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则》导学稿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孔子及其《论语》的相关常识。

2、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翻译内容。

一、走进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名,字,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它以体为主,是记录言行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在教育上主张,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

三个方面内容。

朱熹把它和合称《四书》。

二、诵读感知。

1、听读,注意字音,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不亦说乎()愠()三省()逾矩()

罔()殆()箪()肱()笃()

2、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本文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1、翻译句子并注意对字词的理解。

时习不亦说乎朋

愠君子吾日三省为人谋不信乎传不习乎十有五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

耳顺不逾矩温故而知新

罔殆不堪其忧知之者

饭水曲肱于我

三人行逝者如斯夫匹夫

笃2.解释下列通假字

不亦说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学而不思则罔

3.解释下列句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知识梳理与素材运用(全国通用)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知识梳理与素材运用(全国通用)

《论语》十二章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文言基础知识挖空练习,自学自纠;

2、文本重点句子翻译;重点实词积累:克、兴

3、理解“君子之德”、“仁”“、恕”核心概念,思考孔子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一.【课文重点实词挖空训练】(自学7分钟)

(一)子曰:“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勤勉)于(对于)事而慎(小心、谨慎)于言,就(接近,到……去)有道(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二)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

(三)子曰:“朝闻道(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夕死(动词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可矣。”(《里仁》)

(四)子曰:“君子喻(知晓,明白)于(对于)义(道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五)子曰:“见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有贤德、有才华的人)思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与……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反省)也。”(《里仁》)(六)子曰:“质(质朴、朴实)胜文(华美、文采)则野(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这样以后)君子。”(《雍也》)

(七)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任重而(连词,表并列)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废止),不亦远乎?”(《泰伯》)

(八)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句式:判断句)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即使)覆(倾倒)一篑,进,吾往也。”(句式:判断句)(《子罕》)

《11《论语》十二章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11《论语》十二章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一、导入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其中的第十二章包含了许多关于修身养性、治国安民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进修和生活仍然具有深遥的影响。通过进修这一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思想,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二、进修目标

1. 了解《论语》第十二章的内容和背景。

2. 理解孔子关于修身养性、治国安民的思想。

3. 思考如何将孔子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进修内容

1. 孔子的修身养性思想:包括“吾日三省吾身”、“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等。

2. 孔子的治国安民思想:包括“民无德不可与有德者同”、“不怨天,不尤人”等。

四、进修过程

1. 阅读《论语》第十二章,理解其中的每一句话,思考其含义。

2. 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撰写读书笔记,总结本章内容,思考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

五、拓展延伸

1. 了解更多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相关知识,深入钻研其思想。

2. 阅读其他古代哲学经典,比较不同思想之间的异同。

3. 参与相关讲座或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进修心得和体会。

六、总结反思

通过进修《论语》第十二章,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孔子的思想,还能够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只有不息地进修和思考,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成为更好的人。愿我们在进修中不息进步,不息成长。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修改版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修改版

《十二章》导学案

初一备课组主备人:王英课型:新授课2015.9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和成语如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等;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背诵全部篇目。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如三省。不惑、善者等,以及虚词“而”的四种不同用法,明晰关键语句,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展开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如三省吾身、多问且思、安贫乐道,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他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来教导学生。首创私人学校的风气,相传弟子有三千,贤者七十余。后来尊称为“圣人”。

2.作品解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编纂的意思。《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通行本共20篇。属语录体散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仁”政)、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10.《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学生版)

10.《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学生版)

10.《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语】: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二则》。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作品:

孔子其人:孔子(前551~前479):名 ,字_ ,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传说有弟子人,身通六艺者人。孔子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发愤忘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直道而行。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举世闻名的“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组具有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气势雄伟壮丽的庞大古代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3500余亩,拥有近千间建筑。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七上部编版语文《论语》十二章导学案.doc

七上部编版语文《论语》十二章导学案.doc

11.《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学习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自主学习】

1.收集有关孔子及《论语》的资料

2.自主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3.划好语句节奏

【设问导读】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1.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2.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

【当堂检测】

1.《论语》是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体裁)著作。它与《》《》

《》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

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拓展延伸】

1.假如你不小心把陈强同学一本名著《论语》的封面撕破了,还书时,你该对陈强说些什么?请把要说的话写在

《11《论语》十二章》作业设计方案-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11《论语》十二章》作业设计方案-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作业目标

1. 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中重要词汇的含义。

2. 领悟孔子的教育思想,初步建立仁爱观念,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3.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二、作业内容

(一)文本预习与熟悉

学生需在家自行预习《论语》十二章,了解各章内容,并尝试理解其中出现的生词、难词的含义。同时,要了解《论语》的背景和孔子的生平。

(二)文本研读与笔记整理

课堂上,教师需引导学生对《论语》十二章进行深入研读,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具体包括:

1. 记录每章的主旨大意,概括每章的中心思想。

2. 记录难以理解的词汇、句式及其解释,并尝试理解其深层含义。

3. 针对各章中的论点、名言等做摘录,以便后续深入分析或创作引用。

(三)课文内容与道德讨论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就每章的内容进行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悟。讨论内容包括:孔子的教育思想如何影响后世、孔子的仁爱观念在当今社会的意义等。

(四)文言文翻译与现代解读

学生需将《论语》十二章中的文言文进行翻译,并尝试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解读。要求学生在翻译中准确表达原文意思,在解读中能够结合实际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作业要求

1. 文本预习与熟悉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并做好相应的笔记记录。

2. 文本研读与笔记整理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并做好详细的笔记记录。

3. 课文内容与道德讨论部分要求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文言文翻译与现代解读部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并提出自己的解读意见。所有作业内容均需书面完成并交由教师批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二

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文本探究

(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

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

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论语十二则》导学案

《论语十二则》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 理解课文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 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4、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难点:1.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孔子:《论语》:

2、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1)注音

说愠省逾罔殆

2)解释重点词语。

时习:愠:信:传:立:天命:耳顺:罔:殆:逾:

导入新课:导语: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二则》。

知识链接: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十二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论语》十二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论语十二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中的十二章内容;

2.学会理解《论语》中的典故和成语;

3.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

1.《论语》中的十二章内容;

2.60个词语。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典故和成语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四、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

2.小组合作。

五、教学过程

1.了解教材及本课内容

教师示范学生如何使用语文教材,《论语》十二章内容是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朗读书名,通过教师介绍本课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2.观看视频《论语》十二章

通过观看视频,初步了解《论语》中的十二章内容。教师在视频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举例子对课文进行解析。

3.分组学习

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章进行学习;

2.通过讨论和解读,小组合作完成共同学习的任务,而后将自己的心得分享给全班同学;

3.教师引导小组进行总结汇报。

4.巩固练习

情景演练: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编写表演稿,进行小剧场表演,以增强对经典语言的自信度,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5.总结提高

教师领导学生反思总结,分两个环节进行: 1. 讨论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针对教师提出的更高基础的理解问题,探讨自己的困难和答案。

六、课后作业

1.完成相关练习;

2.语文阅读材料的积累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家长出示一份读书记录。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则注重学生对《论语》中十二章内容的理解和领悟。针对疑难点,我也让同学们在讨论、交流当中寻找答案,及时反馈,同时以本节课中的语言、文字和手势引导同学认识止,增强记忆效果。在语言组织和表达方面,我在提问时注重发展学生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由发挥,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人教统编版语文第12课《〈论语〉十二章》(1)导学案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3、文言文词语、句子的理解与积累。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把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乎( )

传.不习乎()三省.吾身( )

一箪.食()四十而不惑.()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学而时习

..之()

吾日三

..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3、解释下列多义词。

为: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而:温故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愠。()

知: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的意思是: ( )

A.数字,表示具体数量。 B.表示多数 C.表示少数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必”的意思是()

A.必须 B.一定 C.必然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孔子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

A.时间 B.逝者 C.河流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信”应取哪种解释?()

A.书信 B.相信 C.信实,真诚

8、翻译下面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9、填空。

(1)《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体裁)著作。它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2、解读各则语录,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内容和深刻道理。

3、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基础部分】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找出并解释下面中出现的通假字。

不亦说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2.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可以为师矣()饭疏食()饮水()3.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饭疏食饮水()

4.一词多义

为: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其:人不堪其忧()其不善者而改之()【要点部分】

(相信自己,我能行!)

1、解读各则语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修身做人:

【拓展部分】

(挑战自己,我最棒!)

1.请用原文填空。

1)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当别人不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文中孔子的话:

4)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5)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是, , 。《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

部编七上《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有答案)

部编七上《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有答案)

部编七上《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有答案)

学习目标

1.把握一些句式和重点实词、虚词,提升文言素养。

2.了解《论语》这部经典的基本内容,结合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介绍,体味古代先贤的个人修养与求学方式。

3.思考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取其精华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论语》这部经典及其基本内容,品味经典,品味先贤思想。

难点:感受先贤的个人修养培养方式。

【知识链接】

(一)《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 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内容分析】:

(一)文章主题:

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

教学三维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难点: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

预习与交流

1.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 yì)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2.背景链接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进修《论语》第十二章,学生能够理解孔子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领悟其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一、导入

请学生回顾一下《论语》前十一章的内容,简要介绍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看法。

二、进修重点

1. 修身:如何做一个有品德的人?

2. 齐家:如何建立和谐的家庭?

3. 治国:如何治理一个国家?

4. 平天下:如何实现天下大同?

三、进修内容

1. 修身

孔子认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只有修身才能做到立身、立家、立国。他主张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做到宽容、仁爱、正直、谨慎等品德。

2. 齐家

孔子强调家庭的和谐是治国的基础,他提倡孝顺、尊重尊长、和睦相处等家庭美德。只有建立和谐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子女。

3. 治国

孔子认为治国要以德为先,要让君主有仁政之心,让匹夫享有安定之乐。他主张君主要以身作则,推行仁政,尊重匹夫,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4. 平天下

孔子梦想着一个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他主张要消除封建制度的弊端,实现天下一家,让天下人民共享天下之乐。

四、进修方法

1. 阅读《论语》第十二章,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 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在摩登社会中实践孔子的思想。

3. 撰写心得体会,总结本章内容。

五、拓展延伸

1. 请学生了解孔子的其他著作,如《大学》、《中庸》等,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思想。

2. 请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在平时生活中践行孔子的思想。

六、教室检测

1. 请学生就《论语》第十二章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初一语文10.论语十二章

初一语文10.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1.介绍文常,导入新课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yì)(现在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fù) 城北泗(sì) 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与其最为卓出的衣钵(bō)继承者孟子统称为“孔孟”。

论(lún)语十则(《论语》四书五经之一》)

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整体结构: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三体组成。

内容: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全书共二十篇, 每篇有若干章。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时常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中国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曰:说,说道。

(3)学:学习。

(4)时习:时常地(按时)复习。

(5)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

(6)不:表示判断。

(7)说:通“悦”,悦的古字,高兴,愉快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论语》十二章

课题《论语》十二章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2.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解注释,说译文。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践行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3.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

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

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

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

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吾日.三省吾身(名词做状语,每天)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做名词,旧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的知识)

传.不习乎(动词做名词,传授的知识)

学而时.习之(名词做状语,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做名词,好的方面,优点)

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知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省略宾语“之”,应为“可以之为师矣”)

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宾语“之”,应为“人不知之而不愠”)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善待你。我们应该确立自己的志向,虚心坚持,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2.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随心所欲乐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

【把握文章主旨】

仔细品读课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看法。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多方比喻,蕴含丰富;逐层深入,脉络分明。

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表现了孔子对于富贵,对于时光的态度。

2.语录文体,简短流畅、通俗易懂、诙谐机智。

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有很深刻的认识,所以《论语》一书的语言往往在言简意赅的基础上不乏哲理性和启发性。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用辩证的眼光来处理“学”与“思”

的关系。

3.彰显形象。

在简短的记言、记事中,传神地刻画了孔子及其门徒的鲜明形象和性格特征。如孔子的谦虚好学,深沉博学;曾子的谨言慎行,躬身自省;颜回的贤明,安贫乐道。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阐述一下做人的道理,100字左右。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新课标语)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方法指导:

理解关键词的含义

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2)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

素材积累: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译文】颜回年仅二十九岁,头发全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哀痛之至,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弟子,我和学生们就更加亲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从不对别人发脾气(转移自己的愤怒),不重复犯一个错误。不幸命短而死了,现在也就没了。我从此就再也没有听说有人喜欢读书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