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几何研究 第十四章几何题的证明
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
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几何证明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推理方法,通过运用几何知识和定理,以及逻辑推理,来说明几何问题的正确性。
在进行几何证明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展示证明过程,并确保结论的准确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
一、直接证明法直接证明法是最常用的几何证明方法之一。
它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已知条件和几何定理,通过一系列逻辑推理,直接得出结论。
例如,现有一个三角形ABC,已知AB=AC,需要证明∠B=∠C。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直接证明:1. 根据已知条件,得到AB=AC;2. 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C,并给出证明过程。
二、间接证明法间接证明法与直接证明法相反,它是通过排除一切其他可能性,间接证明出所要证明的结论。
这种方法常用于复杂且难以直接证明的几何问题。
例如,现有一个平行四边形ABCD,需要证明对角线AC与BD相等。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间接证明:1. 假设对角线AC与BD不相等;2. 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已知条件,进行逻辑推理,得出AC与BD相等的结论;3. 排除了AC与BD不相等的可能性,证明结论成立。
三、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几何证明方法,它通过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命题的真实性。
例如,现有一个直角三角形ABC,需要证明∠B=90度。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反证法证明:1. 假设∠B不等于90度;2. 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通过逻辑推理得出∠B=90度;3. 得到矛盾的结论,推翻了假设,证明∠B=90度成立。
四、构造法构造法是利用几何工具,在已知条件下构造出满足某种要求的几何图形,从而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
例如,现有一个等边三角形ABC,需要证明三条边相等。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构造法证明:1. 在AB、BC、CA之间分别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边三角形ABC的三条边;2. 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构造,得到三条边相等的结论。
高考数学(理)一轮资源库 第十四章 14.1几何证明选讲
题型一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例 1】 如图,已知在△ABC 中,
解析
思维升华
点 D 是 BC 边
(1)三角形相似的证明方法很多,解
上的中点,且
题时应根据条件,结合图形选择恰
AD=AC,
当的方法.一般的思考程序:先找两
DE⊥BC,DE
对内角对应相等;若只有一个角对
与 AB 相交于点 E,EC 与 AD 相 应相等,再判定这个角的两邻边是
解析
思维升华
点 D 是 BC 边
∵△ABC∽△FCD,BC=2CD,
上的(CBCD)2=4,
DE⊥BC,DE
又∵S△FCD=5,∴S△ABC=20,
与 AB 相交于点 E,EC 与 AD 相 交于点 F.
又 S△ABC=12×BC×AM
(1)求证:△ABC∽△FCD;
基础知识
题型分类
思想方法
练出高分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要点梳理
知识回顾 理清教材
3.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 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的平方等于 该直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
与斜边的乘积
,斜边上的高的平方等于 两条直角边
在斜边上的射影的乘积 . 4.圆中有关的定理
(1)圆周角定理: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其所对弧的度数的 一半 . (2)圆心角定理:圆心角的度数等于 它所对弧 的度数. (3)切线的判定与性质定理 ①切线的判定定理 过半径外端且与这条半径 垂直 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交于点 F.
否对应成比例;若无角对应相等,
(1)求证:△ABC∽△FCD;
就要证明三边对应成比例. (2)证明等积式的一般方法是化为等
(2)若 S△FCD=5,BC=10,求 DE 积的比例式,若题目中无平行线,
初中几何证明题解题思路
初中几何证明题解题思路几何证明是数学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证明题目中的几何性质,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几何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应对几何证明题。
一、直线的证明1. 平行线的证明:要证明两条线段平行,可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等。
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运用这些性质进行推导和证明即可。
2. 垂直线的证明:要证明两条线段垂直,可以利用垂直线的性质,如互余角相等、互补角相等等。
根据已知条件,使用这些性质进行推导和证明。
3. 点在线段中垂线的证明:该证明通常应用于证明等腰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问题中。
可以利用垂直线的性质,将问题转化为垂线问题,再通过垂线的角度关系进行证明。
二、三角形的证明1. 等边三角形的证明:要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可以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即三条边相等。
通过对已知条件进行推导和运算,最终得出结论。
2. 相似三角形的证明:相似三角形是几何证明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要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如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等。
通过对已知条件进行推导和运算,最终得出结论。
三、四边形的证明1. 矩形的证明:要证明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可以利用矩形的性质,如对角线相等、内角为直角等。
通过对已知条件进行推导和运算,最终得出结论。
2. 平行四边形的证明:要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如对角线互相平分、同位角相等等。
通过对已知条件进行推导和运算,最终得出结论。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初中几何证明题解题思路。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熟练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灵活运用这些性质进行推导和证明。
同时,需要注意画图准确、逻辑严谨,清晰地呈现证明过程。
为了提高解题效率,我们可以使用分类整理法。
先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几何形状,确定题目所涉及的几何性质,再找出相关的定理和公式。
将已知条件和待证事实进行对比和联系,根据已知条件推导出待证事实,最终得出结论。
几何证明知识点
几何证明知识点几何证明是数学学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逻辑推理和几何定理的运用,来论证几何问题的正确性。
在几何证明中,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几何证明知识点。
一、垂直线段的性质在几何证明中,常常需要证明某两条线段或者线段与直线垂直。
垂直线段的性质有以下几点:1. 垂直线段的定义:当两条线段的乘积为0时,它们互相垂直。
2. 垂直线段的性质:如果两条线段的斜率乘积为-1,那么这两条线段互相垂直。
3. 两直线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的斜率乘积为-1时,这两条直线垂直。
二、角的性质与证明角是几何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角的性质与证明方法是几何证明的重点之一。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角的性质和证明方法:1. 交角的性质:交角的两个邻补角相等。
2. 顶角的性质:在一个三角形中,顶角的和等于180度。
3. 同位角的性质:同位角互相相等。
4. 反向角的性质:反向角互相相等。
三、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证明相似三角形是几何证明中常常涉及的一个概念,下面介绍一些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证明方法:1.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那么它们是相似三角形。
2. AA判定相似: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它们是相似的。
3. SAS判定相似: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一个角相等,两个边的比值相等,那么它们是相似的。
4. SSS判定相似: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比值相等,那么它们是相似的。
四、平行线与证明平行线是几何证明中常需要研究的一个概念,下面介绍一些平行线的性质与证明方法:1. 平行线的定义:如果两条直线上的任意两个点的连线与另一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如果两条直线被一条平行线截断,那么对应的对内角相等,对外角互为补角。
3. 相交线的性质:如果两条直线被一条平行线截断,那么对应的同位角互相相等。
五、圆的性质与证明圆是几何证明中常见的图形,下面介绍一些圆的性质与证明方法:1. 圆的定义:圆是平面上所有到中心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初中几何证明题》课件
提高练习题
总结词:能力提升
详细描述:提高练习题是在基础练习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几何证明题的理解和应用。这些题目 通常涉及多个知识点,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
竞赛练习题
总结词
挑战与突破
VS
详细描述
竞赛练习题是针对初中数学竞赛的几何证 明题,难度较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 题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题目通常 需要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寻找独特的解题 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反证法
总结词
通过假设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矛盾,从而证明结论成立 。
详细描述
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首先假设结论不成立,然后 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和计算,如果推导出矛盾,则说明假设 不成立,从而证明结论成立。
综合法与分析法
总结词
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到结论;分析法是从结论出发,逐步推导到已知条 件。
05
几何证明题总结与反思
总结几何证明题的解题思路
明确已知条件和求证目标
在解题前,应仔细阅读题目,明确已 知的条件和需要证明的目标,以便确 定解题方向。
分析图形结构
根据题目的描述,分析图形的结构, 包括角度、线段、平行、垂直等关系 ,为解题提供依据。
选择合适的证明方法
根据图形的结构和已知条件,选择合 适的证明方法,如利用全等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等。
逐步推导
根据选择的证明方法,逐步推导所需 证明的结论,每一步推导都要有明确 的逻辑依据。
反思几何证明题的常见错误与注意事项
常见错误
在解题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常 见的错误,如混淆已知条件和求 证目标、忽略图形的结构、选择 错误的证明方法等。
几何证明—证题法(初等数学课件)
演绎法和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是对研究的全体对象一一考察,发现它们都是具有某种属性, 从而总结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完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是可靠的,是一种严 格的证明方法,当研究对象个数有限时,要注意一一验证,不能遗漏。当研 究对象个数无限时,一般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完全归纳法。
设圆心 O 在圆周角 APB的内部,过 P 作直径 PC ,由(1)得
AOB AOC BOC 2APC 2BPC 2APB
演绎法和归纳法
(3)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
设圆心O 在圆周角APB的外部,仍然过
P 作直径 PC ,由(1),得
AOB BOC AOC 2BPC 2APC 2APB
综上可知,同弧所对的圆心角是圆周角的 2 倍。
综合法和分析法
例 如图所示,在 ABCD 中,点 M , N 分别是 BC, AD 的中点, AM 和CN 分别交 对角线 BD 于 E, F ,求证: BE EF FD
证法 1(分析法)要证 BE EF 在 BCF 中,因为点 M 是 BC 的中点
故只需证明 EM // FC 。
综合法和分析法
初等数学研究
直接证法和反证法
直接证法
直接证法就是由已知条件出发,根据定义、公理和定理,按正确的 推理形式直接推出结论的真实性的证明方法。
直接证法
例 1 如图所示,在⊙O 中,弦 AB 与 CD 相交 于 E , AE EC ,求证 AD CB .
证明 连接 AD,CB 因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所以 A C,D B .
演绎法和归纳法
例 证明:同弧所对的圆心角是圆周角的两倍。 (1)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
设圆心 O 在圆周角 APB的一条边 PA 上, 则 PA为直径,由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 相邻的两内角之和得 AOB APB B 。 又因OP OB ,所以B APB。
初中几何证明题步骤
初中几何证明题步骤
初中几何证明题的步骤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 审题:题目一般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常见题目结构有:“如果……那么……”,比如“如果在等腰三角形中分别作两底角的平行线,那么这两条平分线长度相等。
”
2. 标记:标记就是在读题的时候根据所给出的条件,在图形中标记出来,比如对边平行,就用剪头表现出来。
另一个意思是指将题目所给出的条件标记在脑海中,做到不看题就能把条件复述出来。
3. 推导:根据已知条件使用几何定理进行推导。
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垂直的直线AB和CD,可以使用垂直定理来推导出结论。
垂直定理指出,如果两条直线相交,且相交的角度为90度,则这两条直线是垂直的。
由于AB与CD之间的夹角为90度,所以根据垂直定理,我们可以得出AB和CD是平行的。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方法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方法数学几何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空间中的点、线、面及其相互关系。
在数学几何中,证明是一项关键的技能,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几何定理和性质。
本文将介绍初中数学几何证明的一些常用方法和技巧。
1. 直接证明法直接证明法是最常用的证明方法之一,它通过逻辑推理和定理运用来证明一个几何命题。
这种证明方法通常包括两个步骤:首先,利用已知条件和几何定理推导出待证命题的前提条件;其次,利用已知条件和几何定理推导出待证命题的结论。
最后,结合前提条件和结论,通过逻辑推理来证明待证命题成立。
2. 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它通过假设待证命题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已知条件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待证命题是正确的。
这种证明方法通常包括三个步骤:首先,假设待证命题不成立;其次,根据这一假设推导出与已知条件矛盾的结论;最后,由于这个结论与已知条件矛盾,所以假设是错误的,待证命题是正确的。
3.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它适用于证明一类命题的正确性。
这种证明方法通常包括两个步骤:首先,证明命题对于某个特定的数值成立;其次,假设命题对于某个数值成立,然后证明命题对于下一个数值也成立。
通过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一类命题的所有情况。
4. 分类讨论法分类讨论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它适用于待证命题有多种情况的情况。
这种证明方法通常包括两个步骤:首先,将待证命题分成几种情况讨论;其次,对每种情况分别进行证明。
通过分类讨论法可以全面地证明待证命题的所有情况。
5. 双重否定法双重否定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它通过排除其他可能性来证明待证命题的正确性。
这种证明方法通常包括两个步骤:首先,假设待证命题不成立;其次,通过排除其他可能性,得出待证命题是正确的结论。
通过双重否定法可以证明待证命题的唯一性。
6. 反证法的变形反证法的变形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它通过转化待证命题,然后利用已知条件和几何定理推导出与转化后命题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待证命题是正确的。
中学数学中的几何证明技巧
中学数学中的几何证明技巧几何证明是中学数学中的重要部分,是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关键内容之一。
通过几何证明,学生可以掌握几何基本概念与性质,培养几何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学数学中常用的几何证明技巧。
一、直角三角形的证明证明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时,我们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或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
勾股定理是指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平方的和。
如果需要证明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我们可以利用已知的三边长或三角形内的角度关系,利用勾股定理进行推导。
另一种方法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通过已知的比例关系判断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的证明证明一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时,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推导。
等腰三角形是指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当我们需要证明一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时,我们可以通过对称性、垂直平分线或边角关系进行证明。
例如,当一条边或一组相对边相等时,可以通过中垂线的垂直性质进行推导;当我们已知两边相等时,可以利用对称性证明。
三、全等三角形的证明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我们可以利用三边对应相等、两边一角相等、两角一边相等的全等条件进行推导。
例如,当我们已知三边相等时,可以直接应用全等条件;当我们已知两边和夹角相等时,可以利用夹角边相等进行推导。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如一一对应、对称性、重合性等进行证明。
四、平行线的证明证明两条线平行时,我们可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导。
平行线是指在同一个平面内永远不相交的线。
当我们需要证明两条线平行时,我们可以利用平行线的定义或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导。
例如,当两条线被同一组平行线截断时,可以利用等割性质证明;当两条线分别与一组平行线相交时,可以利用同位角或内外角性质推导。
五、直角平分线的证明证明一条线为直角平分线时,我们可以利用直角平分线的性质推导。
直角平分线是指平分一角并且垂直于边的线段。
当我们需要证明一条线为直角平分线时,我们可以利用垂直线的性质,如两条线段互相垂直,可以通过角度的推导证明直角平分线。
初等几何的证明方法
初等几何的证明方法初等几何是数学中的重要分支,它以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直观的几何图形为基础,通过推理和论证来证明几何命题。
在初等几何中,有许多常用的证明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初等几何证明方法,包括直接证明法、间接证明法、假设法以及数学归纳法。
直接证明法是最常用的证明方法之一。
它通过逻辑思维和几何性质直接推导出结论。
这种证明方法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和想象,得出结论。
例如,我们要证明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我们可以假设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a、b、c,根据三角形的定义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推导出a+b>c的结论。
间接证明法则是另一种常见的证明方法。
它通过假设命题的否定,从而推出与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论,进而证明原命题的正确性。
在间接证明中,我们首先假设所要证明的命题为假,然后通过推理得出一个矛盾结论,从而证明原命题的正确性。
例如,我们要证明在一个等边三角形中,三条边的长度相等,可以通过假设这个命题不成立,即存在一个边的长度与其他两边不相等,然后通过推理可以得出一个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命题的正确性。
假设法是初等几何中常用的证明方法之一。
它通过假设某个条件成立,然后通过推理和演绎得出结论。
这种证明方法常用于证明一些关于线段、角度和三角形等几何命题。
例如,要证明一个四边形是矩形,我们可以假设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然后通过对角线垂直性质和线段长度的性质,推导出四条边两两平行的结论,从而证明这个四边形是矩形。
数学归纳法在初等几何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它是一种证明数学命题的常用方法,适用于证明一系列的命题。
在初等几何中,常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
例如,我们要证明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为(n-2)×180°,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证明。
首先证明当n=3时命题成立,然后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再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推导出当n=k+1时命题也成立,从而得出结论。
几何证明的基本推证方法
几何证明的基本推证方法一、综合法从已知条件出发,以公理、定理为依据,进行推理、论证。
直至导出所需求证的结论。
例1、AB为⊙O直径,AC为弦,CD切⊙O于C,BD⊥CD于D,延长AC、BD,交于E,求证:AB=BE思考方法:由CD是⊙O切线可知,CD与过C点的半径垂直,则有半径平行BD,产生同位角相等。
例2、已知:如图,BE ABEF AC=,求证:△CDF是等腰三角形思考方法:由比例式BE ABEF AC=可想到作平行线,导出所要求证的结论例3、已知:圆内接四边形对角线交于P,且AC⊥BD,PE⊥AD交BC于F,求证:F 为BC边的中点思考方法:由垂线可证∠1=∠2,推出∠3=∠4,由等角证等边,可达目的二、分析法欲证此结论,须有何条件,再需有什么新条件,如此一步步以公理、定理为依据,进行探求,直至导出题目中所给定的条件,倒推回去,即是证明的叙述过程。
例1、已知AD为△ABC的角平分线,E为BC上任意一点,EG∥AD交AB、AC(或延长线)于F、G,求证BE BFEC CG例2、已知:△ABC内接于⊙O,AE为⊙O直径,AD⊥BC于D,求证:∠BAE=∠CAD三、综合分析法即综合法与分析法兼而有之,因为综合法由已知可以导出的结论有时很多,怎样选择,要由分析法所导出的需求条件进行取舍,这样取各法之长,思路更为快捷。
例1、⊙O与⊙O′交于A、B两点,P为⊙O上任意一点,PA、PB分别交⊙O′于A′、B′,EF切⊙O于P点,求证:EF∥A′B′例2、已知:等腰梯形ABCD中,AB∥CD,求证:AC2=BC2+AB•CD例3、⊙O的弦AD与直径AB夹角为300,在AB的延长线上取C,使CD=AD,求证:DC为⊙O的切线四、反证法欲证命题的结论,可从结论的否定出发,经过合理的推理论证,导出与命题的条件或几何中的公理、定理相矛盾的结论,从而说明结论的否定使错误的,而原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
例1、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必为锐角。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专题十四几何证明课件
证明:∵ ∠ = ∠,
∴ ∠ + ∠ = ∠ + ∠,即∠ = ∠.
在△ 和△ 中,
∠ = ∠,
ቐ∠ = ∠,
= ,
∴△ ≌△ ,∴ = .
4.如图,完成下列推理过程:
如图所示,点E在△ ABC外部,点D在BC边上,DE交AC于点
= ,
ቐ = ′ ,
= ′ ,
∴△ ≌△ ′ .
(2)若∠BAC = 100∘ ,求∠DAE的度数.
解:∵△ ≌△ ′,
∴ ∠ = ∠′,∴ ∠ = ∠′ = ∘ ,
∵ 以△ 的边所在直线为对称轴作△ 的轴对称图形△ ′,
∴ ∠ + ∠ = ∘ ,∵ ∠ = ∘ ,
∴ ∠ + ∠ 中,
∠ = ∠ = ∘ ,
ቐ∠ = ∠,
∴△ ≌△ .
= ,
(2)当AD = 3,BE = 1时,求DE的长.
解:∵△ ≌△ ,∴ = = , = = ,∴ = + =
+ = .
类型二 与轴对称有关的几何证明
8.如图,在△ ABC中,AB = AC,D,E是BC边上的点,连
接AD,AE,以△ ADE的边AE所在直线为对称轴作△ ADE
的轴对称图形△ AD′E,连接D′C,若BD = CD′.
∠ABC交AC于点F,AE ⊥ BF交BF的延长线于点E,AE,BC的
延长线交于点M.
(1)求证:AB = BM;
证明:由题意得 ⊥ ,∴ ∠ = ∠ = ∘ .
∵ 平分∠,∴ ∠ = ∠.
在△ 和△ 中,
∠ = ∠ = ∘ ,
∴ ∠ = ∠′ =
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
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几何证明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运用逻辑推理和几何定理,来证明几何命题的正确性。
在几何证明中,我们需要掌握几种基本方法,以确保证明的逻辑严密性和正确性。
一、直接证明法直接证明法是最基本的证明方法之一,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它通过构造一系列的命题和逻辑关系,将待证明的命题连接至已知的几何定理或已证明的命题。
具体步骤如下:1.明确待证明的命题:假设待证明的命题为P,即要证明P是正确的。
2.列出已知条件: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假设已知条件为Q1,Q2,…,Qn。
3.利用已知条件和几何定理:通过运用已知条件和几何定理,得出一系列的附加命题,并利用这些命题建立逻辑关系,将P与已知条件连接起来。
4.推理得出待证命题:根据附加命题和逻辑关系,通过推理和推导,最终推出P成立,从而完成证明。
二、间接证明法间接证明法是一种通过推理推导出矛盾,从而证明所求结论的方法。
它常用于证明某一几何命题的否定命题。
具体步骤如下:1.假设所证命题为P,即要证明P是错误的。
2.通过推理得出矛盾:在假设P是错误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推理和推导,最终得出一个矛盾的结论。
3.推理得出待证命题的否定:根据得出的矛盾,可以得出待证命题的否定¬P成立。
4.结论与已知矛盾:由于假设P是错误的,而同时也得出了¬P成立,显然矛盾。
因此,原命题P一定是正确的。
三、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通过证明待证命题的否定推导出矛盾,从而证明所求结论的方法。
与间接证明法不同的是,反证法是直接针对待证命题本身进行推理,而不是针对其否定命题。
具体步骤如下:1.假设所证命题为P的否定¬P,即要证明¬P成立。
2.通过推理得出矛盾:在假设¬P成立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推理和推导,最终得出一个矛盾的结论。
3.推理得出待证命题成立:根据得出的矛盾,可以得出待证命题P是正确的。
4.结论与已知矛盾:由于假设¬P成立,而同时也得出了P是正确的,显然矛盾。
《几何原本》第十四、十五卷命题一览
《几何原本》第十四、十五卷命题一览现在通行的汉语白话版《几何原本》,是以希斯整理的英文版为基础的。
这个版本只有十三卷,而本文提到的第十四卷、十五卷,其母本与之不同。
一般认为,这两卷不是欧几里得所著,但既能附骥于后,自有一定价值,如一直不能与读者见面,亦属可惜。
我经多方查找,最终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的《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西学译著类》中找到了全部十五卷内容。
按,此二卷连同第七至第十三卷,即清末伟烈亚力、李善兰合译部分。
我不揣冒昧,将后两卷译为白话,列之于下,敬请读者一阅。
为方便读者对照及提出意见,将原文一并列出,图则附于白话译文和文言译文之间。
重点字词释义例:引理;系:推论;同球所容、同圆所容:同一球内(的内接多面体)、同一圆内(内接多边形),《几何原本》里指的都是正多面体、正多边形;平圆:圆,中国古代曾以“立圆”称球;中末比:黄金分割,现代白话文版称“中外比”;大分、小分:分别为对一线段黄金分割后得到的大段线段、小段线段,如原线段(中末全线)为1,大分即约为0.618。
前言:这里原著有一段前言如下,笔者没有译出,这是避免错译以贻害读者:此下二卷乃后人所续,或言出亚力山太【地名】虚西格里手。
卷首列书一通,有复以仆所撰者寄呈左右云云。
而书不署名,究不知是虚西氏否也。
与薄大古书某启:推罗白西里第在亚历山太时,与家君时相会语,讲明算学,家君甚爱其明悟。
一日相与论亚波罗泥所著《同球容十二面二十面二体较义》尚未尽善,家君尝与白里第改定其例,其后仆得亚波罗泥别本,论此理甚精微,与昔见本不同,读之不觉狂喜。
此本今已不啻家有其书矣。
然因阁下与家君及仆累世交好,故敢复以仆所撰者寄呈左右。
阁下于此事称最精伏,祈详加检阅,我不逮幸甚。
第十四卷1. 从圆心到该圆内接正五边形的一边做垂线,垂线段长为该圆内接正六边形和内接正十边形边长一半的和。
在ABC圆内,BC为正五边形的一边,D为圆心,做DE垂直BC 于E,延长DE交圆于F,求证DE为该圆内接正六边形、正十边形边长和的一半。
几何证明方法
几何证明方法几何证明方法是指通过几何学的基本原理和定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几何问题的正确性。
在数学研究和解决各类几何问题时,几何证明方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用的几何证明方法,分别是反证法、直接证明法和数学归纳法。
1. 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它基于对否定结论的假设,通过推理到矛盾的结论来证明原结论的正确性。
在几何证明中,反证法常常用于证明两个图形不相等或者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不相等等问题。
下面以证明“三角形ABC中,如果∠ABC=∠ACB,则AB=AC”为例,使用反证法进行证明。
首先,假设∠ABC=∠ACB,但是AB≠AC。
根据几何学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得知,如果两个角相等,则两个角的对边也必须相等。
根据这一原理,如果∠ABC=∠ACB,则AB=BC。
但是,根据我们的假设,AB≠AC,与∠ABC=∠ACB相矛盾。
因此,假设不成立。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在三角形ABC中,如果∠ABC=∠ACB,则AB=AC。
2. 直接证明法直接证明法是指通过基本的几何原理和定理,以及推理步骤的链式关系,一步步地推导出结论的证明方法。
它是一种直观而简洁的方法,在几何证明中应用广泛。
以证明“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其所对的内角之和”为例,使用直接证明法进行证明。
假设三角形ABC的内角分别为∠A、∠B和∠C。
而三角形ABC的外角分别为∠D、∠E和∠F。
根据几何学的基本原理,我们知道,任意一点的外角等于其相邻内角之和。
即∠D=∠A+∠B, ∠E=∠B+∠C, ∠F=∠A+∠C。
将上述等式相加可得:∠D+∠E+∠F=(∠A+∠B)+(∠B+∠C)+(∠A+∠C)=∠A+∠B+∠C。
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性质可知:∠A+∠B+∠C=180°。
因此,∠D+∠E+∠F=180°,即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其所对的内角之和。
3.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方法,常用于证明某一命题在整数集合上的通用性。
几何定理的证明
几何定理的证明几何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空间中的形状、位置、大小关系以及它们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几何学中,定理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导得出的结论,用于解决各种几何问题。
在本文中,将对几何学中的一些重要定理进行证明。
一、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定理之一,表述如下: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也可以表示为 a² + b² = c²,其中a、b为两直角边的长度,c为斜边的长度。
证明:设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
根据勾股定理的定义,可以得到以下等式:a² + b² = c²二、圆的面积公式的证明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几何形状,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定理。
其中,圆的面积公式是指圆的面积S与其半径r之间的关系,表达式为S = πr²,其中π为圆周率,约等于3.14159。
证明:要证明圆的面积公式,我们可以利用数学归纳法。
首先,我们将圆分成许多小的扇形,并将这些扇形分别展开成弧和射线,形成一个近似于矩形的形状。
然后,我们计算这个近似的矩形的面积,并将其与原来圆的面积进行比较。
通过将这个过程重复无限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圆的面积公式成立。
三、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的证明正方形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四边形,它的四条边相等且四个角都为直角。
一个重要的定理是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相等。
证明: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其中一条对角线为d₁,另一条对角线为d₂。
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以得到以下等式:d₁² = a² + a² = 2a²d₂² = a² + a² = 2a²由于d₁² = d₂²,所以d₁ = d₂。
因此,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相等。
四、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的证明在几何学中,相似三角形是指具有相同形状但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初中几何证明方法总结
初中几何证明方法总结嘿,同学们!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初中几何证明那些事儿。
几何证明啊,就像是一场刺激的解谜游戏。
你得找到各种线索,运用合适的方法,才能一步步揭开谜底,证明出那些神奇的结论。
咱先说这全等三角形证明法。
就好比是找到两块一模一样的拼图,通过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等条件,让它们严丝合缝地对上,这证明不就出来啦!你想想,是不是挺有意思的?还有相似三角形证明法呢!这就像是在一群人里找到和自己长得很像的小伙伴,通过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这些特征来确定。
这可需要咱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发现那些隐藏的相似之处。
平行四边形的证明方法也很重要呀!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这些都是打开平行四边形大门的钥匙呢!你说这像不像找到打开宝藏箱子的密码?再说说中位线定理吧。
中位线就像是一座桥,连接起了三角形两边的中点,能得出好多有用的结论呢!这多神奇呀!那圆呢?圆的证明方法也不少。
比如证明切线,那就是要找到那条和圆相切的线,通过一些条件来确定它的身份。
这就好像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那个特别的人一样。
在做几何证明题的时候,咱可不能马虎。
要仔细观察图形,把那些隐藏的条件都给找出来。
就像侦探找线索一样,一个小细节都不能放过!要是不小心漏了一个条件,那可就前功尽弃啦!而且啊,咱们还得大胆尝试,多去想想不同的方法。
也许一种方法走不通,换一种就豁然开朗了呢!这就好比是走迷宫,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呀,得学会变通。
几何证明不仅能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让我们更细心、更有耐心。
每次成功证明出一个结论,那种成就感,简直无与伦比!所以啊,同学们,别害怕几何证明,大胆地去探索吧!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在几何的世界里闯出一片天!加油!。
初中数学知识归纳几何证明题的分析与解题方法
初中数学知识归纳几何证明题的分析与解题方法几何证明题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部分,通过解题可以帮助我们巩固基础知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将分析几何证明题的特点,并介绍解题的方法。
一、几何证明题的特点1. 图形清晰:几何证明题通常给出了明确的图形,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图形的形状、所给的条件等。
2. 充分条件:几何证明题给出一系列条件,我们需要根据这些条件进行推理和演绎。
在解答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所给条件,灵活运用几何定理和性质。
3. 严格的逻辑性:几何证明题的解答过程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每一步都要清晰地说明推理依据。
4. 数学语言的运用:在解答几何证明题时,我们要注意运用数学语言来进行精确的描述,不仅要言之有物,更要条理清晰。
二、解题方法1. 推理和演绎:首先,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推理和演绎,找出可能的推理路径。
根据几何定理和性质,可以进行等式推导、证明图形相似、利用垂直关系等等。
通过推理和演绎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结果,为接下来的解题提供依据。
2. 反证法:几何证明题中,有时候可以采用反证法来解题。
反证法的基本思路是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然后通过逻辑推理推出矛盾的情况,从而推翻最初的假设。
通过反证法解题可以锻炼我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我们的思维严密性。
3. 分析全局:在解答几何证明题时,我们需要充分把握全局。
我们要观察图形的整体结构,找出其中的特点和规律。
有时候,我们需要从整个图形的角度出发,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整理相关性质,从而进行证明。
4. 结合具体例子: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解题。
首先,我们选择一组具体的数据,画出相应的图形,然后根据特定的条件进行分析和推理。
通过具体例子的解题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几何证明题的解题方法。
5. 利用已掌握的定理和性质:几何证明题通常会涉及到各种几何定理和性质,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掌握各类几何定理和性质,能够熟练运用。
在解答过程中,我们可以参考已经掌握的定理和性质,将其应用到具体的题目中。
初中生如何做好几何证明题(含答案)
14、如何做几何证明题【知识精读】1。
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
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
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
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
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
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分类解析】1、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例1. 已知:如图1所示,∆ABC 中,∠=︒===C AC BC AD DB AE CF 90,,,。
求证:DE =DF分析:由∆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知,∠=∠=︒A B 45,由D 是AB 中点,可考虑连结CD ,易得CD AD =,∠=︒DCF 45。
从而不难发现∆∆DCF DAE ≅ 证明:连结CDAC BC A BACB AD DBCD BD AD DCB B A AE CF A DCB AD CD=∴∠=∠∠=︒=∴==∠=∠=∠=∠=∠=90,,,,∴≅∴=∆∆ADE CDFDE DF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作斜边上的中线是常用的辅助线;在等腰三角形中,作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高是常用的辅助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明:∵ DE∥AC E
CE∥AF
AC=AF
C
B
∴ ACEF 为菱形
F
∴∠FAE=∠EAC=∠FEA 在△ADF 中
D
A
第 5 题图
AF²=AD²+DF²-2AD·DFcos135° AF= 2 AD=1
DF 1 ( 6 2)
∴ cos DFA
3
∠DFA=30°
2
2
∴∠DAF=45°-∠FAC=45°-∠DAF=45°-30°=15°
初等几何研究习题解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主编 赵振武 副主编 章士藻 第三分
册 《初等几何研究》习题解答
第十四章 几何题的证明
习题十四
1. 圆内三弦 AB、CD、EF 两两相交于 P、Q、R,且 PC=QE=RA,
PB=QD=RF,求证:△PQR 是正三角形.
证明:如图圆中三弦 AB、CD、EF 两两相交于 P、Q、R,并且 PC=QE=RA,
B
D
C
第 16 题图
∴ BE BD ① AD AC
CF CD ② AC BC
①×②得 BE CF BD CD AD AC AC BC
AD·BD·CD=BE·CF·BC
即
AD3=BC·BE·CF
17. 已知 AM 是△ABC 中 BC 边上中线,任作一直线交 AB、AC、
AM 于 P、Q、N,求证: AB 、 AM 、 AC 成等差数列
tan∠CAD -tan∠B= 1 ( 5 1)﹥0 2
而
∠CAD、∠B∈(0°, 90°) ∴ ∠CAD﹥∠B
16. 在△ABC 中,已知∠A=90°,AD⊥BC,DE⊥AB,DF⊥
AC,求证:AD3=BC·BE·CF
证明:∵ AD²=BD·DC AD³=AD·BD·DC
A D
△BED∽△ADC ∽△DFC∽△ABC
AP AN AQ
A
证明:过 B、C 分别作 BF、CE 使
BF∥PQ∥CE ∴ △BMF≌△CEM ∴ MF=ME ∴ AE=AF+2FM
P B
Q N F
M C
∵ BF∥PN ∴ AB AF ① AP AN
∵ NQ∥CE ∴ AC AE ② AQ AN
E 第 17 题图
①+②
AB AC AE AF AE AF 2AM
=∠4+∠5
P
O₁
12 3
O₂
5
4 6 Q7
A
B
第 11 题图
∴ ∠2=∠1+∠3
∴ ∠O₁PO₂=2∠APB
(2) ∠2=∠6+∠7 ∠AQB=180°-(∠6+∠7)=180°-∠2
∴ ∠AQB=180°-½∠O₁PO₂
12. 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BC=2AB,M 为 AD 的中点,作
CE⊥AB 于 E,求证:∠DME=3∠AEM.
根据已知 AR=CP=EQ, BP=DQ=FR
所以有
RP RQ PQ RP RQ PQ 1 RQ PQ RP RQ PQ RP
所以
RP=PQ=RQ 所以△RPQ 为正三角形.
2. 在梯形 ABCD 中, ∠A=∠B=90°,以 AB 为直径的圆切 CD 于
E,过 E 作
同理 R 为 HF 的中点. ∴ GR=EG+FR
11. 已知⊙O1 与⊙O2 交于 P、Q 两点,一外公切线切两圆于 A、 B,其中点 P 与 AB 在 O1O2 的两旁,求证:
(1) ∠O1PO2=2∠APB; (2) ∠AQB=180°-½∠O1PO2 证明:(1) ∠1=∠4,
∠3=∠5, ∠4+∠PAB+∠5+∠PBA=180° ∠2=180°-∠PAB-∠PBA
∴∠FDH=∠CFD
∴ DH=FH= ½ CF.
AG 垂直平分 DH 于 S ∴DS=EG ∴CF=4EG
10. 在△ABC 中,已知 AB=AC, AD⊥BC, 以 AD 为直径作⊙O,
由 B、C 分别作该圆的切线 BE、CF(不同于 BC),E、F 为切点,求 证 EF 在△ABC 内部一段长等于它在外部两段长之和.
E
B
D
C
第 14 题
又∵ ED=ED,BD=CD
∴ BE﹥CE 即∠ECD﹥∠EBD
(二)∵ AB﹥AC AD=AD BD=CD
在△ABD 与△ACD 中 AB﹥AC ∴∠ADB﹥∠ACD
在△EDB 与△EDC 中 BE﹥CE
在△BEC 中 ∠ECD﹥∠EBD(由于三角形两边不等,因此这两边
所夹角的角分线在中线与短线之间)
D E C
M
A
F
B
第 2 题图
3. 过 AB 为直径的半圆上任意一点 C,作 CD⊥AB 于 D,⊙H
与 CD、弧 BC 分别相切于 E、F,又与 AB 相切于 G,求证:AC=AG.
证明:∵A、E、F 三点共线(△HEF∽△AOF)
连接 BF, ∴ B、F、E、D 四点共圆
C
∴ AG2=AE·AF
PB=QD=RF.根据相交弦定理有:AR×BR=RF×RE
即 AR×(RP+BP)=RF×(RQ+QE) 整理得 AR×RP=RF×RQ 同理可得 EQ×QR=DQ×PQ
F
A
R
所以有
BP×RP=CP×PQ RP:RQ=RF:AR
C P
B
D Q
E
RQ:PQ=DQ:EQ PQ:RP=BP:CP
第 1 题图
P 点又在以 BC 为定点,分 BC 内外分点为 2:3 的内外分点为直
径的圆上.
这两圆是定圆,所以 P 是两圆的交点,即 P 为定点。所以 P 对
AB 的张角是定角.
21. ⊙O′内切⊙O 于点 A ,自⊙O 上任一点 P 作⊙O′的切线
∴∠FED=∠FDE B
∴ B、E、D、C 共圆
∴∠B=∠3
F
C
第 7 题图
∠1+∠3+∠FED=180° ∴ ∠FED=∠A
8. 在正六边形外接圆上任取一点,求证该点至各顶点的连线中,
两长者之和必等于其余四者之和.
证明:设∠GAF=α, ∠GFA=β 长: GC+GD=2Rcosα+2Rcosβ
E
证明:延长 AE 交 CB 于 M, A
连 DE,则 DE⊥AM
BE=BD
∴∠BED=∠BDE
∴∠BME+∠BDE M
=∠BEM+∠BED
=90°
EG
R H
F
B
D
C
N
第 10 题图
∴∠BME=∠BEM. ∴BM=BE ∴ BM=BD
即 B 为 DM 的中点,∵ EH∥MD. ∴ G 为 EH 的中点
证明:作 MN∥AB, 连 MC.则 MN⊥CE.设 MN 交 CE 于 G. ∵ N 为 CB 的 中点. ∴ G 为 CE 的中点.
MG⊥CE ∴ ME=MC
B E5
1
A
N
C
6
G
7
23
4
M
D
第 12 题图
∴ MN 平分∠EMC.即∠1=∠2
∴ MN=AB=MD=CD ∴∠1=∠2 ∠3=∠7 ∠4=∠4
BC,在 CB 延长线上取一点 F,使∠CDF=90°,求证:CF=4EG.
证明:∵ CD 平分∠ACB. CD⊥FF'
∴DF=DF',CF=CF'
AF
过 D 作 DH∥BC 交 AC 于 H. ∴ H 为 CF 的中点, ∵∠DF'C=∠CFD 而∠FDH=∠DF'C
D
SH
F'
BE G
C
第 9 题图
AP AQ AN AN AN
AN
AB AM AC 成等差数列 AP AN AQ
18. 在⊙O 上取一点 P,作弦 PA、PB、PC,作直线平行于切线
PQ,且与 PA、PB、PC 分别交于 H、K、L,
QP
求证:PA·PH=PB·PK=PC·PL. 证
C
∴ ∠QPH=∠PHK=∠PBA
∴∠1=∠2=∠3=∠4=∠7 即 3∠AEM=∠EMD.
13. 在△ABC 中,已知 AB≤½ AC,求证:∠ACB<½∠ABC.
证明:延长 CB 到 D,使
因而
BD=AB, ∠ADB=∠BAD
D B
∴∠ABC=2∠ADB 即 ½∠ABC=∠ADB
C A
第 13 题图
而在△ABD 中 AB+BD﹥AD 即 AD﹥2AB
N
M P
∴ △APC∽△ABN △BPC∽△BMA
A
C
B
第 19 题图
∴ AP:AB=AC:AN 即 AP· AN= AB·AC ①
BP:AB=BC:BM 即 BP·BM =AB·BC ②
①+② AP· AN+ BP·BM= AB·AC +AB·BC=AB²
20. 已知 P 为正方形 ABCD 内一点,且 PA:PB:PC=1:2:3, 求
15. 在△ABC 中,已知∠C=90°, ∠A 平分线交 BC 于 D,且
BC=2AC,求证: ∠CAD>∠ABC. 证明:∵ AD 平分∠BAC BC=2AC
A
αα
tan∠CAD=tan∠ A 2
tan∠A= BC =2 AC
β
C
DM
B
第 15 题图
∴tan∠ A= 1 ( 5 1) 22
tan∠B= AC 1 BC 2
EF∥BC 交 AB 于 F, 求证:AC 平分 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