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师德的现代辩析再读师说_
重读《师说》反思今日教育之师生观
重读《师说》反思今日教育之师生观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经典名作《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也是其阐述师道,师生关系的重要。
这篇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在官学为师时写的,虽然时代不同,但是中的主要思想于今日的教育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唐朝科举制兴起时,尚未采取糊名制的考查办法,所以考试多流于形式。
因此考生为了给考官留下好印象,增加考中几率,多奔走于考前的投献诗文,或脱私人关系,故而学生不再重视学校学习。
即便是一举考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此享受高官厚禄,便掷书本如敝屣,不再学习。
这导致唐代师道不严,世人以求师为耻。
韩愈不顾流俗的诽谤,不但自己敢于为师,而且写了此文,阐述自己对师道的看法。
批判
当时士大夫阶层不学无术而又不肯从师求教的恶劣风气,鼓励自己的学生尊师重教,从师学习。
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他的师生观,对于今天的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概括起来就是尊师爱生,和谐关系,教学相长,终身学习。
一、尊师爱生
中国历来有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尊师重教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也是我国几千年留传下来的美德,古人曰: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所谓“天、地、君、亲、师”,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把“老师”等同于自己的生身父母,把“尊敬师长”等同于“孝敬父母”,认为父母给人以“性命”,老师给人以“慧命”,等等。
古人把老师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正如《吕氏春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师说心得体会及感悟(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国家未来栋梁的重任。
作为一名学生,我有幸聆听了一位优秀教师的教诲,深受启发,以下是我对《师说》这篇经典之作的心得体会及感悟。
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开篇即点明了师者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道德的引领者、智慧的启迪者。
在教师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有待雕琢的璞玉,他们用自己的耐心和智慧,将知识、品德、智慧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二、师德,师之根本《师说》中提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这句话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
在我看来,师德是教师职业生涯的灵魂,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爱岗敬业: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2. 严于律己: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
3. 关爱学生: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尊重学生的个性。
4. 勤于学习: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师生关系,和谐共生《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句话揭示了师生关系的本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依存、共同成长的关系。
以下是我对师生关系的几点感悟:1. 尊重学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关爱。
2. 沟通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共同解决问题。
3. 信任理解:教师应该信任学生,理解学生的困难和需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
4. 激发潜能: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发挥自己的特长。
四、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师说》中提到:“教学相长。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读《师说》体会
读《师说》体会——关于新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是胡锦涛同志对新时期师德精神的新阐述,新概括;同事也是新形势下的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个人认为不同时代道德观念不同,不同职业道德内涵也不相同,但是无论在哪个时代,也无论是何种职业,道德观念必有其相通的地方。
由此,我想谈谈自己对新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的体会。
一、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爱岗敬业精神是师德内容的核心。
高尚的师德是坚定不移的职业信念的体现,这种信念使教师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具体体现在对自己的职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工作中能够甘为人梯、严谨治学、乐于奉献。
而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决对不可能做到爱岗敬业;一个仅仅将教书看成是一种谋生手段的教师,也决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更谈不上具有高尚的师德。
当然,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生活也是清贫的,但是只要有着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热爱着,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对民族、国家和社会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就能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并从工作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
就会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勤奋求实,兢兢业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实现人格的升华,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从而适应时代的需求,完成教书育人的重责。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要有爱心。
有一句话说: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
对孩子,对学生要关爱,要宽容,要耐心,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如此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方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
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才是神圣。
在应该严厉的时候我们要严厉,而在学生们的生活细微处多去关心他们。
尤其是我们这样的中专学校,学生基本都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基本都在外地打工,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留守儿童,而且正处在年龄的叛逆期和生理期,我们要多给与这些孩子们关爱,让他们感觉到学校的温暖,然他们能身心健康的成长,学有所成,多给他们关爱和关心,多做交流、交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学生有力地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育的目标。
作为教师的思考--再读《师说》
作为教师的思考——再读《师说》假期在家休息,偶然翻起了唐代韩愈的一篇文章,这是读高中时学过的《师说》。
通读了全篇,昨日同窗们朗朗的颂读声仿佛还响在耳边,然而,事隔十几年后,已经从课桌后走上了讲台的我,对文章的理解已远远超出了书上的注释和教师当时的讲解,面对这一流传了千年的著作不禁浮想联翩,产生了许多新的思考。
韩愈,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
他的作品读过的不只一篇,但大概由于职业的关系,我对《师说》这篇文章却情有独钟。
在这篇著作中他集中阐述了自己崇尚知识、崇尚学习的观点,虽然文章在有些观点主张还带有封建烙印,这是历史造成的,没有必要深究,我们需要的是用辩证的观点对待历史,因为人类的发展不能离开历史,特别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更是我们今天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财富,我们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学会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因此我觉得《师说》对当代的教育和教育工作者仍有指导意义,仍需细细口味。
文章开头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授)业解惑也。
”作为中学生来说,人生的阅历不足二十年,也只能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了,但作为一个从事教堂工作十多年的教师来说应该有更深刻的理解,它的内涵远远不是二三十个字可以解释的。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即师学习”,现在的研究学问和做官的人也一定要从师学习。
这是韩愈对当时“士大夫之流”“耻于师”的现象的批判,是对“师道之不传已久矣”的慨叹,深刻地表明了他崇尚知识、崇尚学习的进取精神。
这一点难道不正是当今社会所应提倡的吗?难道不正是有些人(甚至一部教师)头脑中所缺乏的吗?从这一点看《师说》不仅是写给我们的,不是吗?新的“读书无用论”充斥着有些人的头脑,拜金主义、功利思想,迷惑了许多人的双眼,如此下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何时能实现?我想,我们重读《师说》的意义就在于此,这篇文章流传至今的原因也在于此。
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愿望和责任,不仅需要每个公民具有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精神品质和道德风貌。
【课外阅读】再读《师说》的一点思考
【课外阅读】再读《师说》的一点思考《师说》是唐代散文大家韩愈的一篇名作,更是中学课本的一篇传统篇目。
不仅是因为是韩愈是作为一个散文大家,还因为是在文中对老师的作用、意义的解说在古人的基础上更具体,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篇典范的议论文,很值得一教。
也许我是和韩愈老先生一样的人,“唯陈言之务去”,总是想读出点特别来。
突然想到一个很陈旧的问题,就是我们一直认为这篇文章是一篇名作,那么到底“名”在什么地方呢?难道真是因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代表作,还是因为是这篇作品中提及到了有关“师道”的很多的观点很富有独创性呢?如果说是,那么韩愈的其他的文章何故不选呢?而至于有关“师道”的说法,在文中确实提及到了一些,如老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还有有关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还有说到有关老师和学生的区别“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工,如是而已”。
可是一想也不对的,“为师”的文章何止千万,韩愈的“师道观”并不是很新鲜的;“为师”的观点中,孔子早在《论语》中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了,而为何这篇文章就……而且是历代的选文中都会选这篇,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不妨先抛开原先的角度来看看这篇文章,不是从议论的角度来看,可以从作者的情感来尝试下。
要读出情感就要注意来诵读,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来咏叹一番。
兴许会有点不同的眉目来。
《师说》这篇文章共分四段,第一段一开始就开宗明义提出“师者”的作用,说明求师的“必要性”,作者分成两层,先是从人发展成长的角度说明,接着还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特别是文中“非……者”“孰”“终”“固”“夫庸”“是故”,可以说通过这些词句,作者不只是在说明从师的必要性,更是“以己之身来正其言”,不难看出作者韩愈是忧心如焚,用自己的经历对当时的人进行严正劝诫;接着作者在第二段通过“嗟乎”“……也……矣”“……也……矣”“而”“是故”“其”“呜呼”等词句,痛斥现实中的人们不从师的状况,并用对比来说明古之圣人“从师之勤”并让自己更圣明,而现代人“耻于从师”,甚至是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尚且从师”,说明现在不“从师学习”带来的极大问题,最后还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那种人不从师的嘴脸。
浅谈传统师德的当代价值
第2页共2页
做到对学生的尊重、 教育与爱护的统一。 2. 终身学习, 持续发展, 与时俱进。 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需 要当代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 不断学习, 改进, 完善教师知识结构跟 教学能力结构, 方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需要, 保持终身学习的意识, 敢于学 习, 敢于创新, 不断摸索教学改革, 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3. 树立榜样, 教书育人, 用良好的师德形象带动更多高素质人的诞生。 教师 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人士, 教育无小事,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关注榜 样, 并且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 当代师德修养提升要求我 们教师要用先进的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来影响学生, 为人师表, 做好 学生的榜样跟引路人。 4. 关心学生成长与因材施教。要把一般要求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 既要抓好面 的教育,又要根据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谋求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 发展其所 长, 弥补其所短, 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天地, 以施展其才能。 5. 甘于奉献, 在光荣的教学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 改革和发展教育的关键在 教师。 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首先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当代教师 要保持创新进取的劲头,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为教育事业奉献, 在一代又一代 学生的健康成长、 全面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浅谈传统师德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代价值
浅谈传统师德的当代价值传统师德是一份宝贵的道德文明遗产, 通过去除 糟粕, 取其精华的批判继承, 对当代师德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师德是教师 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师德的魅力主要从教师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 一、 中国传统师德的精华部分 传统师德内容十分丰富, 在教师品质上, 要求身体力行, 为人师表, 严于 律己, 宽以待人; 在师德修养上, 强调克己内省、 改过迁善, 对待学生要 诲人不倦、 循循善诱。 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 和蔼可亲; 治学态度上要 教学相长, 不耻下问。 中国传统师德不仅有着完善有序的师德传统, 而且还有无数的有关师德修养方 面的名言和名篇流传至今。 韩愈在《师说》 中将“师” 概括为“传道、 授 业、 解惑”; 并提出能者为师的重要思想。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将 “教学相长”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是对儒家师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师德留给了我们一份宝贵的遗产, 但它终究是旧时代的产物, 带有一定 封建思想的时代局限性。 今天我们教师在继承这份文化遗产时, 必须去芜存 菁, 并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的要求予以补充和发展。 二、 个人对传统师德的继承、 发扬的几点思考: 1. 处理好师生尊重与爱护的关系, 倡导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 在传统教育中, “师道尊严”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这个 意义上讲, 片面强调“师道尊严”的观念, 有悖于现代教育伦理的要求。 新 时期教师要以培养独立性和创造性人才为己任, 必须以维护学生人格、 建立 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新时期民主性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是, 教师要努力
为感时而作的师道精品──韩愈《师说》赏析
为感时而作的师道精品──韩愈《师说》赏析一、抗颜为师,能行古道魏晋以来师道沦丧,士林之中以相师为耻渐成风习。
至唐代中叶,此风愈演愈烈,“为人师者皆笑之”,甚至“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针对士林如此情态,韩愈“奋不顾流俗”,置“群怪聚骂”于度外,做《师说》,“抗颜为师”,以光复西汉“师道”为己任,这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即使在千载以下的今天,也不能不令人钦佩。
韩愈“毅然为人师”,炫怪群目,士林哗然,遂得“狂名”,为人非笑。
然有识之士,却响应不绝。
韩愈《答崔立之书》曰:“近有李翱、张籍者,从予学文。
”李翱是古文大家,张籍是著名诗人,他们能北面师韩,说明韩愈所倡导的“师道”,如空谷传音,回响甚大。
潭州刺史韦彪之孙韦中立,虽出“高门”,但亦能“不拘于时”,恭行古道,致函柳宗元,提出从师学文的请求,大概也是受韩愈《师说》的影响吧!当时与韩愈齐名的柳宗元,因拒韦中立之请,“不敢为人师”,古代学者多以二人之“道不同”释之,这实为误解。
柳宗元“不敢为人师”,原因是怕“招闹取怒”,并非反对韩愈光复“师道”的主张,其《师友箴》及《序》可为佐证。
《箴》曰“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序》曰“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显然,柳氏对“师道”的理解,与韩氏如出一辙。
他的《师友箴》和《序》,其实就是对韩氏《师说》的支持,而且较之其他有识之士的支持,显得更为有力。
即使柳氏谢绝韦氏“从师”一事,也只是他不愿“以师云尔”罢了,而对其“诚欲往来见所闻”,还是竭诚欢迎,“愿悉陈中所得者”以示杀之的。
这种“取其实而去其名”之论,其实也对韩氏《师说》的一种委婉支持。
再看他把士人对韩氏的“群怪聚骂”比成“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亦可知他对“耻学于师”之风气,是何等深恶痛绝!韩柳二公在“师道”问题上的看法一致,柳宗元亦是韩愈“师论的同调及其抗颜为师的响应者”,勿庸置疑!二、意在传道,重在解惑《师说》首段即开宗明义,点出“师”的作用以说明其重要,并为下文阐述“师道”之当复张本。
寻找教师职业精神的坐标——献给2008年教师节:关于“现代师道”的思考——兼论“师道”“师德”与“现
流 俗 , 笑侮 , 召 后 学 , 《 犯 收 作 师说 》 因抗 ,
颜而 为师。足 见师道之 不传 , ” 自魏 晋 至 韩 、 所 处 时代 , 达 六 世 纪 之 久 。 柳 已 所 谓 “ 道 之 不 传 ” 非 指 自魏 晋 以 师 。
的 不 朽 丰 碑 。 危 急 关 头 溢 出 的 “ 跑 在 范 跑 现 象 ” 还 有 近 日爆 出 的 “ 不 管 ” 。 杨 事 件 … . 些都 已成 为 热 门话 题 . 这 所 谓 “ 不 管 ” 件 , 指 安 徽 省 长 杨 事 是
来 不 存 在 授 业 之 师 因为 在 中国 古 代 , 三
家 村 塾 师 遍 布 各 地 。 只 是 ,正 如韩 愈 所
于为 师之 易 。 弟 子 之所 以事 其 师者 , 而 非 复古 人 之 万一 矣 。 可 谓 之 师哉 ? 那 么 , 犹 ”
时至 明清 之 际 , 师 状 况 、 生 关 系 状 况 教 师
就 与 其 相 关 的深 层 次 问题 , 长 期 以来 即 议论不休 的“ 师德 ” 久 已 漠 视 的 “ 、 师道 ”
到底 如 何 呢? 于 “ 关 师道 ” 失传 , 愈 曾 之 韩 归 咎 于 众 人 “ 学 于 师 ” 黄 宗羲 根 据 他 耻 。
目击 的 状 况 . “ 昌 黎 之 意 ” 认 为 “ 则 反 , 师
师 的职 业精 神” 相 对于这 种职 业精神 , 为教 育而 教 育” “ “ 的 师
道 ” 本 身虽 然不错 , 。 视野 毕竟 比较狭 窄 。 因而 , 们不 妨把 “ 我 教
师 的职 业精神 ” 为 与“ 视 师德 ” 并行的 “ 代师道 ” 现 。
兼论“ ’币 与“ 师道’ 德" 现代教师职业精神" ‘
新时期“师德”刍议——重温韩愈《师说》经典感言
2020年第3期 一、引言记得在庆贺我国第34个教师节期间,适逢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作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讲话。
他对教师的职责与地位再一次作了全面而精确的阐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无论古今中外,人们对教育、对教师都怀有一种崇敬的心理。
在我国2500余年漫长的教育史上,“尊师重教”传统代代相传。
《国语》云:“民性于三,事之如一。
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
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
”此时尚未提及“天”与“地”。
后来荀子提及“天”与“地”时,对“天地君亲师”五者作了明晰解析。
《荀子·礼论》云:“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钱穆曾指出:“天地君亲师五字,始见荀子书中。
此下两千年,五字深入人心,常挂口头。
其在中国文化、中国人生中之意义价值之重大,自可想象。
”[2]17世纪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教师职业地位的推崇则更是无以复加,他曾赞美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3]由此不难发现,古往今来人们都认同教师责任的重大与地位的崇高。
那么,具有怎样的素质与才华,一位从教者才能成为名副其实而真正优秀的教师呢?对此,论者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
平心而论,窃以为当推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师说》所论,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寥寥11字,朗朗上口,好记易懂,甚中肯綮,对教师本质特征的描述最为简当、最为全面,因而为历代有识之士所推崇而效法。
为师之责与为师之道——《师说》中教师形象的阅读梳理与当代启示
为师之责与为师之道——《师说》中教师形象的阅读梳理与当代启示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重要散文,其中深入阐述了为师之责与为师之道,塑造了一种高尚而责任重大的教师形象。
在《师说》中,韩愈首先强调了为师之责。
他认为,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这里的“道”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更包含了道德和价值观的传承。
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解答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其次,韩愈提出了为师之道。
他认为,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知识素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教育学生。
教师不应仅满足于传授知识,而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当代社会,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形象和教育理念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道德的引导者和人格的塑造者。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2. 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教育环境。
3. 教育应当注重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发掘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总的来说,《师说》中的教师形象和教育理念对于我们理解和实践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的教育传统,努力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教师。
《师说》对比论证揭示尊师重教的社会问题
《师说》对比论证揭示尊师重教的社会问题《师说》中的对比论证方法通过鲜明地对比不同人物或现象,有效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在尊师重教方面存在的问题。
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对比古人与今人1.对象与态度对比:文章首先将古代的圣人与今天的一般人进行了对比。
古代的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尚且“犹且从师而问焉”;而今天的一般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却“而耻学于师”。
这种对比揭示了古今之间学习态度上的差异。
2.结果与影响对比:文章通过对比指出了两者学习态度所带来的不同结果:“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这一对比直接揭示了因学习态度的不同而引发的智愚分化的社会现象。
二、对比个人行为与期望1.行为与期望的反差:文章指出,很多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而不从师”。
这意味着许多家长在选择老师教育自己孩子上表现得十分积极,但在自己遇到困惑时却不愿向老师学习,这构成了一个强烈的反差。
2.揭示社会现象:这种对比揭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重子女教育,轻自身学习”的现象,反映了人们在尊师重教问题上的双重标准。
三、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1.社会地位与学习态度的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而“士大夫之族,则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前者社会地位较低,但学习态度积极;后者社会地位较高,却耻于向老师学习。
2.学习成效与身份地位的反差:虽然“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社会地位低下,但他们通过学习提升了自己的技能和见识;而“士大夫之族”却因为自己的骄傲自满,在学业和品德上落后于前者。
这一对比强烈地讽刺了那些自命不凡、却不肯虚心学习的士大夫。
综上所述,《师说》中的对比论证方法通过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在尊师重教方面存在的问题。
文章以强烈的说服力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批判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强调了尊师重教的重要性。
“师道”、“师德”的现代辩析
“师道”、“师德”的现代辩析近些年来,教师行业受到非议。
结合当下的社会现象,通过对韩愈《师说》的解读,提出应该正名而清源,借鉴传统,舍“师德”而倡“师道”,全面提升教师内在的修养、规范教师外在的行为、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为当下所面临的教育问题提供参考。
标签:师德;师道;职业道德;师说近来,教师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非议。
“范跑跑”、“杨不管”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师生关系问题充斥于媒体,“师德”成为关键词。
据媒体调查显示,41.3%的人表示经常关注有关“师德”的报道或讨论,表示偶尔关注的则有48.1%。
”[1]两项相加,师德问题在2008年引发了近九成公众的关注。
该年,教育部颁行《新师德规范》,并向全国人民征求意见。
接着,各省市陆续启动“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试图通以此来对教师进行道德上的洗礼,净化教育队伍,提高教育质量。
但是,就“师德”这个概念来讲,仍然有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而中国的传统中,却早已形成一个更加合适的概念——“师道”。
为什么我们选择了“师德”建设,而不是“师道”建设?一、“德”还是“道”“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涉及“道德”、“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三个概念。
教部人事司组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修订版)》一书应该算是这方面的权威教材。
然而,笔者认为书中对相关概念的解释却过于笼统。
先看道德。
该教材认为:“为了维护劳动、生活的正常进行和社会生活的稳定,人们必须对相互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必要的调节,对个人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
道德便是这种调节、约束的重要手段之一。
换言之,道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2]1对于职业道德,该教材认为:“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2]49可见,本书所谓的“道德”,其意义实际上是品德或品质。
该书并没有定义教师职业道德。
但是,教材认为,教师职业道德相对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本质是“造就一代新人”,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则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八个因素构成,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反映出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定本质和规律,同时又互相配合,构成一个严谨的结构模式[2]118。
韩愈《师说》中师道思想与现代教育浅谈
韩愈《师说》中师道思想与现代教育浅谈作者:鲁文婧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3期鲁文婧内容摘要: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国富民强的根本,因此古今中外对教育都非常重视。
师生关系作为教育的核心之一,更是人们长期讨论的话题。
本文基于解读《师说》,从何以为师、何以择师、何以学习几方面来浅谈关于现代教育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师说》为师择师学习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国富民强的根本。
正确的教师观、师生观、以及学习观对于培养合格的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才是必须的基本条件。
教育活动的两大主体分别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则是教育的两个基本活动内容。
关于教与学的问题古往今来论述甚多,韩愈所著的《师说》则是其中最精彩的文章。
韩愈所处的唐中后期,儒家思想的影响逐渐衰弱,师道观也在人们心中已经逐渐淡漠,世人皆不以拜师为荣,反耻学于师。
韩愈试图改变这种“轻师道”的社会风气,故作《师说》这一篇精彩深刻的文章,以激发人们尊师重道的精神,乐于拜师,敢于拜师,善于拜师。
在当今,尊师重道仍然应该成为全社会的风尚。
当然,教与学也应该适应新的形势,以达到最好的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合格的人才。
一.何以为师正如《师说》[1]开宗明义称:“古之学者必有师”。
这就首先肯定了教师在教与学中的地位,这是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尖锐批评。
当然,这并不是说,老师和学生是不对等的地位,学生必须完全服从老师,不能跟老师讨论,甚至争论,师生应是平等的关系。
韩愈紧接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他提出的身为老师必备的三个基本职责。
老师的首要的职责就是“传道”,即老师是“道”的传承者。
“师之所存,道之所存。
”这一句乃《师说》的核心思想。
意思是说,如果没有老师的传授,没有学生的学习,那么“道”是无法得到传承的。
当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韩愈所说的“传道”是指传授儒家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思想,其核心是“仁”。
“仁”是指人内心的仁爱、善等美好的品德,这是儒家认为的普世价值观。
《师说》中的师生观及其现代启示
《师说》中的师生观及其现代启示《师说》一文是韩愈专门论述教师问题的作品,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集中论述师道的专著。
《师说》全篇仅五百余字就将教师问题论述的精辟深刻。
《师说》全文围绕教师这一中心,对教师的地位、任务、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
下面就对这些方面分别进行具体阐释。
1.1 “古之学者必存有师”。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著较好的尊师传统,但从六朝已经开始,这一传统逐渐弱化,至唐朝后期,教师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学校不再就是赢得高官爵禄的主要阶梯,学生不再注重学校自学,最终引致唐代的师道之不规范。
当时的情况就例如唐人柳宗元所叙述的:“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言存有师,有辄譁笑之,以为狂人。
”[1]世人皆不为相师为荣,反而以期师为耻。
《师说》首句就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
”即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
文章一开始就紧扣题目,一语破题,点出了“师”字。
并用“必”这个表示肯定的语气副词,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指出教师工作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作。
“师”对“学者”来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有”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就有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而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惑的间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紧承下文"解惑",从解惑的角度,也就是从反面,对当时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一种:"耻学于师",羞于承认教师的恶劣风气进行了批判,说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磋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其皆出于此乎。
”并指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于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吾未见其明也"。
还指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
再读《师说》的一点思考
冯会合
也许我是和韩愈老先生一样的人,“唯陈言之务去”,总是想读出点特别来。
突然想到一个很陈旧的问题,就是我们一直认为这篇文章是一篇名作,那么到底“名”在什么地方呢?
难道真是因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代表作,还是因为是这篇作品中提及到了有关“师道”的很多的观点很富有独创性呢?如果说是,那么韩愈的其他的文章何故不选呢?而至于有关“师道”的说法,在文中确实提及到了一些,如老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还有有关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还有说到有关老师和学生的区别“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工,如是而已”。
可是一想也不对的,“为师”的文章何止千万,韩愈的“师道观”并不是很新鲜的;“为师”的观点中,孔子早在《论语》中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了,而为何这篇文章就……而且是历代的选文中都会选这篇,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师说》读后感
《师说》读后感
读完《师说》,我深受触动。
这篇文章以师道为主题,阐述了为师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
通过作者的笔触,我感受到了师生间深厚的情感和对知识的无尽追求。
首先,《师说》让我明白了为师之道。
作者强调了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探索世界、塑造品格的关键人物。
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不仅教授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考。
其次,文章中的学习态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者提倡尊师重道、勤奋好学的精神,认为只有虚心向学,不断追求进步,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这让我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否足够谦虚、是否真正珍惜学习的机会。
同时,文章也提醒我要保持一颗永远学习的心,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此外,《师说》还让我重新审视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作者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尊重、互助的关系。
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
这种亲密的师生关系让我感受到了学习的温暖和乐趣,也让我更加珍惜与老师们相处的时光。
总的来说,《师说》这篇文章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感悟。
它让我明白了为师之道、学习态度和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努力践行这些理念,尊师重道、勤奋好学,努力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品德的人。
同时,我也会珍惜与老师们相处的时光,感恩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韩愈《师说》与自黄宗羲《续师说》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韩愈《师说》与自黄宗羲《续师说》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韩愈《师说》)乙文: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
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摇笔即毁朱陆。
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
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师说》课文赏析
《师说》课文赏析《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旨在阐述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倡尊师重道,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教师的风气。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师说》进行赏析。
一、文章结构《师说》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文章开头提出论点,即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接着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强调尊师重道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整篇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韩愈的生平和思想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尊师重道等思想,与他个人的经历和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韩愈一生致力于弘扬儒学,提倡仁义道德,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在《师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尊师重道的社会意义《师说》中强调的尊师重道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尊师重道不仅是对教师的尊重,更是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
只有当我们尊重教师,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
四、对比论证和逻辑推理韩愈在《师说》中运用了对比论证和逻辑推理的方法,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
例如,文章中通过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于教师的态度,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教师的风气。
这种对比论证的方法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
五、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师说》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同时又极具表现力。
韩愈运用了排比、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有韵律感。
这种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艺术魅力,也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
六、传统儒家教育观念的影响韩愈的《师说》深受传统儒家教育观念的影响。
儒家教育观念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才,而不是仅仅追求功名利禄。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尊师重道等思想,与儒家教育观念一脉相承。
这种儒家教育观念的影响使得《师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师道”注释辨析
“师道”说明辨析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韩愈《师说》一文,对“吾师道也”中的“师道”的说明是:“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师,用作动词。
”这个说明很值得商议。
“道”解作“道理”、“师”解作“学习”,文意上可通,但仿佛过于简单化,有损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韩愈倡扬师道的本义。
这里的“道”,应是指儒家之道;“师”,应当看作名词的意动用法,理解为“以道为师”、“把道当成老师”。
所以这样解说,原因如次:一、从文章的思想内容看,以“道”为师、唯“道”是师是韩愈一个旌旗鲜亮的看法。
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于异说蜂起、佛老横流的中唐之世,以儒家道统继起者自命,以平治天下的名世之臣自居,鼎力倡扬儒家之道,妄图经过道统的整改、文体的复古,达到复兴唐室的目的。
“道”是韩愈一世事业和文章的中心。
从韩愈《原道》一文可知,“道”就是孔孟之道,就是儒家以仁、义、道、德为中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整套理论。
而要整改儒纲,恢复道统和文统,就一定扩大影响,弘扬师承。
所以韩愈针对当时社会上广泛存在的耻师民风,高标师道,抗颜流俗。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独韩愈奋不管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在韩愈提出的老师“传道、受业、解惑”三大职能作用中,“传道”即教授儒家的道义,“受业”即授与六艺经传和古文,这些都是用来载道的,传道与授业实则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解惑”则是排除学者在学习道业中的疑问,是传道、授业的增补。
《师说》在阐述如何从师、选择什么样的人为师时,看法明确,层次清楚。
韩愈先说应当如何从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进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进而师之”,再说明为何要这样做:“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最后推论出择师的原则和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出生在我前方的人(年纪比我大的人),他懂得“道”原来就比我早,我随从他并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后边的人(年纪比我小的人),他懂得“道”也比我早,我随从他并拜他为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的家长式权威。爱学生的表现也从传统的“严师出高 前文所讲,我们对于师德的定义尚不清晰,因此便需要从
徒”变为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更乐 德的层面去强调才能,同时又“德”“才”并用,将两者割裂,
于求知。但是,无论古今,对学生的衷心爱护都是一个老师 结果顾此失彼。
最基本的内在素质和最根本的从教动力。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现在使用的大学教材大多存在知识老 “德”一字之差,旨趣却大相径庭。但是,我们并不是说要照
化、内容重复等多种问题,其比例竟高达 74%。因此,该报 搬古代尊师的整套体系,鲁迅先生曾评价古之师道说:“古
评论:“很多教材甚至都可以在书名后面再加上历史二字, 之师道,实在也太尊,我对此颇有反感。”[5]我们要传承的
一个人外在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内在修养的表现,但
10- 22.
两者并不一一对应,我们也可以通过外在的行为来加强内 [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
心的修养,例如纪律和习惯都能够内化而成为一个人内在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的素质。教师内在的修养—— —爱学生、爱学问,表现在具体 [3]李国,赵杰昌.大学教材“不思进取”象牙塔内难获“真经”
一、“德”还是“道”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涉及“道德”、“职业 道德”、“教师职业道德”三个概念。教部人事司组编的《高 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修订版)》一书应该算是这方面 的权威教材。然而,笔者认为书中对相关概念的解释却过 于笼统。 先看道德。该教材认为:“为了维护劳动、生活的正常 进行和社会生活的稳定,人们必须对相互之间以及人与自 然的关系进行必要的调节,对个人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 束。道德便是这种调节、约束的重要手段之一。换言之,道 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2]1 对于职业道德,该教材认为:“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 人们在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 德观念、情操和品质。”[2]49 可见,本书所谓的“道德”,其意 义实际上是品德或品质。 该书并没有定义教师职业道德。但是,教材认为,教师
The ory Re s e a rc h
学 ★★ 理 ★★ 论
“师道”、“师德”的现代辩析
———再读《师说》
耿之矗
(广东培正学院 思政部,广州 510830 )
摘 要:近些年来,教师行业受到非议。结合当下的社会现象,通过对韩愈《师说》的解读,提出应该正名而清
源,借鉴传统,舍“师德”而倡“师道”,全面提升教师内在的修养、规范教师外在的行为、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为
简单比对以上三个概念,就出现了逻辑与内容上的混 乱。从“道德”和“职业道德”来看,都是指某种规范、观念、 情操、品质。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则赫然包括“教师职 业技能”。显然,不管是准则、规范,还是情操、品质等词汇 都不包含技能的内容。即使教师职业道德中应该包含有技 能的成分,按照本书的逻辑,也应该是教师对于提高自身 职业技能的内在愿望,而不是技术本身。
82
①[宋]叶时.礼经会元四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收稿日期:2012- 03- 28
作者简介:耿之矗(1982-),男,河南襄城人,教师,博士,从事宋元明清文化史研究。
W e n Hu a Ya n J iu
☆文化研究☆
的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以作为教师外在行为不错的注脚。
那么师道的内涵是什么呢?“道济天下之溺”①的韩愈
职业道德相对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本质是“造就一代新人”, 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则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 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 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八个因素构成, 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反映出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定本质和 规律,同时又互相配合,构成一个严谨的结构模式[2]118。
这又如何能教出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呢?”[“3] 问渠那得 “师道”,是其背后尊重知识、爱护学生的社会价值观,也是
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蔡元培在就任北大校长时也强 教师“传道”的责任感与求知精神,以及成为合格教师的全
调:“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并以此为学校之宗旨, 面素质。
端正诸学子读书之目的[4]。为此,自然要求老师,尤其是大
也更符合人们对教师的全面期望。
风貌以及内心对本身职业的理解、认同与热爱。
二、“师道”的内容
人们不吝辞藻来形容教师的职业,“阳光下最灿烂的
孔子讲过,“克己复礼曰仁”,是说内心的修养和外在 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灯塔”、“蜡烛”等
的行为共同作用,才能达到仁的境界,这也正好可以用来 等。但是,事实却是,已经很少有人再提及“师道尊严”这样
应该说,在现有的“道德”语境下,这种混乱是很难避 免的。我们在职业道德中加入了职业技能这个内容,是对 “德”“才”兼备的重视。实际上,人们汲汲致力于辩论“德” 还是“才”究竟哪个对教师来说更重要,恰恰却忘了,由于 教师行业的特殊性,使人们对教师的道德和才能都提出很 高的要求。不管是缺少“德”,还是“才”,便根本不能称之为 老师。就像“商人”是一个中性词,而“老师”却天然是一个 褒义词。
思”、“学海无涯”、“业精于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可
405.
(责任编辑:陈雅莉)
83
①[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东坡全集卷八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这在过 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在党和
去的任何时候都没有出现过,所以师者更需爱学问,大学 政府大力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我们要不断地促进教
尤其如此。据《工人日报》报道,重庆某高校前不久的一项 育思想的转变。中国自古便有尊师重道的传统,“道”与
达。比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就有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意思。 “德”与“才”的争论。这种问题,并不仅仅限于教师这个职
随着人们个性和自由意识的加强,人们更加注重平等,学 业。但是,因为教师比任何一个行业都更加需要将德与才
生们更愿意和老师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也日渐失去 结合在一起。仅仅有一个“师德建设月”,是远远不够的。如
3.融通的境界
曾在《原道》中解释:“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
所谓的境界,是内在与外在的融通,但绝对是 1 加 1
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便分析了道与 大于 2 的结果。也就是说由于内心的修养和外在行为“从
德的界限:达到仁义的方法与原则是道,不依靠外力而自 心所欲不逾矩”而达到了一种状态。达到这种状态,便会表
为、融通的境界。
有师,今之亦然,教师是伴随着文明而产生的,也必将伴随
1.内在的修养
着文明的传承而贯穿古今。也许社会上的外在环境并不
在韩愈的《师说》中,提到了师者的内在修养,主要是 好,而这正是为师的责任所在。所以,为师者不能不促使自
“不耻相师”,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其实就是 己通过努力,痛并快乐着,达成自我认同,感染学生。
我们倒不如重新审视“师道”这一传统概念。 提到“师德”,都会想到韩愈《师说》,但是,韩愈感慨的 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不过,“师道”这个思想并不是韩 愈的创造发明,《礼记·学记》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 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并且,韩愈也不是最后 一个提倡这种思想的人,宋人一直讲:“师道不立则天下无 善人”。①这说明,师是道的传承者,尊师重道,一直是我们
的行为上则为,尊重并平等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提高教学
[N].工人日报,2011- 9- 29.
水平的过程及结果、探求更新更深的知识、良好的学习与 [4]蔡元培全集:第 3 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生活习惯、得体的待人接物。传统中“有教无类”、“博学慎 [5]鲁迅全集:第 12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解释韩愈所说的达到仁义的方法。用韩愈的说法,克己复 的字眼。韩愈的那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现实中已经
礼便是达成仁的道。由此,为师者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行 和经济社会格格不入了。
为相互促进,才能达到一个更加融通的境界,这。人非生而知之者,
因此,师道便包含三大方面的内容:内在的修养、外在的行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学者必
“爱学问”。但是,到了现代,我们对老师有了新的要求,把
三、结论
对学生的爱心看得更加重要。两者结合,老师最重要的内
正名,是理清事务本源的基础。“师德”与“师道”的争
在修养就是:爱学生,爱学问。
论,也许从表面上看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习惯性认为,“道
所谓爱学生,并不是说古代没有,只是缺少类似的表 德”二字联系起来,实际上却将“道”抛弃了,于是便有了
觉遵守仁义的要求是德。由此,用韩愈的思想来解释“师 现为精神状态、气质以及荣誉感,关于这种状态,我们还可
道”和“师德”,应该是“做老师的方法与原则”和“自觉成为 以用熟知的“风骨”、“气度”来表达。而用现代的词汇来讲
合格老师的思想品质”。显然,“师道”包含了更多的内容, 就是专业素养和职业荣誉,是一个人自然流露而出的精神
学的老师能够时刻谨记爱学问、勤登攀,也只有这样,才能 参考文献:
将活水引给学生,使学生“爱惜光阴,孜孜求学”[4]。
[1] 王竞等.2008 成师德争议井喷年 三成网友认为老师无德
2.外在的行为
[EB/OL]./a/20081022/000009.htm,2008-
当下所面临的教育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德;师道;职业道德;师说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2589(2012)18- 0082- 02
近来,教师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非议。“范跑跑”、“杨 不管”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师生关系问题充斥 于媒体,“师德”成为关键词。据媒体调查显示,41.3%的人 表示经常关注有关“师德”的报道或讨论,表示偶尔关注的 则有 48.1%。”[1]两项相加,师德问题在 2008 年引发了近九 成公众的关注。该年,教育部颁行《新师德规范》,并向全国 人民征求意见。接着,各省市陆续启动“师德建设主题教育 月”活动,试图通以此来对教师进行道德上的洗礼,净化教 育队伍,提高教育质量。但是,就“师德”这个概念来讲,仍 然有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而中国的传统中,却早已形成 一个更加合适的概念—— —“师道”。为什么我们选择了“师 德”建设,而不是“师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