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困境及原因
略论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三 、政府政策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部相交界的地区 。秦汉时期中国的城市主要集中 在北方中原地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处 于战乱状态 ,城市遭到严重破坏 ,再加上北方开发已 久 ,生态环境遭到极大损坏 ,经济长期陷于困境 。南 方由于相对安定 ,伴随着大量人口南迁和农业经济 的开发 ,使南北方经济地位逐渐发生转化 。唐宋时 期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开发强度远高于北方和内陆地 区 ,都城由唐代长安移到北宋开封再到南宋杭州也 说明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趋势 。南方城市发展规 模和速度反超北方 ,长江中下游沿海地区成为我国 当时城市主要发展地区 。新增加的城市也绝大数在 长江以南 ,“其中位于长江东南部的占 1 /2,长江西 南部占 1 /3”。[ 1 ]明清由于实行边疆移民 、屯田政策 , 边疆地区经济得到一定开发 ,城市地域分布有所扩 展 。与此同时 ,南方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速度远远快 于北方地区 ,特别是内河和海上贸易的发展 ,东南沿 海沿江地区城市发展迅猛 。以沿海江苏原辖松江府 与内地山西省原辖代州两地加以比较可知 ,“从嘉 庆 22年到光绪 10年 ,松江府新兴市镇 43个 ,而从 乾隆 50年到光绪 8 年 ,代州仅增加市镇一个 。”[ 2 ] 由于东部沿海沿江地区市镇增长速度远高于内地 , 城市分布呈现偏重于东南 ,由东自西 ,由南向北递减 态势 。近代以来各区域城市的发展正是建于这一基 础之上的 ,且随着早期工业化的到来 ,城市工业化的 不断演进这种区域间城市发展不平衡现象日趋严 重。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困境与破解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困境与破解近代以来,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也面临着一系列发展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困境及其破解之道。
一、发展困境1.环境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空气和水污染。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对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据统计,中国工业生产占全国能源消耗的70%,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28%左右。
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
2.资源短缺中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资源短缺一直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一个瓶颈。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国对各种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导致资源供给日益紧张。
据统计,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和钢铁生产国,但煤炭等能源资源的需求仍在不断增长,导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3.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加工和基础工业领域,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滞后,导致整个产业结构失衡。
这不仅影响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还限制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人才短缺近年来,中国工业化发展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
虽然中国已经在高等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工程技术、管理等领域的人才短缺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人才缺乏不仅会影响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还会影响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地位。
二、破解之道1.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中国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加强对企业的环保监管,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排放。
政府还应加大环保投入,支持环保产业发展,推动绿色工业化进程。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化的城市社会。
这个转变不仅涉及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改变,还涉及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挑战。
首先,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当时,中国的城市主要是传统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如北京、上海和广州。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的动荡,城市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在这个时期,城市规划几乎没有得到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相对滞后。
然而,随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城市发展开始加速。
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城市规划师开始引入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和技术,以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城市发展和改善城市规划。
例如,中国政府实施了城市化政策,鼓励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和居住。
这导致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和人口迁移,城市规模迅速增长。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城市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城市规划师们需要解决城市土地有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改革。
例如,中国推出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国还开始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改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规划师们开始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城市公园的建设。
例如,北京的故宫和上海的外滩都得到了保护和改造,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
然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改革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发展过于迅速,导致了城市规划的滞后和不完善。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师们需要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近代中国出现的城市问题
近代中国出现的城市问题从近代起,中国城市问题逐渐成为一道难题。
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城市内部的发展和规划,更是该问题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1. 城市的产生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
农民人口增长,部分地方出现了农业过剩和农业失业的问题。
这时,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发展,城市也逐渐出现。
城市的发展与经贸发展、社会阶级分化、文化艺术发展等因素相互作用,城市的特征逐渐明晰。
2. 城市问题的产生城市问题在城市产生之初即显露出来,如高屋建瓴难以庇护百姓,自来水管网未能普及等。
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问题更加凸显出来。
(1) 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在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问题也愈加明显。
人口密集的市区,卫生条件和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市民的健康和生活品质。
不适宜的公共设施,例如医院和学校等,难以满足市民的基本需求。
(2) 没有适当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严重金融危机和房地产泡沫的爆发,会造成房价暴涨和城市规划的混乱。
许多城市管理部门随意打造房地产项目,而缺乏长久远景规划和城市综合性发展。
(3) 缺陷的落后管理体制在近代中国城市内部与城市与上层管理中,尚缺乏完整的管理体制和生产性与生活性的平衡,社会治安问题。
除此之外,由于雇佣劳动市场等因素的限制,中国城市中许多不受保护的城市居民找不到稳定的工作,生活条件恶劣。
3. 中国城市问题的解决中国城市问题必须得到长期和切实的解决。
从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筑设计和政府管理等多个方面着手,将是解决近代中国城市问题的重要途径。
(1) 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在大力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设施的支出是一种长期投资,是可以促进城市规划发展并加快城市经济的增长,使政府能够解决城市问题。
就此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鼓励和财政支持,作为长期资产和低利贷款,能够帮助地方政府投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2) 调整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政府需要施行哪些规划和构思,应该先研究与合作共同发展的方法,以加快开展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平衡发展。
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
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近代中国是一个饱经战乱的时代,从鸦片战争开始,接连发生了太平天国、八国联军以及抗日战争等一系列战争。
这些战争不仅给中国的国家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也直接导致了许多城市的衰落和沉寂。
本文旨在探讨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战争对近代中国城市的影响战争不仅是人类历史中最残酷、破坏力最大的社会现象,也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近代中国,战争对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破坏:战争导致了城市经济基础设施的破坏,如工厂、商店和交通基础设施等。
这些破坏使得城市的经济活力受到严重冲击,导致商业凋敝、失业增加以及贫困问题的恶化。
2. 人口损失: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流离失所,许多人逃离战乱的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减少。
此外,战争还导致了人口素质的下降,因为很多优秀的人才在战争中献出了生命。
3. 文化荡涤:战争也对城市的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历史建筑、博物馆以及图书馆等,这些都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遗产的破坏对于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文化认同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4. 城市发展停滞:由于战争的频繁发生,一些曾经繁荣的城市遭到摧毁后往往很难恢复其往日的辉煌。
战乱导致了城市建设停滞不前,重建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而就算进行了重建,也往往只能追赶,难以超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二、城市衰落的原因分析城市的衰落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然而,战争作为最主要的原因,对于城市衰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 战乱导致经济困境:战争破坏了城市的经济基础设施,导致生产能力下降、商业凋敝,城市经济陷入困境。
这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失业率上升,进而导致了城市消费能力的削弱。
2. 人才流失:战争不仅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也导致了一些优秀的人才流失。
在战争中,很多有才华的人士不得不离开家园,迁徙到其他地方过上流离失所的生活。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论文报告: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回顾一、引言随着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城市成为了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城市化进程同样也经历了许多变迁和转型,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经验。
本文将围绕近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和回顾性总结来探讨中国城市发展的演变和规律。
二、城市化进程与经济转型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体现了中国经济转型与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从19世纪末期的开埠以来,满清政府逐渐为了促进对外贸易、融入国际市场而陆续开放多个港口。
以此为契机,中国传统经济开始向现代经济转型,城市化进程逐步得以展开。
1.1 传统城市的衰落中国传统城市的衰落源于其繁华与凋亡的原因。
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和人民贫困的生活状态,促使着个体商贩和手工业者逐渐走向衰落。
传统城市商贾阶层的财富逐渐流向西方列强在中国控制的港口城市。
1.2 引进外国经济模式与城市创新西方列强的来临,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现代的经济管理方式。
如1898年湖南张謇创建了江南制造局,成功引进了洋务运动和西方工业,并嫁接在传统社会背景之上,为中国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
此时,中国城市发展经历了一次创新性的工业革命。
1.3 城市贫困问题的产生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新帝国主义时代,外国势力在中国开展侵华政策,中国城市正逐渐陷入分裂和贫困的困境中。
同时,政府财政压力增大,传统的土地税和盐税也无法维持现代城市规模的财政支出,城市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三、近代城市发展中的政府角色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政府在推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城市的变迁和转型,离不开政府投入和协调。
2.1 政府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国政府为了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和满足城市人口的居住需求,制定了许多城市规划和建设计划,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例如,上海进城规划,定于1927年至1930年;香港英国殖民政府落实知事梁士诒中学区拨地计划,打通新披香隧道,开辟新地盘,提高了香港的城市化水平。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困境与破解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困境与破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化进程也成为中国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
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产业升级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破解工业化发展的困境。
本文将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探讨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困境与破解。
一、资源利用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中国面临着资源短缺的挑战。
特别是能源资源的短缺一直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资源短缺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一方面,中国加大了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力度,加强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
中国还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逐渐解决了资源短缺问题,实现了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保护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为了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法律和法规,强化了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
中国还大力推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逐渐改善了环境质量,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工业化发展的关键。
中国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积极推动自主创新。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投入。
中国还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了产学研用的合作,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逐渐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科技创新与工业化发展的协调发展。
四、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一直致力于推动产业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中国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升级。
近十年来关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关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综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内容提要】本文就近十年来中国学术界关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对“衰落城市”的概念、整体宏观态势、区域研究、个案研究等进行了展示,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和今后研究中应注意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摘要题】研究综述【关键词】近代/中国/城市/衰落【正文】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客观运动过程,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定性,是客观存在。
发展与衰落是事物存在、运动趋势的两种背向运动。
城市“是直接从生产中得来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一个社会文明载体。
因此,它与其他客观存在物一样,有其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性。
同时,它与其他事物一样,也必然有一个产生、发展和衰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的衰落从本质上讲代表着一个城市发展周期的结束。
综观近代中国城市的研究现状,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中国大陆出版的有关近代城市研究的专著和资料集达500余部,相关文章上千篇(注: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307页。
)。
这些研究成果涉及近代单体城市研究、近代区域城市研究、近代城市整体研究、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层面的研究,还包括近代中国城市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突破性进展等诸多领域(注:何一民:《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第330、331、336、338、307页。
)。
随着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关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的研究也已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已先后取得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研究成果,某些研究已具有突破性进展。
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与展望
【正文】一、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作为一种学术潮流的兴起是以1986年国家“七五”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四个近代新兴城市的研究开展为起点。
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十余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探讨有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近代城市史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城市史研究作为一门新学科首先于上个世纪末本世纪之初在欧美兴起。
西方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也开始得比较早,20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有关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论著,6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已经形成若干理论模式和出版了大量的研究论著,但由于中西文化长期的阻隔,这些研究成果在80年代中国近代城市史学研究兴起时翻译成中文的极少,因而中国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是在缺乏理论和方法借鉴的情况下起步的。
为此中国学者对城市史研究在理论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十余年来,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近代城市史理论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如关于近代城市史研究的目的、意义,近代城市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城市化与近代化,近代化与半殖民地化,城市的体系、布局、城市的功能、结构、城乡关系、城市发展的动力等理论问题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不少学者还十分重视提出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模式,初步形成“结构”——“功能学派”、“综合分析学派”、“社会学派”以及“新城市史学派”等不同的学派。
理论研究的多样化,一方面反映了学者们思维十分活跃,另一方面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城市史研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深入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重视度不断提高,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学术专著和论文大量发表。
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重视度不断提高,首先表现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对这一课题的重视,从“七五”规划到“九五”规划,都将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项目,对相关的选题优先考虑,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和年度课题及青年基金课题的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研究项目达十余个;此外国家教委和各省的社科基金课题都列入了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课题。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近现代城市化是指我国在近代以来,逐步实现了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以下是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的特征及原因。
特征:首先,人口快速流入城市。
近现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进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在城市里,人口迅速增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密度增加。
其次,城市功能多元化。
近现代城市化使得城市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商业和政治中心,也涵盖了工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
城市内涌现出许多大型工厂、学校、医院、文化中心等。
再次,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近现代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量的投资和建设,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使得城市的运行更加高效便利。
最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加大。
近现代城市化迅速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滞后导致了城乡差距的加大,农村人口的贫困、低收入等问题日益凸显。
原因:首先,农业机械化的推进。
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农业机械化的进展,大规模农业机械的应用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使得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其次,工业化的加速推动。
近现代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大量的工厂和企业在城市建设,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寻求工作和发展机会。
再次,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集中。
城市拥有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农村居民为了子女教育和健康条件,也纷纷迁往城市。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涌现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机会也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城,寻找更好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总结起来,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的特征是人口快速流入城市、城市功能多元化、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城乡差距加大。
其主要原因包括农业机械化、工业化的推进,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集中以及新兴产业和商业机会的涌现。
近代中国衰落城市成因分析
近代中国衰落城市成因分析
蔡云辉
【期刊名称】《江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4(000)012
【摘要】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变迁呈现两种极不协调的景观,一部分城市的畸形发展和另一部分城市的停滞与衰落.近代衰落城市的形成除了历史、地理等固有的客观性制约因素外,交通运输网络布局的改变、城市产业结构单一、频繁爆发的战争影响、自然灾害的打击以及城市本身的自我封闭等,都成为近代中国衰落城市形成的重要因素.
【总页数】8页(P192-199)
【作者】蔡云辉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3
【相关文献】
1.近代中国自然灾害与城市衰落 [J], 谯珊
2.近代中国衰落城市:一个被忽视的重要研究领域 [J], 何一民
3.近代中国传统手工业城市衰落略论——以景德镇为例 [J], 范瑛
4.刍议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衰落的原因及影响 [J], 刘建中
5.探寻近代中国城市演变的历史轨迹——评介《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 [J], 马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起步与困境
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起步与困境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在近百年的时光里,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其中经济现代化是其中一个关键方面。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起步过程和面临的困境。
起步阶段近代中国的经济现代化起步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清朝末期,中国经历了数次战乱和贫困,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经济发展停滞。
直到清末辛亥革命后,中国逐渐迈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辛亥革命打破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奠定了政治基础。
新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开放措施,吸收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逐步引入现代化的经济体制。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开始实现了工业化的起步,兴办了一批国营工厂和铁路,开拓了一部分现代产业。
面临的困境然而,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并不顺利,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中国经济相对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人口众多,资源短缺,国际竞争力较弱。
于是中国需要大力投资来推动经济现代化,但由于国力不强,财政条件有限,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经历了战乱不断,国家政治环境不稳定,社会秩序混乱,这些都给经济现代化带来了困难。
此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压力,国际贸易发展不平衡,国际市场对中国的产品的需求量有限。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起步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
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是中国近代经济现代化面临的重要课题。
结语在经历了起步阶段后,近代中国正处在推动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时刻。
虽然困难重重,但中国人民有着充沛的创造力和拼搏精神,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愿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梦想早日成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
《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读书笔记衰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新陈代谢是宇宙间的一个重要规律,兴盛和衰落都是新陈代谢的重要关键环节,两者相互转化,“盛极而衰”就是对事物盛衰关系的高度概括。
一、导致城市衰落的原因(一)城市政治功能的变化中国古代城市绝大多数是政治城市,即基本上都是以政治统治和军事防御为其主要功能的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各个朝代的都城,城市的政治功能特征更为突出。
农业时代,作为政治行政中心的城市总能得到优先发展,一旦失去政治中心地位,城市就出现衰落。
近代以来,因政治因素的变化而导致城市衰落的例子也较多。
如九江,1930年九江由市改为县,北部划归湖北黄梅县管辖,经济腹地缩小,集聚资源的能力减弱。
(二)经济因素的变化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要素空间聚集程度不充分、经济腹地缩小、缺乏支柱产业支撑等经济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城市衰落。
近代以来,经济更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经济的兴衰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政治、军事、战争、自然生态变迁等多种影响,同时又作用于政治、军事和自然生态,并对城市的兴衰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战争破坏和外部掠夺战争对城市的危害不仅在于对城市最直接的破坏,它还可以诱发其他破坏因素,形成城市衰落综合征。
城市作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聚集了相当数量的人口、资源和社会财富,一旦发生战争,自然是作战双方首先攻打的主要目标。
除此之外,交通路线改变与地理优势丧失、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都会造成城市衰落。
一般来说,导致城市衰落的原因不止一个,但其中某种原因则可能是主要原因。
二、近代中国城市衰落的原因近代中国指从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这一时期。
1840年代初发生的中英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一个封建的农业国家逐渐向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国家转变,由独立的主权国家向半殖民地国家转化,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
此时期,城市的发展也呈现出与此相适应的复杂、多元状态,一方面大多数传统城市由于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文化转型发展需要,出现局部的或全面的衰落;另一方面,由于开埠商通,新式工商业、交通运输业、采矿业的兴起,推动了部分开埠通商城市崛起,发展成为大城市或特大城市,部分传统城市也获得很大发展,初步实现了转型。
中国近代封建社会衰落的原因探析
中国近代封建社会衰落的原因探析近代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的统治之下,但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封建社会渐渐崩溃,中国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而在这一过程中,封建社会衰落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原因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
封建社会衰落的原因在于西方列强的侵略。
在19世纪后半期,欧洲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发动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战争,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
这些战争和条约的签订,直接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崩溃。
这些不平等条约导致了中国的国土遭受侵占,导致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受到威胁,同时也使得中国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对外贸易的限制,中国的国际市场受到了压制,国内的工业也受到了冲击,国家的金融资源也受到了外国势力的控制。
这一系列的影响使得中国的封建社会无法继续维持下去,最终导致了封建社会的崩溃。
封建社会衰落的原因还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
封建社会是建立在等级制度之上的,这种等级制度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与不稳定。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对农民进行剥削,官员阶级对百姓进行压榨,使得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动荡不安成为常态,人民群众对现行制度的不满情绪不断升温。
封建社会中的科举制度限制了社会的进步,导致了知识分子的固步自封,妨碍了社会的发展。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封建社会的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也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衰落。
封建社会衰落的原因还在于经济结构的僵化。
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而工商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传统的“四百万农民兵”思想使得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得不到有效的释放,同时农村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也加剧了农村的贫困和落后。
封建社会的税收制度也导致了经济的困境,地方官员对百姓的盘剥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封建社会中的重农抑商政策也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得十分僵化。
三年困难时期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的重建
三年困难时期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的重建在三年困难时期,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经历了艰难的重建过程。
本文将从经济重建的步骤、政府改革措施、农村经济和城市工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团结与文化复苏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经济重建的步骤在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国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境。
为了重建经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首先是进行农田整理和改良,加强土地的管理和利用,提高农业生产力。
其次是通过推行合作化运动,增加农村经济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政府还鼓励发展工业和对外贸易,吸引外资,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政府改革措施为了推进经济的重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首先是实施土地改革,取消了封建地主对土地的控制,实行了土地国有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其次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将国家资本投资到重要的工业部门,加强对工业生产的控制。
此外,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范了经济市场的秩序,保护了企业和消费者的权益。
三、农村经济和城市工业的发展在三年困难时期,农村经济是中国经济重建的重要部分。
通过推行合作化运动,农业生产得到了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培训,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与此同时,城市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重点发展了钢铁、煤炭、电力等重要的工业部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社会团结与文化复苏在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社会积极团结一心,共同抗击经济困难和外部压力。
政府积极组织群众参与经济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与此同时,政府也积极推动文化复苏,加强对文化事业的投资和扶持,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
综上所述,在三年困难时期,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经历了艰难的重建过程。
通过经济重建的步骤、政府改革措施、农村经济和城市工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团结与文化复苏等方面的努力,中国成功地度过了这个困难时期,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分析
( ) 一 关于不 同 区域 城市 数量 、 模 的分 析 规
美 国著 名 历 史 地 理 学 家 施 坚 雅 曾 对 19 83年 中国八大 区域 城市 数量 进行 过 统计 ( 里城镇 指 这
20 人以上的居民点 )其中, 00 , 长江下游 20 , 7 个 岭 南 13 , 9 个 东南沿海 18 , 3 个 华北 48 , 江中 8个 长
部内陆传统城市的缓慢发展或停滞衰落。 这样在 区 域 上 近 代 东 部 通 商 口岸 城 市 和 西 部 内陆 城 市
的 不 同命 运 呈 现 了强 烈 反 差 ,可谓 是 一 盛一 衰 ,
对 照鲜 明。
一
近代 中国区域城 市 发展不平衡 的表现
、
布于靠近东南方向的沿海沿江地带。我们把城市 人 口在 1- 0万 人 之 间 的 城 市 称 为 中 等 城 市 , 05
维普资讯
第 2卷 第 6 1 期
2 0 年 6月 06
乐 山师 范学 院学 报
Jun lo e h nT ah r olg o r a fL s a eN . 1 . o6 2
J n2 0 u .0 6
门, 在通商 口岸开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 , 随后 官办与商办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就近代工业分
布 而言 , 主要 集 中于 沿海沿 江 地 区 , 内地特 别 是边
部内陆地 区中小城市数量较中等城市相 比有较大 增 长 , 明其 城市 发 展主 要 以中小 城市 为 主 , 管 说 尽
分布极不平衡。 这仅是一个大概的数量统计 , 为了 对各区域城市规模和数量有更深入认识 ,我们将
城 市 规模按 人 口数量 分 为大 中小 三等分 别进 行对 比说 明 。 首先看 大城 市 的数量 空间分 布 , 果将人 如 口大 于 5 0万 以 上 的城 市 称 之 为 大 城 市 ,93 13 — 13 年 中国共有 大城市 1 个 。r P 5—12分别 96 0 e 11 5 ) ( 为上 海 、 平 、 州等 , 1 个 城市 人 口合计 占全 北 广 这 0 国城 市总人 口数 的 3. 他们 都无 一例外 地均 分 55 %,
近现代城市发展阶段即原因和特点
中国的近现代城市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
第二阶段: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
第三阶段: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中国的城市化与近代化一样,具有先天发展不足和后天发展畸形的特色,而这一特色贯穿了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即使在当今工商业较为发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依然对某些落后地区的城市化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为什么说中国近代城市化先天发展不足、后天发展畸形呢?我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其他客观环境因素方面分析。
首先,中国的城市化开始于封建社会晚期,之前虽然早在宋代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明代更出现了以私人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
但是,这些仍然难以动摇数千年的封建小农经济的根基。
明中后期的海禁更是极大阻碍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由于近代以前中国城市的主要职能多为军事要塞或者政府的行政枢纽。
这使得在历次战争中,对城市的破坏由为严重。
特别在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前期的一系列战争中产生的破坏,虽经历康乾盛世,但依然不能把商品经济完全恢复过来。
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以及清朝摊丁入亩的土地制度更是将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在近代以前,如果说中国的政局与政策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中国的政治环境则出现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
近代中国,真正的城市化开始了。
但是城市化的开始却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
“正象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1]受西方殖民者入侵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化不仅不可能处于那种自身的和独立的发展形态,而且必然带有明显的殖民地色彩。
但是,我们也同样应该看到,如果没有这一种外来因素的刺激,中国的城市化或许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开始起步。
没有近代化也就不会有近代城市化。
但近代史上先后执掌中国政权的政府在近代化的大潮流下也同样没有使中国走上正常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近代中国衰落城市:一个被忽视的重要研究领域
今 为止 , 国内学 术界 还 没 有 将 “ 近代 中 国衰 落 城 市 ”
作 为一 个课 题进 行 系统 、 整体 的研 究 , 也未 将之作 为 近代 中国城 市 发展 中的 一 种 “ 要 类 型 ” 以研 究 。 重 加 我认 为 , 研究 中国近 代城 市发 展 的时候 , 在 强调 一批 新 兴城 市 的发展 和 现 代 化 转 型 , 够 反 映 中国 近代 能 历史 的特征 , 也具有 十 分典 型 的代表 意义 。然 而 , 要
展 的一般 规律 。《 衰落论 》 书 的作 者对 “ 落” 词 一 衰 一 进行 了语义 学的 阐 释 : 衰 落 作 为一 个 词 , 的含 义 “ 它
城 市 出现 衰 落 , 表 着 一 个城 市 发 展 周期 的结 代
束, 这在世 界 各 国 城市 发 展 中具 有 普 适 性 。不 同类
只考 虑部 分城 市 的发展 是 远远 不够 的 。“ 落城市 ” 衰 作为 近代城 市 中不 可忽 略 的城 市 类 型 和 现 象 , 握 把
城 市 周期性 兴衰 发展 理论 和规 律 提供 坚实 而科 学 的
基础 。
一
衰 落 是 城 市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一 个 必 然 现 象
位 、 向 和横 向的 比较 研究 具有 相 当的难度 , 纵 但却 能
充 分 揭示 中 国近代 衰落 城 市 独 特 的历 史 脉 络 , 实 真 衡 量 衰落城 市对 城 市 整体 发展 水 平 的影 响 , 而 为 进
真实 地反 映近代 中 国城 市 发 展 的整 体 状 况 和水 平 ,
Vo . 4. . 1 3 No 4
J l,0 7 uy 2 0
一
近 代 中 国衰 落 城 市 : 个 被 忽视 的重 要 研 究领 域
中国近现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 1958—1967年.“二五”、“三五”大起大落阶段, 1958~1959年全国进入所谓的"大跃进"时期,这个时期的 全民办钢铁,全民办工业的做法,导致了城市布局混乱, 污染四起的情况,甚至一直影响至今. • 1960~1962年国家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在1960年全国 计划会议上宣布三年不进行城市规划,形成不谈规划工 作的错误看法,一直有许多城市都成为无规划的混乱建 设状况. • 1966---1976年十年内乱,是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遭受 破坏最严重时期 • 1977年以来: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城市规划的 第二个春天,从此步入健康轨道 (2)1989年12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 法〉
四近代城市建设中的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 • 发展不平衡,技术水准低,项目少,供应 范围小,经营管理差 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由于多为私营,缺乏 统一管理,因此相互矛盾,混乱。
五近代城市建筑面貌
• 根据城市建筑面貌的变化情况,可以将城市分为以下类型 1:一个帝国主义独占下建设的城市,多采用其本国的, 当时的建筑形式,建筑面貌与风格比较统一。由于这些城 市也变换过占据者,因此,也可以在城市中看到不同国家 占据时期的不同建筑面貌 2:几个帝国主义共占租界的城市,有着各个国家不同时 期的建筑形式 3:城市大部分地区的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形式,但在少部 分地区的建筑则是外国形式,或建筑的局部采用外国形式 4:城市大部分地区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但是城市 内主要的商业大街,都经过改造,多数采用了不中不西的 繁琐装饰的店面 5:城市的建筑多采用传统的形式,没有什么变化,如内 地的许多中小城市
我国城乡聚落的现状与形态划分
(400万以上为超级城市,1000万以上为巨型城市)
现代城市发展走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鸦片战争后,在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传统中国不得不面临开始了缓慢的近代化进程。
一、开埠前后宁波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开埠以前的数百年间,宁波便已以商业贸易著称,所谓"海道辐辏之地,南接闽广,北控高丽,商舶往来,货物丰衍",[1](p993)为连接中国东南沿海与东北亚的主要商业通道。在长江三角洲的城市体系中,宁波的地位远远高于上海。就行政级别来说,当时上海是县级市,而宁波早已是府治所在地。由于宁波在中国沿海的重要经济地位,鸦片战争前西方人就一直企图打开这一良港作为贸易点,早在乾隆二十年到二十四年间就出现要求到宁波贸易的"洪任辉事件"。①为了将宁波作为英国对华经济入侵的主要通道,1842年在《南京条约》中,宁波与广州、厦门、福州、上海等五个沿海城市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开埠城市。1843年底宁波正式开埠,然而开埠后,宁波的贸易状况却和英国人最初的预期大相径庭,1844年宁波的对外贸易总值为50万元,但以后逐年递减,五年后还不足5万元。[2](p729)进出口船舶的贸易也呈下降趋势,1845年进出口轮船的船舶吨位各有1926吨,到了1847年该数字变为1093吨,下降了43.3%。[3](p238)与宁波对外贸易值和进出口轮船吨位的下降相比,在外侨人数方面,1850年宁波外侨为19人,1855年增至22人,但其中传教士14人,商人仅为5人。[4](p135)面对宁波的这种状况,一些外国人甚至建议用其它口岸来代替宁波。
二是资本主义市场在沿海地区的扩大逐步改变了宁波周边地区的城市格局。首先,由于地理位置上宁波紧邻上海,上海的迅速崛起对与其临近的宁波产生了强大的竞争压力。在港口经济的发展上,港口的地理位置在决定港口的竞争力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港口的竞争对象是港口的腹地货源和中转货源,因而如果港口位于腹地广大经济发达的地区,并且靠近国际航线,则在与其它港口争夺腹地货源的竞争中就会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16](p207-210)在地理位置上,随着近代交通工具的引入,上海处于沟通长江流域和中国南北洋的地理优势日益凸显,其所能覆盖的经济范围远远大于宁波,上海的崛起对宁波的贸易产生了强大的竞争压力。正如英国驻宁波领事罗伯冉所声称:"我们在这里遭受失败的原因很明显,上海把一切东西都吸引到它那去了,...... ,同时还把原来准备到宁波的茶商吸引到它那去了。" [13](p620)对于这种情况,1846年清政府档案中也记载:"至宁波海口为新设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因旱道偏僻,商贾罕通,其洋货尽赴上海。" [2](p729) 1870年至1874年,宁波直接从外洋进口占总进口额的23.1%,以后这一比例迅速减小,从1885年到1889年降至1.1%。[17](p106) 1890年,宁波的海关报告中这样写道:"本口几乎可说没有直接从国外进口之贸易,所有之进口货主要是经由上海而来的洋货。" [18](p171) 1876年宁波共进口原色布404000匹,由上海转运而来为395100匹,占97.8%,1877年宁波共进口原色布354000匹,由上海转运而来达351000匹,所占比重达99.2%.[19]这一情况表明,宁波在对外贸易上已逐步成为上海的附属港口。
1887年,当地著名富商严信厚联合其它几位当地商人创办了宁波第一家近代工厂--"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启动资本为5万元。[10](p46)虽然这个厂的开办,距宁波开埠已长达40余年,但是与其它城市相比,通久源机器轧花厂仍然是近代中国最早由民间商人创办的近代工厂,是中国近代第一家机器轧花厂。1889年,宁波首家民营火柴厂--慈溪火柴厂又建立。但截至19世纪末,宁波的近代企业发展缓慢,一共只有三家近代工厂。[11](p99)
20世纪初期,由于清政府提出"实业救国"和"奖励事业"的口号,特别是一战期间,西方国家对华经济侵略暂时放缓,宁波的近代工业开始进入一个较快发展的时期。首先,在轻工业方面,1904年通久源轧花厂的主要投资人创办了通久源面粉厂,1906年出现了用机器生产的榨油厂和碾米厂。与这些新兴的产业相比,宁波传统的编织业也开始引进机器进行生产,1915年原江东桂圆行老板史熊翔创办了熊翔席厂是宁波近代最早的机器织席厂。至1921年,陆续又有9家棉纺针织企业、11家食品加工工厂、8家日用品生产企业相继建立,加起来一共是28家近代轻工业。[12](p99)其次,在重工业方面,水电和机械等近代企业也开始在宁波出现,并且取得一定的发展。1897年孙衡甫投资1.4万元在宁波创办了宁波电灯厂,这是宁波最早的电力企业。1900年鄞县籍人徐荣贵创办了顺记铁工厂,这是近代宁波最早的一家机械企业,1909年顾元琛、戴瑞卿、王荫亭等创办和丰电灯公司,1914年虞洽卿、孙衡甫等人在宁波北门创办了永耀电力公司,此后又有多家电气公司在宁波相继出现,至1921年,宁波共有11家机械、公共交通及电气企业。[12](p99)
二、开埠后宁波近代工业的发展状况
开埠通商后,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处于弱势的中国不得不被动地应对西方强势资本主义的侵略,同时也开始了艰难地近代化历程。然而,无论是国家的近代化还是城市的近代化,只有实现工业化,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才能使自己摆脱近代经济链条中的附属地位。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动因、核心、基础和标志,没有工业化也就没有近代化,恩格斯曾指出"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力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 [9](p300)而在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上,宁波也同样面临一个问题,即是否在不利的经济格局下建立自身的工业体系,通过工业化带动这一地区城乡经济的互动和循环增长,并利用自身工业化的优势向周边辐射,最终拉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实现财富在自身城市的聚积。
19世纪60年代,这种状况开始改变。1861年宁波净进口值为3034124两,净出口值为3023722两,到1864年,净进口值上升到6888246两,净出口值为3923722两。[5](p1426)这一时期宁波对外贸易的扩大还表现在宁波港口的扩建上,1862年美商旗昌洋行开辟了沪甬线后建造了趸船式浮动码头,随后1875年和1877年轮船招商局和英国太古洋行也分别建造了各自的码头。19世纪80年代后,宁波港每年进出口的轮船都能达到1000艘以上。[6](p400)尽管在纵向比较上,开埠后宁波自身的发展还是比较显著的,但在横向港口的相互竞争中,宁波在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却日益减少, 1900年宁波贸易总额占全国贸易各口岸总额为2.69%,而1912年则下降到1.88%。[7]根据1942年日本学者罔本二雄对中国港口的分类,"上海、天津、香港为第一等港口,汉口、南京、广东为二等乙类港口,至于宁波港则为三等乙类港。" [8](p76)这就是说,与开埠前相比,宁波港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地位已经大大地降低。
此外,缺乏独立自主的地位对近代宁波经济的发展限制还表现在开埠后几十年中大量鸦片的输入上。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鸦片走私现象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鸦片走私现象更为猖獗,而通过宁波港的鸦片贸易在全国鸦片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据相关资料的统计,从1795年到1913年,通过镇海港进入宁波的鸦片就达355000箱(每箱100斤),这个数字占同期全国鸦片输入总量的十分之一,而鸦片贸易则超过宁波港洋货输入总值的二分之一。[15](p6)如果说其它种类的洋货倾销使得近代宁波成为中外经济链条的末端,而大量鸦片的输入则直接变成对输入地财富赤裸裸的掠夺,其直接后果就是大量财富的外流,从而影响了正常的经济活动,对宁波近代工商业发展的资金来源及商品销售市场的的扩大产生不利影响。
岑大利1 胡联洋2
(1.中共中央党校 文史部,北京 海淀 100091
关键词:近代城市 发展 困境 原因
作者简介:岑大利(1950-),女,北京市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胡联洋(1982-),男,河南信阳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中国近现史专业博士生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总体上来看,20世纪初期宁波新开办的工厂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超过19世纪末创办的工厂,如1906年由戴瑞卿和顾元琛创办的和丰纱厂资本为60万元,远远超过通久源纱厂成立时的5万元资本。[11](p99)而根据1933年实业部调查的宁波机器生产企业状况,该年宁波共有机器生产企业103家,这也大大地超过了上个世纪末的数量。然而尽管宁波的近代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发展很快,但它们多集中在轻工业领域,而且资本薄弱。具体地说,在这103家近代企业中,机器和造船等重工业厂家只有8家,其余均为轻工业。在资本数量上,103家近代企业共有资本额2619700元,平均每家企业拥有资本2.5万元,而8家重工业也仅仅拥有资本40100元。②这种资本状况不但使宁波的工业品难以与外来商品进行有效地竞争,而且也限制了工厂的扩大再生产,如1931年创办的立丰面粉厂,就因为来自上海面粉的竞争,开工仅一年就因销售困难而倒闭。宁波的火柴也因为来自上海大中华火柴厂的竞争而不得不以低价在浙、闽地区寻求市场。[11](p420)
2. 中共中央党校 文史部,北京 海淀 100091)
摘 要:在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中,有些城市的地位上升如上海,有些城市的地位下降如宁波,本文以宁波为例,探讨了它在鸦片战争前后,工商业发展的状况以及所遇到的困境,并分析了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二是其周边城市特别是上海的崛起,对宁波的发展形成的巨大压力;三是其周边乡村经济的贫困限制了宁波的发展;四是宁波自身的因素如商人传统的经营方式对其近代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简言之,宁波在近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上述问题在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对于我们今天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论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困境及原因
--以浙江宁波为例
本文档由【中文word文档库】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本信息;
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范文、教育、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