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⑴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⑵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

】⑶了解《论语》在历史上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用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

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灵活。

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一、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相关情况及《论语》;2.积累文言词汇;3.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熟练背诵并翻译文章;4.批判吸收儒家思想,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内容1.介绍孔子及《论语》;2.研读文章前六章内容。

三、学法指导朗读、默读、齐读、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四、导学过程(一)导学预习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

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

自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孔子为“圣人”,孔子的学说也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他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至圣”、“圣人”,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2、给生字词注音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说.( )乎三省.( )吾身传.( )不习乎四十二不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逾.矩()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3、解释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______(3)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5)人不堪.其忧_______________(6)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____ (7)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___ (8)仁.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互动学习1.互动展示。

2.齐读全文,注意朗读节奏。

3.翻译课文前六章。

小组互译互评,在书上认真做批注,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学习小组内互相质疑,不能解决的请同学们先作好记录,全班同学一起来解决。

4.分句讲解。

(三)因材达标1.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__”。

《11《论语》十二章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11《论语》十二章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一、导入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其中的第十二章包含了许多关于修身养性、治国安民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进修和生活仍然具有深遥的影响。

通过进修这一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思想,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二、进修目标
1. 了解《论语》第十二章的内容和背景。

2. 理解孔子关于修身养性、治国安民的思想。

3. 思考如何将孔子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进修内容
1. 孔子的修身养性思想:包括“吾日三省吾身”、“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等。

2. 孔子的治国安民思想:包括“民无德不可与有德者同”、“不怨天,不尤人”等。

四、进修过程
1. 阅读《论语》第十二章,理解其中的每一句话,思考其含义。

2. 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撰写读书笔记,总结本章内容,思考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

五、拓展延伸
1. 了解更多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相关知识,深入钻研其思想。

2. 阅读其他古代哲学经典,比较不同思想之间的异同。

3. 参与相关讲座或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进修心得和体会。

六、总结反思
通过进修《论语》第十二章,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孔子的思想,还能够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只有不息地进修和思考,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成为更好的人。

愿我们在进修中不息进步,不息成长。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整理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整理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整理【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积累《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育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力量。

3.联系自身学习经受,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1.能理解和会运用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培育把所学学问、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学法指导】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联系实际,加深体会。

第一课时【自学互助】1.自学要求(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2)结合课下解释,精确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背诵默写。

(3)熟记本课相关文学常识,(4)完成自学检测,并在小组内沟通展现。

2.教材助读(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省曲阜市)。

我国闻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我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高校》《中庸》合称为“四书”。

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议起草,仲弓,子夏,子贡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全文加以润色。

故汉儒曰:章句创造始于子夏。

3.自学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曾子()笃志()传不习乎()不逾矩()曲肱()罔()殆()箪()(2)结合课下解释与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古今异义】①学而时习之时:习:①吾日三省吾身日:三省:①温故而知新故:新:【词类活用】①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译为①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译为①传不习乎传,动词活用为名词,译为(3)写出并解释文中消失的通假字。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1.《论语》十二章素养目标1.熟练背诵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第1课时◎重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背诵、翻译全文。

知识链接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

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

《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代,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情境预设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论语》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跟随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养性。

导学建议教师课前准备一些关于孔子的图像和视频在课堂上展示和播放,让学生融入情景之中。

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课外的《论语》名句。

【预习导学】【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其中的文章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文本探究(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一、文本分析: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

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

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

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

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无求于人则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

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习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习也,均强调了学习不可中断。

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

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习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习,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

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习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习的最高目标。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前准备:七上课本P.55活动一:教材回顾(一)文学常识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都有深刻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课文内容回顾自读自译课文,不会翻译的句子标“?”(6分钟)活动二:过关检测(一)重点词语过关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吾日三省吾身:5.为人谋而不忠乎:6.传不习乎:7.笃志: 8.切问而近思:(二)重点句翻译过关(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活动三:课外拓展2020年内蒙古包头市《论语》八章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②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③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卫灵公》)④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张》)⑤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⑦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⑧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卫灵公》)8.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含答案).doc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含答案).doc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体会文言和现代汉语的不同。

3.体会《论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

1.文学常识境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_,春秋时鲁国獗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_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_家重要经典之一。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二维码《论语2.先扫码听读,标出朗读停顿,再自己朗读。

批注[S2]:补二维码链接:《论语十二(1)子曰:“三人行,必冇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決不可夺志也。

”十二章》课文朗读章》朗读。

(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 • •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 • •③•子H:"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 • •④.子夏曰:“W?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 • •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 •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 •4.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1)子曰:" __________ ,必有我师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人教统编版语文第12课《〈论语〉十二章》(1)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3、文言文词语、句子的理解与积累。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把握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乎( )传.不习乎()三省.吾身( )一箪.食()四十而不惑.()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3、解释下列多义词。

为: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而:温故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愠。

()知: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的意思是: ( )A.数字,表示具体数量。

B.表示多数 C.表示少数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必”的意思是()A.必须 B.一定 C.必然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孔子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A.时间 B.逝者 C.河流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信”应取哪种解释?()A.书信 B.相信 C.信实,真诚8、翻译下面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9、填空。

(1)《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体裁)著作。

它与、、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儒家学派创始者。

(2)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否则会误入岐途,所以孔子说“,”。

(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

”二、自主学习课文的前六章分别讲做人的哪个方面?三、提高阅读读《论语》三则,回答后面的问题。

11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1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二、语言赏析
1.赏析下列句子。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赏析:“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态度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十二章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做人修身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赏析:这句话写出了孔子淡薄的心境,以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情怀。
2.试归纳文中的成语、格言。
成语如:不亦乐乎;温故知新;随心所欲;乐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格言如:
①用于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作者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体会蕴含的深刻道理。

2、过程与方法【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语录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以学致用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诵读、讨论等。

四、教学用具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己介绍对孔子了解情况,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孔子相关资料。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强调读音和节奏。

【教师巡回指导,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等,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强调:文言实词“单”变“双”。

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等。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doc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doc

导学案11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掌握一些句式和重点词语,提升文言素养。

2.了解《论语》这部经典及其基本内容,结合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介绍,体味古代先贤的个人修养与求学方式。

3.思考孔子的现代价值,汲取其精华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论语》这部经典及其基本内容,品味经典,品味先贤思想。

难点:感受先贤的个人修养培养方式。

知识链接《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学法指导:1.先秦文言文诚然不好理解,但同学们要学会迎难而上,首先根据课文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再通过反复朗读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2.《论语》十二章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部分,需要反复咀嚼,直至领会。

3.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当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当代人的个人修养,认真思考在这瑰丽的传统思想中,哪些是我们该接受的。

2.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常识积累】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字,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学派创始人。

2.解释加点词语(1)人不知.而不愠.(2)不亦君子..乎(3)吾日三..省.吾身(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5)不逾矩..(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人不堪.其忧(9)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0)曲肱而...枕之(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2)子在川上..曰(13)逝.者如斯.夫(14)匹夫..不可夺志也(15)博学而笃.志(16)切问....而近思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文意梳理】1.《论语》十二章主要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试作简要阐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1《论语》十二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1《论语》十二章

导教案11《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掌握一些句式和要点词语,提高文言修养。

2.认识《论语》这部经典及其基本内容,联合孔子平生及其思想的介绍,体会古代先贤的个人涵养与修业方式。

3.思虑孔子的现代价值,吸取其精髓运用于平时生活中。

学习重难点要点:认识《论语》这部经典及其基本内容,品尝经典,品尝先贤思想。

难点:感觉先贤的个人涵养培育方式。

知识链接《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应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点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全书共 20 篇、492 章,开创“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学法指导:1.先秦文言文固然不好理解,但同学们要学会迎难而上,第一依据课文说明理解文章粗心,再经过频频朗诵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2.《论语》十二章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部分,需要频频咀嚼,直至领悟。

3.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联合今世学生的学习状态与今世人的个人涵养,仔细思虑在这瑰丽的传统思想中,哪些是我们该接受的。

2.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知识累积】 1.孔子(公元前551 年9 月28 日―公元前479 年4 月11 日),子姓,孔氏,名,字,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有名的大思想家、大。

孔子创始了个人讲学的民风,是学派开创人。

2.解说加点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 2)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吾身...(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5)不逾矩..(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人不堪其忧.(9)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0)曲肱而枕之...(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2)子在川上曰..(13)逝者如斯夫..(14)匹夫不行夺志也..(15)博学而笃志.(16)切问而近思....二、独立思虑课文初探【文意梳理】 1.《论语》十二章主要讲了哪双方面的内容?试作简要论述。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 ài)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矩(yújǔ)箪(dān)好(hào)肱骨(gōng)笃(dǔ)三、赏读课文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 理解课文内容。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 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4、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一自主学习1(1)注音说愠省逾罔殆箪堪肱笃论(2)理解重点词语时习:愠:好:信:传:仁:立:天命:匹夫:耳顺:罔:吾:殆:逾:三省:川:乐(之者):传:2《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门人再传弟子中庸孟子大学)3判断题。

(1)孔子是战国时期的人。

()(2)《论语》是孔子自己编写的书。

()(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4)《论语》的“论”读“lùn”。

()(5)“三人行……”,“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不是具体数字。

()4、选择题。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的意思是: ( )A.数字,表示具体数量。

B.表示多数 C.表示少数(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必”的意思是()A.必须 B.一定 C.必然(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孔子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A.时间 B.逝者 C.河流(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信”应取哪种解释?()A.书信 B.相信 C.信实,真诚(5)孔子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A.道家 B.法家 C.儒家二填空。

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共篇。

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2 学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是3.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这是升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而且学习兴趣较低。

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教法学法分析1、诵读法。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

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

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体及电子白板等电教化辅助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第十课〈论语〉十二章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 ,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 ,端正学习态度 ,改良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 ,理解各那么语录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结合注释 ,运用工具书 ,疏通文句 ,理解文意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 ,并填写到后面 "课后反思 "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 "四书〞 .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 -公元前479〕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圣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孔孟〞 .其思想核心是 "仁〞 , "仁〞即 "爱人〞 .他把 "仁〞作为行仁的标准和目的 ,使 "仁〞和 "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从而再现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 ,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 "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 ,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 ,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 ,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 ,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那么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 ,及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和 "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 ,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 ,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 ,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预习自测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罔〔wǎng〕殆〔dài〕箪:〔dān〕曲肱〔gōng〕2、学生熟读课文 ,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 ,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情境导入同学们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 ,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 ,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 ,为我们留下了极珍贵的文化遗产 ,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 ,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 ,它依旧光辉四射 ,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局部〈论语〉十二那么 .质疑探究第|一章: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中的三句话各讲了什么 .第二章: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传不习乎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中讲了什么 .第三章: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讲了什么 .④从本章来看 ,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⑤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四章:子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中讲的是什么 .第五章:子曰: "学而不思那么罔 ,思而不学那么殆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讲的是什么 ,阐述了什么与什么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子曰: " 贤哉 ,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 ,回也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 .第七章: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阐述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第八章:子曰: "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九章:子曰: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十一章: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十二章: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当堂检测1、解释一词多义的字 .为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其仁在其中矣其不善者而改之2、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并解释 .3、解释古今异义字 .不亦君子乎古义:今义: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今义:吾日三省吾身古义:今义:课后反思课后训练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练习题10、论语十二章预习自测Yùn yuèxǐng chuán wǎng dài dān gōng质疑探究1、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 "学了又按时复习 ,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 ,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 ,我却不怨恨生气 ,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曾子说: "我每天屡次反省自己 - -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 ?和朋友交往是否老实 ?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3、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 ,三十岁能自立于世 ,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 ,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 ,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 ,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 ,又不会超出规矩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 ,不受外界左右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那么融合为一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 ,循序渐进4、子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 ,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 ,做到这样的程度 ,可以成为老师了 .本章谈学习方法5、子曰: "学而不思/那么罔 ,思而不学/那么殆 .〞孔子说: "只学习不思考 ,便会迷惑而无所得 .只空想而不学习 ,就会有害 .本章讲学习方法 ,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6、子曰: " 贤哉 ,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 ,回也 !〞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箪饭 ,一瓢水 ,住在简陋的小屋里 ,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 ,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7、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 "对于学习 ,了解怎么学习的人 ,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 ,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8、子曰: "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 "吃粗粮 ,喝冷水 ,弯着胳膊当枕头 ,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9、子曰: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 "几个人一起走路 ,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 ,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 ,改掉自己的缺点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 ,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 ,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0、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慨道: "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 .〞本章讲时光易逝 ,应珍惜时间 .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 ,指明时间的珍贵 .11、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 ,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决信念、矢志不渝 .12、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子夏说: "广泛地学习 ,坚守自己的志向 ,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 ,多考虑当前的问题 ,仁德就在其中了 .〞本章讲坚决信念、广泛学习当堂检测1、为:当、做替知:了解懂得其: 它的他人2、不亦说乎说:同悦 ,喜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 ,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3、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吾日三省吾身古:屡次今:数词 ,三17 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比照的写法 .2、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世原那么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并掌握8个词语读音和意思: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绫2、理清课文表达的顺序及线索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第|一、二局部 ,了解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体会作者对第|一、二只猫的感情 .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学生说一说自己喜不喜欢猫 ,为什么 ?【知识链接】郑振铎〔1898-1958〕 ,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 ,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 ,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自学互动自学活动〔一〕〔解决目标1〕1.注音、解释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棱〔〕自学活动〔二〕〔解决目标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标号段序 .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写了几只猫 ?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只猫 ,即自家喂养的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 .重点写了第只猫 ,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 ?找出有关起止段落 ,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 ,据此 ,文章可分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1 - 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局部〔-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局部〔-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自学活动〔三〕〔解决目标3〕研习课文第|一局部: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二局部 .小组合作 ,分别复述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4.小组讨论 ,解决以下问题: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第|一只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第|一只猫的态度怎样 ?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第|一、二只猫的结局怎么样 ?家里人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三、测评训练对下面描写精彩的语句作出点评 .1、三妹常笑着骂道: "你这小猫呀 ,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 !〞2、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 ,或一根绳子 ,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 ,它便扑过来抢 ,又扑过去抢 .四、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三局部2.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题第二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课文写第三只猫的内容 ,注意描写方法2.通过比拟 ,理解课文主题 .导学过程1.分析1 -14段写第|一、二只猫的内容 ,赏析细节描写的语句 .- -34段第三次养猫的故事 ,完成以下题目 .1〕芙蓉鸟事件 - -庭审现场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案发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2〕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 ,作者的心情愧疚、自责、更难过 .请找出表达作者复杂情感的段落 .达标测试通过朗读、理解、品味 ,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 ,对作品一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请同学们对文中的猫或人说一句话 .对于文中的我想说 .学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论语》十二章
课题《论语》十二章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2.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解注释,说译文。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践行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3.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世统治
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
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
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
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吾日.三省吾身(名词做状语,每天)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做名词,旧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的知识)
传.不习乎(动词做名词,传授的知识)
学而时.习之(名词做状语,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做名词,好的方面,优点)
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知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省略宾语“之”,应为“可以之为师矣”)
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宾语“之”,应为“人不知之而不愠”)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善待你。

我们应该确立自己的志向,虚心坚持,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2.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随心所欲乐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
【把握文章主旨】
仔细品读课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看法。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多方比喻,蕴含丰富;逐层深入,脉络分明。

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表现了孔子对于富贵,对于时光的态度。

2.语录文体,简短流畅、通俗易懂、诙谐机智。

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有很深刻的认识,所以《论语》一书的语言往往在言简意赅的基础上不乏哲理性和启发性。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用辩证的眼光来处理“学”与“思”
的关系。

3.彰显形象。

在简短的记言、记事中,传神地刻画了孔子及其门徒的鲜明形象和性格特征。

如孔子的谦虚好学,深沉博学;曾子的谨言慎行,躬身自省;颜回的贤明,安贫乐道。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阐述一下做人的道理,100字左右。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新课标语)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

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方法指导:
理解关键词的含义
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2)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

素材积累: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未闻好学者也。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译文】颜回年仅二十九岁,头发全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

孔子哀痛之至,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弟子,我和学生们就更加亲近了。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从不对别人发脾气(转移自己的愤怒),不重复犯一个错误。

不幸命短而死了,现在也就没了。

我从此就再也没有听说有人喜欢读书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