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古诗二首》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望天门山》1《望天门山》原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翻译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望天门山》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2教学目标: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释题: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1.同座对讲。
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
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
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七、板书设计:张贴学生的画。
《望天门山》古诗的意思
《望天门山》古诗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古诗意思: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望天门山》注释: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3、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4、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5、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赏析: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幼儿唐诗《望天门山》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望天门山》原文|译文|鉴赏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我们也通过这首诗感受一下天门山千年前的风采吧!幼儿唐诗《望天门山》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及注释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赏析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4、古诗二首 望天门山
高兴、激动、 自豪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聪明的你找找看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 碧水 青山
白帆 红日
从这些景物中,你能看出李白 大概是在什么时候“望”天门 山的呀?
是在早上或者是傍晚。“红日”
出:突出。体会“出”的作用:
(“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作者想 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 江边,开门候客 。) 相对出:相对着突出来。 日边来:从日出的方向驶来。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中断:从中间断开。 • 至此回:回:回旋。
红色的字是 什么意思呢?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山被滔滔的长江水从中间断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这里,转弯回旋。
望诗,借助书本注 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也可以选 择诗中的一句理解),用笔写下自 己的收获和疑问。 合作交流:小组的同学一起交流 交流 ,互相质疑,解疑。(提示: 想想每句诗里的哪个字用的好, 好在哪里?)
•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至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被 后人誉为——诗仙。
问题:诗题“望”的立脚点是哪里,即诗人是 在哪里远望的? 分析: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望天 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从“日边来”的 “一片孤帆”,即是说诗人是坐在孤帆上的。
• 那么现在假设你坐在船上穿过天门山, 沿着楚江顺流而下,你看到沿江的风 景,你会说……
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碧)水: (青)山: (白)帆: (红)日: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望天门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望天门山体裁:诗题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名字:李白年代:唐代描述: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翻译: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原文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赏析二:思想内容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赏析三:艺术特色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件:4.古诗二首【第2课时】《望天门山》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此句写“望”的立足点和诗人的兴致。丽日照
临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对峙两
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
阅读方法解密:理解诗词——想象画面法
什么是想象画面法 很多诗词都是融情于景,诗词中有画,极富绘画美感。充 分发挥想象,把诗词内容在脑海中通过画面展现出来,从而理解 诗词。如:《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读诗句我们可以想象出 山水美景: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画面感很强。 如何判断想象画面? 形象地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景象,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受
天门中断楚江开
理解(重点):这句诗着重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此句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着重写出了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
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
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 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显示了大自然创造 力的神奇和伟大。
到美的熏陶,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有什么窍门? 事物→画面
核心问题: 《望天门山》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望天门山》语言强劲、自然豪放,表现了天门 山的雄奇壮美,意境宏大。
串珠问题: 1.读书古诗,理解古诗中一些重点字词的意思。
“回”:回旋,打转。
2.借助重点字词,理解句意,从而理解诗意。 《望天门山》诗意:天门山被波涛汹涌的楚江从 中间断开,碧绿的江水东流至此,(被天门山阻隔)湍
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易读错字
chǔ
cuì
楚江
翠绿
多音字
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zhōng(中间 zhòng(中举
中部) 中奖)
望天门山解释全诗的意思
望天门山解释全诗的意思
摘要:
一、全诗背景介绍
二、诗句详细解读
三、总结全文主题
正文:
【全诗背景介绍】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
全文通过描绘天门山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诗句详细解读】
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描绘了天门山位于楚江之畔,江水从山间穿过的壮美景象。
诗人以“中断”形容天门山,形象地表现了山势的高峻。
接下来的“碧水东流至此回”,描绘了楚江水流至此处,因受到天门山的阻挡而回旋的景象。
这里既表现出楚江的宽广,又突出了天门山对江水的制约作用。
“两岸青山相对出”,描绘了天门山两侧的青山,形象地表现了青山与楚江之间的相互关系。
青山因楚江水的滋养而更加美丽,楚江则因青山的陪衬而更具活力。
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以孤帆的形象展现了诗人眼前的景象。
孤帆在日落的余晖中驶来,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动态美,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总结全文主题】
整首诗通过对天门山及楚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天门山的壮美景色,同时突出了青山、楚江之间的相互关系。
望天门山解释全诗的意思
望天门山解释全诗的意思(原创版)目录1.介绍《望天门山》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2.详细解读诗中的每一句3.阐述诗中的主题和意境4.总结全诗的意义和价值正文《望天门山》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篇。
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著称,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诗的原文如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描绘的是天门山独特的地理景观。
天门山位于楚江之中,江水至此分为两道,环绕山脚而过。
这一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天门山的雄伟壮丽,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描述的是江水的流向。
楚江水清澈碧绿,从西向东奔流,流经天门山时,由于山体的阻挡,江水形成了回流。
这一句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
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描绘的是天门山两侧的风光。
山脚下江水环绕,两岸青山对峙,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这一句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
第四句“孤帆一片日边来”,描述的是一艘孤帆在夕阳映照下驶向天门山。
这一句诗以动景作结,为整首诗增添了生机与活力,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欣赏自然美景时的喜悦心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望天门山》这首诗的主题是描绘自然风光,展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诗人通过对天门山、楚江的细腻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望天门山】原文:望天门山【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
《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5篇《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1《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 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教材解读一、《望天门山》赏析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有东西两山,东名东梁山(古称望博山),西名西梁山。
两山夹长江对峙耸立,犹如高大的天门,故名。
楚江:这一段长江古属楚地,故云。
赏析: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政治上的忧烦。
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
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饮湖上:在湖中饮酒。
湖,即西湖。
水光潋滟: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
方:正。
山色空濛:指在细雨中山色空灵迷蒙。
西子:指古代美女西施。
淡妆浓抹:淡雅的装扮或者浓艳的装扮。
相宜:合适。
【解读】这首诗也是诗人在杭州做官期间写的,也是写雨景,但是和前一首诗侧重点有所不同。
上一首诗是描写具体的一场阵雨,这首诗则是通过一次晴雨变化,对西湖做出了总体评价。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优秀说课稿及反思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优秀说课稿及反思《望天门山》说课稿教材分析: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 《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
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
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
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
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四为技能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望天门山是几年级的古诗作者是谁
望天门山是几年级的古诗作者是谁
《望天门山》是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
望天门山作者:李白。
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拜。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望天门山是几年级的古诗
《望天门山》是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望天门山作者:李白。
白写《望天门山》是因为它在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被那里的景色触动,有感而发。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着“诗仙”之美誉,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望天门山是哪个天门山
《望天门山》中的天门山,它是安徽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如门,故合称天门山。
东西两山,巉岩壁立,陡如刀削,双峰对峙,势如虎踞,又名"二虎山"。
自江中远望,水色空蒙中的东、西梁山,色如翠黛,修妩静好,形似峨眉,故又名“峨眉山”。
《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
《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
【小编寄语】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
今天,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古诗两首《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
原文:
天门中断楚*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释:
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有东西两山,东名东梁山(古称望博山),西名西梁山。
两山夹长*对峙耸立,犹如高大的天门,故名。
楚*:这一段长*古属楚地,故云。
【赏析】:
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上的忧烦。
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
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
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古诗两首意思
《望天门山》意思: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慢慢飘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意思: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夜书所见》意思: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我知道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深夜的篱笆边有一盏明亮的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我一个人孤独地在异地他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地思念亲人。
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
《望天门山》意思: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慢慢飘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意思: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夜书所见》意思: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我知道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深夜的篱笆边有一盏明亮的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我一个人孤独地在异地他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地思念亲人。
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
《望天门山》意思: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慢慢飘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意思: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望天门山》古诗意思
《望天门山》古诗意思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全文为: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的意思是: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
此诗描绘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形象地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全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展现了李白豪放洒脱的诗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天门山
天门 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回 1. 回旋。
2. 回转,改变方向。 3. 返回。
望天门山
天门 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清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在安徽省和 县与涂县西南的长江 两岸,在江北的叫西 梁山,在江南的叫东 梁山。两山隔江相对, 形同门户,所以叫天 门山。
李白(701~762),唐代诗 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 州昌隆人。李白诗歌散失不少, 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 采,被后人誉为—诗仙。
望天门山
天门 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