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后备资源分类及含义

合集下载

福建省后备资源调查-

福建省后备资源调查-

字段代码
字段类 字段长 小数位



值域
约束

备注

1
标识码
BSM
Int
10
>0
M 见本表注1
2
要素代码
YSDM
Char
10
见本表注1
M
3
耕地后备资源片号
4 耕地后备资源片面积
HBZYPH
Char
12
见本表注2
M
单位:平方米
HBZYPMJ
Float
15
2
>0
M 见本表注3
5 耕地后备资源片分级
HBZYPFJ
备注
8
9
10
草图
填表说明
· 1栏填写顺序号; · 2栏填写图斑所在图幅编号; · 3栏填写权属单位名称; · 4栏填写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图斑编号; · 5栏填写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图斑地类代码; · 6栏填写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图斑地类面积; · 7栏填写外业核实情况,如土层厚度、水源条件、植被情况
注3:耕地后备资源片面积为耕地后备资源片多边形边界内耕地后备资源图斑的净面积之和。 注4:耕地后备资源片分为小于10亩、10-50亩、50-100亩、100-200亩、200-300亩、大于300亩6个级别(上含下不含),分别
对应“1”至“6”。
注5:其他需说明的内容。 注6:约束条件取值:M(必选)、O(可选)。
状况等统计资料;与调查有关的行政区划、地貌、水利、交 通、气象和农林牧等方面的图件和文献资料。
土地调查数据库
提取调查图斑 叠加
坡度分级数据库
航空航天遥感影像
坡度是否小于25度 Y

关于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进行研究的论文

关于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进行研究的论文

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进行研究的论文关于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进行研究的论文1. 耕地后备资源的概念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两类型都属于耕地后备资源。

尚未开垦的通过自然条件形成没有使用的土地,以及虽然经过生产建设但是后期被废弃或者遭遇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损毁等而被废弃没有使用的土地叫做可开垦土地。

与可开垦土地不同,可复垦采矿用地主要是指那些废弃的采矿场、采石场、采沙场,废弃的砖窑等土地。

2. 涉及技术方面的问题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如: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以及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目标和任务为中心,分析二次调查、2018年度土地变更以后的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之后的调查同时,根据我们之前在土壤、农业方面的普查成果和我们国家政策上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

结合现实中土地利用的情况,我们参考了2017年度土地改变之后调查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限制性因素”的评价手段,判断耕地后备资源是否适合耕种,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综合调查评价的评价。

3. 涉及技术手段方面的问题根据我们过去二次调查、2018年度土地变更以后的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之后的调查结果作为依据,同时还有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以及本地交通等信息,结合在农业、土壤方面的普查,对可开垦贫瘠的土地、可重复开垦采矿用地在耕种一年都不能有收获的、土壤被轻度污染的不能耕种的耕地作为条件进行调查评价,并把所调查的数据进行汇总,组建一个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作为数据支撑,从经济、环境角度进行分析,做出一些合理和有效的发展建议。

4.操作的程序概述4. 1 调查研究地域的确定。

根据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为确定评估区域分区进行调查。

4. 2 调查评价依据指标的确定。

可开垦耕地自然条件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技术要求”在环境保护、立地条件、当地气候、所处位置四个方面做出评价。

评价指标具体包括: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是否严重污染、是否排水畅通、是否满足土层厚度要求以及母质条件、地形坡度是否适宜、盐碱化、土壤质量如何、土壤酸碱度如何、耕作是否方便等。

关于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法及意义探讨

关于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法及意义探讨

关于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法及意义探讨摘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以其他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为评价对象,从生态、气候、土壤、区位等方面,构建耕地后备资源分类评价指标体系,逐地块开展调查评价,形成集面积、类型和分布于一体的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数据,并与国土调查数据库实现集成,为科学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提供支撑。

关键字: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宜耕性评价指标限制性因子引言:耕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近年来,在保障大型项目用地的同时,通过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不断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力度,坚守耕地保有量红线,基本保障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

但耕地资源保护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不能仅依靠“节流”加以解决,还应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力度,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耕地后备资源是实施土地整治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

1.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内容与范围以其他草地、沙地、裸土地等未利用地图斑为对象,分 10 项指标逐图斑进行评价,形成是否适宜开发成耕地(即宜耕性)的明确结论。

具体评价指标包括生态条件、地形坡度、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盐渍化程度、土壤 pH 值、土层厚度、耕作便利度。

在调查评价过程中,应将水资源作为重要约束性指标,按照“以水定地”的原则,以县为单位对区域内水资源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进行评价分析,作出是否适宜垦造耕地的明确判断。

2.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技术方法2.1“自上而下”统一底图为确保调查评价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此次调查评价采用“自上而下”统筹推进的方式,由国家统一制作调查评价底图,各地在省级组织安排的基础上,以县为单位对所有国家下发图斑进行内外业调查评价。

2.2逐地块调查评价各省份收集相关工作数据成果,组织各县市对国家下发图斑逐地块开展宜耕性评价,按照“限制性因子”评价法确定每个图斑的宜耕性。

耕地后备资源总结范文

耕地后备资源总结范文

耕地后备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下是对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总结。

一、耕地后备资源现状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包括盐碱地、滩涂、荒山、荒坡、荒滩等。

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约为4亿亩,其中盐碱地面积最大,约占70%。

这些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

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成效1. 改良盐碱地: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加大盐碱地改良力度,推广耐盐碱作物种植技术,提高盐碱地利用率。

如吉林西部地区通过河湖连通、以水改土、科技赋能等绿色治理措施,使一度生态恶化的西部重现水草丰美、候鸟翔集的生态底色,实现新增耕地46.62万亩,粮食产能增加上亿斤。

2. 滩涂开发利用:我国沿海地区滩涂资源丰富,通过围垦、吹填等手段,将滩涂转化为耕地。

如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通过围垦、吹填等方式,新增耕地面积近30万亩。

3. 荒山、荒坡、荒滩治理:我国西部地区荒山、荒坡、荒滩资源丰富,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手段,提高土地利用率。

如甘肃省张掖市通过实施“绿色丝绸之路”工程,将荒山、荒坡、荒滩治理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4. 耕地后备资源保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耕地后备资源保护,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严格耕地保护红线,确保耕地后备资源不被侵占。

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挑战1. 技术难题: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面临着土壤改良、盐碱地治理、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2. 资金投入: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

3. 生态环境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四、展望未来面对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挑战,我国政府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向高质量发展。

耕地后备资源技术规定

耕地后备资源技术规定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1.总则为规范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依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及相关标准,制定本规定。

1.1调查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全国31省(区、市)(港、澳、台除外)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1.2工作内容本次调查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全国范围当前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进行调查评价,查清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分布等情况,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分析开发利用潜力。

1.3基本要求1.3.1以2012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为基础开展调查评价工作,精度应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一致。

1.3.2以县为单位开展调查评价工作,在县级数据库和数据汇总基础上,进行地市级、省级建库和数据汇总。

省级检查通过后,将成果上报国土资源部。

1.3.3各评价单元的最终理论面积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标准》计算。

1.3.4按照统一表格与要求,实事求是进行填报。

1.4建立严格的成果检查验收制度。

1.5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补充规定,但不得与本规定相抵触,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1.6本规定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2.准备工作2.1资料收集2.1.1图件资料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土壤图、水资源分布图、热量分布图、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开发整治规划图、农用地分等定级图,以及林业普查、农业普查、自然保护区规划、环保规划等相关图件。

2.1.2数据资料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资料。

2.1.3数据库资料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

2.1.4文字资料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相关报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报告、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第二次土壤普查报告、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等。

土地后备资源分析

土地后备资源分析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分析——以睢宁县故黄河沿线五镇为例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耕地,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耕地保护,就必须开发一部分耕地后备资源,以弥补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所引起的耕地面积的减少。

而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能够通过开发、复垦措施改变成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

因此开展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评价研究,是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顺利实施生态退耕,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证。

1 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概况1.1 自然条件睢宁县地处江苏省西北部,位于东经117°31′~118°10′,北纬33°40′~34°10′之间,土地总面积约为1769平方公里。

故黄河沿途经过睢宁县北部五镇(双沟镇、王集镇、姚集镇、古邳镇、魏集镇),其在睢宁境内总长度约为69.5公里,流域面积约为260平方公里。

解放后,故黄河虽经多次治理,但仍是一条悬河。

故黄河两岸有3-7km宽度不等的高亢地带,其中约有11万亩的低滩洼地和飞泡沙土荒地,另有10余万亩滩下中低产田,低于黄河底标高,形成滩上旱不能灌,滩下涝不能排的局面。

而其产量则徘徊在300-500斤,甚至有的地块有种无收。

沿岸两侧由于乱耕种、乱取土、乱挖鱼塘,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沿线村落较多,但区域路网较少,交通不便,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1.2 经济条件故黄河途经睢宁县五个镇区,沿线行政村135个,总人口37.89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28.5%。

沿线五镇面积约为638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36%。

2012年上半年,全县GDP预计完成151亿元,同比增长13%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61亿元,在全省上升6个位次,居第38位,同比增长34.3%,增幅居全省第8位,分别高于全省、苏北21.4、12.2个百分点。

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384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约2400元。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目前,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数量逐渐减少,开发难度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防止土地资源进一步退化,在开发和复垦土地过程中,要注重适度的开发,切忌一刀切,重视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标签: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生态环境;保护引言我国人均耕地少,人均耕地面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目前,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数量逐渐减少,开发难度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防止土地资源进一步退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保证日益增长的人口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要严格防止土地资源出现退化,要重点保护农村耕地,特别是现有的基本农田,把占用耕地与复垦、开发相挂钩,进一步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因此,开发和复垦耕地后备的资源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后备耕地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后备耕地资源主要指在特定时间内,且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改良能够转化为耕地的那一部分土地。

也就是那些经过人为开发和整理后可以耕种但是暂时没有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

它具有不可再生性,且在我国它数量有限,甚至可以说是严重不足,所以,应当抱有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后备的耕地资源理念,认真做到“把保护融入开发中,把开发实施在保护里”。

从来源上说,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可以分为3类:(1)整理类后备耕地资源。

指中、低产田土地的整理,整理农村居民点,归并及整理农田基础设施和田土坎。

(2)开发类后备耕地资源。

主要是荒草地、可开垦滩涂、苇地、沼泽地及其它未利用土地等。

(3)复垦类后备耕地资源。

主要是指采矿、冶炼、烧砖瓦等社会经济活动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毁土地,且通过利用生物或工程措施,能恢复成耕地并且有较好收益、效益的土地。

目前主要包含了塌陷地、废弃压占地和自然灾害的损毁地。

二、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复垦存在的主要问题1.对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工作认识不彻底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复垦工作是一项具有综合、长期性的复杂工作。

耕地后备资源专题研究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专题研究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专题研究报告《耕地后备资源专题研究报告》一、引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确保耕地资源的安全和有效利用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耕地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压力。

为了保护和利用好耕地后备资源,需要进行专题研究和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

二、耕地后备资源的概念和特点1. 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不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具有潜力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

2. 耕地后备资源的特点包括:土壤肥力较好、水资源较丰富、地理位置适宜、可开发利用的潜力较大等。

三、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和评价1. 通过对国家耕地调查数据和遥感影像的分析,可以获得全国和各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情况和利用潜力评价。

2. 利用土壤肥力、水资源、地理位置等指标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其开发利用的优先级和可行性。

四、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1. 制定和实施耕地保护政策,限制非农业项目对耕地的占用和破坏。

2. 推进耕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利用,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科技创新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3. 加强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统筹农业发展和土地利用,确保耕地后备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五、耕地后备资源的管理和监测1. 建立健全耕地资源管理机制,加强对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

2. 建立数字化的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实时监测和评估耕地后备资源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六、结论与展望耕地后备资源是宝贵的农业生产资源,保护和利用好这一资源对于实现粮食安全、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耕地后备资源的研究和管理,推动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NO2559陕北的位置和后备耕地资源的内涵

NO2559陕北的位置和后备耕地资源的内涵

NO.2559:陕北的位置和后备耕地资源的内涵作为一名地理老师,教了二十年了,是不是就没有知识性的问题呢?非也。

这不,新学期刚开始不久,几个问题就把我撂倒了。

那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

这就是叙事者的精神和骨气,动手把这些败走麦城的故事写下来,可能还会有新的发现呢!陕北在哪里“赵老师,有个问题我不会。

陕北的范围是哪里?”陈老师让我看一个选择题后,我坦言不会。

在学习探究中,我感触很深:教了近二十年的地理了,竟然没有认真学习探究过这个问题。

喜欢人文地理的我,也探究了关中地区名称的由来,是因为那里有我们熟悉名称的历史上的重要关口。

关中地区西部,宝鸡那里,就是古代的凤翔镇,也是古代的陈仓,著名的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源于此。

东部有著名的关隘,就是函谷关。

孟尝君要逃出秦国,可是秦朝有规定士兵等到鸡叫才会打开关隘的城门。

孟尝君的手下,有会学鸡叫的,就模仿鸡的叫声,导致附近的鸡提前叫了起来,守关的将士以为到了开门的时间,就打开城门,孟尝君和门客们乘机逃了出去,成功摆脱了追赶他们的秦人。

陕北地区,由此一番考察也就更加明确。

因此不难得出结论,陕西省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上的就是陕北。

陕北,不仅有黄帝陵,也有革命圣地延安。

古老的华夏首领的寝陵和中华民族红色革命的圣地,都在这里留下了令人高山仰止的所在。

地理所学习探究的所在,不仅与生产生活有关,还与影响我们生生不息的精神文化有关。

后备耕地资源的内涵北大荒,面积五六万平方千米(即五六十个淄川区那么大),曾是一块面积大且集中后备土地资源。

随着北大荒变成北大仓,随着三江平原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这里的后备耕地资源急剧减少。

后备耕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哪里呢?通过上网搜索,在西北地区。

产量低的土地,在科技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可以改造为耕地,就属于后备耕地资源。

袁隆平教授,在新疆培植“海水水稻”,即在干旱的盐碱地上种植水稻。

所以说耕地后备资源最多的是西北地区,耕地后备资源较多的是东北地区。

3-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说明

3-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说明

3-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说明附件3: 评价指标说明1. 选择限制性评价指标的原则1.1 耕地资源稀缺,保障粮食安全原则我国人均耕地少,粮食安全压力大。

为保证粮食安全,必须保证有一定面积的耕地数量。

因此,不能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那些耕地资源丰富且人均耕地多的国家一样,只开垦优质土地资源。

本规定定义为只要在当前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土地经过开垦后,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不引起土地退化,并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粮食收成即可视为耕地后备资源。

1.2 生产性原则评价指标应选取那些影响农业生产的土地性质。

自然条件中的气候、地形和土壤,人工条件中的灌溉、排水体系、耕作条件以及投入,都影响作物的生产。

但是作为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不考虑是否有灌溉和排水体系,只考虑有无建设灌溉和排水体系的条件。

1.3 限制性原则尽管我们为了保证粮食安全,放低了耕地后备资源的质量要求;但是,对于那些目前开垦技术条件下限制大田作物正常生长、难以改造的因素,选为限制性因素,只要这些因素的某一个或多个存在限制性,就不能视为耕地后备资源。

农用地分等中的有些评价指标是评价农用地质量高低的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但它们不构成耕地后备资源的评价指标,因为不是限制性因素,如土壤剖面构型、土壤有机质含量。

1.4 针对性原则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土地类型复杂,影响土地质量的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必须根据区域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评价指标。

各个区域选择的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标准不尽相同,需有针对性区别对待。

可整理建设用地地表基本上都有硬化,地基土壤受到压实,还可能受到污染;但基本都有道路等基础设施。

因此,可整理建设用地的评价指标必须考虑这一特点。

1.5 主导性原则所选评价指标应是对区域土地质量起主要影响的因素,而且因素之间相关程度小。

在众多的土地特性中,有些属性起主导作用,即这些属性的变化影响其他属性的变化,换句话说,其它土地属性随这些属性的变化而变化,相当于数学上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管理制度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管理制度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管理制度一、耕地后备资源的概念和特点(一)耕地后备资源的概念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具有可耕作条件,但尚未利用或部分利用的土地资源。

它不同于耕地资源,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补充资源。

耕地后备资源具有很强的潜在价值,利用价值高、开发利用难度低等特点。

(二)耕地后备资源的特点1、潜在价值大。

耕地后备资源中一些尚未开发的土地,具有很强的生产潜在价值,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可利用性强。

耕地后备资源中的土地,具有可耕植条件,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种植。

利用难度相对较低。

3、多样性。

耕地后备资源类型多样,包括自然牧草地、退耕还林地等,不同类型的耕地后备资源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一)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制度1、建立调查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对各类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实地勘查和调查,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利用现状、潜在价值等。

2、建立分类管理体系。

按照不同类型的耕地后备资源,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和政策,分类管理和保护。

3、建立调查管理数据库。

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管理数据库,进行信息的存储和更新,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管理制度1、加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

依据耕地后备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情况,制定相应的开发利用计划和政策,促进土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力。

2、加强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

对于具有潜在价值的耕地后备资源,要加强保护,严禁非法占用和破坏,保护好这一宝贵的农业资源。

3、加强耕地后备资源的管理监督。

对于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情况,开展定期的监督检查,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措施,确保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管理制度的意义和作用(一)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耕地后备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补充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分析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分析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分析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耕地,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耕地保护,就必须开发一部分耕地后备资源,以弥补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所引起的耕地面积的减少。

而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能够通过开发、复垦措施改变成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

因此开展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评价研究,是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顺利实施生态退耕,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证。

土地后备资源的整治重点在耕地后备资源的整治。

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工程措施和其他手段,能够开垦或复垦成耕地的,目前未利用的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苇地、滩涂及其他可开垦的未利用地和因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灾害而破坏废弃的废弃压占地、塌陷地、自然灾害损毁地等。

1.耕地利用现状分析忻州市各县区土地利用现状表总结:通过对上表的分析看出,在各县区中,耕地比例均不大,相对较少,并且均低于40%,有些县区甚至低于30%,其中,五台县、代县、繁峙县只有13%、18%、19%,耕地面积很小。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县区的未利用地面积,多数县区多达30%,代县有一半的未利用地。

这些都十分影响耕地的经济效益,因此,忻州市的未利用地较多,需要大力开垦、整治未利用地,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提高耕地的经济效益。

2.耕地后备资源分析首先明确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的对象:宜农荒草地(目前尚未利用的、树木郁闭度<10%、表层为土质、生长杂草的土地);宜农盐碱地、裸土地(目前尚未利用的或难以利用的,一般只生长天然盐碱植物和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荒滩地(可开发利用的宜农滩涂地);其他未利用宜农土地。

忻州市各县区未利用地类型面积比较通过对忻州市各类型土地使用面积的比较,得出如下结论:(1)在众多类型的未利用中,可以作为后备资源的主要是荒草地一项,从各个地区看,忻州市总体荒草地占未利用地的比例为71.21%,以下几地比例较高,繁峙县96.83%,代县95.43%,河曲县94.32%,五台县92.9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一、调查背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耕地资源是国家的重要决策和发展资源。

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待开垦的耕地,包括未开垦的土地以及当前被改造后恢复的土地。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科学规划土地利用,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地方政府决定进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

二、调查目的1.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2.发现和研究耕地后备资源的潜力和可开发利用性,为未来政策和决策提供依据;3.评估土地开发的可行性和效益,为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信息支持。

三、调查方法1.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历史上的土地开垦情况,分析土地的开发历程;2.地面实地勘查,对待开垦的土地进行核实和调查,比对实际情况与文献资料;3.利用遥感技术,通过卫星影像和航空遥感图像进行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4.开展问卷调查,对农民和地方政府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耕地后备资源的看法和需求。

1.确定调查范围:根据相关政策和现有数据,确定调查范围为本地区的所有待开垦土地;2.查阅文献资料:对历史上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梳理,了解土地的开发历程;3.实地勘查:成立调查小组,对待开垦的土地进行实地勘查,记录土地质量、地理位置等信息;4.遥感调查:利用遥感技术,获取航空遥感图像和卫星影像,对待开垦的土地进行分类和评估;5.问卷调查:制定调查问卷,对农民和地方政府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耕地后备资源的看法和需求;6.数据整理和分析:将所有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报告。

五、调查结果1.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经过各项调查,我们发现本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XXXX亩;2.耕地后备资源质量:根据实地勘查和遥感调查,耕地后备资源的质量较好,适合农业生产;3.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情况:耕地后备资源分布较为均匀,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4.农民和地方政府的需求和看法: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农民和地方政府对耕地后备资源的需求很高,希望能够开垦更多的耕地。

耕地后备资源分类及含义

耕地后备资源分类及含义
表1.1耕地后备资源分类及含义
一级
类型
二级
类型
三级类型
含义






可能开发为耕地的未利用地
待开发未利用土地Ⅰ1
经过改造或改良,可能开发为耕地的未利用地
待开发荒草地Ⅰ11
可能开发为耕地的树木郁闭度<10%的荒草地
待开发盐碱地Ⅰ12
目前未利用但经过改良可能开发为耕地的盐碱地
待开发沼泽地Ⅰ13通过排水措施可能开发为地的沼泽地地震灾毁地Ⅱ55
由地震而破坏的土地中可复垦为耕地的土地(由地震所造成的滑坡、崩塌破坏地除外)
其他自然灾害损毁地Ⅱ56
因其他自然灾害破坏暂不能利用的土地中可复垦为耕地的土地






通过整理措施能够增加耕地的土地
待整理农业用地Ⅲ1
指对待整理农用地区的农用地及其他土地采取综合治理整理措施可能增加耕地净面积的土地
待整理建设用地Ⅲ2
指对采取综合措施可整理为耕地的建设用地
注:上表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TD/T 1007-2003)部颁行业标准。






通过采取工程或生物措施,可恢复耕种的毁损废弃地
挖损地Ⅱ1
主要指露天开采矿藏、勘探打井、挖沙取土、采石淘金、烧制砖瓦、修建公路、铁路、兴修水利、工矿建设、城镇和农业建筑等工程完毕后留下的毁损废弃地中可复垦为耕地的土地
塌陷地Ⅱ2
地下开采矿产资源和地下工程建设挖空后,由于地表塌陷而废弃土地中可复垦为耕地的部分
待开发沙地Ⅰ14
经过治理,可能开发为耕地的沙地
待开发裸土地Ⅰ15
经过治理,可能开发为耕地的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的裸土地

耕地后备资源总结汇报材料

耕地后备资源总结汇报材料

耕地后备资源总结汇报材料耕地后备资源是指通过合理配置和利用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性资源。

下面是关于耕地后备资源的总结汇报材料。

一、耕地后备资源的意义1.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后备资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2. 保护生态环境。

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助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维持农田水文循环,并且可以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推动乡村振兴。

二、耕地后备资源的现状1. 耕地资源总量不足。

尽管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前列,但是每个人的耕地面积较少,尤其是东部和中部地区更加紧缺。

2. 耕地质量下降。

由于过度开垦、过度施肥等原因,部分耕地质量下降,限制了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

3. 耕地利用效率低下。

由于传统耕地利用模式落后,耕地利用效率低下,导致了耕地资源的浪费。

三、耕地后备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措施1. 强化耕地保护。

加强对耕地的保护,严禁违法用地,加强对非农用地向农用地的保护,保障耕地资源的供给。

2. 改善耕地质量。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修复耕地的生态环境,加强农田的土壤保护和改良,提高耕地的产能。

3. 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广高效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4. 加大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发和利用耕地后备资源,发展农业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典案例1. 农田水利工程开发。

通过建设灌溉系统、水库、引黄灌区等农田水利设施,改善耕地的水利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2. 农业科技推广。

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3. 改造农田生态环境。

通过修复退化农田、植树造林、修建生态农田等措施,提高农田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耕地后备资源特征显化及开发保护政策

耕地后备资源特征显化及开发保护政策
定性和可持续性。
保险种类
农业保险的种类可以包括农作物 保险、养殖业保险、农业设施保 险等,其中农作物保险是最常见
的保险种类。
保费补贴
政府通常会对参加农业保险的农 民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以降低
农民的保险费用负担。
农业科技支持政策
农业科技支持政策
农业科技支持政策是一种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有效 手段,通过为农业科研和推广提供支持和保障,提高农业 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效率。
06
案例分析
XX地区土地整治项目效果分析
资源利用
通过土地整治,提高耕地后备资 源的利用效率,增加有效耕地面
积。
生态保护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 ,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持续发展
项目实施后,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的 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XX地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与效益评估
技术创新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
产业升级
通过示范效应,推动区域农业产业升级,提升农 业产业竞争力。
人才培养
园区建设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为 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XX地区农业保险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
保障农民收益
农业保险政策有效保障了农民的收益,降低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 产的影响。
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农业保险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农业的稳 定发展。
耕地质量评价与提升
评价标准
耕地质量评价主要依据土壤质量、土地生产力和土地适宜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土壤质量包括土壤肥力、土 壤污染状况、土壤生物活性等方面;土地生产力包括农作物产量、土地抗逆性等方面;土地适宜性包括气候、地 形、水文等自然条件和农业利用方式、农业技术措施等社会经济条件。

耕地后备资源名词解释

耕地后备资源名词解释

耕地后备资源,简称耕地后备,是指国家或地区为了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储备的尚未开垦或暂时未利用的土地资源。

这些土地资源可以用于农业生产,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潜在可用土地。

耕地后备资源的储备是为了应对人口增长、城市扩张、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农地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自然灾害、环境恶化等因素对现有农地的威胁。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耕地后备资源可以用于扩大农业用地规模,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是重要的国土资源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在储备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土地资源的科学评估、保护和治理,以确保后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值增值。

同时,也需要考虑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政策相协调,维护农地资源的生态功能和生态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洪灾损毁地Ⅱ51
因洪水冲刷或泥沙掩埋而暂不能继续利用的土地,包括冲积损毁地、洪积损毁地等
滑坡、崩塌损毁地Ⅱ52
由滑坡和崩塌破坏而废弃的土地中可复垦为耕地的土地
泥石流灾毁地Ⅱ53
因泥石流携带沙石掩埋而暂不能利用的土地中可复垦为耕地的土地
风沙损毁地Ⅱ54
因大风、风暴吹蚀或风沙掩埋而暂不能利用的土地中可复垦为耕地的土地
三废污染地Ⅱ41
因城市、工业、交通、乡企“三废”排放废弃的土地中可复垦为耕地的土地(固体污染物所压占的土地除外)
污水灌溉污染地Ⅱ42
因污水灌溉造成的废弃土地中可复垦为耕地的土地
农业生产化学污染地Ⅱ43
因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等的过量残留造成污染而废弃的土地中可复垦为耕地的土地
自然灾害损毁地Ⅱ5
指因地震、暴雨、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而被损毁的可复垦为耕地的土地
表1.1耕地后备资源分类及含义
一级
类型
二级
类型
三级类型
含义






可能开发为耕地的未利用地
待开发未利用土地Ⅰ1
经过改造或改良,可能开发为耕地的未利用地
待开发荒草地Ⅰ11
可能开发为耕地的树木郁闭度<10%的荒草地
待开发盐碱地Ⅰ12
目前未利用但经过改良可能开发为耕地的盐碱地
待开发沼泽地Ⅰ13
通过排水措施可能开发为耕地的沼泽地
矿石、渣、排土堆积地Ⅱ32
地下及露天采矿过程中矿石、矿渣堆积所占的土地。包括土石堆表面已覆土尚未利用和没有覆土的排石场中可复垦为耕地的土地
垃圾占地Ⅱ33
生活、工业、建筑业占地中可复垦为耕地的土地
续表1.1耕地后备资源分类及含义
一级
类型
二级
类型
三级类型
含义






污染损毁地Ⅱ4
指因污染废弃的土地中可复垦为耕地的部分
待整理建设用地Ⅲ2
指对采取综合措施可整理为耕地的建设用地
注:上表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TD/T 1007-2003)部颁行业标准。






通过采取工程或生物措施,可恢复耕种的毁损废弃地
挖损地Ⅱ1
主要指露天开采矿藏、勘探打井、挖沙取土、采石淘金、烧制砖瓦、修建公路、铁路、兴修水利、工矿建设、城镇和农业建筑等工程完毕后留下的毁损废弃地中可复垦为耕地的土地
塌陷地Ⅱ2
地下开采矿产资源和地下工程建设挖空后,由于地表塌陷而废弃土地中可复垦为耕地的部分
待开发沙地Ⅰ14
经过治理,可能开发为耕地的沙地
待开发裸土地Ⅰ15
经过治理,可能开发为耕地的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的裸土地
待开发裸岩石砾土地Ⅰ16
经过生物或工程处理,可能开发为耕地的裸岩石砾地
待开发其他土地Ⅰ2
允许并能开发为耕地的苇地、滩涂
待开发苇地Ⅰ21
允许并能开发为耕地的苇地
待开发滩涂Ⅰ22
允许并能开发为耕地的海滩涂及河流、湖泊、水库行洪蓄洪区以外的滩地
稳定塌陷地Ⅱ21
塌陷区处于稳定阶段,有常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或出现盐渍的土地
不稳定塌陷地Ⅱ22
地面继续下沉,处于不稳定阶段的土地
压占地Ⅱ3
指采矿、冶炼、燃煤发电、水泥厂等排放的废渣、石、土、煤矸、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弃物,露天矿排土场及生活垃圾等所压占的土地中可复垦为耕地的部分
矸石及粉煤灰堆积地Ⅱ41
煤矸石及工业企业生产中排放粉煤灰所压占的土地,包括表层已覆土尚未利用和未覆土的压占地中可复垦为耕地的土地
地震灾毁地Ⅱ55
由地震而破坏的土地中可复垦为耕地的土地(由地震所造成的滑坡、崩塌破坏地除外)
其他自然灾害损毁地Ⅱ56
因其他自然灾害破坏暂不能利用的土地中可复垦为耕地的土地






通过整理措施能够增加耕地的土地
待整理农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Ⅲ1
指对待整理农用地区的农用地及其他土地采取综合治理整理措施可能增加耕地净面积的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