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德育小课题】《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有效研究》中期报告
《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有效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的来源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为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奠定了基础。对于学校而言,“纲要”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对学生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少年儿童在成长中养成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2004年2月,为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民族振兴及国内外形势等多方面对当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要求。鲜明地阐述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舒适、优越的地理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溜冰场、网吧等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加上学生的个性差异及行为习惯的多变性:有的学生有惰性,不爱学习;有的学习上花了工夫,但事半功倍;有的聪明好学而品行令人担忧;有的受家长读书无用论影响较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无视校纪班规,蛮横放肆;还有少数学生个人卫生存在问题,缺乏良好卫生习惯,致使校园环境卫生及保持较差等。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极不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我们深感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学生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和持久性。同样一个习惯可能在学校就保持的好,在家中又变了样;还可能一段时间保持的好,过些日子又出现了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复。希望通过研究,能充分调动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改善班级面貌,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行为习惯研究报告
省“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城镇初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实效性研究
结题报告
禹州市颍川中心学校课题负责人宋璇烁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现实背景: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
目前,我国城镇的家长素质悬殊比较大,不少家长家庭责任感欠缺,对教育问题较为冷漠,家庭文化氛围不浓,缺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有利环境;部分家长缺少科学的观念和方法,甚至由于家长个人的不良习惯影响着子女教育,对子女教育失去控制。城镇初中生通常较有灵气,活泼好动,信息来源广,接受新生事物快。但由于所处的社区复杂,影响、干扰源多且强度大,部分学生上学敷衍应付,积极力不高,意志力较弱。碰到困难缺乏应对的毅力和信心,行为习惯欠规范,学习欠主动性,有厌学情绪,学习成绩偏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学校和家长对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不够重视,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生不遵守社会公德、不遵守纪律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中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公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们学校是一所城镇重点中学,多年来,学校致力于学生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上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兄弟学校的肯定。但是冷静的分析,我们发现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由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大多仍停留在认同性的理解上,没有真正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因此,在不少学生中有时会出现“知行不一”、“校内外不一”、“教师前后不一”、“学校家庭不一”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巩固和学生的持续发展。
高中生文明礼仪教育及实施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文明礼仪教育结题报告初稿
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的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的重要性。什么是“文明礼仪”?简单地说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在迈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培养下一代的人文素质:如韩国《道德》课,将教育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基本礼节及行为规范的内容和重要意义作为课程目标;日本设立“道德时间课”、“友爱课”;美国推行“公民教育”??这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风貌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尊礼守仪,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中的“礼”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它对现今学校德育仍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校是一个文明的大舞台,文明礼仪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展现。
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高中阶段进行“文明礼仪普及教育与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使学生系统地接受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当今社会,由于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与礼仪相悖的行为直接侵袭和影响着广大高中学生。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有些学生不知道鞠躬,不会微笑,不会握手;有的家庭甚至出现“孝顺颠倒”的不正常现象;不少孩子在社交中,习惯于以自我为主,缺乏一种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常常显得智力有余而教养不足、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对学生实施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培养高智商的学生,同时我们还肩负着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教会他们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的责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高智商和高情商共同发展的社会新人.如何在新的课改环境下,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文明礼仪常识,去除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新问题.这正是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育专心于未来。教育是若干年后什么都去掉,留下的积淀——真善美。因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地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在为未来奠基。
时代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问题。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青少年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二、课题的界定
1、“习惯”,是指人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久而久之形成的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某种规律性活动。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因而习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2、养成教育,一般物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
初级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doc
初中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重点之一是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正处在十五六岁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有的学者又称之为“危险年龄阶段”,在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年学生可塑性大,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逐步形成的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尤其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此,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1、科研目标:探索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农村初中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2、育人目标:我校学生应养成文明的行为规范,从而促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3、工作目标:提高教师德育理论水平,整体提升教师的德育工作水平,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二)内容:
1、为确保本课题研究的有效性,符合中学生实际,我们首先对当前中学生的日常行为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2、为确保本题研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我们探索了新时期中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特点。
3、为确保本课题研究成果更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探索了新时期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对策。
教育部规划课题《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学生日常生活礼仪训练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
《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学生日常生活礼仪训练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我们申报的《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学生日常生活礼仪训练创新研究》,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FFB090503)。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科规办函[2009]15号文件)的要求,今天召开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各位领导、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审议、指正。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学校德育的相关研究较多,其中2001年江苏句容市后白中心小学开展了《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实现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研究,现已结题,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基本策略等。
(2)2001年湖北武昌中华路小学开展了《小学生礼仪规范目标体系》的研究,2005年山西晋城市城区红星小学开展了《小学生行为指导和礼仪教育》的研究,安庆市四中最近也开展了中学生礼仪教育相关研究,这些研究较好地探索了中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方式和礼仪规范评价标准等。
(3)国外的礼仪教育较为普遍,其中日本、英国、美国等中小学一般都开设了专门的文明礼仪课程;国外的学校德育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
(4)面向农村中小学生,将德育工作与日常生活礼仪结合起来,作为独立的课题研究,目前国内外尚不多见。特别是对日常生活礼仪
训练的创新来提高德育水平,提高少先队与共青团的整体素质,尚属首例。
《初中生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生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雷州市附城镇第二初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中小学德育工作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命教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生活极为丰富,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消极因素也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少数未成年人生命的丧失,生命意识的淡薄、生命意义的迷失影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据教育部、公安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等单位对北京、天津、上海等10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这警示我们生命教育行为越来越迫切,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已经是学生成长过程最为需要的教育。生命与生存、生命与尊严、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发展、生命与社会等深层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索。如何开展相对独立的生命教育活动,以生命教育理念对上述一系列教育活动进行整合,从而使教育趋向完整,这是摆在中小学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
2、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初级中学,学校和雷州市殡仪馆只有一墙之隔,西靠雷州市西湖水库(距离不够200米),由殡仪馆引起的“生与死”的迷信传说歪曲了学生和家长对生命的理解,西湖水库带来的溺水隐患造成学生和家长对生命(安全)的恐惧。受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家长大多不愿意将子女送到我们学校就读,生源的短缺成为学校科学发展的一大瓶颈。如何消除这
中学教科研课题:市级课题《中学生行为规范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养成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课题申报\高中政治课题申报
市级课题《中学生行为规范在新课程背景下的
养成研究》结题报告
市级课题《中学生行为规范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养成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行为规范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养成研究》于202X年4月申报,202X年8月由徐州市中小学教研室批准立项为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六期课题,历时近五年的时间,基本完成预定研究任务,现作结题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202X年,中国开始进入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202X年9月,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始执行.我们欣喜的看到,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中,我们再也见不到一个“不”字,这不能仅仅看作是形式上的改变,而应该是理念、思想上的大转变.
主持人原所在学校地处郊区和城区结合处,原来学生主体为铁路子弟,关系比较简单,学生管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随着教育资源配置的变化,202X年开始我校移交给地方教育部门管理,学生来源情况变得复杂,仅以202X年新收的初一学生来说,笔者做过一
个简单的调查:在招收的260余名学生当中,仅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为铁路子弟,其余来自附近的地方小学及农村小学;有近50名学生为非城市户口,多数为进城打工或经商人员子女;有超过50%的学生父母双方无正式工作或下岗.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新旧两种观念的碰撞,学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形式等方面的巨大转变,使整个教育形势变得更为复杂.尤其在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方面,教师陷入了“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蛮办法不行”的被动局面,结果学生行为规范得不到落实,养成教育也就无从抓起.
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实验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实验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十周年之际曾指出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世纪之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教育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比以往有很大改善,但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德育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就内部原因而言,目前不少学校在德育工作中重形式、轻实效,不分对象施教;有人认为花的时间多、精力多,德育效果必然好;甚至有人单纯以工作量来量化德育工作成绩。
就外部原因而言,经济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产生了许多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观念,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道德思想与观念,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我们的德育工作,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目前高中生生理的迅速变化与心理的发育并不完全同步,很大程度上他们处于“心理断乳期”,迷惘、郁闷、多变。因此,积极向上、弘扬正气、有实效性的道德教育和行动能促使学生由感性体验到理性审视。
从教育学的角度讲,信息高速列车所带来的时空突破使学校德育处于尴尬的境地,网络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袭,多元的人生观、价值观念对中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造成强烈冲击。
因此,新形势下如何针对中学生在德育方面呈现的新特点、新规律,提出系统的对策,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尤为迫切和需要。
实验高中中是山东省首批省级规范化学校,山东省高中教育示范学校,。
学校一贯强调“教书育人”,坚持“德育首位,五育并举”的方针。多年来形成“好学、向上、活泼、团结”的校风,“严谨、求实、创新、育人”的教风和“勤奋、进取、踏实、求精”的学风。
《中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结题报告
《中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课题
结题报告
2009年3月我校申报的《中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课题,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历经二年时间顺利地完成了研究方案中的各项任务,取得了通过良好习惯的培养促进校风、班风、学风建设,同时也总结出宝贵的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法、经验。现在已进入本课题的结题验收阶段,下面是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地处南地工人聚居区,家长多为本钢职工或下岗人员,单亲离异、特困低保合计比例占50%以上,家长素质、家庭状况、社会环境属落后地区、弱势群体;学生养成教育如文明礼仪、自律守纪、公德守信、责任感恩、自重审美、生活交往、学习思考亟待培养塑造。有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太科学,学生有的有惰性不爱学习;有的聪明好学而品行令人担忧;有的受读书无用论影响较深,缺少好的学习习惯;有的无视校规,蛮横放肆;还有的学生个人卫生存在问题,缺少良好的卫生习惯,致使校园环境卫生及保持较差等很多不良现象存在。
根据我校校情和所处区域实际情况,我校经过调查、研究、分析认为该课题的研究将会大力推动我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人,良好习惯是人的重要内涵,它决定着人的尊严、价值
和成就。良好习惯的培养,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许多事实表明:一个人的一些习惯,是在一定的年龄形成的。错过该年龄段,再加以培养,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奏效。青少年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是施教的最佳期。紧紧把握住这个有利时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明礼貌等习惯,不仅对他们现在的和谐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将使青少年本人受益终生。而且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也会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初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1)
初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群体文化水平的提高相对滞后,道德水准也不尽人意,负面的社会环境严重影响了学生文明礼仪修养的提高,譬如一些家庭只重学习成绩轻文明礼仪教育,文明礼仪养成更是无所谓,再加上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很多孩子自私、任性,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过于强烈,不懂得尊重、关爱他人与严于律己;学校教育还带有应试教育的深刻烙印,对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也显得不够重视,这些都是重要的现实背景。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初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文明有礼的文化人,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以上是我国悠悠流长的历史文化背景。
文明礼仪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品质和理想情操的起点。初中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强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尤为重要,只有系统地接受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才能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这是教育实践、教育规律的背景。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所以,我们对初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进行了实践探索。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中学生人文素质课题结题报告(课题立项)
“中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研究”子课题
礼仪教育的探索
结题报告
“中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研究”子课题
礼仪教育的探索结题报告
一、课题立项的目的
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水准的标志,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尺度。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浅,国无礼则不宁。”讲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但经过我们深入的调查、分析,发现现在的学生在礼仪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懂得礼仪、不关心别人、不尊重别人、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在仪表行为、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尊敬师长、集体活动、社交方面不懂规矩。礼仪修养是一个人全部品德的基石,不礼貌和不文明的行为将严重危害当今社会各阶层的合作和团结,而今,礼仪教育已不仅仅是个人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它已成为提高全民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对初中生进行礼仪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完善自我形象的需要,对于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文明礼仪教育与学习新《规范》、《守则》有机结合,在融合中深化学生礼仪认识。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就必须首先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只有让《规范》深入人心,才可能更好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学校积极进行“学规范,学做人”的宣传,营造良好气氛。有计划地进行“学习规范”专题教育活动,专设礼仪教育篇让学生学习礼仪常规和待人接物。
2.构建完整的学生文明礼仪要求,使文明礼仪教育向家庭、社会延伸。学校根据新《规范》与《守则》中对于学生礼仪教育的基本要求作为独立的内容提出来,并按“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个方面加于细化,逐一开展训练。
小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小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1-5-9 浏览次数:4770次
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课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的礼仪中,保留了丰富的优秀文化元素,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体现。实行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教会儿童懂礼貌,讲礼节,做文明人,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他对提高德育的时效性,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积极作用。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素养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在这样一个呼唤道德文明的社会,我们认为,青少年文明素养培育需要有载体,也是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目的和预期目标
1、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礼仪教育内容、形式。构建以礼仪教育活动课为主,以学科教学中渗透为辅,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礼仪教育模式。
2、培养学生的现代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礼仪素养,为少年儿童打下终身受益的基础。
3、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文化底蕴、人文氛围。
(三)实验相关情况介绍
参加本课题实验的为低、中、高各个年段的学生,88个班级,
约6000人次。课题研究的起始时间为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历时2年。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
三、研究的原则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礼仪教育是德育中基础教育的一个相关因素,必须在总的德育目标指导下,与其他德育因素形成合力,产生整体功能。
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报告
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宁城县汐子镇总校二龙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深刻地变革着中国的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双重效应,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原则,激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诱发了个人主义的倾向,个人价值的突出又使人的拜金主义、重利轻义的思想抬头。
2、在改革开放给社会主义经济带来繁荣的同时,一些反动、淫秽的文化产品随之而来,并且影响着学校学生的管理,给学校德育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3、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学校德育工作也带来一定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体的快捷和传播面的增大,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思想冲击。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条能够解决在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网络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中学德育面临的新任务,构建一个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和德行形成规律的德育体系,从而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走上科学化、民主化的目的。
(三)课题起始时间
1、掌握学生的名单,年龄,性别,家庭住址,家庭基本情况,性格爱好,学习成绩层次等。
此阶段:2005年9月15日
2、常态实验阶段:2005年9月15日—2008年12月
3、结题时间:2009年3月
(四)研究的目标
使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行为习惯、心理要求转化为中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行为习惯素质、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齐齐哈尔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开题报告书
课题名称: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
课题主持人:赵德春鲁新洲
主持人所在单位:拜泉县长荣中学
(公章)
开题日期:2011年11月20日
齐齐哈尔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拜泉县长荣中学
一、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
此类课题,国内外都有深入研究,但这项课题,是针对活生生的人,不同的心理特点、不同的成长经历,势必决定了这个课题永远不会有尽头,它将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将被教育者进一步应用到教育当中去,在孩子们的身上体现出此课题被深入研究的价值,将来会被更多的教育者深入的研究下去。
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凝集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者,未成年人代表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对少年儿童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是社会的需要,明天的呼唤。随着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国际交往不断增多,文明的礼仪还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人格和国格,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未成年人是未来的公民,今天的文明礼仪规范的养成,将为明天成长为文明社会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就更加应该树立一个良好的文明礼仪形象,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行为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和感化学生。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中指出,今后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四有”公民。2004年2月,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本课题研究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习惯的一般理论和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研究,来探索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
选题的意义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出了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
落实《意见》精神必然要求改进和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帮助广大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
二、内容:
1、主要思路:
对中学生在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将如何做人、做事和学习具体化为一系列习惯,并通过他们日常的
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在做人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爱心”,体现为“有真爱,负责任,明礼诚信和乐观豁达”。在做事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规则意识”,体现为“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顽强,求新求异,追求效益”。在学习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为“基础扎实,掌握信息,学用结合,善于思考,科学用脑”。这些良好习惯都需要在中学生日常行为中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尤溪五中肖淑斌(执笔)
前言
为了把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做到实处,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教育,进而养成良好习惯,为了让同学们在平时自己的语言中时刻注意说好文明用语。我充分利用班队会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学生礼仪读本》。结合平时的生活实际总结、归纳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并且以互动问答、情境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现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在科技高速发达,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的意识形态中的“礼仪”,逐渐在淡薄、缺失。现在的学生从小就受到百般呵护甚至溺爱,不少孩子在家庭及社会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他人,“不懂礼貌,做事不计后果,自私任性,不善于和同伴合作”等现象普遍存在,在少数孩子身上还较为严重。纵观我校教育中,学生也有一些不良的习气存在:在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食品袋……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生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在学校,言行不能礼让他人,随心所欲地追
求自我的空间,不懂得尊敬老师;在家中,习惯于惟我独尊,不懂得尊敬长辈;在社会上,缺乏公德,不能与他人愉快地交往。而学校教育的形式较单一,收效甚微,学生虽然会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但不能自觉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对于学生礼仪的行为方面,更是缺少监督的力度和实践的平台。结合我校创建“明理”特色校,通过学校礼仪教育的洗礼,要求学生把礼仪内涵深化在心里,把礼仪当作一种习惯,自觉地表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他律变为自律,真正切实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的素养,提高整个学校的道德风貌。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开辟有时效性的文明礼仪教育新途径,优化育人环境。2.构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
3.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二)研究的内容
中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营造各种礼仪教育的氛围,开发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并赋予新的内涵,开发学校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开设礼仪活动课,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现代文明
意识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礼仪素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这一教育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文明素质,为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打下终身受益的基础。同时积极探索礼仪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学校礼仪教育特色。使中学生懂得一些必要的礼仪常识,在学校、家庭和公共场所三种场合,在衣、食、住、行四种生活内容的多维领域中习得和运用礼仪智慧,成长为一个精神饱满的、情绪愉快、人际关系协调、言谈举止受人欢迎,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
三、研究方法和阶段
课题经县级立项后,我们立即着手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选定了高三(1)和(2)班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课题的实践研究。
(一)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调查、文献等方法。1.基本研究方法:“实践—反思”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学校课题组将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培养中学生礼仪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2.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4.经验总结法。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研究水平。
(二)根据计划安排,本课题研究过程,按照准备、研究、实施以及总结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如下:1.课题准备阶段(2013.9)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任务分工;
(2)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课题研究全面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2.全面启动阶段(2013.10-2014.1)
(1)展开调查,开题论证,完善方案,展开课题研究。(2)结合学校、学生实际,确立具体的礼仪规范,组织有关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3)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促进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3.深入研究阶段(2014.2-2014.5)
(1)加强课题的规范管理,做好阶段性总结,对操作效果进行评价,找出问题及症结,调整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实验研究。
(2)开设文明礼仪活动课,利用研究中探索的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指导教学,形成学校礼仪教育特色。
(3)形成一套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礼仪养成教育的方案。4.总结提高阶段(2014.6)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形成各种研究成果,接受领导或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
四、研究成果
(一)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文明礼仪操作体系。
通过近三年时间的研究,构建了一套适合农村学生特点,操作性较强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文明礼仪操作体系。并将“中学生文明礼仪操作细则”编入了《学校管理规程》一书中。我们将文明礼仪教育分为三个阶段来推进:第一阶段为宣传发动初见成效阶段,本阶段以“校园礼仪”为重点,以中学德育纲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为依据,根据农村中学生的现状和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构建了不同年段,不同要求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比较系统地梳理出了中学阶段学生应具备的礼仪素质要求和礼仪行为准则,让全班学生按照礼仪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二阶段为家校结合,深化推进阶段。在校园礼仪的基础上,推出了中学生庭文明礼仪”评比标准,继续深入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家校结合,使文明礼仪深入到每一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