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技巧

合集下载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划分方法
文言文朗读时,需要注意一些停顿的位置,以使语意更加清晰明确。

首先,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宾语之间要作停顿。

比如,“余闻而愈悲”、“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其一犬坐于前”
等等。

其次,句首关联词后面也需要停顿。

例如,“故为之说”、“虽鸡狗不得宁焉”、“然得而腊之以为饵”等等。

句首发语词也需要停顿,这些发语词通常是虚词,如“至”、“若”、“岂”等等。

例如,“若夫霪雨霏霏”、“盖大苏泛赤壁云”、“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等等。

古代的一些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了双音节词,需要分开读。

比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可以一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等等。

在有省略成分的地方也需要停顿,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状语提前时,在其后和主语之前需要稍加停顿。

例如“今天下三分”、“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文言句中有表示方位或时间性的词语,也需要在这些词语的后面加以停顿。

例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俄而百千人大呼”等等。

文言文节奏划分技巧

文言文节奏划分技巧

中考文言文节奏如何划分1、主谓之间要停顿:主语(人、事、物)后停顿如:(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武陵人/捕鱼为业(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天时/不如地利(5)上/知天祥终不屈(6)余/忆童稚时(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动宾、动补之间(谓语和宾语、谓语和补语)要停顿:(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忘/路之远近(3)衔/远山,吞/长江(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5)征/于色,发/于声(5)苟全性命/于乱世3、句首语气词、发语词、总结性词语后面要停顿:主要有:“盖”、“夫”、“若夫”、“故”、“是故”(1)盖/竹柏影也(2)若夫/淫雨霏霏(3)盖/大苏泛赤壁云(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 ) 夫/环而攻之(6)故/时有物外之趣4、关联词、连词要停顿(句首连词后停顿、句中连词前停顿)。

主要有:“若”、“而”、“然”、“然则”、“则”、“且”(1)遂/与外人间隔(2)环而攻之/而不胜(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人不知/而不愠(5)然则/北通巫峡(6)然/数年恒不一见(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5、“古二今一”词朗读时须分开: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2)故/人不独亲其亲(3)可/以一战《曹刿论战》(4)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公输》6、古代的时间、地名、国名、年号、官职等应作停顿。

(1)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2)今/骤获多金今/天下三分(3)庆历二年/进士(4)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宫(5)宋/何罪之有?宋/有富人(6)俄而/百千人大呼既而/风定天清时间词:俄而、已而、少时、是时、未几、无何、忽、倏忽、、倏尔、已而7、其他特殊句式停顿:(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2)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式(3)何陋/之有倒装句式。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文止文句子朗读节奏区分本收取要收之阳早格格创做(一)读浑句读,精确停顿是诵读文止文的央供之一.读是谈话本收的一个要害圆里,而句中停顿,特天是文止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本收的要害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1、主谓之间要停顿.2、谓宾之间要停顿.3、谓语核心语战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5、闭联词汇后里要停顿.6、总收性词汇语后里要停顿.决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要收:1、句尾语帮词汇(又喊句尾收语词汇)、闭联词汇后里应有停顿.文止文中有一些真词汇搁正在句子的启头,强调语气或者收起齐句乃至齐段.时常使用的句尾收语词汇战闭联词汇主要有以下那些:句尾收语词汇:如“至”、“若”、“至若”、“妇”、“若妇”、“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比圆至若秋战景明若妇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启弛圣廷闭联词汇:且、虽、果、“惟”、“故”等.比圆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那些词汇语后里皆应稍加停顿,没有克没有及战后里的笔墨连读.2、古代是二个单音节词汇,而新颖汉语中是一个单音节词汇的,要分启读.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推崩倒之声.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汇,“给”的意义“是”是代词汇,“那”的意义,它们皆应分启去读.例②中“不妨”是二个单音词汇,“可”是能愿动词汇,“不妨”的意义,“以”是介词汇,“用去”的意义.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纯”.3、根据谈话程序去停顿,即依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汇—补语”去停顿,也便是道,正在主语战谓语之间、动词汇战补语之间要做停顿(定语取核心词汇之间普遍没有断顿),以使语意明隐.如:①先帝/没有以/臣亢鄙.“臣亢鄙”是主谓短语做宾语,没有克没有及读成“先帝/没有以臣/亢鄙”.②好木/秀而繁阳.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好木”是动做的收出者,报告的对于象,它取后里谓语部分之间应做停顿.例③④中的动词汇“问”、“刻”取其收配的对于象之间也要做停顿.4、充当状语的名词汇战核心词汇之间要连读,即名词汇做状语时,普遍正在该词汇前停顿,且没有克没有及把状语取核心词汇读启.若分启读,便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义.如: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止/六七里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做齐句的主语,“犬”正在句中做状语,建饰词汇“坐”,译为“像狗一般”;例②中的“山”建饰核心语“止”,“山止”译为“正在山上走”,皆应连读.5、“而”字后该当停顿.但是“而”字正在句中若起到下列效率,那么便没有克没有及停顿,也便是道,“而”字没有克没有及战后里的词汇语分启读,该当连读.①“而”正在句中如果连交的是形容词汇(或者副词汇)取动词汇,即“形容词汇(副词汇)+而+动词汇”,那时前边的形容词汇或者副词汇充当状语,起建饰后里的动词汇的效率,没有克没有及分启读.②“而”正在句中如果连交的是二个动词汇,即“动词汇+而+动词汇”,那么我表示逆交,也便是道,前里一个动做爆收了,后里的动做紧交着便爆收了,那时“而”后里便没有克没有及停顿,应战后里的动词汇连读.③“而”连交词汇性相共的二个词汇语(即二个名词汇、二个动词汇、二个形容词汇),表示并列,相称于“而且”、“又”、“战”或者没有译,那时“而”后没有该该停顿.比圆:敏而好教,没有荣下问.④表示启递闭系,相称于“而且”、“而且”、“便”或者没有译.例:①择其擅者而从之,其没有擅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本貌.如:①瞻余马尾/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尾可/也”,那么便正解了本意.果为本句是主谓结构,正在“可”后停顿,便改变了本意.②“问/今是何世”,本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便读破了.③“二三面雨/山前”,若读成“二三面/雨山前”便读破了,本句是倒拆句.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简略身分.如:①一饱/做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简略动词汇谓语“饱”,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简略,没有克没有及读成“一饱/做气,再而/衰,三而/竭”.8、对于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真、天名要相识,可则易引导朗读停顿过得.如:做亭者谁,卢陵/欧阳建也.卢陵是天名,后里该当停顿.9、“也”用正在句中掀穿停顿,朗读时正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暂. “也”没有是谓语前的副词汇状语,没有克没有及读成“余闻之/也暂”.10、利用对于文意的明白去决定停顿.正在朗读文止文时,要根据语境明白文意,惟有确切天明白了文意,才搞准确天停顿.如:①居庙堂之下/则忧其民例①意义是“处正在往庭的下位上,便为它的群众担忧”那样,句中的停顿便是“居庙堂之下/则忧其民”.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程序性,普遍道去是二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①几处/早莺/争/温树②天门/中断/楚江/启也不妨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头的二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温树”、“天门中断/楚江启”.总之,相对于完备的意义结构皆需要相映的停顿.(二)、本收突破一•根据文止句子语法结构决定朗读节奏普遍,文止句子的语法结构取新颖汉语大概相共.一个完备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止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正在主谓之间或者动宾之间.那样区分切合句子意义的完备表白的.如:(1)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精确的一项是()( A )故 / 天将落大任于是 / 人也( B )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 没有克没有及( C )人恒 / 过,而后 / 能改( D )出 / 则无敌海中患者,国 / 恒亡(2)区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 / ”表示)故君子有没有战,战必胜矣.(3)予 / 尝供 / 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4)率 / 妻子 / 邑人 / 去此绝境(《桃花源记》)二•根据句尾的语气词汇去决定朗读节奏有些文止句子句尾含语气词汇(收语词汇),表示将刊登议论,提示本果,如“盖”、“妇”(读“f ú),往往正在收语词汇后举止停顿,如:(5)盖/ 一岁之犯死者/ 二焉(《捕蛇者道》)(6)妇 / 环而攻之 / 而没有堪(《得讲多帮得讲鳏帮》)三•根据句中起舒慢语气效率的“之”决定朗读节奏文止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搀纯.其中起舒慢语气效率的“之”有帮于咱们决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正在“之”后,那样朗读使得所有句子的语气没有至于隐得慢促,而是慢慢有致.如:(7)医之/ 好治没有病/ 以为功. (《扁鹊睹蔡桓公》)四•根据句尾的连词汇或者归纳性的词汇语决定朗读节奏若句尾出现表假设、转合等的连词汇,如“若”、“而”、“然则”等或者表归纳性的词汇语,如“故”、“是故”等,往往正在那些词汇语的后里要加以停顿.如:(8)若 / 止印三二本,已为浅易. (《活板》)(9)而 / 山没有加删(《笨公移山》)(10)然则/ 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11)故 / 自号曰醒翁也(《醒翁亭记》)五•根据文句内正在的逻辑意义决定朗读节奏初中阶段所选文止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于“犬”的明白最为闭键:没有克没有及明白为“狗”,而是“像狗一般”,“犬”是名词汇做状语.那句话的意义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般坐正在(屠妇)的前里.根据文句意义的明白,那句话的停顿应正在“其一”的后里才是精确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对于底下那个典型句子的节奏区分也要按照逻辑意义:然/ 得而腊之 / 以为饵(《捕蛇者道》).本去,区分文止句子的朗读节奏近没有止那五种要收,而那五种要收也没有是孤坐使用的,要精确区分朗读节奏,仍旧要准确明白文句的意义,掌控住其内正在的逻辑意义.附:例( 1 )的问案选 D ;例( 2 )的朗读节奏精确区分为:故 / 君子有没有战,战 / 必胜矣.。

划分文言文节奏的方法

划分文言文节奏的方法

划分文言文节奏的方法
划分文言文的节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根据句式:文言文句式通常较为规整,有明显的韵律感。

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和长度来划分节奏,例如诗句、对仗句和长句等。

2. 根据平仄:文言文的平仄是指字音的上升和下降声调,平仄的变化决定了文言文的节奏。

可以根据句子中的平仄变化来划分节奏,如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等。

3. 根据重音:在文言文中,有些字音会有重音,即重读音节。

可以通过把握句子中的重音位置来划分节奏,重音部分通常会有较强的节奏感。

4. 根据语气:文言文通常会有不同的语气,如抒情、叙事、议论等。

不同语气的文言文会有不同的节奏,可以通过抓住文言文的语气变化来划分节奏。

需要注意的是,划分节奏并非一种固定的方法,而是根据具体文言文的特点和语境来确定的。

在实际划分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以上方法,结合文言文的整体语调和意境来把握节奏。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一)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及六大规律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及六大规律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及六大规律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文章和书籍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的,因此,读者需要自己断句。

在句子的末尾使用句号断句,称为“句”;在句子内部语气停顿的地方使用逗号断句,称为“读”(dòu)。

因此,文言文的断句也可以称为“断句读”。

要仔细琢磨,不要害怕古文断句的难度,只要熟读精思,理解文章的大意,就可以开始断句。

联系全文前后,先易后难地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这些对话中最容易发现的关键词。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考。

掌握惯句式,不要拆散固定结构。

精研词性词义和语法结构可以帮助判断。

排比对偶和反复修辞提供了好的断句条件。

相同的词语通常需要在中间断开。

完成题目后,需要回头检查并根据要求细致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一句文言句子中,停顿一到两次是常事,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就很少了,即使要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做题时,也可以省去可划可不划的地方。

主谓动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XXX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

句首发语词如夫、盖、至若、XXX、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要分开读;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这个“活用词”之前要停顿。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一、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例:(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若夫|霪雨霏霏(3)盖|大苏|泛赤壁云二、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例:(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于是”(2)《捕蛇者说》中的“可以”、“生日”(3)《桃花源记》中的“妻子”(4)《口技》中的“中间”例: a、而|乡邻之生|日蹙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三、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例:(1)池|非不深也(2)以光|先帝遗德(3)余将告|于莅事者四、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例:(1)先|天下之忧|而忧(2)殚|其地之出五、“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例:余闻之也|久六、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例:(1)其一|犬坐于前(2)必以|分人七、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例:(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八、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中考题例例1、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自|吾氏三世|居是乡B.而|乡邻|之生日蹙C.今其|室十无一焉D.非死|则徙尔(05年中考题)分析:A句中,“自”是一个介词,明显不能独立,后面必须跟上宾语,才能表示一个确切的意思。

“自吾氏三世”才是一个意义单位。

所以A句的划分是错的。

再看B句,“而”是一个转折连词,属虚词范畴无实义,因此它也不能独立。

再说“乡邻之生”是一个偏正词组,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

C句的“今其室”也是一个偏正词组,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中间不能拆开。

正确的答案只能是按意义划分的D。

例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2004年中考题)分析:A句中的“不在”是一个否定合成谓语,应看作一个意义单位,因此不能分开。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一、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例:(1)而|不知|太守之|xx也(2)xx|K雨霏霏(3)盖|xx|泛赤壁xx二、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例:(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亍是”(2)〈〈捕蛇者说》中的可以”、生日”(3)〈〈桃花源记》中的凄子”(4)〈〈口技》中的中间”例:a、而|乡邻之生|日蹙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三、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例:(1)xx|非不深也(2)以光|先帝遗德(3)余将告|于莅事者四、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例:(1)先|天下之忧|而忧(2)弹|其地之出五、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例:xx之也|久六、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例:(1)其一 |犬坐于前(2)必以|分人七、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例:(1)岸芷|xx,郁郁|xx(2)有良田|xx|xx|之属八、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句中该如何停顿这句话的顿我白己以前也迷惑过,后来通过查找资料,认为应该这样停: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理由如下:1、前面三个分句为动宾结构,在动词与宾语之间停顿,这就是所谓的逻辑停顿。

难点在后一分句:为什么这样分,这个问题直到今晚才真正有些明确,原来,我将这个行”字理解为行为”或所做的”,导致这句话说不通,其实这个行”还有另一个不常用的义项,行将就木”,行”者,将”也,有旁证,杜甫送率府程录事还乡诗:鄙夫行衰谢”。

[引白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15页]拂”作违背”解。

[同上,314页]这样,这句话就是将要使他的所作所为与意愿相左”,或者扰乱他的所作所为”之意,承前省略主语夭”。

这样这一分句与上面三个分句则是一气呵成。

教材练习给出的答案也有道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我揣测教材编辑者考虑的是对于初中学生朗读四字排比句时,两字一顿比较好掌握一些。

文言文划分节奏的方法

文言文划分节奏的方法

文言文划分节奏的方法
一、按字词押韵划分。

即每句以韵为准,将相邻的历史句子把每句韵脚以相同的韵素
衔接,再把其它音节整理排列,以分割节奏,从而使古文言文具备明显的押韵节奏,增加
古文言文的诗意性。

二、借助段落划分。

按此方法,可以将一篇古文言文分成几个段落,每个段落中最后
一句话形成一个结尾即可,只要把这个结尾节点换一句,前后段落的节奏就会随之调整,
整篇古文言文所表达的内容也会变得更加明确、细致。

三、借助对叠结构进行划分。

对叠结构是一种常用的衔接方式,就是把古文言文分成
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把前面的内容串联起来,再以暗喻之类的隐喻方式引入另一部分主体,再将主体部分做引申,之后再结尾总结,以此形成一个完整的视角,使古文言文的表达更
加丰富、深刻。

文言文划分节奏的方法

文言文划分节奏的方法

文言文划分节奏的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文言文的句子结构来划分节奏。

文言文的句子结构相对固定,通常是主谓宾的结构,而且往往会采用并列、排比等修辞手法。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句子的成分和结构来把握文言文的节奏感。

比如,当我们遇到长句时,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的成分,找出主谓宾的关系,从而把握句子的节奏。

另外,排比句和对偶句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句式,通过分析这些句式的运用,我们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言文的节奏之美。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文言文的韵律来划分节奏。

文言文的韵律非常独特,它往往通过平仄、押韵等手法来营造节奏感。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和背诵来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从而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节奏。

比如,在朗读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可以注意句子中的平仄关系,通过调节语调和音量来表现文言文的节奏感。

另外,文言文中的押韵也是一种重要的节奏元素,通过分析句子中的押韵关系,我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节奏之美。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文言文的语气来划分节奏。

文言文的语气通常是庄重、严谨的,它往往通过修辞手法和词语的运用来表现。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的运用来把握文言文的节奏感。

比如,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反问等,通过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言文的语气和节奏之美。

总之,文言文划分节奏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可以通过句子结构、韵律和语气等方面来把握文言文的节奏感。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这些方法,通过多方面的感受和体验,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节奏之美。

文言文的节奏划分的技巧

文言文的节奏划分的技巧

文言文节奏划分技巧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其节奏划分对于理解文本意义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于文言文节奏划分的技巧:1. 句首关联词:通常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若”、“然”、“则”等,其后应为一独立节奏单位。

例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欧阳修《醉翁亭记》)2. 句末虚词:常见句末虚词如“也”、“矣”、“乎”、“哉”等,其后应为一独立节奏单位。

例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3. 修辞方法:在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中,每一对句子的节奏应保持一致。

例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列御寇《愚公移山》)4. 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如倒装句、被动句等,其节奏划分需根据句子实际结构进行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御寇《愚公移山》)5. 句子语气:句子中的语气词如“乎”、“矣”等,其后应为一独立节奏单位。

例如:“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6. 句意理解:根据对句子的理解,可以合理划分节奏。

例如:“夏后启乃借飞龙之势以升天。

”(郭璞《山海经》)意思是夏后启借助了龙的威势而升天。

7. 语法结构: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应注意句子中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

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御寇《愚公移山》)中,“箕畚”是运的对象,不能和“运”一起划分节奏。

8. 音节和谐:在朗读文言文时,为了达到音节和谐的效果,可以适当调整节奏划分。

例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郭璞《山海经》)中,“沾裳”是一个音节,不应分开。

综上所述,文言文的节奏划分需要结合句子的结构、语法、修辞、语气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

掌握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作品。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2)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4)中的“若夫”“盖”“且”为语气助词。

句中有转折连词“而”,在“而”前停顿。

如:(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2)人不知/而不愠(《论语》)(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核舟记》)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例(1)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例(2)中的“中间”是“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

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

此外,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均属此类。

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时间状语、地点状语之后一般要停顿。

如:(1)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4)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出师表》)例(1)是主谓之间的停顿,例(2)(3)是谓语之间的停顿。

例(4)是时间状语、地点状语之后的停顿。

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例(1)中“其”后省略了“狼”;例(2)“以”后省略了“之”;例(3)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体现出宾语的省略。

文言文划分节奏

文言文划分节奏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一、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宾语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确。

例如:1、余/闻而愈悲。

(《捕蛇者说》)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3、其一/犬坐∕于前。

(《狼》)4、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6、恐/前后受其敌。

(《狼》)7、恐/托付不效。

(《出师表》)8、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出师表》)9、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10、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二、句首关联词后面应停顿。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是假设、转折、递进等关联词,则关联词后要停顿。

如“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1、故/为之说。

(《捕蛇者说》)2、虽/鸡狗不得宁焉。

(《捕蛇者说》)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4、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5、然/得而腊之 / 以为饵。

(《捕蛇者说》)6、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三、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句首发语词即指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及至全文,又没实在意义,只是充当语气助词的作用的虚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至于”等。

例如:1、若夫/霪雨霏霏。

(《岳阳楼》)2、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3、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捕蛇者说》)四、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例如:1、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4、而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五、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六、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

例如:1、今/天下三分。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枫林煌上煌希望学校匡劲松节奏划分,可以说是我们江西中考文言文阅读大餐中的一道传统菜。

历年的中考试卷里都有这道题目(分值1-2分)。

现临近中考,就如何帮助学生复习好划分文言节奏,已成为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为了更好、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这里笔者提出一些划分节奏的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划分(一)、主语与谓语之间要停顿。

如:(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当然,可用这种方法划分的句子必须是主谓结构的句子。

(二)、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停顿1、动词的宾语较复杂则要停顿如:(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2)命/左仆射高熲/将绰斩之(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动词的宾语较简单则不要停顿如:时/先主/屯新野(三)、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有些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组成了主谓结构,但有些句子没有主谓结构怎么办?那就采用“动宾/动宾”的方法进行划分。

如:(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四)、动词和(补语)之间可作停顿(介宾短语较复杂)如:(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欲报之/于陛下也二、“而”“则”句子节奏的划分除了主谓结构的句子,动宾结构的句子外,还有一些表示意思转折的句子,一般情况下就可采用如下方法划分。

(一)“而”“则”在句中,在字前划分如:(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二)、“而”“则”在句首,在字后划分如:(1)然则/何时/而乐耶(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值得强调的是,“而”“则”句节奏的划分,关健是要指导学生弄清“而”或“则”在句中的位置,否则,这一招就不灵了。

三、句首发语词后应停顿:若夫、夫、盖、至于、然则、则、至若、且、且如、由是、是故.......如:(1)夫/环而攻之(2)盖/大苏/泛赤壁云(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4)且如/土石何四、“者”、“也”在句中要停顿如:(1)余闻之也/久(2)用人者/莫不欲尽/天下之才五、区分古今异义词(古汉语中的两个单音词,即现为一个词语,而古代为两个词语)(1)可/以/一战(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3)可/以/已/大风六、对古代的官名、人名、地名、史实和郡爵等要了解(阅读时要认真看注解;平时积累)如:(1)陈康叔公/尧咨/善射(2)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七、注意句中省略字词的现象如(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文言文停顿划分

文言文停顿划分

文言文停顿划分
文言文停顿划分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 主谓之间停顿。

如“一狼/洞其中”。

2. 动宾之间停顿。

如“无/丝竹之乱耳”。

3. 动词与后置状语之间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骈死/于槽枥之间”。

4. 遇到省略句时,在省略的词语处停顿。

如“其一/犬坐于前”。

5. 遇到倒装句时,通常在倒装的成分后停顿。

如“甚矣/汝之不惠”。

6. 按句首独立性质的词语停顿,如发语词、总结性词语、连词等后面要停顿。

如“夫/环而攻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7. 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要分开读。

如“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这个“活用词”之前要停顿。

8. 遇到提示停顿的成分时,自然停顿。

如“省略成分断没错”。

以上是文言文停顿划分的基本原则,可根据具体语境灵活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技巧
(2012-05-01 10:55:35)
转载▼

签:
杂谈
朗读节奏的划分
语文新课标中规定“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要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除了弄清字词的含义、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通假字,准确把握文言文朗读节奏也是重要的一环。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能准确划分朗读节奏,会直接影响对文句、文篇内容的理解。

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部分也时常考查这类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是主观试题较多,难度大,得分低,考试形式大多是选择题和直接划分节奏,分值一般为2分。

但是我们也绝对不能小视。

那么,如何确定文言诗文句子的朗读节奏?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常见文言诗文句子划分节奏的方法,权作引玉之砖,求教方家。

一、句子成分之间要停顿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或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如:
(1)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2)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例(1)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2)(3)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二、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

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如:
(!)夫/环而攻之(《孟子二章》)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例(1)(2)中的“夫”、“盖”为句首发语词,朗读时在它们的后面要作停顿;例(3)中的“诚宜”是对上文的总结,同时开启下文,朗读时亦要停顿,以示强调。

三、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如:
(1)其一/犬坐/于前(《狼》)
(2)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
例(1)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
语,修饰动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2)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翻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四、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
朗读中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而不能读成“再而/衰,三而/竭”。

五、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如: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例(1)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例(2)的意思是“处在朝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六、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虞山”为山名,“王毅叔远甫”即姓王名毅字叔远,“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七、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

如:
(1)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例(1)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2)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例(3)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八、“也” “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
①余闻之也/久矣。

(《伤仲永》)
②洋洋乎/与灏气俱(《始得西山宴游记》)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乎” 是句中语气词,是要停顿的。

九、诗句节拍间要停顿
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如:
(1)沉舟/侧畔/千帆/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天门/中断/楚江/开(《望天门山》)
(3)海内/存/知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例(1)(2)两句也可读为“沉舟侧畔/千帆过”、“天门中断/楚江开”。

文言诗文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
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其中的规律也不是十分困难。

再则,划分诗文的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如果是相连的诗句,还要考虑到上下句中词语的对仗,上下两句的节奏应该保持一致。

如果是较长的一句话,则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

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再仔细地读一读,看是否顺口、顺畅,意义是否相对完整,不读破句就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