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教育的贡献
简述孔子对教育所作出的贡献
简述孔子对教育所作出的贡献
孔子(551年至479年)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也是中国教育思想的开拓者。
他的言论及主张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把他的哲学思想统称为儒学。
孔子历史上为中国教育思想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
能够塑造义人。
他建议培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诚实,以礼仪之道教育子孙后代,培养仁及德行,以使之能够发挥公冶长技之大能。
由此可见,孔子强调家庭教育和公共教育,认为教育是家庭运行的支柱。
此外,孔子也认为:“教育应该在以及,实际而有用。
”他强调要结合怀疑,
反思,追求真理,他给出的历史丝毫不变的道德文化理论,及其贯穿始终的慈悲、仁爱、君子道德观。
通过孔子提出的“孝悌”的望教育观,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坚持,让旁人尊敬,让其子孙秉持伟大的之精神,从而发挥出改变社会前景的广泛影响。
孔子的教育贡献不仅是在家庭教育上的,同时他也是中国古典教育思想发展的
主要阶段。
他认为个人素质教育应该优先考虑,注重意识培养,更加重视文学知识,讲求历史传统,以“治学”的思想建立起我国古代文化的传统教育模式。
总之,孔子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仁政”的思想深深烙入了许多
学者的心中,他让当今我们懂得“君子务本,守中庸,不以趋炎附势”,实现“仁义礼智信”。
孔子教育思想,宅今中国教育深受其影响,他的精神无以伦比。
论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论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孔子,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可谓是教育界的开山祖师。
他的贡献真是多得数不胜数,简直可以开一场盛大的庆祝会了!那么,今天就让咱们轻松聊聊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顺便也看看他的智慧是如何影响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的。
1. 教育公平的重要性1.1 教育不分贵贱孔子可是个了不起的教育家,他坚信“有教无类”,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出身显赫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你愿意学习,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想想看,这在当时可是个很大突破啊!他打破了“只让王公贵族上学”的传统,提出了让普通人也能接受教育的想法,简直像是给所有人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的大门。
听到这里,大家是不是都想说:“这哥们儿真是个真善美的代言人!”1.2 教育的多样性而且,孔子还主张教育内容要丰富多彩。
他不只教授书本知识,还重视音乐、礼仪和诗词等多方面的修养。
可想而知,他就是一个教育万花筒,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像个大杂烩一样好吃又好玩。
孔子真的是把教育变成了一个乐园,让大家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这点真是给我们现在的教育提供了不少启示。
2. 传授道德与品德2.1 重视道德教育孔子的教育理念中,道德和品德是绝对的重中之重。
他常常强调“仁”字,意思是要对他人有爱心和同情心。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人有知识,更是培养一个人的道德素养。
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仁”,这个社会会变得多么和谐美好啊!就像阳光洒在大地上,温暖又明亮。
2.2 做人先做事还有,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你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种“换位思考”的思想,听起来简单,但在生活中却是无价之宝。
他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在社会中与他人和谐相处,让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哎,想想都觉得受益匪浅呢!3. 提倡终身学习3.1 学无止境孔子也是个终身学习的典范,他常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和实践是多么快乐的事情。
孔子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孔子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孔子,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儒家创始人,那么孔子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孔子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在教育学生方面的主要成就孔子一生热衷于从政,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教育方面。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由贵族专职人员垄断世袭。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从政的人才,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在学术上传播古典文献,为百家争鸣准备了传统思想素材,这是孔子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最大贡献。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教育的。
所以他提出“有教无类”,只要愿意上进、虚心求学,他都不加区别地接受。
孔子教育学生,首重德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他善于采用问答方式,启发诱导学生步步深入并自动不断地钻研,他本人也毕生坚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终身的教学实践使孔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炼出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如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倡从正反两方面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反对自暴自弃的学习态度,鼓励青年不断改进,赶超前辈,“当仁不让于师”;但首先得抓紧学习,“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发展创新;要有实事求是的谦逊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注意不断改正错误,“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常常就同一问题,针对各人特点,给予不同甚至相反的答复。
对于好学深思的学生,他公开赞扬;对于学生指出自己的缺点,他也能当面改正。
孔门教学中保持的某种自由论辩的活泼风气,是培育众多人才的关键。
但是,孔子也曾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哪些贡献?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治国以礼”(《论语·先进》)、“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的政治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世人所称颂。
而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更是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教育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下面笔者从首创私学和教学思想两个方面来谈谈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一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孔子的一生,大部分从事教育活动。
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孔子本来也想从政,但他在政治上很不得志。
他曾经多次谋求出仕,但遭到权贵的排斥,因此最终未得重用,甚至不得不出走国外。
虽然鲁国的掌权者也曾经想拉拢他,但他认为他们不走正道,不愿合作,于是退而在家讲学。
他是最早创办私学,进行私人讲学的人。
孔子办学,主要有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大约在他30-35岁之间,第二个时期在37-50岁之间,第三个时期是在他的晚年,即68-73岁之时。
他的私人讲学非常成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这些弟子有许多是从远方慕名而来的。
七十二位贤者,有的以学问闻名,有的成为当时诸侯国的卿相。
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因为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而设,所谓“学在官府”,不仅奴隶和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就是奴隶主下层也很少受到教育。
而孔子兴办私学,广收学徒,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即一个人不管他出身如何,都有权接受教育。
孔子收徒,学费很低,只要“自行束修以上”(《论语·述而》),就收为弟子。
“束修”就是十条干肉。
比较贫寒的平民,只有交得起十条以上的干肉做尊师礼,就可以接受教育。
十条干肉,一般的家庭还是准备得起的。
这样就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为普及教育开创了先河。
由于孔子兴办私学,不分贵贱一律施教,使许多出身低微的平民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参与政治活动的能力,从而也就有了成贤的机会。
由于孔子率先兴办私学,使得后来私人讲学的风气盛行。
孔子在教育上有三大创造和贡献
孔子在教育上有三大创造和贡献:一是春秋时期,王官之学衰微,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设杏坛讲学授徒,整理并以《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为教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育内容;二是打破教育上贵贱贫富的等级,提纲“有教无类”,使人人享有教育的平等权利,学生众多,史称“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三是主张尊师重道,“三人行,必有吾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及“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等等,至今为人所称颂和沿用。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职业教师,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也由此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人类社会的相对和谐与稳定.是一个社会获得发展的基本保证。
儒家和谐思想适应当时封建统治的需要,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抛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儒家和谐思想所包含的理性颗粒和科学成分.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方法论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战争,敌对关系和友好往来的关系。
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战争和昭君出塞的影响而出现的。
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与他国的友好关系。
先是为了天下,曹操与对自己给予器重的董卓抗争,后来结果大家都知道。
但是孟德他并米有放弃对与身陷水深火热的人,米有放弃天下百姓,开始到别的地方招兵买马,为了汉室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后来他和袁本初联合诸侯进攻董卓……由於孟德当时实力不够强!所以未将其消灭。
等到董卓后来和吕布分裂,人民更加陷入水火之中!曹操因为百姓请求天命所归,善于用人的他,善于用兵的他,打败了董卓的余孽,保全了汉室的天下!当时就有很多人劝他称王,虽然献帝无能,但一心为国的曹操怎么会为了一己私利而置天下之大不为呢!於是他就开始挽救汉朝天下,对各路的叛侯进行讨伐......其他废话就不说了.总之,曹操这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思想品质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思想品质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思想品质主要有:
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6、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
1、孔子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范围,促进学术文化下移;
2、孔子极端重视教育,要求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3、孔子主张培养“君子”,提出了与世袭制完全对立的教育用人原则——“学而优则仕”。
4、孔子重视整理典籍,保存古代文化遗产,进行了教材建设——编
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
5、孔子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品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6、孔子创立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的教学原则,极力主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7、孔子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的理想教师的基本要求。
孔子对中国文化和教育有何贡献
孔子对中国文化和教育有何贡献孔子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贡献孔子,全名孔丘,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倡导仁爱之道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之道。
他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关系,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他鼓励人们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实践和传承仁德。
这种思想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中,至今仍然对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着深远影响。
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孔子将教育视作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核心,他强调教育的普及和以德育为主要目标。
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理念,强调终身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他主张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知识能力,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德、有才的君子。
这种思想观念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都产生着深远的指导作用。
三、建立了儒家经典孔子经过整理和归纳,将古代经典的内容和思想文化传统加以系统化,形成了儒家经典。
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论语》,该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观点,对后世儒家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他重要的著作还包括《大学》、《中庸》等。
孔子的经典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教育和道德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四、奠定了儒家文化传统孔子奠定了儒家文化传统的基础,创立并传承了儒家学派。
他将孔子学说系统化并注重实践应用,影响着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
他的学说主张追求道德完善和修养,提倡个人的自我教育和实践,以及对社会的关怀和担当。
这种儒家文化传统至今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总结起来,孔子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贡献体现在他倡导的仁爱之道、强调的教育重要性、建立的儒家经典以及奠定的儒家文化传统等方面。
他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的价值观、道德准则、教育制度以及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化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治国主张和在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
孔子的治国主张和在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教育的奠基人、中华文明的开拓者。
他的政治思想主张和教育成果,对中国的发展,给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治国主张主要集中在“仁政”的构想上,他主张以仁爱的心态来处理政治,以“化而为仁”的态度来影响人们的思想。
他认为,仁政是正确的政治,是让民众安居乐业的政治。
他强调,必须按照“仁义”的原则来统治国家,把“仁”作为政府行政
的中心,以“仁”来制定政策,以“仁”来处理矛盾,以“仁”来管
理国家。
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也是十分巨大的。
他创立了“四书”教育法则,以更加科学的的方法来教育学生。
他重视儒家思想的传播,强调学生表现尊敬的态度,重视公正的原则,强调学生要以礼崇敬的态度来研究。
他的教育成果,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也深深影响了教育界的发展。
孔子的治国主张和教育贡献,影响了中国的发展,也影响了世界的发展。
他的政治思想主张深远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发展,他的教育成果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发展。
他的思想和成果,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也影响了其他国家的发展,成为世界社会发展的支柱。
总之,孔子的治国主张和教育贡献,为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人们尊重和纪念。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对教育的贡献十分巨大。
一、增加了读书人的数量。
孔子为了推广文化知识,他不仅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而且将许多学生收留到他的家里,他用自己的话来形容:“我招收三百名学生,使他们把知识传播出去,使天下的人都能受益。
”
二、完善了教育理念和体系。
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集中在“仁”的核心,他认为要教育孩子必须有仁,仁义就是孝顺、恭敬、服从父母和长辈,以及尊重他人。
孔子还将“礼”引入了教育,他认为“礼”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规范的标准,他还规定了“三礼”,即礼仪、书法和音乐,以培养学生的精神文明。
三、强调重视实践教育。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实践教育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内容。
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也就是说,要学习就要实践,只有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四、为中国传统教育奠定基础。
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体系为中国传统教育奠定了基础。
他不仅倡导“仁”和
“礼”,而且强调重视实践教育,把实践作为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哪些贡献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哪些贡献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革命性变革,孔子把原本属于最上层贵族的权力属于一小部分人的权力下放到了普罗大众。
让更多的人可以做到有余力而学文的阶段。
虽然关于孔子的一些言论仍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可是瑕不掩瑜,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却一直在流传。
他告诫我们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希望我们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做到知行合一,他希望我们可以珍惜时间于是说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言论,他希望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希望可以通过原有的知识上得到新的体悟于是有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而他的弟子曾参更进一步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话语。
什么是教育?
教育就是要我们学会“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就是教育,要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办事小心谨慎,对普罗大众要和颜悦色,如果还有精力那么就要学习先贤的文化,这就是教育。
什么是学习?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才叫学习,并不是你在学校里上学才叫学习。
而我们学习要态度端正否则就是“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要我们慎重对待自己的学习问题。
而孔子最大的贡献应该是为后人埋下了一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种子让每一个人都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做为自己的标准。
请简述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主要贡献
请简述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主要贡献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贡献: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有教无类”,即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他还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化贡献:孔子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他编修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保存了中华民族的典籍,为后人研究和学习中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他还提出了“仁爱”、“礼制”等思想,对后世的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哲学贡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强调“仁爱”、“中庸”等理念,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这些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哲学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政治贡献: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即以德治国,强调政治家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智慧。
他的政治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孔子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他的教育、文化、哲学和政治贡献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的贡献
简述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的贡献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最
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他对我国古代教育的主要贡献:
1. 教育理念:孔子主张以“人文主义”的观点来塑造和培养人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品德、智慧和能力,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有品德和能力的人,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2. 教育方法: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强调个性化的教育,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来进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倡导“学以致用”。
他还强调教师的示范和榜样作用,认为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高深的知识。
3. 教育体制:孔子提出了教育“三綱五常”的基本内容,即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
这些原则被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和道德准则,也是教育的基础。
4. 课程内容:孔子主张以《诗经》、《尚书》、《礼记》、《周易》等古代典籍作为教材,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他认为通过研习这些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修养,使之成为有高尚品质的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演变,并
对现代教育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他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后世教育家所借鉴,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
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⑴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暴政。
⑵在教育方面: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不分贵贱。
开启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
他提出一系列宝贵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提倡启发式教学等等〔(3) 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成《春秋》一书,修订《诗》、《书》、《礼》、《易》等经典文献。
他的言论被收录在《论语》里。
(4)、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思想上: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罚。
教育上:⑴、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
⑵、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⑶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⑷、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任何一种学说的历史命运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它的生命力来源于它内在的人文价值,来源于它对人类生存、发展和未来前途是否关心和是否提供了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的智慧和基本的方法。
创立于人类社会“轴心时代”的儒学,它的内在核心价值就是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未来命运十分关心、并为之提供了解决人类面临困境的智慧和基本的方法,因而,儒学具有极大的生命力,它虽然在历史上有过功绩,有过僵化,也有过不幸,甚至陷入过“打翻在地,踏上一只脚,叫它永世不得翻身”的境地。
孔子对中国教育方面有哪些影响
孔子对中国教育方面有哪些影响?
•
•
• •
• •
教育是公益事业,教育经费应当主要由政府承担。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应当由政府全部承担。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国家和城乡都缺少教育投入,教育事业很难兴旺发达。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为8418.84亿元,比上年的 7242.60亿元增长16.24%。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以及校办 产业减免税等项)为5161.08亿元,比上年的4465.86亿元增长15.57%。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城市教育 费附加)为4665.69亿元,比上年的4027.82亿元增长15.84%。据统计,2005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83084.80亿元,国家财政 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82%,比上年的2.79%增加了0.03个百分点。按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口径 计算,2005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33930.28亿元(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比例为14.58%,比上年14.90% 下降了0.32个百分点。政府这么多的教育经费,还满足不了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怎么办的呢?总不能靠喝西 北风吧? 春秋时期是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那个年代,教育只是贵族的专利和特权,还没有实行义务 教育制度,国家财政没有能力搞义务教育,不保证教育经费。更何况孔子是办私塾。可能官府不会给当教师的孔子发工资、奖金 和各种福利津贴。 《民办教育动态》2003,(2).孔祥骅(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审,现退休)的文章《孔子与私学》:从古代的文献 里看,孔子是靠向当时各国的统治者拉赞助办学的,他在鲁国办私学是由鲁君给他钱粮的,他周游列国时,就说服各国国君向他 提供钱粮,鲁国的国君或是孔子及其弟子所到之国的国君,常常向他们提出咨询,请教治理国家的大计,他们就向那些国君提供 各种建设性的意见和治国的办法,孔子师生就这样获得了各国诸侯的经济赞助。各国的国君也乐意给孔子师生以一笔又一笔的可 观的教育经费。否则,在那充满战乱的年代里,很难想象孔子能把他的私学办下去的。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孔子三十 四岁。孟僖子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做了孔子的弟子。孟氏是鲁国掌权的贵族,自从孔子吸收了孟氏兄弟入学后,孔子 办学的经费得到了国家的补给,私学的规模越来越大。 有文章说,孔子靠收学费维持办学。在《论语· 述而》里有这样的记载——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修”就是 晒干的肉脯,十条干肉脯为一“束”。那么“束修”就是十条干肉脯。这是说,不管是什么人,只要送给他十条干牛肉,孔子就 收他做学生。交十条干牛肉,大约可以免费读五年书。由此可见,孔子办学,向学生收的学费是很少的。 虽然说学费不高,但是可以想象,民众生活贫困,是拿不出肉脯充当学费的。一次交十条干牛肉也不算少啊(不知道是否可以分 期交,如,每年交2条干牛肉)。交不起学费,就可能失去读书的机会,已经读书的可能中途辍学。不知道,如果孔子不收学费 或者再给学生发助学金、奖学金,孔子本人靠什么生活?一个教师连自己的生存都保证不了,靠“乞讨”方式获得教育经费。孔 子想把教育从贵族引向平民百姓,但是,社会文盲人口太多,需要教育的人太多。又由于平民生活贫困,受教育者因交不起学费 而辍学。办教育能不难吗?
孔子在教育方面作出的贡献
孔子在教育方面作出的贡献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他对中国教育历史
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孔子提出了“以及为本”的教育思想。
他主张,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衡量,不能照抄,以事实为依据,而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让学生学习教育。
这就是现代
教育界所说的“以学生为本”,使得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才能的人才。
其次,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德治教训”。
也就是教育者要用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代代传承“礼仪”这种崇高的道德,加强人的道德修养,而不是学习书本上的内容。
孔子
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修养,学生才能获得扎实的基本知识。
再次,孔子主张“以恰当的方法传授知识”,他强调要利用有趣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建立情感联系,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达给
学生,以使学生自愿接受教育。
此外,孔子还强调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把师表、孔子自己的品德向学生作为榜样,以塑造学生的人格。
同时,他还努力改革教育,把九坊教育法要引入中国教育,发展出学
堂制度。
总之,孔子对现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提出的“以及为本”、“以德治教育”以
及“以恰当的方法传授知识”等教育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当今教育界也占有重要的位置,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的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三)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之一,其与子弟们的言行记录被编为《论语》一书。
1.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孔子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两个:一是编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奠定了儒家教学内容的基础;二是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他创办的私学在春秋时期是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学校。
《诗》: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共305首,概称“三百篇”,分为风、雅、颂三类;《书》:又称《尚书》,古代了历史文献汇编。
秦焚书后内容严重丧失;《礼》:是孔子认为君子应掌握的礼仪规范;《乐》:各种美育形成的总称,内容涉及诗、歌、舞、曲等;《易》:又称《周易》,为卜辞与八卦的书;《春秋》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重要的历史教材。
2.“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1)教育的社会作用:“庶、富、教”孔子阐述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
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首先,是“庶”,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要让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再次,是“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
这也是孔子是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言论;此外,孔子还论述了教育与法律的关系,认为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有效。
(2)教育的个体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教育与人的关系的基本观点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是指先天素质,“习”是指后天的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是孔子人性论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和应该受教育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3.“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是孔子私学接受弟子的基本原则,也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其基本内容如下:(1)“有教无类”的本意。
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贫富贵贱与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
(2)“有教无类”的实践。
孔子在教育学上的贡献
孔子在教育学上的贡献关于孔子在教育学上的贡献参考如下:1. 创办大规模私学: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人,打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使文化教育下移至平民,推动了学术的平民化。
2. 提倡“有教无类”:孔子提倡平等的教育理念,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改变自己。
他主张“有教无类”,突破了社会阶层和血缘关系的限制,为教育的普及化和多元化打下了基础。
3. 实施因材施教:孔子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来进行教育。
他认为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都不相同,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来定制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这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4. 强调学思行相结合:孔子认为学习应该包括学、思、行三个方面,即学习知识、思考问题和实际行动。
他强调学思结合,认为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它。
同时,他也强调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检验学习的效果。
5. 提出道德修养的原则:孔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道德修养原则,如仁、义、礼、智、信等。
他认为这些原则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也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这些品质,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
6. 重视师德:孔子非常重视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
他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和楷模,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知识储备。
他主张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和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
7. 整理文化典籍: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整理和传播了古代的文化典籍。
他认为这些典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应该被保存和传承下去。
他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文化典籍,并教授弟子们学习这些典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总之,孔子在教育学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人格魅力为后世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也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贡献
孔子的教育贡献一、办私学,有教无类,教六艺,开民智。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贤人七十,以后又办学,从此私学在中国普及起來。
私学的传统从那时认来传承到现代。
二、保存了中华民族的典籍。
编《春秋》,《周易》,《诗经》,《六艺》,是非常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丰碑。
我认为,他最大的贡献或基本的贡就是这两点。
历代统治者给他封了许多头衔,但落实的是大圣先师,师才是基本的,其他的都是师的定语。
所以,孔子的基本贡献是当老师,教学生,为学生编写教材,传播中华文化。
三、普及与传抪中国文字1、要教学,首先得教学生识字。
私学延续了二千多年,中国字延续了二千多年。
中文的普及,延续与学校不可分。
2、字的传抪。
中文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古文,隶书,楷书。
这个传承得益于学校的古今字教育。
文字传递的功勋,与孔子办学有关,与老师有关。
这是过去人们没有注意到的事情。
教育与生产一样,是人类的基本活动。
生产,首先是物质的生产与再生产(这里包含人的生产)。
教育,是人类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包括文字的保存与传递(纵向传承),传播(横向传远)。
那么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率先自觉地从事着这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
在这个意义上说,孔子是中华民族黑暗中的一盏伟大的明灯。
是这盏明灯,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
虽然诸子百家也有贡献,但他们都不及孔夫子的贡献。
孔夫子的学生也会吸收其他各家的优点。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他的教育哲学。
他的德育哲学是仁,礼,德,他的方法论是中庸,他的发展观是修身,齐家,治國,平天下。
他主张学生全面发展,德育优先。
诗,书,礼,乐,射。
他的治学方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通过《诗经》的教学,认识植物与动物及音乐,通过射的教学习武强身。
通过游历认识社会。
孔子以后,又有孟氏之儒,荀子的孙氏之儒,汉代儒家,宋明儒学等。
他们对孔子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儒家的典籍有:1,《论语》,2,《孟子》,3,《大学》(曾参编),4,《中庸》(子思编),5,《诗经》(孔子编),6,《尚书》(孔子编),7,《仪礼》(孔子编),8,《周礼》,9,《周易》,10,《春秋》(孔子编),11,《左传》,12,《公羊传》,13,《毂梁传》,14,《孝经》,15,《尔雅》(最早的字典),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治国以礼”(《论语·先进》)、“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的政治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世人所称颂。
而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更是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教育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下面笔者从首创私学和教学思想两个方面来谈谈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一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孔子的一生,大部分从事教育活动。
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孔子本来也想从政,但他在政治上很不得志。
他曾经多次谋求出仕,但遭到权贵的排斥,因此最终未得重用,甚至不得不出走国外。
虽然鲁国的掌权者也曾经想拉拢他,但他认为他们不走正道,不愿合作,于是退而在家讲学。
他是最早创办私学,进行私人讲学的人。
孔子办学,主要有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大约在他30-35岁之间,第二个时期在37-50岁之间,第三个时期是在他的晚年,即68-73岁之时。
他的私人讲学非常成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这些弟子有许多是从远方慕名而来的。
七十二位贤者,有的以学问闻名,有的成为当时诸侯国的卿相。
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因为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而设,所谓“学在官府”,不仅奴隶和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就是奴隶主下层也很少受到教育。
而孔子兴办私学,广收学徒,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即一个人不管他出身如何,都有权接受教育。
孔子收徒,学费很低,只要“自行束修以上”(《论语·述而》),就收为弟子。
“束修”就是十条干肉。
比较贫寒的平民,只有交得起十条以上的干肉做尊师礼,就可以接受教育。
十条干肉,一般的家庭还是准备得起的。
这样就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为普及教育开创了先河。
由于孔子兴办私学,不分贵贱一律施教,使许多出身低微的平民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参与政治活动的能力,从而也就有了成贤的机会。
由于孔子率先兴办私学,使得后来私人讲学的风气盛行。
春秋战国时期“处士横议”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可以说与孔子开创私学有很大关系。
孔子首创私学,“有教无类”,这是孔子对教育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二教学思想,为人称道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
孔子在他一生的教学经历中,总结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经验,既有关于“教”的,也有关于“学”的,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教学思想。
其中有许多教学思想虽然时隔两千多年,至今仍有借鉴之处。
对于学习方法,孔子主张要博学、多练、经常温习。
《论语》开篇首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就是说要多学知识,而且要复习训练,否则,学过的知识就不能巩固。
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这里面其实也包含了复习巩固的意思。
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旧的知识积累得多了,就能够产生新的见解。
所以,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这些话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巩固知识。
孔子还认为,不仅要博学多练,温故知新,而且还要经常思考,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他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
他一方面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曾说“吾尝终日而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这里孔子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说明长时间的空想是没有好处的,不如学一些知识,再去思考。
另一方面,孔子又强调要勤于思考,他对那种不认真思考的学生表示没有办法。
他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学习的同时还要思考,要经常问个“为什么”。
由此可知,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光思考不学习也是行不通的。
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得。
孔子这种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至今还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态度方面,孔子主张一个人对待学习要老老实实,谦虚好学。
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意思是,学习知识,弄懂了就是弄懂了,没弄懂就是没弄懂,千万不可不懂装懂。
在学习上,要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的精神。
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一定要虚心向人请教。
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不耻下问”,要做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论语·泰伯》)同学之间遇到不懂的可以相互请教,老师遇到不懂的可以向学生请教,大学者、大专家遇到不懂的也可以向普通老百姓请教。
孔子自己就是谦虚好学的典范。
他虽然学识渊博,但是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虚心向别人请教。
《论语》记载,“子入大庙,每事问。
”(《论语·八佾》)他曾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论语·子罕》像孔子这样博古通今的大教育家,尚且说自己“无知”,“空空如也”,其谦虚之态不言自明。
孔子好学是人尽皆知的。
他曾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在此,孔子说明,自己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而是通过好学才有的。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未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这是孔子对自己好学精神的自白。
孔子这种实实在在,谦虚好学的精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对于教学方法,孔子主张启发教学,因材施教。
孔子启发教学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他的学生颜渊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子罕孔子启发教学到了让学生“欲罢不能”的程度,可见他的启发教学是多么的在成功。
孔子认为,教师不能一言堂地老是向学生灌输,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去思考和琢磨。
这种启发教学的思想至今仍为社会所提倡。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愤”是指学生求通而不得,产生一种求知欲;“悱”是指学生虽有会意而又表达不出来,处于一种似通非通、似懂非懂,而又急于弄通弄懂的状态。
当学生进入“愤”、“悱”的境地,才是教师进行启发诱导,实施教育的良好时机。
在教学中,要注意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进入“愤”和“悱”的境地,以便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通过启发,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当举一而不能反三时,不要直接告诉他答案,而要他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
在进行启发教学时,孔子往往采用“叩两端”的方法。
他曾说,“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吾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孔子原本对此问题不了解,但通过“叩两端”,即从正反两面去追问发问者,终于把问题谈清谈透。
孔子常用“叩两端”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
孔子认识到,教学的意义不全在于灌输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今天仍然广泛运用。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又一个基本教学方法。
孔子认为学生个性有差异,学习程度有高低。
因此,他主张在统一的培养目标下,注意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学习程度高低的不同,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针对学生个性的差异,孔子对症下药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不胜枚举。
最典型的是孔子对冉有和子路两人“闻斯行诸”的回答。
《论语》记载,冉有和子路提出同一个问题:听到道理后是否就去实行?孔子回答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意思是,有父兄健在,怎么能够听了就干起来呢?而回答冉有则说“闻斯行之”,意思是听到了就去干。
公西华不解其故,问孔子这是为什么。
孔子告诉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这样,孔子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用不同的方法来教育他们。
子路可以说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
子路未入孔门时,性格偏激、鲁莽。
在孔子的教育熏陶下,逐步成为一个“君子儒”。
在内乱中与人搏杀时,他的帽缨被击断,还念念不忘“君子死而冠不免”。
现在看来,子路此举显得有些“迂”,但在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成功。
为了因材施教,孔子还实行分科教学。
这在教育史上也是首开先例的。
孔子分科教学培养了不少尖子人才,《论语》记载的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由于孔子坚持因材施教,因此孔子培养出来的学生,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在教师规范方面,孔子认为身教重于言教。
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榜样。
他认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如果自己行为不端,又怎能端正别人的行为呢?只要自己行为端正了,不怕别人不服从你,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到正人先正己。
教师为人师表,最重要的是要不遗余力地教导学生。
为了教好学生,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孔子自己也是身体力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真正做到了“默而记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孔子就是这样,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感化学生,从而深得学生尊敬,也受到后世的推崇。
孔子的教学思想值得借鉴的实在太多,其他如乐道敬业,修己安人,教学相长等等,都值得好好吸收利用。
孔子在他的教学生涯中,总结出如此之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这是他对教育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之,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非常杰出的教育家,后人尊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他不仅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崇高地位,他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
美国出版的《名人年鉴手册》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今天来研究孔子的教育成就,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