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学复习题整理(戴起勋)
金属材料学复习题整理(戴起勋)
1、细化晶粒对钢性能的贡献是强化同时韧化;提高钢淬透性的主要作用是使零件整个断面性能趋于一致,能采用比较缓和的方式冷却。
2、滚动轴承钢GCr15的Cr质量分数含量为 1.5%。
滚动轴承钢中碳化物不均匀性主要是指碳化物液析、带状碳化物、网状碳化物。
4、凡是扩大γ区的元素均使Fe-C相图中S、E点向左下方移动,例Ni、Mn等元素;凡封闭γ区的元素使S、E点向左上方移动,例Cr、Si、Mo等元素。
S点左移意味着共析碳含量减少,E点左移意味着出现莱氏体的碳含量减少。
7、在非调质钢中常用微合金化元素有 Ti、V、Nb、N等,这些元素的主要作用是细化组织和相间沉淀析出强化。
8、球铁的力学性能高于灰铁是因为球铁中石墨的断面切割效应、石墨应力集中效应要比灰铁小得多。
1、钢的合金化基本原则是多元适量、复合加入。
在钢中细化晶粒作用较大的合金元素有 Ti、V、Nb等,细化晶粒对钢性能的作用是既强化又韧化。
2、在钢中,常见碳化物形成元素有Ti、Nb、V、Mo、W、Cr、(按强弱顺序排列,列举5个以上)。
钢中二元碳化物分为两类:r c/r M≤ 0.59为简单点阵结构,有MC和M2C 型;r c/r M > 0.59为复杂点阵结构,有M23C6、M7C3和 M3C 型。
3、选择零件材料的一般原则是使用性能要求、工艺性要求和经济性要求等。
汽车变速箱齿轮常用20CrMnTi钢制造,经渗碳和淬回火热处理。
4、奥氏体不锈钢1Cr18Ni9晶界腐蚀倾向比较大,产生晶界腐蚀的主要原因是晶界析出Cr23C6,导致晶界区贫Cr ,为防止或减轻晶界腐蚀,在合金化方面主要措施有降低碳量、加入Ti、V、Nb强碳化物元素。
5、影响铸铁石墨化的主要因素有碳当量、冷却速度。
球墨铸铁在浇注时要经过孕育处理和球化处理。
6、铁基固溶体的形成有一定规律,影响组元在置换固溶体中溶解情况的因素有:溶剂与溶质原子的点阵结构、原子尺寸因素、电子结构。
7、对耐热钢最基本的性能要求是良好的高温强度和塑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金属材料学答案戴起勋
第一章1.为什么说钢中的S、P杂质元素在一般情况下总是有害的?答:S、P会导致钢的热脆和冷脆,并且容易在晶界偏聚,导致合金钢的第二类高温回火脆性,高温蠕变时的晶界脆断。
S能形成FeS,其熔点为989℃,钢件在大于1000℃的热加工温度时FeS会熔化,所以易产生热脆;P能形成Fe3P,性质硬而脆,在冷加工时产生应力集中,易产生裂纹而形成冷脆。
2.钢中的碳化物按点阵结构分为哪两大类?各有什么特点?答:简单点阵结构和复杂点阵结构简单点阵结构的特点:硬度较高、熔点较高、稳定性较好;复杂点阵结构的特点:硬度较低、熔点较低、稳定性较差。
3.简述合金钢中碳化物形成规律。
答:①当r C/r M>时,形成复杂点阵结构;当r C/r M<时,形成简单点阵结构;②相似者相溶:完全互溶:原子尺寸、电化学因素均相似;有限溶解:一般K都能溶解其它元素,形成复合碳化物。
③N M/N C比值决定了碳化物类型④碳化物稳定性越好,溶解越难,析出难越,聚集长大也越难;⑤强碳化物形成元素优先与碳结合形成碳化物。
4.合金元素对Fe-C相图的S、E点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意味着什么?答:A形成元素均使S、E点向_____移动,F形成元素使S、E点向_____移动。
S点左移意味着_____减小,E点左移意味着出现_______降低。
(左下方;左上方)(共析碳量;莱氏体的C量)5.试述钢在退火态、淬火态及淬火-回火态下,不同合金元素的分布状况。
答:退火态:非碳化物形成元素绝大多数固溶于基体中,而碳化物形成元素视C和本身量多少而定。
优先形成碳化物,余量溶入基体。
淬火态:合金元素的分布与淬火工艺有关。
溶入A体的因素淬火后存在于M、B中或残余A 中,未溶者仍在K中。
回火态:低温回火,置换式合金元素基本上不发生重新分布;>400℃,Me开始重新分布。
非K形成元素仍在基体中,K形成元素逐步进入析出的K中,其程度取决于回火温度和时间。
6.有哪些合金元素强烈阻止奥氏体晶粒的长大?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有什么好处?答:Ti、Nb、V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好处):能够细化晶粒,从而使钢具有良好的强韧度配合,提高了钢的综合力学性能。
金属材料学戴起勋第二版课后题答案
颜色不同的是课件和课后题都有的题目,水平有限,大家参考哦3-1 在结构钢的部颁标准中,每个钢号的力学性能都注明热处理状态和试样直径或钢材厚度,为什么?有什么意义?(这个实在不会也查不到,大家集思广益吧)3-2 为什么说淬透性是评定钢结构性能的重要指标?结构钢一般要经过淬火后才能使用。
淬透性好坏直接影响淬火后产品质量3-3 调质钢中常用哪些合金元素?这些合金元素各起什么作用?Mn ff淬透性,但f过热倾向,f回脆倾向;Cr:f f淬透性,f回稳性,但f回脆倾向;Ni: f基体韧度,Ni-Cr复合ff淬透性,f回脆;Mo f淬透性,f回稳性,细晶,回脆倾向;V:有效细晶,(f淬透性)过热敏感性。
3-4 机械制造结构钢和工程结构钢对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上的要求有什么不同?工程结构钢:1、足够的强度与韧度(特别是低温韧度);2、良好的焊接性和成型工艺性;3、良好的耐腐蚀性;4、低的成本机械制造结构钢:1 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不同零件,对钢强、塑、韧、疲劳、耐磨性等有不同要求2 具有良好冷热加工工艺性如锻造、冲压、热处理、车、铣、刨、磨等3-5 低碳马氏体钢在力学性能和工艺性上有哪些优点?在应用上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力学性能:抗拉强度(T b , 1150~1500MPa;屈服强度° s , 950~1250 MPa40% ;伸长率S,> 10% ;冲击韧度A》6J。
这些性能指标和中碳合金调质钢性能相当,常规的力学性能甚至优于调质钢。
工艺性能:锻造温度淬火加自回火局限性:工作温度V200C ;强化后难以进行冷加工焊接等工序;只能用于中小件; 淬火时变形大,要求严格的零件慎用.3-6某工厂原来使用45MnNiV生产直径为8mm高强度调质钢筋,要求Rm>1450Mpa,ReL>1200Mpa,A>%处理工艺是(920± 20)C油淬,(470 士10)C回火。
因该钢缺货,库存有25M nSi钢。
金属材料学(第二版)课后答案 主编戴启勋
第一章钢的合金化原理1.名词解释1)合金元素: 特别添加到钢中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从而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的化学元素。
(常用M来表示)2)微合金元素: 有些合金元素如V,Nb,Ti, Zr和B等,当其含量只在0.1%左右(如B 0.001%,V 0.2 %)时,会显着地影响钢的组织与性能,将这种化学元素称为微合金元素。
3)奥氏体形成元素:在γ-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γ相;如Mn, Ni, Co, C, N, Cu;4)铁素体形成元素: 在α-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α相。
如:V,Nb, Ti 等。
5)原位析出: 元素向渗碳体富集,当其浓度超过在合金渗碳体中的溶解度时, 合金渗碳体就在原位转变成特殊碳化物如Cr钢中的Cr:ε-FexC→Fe3C→(Fe, Cr)3C→(Cr, Fe)7C3→(Cr, Fe)23C66)离位析出: 在回火过程中直接从α相中析出特殊碳化物,同时伴随着渗碳体的溶解,可使HRC和强度提高(二次硬化效应)。
如V,Nb, Ti等都属于此类型。
2.合金元素V、Cr、W、Mo、Mn、Co、Ni、Cu、Ti、Al中哪些是铁素体形成元素?哪些是奥氏体形成元素?哪些能在a-Fe中形成无限固溶体?哪些能在g-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答:铁素体形成元素:V、Cr、W、Mo、Ti、Al;奥氏体形成元素:Mn、Co、Ni、Cu能在a-Fe中形成无限固溶体:V、Cr;能在g-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Mn、Co、Ni3.简述合金元素对扩大或缩小γ相区的影响,并说明利用此原理在生产中有何意义?答:(1)扩大γ相区:使A3降低,A4升高一般为奥氏体形成元素分为两类:a.开启γ相区:Mn, Ni, Co 与γ-Fe无限互溶.b.扩大γ相区:有C,N,Cu等。
如Fe-C相图,形成的扩大的γ相区,构成了钢的热处理的基础。
(2)缩小γ相区:使A3升高,A4降低。
一般为铁素体形成元素分为两类:a.封闭γ相区:使相图中γ区缩小到一个很小的面积形成γ圈,其结果使δ相区与α相区连成一片。
金属材料学第二版戴起勋第一章课后题标准答案
第一章1.为什么说钢中的S、P杂质元素在一般情况下总是有害的?答:S、P会导致钢的热脆和冷脆,并且容易在晶界偏聚,导致合金钢的第二类高温回火脆性,高温蠕变时的晶界脆断。
S能形成FeS,其熔点为989℃,钢件在大于1000℃的热加工温度时FeS会熔化,所以易产生热脆;P能形成Fe3P,性质硬而脆,在冷加工时产生应力集中,易产生裂纹而形成冷脆。
2.钢中的碳化物按点阵结构分为哪两大类?各有什么特点?答:简单点阵结构和复杂点阵结构简单点阵结构的特点:硬度较高、熔点较高、稳定性较好;复杂点阵结构的特点:硬度较低、熔点较低、稳定性较差。
3.简述合金钢中碳化物形成规律。
答:①当rC/r M>0.59时,形成复杂点阵结构;当rC/r M<0.59时,形成简单点阵结构;②相似者相溶:完全互溶:原子尺寸、电化学因素均相似;有限溶解:一般K都能溶解其它元素,形成复合碳化物。
③NM/N C比值决定了碳化物类型④碳化物稳定性越好,溶解越难,析出难越,聚集长大也越难;⑤强碳化物形成元素优先与碳结合形成碳化物。
4.合金元素对Fe-C相图的S、E点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意味着什么?答:A形成元素均使S、E点向_____移动,F形成元素使S、E点向_____移动。
S点左移意味着_____减小,E点左移意味着出现_______降低。
(左下方;左上方)(共析碳量;莱氏体的C量)5.试述钢在退火态、淬火态及淬火-回火态下,不同合金元素的分布状况。
答:退火态:非碳化物形成元素绝大多数固溶于基体中,而碳化物形成元素视C和本身量多少而定。
优先形成碳化物,余量溶入基体。
淬火态:合金元素的分布与淬火工艺有关。
溶入A体的因素淬火后存在于M、B中或残余A 中,未溶者仍在K中。
回火态:低温回火,置换式合金元素基本上不发生重新分布;>400℃,Me开始重新分布。
非K形成元素仍在基体中,K形成元素逐步进入析出的K中,其程度取决于回火温度和时间。
金属材料学第二版戴起勋第二章课后题答案
第二章工程结构钢1.叙述构件用钢一般的服役条件、加工特点和性能要求。
答:服役条件:①工程结构件长期受静载;②互相无相对运动受大气(海水)的侵蚀;③有些构件受疲劳冲击;④一般在-50~100℃范围内使用;加工特点:焊接是构成金属结构的常用方法;一般都要经过如剪切、冲孔、热弯、深冲等成型工艺。
性能要求:①足够的强度与韧度(特别是低温韧度);②良好的焊接性和成型工艺性;③良好的耐腐蚀性;2.低碳钢中淬火时效和应变时效的机理是什么?对构件有何危害?答:构件用钢加热到Ac1以上淬火或塑性变形后,在放置过程中,强度、硬度上升,塑性、韧性下降,韧脆转变温度上升,这种现象分别称为淬火时效和应变时效。
产生的原因:C、N等间隙原子偏聚或内吸附于位错等晶体缺陷处。
提高硬度、降低塑性和韧度。
危害:在生产中的弯角、卷边、冲孔、剪裁等过程中产生局部塑形变形的工艺操作,由于应变时效会使局部地区的断裂抗力降低,增加构件脆断的危险性。
应变时效还给冷变形工艺造成困难,往往因为裁剪边出现裂缝而报废。
3.为什么普低钢中基本上都含有不大于2.0%w(Mn)?答:加入Mn有固溶强化作用,每1%Mn能够使屈服强度增加33MPa。
但是由于Mn能降低A3温度,使奥氏体在更低的温度下转变为铁素体而有轻微细化铁素体晶粒的作用。
Mn的含量过多时,可大为降低塑韧性,所以Mn控制在<2.0%。
4.为什么贝氏体型普低钢多采用0.5%w(Mo)和微量B作为基本合金化元素?答:钢中的主要合金元素是保证在较宽的冷却速度范围内获得以贝氏体为主的组织。
当Mo大于0.3%时,能显着推迟珠光体的转变,而微量的B在奥氏体晶界上有偏析作用,可有效推迟铁素体的转变,并且对贝氏体转变推迟较少。
因此Mo、B是贝氏体钢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5.什么是微合金化钢?微合金化元素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微合金化钢是指化学成分规范上明确列入需加入一种或几种碳氮化物形成元素的钢中。
作用:Nb、V、Ti单元或复合是常用的,其作用主要有细化晶粒组织和析出强化。
金属材料学戴起勋版最全答案-金属材料学戴起勋第三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1.为什么说钢中的S、P杂质元素在一般情况下总是有害的?答:S、P会导致钢的热脆和冷脆,并且容易在晶界偏聚,导致合金钢的第二类高温回火脆性,高温蠕变时的晶界脆断。
S能形成FeS,其熔点为989℃,钢件在大于1000℃的热加工温度时FeS会熔化,所以易产生热脆;P能形成Fe3P,性质硬而脆,在冷加工时产生应力集中,易产生裂纹而形成冷脆。
2.钢中的碳化物按点阵结构分为哪两大类?各有什么特点?答:简单点阵结构和复杂点阵结构简单点阵结构的特点:硬度较高、熔点较高、稳定性较好;复杂点阵结构的特点:硬度较低、熔点较低、稳定性较差。
3.简述合金钢中碳化物形成规律。
答:①当r C/r M>0.59时,形成复杂点阵结构;当r C/r M<0.59时,形成简单点阵结构;②相似者相溶:完全互溶:原子尺寸、电化学因素均相似;有限溶解:一般K都能溶解其它元素,形成复合碳化物。
③N M/N C比值决定了碳化物类型④碳化物稳定性越好,溶解越难,析出难越,聚集长大也越难;⑤强碳化物形成元素优先与碳结合形成碳化物。
4.合金元素对Fe-C相图的S、E点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意味着什么?答:A形成元素均使S、E点向_____移动,F形成元素使S、E点向_____移动。
S点左移意味着_____减小,E点左移意味着出现_______降低。
(左下方;左上方)(共析碳量;莱氏体的C量)5.试述钢在退火态、淬火态及淬火-回火态下,不同合金元素的分布状况。
答:退火态:非碳化物形成元素绝大多数固溶于基体中,而碳化物形成元素视C和本身量多少而定。
优先形成碳化物,余量溶入基体。
淬火态:合金元素的分布与淬火工艺有关。
溶入A体的因素淬火后存在于M、B中或残余A 中,未溶者仍在K中。
回火态:低温回火,置换式合金元素基本上不发生重新分布;>400℃,Me开始重新分布。
非K形成元素仍在基体中,K形成元素逐步进入析出的K中,其程度取决于回火温度和时间。
金属材料学课后答案主编戴启勋
第一章钢的合金化原理1.名词解释1)合金元素: 特别添加到钢中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从而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的化学元素。
(常用M来表示)2)微合金元素: 有些合金元素如V,Nb,Ti, Zr和B等,当其含量只在%左右(如B %,V %)时,会显著地影响钢的组织与性能,将这种化学元素称为微合金元素。
3)奥氏体形成元素:在γ-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γ相;如 Mn, Ni, Co, C, N, Cu;4)铁素体形成元素: 在α-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α相。
如:V,Nb, Ti 等。
5)原位析出: 元素向渗碳体富集,当其浓度超过在合金渗碳体中的溶解度时, 合金渗碳体就在原位转变成特殊碳化物如Cr钢中的Cr:ε-FexC→Fe3C→(Fe, Cr)3C→(Cr, Fe)7C3→(Cr, Fe)23C66)离位析出: 在回火过程中直接从α相中析出特殊碳化物,同时伴随着渗碳体的溶解,可使HRC 和强度提高(二次硬化效应)。
如 V,Nb, Ti等都属于此类型。
2.合金元素V、Cr、W、Mo、Mn、Co、Ni、Cu、Ti、Al中哪些是铁素体形成元素?哪些是奥氏体形成元素?哪些能在a-Fe中形成无限固溶体?哪些能在g-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答:铁素体形成元素:V、Cr、W、Mo、Ti、Al;奥氏体形成元素:Mn、Co、Ni、Cu能在a-Fe中形成无限固溶体:V、Cr;能在g-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Mn、Co、Ni3.简述合金元素对扩大或缩小γ相区的影响,并说明利用此原理在生产中有何意义?答:(1)扩大γ相区:使A3降低,A4升高一般为奥氏体形成元素分为两类:a.开启γ相区:Mn, Ni, Co 与γ-Fe无限互溶.b.扩大γ相区:有C,N,Cu等。
如Fe-C相图,形成的扩大的γ相区,构成了钢的热处理的基础。
(2)缩小γ相区:使A3升高,A4降低。
一般为铁素体形成元素分为两类:a.封闭γ相区:使相图中γ区缩小到一个很小的面积形成γ圈,其结果使δ相区与α相区连成一片。
金属材料学第二版戴起勋第二章课后题答案汇编
学习-----好资料第二章工程结构钢1.叙述构件用钢一般的服役条件、加工特点和性能要求。
答:服役条件:①工程结构件长期受静载;②互相无相对运动受大气(海水)的侵蚀;③有些构件受疲劳冲击;④一般在-50〜100C范围内使用;加工特点:焊接是构成金属结构的常用方法;一般都要经过如剪切、冲孔、热弯、深冲等成型工艺。
性能要求:①足够的强度与韧度(特别是低温韧度);②良好的焊接性和成型工艺性;③良好的耐腐蚀性;2.低碳钢中淬火时效和应变时效的机理是什么?对构件有何危害?答:构件用钢加热到Ac1以上淬火或塑性变形后,在放置过程中,强度、硬度上升,塑性、韧性下降,韧脆转变温度上升,这种现象分别称为淬火时效和应变时效。
产生的原因:C N等间隙原子偏聚或内吸附于位错等晶体缺陷处。
提高硬度、降低塑性和韧度。
危害:在生产中的弯角、卷边、冲孔、剪裁等过程中产生局部塑形变形的工艺操作,由于应变时效会使局部地区的断裂抗力降低,增加构件脆断的危险性。
应变时效还给冷变形工艺造成困难,往往因为裁剪边出现裂缝而报废。
3.为什么普低钢中基本上都含有不大于 2.0%w(Mn)?答:加入Mn有固溶强化作用,每1%Mn能够使屈服强度增加33MPa。
但是由于Mn能降低A3温度,使奥氏体在更低的温度下转变为铁素体而有轻微细化铁素体晶粒的作用。
Mn的含量过多时,可大为降低塑韧性,所以Mn控制在<2.0%。
4.为什么贝氏体型普低钢多采用0.5%w(Mo)和微量B作为基本合金化元素?答:钢中的主要合金元素是保证在较宽的冷却速度范围内获得以贝氏体为主的组织。
当Mo大于0.3%时,能显著推迟珠光体的转变,而微量的B在奥氏体晶界上有偏析作用,可有效推迟铁素体的转变,并且对贝氏体转变推迟较少。
因此Mo、B是贝氏体钢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学习-----好资料5.什么是微合金化钢?微合金化元素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微合金化钢是指化学成分规范上明确列入需加入一种或几种碳氮化物形成元素的钢中。
金属材料学第二版戴起勋第二章课后题答案精编WORD版
金属材料学第二版戴起勋第二章课后题答案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第二章工程结构钢1.叙述构件用钢一般的服役条件、加工特点和性能要求。
答:服役条件:①工程结构件长期受静载;②互相无相对运动受大气(海水)的侵蚀;③有些构件受疲劳冲击;④一般在-50~100℃范围内使用;加工特点:焊接是构成金属结构的常用方法;一般都要经过如剪切、冲孔、热弯、深冲等成型工艺。
性能要求:①足够的强度与韧度(特别是低温韧度);②良好的焊接性和成型工艺性;③良好的耐腐蚀性;2.低碳钢中淬火时效和应变时效的机理是什么?对构件有何危害?答:构件用钢加热到Ac1以上淬火或塑性变形后,在放置过程中,强度、硬度上升,塑性、韧性下降,韧脆转变温度上升,这种现象分别称为淬火时效和应变时效。
产生的原因:C、N等间隙原子偏聚或内吸附于位错等晶体缺陷处。
提高硬度、降低塑性和韧度。
危害:在生产中的弯角、卷边、冲孔、剪裁等过程中产生局部塑形变形的工艺操作,由于应变时效会使局部地区的断裂抗力降低,增加构件脆断的危险性。
应变时效还给冷变形工艺造成困难,往往因为裁剪边出现裂缝而报废。
3.为什么普低钢中基本上都含有不大于2.0%w(Mn)?答:加入Mn有固溶强化作用,每1%Mn能够使屈服强度增加33MPa。
但是由于Mn能降低A3温度,使奥氏体在更低的温度下转变为铁素体而有轻微细化铁素体晶粒的作用。
Mn的含量过多时,可大为降低塑韧性,所以Mn控制在<2.0%。
4.为什么贝氏体型普低钢多采用0.5%w(Mo)和微量B作为基本合金化元素?答:钢中的主要合金元素是保证在较宽的冷却速度范围内获得以贝氏体为主的组织。
当Mo大于0.3%时,能显着推迟珠光体的转变,而微量的B在奥氏体晶界上有偏析作用,可有效推迟铁素体的转变,并且对贝氏体转变推迟较少。
因此Mo、B是贝氏体钢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金属材料学复习笔记
COPYRIGT of Wilfredo,SCU,2013/5/27《工程材料学》复习笔记基于化学工业出版社《金属材料学》第二版,戴起勋主编2013.05.27《工程材料学》复习笔记基于化学工业出版社《金属材料学》第二版,戴起勋主编第一章钢的合金化原理小结一、合金元素和铁的作用Q:合金元素分类:按与碳的亲和力大小,合金元素可分为:非碳化物形成元素:Ni,Co,Cu,Si,Al,N,B等碳化物形成元素:Ti,Zr,Nb,V,W,Mo,Cr等此外,还有稀土元素:Re1、钢中的元素(1)、杂质元素:A、常存元素:Mn、Si、Al;S、P;(S、P一般被认为有害的原因?)B、隐存元素:O、H、NC、Cu、Sn、Pb、Ni、Cr(2)、合金元素:Si、Mn、Cr、Ni、W、Mo、V、Ti、Nb、Al、Cu、B等微合金钢:凡是在基体化学成分中添加了微量(不大于0.20%)的合金元素(钛、铌、钒),从而使其中一种或几种性能具有明显变化的钢,都可称为微合金钢。
2、铁基二元相图(1)、扩大γ区的元素:即奥氏体形成元素。
指在γ-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并能扩大γ相存在的温度范围,使A3下降、A4上升。
如Mn,Ni,Co;C,N,Cu等。
扩大奥氏体区的直接结果是使共析温度下降;而缩小奥氏体区则使共析温度升高。
因此,具有共析组织的合金钢碳含量小于0.77%,同样,出现共晶组织的最低含碳量也小于2.11%。
(2)、封闭γ区的元素,扩大α区的元素:即铁素体形成元素:指在α—Fe中有较大溶解度,并使γ-Fe不稳定的元素。
它们能缩小γ相区,而扩大α相存在的温度范围,使A3上升、A4下降。
如Cr、V;Mo、W、Ti;Nb(3)、缩小γ区的元素:B、Nb、Zr等。
3、合金元素对S、E点的影响:凡是扩大γ区的元素均使得S、E向左下方移动凡是封闭γ区的元素均使得S、E向左上方移动S左移,意味着共析C量的减少E左移,意味着出现莱氏体的碳含量减少二、合金中的相组成1、置换固溶体决定组员在置换固溶体中溶解度的溶解条件:溶剂和溶质的点阵结构;原子的尺寸因素;电子结构。
金属材料学复习题(整理版)
第一章合金化合金元素: 特别添加到钢中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从而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的化学元素。
微合金元素: 有些合金元素如V,Nb,Ti, Zr和B等,当其含量只在0.1%左右〔如B 0.001%,V 0.2 %〕时,会显著地影响钢的组织与性能,将这种化学元素称为微合金元素。
奥氏体形成元素:在γ-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γ相;如 Mn, Ni, Co, C, N, Cu;铁素体形成元素:在α-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α相。
如:V,Nb, Ti 等。
原位析出: 元素向渗碳体富集,当其浓度超过在合金渗碳体中的溶解度时, 合金渗碳体就在原位转变成特殊碳化物如Cr钢中的Cr:离位析出: 在回火过程中直接从α相中析出特殊碳化物,同时伴随着渗碳体的溶解,可使HRC和强度提高〔二次硬化效应〕。
如 V,Nb, Ti等都属于此类型。
2.合金元素V、Cr、W、Mo、Mn、Co、Ni、Cu、Ti、Al中哪些是铁素体形成元素?哪些是奥氏体形成元素?哪些能在α-Fe中形成无限固溶体?哪些能在γ-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答:铁素体形成元素:V、Cr、W、Mo、Ti、Al;奥氏体形成元素:Mn、Co、Ni、Cu能在α-Fe中形成无限固溶体:V、Cr;能在γ-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Mn、Co、Ni3.简述合金元素对扩大或缩小γ相区的影响,并说明利用此原理在生产中有何意义?扩大γ相区:使A3降低,A4升高一般为奥氏体形成元素分为两类:a.开启γ相区:Mn, Ni, Co 与γ-Fe无限互溶.b.扩大γ相区:有C,N,Cu等。
如Fe-C相图,形成的扩大的γ相区,构成了钢的热处理的基础。
〔2〕缩小γ相区:使A3升高,A4降低。
一般为铁素体形成元素分为两类:a.封闭γ相区:使相图中γ区缩小到一个很小的面积形成γ圈,其结果使δ相区与α相区连成一片。
如V, Cr, Si, A1, Ti, Mo, W, P, Sn, As, Sb。
金属材料学戴起勋版第六章耐热钢课后习题答案
第六章耐热钢1.在耐热钢的常用合金元素中,哪些是抗氧化元素?哪些是强化元素?哪些是奥氏体形成元素?说明其作用机理。
答:①Cr:提高钢抗氧化性的主要元素,Cr能形成附着性很强的致密而稳定的氧化物Cr2O3,提高钢的抗氧化性。
②Al:是提高钢抗氧化性的主要元素,含铝的耐热钢在其表面上能形成一层保护性良好的Al2O3膜,它的抗氧化性能优于Cr2O3膜。
③Si:是提高抗氧化性的辅助元素,效果比Al还要有效。
高温下,在含硅的耐热钢表面上形成一层保护性好、致密的SiO2膜。
钢中含硅量达1%~2%时,就有较明显的抗氧化效果。
④Mo、W:是提高低合金耐热钢热强性能的重要元素,Mo溶入基体起固溶强化作用,能提高钢的再结晶温度,也能析出稳定相,从而提高热强性。
W的作用于Mo相似。
⑤Ti、Nb、V: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能形成稳定的碳化物,提高钢的松弛稳定性,也提高热强性。
当钢中有Mo、Cr等元素时,能促进这些元素进入固溶体,提高高温强度。
⑥Ni:是奥氏体形成元素,获得奥氏体组织。
2.为什么锅炉管子用珠光体热强钢的含C量都较低(<0.2%)?有一锅炉管子经运行两年后,发现有“起瘤”现象,试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设想。
答:因为含碳量高了,使珠光体球化和聚集速度加快,石墨化倾向增大,合金元素的再分配加速,并且钢的焊接、成型等工艺性能有所降低。
在保证有足够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碳量。
3.提高钢热强性的途径有哪些?答:(1)强化基体:耐热温度要求越高,就要选用熔点越高的金属作基体。
合金元素的多元适量复合加入,可显著提高热强性。
(2) 强化晶界:①净化晶界:在钢中加入稀土、硼等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②填充晶界空位:晶界上空位较多,原子易快速扩散。
B易偏聚于晶界,减少晶界空位。
(3)弥散相强化:金属基体上分布着细小、稳定、弥散分布的第二相质点,能有效地阻止位错运动,而提高强度。
获得弥散相的方法有直接加入难熔质点和时效析出两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细化晶粒对钢性能的贡献是强化同时韧化;提高钢淬透性的主要作用是使零件整个断面性能趋于一致,能采用比较缓和的方式冷却。
2、滚动轴承钢GCr15的Cr质量分数含量为 1.5% 。
滚动轴承钢中碳化物不均匀性主要是指碳化物液析、带状碳化物、网状碳化物。
4、凡是扩大γ区的元素均使Fe-C相图中S、E点向左下方移动,例Ni、Mn 等元素;凡封闭γ区的元素使S、E点向左上方移动,例Cr、Si、Mo 等元素。
S点左移意味着共析碳含量减少,E点左移意味着出现莱氏体的碳含量减少。
7、在非调质钢中常用微合金化元素有Ti、V、Nb、N 等,这些元素的主要作用是细化组织和相间沉淀析出强化。
8、球铁的力学性能高于灰铁是因为球铁中石墨的断面切割效应、石墨应力集中效应要比灰铁小得多。
1、钢的合金化基本原则是多元适量、复合加入。
在钢中细化晶粒作用较大的合金元素有Ti、V、Nb 等,细化晶粒对钢性能的作用是既强化又韧化。
2、在钢中,常见碳化物形成元素有Ti、Nb、V、Mo、W、Cr、(按强弱顺序排列,列举5个以上)。
钢中二元碳化物分为两类:rc/rM ≤0.59为简单点阵结构,有MC和M2C 型;rc/rM > 0.59为复杂点阵结构,有M23C6 、M7C3 和M3C 型。
3、选择零件材料的一般原则是使用性能要求、工艺性要求和经济性要求等。
汽车变速箱齿轮常用20CrMnTi 钢制造,经渗碳和淬回火热处理。
4、奥氏体不锈钢1Cr18Ni9晶界腐蚀倾向比较大,产生晶界腐蚀的主要原因是晶界析出Cr23C6,导致晶界区贫Cr ,为防止或减轻晶界腐蚀,在合金化方面主要措施有降低碳量、加入Ti、V、Nb强碳化物元素。
5、影响铸铁石墨化的主要因素有碳当量、冷却速度。
球墨铸铁在浇注时要经过孕育处理和球化处理。
6、铁基固溶体的形成有一定规律,影响组元在置换固溶体中溶解情况的因素有:溶剂与溶质原子的点阵结构、原子尺寸因素、电子结构。
7、对耐热钢最基本的性能要求是良好的高温强度和塑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常用的抗氧化合金元素是Cr 、Al 、Si 。
1、钢中二元碳化物分为二类:rC / rM < 0.59,为简单点阵结构,有MC和型;rC / rM > 0.59,为复杂点阵结构,有M3C、M7C3 和M23C6 型。
两者相比,前者的性能特点是硬度高、熔点高和稳定性好。
3、提高钢淬透性的作用是获得均匀的组织,满足力学性能要求、能采取比较缓慢的冷却方式以减少变形、开裂倾向。
4、高锰耐磨钢(如ZGMn13)经水韧处理后得到奥氏体组织。
在高应力磨损条件下,硬度提高而耐磨,其原因是加工硬化及奥氏体中析出K和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
5、对热锻模钢的主要性能要求有高热强性、良好的热疲劳抗力、良好的冲击韧性和良好的淬透性及耐磨性。
常用钢号有5CrNiMo (写出一个)。
6、QT600-3是球墨铸铁,“600”表示抗拉强度≥600MPa ,“3”表示延伸率≥3% 。
7、在非调质钢中常用微合金化元素有Ti、V 等(写出2个),这些元素的主要作用是细化晶粒组织和弥散沉淀强化。
二、解释题(30分)1、40Mn2钢淬火加热时,过热敏感性比较大。
在C%较低时,Mn可以细化珠光体。
在C%较高时,Mn加强了C促进奥氏体晶粒长大的作用,且降低了A1温度。
因此40Mn2钢过热敏感性比较大。
2、40CrNiMo钢正火后,切削性能比较差。
40CrNiMo钢含有Ni、Cr能提高淬透性,正火后得到许多马氏体组织,使切削性能变差。
3、球墨铸铁的强度和塑韧性都要比灰口铸铁好。
球铁中,石墨呈球形,灰口铁石墨呈片状。
球状石墨对基体的切割作用和石墨的应力集中效应大大小于片状,球铁基体的利用率大大高于灰口铁,所以球墨铸铁的强度和塑韧性都要比灰口铸铁好。
1、高速钢的回火工艺常采用:回火温度560℃左右,回火3次。
由于高速钢中高合金度马氏体的回火稳定性非常好,在560℃左右回火,才能弥散析出特殊碳化物,产生硬化。
同时在560℃左右回火,使材料的组织和性能达到了最佳状态。
一次回火使大部分的残留奥氏体发生了马氏体转变,二次回火使第一次回火时产生的淬火马氏体回火,并且使残留奥氏体更多地转变为马氏体,三次回火可将残留奥氏体控制在合适的量,并且使内应力消除得更彻底。
2、在低合金高强度构件用钢中,Si、Mn元素的加入量有限制,一般Si<1.1%,Mn<2%。
Si、Mn元素都能强化铁素体,在低合金高强度构件用钢中可以提高钢的强度,但是当Si>1.1%、Mn>2%时,却显著地降低钢的塑性。
所以,在低合金高强度构件用钢中,Si、Mn元素的加入量有限制。
3、Si是非碳化物形成元素,但能有效地提高钢的低温回火稳定性。
Si虽然是非碳化物形成元素,但在低温回火时可以抑制ε-FexC的形成和转变为Fe3C,即有效地阻止了Fe3C的形核、长大及转变。
所以能有效地提高钢的低温回火稳定性。
4、4Cr13含碳量(质量分数)为0.4%左右,但已是属于过共析钢。
Cr元素使共析S点向左移动,当Cr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S点已左移到小于0.4%C,所以4Cr13是属于过共析钢。
5、40 CrNi钢淬火高温回火后常用水或油冷却。
40 CrNi钢含有Cr、Ni元素,而Cr、Ni促进了钢的回火脆性,所以40 CrNi钢高温回火脆性倾向较大,回火后快冷能抑制高温回火脆性,所以常用水或油冷却。
6、奥氏体不锈钢1Cr18Ni9晶界腐蚀倾向比较大。
1Cr18Ni9含C较高,又没有Ti等稳定C的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在晶界上容易析出Cr23C6,从而使晶界上产生贫Cr区,低于不锈钢的基本成分要求,所以在晶界处的腐蚀倾向比较大。
1、高速钢有很好的红硬性,但不宜制造热锤锻模。
高速钢虽有高的耐磨性、红硬性,但韧性比较差、在较大冲击力下抗热疲劳性能比较差,高速钢没有能满足热锤锻模服役条件所需要高韧性和良好热疲劳性能的要求。
2、在一般钢中,应严格控制杂质元素S、P的含量。
S能形成FeS,其熔点为989℃,钢件在大于1000℃的热加工温度时FeS会熔化,所以易产生热脆;P能形成Fe3P,性质硬而脆,在冷加工时产生应力集中,易产生裂纹而形成冷脆。
3、9SiCr钢和T9钢相比,退火后硬度偏高,在淬火加热时脱碳倾向较大。
9SiCr虽然与T9含碳量相同,但由于它含有Cr、Si合金元素,Si是非K形成元素,固溶强化基体的作用较大,因此退火后硬度偏高。
另外Si提高碳皇度,促进石墨化,因此在加热时脱碳倾向较大。
4、高锰钢(ZGMn13)在Acm以上温度加热后空冷得到大量的马氏体,而水冷却可得到全部奥氏体组织。
高锰钢在Acm以上温度加热后得到了单一奥氏体组织,奥氏体中合金度高(高C、高Mn),使钢的Ms低于室温以下。
如快冷,就获得了单一奥氏体组织,而慢冷由于中途析出了大量的K,使奥氏体的合金度降低,Ms上升,所以空冷时发生相变,得到了大量的马氏体。
5、4Cr13含碳量(质量分数)为0.4%左右,但已是属于过共析钢。
Cr使Fe-C相图中S点左移,当Cr达到13%时,可使共析点的含碳量< 0.4%,因此虽然4Cr13只有0.4%C左右,但已是属于过共析钢。
6、奥氏体不锈钢1Cr18Ni9晶界腐蚀倾向比较大。
在奥氏体不锈钢1Cr18Ni9焊接后,在焊缝及热影响区容易在晶界析出Cr的碳化物Cr23 C 6 从而导致晶界贫Cr,低于1/8规律的Cr%,使电极电位大大降低,从而导致晶界腐蚀。
三、问答题(40分)1、试总结Mo元素在合金中的作用,并简要说明原因。
Mo元素在合金中的主要作用归结如下:(1)降低回火脆性,一般认为Mo可以抑制有害元素在晶界的偏聚;(2)提高贝氏体的淬透性,因为Mo大大推迟珠光体的转变而对贝氏体转变影响较小;(3)细化晶粒,提高回火稳定性。
Mo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与碳的结合力较大形成的碳化物稳定,不易长大。
(4)提高热强性,因为Mo可以较强地提高固溶体原子的结合力。
(5)提高防腐性,特别是对于非氧化性介质。
因为Mo可以形成致密而稳定的MoO3 膜;(6)提高红硬性,因Mo与C原子结合力强,故回火稳定性比较好并且形成的在高温下碳化物稳定。
1、试总结Si元素在合金钢中的作用,并简要说明原因。
Si的作用如下:1)提高钢强度;Si是铁素体形成元素,有较强的固溶强化作用;2)提高钢的淬透性;可阻止铁素体形核和长大,使“C”曲线右移;3)提高低温回火稳定性;因Si可以抑制回火时K的形核、长大及转变;4)提高淬火加热温度;,Si提高A1温度。
5)提高抗氧化性,因为它可以形成致密稳定的氧化膜,同时可以提高FeO的形成温度。
6)加热时易脱碳;Si是促进石墨化的元素。
1、试总结Ni元素在合金钢中的作用,并简要说明原因。
(10分)1)↑基体韧度→Ni↓位错运动阻力,使应力松弛;2)稳定A,→Ni↓A1 ,扩大γ区,量大时,室温为A组织;3)↑淬透性→↓ΔG,使“C”线右移,Cr-Ni复合效果更好;4)↑回火脆性→Ni促进有害元素偏聚;5)↓Ms ,↑Ar →↓马氏体相变驱动力。
3、钢的强化机制主要有哪些?从合金化角度考虑,提高钢的韧度主要有哪些途径?钢的强化机制主要有:固溶强化、细化强化、位错强化、第二相强化。
从合金化角度考虑,提高钢的韧度主要途径有:1)细化奥氏体晶粒。
如强碳化物形成元素Ti、Nb、V、W、Mo等。
2)提高钢的回火稳定性。
在相同强度水平下能提高塑性和韧度。
3)改善基体的韧度。
如加Ni。
4)细化碳化物。
碳化物细小、园整、分布均匀和适量对韧度有利。
5)降低或消除回火脆性。
如加入W、Mo。
6)保证强度时,降低含C量。
4、从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分析壁厚铸件可得到石墨组织,而在壁薄时却得到白口组织?从热力学而言,高温铁水冷却时对石墨的形成是有利的。
而从动力学条件看,形成石墨需要高的C浓度起伏和Fe、C长距离的扩散,而Fe3C的形成只需要C浓度起伏和Fe、C短距离的扩散,因此不利于石墨的形成但有利于Fe3C的形成。
铸件在壁厚时,由于冷速慢,C原子可充分扩散,石墨形成的动力学条件较好,有利于石墨形成。
壁薄时,由于铁水冷却快,C原子不能充分扩散,所以易得到Fe3C白口组织。
1、合金化基本原则是多元适量,复合加入。
试举例说明Mn-V和Si-Mn的复合作用。
(10)Mn-V复合:Mn有过热倾向,而V是减弱了Mn的作用;Mn能降低碳活度,使稳定性很好的VC溶点降低,从而在淬火温度下VC也能溶解许多,使钢获得较好的淬透性和回火稳定性。
Si-Mn复合:Si、Mn都是强化铁素体有效的元素,能提高钢的弹性极限,但Si有脱C倾向、Mn有过热倾向,而Si-Mn复合可使钢的脱C、过热倾向降低,这样的合金复合在弹簧钢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2、画出示意图说明高速钢的铸态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