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军衔领章体系

合集下载

欧洲中世纪各国军衔爵位

欧洲中世纪各国军衔爵位

欧洲中世纪各国军衔爵位贵族爵位传统的欧洲贵族阶级大致分为九层,他们从高到低分别是:“皇帝(Caesar, emperor, imperator, kaiser, the King of Kings)”、“王(王Rex, king, monarch, roi)”、“公爵(duke)”、“侯爵(marchese, margrave, marquis)”、“伯爵(Graf, comte, conte, count, earl)”、“子爵(vicomte, viscount)”、“男爵(baron, baronage, baronial)”、“勋爵(Lord, lord)”、“骑士/士爵/爵士(knight,sir)”如果不想那么麻烦,那么基本上按照“公、侯、伯、子、男” 从高到低排列。

伯爵(Graf, comte, conte, count, earl)在贵族中伯爵作为高级贵族,是男爵的“天然领导人”,在地方上负有对男爵、骑士的管理责任。

在重大正式场合,伯爵穿着镶有白色毛皮边的深红色丝绒外套,软帽上缝镶着三条貂皮以表明爵位级别,冠冕上有一镀金银圈,上沿饰有8个银球;而国王则称伯爵为其“真正可信可爱的伙伴。

”公爵(Duke)早在罗马帝国时期,欧洲大陆的公爵称号通常授予守疆拓土、军功卓著的高级指挥官,以后因重大政治变化而中断。

几百年后,公爵爵位又见于德国。

大约在公元970年,德国皇帝奥托一世初设公爵爵位。

不久法国和欧洲大陆其他地区也建立了公国(duchy;大公国,Archduchy)。

在英国,公爵是仅次于国王或亲王的最高级贵族,与作为一国之主的欧洲大陆的“大公爵”(即大公,Archduke)有所不同。

英国公爵爵位出现很晚。

1337年,爱德华三世把康沃尔郡升为公国,将公爵爵号授予年方7岁的“黑太子”爱德华。

该王储16岁参加百年战争,锋芒显露;1355年前往法国指挥作战,军功卓著。

父王对他赏赐有加,使太子身兼多种称号,如1343年封为威尔士亲王,1362年加封为阿基坦公爵。

一战183;奥匈帝国军服图册(2)

一战183;奥匈帝国军服图册(2)

一战·奥匈帝国军服图册(2)一战奥匈帝国军服图册(2)标签:一战奥匈帝国军服军事分类:一战各国军服图册2011-01-09 20:03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Men-at-Arms(MAA)系列第397号:一战奥匈帝国军队(2)(1914-1916)-Austro-Hungarian Army In WWI(1)1914-16。

原作者Peter Jung,绘图Darko Paviovic,以下是该书的封面:A1:匈牙利君主卡尔一世皇帝,1917年-18年这位君主在视察前线时穿鱼灰色或野地灰色制服(1917年以后,如图所示)。

他戴野地灰色帽顶的参谋军官帽,上衣的款式和元帅的类似,都是隐藏的纽扣设计,胸前和下摆的口袋盖采用三尖头形状,裤子则带有将官用的被称为“Lampassen”的红色裤线条纹。

这位皇帝使用非常简单的棕色皮腰带和皮护腿,他用配金色/黑色穗带式装饰物的将官用匕首代替了马刀。

卡尔一世的脖子上挂着仅能部分看到的金羊毛奖章(Order of the Golden Fleece),而他左胸前佩戴着玛丽亚雷西亚女王大十字奖章(Grosskreuz of the Order of Maria Theresia)的勋章,往下应该有一枚的德国一级铁十字勋章,在他的右胸口袋上应该有一枚所谓的弗朗茨·约瑟夫皇帝勋章(Franz Joseph-Kreuz)。

这位皇帝喜欢在不同的场合频繁地展示他的各种勋章,在图中他左胸口袋上方的勋章包括了奥地利一级铁冕勋章(Osterreichischen Orden der Eisernen Krone 1.Klasse)、大军功十字与宝剑勋章(Grosses Militarverdienstkreuz mit Schwertern)、一级军功十字章(Militarverdienstkreuz 1.Klasse)和红绶带的铜质军功十字章(Bronzene Militarverdienstrnedaille)以及银禧军事十字章(Military Jubilee Cross),而胸前纽扣上别着德国二级铁十字勋章的绶带。

二战不同的元帅肩章对比

二战不同的元帅肩章对比

二战不同的元帅肩章对比
这是1936-1939年使用的陆军元帅肩章,上面交叉的元帅权杖比较大,金银线各三股编织而成。

1941年版本的陆军元帅肩章,请看,肩章上的编织线已经改为全部金线。

是德国空军元帅的肩章,几乎与陆军元帅版本差不多,但注意看
的话,空军权杖上的标记与陆军还是有些区别的,使用的是空军的标记。

德国海军元帅的肩章,注意上面的纽扣上有海军的标记——锚。

陆军元帅伦斯德的一副肩章,这是很奇特的一副肩章,陆军肩章上使用了一幅空军的权杖。

赫尔曼·戈林元帅的领章,代表元帅等级的交叉权杖,外围一圈月桂树叶。

匈牙利军队在二战中的军服

匈牙利军队在二战中的军服

∙其实匈牙利在二战中也算个角色∙∙文章提交者:panzerxj 加贴在历史风云图区铁血论坛/bbs66-0-1.html∙∙奥匈帝国时期皇家匈牙利军队和匈牙利普通军队都穿深蓝色制服,从1908年开始蓝灰色系列(1915年时则是绿灰色系列)的野战服和常服开始使用,并搭配以带匈牙利式绳结的义务兵用细腿裤子以及军官用圆筒平顶军帽、野战用大盖帽和德国的M1917式钢盔。

[ 转自铁血社区/ ]按A26号制服规则,1920年开始采用改进版本的制服,该制度一直被使用到1945年9月。

昂贵的军官用轻骑兵版阿提拉式阅兵服在1931年得到简化。

常服和野战服采用了土黄色,并搭配带有topan装饰(一种倒三角形布面上装饰三条编织绳索,绳索尾端带圆形花饰的装饰)的Bocskai式野战帽;制服上衣采用M1919式领章;宽松的步兵裤子在小腿部收紧。

军官礼服还搭配黑色(职业士官是棕色)圆筒平顶军帽和长筒裤子。

军衔系统、军官的穗带、兵种色(除了步兵和机动部队)、半正式的部队帽徽和三角形的奖章绶带则一直显现着1918年以前的传统。

德国人的影响在战时得到显现,雪地迷彩服、短衣襟的双排扣坦克兵夹克、宽松的步兵裤子、皮质黑色行军靴以及伞兵迷彩工作服都是如此,但是,匈牙利的元素仍是主流。

同样根据A-26号制服规章,1921年河流卫队开始采用深蓝色的军官礼服、上衣带开领和军衔袖章的陆军土黄色常服。

军官戴大盖帽,帽顶配代表军衔的金色环带以及被称为埃里奥特之眼(Elliott Eye)的螺旋形装饰物。

准尉在袖子上配戴蓝色陆军版领章,1940年后又加上了代表军衔的银色编织条。

低级士官和士兵则戴无帽檐的海军帽,上衣带巨大的白色领子和蓝色的袖标,1940年后又开始采用蓝色横条杠表示军衔。

空军军官最初采用一种类似于河流部队款式的浅土黄色常服,并配戴金色或银色的军衔标和肩章上的黑色背景(将官是深红色)V字形军衔章。

带有陆军军衔铭条的雅致的空军制服在1938年8月开始采用,军官戴大盖帽,穿开领上衣,士官和士兵戴无檐海军帽和紧领上衣。

各国军衔大全

各国军衔大全

各国军衔大全军衔的起源l5世纪以前的世界各国军队中,只有官衔,没有军衔。

军衔与官衔的根本区别是把士兵纳入了军队的等级体系,这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

最初用军衔代替官衔的变革,发生在15世纪一16世纪的意大利和法国等一些西欧国家。

其原因是在这些国家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工商阶级为了发展贸易,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王权,以打破封建割据。

国王为了集中王权,需要工商阶级的财政资助,于是,在这些国家出现了一个以保护贸易为交换条件、工商阶级出资支持君主制的政治局面。

国王通过税收得到了雄厚的财源,雇佣国外的军人建立听命于自己的军队。

从此以后,雇佣军成了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新的军队开始由大批雇佣军编成,因为封建制度的瓦解,获得了谁出钱就为谁服务的自由”。

雇佣军以步兵为主体,其成分大都是自由农民、市民、破产骑士、有产市民的子弟以及出身于其他阶层的普通人。

雇佣军的组织以连为基本单位,几个连组成一个团。

连的指挥官称作上尉,副手称中尉;团由称作上校的军官指挥,助手称为军士长,后来改称少校。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等价交换、平等权利等资本主义的社会原则反映到了军事领域,刺激着军队改变其官职的选拔制度:以出身门第世袭军职的旧传统破产了,建立起按劳绩战功获得军官职位的新制度。

但是被选拔上来的这些非贵族的指挥官,由于没有爵位可供标志个人的身份,自己的荣誉、地位和待遇得不到社会的保障,于是,这些平民出身的军官们,强烈要求设立一种与其军职相对应的阶位称号,来保障自己的社会地位。

而这种要求也符合新兴资产阶级使用这些阶层的力量来共同反对封建领主的政治利益。

这样,终于导致了雇佣军中原先的某些职务名称,逐步转变成为个人的阶位称号,职务则用“连长”、“团长”来命名。

从而形成了军队职务与军衔等级相对应的两大体系,出现了包括军官、士兵在内的军队衔级制度。

军衔制度的出现,促进了军队的建设。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指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同西班牙的战争中,由于法军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军衔制度,“军人的衔级开始成为一种权利,大大优于家庭出身,受人重视的是劳绩战功,而不是祖宗门第”,使得法军所向披靡,“路易十四一在边境出现,边境城市便纷纷落入法国手中”。

党卫军军衔一览表

党卫军军衔一览表

黨衛軍軍銜一覽表
注:以下為肩章和領章,圓形和倒三角形的為臂章。

括弧上方的注釋為武裝SS 的軍銜,括弧中為普通SS、蓋世太保、骷髏隊、特別行動隊和衝鋒隊的軍銜注釋)
党衛軍領章識別
特別說明:黨衛軍是納粹德國的特務和軍事組織,它以殘酷的手段迫害和屠殺猶太人、戰俘、進步人士和和平居民,並直接參加了法西斯的侵略戰爭,對人類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因此1946年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宣判其為犯罪組織。

本站發表這些內容僅是作歷史學術研究,決無宣揚納粹主義和思想的意思,請廣大網友也本著同樣的精神來閱讀。

黨衛軍海外軍團臂章識別
臂章說明:Waffen-SS海外軍團和SS本土編制的臂章區分之處在於:第三帝國SS的左臂章為帝國鷹徽,而僕從國的軍隊則以本國的國情相結合:如意大利第1師是法西斯黨標誌的變形,斯洛文尼亞第1師的東正教十字架、愛沙尼亞藍、白黑和HANDSCHAR的紅白棋盤格至今應用在其國旗上。

其他如挪威十字旗、不列顛米字旗、法蘭西三色旗更不言自喻。

奥匈帝国 军衔

奥匈帝国 军衔

中士(传令兵)
上士(兽医)
准尉(步兵)
少尉(炮兵)
中尉(工兵)
上尉(传令兵)
少校(兽医)
波兰军团 1916-1917
中校(卫生部队)
上校(医生)
上等兵(炮
中士(传令
上尉(传令
中校(卫生
列兵(步兵)
下士(骑兵)
上士(骑兵) 准尉(步兵) 少尉(炮兵) 中尉(工兵)
少校(兽医)
上校(医生)
兵)
兵)
兵)
部队)
奥匈帝国(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
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1867 年至 1918 年)
帝国陆军
列兵
上等兵
下士
中士
上士
二级军士长
一级军士长代理少尉少尉 Nhomakorabea二级中尉
一级中尉
上尉
少校
中校
上校
少将
中将
兵种上将(步兵)
上将
元帅
帝国海军 1890-1900
水兵
上等水兵
下士
中士
上士
二级军士长
一级军士长
一年志愿者 志愿者(每三年一拐)
上校
波兰军团 1914-1916 第一军团骑兵
列兵
上等兵
下士
中士
上士
少尉
中尉
上尉
波兰军团 1914-1916 第二军团步兵
列兵
上等兵
下士
中士
准尉
少尉
中尉
上尉
少校
上校
波兰军团 1914-1916 第二军团骑兵
列兵
上等兵
下士
中士
上士
准尉
少尉
中尉
上尉

第三帝国肩章、勋章大全

第三帝国肩章、勋章大全

第三帝国肩章、勋章大全第三帝国肩章、勋章大全臂章常规臂章(右臂)山地师军官臂章,叶子为银色,佩于右臂上方非洲军山地师臂章,佩于右臂上方陆军山地师臂章,佩于右臂上方海军山地师臂章,佩于右臂上方山地师向导臂章,佩于右臂上方步枪兵臂章,佩于右臂上方雪地步枪兵臂章,佩于右臂上方雪地步枪兵臂章,佩于右臂上方一等狙击(射杀敌人60以上)臂章,佩于右臂上方金质驾驶员臂章,佩于右臂上方银质驾驶员臂章,佩于右臂上方铜质驾驶员臂章,佩于右臂上方一等反坦克(击毁5辆)臂章,佩于右臂上方二等反坦克(击毁1辆)臂章,佩于右臂上方一等防空(击毁5架)臂章,佩于右臂上方二等防空(击毁1架)臂章,佩于右臂上方海军四等巡逻(首次出海)臂章,佩于右臂上方海军三等巡逻(两次出海)臂章,佩于右臂上方海军二等巡逻(三次出海)臂章,佩于右臂上方海军一等巡逻(四次出海)臂章,佩于右臂上方SS荣誉章(1933年1月前加入SS),佩于右臂上方SS荣誉章(加入党卫队前为退役军人或警察),佩于右臂上方常规臂章(左臂)步兵执旗手臂章,佩于左臂上方;其他单位执旗手臂章除了旗图案底色根据兵种色划分(如工兵为黑色、炮兵红色等)外,样式基本相同。

空军执旗手臂章,佩于左臂上方宪兵军官鹰徽,佩于左臂上方[陆军宪兵鹰徽,佩于左臂上方纳尔维克战役章,佩于左臂上方拉普兰战役章,佩于左臂上方乌曼战役章,佩于左臂上方克里米亚战役章,佩于左臂上方德米扬斯克战役章,佩于左臂上方华沙战役章,佩于左臂上方巴尔干战役章,佩于左臂上方洛里昂战役章,佩于左臂上方SS一级射手标志,佩于左袖标上方SS集中营看守袖口标志,佩于旗队长以上官员左袖标上方SS与警察高级官员袖口标志,佩于左袖标上方SS后勤官标志,佩于征募处、采购处、集训处官员左袖标上方SS中原国家社会主义运输队队员标志,佩于左袖标上方SS通信人员标志,佩于左袖标上方SS青年师标志,佩于左袖标上方SS运动服用标志,佩于运动服左臂上方SS骷髅队中原冲锋队队员标志,佩于左袖标上方专业技术臂章陆军专业技术臂章,佩带右臂下方或左臂的上、下方空军专业技术臂章,佩带左袖口海军专业技术臂章,佩带左臂军衔的下方武装党卫队专业技术臂章,佩带左臂的袖标上方海军部队臂章,由下士和水兵佩带于左臂上方海外部队臂章,陆军佩于左、右臂上方,SS佩于左袖标上鹰徽下德军袖标:陆军袖标颜色依据军服款式分黑色、绿野灰以及热带制服的棕色三种空军袖标颜色依据军服款式分蓝灰和绿色武装党卫队袖标,黑底银字武装带带扣德军勋章重视荣誉是德国军队的传统,历来德国政府对表现杰出的军人都授予奖章。

奥匈帝国军队的组织构成

奥匈帝国军队的组织构成

奥匈帝国军队的组织构成所谓“奥匈帝国”,实质上是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对于现代民族主义兴起的一种无奈的让步而已。

在中世纪,民族感不强的时代中,哈布斯堡皇室统治着一大堆领地,从莱茵河畔直到西乌克兰,皇室用一大串诸如“国王,亲王,大公,公爵,伯爵”等领主称号,统辖这片广袤的土地,和土地上居住着的民族各异的臣民们。

这种中世纪的统治结构,甚至在17世纪就已经不合时宜了,法,英,普等单一民族君主国的兴起,和哈布斯堡王朝的衰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拿破仑战争期间,皇室失去了一直装点门面的神圣罗马帝国皇位,不得不改称奥地利皇帝,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连奥地利帝国也要维持不下去了,随着帝国在意大利对法国和在波希米亚对普鲁士的接连两次战败,一度被压制的民族解放运动又再度汹涌澎湃起来,皇室为了拉拢自特蕾莎女皇时代就一直效忠皇室的匈牙利贵族,不得不于1867年授予匈牙利自治权,这就是所谓“奥匈二元制君主国”的由来,简称“奥匈帝国”,其正式全称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领地”,这依然是一个中世纪与近代的混合体系,所以,笔者倒是认为,所谓“二元君主国”,虽然一般而言,是指奥,匈两个地理部分而构成共主联盟的地理和行政上的意义,然而从深层次来说,更是对奥匈帝国这种中世纪政治结构和现代政治结构的混合情况的极为契合地描述。

实质上,随着萨多瓦的战败,帝国恢复在德意志区域的影响力的希望化为泡影之后,帝国开始努力向东南巴尔干方面扩展影响力,企图攫取土耳其退出东欧后的留下的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前土耳其占领地区,这就使得帝国和其几个世纪以来的亲密盟友,以斯拉夫人保护者和老大哥自诩的俄国反目成仇,不得不把自己绑到德国的战车上,来对抗强大的沙皇。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帝国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中出现了回光返照,以致到了战前,帝国居然依靠着广阔的领土(欧洲第二),庞大的人口(5200万,欧洲第三)和不弱的工业实力(特别是军事工业),显得似乎还是欧洲乃至世界列强之一。

20---30年代苏联红军的军衔制

20---30年代苏联红军的军衔制

20---30年代苏联红军的军衔制1920年代中期开始,红军采用14级指挥员职级:1,高级指挥员【集团军级、军级、师级、旅级】;2,上级指挥员【团级、副团级、营级】;3,中级指挥员【连级、副连级、排级】;4,初级指挥员【司务长级、副排级、班级、副班级】。

与这种特殊的军衔制相适应,20-30年代苏联红军在领章上钉缀铜制红色菱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符号区分职务等级:1,高级指挥员:集团军级四颗菱形,军级3颗菱形,师级2颗菱形,旅级1颗菱形;2,上级指挥员:团级3颗矩形,副团级2颗矩形,营级1颗矩形;3,中级指挥员:连级3颗正方形,副连级2颗正方形,排级1颗正方形;4,初级指挥员:司务长级4颗三角形,副排级3颗三角形,班级2颗三角形,副班级1颗三角形;红军战士无识别符号。

1936年2月23号红军节,苏联最高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与苏联人民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在红军中实行军衔制的决议》,实行了从战士到元帅的16级军衔制。

1936年没有使用肩章,因为当时图哈切夫斯基还没有倒霉,他坚持要恢复沙皇时代的带穗肩章,可是伏罗希洛夫讨厌穗子,最后折中的结果是暂时不使用肩章。

所以结果实施军衔制变成了一场简单的名称变化,因为20年代的职衔体系就已经在用领章了。

不过是将将集团军级干部改称为上将,而副班级指挥员称为下士。

其他一切照旧。

军人喜欢军衔是因为2个原因:一是让人一看就知道他的地位,便于指挥;二是随着军衔而来的薪水,特别是在职务可以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级别提升增加收入,让军衔制比原有的职务级别体系更有弹性。

------------资料来自邓涛、张黎合著的《红色奔流-苏联装甲兵建军史》·2012年6月武汉大学出版社。

纳粹德国各行业林林总总、令人目不暇接的衔级标志

纳粹德国各行业林林总总、令人目不暇接的衔级标志

纳粹德国各行业林林总总、令人目不暇接的衔级标志喜欢二战的朋友请关注,我写作题材是二战德国的人和事,介绍历史供学习批判,认清法西斯的罪恶。

更多内容请点击我的用户名,在“文章”里查看。

纳粹德国可谓是一个标准的制服国家,各行各业均有自己的专业制服及衔级标志,德国人刻板、严谨的个性在制服的设计、衔级、职业、专业的区分更是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令人眼花缭乱,可能连当时的德国人自己也会懵逼,这里就展示部分纳粹德国各行业的衔级标志,供历史爱好者研究。

外交使团和政府行政官员,政府行政部门的级别衔级,根据1938年的规定,肩章的底色为海军蓝,1939年的规定,正式制服的底色改为黑色,夏季制服的底色改为白色。

政府行政官员由4个部门组成,这些部门肩章上都有一个鹰标,肩章底色不同,酒红色代表司法,橘红色代表邮政,灰色代表其他官员,外交使团有专门的肩章,只在正式的晚礼服制服上戴。

↓政府官员的级别徽章,戴在左袖下方。

↓吞并波兰后颁发的占领区纳粹政府官员级别徽章,戴在左袖下方。

↓波兰建筑工人阵线领章。

由波兰工人和德国管理人员组成。

↓Einstazstab Reichslieter Rosenberg级别徽章,这个小组于1940年在巴黎成立,目的是研究文化艺术。

总部随后搬迁到柏林的外交办公室,在所有被占领区都很活跃。

总部人员为红色,其他人员为紫红色。

↓帝国林业管理和德意志狩猎协会,绿色代表国家林业局,灰色代表海洋林业局,黑色代表空军林业局,棕色代表私人林业局。

↓Deutsches Rotes Kreuz (DRK德国红十字会)↓铁路级别,肩章下垫红色表示干线服务,蓝色表示管理,黄色表示信号,绿色表示施工。

↓邮政局,领章表示等级,不佩戴肩章,以避免背包肩带造成的磨损。

↓帝国防空阵线↓RMBO创建于1941年,目的是控制在东欧和俄罗斯占领的领土。

领章表示衔级,没有肩章,对于RMBO东部官员,领章颜色表示不同的部门。

↓劳工动员管理局(Arbeitseinsatzverwaltung)成立于1942年,负责从被占领土招募或征召劳工。

二战第三帝国军衔军服一览

二战第三帝国军衔军服一览

二战第三帝国军衔军服一览[复制链接] (常服领章)步兵(兵种色:白)步枪兵是绿的,宪兵(兵种色:桔红)工兵(兵种色:黑)摩托化步兵(兵种色:橙)技术兵(兵种色:灰蓝)未知(兵种色:酒红)军医(兵种色:深蓝)军中牧师(兵种色:紫)炮兵·夏常服(兵种色:红)骑兵、侦察兵(兵种色:金黄)山地兵(兵种色:绿)通信兵(兵种色:柠檬黄)宣传兵(兵种色:灰)运输/补给(兵种色:浅蓝)装甲兵(兵种色:粉红)兽医(兵种色:深红)生化步兵?(兵种色:波尔多酒色红)帝国劳工团阵线(帝国劳工团)衔级识别领章团员肩章下级团员,上面的也是肩章上级团员下级生产队小队长上级生产队小队长领章上级生产队小队长,下级生产队小队长高级小队长肩章高级小队长领章下级中队长肩章上级中队长肩章高级中队长中队长领章旅队指挥集团指挥上级集团指挥劳工全国领袖指挥领章下级劳政官领章和上级劳政官领章上级劳政官领章二战德国钢盔的部分盔徽二战德国的钢盔盔徽多数分为左右两部分,很少有单独盔徽的!之所以分为两部分是为了配合其独特的钢盔样式。

以下介绍大家常见的德军盔徽和一些罕见的德军盔徽,以丰富大家对二战德军的了解陆军左右盔徽(右盔徽为德国传统三色国籍徽)陆军盔徽空军盔徽海军盔徽盔徽标准图纸党卫军标准左右盔徽SS右盔徽为早期型罕见的金属盔徽金属盔徽背面陆军盔徽和党卫军盔徽比较青年师盔徽非洲军盔徽另一版本的非洲军盔徽党卫军装甲兵盔徽党卫军装甲兵盔徽党卫军骷髅队盔徽(SS第三装甲师曾延续使用)党卫军骷髅队盔徽警察部队盔徽(警察师延续使用)罕见的空降兵盔徽战后同样在使用(一般情况下伞兵左盔徽同普通空军左盔徽)标准的空军左盔徽标准的空军左盔徽SS-VT左右盔徽(和标准的党卫军盔徽差别很大)右盔徽冲锋队的右盔徽和左盔徽帝国防空联盟盔徽(通常应该是RLB钢盔徽记在正面)各种版本的德国红十字盔徽1红十字象征着生命,红十字的含义是神圣的。

但是和纳粹符号和起来看,就是不怎么舒服。

二战苏联军衔介绍

二战苏联军衔介绍

二战苏联军衔介绍一、1917年至1935年1917年对于俄罗斯国家和人民而言,是急剧动荡、极富挑战、大喜大悲的一年。

其间发生的“十月革命”是这一系列人间活剧的高潮。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掌权,并开始发布一些列的“以人民名义”的律条。

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于1917年12月29日颁布的《关于全体军人权利平等》法令,即是其间的一件。

根据此法令,……军衔制是剥削阶级军队的产物,因而必须予以废除……工农赤卫队(和以后的工农红军)的指挥员和战士按职务区分上下级关系……从1918年元旦起,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和下属的军事委员会命令在苏维埃红军中建立有别于军衔制的“职务等级”,按上下级关系区分为指挥员和红军战士,指挥员中又划分高级、中级、初级等,共4等12级。

具体如下:1)高级指挥员:军团长、军长、师长、旅长;2)中级指挥员:团长、营长、连长、排长;3)初级指挥员:司务长、副排长、班长;4)红军战士:红军战士。

1918年7月,红军指战员开始佩戴第一代“军人识别标志”,包括由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制定的在苏俄境内(不含原沙俄国内的其他苏维埃国家)统一制式的“红星”帽徽、兵种领章等。

这时的兵种领章十分简陋,实际上只是佩戴在军便服和军大衣领口的平行四边形呢料,按兵种区分为:步兵红色、骑兵(战车兵)蓝色、炮兵(战车炮兵)黑色、军需行政人员绿色、军医(军事卫生、兽医)人员粉色……(说明:这套军人识别标志中仅帽徽正式使用,领章少量佩戴)1919年1月16日,经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批准,首次为红军指战员制定了“职务等级识别符号”——职务等级袖章,同时在军大衣上启用菱形领章。

该袖章由绣黄色“镰刀和锤子”的红色五角星和红色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符号组成,佩戴在军便服和军大衣的左袖头。

“镰刀和锤子”红五星是苏维埃红军的主要标志,红三角是初级指挥员的识别标志,红方块是中级指挥员的识别标志,红菱形是高级指挥员的识别标志,依次如下:1)军团长:“镰刀和锤子”红五星和4颗红菱形;2)军长:“镰刀和锤子”红五星和3颗红菱形;3)师长:“镰刀和锤子”红五星和2颗红菱形;4)旅长:“镰刀和锤子”红五星和1颗红菱形;5)团长:“镰刀和锤子”红五星和4颗红方块;6)营长:“镰刀和锤子”红五星和3颗红方块;7)连长:“镰刀和锤子”红五星和2颗红方块;8)排长:“镰刀和锤子”红五星和1颗红方块;9)司务长:“镰刀和锤子”红五星和3颗红三角;10)副排长:“镰刀和锤子”红五星和2颗红三角;11)班长:“镰刀和锤子”红五星和1颗红三角;12)红军战士:“镰刀和锤子”红五星因为职务等级开始用符号标示,为明细职级,还制定了一个职务等级划分表:1)军团长级:苏俄军事人民委员会委员、副委员;方面军司令员、政治委员;2)军长级:军长、军政治委员;军区司令员、军区政治委员;方面军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3)师长级:师长、师政治委员;军分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副军长、军副政治委员;方面军参谋长、后勤部主任;4)旅长级:旅长、旅政治委员;小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副师长、师副政治委员;军参谋长、后勤部主任;5)团长级:团长、团政委;副旅长、旅副政治委员;师参谋长、后勤部主任;6)营长级:营长、营政治教导员;副团长、团副政治委员;旅参谋长、后勤部主任;7)连长级:连长、连政治指导员;副营长、营副政治教导员;团参谋长、后勤部主任;8)排长级:排长、副连长、连副政治指导员;营参谋长。

奥匈帝国军衔领章体系

奥匈帝国军衔领章体系

奥匈帝国军衔领章体系奥匈帝国军衔领章体系本帖被三叉戟执⾏提前操作(2011-01-29)奥匈帝国是⼀个悲情的帝国,她经历了欧洲历史上最辉煌了时代-拿破仑时代和⼀战,但奥匈帝国从来不是时代的主导。

奥匈帝国的命运也是坎坷的,她的⾝边也是强国林⽴,从拿破仑的第⼀帝国,再到弗⾥德⾥希⼤帝的德意志帝国。

⽽在那个时代,奥匈帝国永远只能⽣活在其他强国的阴影下,被⼈们所淡忘。

本⽂将从图⽂来介绍⼀战时期奥匈帝国军衔体系,如有⽋缺之处请各位见谅(因为有关兵种⾊的资料没有完全找全,所以在本⽂中暂时不介绍)。

奥匈帝国步兵,猎兵,炮兵佩戴的军衔标识基本⼀致。

军衔标识由军服竖领军衔星和⾐领外侧的饰边领章组成。

在战争爆发后,军官的军衔星⼀般为银制或⾦制,⽽⽩⾊其他材质的军衔星并不是官⽅的版本,只是⼀些特殊情况。

某些军官在⾐领上只佩戴玫瑰花饰⽽不是军衔星。

随着战争的进⾏,因为原料的短缺,导致了领章上军衔星的材质变成了普通⾦属或者布制的。

⽽以前的由⾦属线缝制的饰边也改由黄⾊或者⽩⾊的丝线缝制了。

相似的是,⾐领领章在战争后期逐渐被⼀种表明军衔的狭长竖直条取代了。

将官级:银⾊军衔星和3.3厘⽶宽的⾦⾊饰边组成的领章佩戴在⾐领上。

将军的⾐领⼀般长11.2厘⽶,⾼4厘⽶。

将级和校级⾐领的区别在于校级的饰边后部长于将级2.6厘⽶。

在双排扣的军服上,在袖⼝有⼀条5.3⾥⾯宽的⾦⾊饰边。

总参谋部将官级:总参谋部将官级领章基本样式和将官领章相同,唯⼀不同之处领章顶部多出⼀块5厘⽶长,2.6厘⽶宽⿊边。

这是总参谋部少将领章,请注意饰边上部的⿊⾊部分校官级:领章主体由3.3厘⽶宽的饰边和军衔星组成,⽽根据饰边颜⾊的不同使⽤相对颜⾊的军衔星作为搭配。

校官级⾐领⼀般8.6厘⽶长4⾥⾯宽。

尉官级:领章⽆饰边,直接佩戴不同等级的⾦⾊军衔星。

其中准尉佩戴的领章有窄饰边,饰边组成“L”形。

⼠官长级:与准尉佩戴的窄饰边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军衔星的不同。

⼠官级:领章⽆饰边,直接佩戴⽩⾊军衔星⼠兵:领章⽆任何饰边和军衔星奥匈帝国军队军衔星有两种佩戴⽅式,⼀种是可拆卸的领章(领章式),还有⼀种是直接把饰边绣在⾐领上(⾐领式),相应的军衔星也佩戴在⾐领上。

冷战时期东欧八国的军衔制度与国防体系

冷战时期东欧八国的军衔制度与国防体系

冷战时期东欧八国的军衔制度与国防体系第一篇:冷战时期东欧八国的军衔制度与国防体系冷战时期东欧八国的军衔制度与国防体系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在被第二次世界大战耕犁过的千疮百孔的欧洲中部及巴尔干地区的废墟上,相继出现了8个新兴政权国家:南斯拉夫、罗马利亚、阿尔巴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

这8个国家连同前苏联被称作“东欧国家”,它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而非纯粹的地域概念。

二战中,这些国家遭到了德意法西斯的吞并、侵略、占领和奴役(民主德国除外),都是在苏联红军的“乌拉”声中(或强大军援下)获得解放的,都建立了共产党(或称工人党、劳动党等)领导(或执政)的政府。

战后,它们或废除帝制,或驱赶资产阶级政客,或实行土地改革,经过民族民主革命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形成了由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东方集团)。

尽管由于政治风云的演变,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在冷战时期先后脱离了由苏联“老大哥”一手控制的东方集团,但在政治地理上人们仍把它们计入东欧范畴。

东欧8国的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军事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欧洲历史上战事最多、灾难最重的地区,尤其巴尔干更被誉为“欧洲的火药桶”(20世纪最后一战--科索沃战争,也爆发在巴尔干)。

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更“选择”了东欧……时光如梭,今天这8个“东欧国家”在冷战时期的历史已经走进了历史教科书。

本文现将那个时期这8个国家的军衔制度(因陆军是这8国的主要武装力量,为节省篇幅,只列出陆军军衔标志)展现在读者面前……一、阿尔巴尼亚(Albania)1939年4月7日,意大利法西斯军队入侵阿尔巴尼亚。

1941年12月,在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城市战斗小组--阿尔巴尼亚人民军的前身。

1942年8月,阿人民武装开始接受苏联的军事援助。

1943年7月10日,民族解放军总司令部成立。

1944年5月24日至28日,第一次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代表大会召开。

二战德军军衔介绍

二战德军军衔介绍

二战德军军衔介绍一、1933年——1945年间德国军衔的沿革1933年的德国帝国国防军(当时德军的正式名称)军衔按军种区分为陆军、海军二类,按等级划分为:元帅、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士官(上士、中士、一级下士、二级下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列兵),共6等20级,各军种基本相同,元帅分别称为陆军元帅、海军元帅,海军海勤士兵冠以“水兵”。

由于这时德国的“一战战败国”身份未变,还受到《凡尔赛和约》和法、英、美等“一战战胜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各种制约,其军官军衔也“深受其害”:1、陆军元帅、海军元帅设而未授,任现职的仅有一战时晋升陆军元帅军衔的总统兴登堡,从1918年至1935年期间未晋升、授予过一位元帅;2、虽然设有大将军衔,但除“帝国国防部部长兼帝国国防军总司令”外,其他人莫能染指这个军衔;3、各级军官的晋升期限显著增长,大名鼎鼎的隆美尔、古德里安都曾扛着上尉肩章,一戴就是10余年……1934年兴登堡总统病势沉重,国会决定由希特勒代行总统职权。

希特勒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抢班夺权”,同时开始实施他野心勃勃的扩军计划,与此同时对武装力量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军衔制度)也开始进行“NZ化的、为期十一年”的改革:1934年,7月20日,希特勒宣布:鉴于党卫队在1934年6月30日事件中作出的巨大功绩,我将其升格为NZ党内的一个独立组织……我批准党卫队建立武装部队;9月间,成立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组建“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等团级部队;10月,整合党卫队衔级为:领袖——党卫队帝国领袖;高级长官——党卫队总指挥、党卫队地区总队长;上级长官——旅队长、区队长、旗队长;中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初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高级士官——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党卫队一级小队长、党卫队二级小队长;初级士官——党卫队三级小队长、党卫队三级小队副;正式队员——党卫队组长、党卫队突击队队员、党卫队队员;预备队员——党卫队候补队员、党卫队学员,共8等21级。

深度世界各国军衔制度,看完此文秒懂

深度世界各国军衔制度,看完此文秒懂

深度世界各国军衔制度,看完此文秒懂没有“大红大紫”“衣冠禽兽”,现代军装怎么体现等级?配饰是制服很重要的一部分,用以标明等级,彰显身份地位,在唐宋,官服主要通过颜色来区分等级,三品及以上紫色,四品五品红色,“大红大紫”的成语正是起源于此,但唐宋也有金鱼袋等配饰。

明清官服胸前有一大块显眼的图案,称为补子,官服也称为补服,明清两朝设计补子可谓非常粗暴,文飞禽、武走兽,官员们被百姓戏称为“衣冠禽兽”。

现在军装配饰设计方面虽然也用动植物元素,但要艺术化抽象,避免“衣冠禽兽”。

国画中大红大紫的“衣冠禽兽”们现代军装已经不可能拿出像补子一样大块地方来设计配饰,大多是小巧简洁,但配饰种类更加繁多,有帽徽、肩章、袖标、勋略、徽章、肩带、领章等等,本期主要谈谈军衔,用以标明军人等级的配饰,一般是和肩章结合在一起的,海军常服多为袖标,有的国家全佩戴在帽徽、臂章或胸前。

军衔设计常有三大法,形成三大流派,体现三大风格,小小军衔门道可不少。

现代国家如此大红大紫的不多了全球各国军衔在母语中叫法各不同,但基本都可以对应到同一体系,在汉语中就是尉、校、将三大级,各分少、中、上三等,将级最低等还有一个”准“,共10级,有的国家在“上”之上还有“大”,如大尉、大校,这两等在国际对等时往往被归入“上”里面的资深款。

军衔的等级是非常规则的,设计军衔最简单的方案就是和军衔的组织形式一样,用3个图形表示级,即尉、校、将,再用3个图形表示等,即少、中、上,两组图形一组合就成了,简便易行。

但实际上没有这样设计的,首先每个军衔都是两个图形,不易辨识,其次是无法突出上级,等级不够明显。

将军的军衔除了功能性的图案外,还会加一些装饰,以凸显将军的身份,区分功能图案还是装饰图案的方法要看在其他不适合添加装饰图案时军衔的样式,比如作战服军衔、或帽徽军衔。

本期主要谈功能性军衔设计。

为了提高辨识度,设计上通常借用“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路,把等的提高视为量变,把级的飞跃视为质变,用固定图形元素的数量表示少、中、上3等,再附加另一组3个图形分别表示尉、校、将3级。

第三帝国肩章、勋章大全

第三帝国肩章、勋章大全

第三帝国肩章、勋章大全第三帝国肩章、勋章大全臂章常规臂章(右臂)山地师军官臂章,叶子为银色,佩于右臂上方非洲军山地师臂章,佩于右臂上方陆军山地师臂章,佩于右臂上方海军山地师臂章,佩于右臂上方山地师向导臂章,佩于右臂上方步枪兵臂章,佩于右臂上方雪地步枪兵臂章,佩于右臂上方雪地步枪兵臂章,佩于右臂上方一等狙击(射杀敌人60以上)臂章,佩于右臂上方金质驾驶员臂章,佩于右臂上方银质驾驶员臂章,佩于右臂上方铜质驾驶员臂章,佩于右臂上方一等反坦克(击毁5辆)臂章,佩于右臂上方二等反坦克(击毁1辆)臂章,佩于右臂上方一等防空(击毁5架)臂章,佩于右臂上方二等防空(击毁1架)臂章,佩于右臂上方海军四等巡逻(首次出海)臂章,佩于右臂上方海军三等巡逻(两次出海)臂章,佩于右臂上方海军二等巡逻(三次出海)臂章,佩于右臂上方海军一等巡逻(四次出海)臂章,佩于右臂上方SS荣誉章(1933年1月前加入SS),佩于右臂上方SS荣誉章(加入党卫队前为退役军人或警察),佩于右臂上方常规臂章(左臂)步兵执旗手臂章,佩于左臂上方;其他单位执旗手臂章除了旗图案底色根据兵种色划分(如工兵为黑色、炮兵红色等)外,样式基本相同。

空军执旗手臂章,佩于左臂上方宪兵军官鹰徽,佩于左臂上方[陆军宪兵鹰徽,佩于左臂上方纳尔维克战役章,佩于左臂上方拉普兰战役章,佩于左臂上方乌曼战役章,佩于左臂上方克里米亚战役章,佩于左臂上方德米扬斯克战役章,佩于左臂上方华沙战役章,佩于左臂上方巴尔干战役章,佩于左臂上方洛里昂战役章,佩于左臂上方SS一级射手标志,佩于左袖标上方SS集中营看守袖口标志,佩于旗队长以上官员左袖标上方SS与警察高级官员袖口标志,佩于左袖标上方SS后勤官标志,佩于征募处、采购处、集训处官员左袖标上方SS中原国家社会主义运输队队员标志,佩于左袖标上方SS通信人员标志,佩于左袖标上方SS青年师标志,佩于左袖标上方SS运动服用标志,佩于运动服左臂上方SS骷髅队中原冲锋队队员标志,佩于左袖标上方专业技术臂章陆军专业技术臂章,佩带右臂下方或左臂的上、下方空军专业技术臂章,佩带左袖口海军专业技术臂章,佩带左臂军衔的下方武装党卫队专业技术臂章,佩带左臂的袖标上方海军部队臂章,由下士和水兵佩带于左臂上方海外部队臂章,陆军佩于左、右臂上方,SS佩于左袖标上鹰徽下德军袖标:陆军袖标颜色依据军服款式分黑色、绿野灰以及热带制服的棕色三种空军袖标颜色依据军服款式分蓝灰和绿色武装党卫队袖标,黑底银字武装带带扣德军勋章重视荣誉是德国军队的传统,历来德国政府对表现杰出的军人都授予奖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匈帝国军衔领章体系
本帖被三叉戟执行提前操作(2011-01-29)
奥匈帝国是一个悲情的帝国,她经历了欧洲历史上最辉煌了时代-拿破仑时代和一战,但奥匈帝国从来不是时代的主导。

奥匈帝国的命运也是坎坷的,她的身边也是强国林立,从拿破仑的第一帝国,再到弗里德里希大帝的德意志帝国。

而在那个时代,奥匈帝国永远只能生活在其他强国的阴影下,被人们所淡忘。

本文将从图文来介绍一战时期奥匈帝国军衔体系,如有欠缺之处请各位见谅(因为有关兵种色的资料没有完全找全,所以在本文中暂时不介绍)。

奥匈帝国步兵,猎兵,炮兵佩戴的军衔标识基本一致。

军衔标识由军服竖领军衔星和衣领外侧的饰边领章组成。

在战争爆发后,军官的军衔星一般为银制或金制,而白色其他材质的军衔星并不是官方的版本,只是一些特殊情况。

某些军官在衣领上只佩戴玫瑰花饰而不是军衔星。

随着战争的进行,因为原料的短缺,导致了领章上军衔星的材质变成了普通金属或者布制的。

而以前的由金属线缝制的饰边也改由黄色或者白色的丝线缝制了。

相似的是,衣领领章在战争后期逐渐被一种表明军衔的狭长竖直条取代了。

将官级:银色军衔星和3.3厘米宽的金色饰边组成的领章佩戴在衣领上。

将军的衣领一般长11.2厘米,高4厘米。

将级和校级衣领的区别在于校级的饰边后部长于将级2.6厘米。

在双排扣的军服上,在袖口有一条5.3里面宽的金色饰边。

总参谋部将官级:总参谋部将官级领章基本样式和将官领章相同,唯一不同之处领章顶部多出一块5厘米长,2.6厘米宽黑边。

这是总参谋部少将领章,请注意饰边上部的黑色部分
校官级:领章主体由3.3厘米宽的饰边和军衔星组成,而根据饰边颜色的不同使用相对颜色的军衔星作为搭配。

校官级衣领一般8.6厘米长4里面宽。

尉官级:领章无饰边,直接佩戴不同等级的金色军衔星。

其中准尉佩戴的领章有窄饰边,饰边组成“L”形。

士官长级:与准尉佩戴的窄饰边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军衔星的不同。

士官级:领章无饰边,直接佩戴白色军衔星
士兵:领章无任何饰边和军衔星
奥匈帝国军队军衔星有两种佩戴方式,一种是可拆卸的领章(领章式),还有一种是直接把饰边绣在衣领上(衣领式),相应的军衔星也佩戴在衣领上。

Erzherzog Joseph上将,他的领章和衣领分开的,为领章式
Karl Tersztyánszky von Nádas步兵上将,他的领章和衣领是一体的,饰边延伸到了衣领后部,为衣领式
以下是奥匈帝国领章军衔图案和佩戴的示意图
六芒军衔星有金色,银色,白色三种规格,饰边有金色和银色两种规格,而且有宽饰边和窄饰边之分。

元帅(领章底色为红色,上面绣有金色条纹饰边和三片月桂叶)
上将(领章底色为红色,上面绣有金色花边饰边,三枚银色六芒军衔星被月桂叶花环所包围)
步兵上将(领章底色为红色,上面绣有金色花边饰边,三枚银色六芒军衔星)
中将(领章底色为红色,上面绣有金色花边饰边,两枚银色六芒军衔星)
少将(领章底色为红色,上面绣有金色花边饰边,一枚银色六芒军衔星)
上校(领章底色为淡绿色,上面绣有银色花边饰边,三枚金色六芒军衔星)
中校(领章底色为红色,上面绣有亮金色花边饰边,两枚银色六芒军衔星)
少校(领章底色为淡绿色,上面绣有银色花边饰边,一枚金色六芒军衔星)
上尉(领章底色为蓝色,无饰边,三枚金色六芒军衔星)
中尉(领章底色为红色,无饰边,两枚金色六芒军衔星)
少尉(领章底色为绿色,无饰边,一枚金色六芒军衔星)
一级准尉(领章底色为红色,一条L形金色饰边,一枚银色六芒军衔星)
二级准尉(领章底色为红色,两条L形银色饰边,一枚金色六芒军衔星)
参谋军士长(领章底色为绿色,两条L形银色饰边,三枚白色六芒军衔星)
军士长(领章底色为红色,一条L形银色饰边,三枚白色六芒军衔星)
中士(领章底色为黑色,无饰边,三枚白色六芒军衔星)
下士(领章底色为绿色,无饰边,两枚白色六芒军衔星)
代理下士(领章底色为黑色,无饰边,一枚白色六芒军衔星)
列兵(领章底色为橘色,无饰边,无军衔星)
山地部队领章
奥匈帝国山地部队领章底色为绿色,绣有宽饰边,在领章后部绣有雪绒花图案,六芒军衔星佩戴规格和其他部队基本相同(金色饰边配银色军衔星,银色饰边配金色军衔星)
列兵(领章底色为绿色,绣有雪绒花)
代理下士(领章底色为绿色,一枚白色六芒军衔星,绣有雪绒花)
下士(领章底色为绿色,两枚白色六芒军衔星,绣有雪绒花)
中士(领章底色为绿色,三枚白色六芒军衔星,绣有雪绒花)
军士长(领章底色为绿色,一条金色窄饰边,三枚白色六芒军衔星,绣有雪绒花)
候补军士长(领章底色为绿色,一条金色窄饰边,三枚白色六芒军衔星,绣有雪绒花)
参谋军士长(1913-1914)(领章底色为绿色,两条金色窄饰边,三枚白色六芒军衔星,绣有雪绒花)
参谋军士长(1914后)(领章底色为绿色,两条银色窄饰边,三枚白色六芒军衔星,绣有雪绒花)
二级准尉(领章底色为绿色,两条银色窄饰边,三枚白色六芒军衔星,绣有雪绒花)
一级准尉(1918前)(领章底色为绿色,一条金色色窄饰边,一枚银色六芒军衔星,绣有雪绒花)
一级准尉(1918后)(领章底色为绿色,一条金色色窄饰边,一枚银色六芒军衔星,绣有雪绒花)
少尉(领章底色为绿色,无饰边,一枚金色六芒军衔星,绣有雪绒花)
中尉(领章底色为绿色,无饰边,两枚金色六芒军衔星,绣有雪绒花)
上尉(领章底色为绿色,无饰边,三枚金色六芒军衔星,绣有雪绒花)
少校(领章底色为绿色,银色饰边,一枚金色六芒军衔星,绣有雪绒花)
中校(领章底色为绿色,银色饰边,两枚金色六芒军衔星,绣有雪绒花)
上校(领章底色为绿色,银色饰边,三枚金色六芒军衔星,绣有雪绒花)
一年志愿兵领章
1866年以来,随着预备役军官的短缺,奥匈帝国使用了一年志愿兵的方案,一来作为候补军官的补充,二来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战事做准备。

一年志愿兵计划鼓励年轻人进入军校学习,毕业后进入军事训练学校参加训练,并被任命为无正式军衔等级的候补军官。

军事训练学校是一年志愿兵的主要来源,学员通过了统一的考试后就可进入。

学员毕业后根据结业考试排名来决定将来的归属部队。

列兵(底色为蓝色,一条L形金色窄饰边)
代理下士(底色为蓝色,一条L形金色窄饰边,一枚白色六芒军衔星)
下士(底色为蓝色,一条L形金色窄饰边,两枚白色六芒军衔星)
下士领章,领章和衣领是一体的。

中士(底色为蓝色,一条L形金色窄饰边,三枚白色六芒军衔星)
军士长(底色为蓝色,一条L形金色宽饰边,三枚白色六芒军衔星)
候补军官(底色为绿色,一条L形金色窄饰边,一枚银色六芒军衔星)
参谋军士长(底色为红色,一条L形金色窄饰边,三枚白色六芒军衔星,一枚圆形(参谋的特征))
候补军士长(底色为蓝色,一条L形金色宽饰边,三枚白色六芒军衔星)
军事学院学员军衔
进步(底色为红色,一条金色饰边)
优异(底色为红色,两条金色饰边)
突出(底色为红色,两条金色饰边和两枚圆形)
以下从一些照片和图画中观察这些领章佩戴样式
Erzherzog Friedrich元帅身穿元帅礼服
Erzherzog Friedrich元帅,可以看到两级的铁十字勋章和左侧的金羊毛勋章
Franz Graf Conrad von Hezendorf元帅,他的元帅领章和衣领不是一体的。

Tsar Ferdinand 元帅
Franz Josef I
少将
上将(黑色表明这是总参谋部上将)
步兵上将
炮兵上尉军服军帽
奥匈帝国领章示意图
本文军衔等级翻译来源于The AH forces in WW1一书
Private:列兵
lance corporal:代理下士
corporal:下士
sergeant:中士
sergeant major:军士长
one year volunteer:一年志愿兵
one year cadet sergeant major:服役一年的候补军士长staff sergeant major:参谋军士
warrant officer 2:二级准尉
warrant officer 1:一级准尉
2 nd lieutenant:少尉
Lieutenant:中尉
Captain:上尉
Major:上校
lieutenant colonel:中校
colonel:上校
colonel general staff:总参谋部上校major-general:少将
Lieutenant- general:中将
Infantry- general:步兵上将Colonel- general:上将
Field-marshal:元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