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教案3
春秋笔法
• 1、了解中国历史著作及史学思想,掌握史 书题材的特点。 • 2、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古代史 学 的实录传统。 • 3、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
• 1、《尚书》:是中国汉民族第一部古典散 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 • 2、《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四、我国史书体例:
一般来说,根据编 排的线索,可以将史书 分为编年体、纪传体、 纪事本末体;如果在编 写中是以国家为单位来 分别记叙的,称国别体; 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情 况,史书又分为通史和 断代史。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 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 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纪事本末 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 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 于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 本末》。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 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 “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 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 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 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 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 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 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 “二十六史”。
三、关于《左传》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 》,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 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 春秋》而作,实质上是一部独立 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 (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 年(前453年),以《春秋》为 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 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 家重要经典之一。
春秋笔法教案
春秋笔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掌握春秋笔法的基本要素和表达技巧。
3. 创作和欣赏春秋风格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1. 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a. 春秋时期的起始和结束年份b. 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c. 春秋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风貌2. 春秋笔法的基本要素a. 展现时代特征的词语和句式b. 表达情感和心理活动的手法c. 运用象征和典故的修辞手段d. 运用对仗和对比的表达方式3. 春秋笔法的表达技巧a. 选择贴合主题和情感的词语和词句b. 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c. 注意节奏和韵律的掌握d. 精确使用古代典故和历史知识4. 创作和欣赏春秋风格的作品a. 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春秋风格的魅力b. 进行写作实践,尝试模仿和创作春秋风格的文章c. 互相交流和欣赏同学们的作品三、教学过程:1. 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a. 分享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引发学生的兴趣b. 展示春秋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风貌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2. 春秋笔法的基本要素a. 介绍春秋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和常见表现手法b. 分析并解读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春秋笔法要素3. 春秋笔法的表达技巧a. 分析和比较不同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的效果b. 练习使用春秋笔法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表达c.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4. 创作和欣赏春秋风格的作品a. 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春秋风格的魅力b. 给学生一定的写作任务,让他们尝试模仿和创作春秋风格的文章c. 互相交流和欣赏同学们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改进四、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以及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春秋笔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春秋时期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掌握程度。
3. 在学期末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对春秋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春秋笔法3晋灵公不君
《左传》简介
•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 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 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 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 历史著作,后来成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为“十三经”之一。《左传》 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 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 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为我们留下大量关于春秋时政治、外交、 军事、礼俗等方面活动和言论的宝贵记录,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 文学著作。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 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塑造了一个 个性格各异的贵族士大夫形象,或巧言善辩,或直言极谏,或睿智深 沉。“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便出自这样一位贵族之口。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霸州市第一中学 王珍彩
1
目标 览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能熟练地诵读文本,阐释文中重 要语句的含意。 2.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掌握 《史通》的理论主张。 3.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了解“春秋笔法”的文 化内涵。
单元 综述
2017/2/4
霸州市第一中学 王珍彩
6
中 华 古 典 文 化 研 读
2017/2/4 霸州市第一中学 王珍彩
晋 灵 公 不 君
7
学习目标
• 1.在通译全文的基础上梳理故 事情节,积累常用的文言实 (虚)词及句式。 • 2.分析主要人物(赵盾、晋灵 公)的性格特点,学会从多角 度分析人物(董狐以及武士们) 形象。 •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 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 的文化内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春秋笔法》教案3
《春秋笔法》教案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二、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起源很早。
唐刘知几说:“盖史之建官,其来尚矣。
昔轩辕氏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
至于三代,其数渐繁。
”认为黄帝时已有史官,这当然是一种传说。
但有可靠证据表明,至少在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史官和官方记事制度。
甲骨卜辞中便有“作册”、“史”、“尹”等史官名称。
《尚书•多士》谓“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指的也是当时官方记载和保存文书之制。
及至西周,史职日繁,出现了太史、中史、内史等名目,不仅周天子有史官,一些诸侯国也先后设置了史官。
《左传》定公四年记周初分封诸侯的情形说:“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
”可见鲁、晋两国在分封之初,周天子便为其配置了史官。
至春秋时,虢、卫、邾、齐、郑、宋诸国也都设有太史,秦有内史,楚有左史,由此形成了整个华夏地区从周天子到诸侯国的史官系统。
古代史官的职责范围很广,但记载史事无疑是其基本工作之一。
《国语•楚语》载:“有事不书,是史失其职守。
”《左传》僖公七年称“夫诸侯之会,其德行礼仪,无国不记”。
《礼记》也有“史载笔,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等说法。
《史记•秦本纪》还把秦文公十三年(前753)“初有史以记事,民多化之”作为一桩大事记载下来,以示重要。
史官记事制度的发达,使先秦时期出现了一批由史官录编的历史文献、世系谱和官方年代记。
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集《尚书》收录的大多就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保存的重要文件和政论。
《史记》中提及的《谍记》、《春秋历谱谍》,以及《世本》中的一些记载也当出自官修。
至于《左传》中提到的《郑志》,《孟子•离娄》所说的楚《梼杌》、晋《乘》、鲁《春秋》,《墨子•明鬼篇》所说的齐、燕、宋诸《春秋》,《史记•六国年表》所说的《秦记》,大抵皆属各诸侯国的年代记。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3晋灵公不君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表扬: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叡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刚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批评: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戳无辜曰厉,同情: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用两三字:魏安厘王、赵孝成王。
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多用二字:忠武侯(孔明),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文正公(范仲淹)。
2.不君:不行君道。
(君——名词活用为动词)3.《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全书共60卷,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二百五十余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有关活动及重大事件(其叙事更至于悼公十四年(前454年))。
共196000字,在十三经中被称作“大经”。
其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是我国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左传》之后,司马迁发展了《左传》的传统,写出了亦史亦文的《史记》,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仅内容上与之相接续,体裁、手法亦以之为法。
宋人对《左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熟读暗诵,“虽支枕据鞍间,与对卷无异”(陆游《杨梦锡集句杜诗序》)。
可见《左传》对我国后世影响巨大,在我国文史界占有较高的地位。
4.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四)文本研读:梳理文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1.问题:作者开篇写晋灵公写了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晋灵公什么特点?作者开篇就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厚敛以雕墙”。
表现了他的贪婪;第二件事:“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这表现了他的荒唐;第三件事:“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这又表现出他的残暴。
2.问题:作者写这三件事的作用是什么?作者首先从晋灵公的劣迹写起,表明晋灵公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教学目标】1.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2.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3.精读两篇经典文章,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时数】5课时(作业完成及讲评时间另计)单元文化一、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起源很早。
唐刘知几认为黄帝时已有史官,这当然是一种传说。
但有可靠证据表明,至少在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史官和官方记事制度。
甲骨卜辞中便有“作册”“史”“尹”等史官名称。
《尚书•多士》谓“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指的也是当时官方记载和保存文书之制。
及至西周,史职日繁,出现了太史、中史、内史等名目,不仅周天子有史官,一些诸侯国也先后设置了史官。
至春秋时,各诸国也都设有太史,秦有内史,楚有左史,由此形成了整个华夏地区从周天子到诸侯国的史官系统。
古代史官的职责范围很广,但记载史事无疑是其基本工作之一。
早期史官记载虽然只是一种简单的史实记录和年代编排,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史学,却为后人研究古史留下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其中有的应属当事人或目击者的记录)。
现代学者王国维等依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证实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所记殷王世系和事迹的可靠性,因而也不能排斥《夏本纪》中包含的历史真实性。
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不能忽略早期史官所起的作用。
应当指出,在古代,这类官方记事制度本非中国所独有,如古埃及朝廷就有书吏专记政府或贵族的一举一动,并产生了简单的官修年代记和帝系表。
古巴比伦和亚述的泥砖刻文或碑铭中则有出自官方的帝王名氏表、年代表、职官年名表和史表等。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东方古国的官方记事传统后来都中道而辍。
而在古希腊的史学中,则难以找到这类制度的痕迹。
只有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历经数千年历史的沧桑而一支独盛,得以一直保持沿用下来。
中国古代确立的史官记事制度,就其初意而言,不仅在于系统记载和保存文献史料,实际上还负有监督最高统治的责任。
秦汉以后,史官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并且一般也不再为世袭的,而是完全融入了普通官员的任免系统之中。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三单元 春秋笔法《直书 》教案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三单元春秋笔法《直书》教案教案2010-02-25 17:44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直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刘知几及其作品《史通》,了解他独到的史学思想。
2.掌握重点词句,翻译文章。
3.了解本文写法,可作写作借鉴。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翻译掌握全文大意教学方法:讨论法阅读法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史通》2.熟读《直书》第一段,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
3.翻译第一段,通其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翻译理解第一段大意教学方法:讨论法阅读法一、其人其书刘知几(661―721) 唐代著名史学家。
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等职,兼修国史。
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的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景龙二年(708)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 《史通》◎《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
二十卷。
《史通》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全书今存四十九篇。
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
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不可偏废,而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则是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
《史通》把史学家的工作分为三个等第:一是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如董狐、南史;二是善于编次史书,传为不朽,如左丘明、司马迁;三是具有高才博学,名重一时,如周代的史佚、楚国的倚相。
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学、史才、史识“三长”的论点。
史学,是历史知识。
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
史识,是历史见解。
“三长”必须兼备,而史识又是最重要的。
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
二、文本研读直书:不隐讳事实真相,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春秋笔法
患——忧虑。
将谏——将要进谏。 入——纳,指被采纳。
莫之继——没有谁继你之后(进谏)了。莫: 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 盾。因为在否定句中,所以置于动词“继” 的前面。宾语前置。 先——用如动词,在……之前先做……,这里 指先去进谏。 之——代词,这里指士季自己。 三进——三次向前走。及——到。 溜——即“霤”,房上流泻雨水的地方,即指 屋檐下。 所过——犯的过错,错误。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衬托手法表彰、显扬赵盾 的忠诚和正直。 2、联系所学的文字、语法知识,正确分析 本文中出现的双宾句、省略句、古今字、 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教学重点、难点
会正确分析双宾句、承前省略句的各种情 况,掌握古今字、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春秋笔法 2、谥号 3、学习第一段
固——巩固。 惟——同“唯”,仅仅。 赖——依赖。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周宣王有了 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衮:天子之服, 这里指宣王。职:职责。阙:“缺”,过 失。 衮不废——衮服可以不被废弃,喻可以保 全君位。暗含君位难保之意。
翻 译
晋灵公不行国君之道。加重赋税用来装饰 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 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炖熊掌没有炖熟,灵 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畚箕里,命妇女用车 载着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 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 准备进谏,士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采 纳,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 没有采纳,您再继续进谏。”士季往前走了三 次,伏地行礼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 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将要 改正它。”
稽(qǐ)首——古礼九拜中最恭敬的礼节。 稽:稽留。 人谁无过——人谁没有过错呢? 善莫大焉——没有比这更大的善事了(指能 改过)。焉:兼词,相当于“于是”。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谁没个开始的, 但很少有人能够有始有终。靡:没有谁。初: 开始。鲜:少。克:能。 夫——发语词。 如是——照这样改过。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3晋灵公不君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左传》教学目标:1.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鉴赏“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史学价值。
4.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我国历史叙述传统——春秋笔法,感受我国古代史官“秉笔直书,不避强御”的精神品质。
难点:理解我国古代史官记载的标准。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个单元要我们学习的是历史散文。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对于一部历史著作而言,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或者说一部历史著作它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答:实录)。
在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里,历史典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记载着各个朝代的历史,而且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历代的史书,都可以展现出史官撰写史书时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
《左传》就是这样的历史著作。
当代史学家钱穆认为:我们要读古代的中国史应该拿这部《左传》作我们研究的一个“基准”,今天我们就以《左传》里的文章《晋灵公不君》为基准来了解“春秋笔法”。
(板书题目)二、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2.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晋灵公、赵盾怎样的性格特点?(晋灵公之“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赵盾作为臣子又有哪些表现?这些事情表现了晋灵公、赵盾怎样的性格特点?)概括晋灵君的性格特征:贪婪、荒唐、残暴、昏庸。
厚敛雕墙、弹人观辟、虐杀宰夫、虚言纳谏、患谏贼之、伏甲嗾獒,作为一个国君没有国君的样子。
他不敬大臣,不子庶民,最终失去民心被赵穿所杀。
这样一个君主按现在的眼光看是死有余辜,但在那个时代只能是可谏不可杀。
作为臣子的赵盾像不像个臣子,有没有臣子的样子,表现在哪?品质特征:直言敢谏、忠诚仁义、古之良大夫。
忧心国事、骤谏灵公、恩惠养民、为法受恶、尊重史官文中是不是仅仅写了这两个人物?还有哪几个人物刻画地栩栩如生?(士季、鉏麑、提弥明、灵辄)除了士季是以臣子进谏的形象出现,其他三个都是以卫士武士的身份出现的。
【2018最新】春秋笔法范例-精选word文档 (2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春秋笔法范例篇一:春秋笔法(讲义)主备人:易唯审核人:李朋飞使用时间:201X年____月____日使用人:_____《春秋笔法?晋灵公不君》导学案(讲义)目标展示: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课时计划:三课时导学过程:【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1、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见教材P28)《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2、文中所写事件涉及到哪些人?一君(晋灵公),四臣(谏臣赵盾、士季、叛臣赵穿、史臣董狐),三甲士(xx,提弥明;灵辄)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暴君。
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3、史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
《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这两部书后来成为儒家经典,列入经部。
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失了。
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两汉时期中国史学继续发展,《史记》和《汉书》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两部史书。
《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体例,《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3晋灵公不君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知识。
2.赏析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的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4.探究“春秋笔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荆州春秋阁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文夫子,武夫子,两个夫子”,下联是“著《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
文夫子著春秋,是指孔子亲手编订《春秋》;武夫子读春秋,是指关羽夜读《春秋》,这是《三国演义》为关羽打造的经典形象。
2.思考孔子为何要编订春秋,关羽的形象塑造中为何要加入夜读《春秋》的场景?关于前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孟子的话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来作出回答。
孔子亲手编订《春秋》,此书一出,无论当时还是后世,一切乱臣贼子都会胆战心惊。
所以“夜读《春秋》”是为了凸显关羽的忠义形象,以大义凛然的姿态和白脸的曹操划清界限。
3.《春秋》真有使乱臣贼子惧的效果?例如宣公二年乙丑,晋国的国君晋灵公被杀,对于这一史实《春秋》是如下记载的“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估计读了这一句,我们连史实没有弄清楚?更无从知晓乱臣贼子惧与不惧。
我们必须求助另一本书《左传》中的篇章《晋灵公不君》。
二、基础积累前面老师已布置大家做了预习,下面做一下检测。
1.字音辨识辟.丸(bì)胹.熊蹯.(ér)(fán) 寘.诸畚.(zhì)(běn)稽.首(qǐ)饮.赵盾酒(yìn) 嗾.夫獒(sǒu) (áo)翳.桑(yì) 与.为公介(yù) 大.史(tài)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过.而能改(犯错)宣子骤.谏(多次)寝门辟.矣(打开)趋.登(快步走)提弥明死.之(为……而死)舍.于翳桑(住宿)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使……幸免)书法..不隐(记事的原则)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您)去进谏,如果(君王)不接受,就没有人可以继续进谏了。
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3第三单元春秋笔法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二、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
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历史著作及史学思想,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和史书的体裁体例及相关史学思想。
经典原文选自《左传》,相关读物选自《史通》。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据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史官制度了,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各种职衔的史官,“君举必书”。
当时的各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史官。
著名的如晋太史董狐、齐太史兄弟和南史,他们不避强御,秉笔直书,大胆记录了国内发生的弑君事件,“董狐笔”和“太史简”成为后世的美谈。
到了西汉,汉武帝设置了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相继担任了这个官职。
这个职位使司马迁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史籍,为他后来创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宣帝以后,太史公这个职位渐渐不为人所重。
东汉时期,不设专门的史官,著史的职能由兰台、东观等机构承担。
兰台、东观都是掌管图书的地方,像班固就做过兰台令史,刘珍等人撰写的史书称为《东观汉记》。
至三国魏,又开始设置史官,称为著作郎。
其后,史官名目渐多,有著作佐郎、修史学士、起居令史、起居舍人等职务。
唐朝立国之初,设立了史馆,负责修撰前代史和国史。
此后,历朝都沿袭唐朝的制度,史馆修史,宰相或重臣监修,下一个朝代编写前朝历史。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
其中,《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这两部书后来都成为儒家经典,列入经部(而不是史部)。
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佚了。
在成书于东汉的《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中,史学著作附在“六艺略”“春秋”类里,只剩下了23家948篇。
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春秋笔法”学案人教课标版优教案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教学设计【单元学习目标】. 认识我国史学发展的大体脉络,回顾学习过的古代历史著作的代表作及其编写体例。
. 认识《左传》的基本内容、叙事风格、史学地位。
. 掌握《晋灵公不君》的思想倾向,解析用以支撑看法的资料,领悟其中包括的“尊礼重民”思想。
. 掌握《直书》中“直书”的内涵,理解作者经过大量事典提议秉笔直书史学精神的观点。
. 研究课文中的疑点和难点,以现代看法审查“春秋笔法”的内涵,议论其积极意义与历史限制,从中搜寻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知识梳理】. 填空。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和《》,这两部书此后都成为儒家经典,被列入经史子集中的“”部。
()中国的史学在时期经历了第一个巅峰,出现了好多优秀历史著作,流传到此刻的有《》《》《》等。
()两汉时期中国史学最重要的两部史册是《史记》和《汉书》,《史记》创立了体史册体例,《汉书》是我国第一部史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史学的第个巅峰,由于朝代更迭频频,社会思想活跃,除了史官编写史册外,个人撰史也相当宽泛,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隋唐五代时期出生了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对唐以前的史学和史册发展做了系统总结。
()时期是中国史学的第三个巅峰,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是《》。
. 依照选项填表。
①著作:《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②作者:司马迁司马光刘知几班固左丘明③史册体例:纪传体编年体④史实年代跨度:通史断代史著作作者史册体例史实年代跨度. 讲解词语“春秋笔法”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语言积累】. 给予下加点字注音,并讲解其在句中的意思。
()宰夫胹(音:义:)熊蹯(音:..()三进及溜.(音:义:)()袞(音:义:)职有阙..()公嗾(音:义:)夫獒(音:..()寘诸橐(音:义:).. 写出以下句中通假字的本字。
义:义:)不熟)焉()以观其辟(()田于首山()()寘诸畚()()亡不越竟()()袞职有阙()()自诒伊戚()). 讲解以下句中带点字的意思。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文化背景《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与《春秋》相当,同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但《春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左传》的明确纪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7),并在全书最后附上了一段鲁悼公四年(前453)三家分晋的史实。
《左传》最初是单行的,至西晋杜预,始将《左传》与《春秋》逐年合并(即“经传合一”),从此相沿不易。
《左传》全文共196 000多字,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号称“大经”。
《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但与后二者重在阐发义理不同,《左传》更重视对《春秋》史实的补充。
《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文章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下杀死,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和董狐的不畏权贵、秉笔直书。
1.谈谈你对“赵盾弑其君”的看法。
提示:礼是宗法社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
比如:“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治兵于庙,礼也”;“丹桓宫之楹”,“刻其桷,皆非礼也”;“齐侯来献戎捷,非礼也”。
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观点表示质疑。
认为所谓“春秋笔法”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赵盾既然没有杀灵公,为什么史书上要记“赵盾弑其君”?而所谓越境就可以免予责任的说法也是十分荒唐的。
可以结合上述两种观点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2.从《左传》大量引用《诗经》看《诗经》在春秋时期内政外交中的作用。
孔子非常重视对《诗经》的学习,他曾经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春秋笔法》教案
《春秋笔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春秋笔法”的含义和特点。
2、引导学生掌握“春秋笔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运用“春秋笔法”进行简单写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春秋笔法”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春秋笔法”的实例。
2、难点(1)体会“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特点。
(2)在写作中恰当运用“春秋笔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段历史故事,引出“春秋笔法”的概念。
比如讲述“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其中的用词和叙述方式,引发学生对“春秋笔法”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解释“春秋笔法”的含义“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一种写作方法,指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2、特点(1)微言大义:用简洁的文字表达深刻的道理和作者的褒贬。
(2)暗含褒贬:不直接表明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而是通过用词和叙述的选择来暗示。
(3)为尊者讳:对地位尊贵的人在记录时有所避讳或委婉表达。
(三)实例分析1、选取《春秋》中的经典片段,如“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分析其中的“克”字用法,体现了对郑伯的批评。
2、以《左传》对这一事件的详细记载为例,进一步说明“春秋笔法”的运用,如称呼郑庄公为“郑伯”,暗示其对弟弟缺乏教导;写共叔段“多行不义必自毙”,表明作者的态度。
(四)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除了上述例子,还能想到哪些古代文学作品中运用了“春秋笔法”?2、这种写作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五)课堂练习给出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让学生运用“春秋笔法”进行简短的描述。
(六)总结归纳1、回顾“春秋笔法”的含义、特点和实例。
2、强调“春秋笔法”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
(七)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一篇古代文学作品,找出其中运用“春秋笔法”的地方,并写一篇简短的分析报告。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通过实例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春秋笔法”。
中国唐朝的春秋笔法教案
中国唐朝的春秋笔法教案简介:中国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个朝代,其文学艺术也达到了巅峰。
唐朝的文学风格多种多样,其中春秋笔法是当时盛行的一种写作技巧。
本文将为您介绍唐朝春秋笔法的基本特点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教授唐朝春秋笔法。
第一部分:唐朝春秋笔法的基本特点唐朝春秋笔法是根据《春秋左传》和《春秋公羊传》的写作风格而得名的。
它的基本特点如下:1. 朴实质朴:春秋笔法追求朴实质朴的表达方式,注重事实陈述以及真实感受的描写。
2. 详略有致:春秋笔法善于以简明的语言表达丰富的信息,追求详略有致的写作风格。
3. 厚重庄重:春秋笔法追求文字的厚重庄重,力求用深沉的文笔表达出深远的含义。
4. 个性鲜明:春秋笔法注重人物形象的描写,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使文章生动有力。
第二部分:唐朝春秋笔法的应用唐朝春秋笔法广泛应用于诗歌、散文、戏曲等文学创作中,其中最为著名的应用是杜甫的诗歌创作。
1. 诗歌创作: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春秋笔法的影子。
他善于以简练的词语表达出人生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同时通过详细描写人物形象以及生动的比喻,使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2. 散文创作:在唐朝散文中,春秋笔法也得到广泛运用。
散文以自由的形式叙述了唐朝社会的种种风光与不幸,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
第三部分:如何教授唐朝春秋笔法在教授唐朝春秋笔法时,可以采用以下步骤和方法:1. 给学生讲解唐朝春秋笔法的基本特点;2. 通过分析唐朝春秋笔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应用来让学生理解和领悟;3. 给学生布置作文任务,要求他们运用唐朝春秋笔法写作;4.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分享彼此的创作心得和体会;5. 给予学生具体的写作指导和反馈意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结论:唐朝春秋笔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打开了中国古代文人笔墨的新篇章。
通过学习和教授唐朝春秋笔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朝的文学艺术,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素养。
新人教版选修《春秋笔法》教案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
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
“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原则,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大视野”所选翦伯赞《怎样研究中国历史》是同类文章较浅近的,文章对古代史书的体裁、史学的发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
高二学生有一定量的文言知识积累,可通过工具书和注解理解文意。
语法句式等现象需要点拨。
必修一学过《烛之武退秦师》和《史记》的一些作品,对《左传》的叙事艺术有初步的了解,需要系统梳理知识。
“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文化内涵相对陌生一些,需从阅读指南入手难点突破。
这个单元的学习,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强调文言文的朗读,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的积累,要能跨过语言的障碍,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本质和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晋灵公不君》的学习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晋灵公不君一、导入:由回忆学过的历史著作开始。
《左传》《史记》文学常识简介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
文化背景
《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与《春秋》相当,同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但《春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左传》的明确纪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7),并在全书最后附上了一段鲁悼公四年(前453)三家分晋的史实。
《左传》最初是单行的,至西晋杜预,始将《左传》与《春秋》逐年合并(即“经传合一”),从此相沿不易。
《左传》全文共196 000多字,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号称“大经”。
《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但与后二者重在阐发义理不同,《左传》更重视对《春秋》史实的补充。
《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文章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下杀死,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和董狐的不畏权贵、秉笔直书。
1.谈谈你对“赵盾弑其君”的看法。
提示:礼是宗法社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
比如:“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治兵于庙,礼也”;“丹桓宫之楹”,“刻其桷,皆非礼也”;“齐侯来献戎捷,非礼也”。
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观点表示质疑。
认为所谓“春秋笔法”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赵盾既然没有杀灵公,为什么史书上要记“赵盾弑其君”?而所谓越境就可以免予责任的说法也是十分荒唐的。
可以结合上述两种观点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2.从《左传》大量引用《诗经》看《诗经》在春秋时期内政外交中的作用。
提示:《左传》中大量引用《诗经》,这些诗,有些见于今本《诗经》,有些则是佚诗。
课文中三处引用了《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其中前两处分别出自《诗经·大雅·荡》和《诗经·大雅·烝民》,后一处是佚诗。
我们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比如《郑伯克段于鄢》中也引用了《诗经·大雅·既醉》中的“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这种例子在《左传》中还有很多。
这种引用,并不一定和原文意思完全相符,只要问答双方都能明白就可以了。
比如《左传·昭公十六年》,郑国六位大臣给晋国韩起饯行,每人赋《诗》一首。
这六首诗均出自《郑风》,有《野有蔓草》《羔裘》等,都是断章取义,韩起也明白对方的意思,一一作答,又答赋《我将》。
孔子非常重视对《诗经》的学习,他曾经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又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可见,《诗经》在当时内政外交上的重要作用。
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20岁考中进士,任获嘉县主簿19年。
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先后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等史职,撰修国史。
刘知几长期在史馆供职,能够看到大量的史书,形成了自己的史学观点,再加上与史馆中同人观点不同,遂发愤著书,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写成《史通》。
《史通》分为内外篇,共20卷。
其中内篇39篇,主要阐述史书的体裁体例和编撰方法。
外篇13篇,论述史官的建置沿革、史书的源流和古人著述的得失。
内篇中的《体统》《纰缪》《弛张》三篇早已亡佚,因此现在见到的《史通》只有49篇,共八万余字。
其中,内篇的《六家》《二体》和外篇的《史官建置》《古今正史》是全书的纲领。
《史通》是中国史学史的奠基之作,建立了很多史学理论。
一是对唐以前的史书体例和编纂方法做了全面总结,提出了“六家”“二体”说,并对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等各种体例,以及序例、题目、断限、编次等各种编纂方法做了专篇论述。
二是力主直书实录,反对曲笔诬书。
刘知几认为,史书应起到“申以劝诫,树之风声”的作用,不能“曲笔阿时”“谀言媚主”。
这种观点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并将之提高到自觉的高度。
三是提出“史才三长”的理论。
刘知几认为,一个史学家应具备三种才能,即史才、史学和史识。
史才,指驾驭史料、撰著史书的能力;史学,指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史识,指良好的史学见解和秉笔直书的品德与精神。
其中,史识最为重要。
“三长”之说对后世史学有很大的影响。
《直书》选自《史通》。
“直书”就是不隐讳事实真相,不饰恶虚美,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全文分为四段,主要说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出自己的主张,说明直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列举历代史家的各种情况,说明直书之难。
关于练习
一、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如下几件事上:(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
(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
杀了以后,还让女人
拿着畚箕走过朝堂。
(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
”“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
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
以上这些事,说明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完全不行君道。
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从以下事情上可以看出来:(1)“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
(2)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
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
(3)体贴下情。
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
(4)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
二、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
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
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
《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
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四、1.晋灵公不君:用如动词,行君道。
2.晋侯饮赵盾酒:使动用法,使……喝。
3.提弥明死之:为……死。
4.食之,舍其半:使动用法,给……吃。
5.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使动用法,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