并将翻译过程中的疑问记下来(15分钟)3.请一组同学起来翻译,其他同学找错误4.教师翻译难点部分5.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分析骚体诗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1)与以前的《诗经》进行比较2)与后世的其他诗歌比较6.教师.总结骚体诗的特点:1)字句较多,每句字数六言、七言、八言等都有2)句中有楚声“兮”字7.以组为单位分析赋比兴在《离骚》中的应用,组内代表发言8.以组为单位分析分析屈原的形象,组内代表发言9.布置作业:1).总结“以”的用法2)翻译课文在作业本上3)写对于屈原一生的评价(注意,不要离开屈原本身的社会背景及生活经历盲目评价)4)背诵《离骚》节选部分5)预习《孔雀东南飞》,通过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教学后记:作者邮箱:wjz02@[1]《离骚》节选(粤教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
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笔者认为,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
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
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
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诗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绿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由于“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如果把“击”“翔”换作“飞”“游”,就表达不出雄鹰展翅飞翔时矫健有力的姿态,表达不出鱼游水中那轻快自在的情趣。
诗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竟”字,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
诗词中的意境内涵不仅包蕴在一个个意象之中,更体现在意象的组合关系之中。
诗人们写诗,往往将一个个单一的意象按照美的规律,组成有机的、有时空距离的、有层次的画面,使其产生连贯、对比、烘托、暗示等作用,向读者展示绚丽多彩的生活图景,传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
诗人们常用多种方式来实现意象的组合,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主要采用并置式和辐射式两种方式。
诗词意象的并置,如同电影镜头的蒙太奇组接,主要将单个的意象以并列的形式相互并置在一起,从而形成全词整体的“复象美”,亦即组合美。
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从整体上看都是并列关系,诗人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且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
又如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也是两两并置,突出了年轻的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
诗词意象的辐射,即在群体意象中以一意象为中心并由此向四周“辐射”而形成一个意象群。
仍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七句为例,“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则是在中心意象“万类霜天”的辐射下形成的,下阕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两个并置的复合意象也是在“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的辐射下形成的。
而从全词看,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则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
在这里,胸怀博大的看风景人也便成了“风景”,这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呵!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由于选取物象典型,表达意象生动,组合意象巧妙,创造出了高远的意境,形成了一幅幅壮阔的画面,使得这首词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沁园春·长沙》意象意境教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学目的:1、领会作者对庄子精神世界的解读;2、把握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3、品位文章的语言美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学习过庄子的《逍遥游》,谁来说说庄子的思想及《庄子》书的特点?明确:庄子: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庄子》:想象丰富奇特,文势汪洋肆意,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
出示《秋水》“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读懂后让学生谈谈庄子是怎样一个人?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
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二、阅读课文1、自由朗读,体味语言美2、思考:(1)练习二;(2)梳理思路;(3)作者是就庄子写庄子,发思古之幽情吗?是不是有别的意图?(我对庄子缺乏研究,只知他和盂轲同时代且声望不相上下,二人所著在先秦时期均属显学。
庄子地位发生变化,大概是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的主张实行以后。
光阴似水,一泻两千多年,庄子走红运、被尊崇(“被利用”?)的日子当然有,但在个人印象中,背黑锅、受批判的时候似乎更多,尤其是近代国门大开之后,革命的先进的外来学术思想更新着国人观念,一顶又一顶的“帽子”争先恐后地飞过来扣到这位“槁项黄馘”的哲人头上,什么虚无主义、遁世主义、悲观主义、不可知主义、神秘主义、极端自由主义,什么开历史倒车、否定真理的客观标准、宣扬宿命论等等。
其中虽有学者战战兢兢、颠来倒去指出庄子哲学中某一点某一面“包含着一定的积极因素”,但“消极因素”既已汇成“大海”,说“大海”里有“针”,其本意显然不是为了让人去“捞”。
诚然,对于庄子的文笔,都持“肯定”的观点,没有哪位“大批判专家”站出来说三道四,但内容错误、思想反动的作品,越是艺术性高就越有毒害作用,就越要反对,谁又敢“饮鸠止渴”,放胆去读那些“反映没落奴隶主贵族意识的光怪陆离的散文”呢?中学生也读《庄子》,不过那是“洁本”——《庖丁解牛》《望洋兴叹》等,而且要先“打预防针”,将作者的消极面和危害性讲明讲够,千万不能让幼稚的青少年因喜爱作品简洁、生动的语言而对作者产生“盲目崇拜”。
想到这些,我不禁自问:为什么把庄子弄成这样?如此对待庄子,是庄子的不幸,还是我们自己的不幸?……当然,今天的情况不同了,许多不愉快的东西,有的已成过去,有的即将消逝,庄子和庄子哲学的本来面目正在世人面前清晰地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