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设计策略探索——以小学科学《浮力》课为例
小学科学《浮力》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小学科学《浮力》实验的改进与创新现行小学科学教材主要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和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科学探究贯穿整个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始终。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实践,不难发现,现行科学教材中的实验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实验探究性不强、实验操作不便、实验现象不直观、实验成功率不高等问题。
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对课标及教材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小学科学《浮力》一课的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方案。
一、学情分析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重力、拉力相关知识,也经历了物体的沉浮等探究活动。
在第三课中学生已经知道“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本节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浮力,探究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对我校五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虽然绝大部分学生知道生活中的物体在水中有沉和浮两种现象,也能够准确地判断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沉浮。
但只有小部分学生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力叫做浮力、能够例举出生活中一些其他的浮力现象,学生不知道测量浮力的方法,也不知道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明确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知道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多,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2.过程与方法: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运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实验设计思路基于以上分析以及对教材的研读,我对《浮力》一课的实验进行了再设计,将本课的三个实验缩减为两个实验。
原因是教材中的“实验二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和“实验三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水的浮力”其探究目标都是明确“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量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这一核心概念。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完成实验二的基础上再去进行实验三的探究,实验三的内容已经失去了探究性,此实验环节稍显多余。
因此,将本课的内容调整为两个实验内容,一是感受浮力将手压水槽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手压塑料桶中的塑料瓶来感受浮力。
小学科学教案:探索物体的浮力和沉力
小学科学教案:探索物体的浮力和沉力一、引言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物体的浮力和沉力是重要的概念之一。
通过为学生设计探索浮力和沉力的实验,可以帮助他们理解物体在水中的行为,并培养他们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小学生的科学课堂教案,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物体的浮力和沉力。
二、目标1. 了解物体的浮力和沉力是什么。
2. 掌握如何利用简易器材进行测量和观察。
3. 能够利用实验结果对物体在水中的行为做出合理解释。
三、前置知识回顾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前面所学过的一些知识。
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浮力?2. 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3. 什么是沉力?4. 沉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四、实践活动:探索物体在水中的行为1. 实验材料准备:- 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例如木块、塑料球等)- 装满盛水容器(例如玻璃或塑料容器)- 示范用的小夹子和尺子2. 实验步骤:(注意安全措施,保持实验场所干燥)第一部分:浮力1. 让学生选择一个物体,并预测它会在水中是浮起还是沉下去。
2. 将选定的物体轻轻放入盛水容器中,观察并记录结果。
3. 重复以上步骤,使用同样的方法测试其他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
第二部分:浮力与形状、大小的关系1. 名称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在水中的行为来分析浮力与形状、大小的关系。
2. 通过观察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否相同或不同来得出结论。
3. 利用小夹子和尺子将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从水面上提起一段距离,观察其再次接触水面时产生的现象,记录相关数据。
第三部分:沉力1. 让学生再次选择一个物体,并预测它在水中是浮起还是沉下去。
2. 将选定的物体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容器内,观察并记录结果。
3. 重复以上步骤,使用同样的方法测试其他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
五、实验总结与讨论1. 学生们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老师引导他们探讨浮力与形状、大小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归纳。
2. 引导学生明确浮力是一种与物体下放液体有关的力,而沉力则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向下作用的力。
小学物理教案:简单的浮力实验
小学物理教案:简单的浮力实验浮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
通过浮力实验,小学生可以亲自探究浮力的原理,加深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
本教案将介绍一种简单的浮力实验,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浮力的概念和作用。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能够:1. 了解浮力的概念和性质。
2. 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理解浮力对物体浮沉的影响。
3. 探究不同物体浸入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的大小。
二、实验器材和材料1. 透明容器(如玻璃容器、塑料容器等)。
2. 水。
3. 小型物体(如塑料球、木块、小石子等)。
4. 吊线或细线。
5. 尺子。
三、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1. 准备透明容器并放入一定量的水,使水的高度足够淹没小型物体。
2. 将小型物体通过吊线或细线系于尺子的一端。
3. 将尺子的另一端悬挂于容器的边缘,确保小型物体能够自由浸入水中。
4. 缓慢将尺子的一端沉入水中,观察小型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5. 记录水位与尺子上相对应的长度。
6. 重复上述操作,每次测量不同的小型物体,记录数据。
7. 将实验结果整理并绘制成表格或图表。
四、实验结果和讨论根据上述实验步骤,我们可以得到小型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
通过整理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以下规律:1. 不同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
我们可以观察到较轻的物体浸入液体时受到的浮力较大,而较重的物体则受到较小的浮力。
2. 浸入液体的物体的体积越大,所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这表明浮力与物体的体积成正比关系。
3. 浸入液体的物体的密度越小,所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这表明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成反比关系。
通过以上规律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它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
2. 对于同样体积的物体,浸入液体的浮力相等,而浮力与物体的重量成反比关系。
五、实验小结通过本实验,我们学习了浮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小学科学活动探究物体的浮力原理
小学科学活动探究物体的浮力原理物体的浮力原理是小学科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实验与探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原理。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小学生的实验活动,以及相关的浮力原理知识。
一、用鸡蛋探究浮力原理材料:鸡蛋、盐步骤:1. 取一个清洁的容器,加满水。
2. 将鸡蛋轻轻放入水中,观察鸡蛋会沉到底部。
3. 慢慢往水中加入盐,观察鸡蛋会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结果:随着添加的盐越来越多,鸡蛋逐渐浮起并停留在一定位置,不再下沉。
实验分析:这是因为当我们在水中添加盐时,盐溶解在水中会使水的密度增加,使水的密度变得比鸡蛋的密度大,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浮力可以支撑起鸡蛋,使其浮在水上。
二、用纸张探究浮力原理材料:一张纸,装有水的容器步骤:1. 将纸张放在装有水的容器边缘,稍微贴附在水中。
2. 快速将纸张抽出,观察纸张会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结果:在迅速抽出纸张的瞬间,纸张上方的水分会被带走,纸张会被上方水压力所支撑,不会被水湿透。
实验分析:这是因为当我们迅速抽出纸张时,纸张上方的水分没有足够的时间被引力拉下,而是受到上方水的压力支撑,因此纸张不会被湿透。
这个原理也应用在昆虫在水面上行走的情况中。
三、用飘浮的橡皮泥探究浮力原理材料:橡皮泥,水步骤:1. 将橡皮泥塑成一个小球状。
2. 将橡皮泥小球轻轻放入水中。
实验结果:橡皮泥小球会漂浮在水面上,不会下沉。
实验分析:这是因为橡皮泥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根据浮力原理,密度较小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而浮起。
因此,橡皮泥小球能够漂浮在水面上。
通过以上实验活动,小学生可以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观察的方式,深入理解物体的浮力原理。
希望以上的实验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小学物理中的浮力实验创新
小学物理中的浮力实验创新
在小学物理中,浮力实验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浮力的存在,并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传统的浮力实验通常使用铁块或木块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来演示浮力的存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浮力的概念,可以进行一些创新的实验设计。
例如,可以使用气球来演示浮力的存在。
将气球充满气体后,将其放入水中,可以看到气球浮在水面上。
这是因为气球内部的气体比水的密度小,所以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从而浮在水面上。
另外,可以使用密度不同的液体来演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将不同密度的液体倒入容器中,然后将物体放入液体中,可以看到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不同。
这是因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浮力也就越大。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的关系。
例如,让学生将不同大小的铁块放入水中,观察铁块浸入水中的体积与浮力大小的关系。
通过这些创新的实验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浮力的概念,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兴趣。
总之,小学物理中的浮力实验创新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物理教案:简单的浮力实验
小学物理教案:简单的浮力实验一、引言浮力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小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基础内容之一。
通过简单的浮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浮力的原理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种适合小学生进行的简单浮力实验教案,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实验目标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能够:1.了解什么是浮力;2.感受和观察物体在液体中浸没时所受到的浮力;3.探究影响物体浸没深度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准备1.透明容器(如玻璃瓶或塑料瓶);2.水;3.若干不同密度、形状和大小的小物体(如纸片、塑料块等);4.小木棍或铅笔。
四、实验步骤及操作指导1.首先,给每位学生发放一个透明容器,并让他们填满约三分之二水。
2.然后,请每位学生选择一个小物体放入容器中,并观察它们在水中是漂浮还是沉降。
3.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漂浮在水的表面?有些物体则下沉到底部?4.接下来,让学生使用小木棍或铅笔轻轻推动那些漂浮的物体,观察它们回到水中的情况,并尝试用手指将其按压到水中。
5.引导学生发现:当物体受到一定的外力使其下沉时,会感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就是浮力。
而当该物体的重力大于浮力时,它就会下沉至容器底部。
五、实验结果分析1.请学生记录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并用文字描述。
2.鼓励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形状、大小或密度的物体在浮力作用下的表现。
3.与学生共享观察结果,并引导他们总结出哪些因素影响了物体浸没深度。
六、实验拓展与延伸1.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了浮力对物体的作用,请让学生想象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场景(如船只浮在水上)并说明其中涉及了哪些原理。
2.进一步探究材料的密度如何影响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让学生使用不同材质制作的同样大小的小物体进行测试,并比较它们在水中浸没深度的差异。
七、实验总结1.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对浮力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能观察和描述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影响时的行为。
2.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在课后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小学科学 浮力的教案
小学科学浮力的教案教案标题:小学科学-浮力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浮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浮力的存在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实验记录表、海绵、纸张、石头、玻璃球等。
2.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铅笔、橡皮擦。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视频,引入浮力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们在游泳池中有没有感受到浮力?浮力是什么?它对物体有什么影响?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教师简要解释浮力的概念: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的推力。
2. 通过示意图或动画,说明浮力的作用原理。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轻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而重的物体会沉入水中?步骤三:实验探究(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实验器材。
2. 实验1:用海绵、纸张和石头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3. 实验2:用玻璃球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4.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步骤四:知识巩固(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浮力与物体沉浮的规律。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浮力的存在和作用。
3. 学生展示实验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
步骤五:拓展应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船只的浮力、气球的浮力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发现的浮力应用,并进行展示。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浮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学习效果。
步骤七: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浮力的应用场景,并写一篇小结。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概念讲解、实验探究和拓展应用的方式,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和作用。
浅析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措施——以“浮力”为例
2021年11期┆191研究浅析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措施——以“浮力”为例刘劲松摘 要:小学科学是小学生必修的科目,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科目。
当下素质教育提倡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也对不断发展的时代教育下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因此,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历史的必然。
本文就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措施并且以“浮力”为例展开论述,并提出有效的建议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措施;浮力 小学生年纪小正处在发展旺盛的时期。
好的习惯养成以及能力培养都需要从小着手,科学实验有其抽象性,也有其理论性,加上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
需要教师采用特殊的实验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操作。
他们的观察力、反应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都处在急速成长的时期,而且他们的这些能力往往会比成年人要有更大潜力。
一、新旧结合,创新实验模式虽然时代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教师教学方法也不断创新。
但是并不完全否认了过去,而是应当将新时代教育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也是秉承优秀传统教学方法并且结合新时代的教学理念,也促进教育的进步。
以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物体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小学科学结论的得出是通过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得出来的。
真正体现出了“实践得真知”的正确道理,可以结合过去靠一张嘴、几根粉笔以及课本来教学的方法,也可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
在验证物体的沉与浮时,将砖块和木块分别放在两个相同的盛水容器中,观察砖块和木块的变化。
除了这砖块和木块以外,还可以将胡萝卜、带盖空瓶、橡皮等东西都放到盛水的容器中。
制作一个表格做实验的观察记录。
同时将做好的课件,用动画等放快速度,减少课堂所用的时间。
教师在一旁根据我们所做的现实实验进行讲解。
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在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之时,主要是有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进行研究,可以选择将一个橡皮泥随意切成四份,探究这四份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用简易实验探索物体的浮力(科学活动教案)
用简易实验探索物体的浮力(科学活动教案)引言: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它是导致物体浮于液体表面的原因。
本文将介绍一个简易的实验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浮力的概念和作用。
实验材料:- 一块小塑料颗粒- 一个透明的容器(如玻璃杯)- 水实验步骤:步骤一:准备工作1. 确保容器干净,并将其放在桌面上。
2. 准备一小袋塑料颗粒,用量大约是容器的1/4。
步骤二:实验操作1. 将塑料颗粒一点点地慢慢地放入容器中,直到容器装满为止。
2. 注意观察当塑料颗粒放入容器时发生的现象。
3. 将容器放置在视线高度上,以方便观察。
步骤三:观察结果1. 观察塑料颗粒在水中的状态。
它们是否全部沉入水底?2. 记录你的观察结果,并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实验讨论:1. 当我们将塑料颗粒放入水中时,你可能会注意到它们并没有全部沉入水底,而是浮在水面上。
2. 这是因为塑料颗粒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它们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称为浮力。
3. 浮力是一种作用在物体上的向上的力,其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有关。
4. 在这个实验中,塑料颗粒的体积较大,使得排开的水的重量超过了塑料颗粒本身的重量,因此会产生一个较大的浮力,使塑料颗粒浮在水面上。
实验延伸: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浮力的原理和应用。
以下是一些可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和活动:1. 如果我们将更多的塑料颗粒放入容器中,会发生什么?为什么?2. 试试用其他不同的物体替代塑料颗粒,是否会有不同的现象?3. 学生可以设计自己的实验,来研究其他物体在水中的浮力情况。
4. 探索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有何不同。
结束语:通过这个简易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和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概念。
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扩展实验并进行讨论,以进一步加深对浮力概念的理解。
科学实验浮力的探索小学教案
科学实验浮力的探索小学教案
一、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探索浮力的概念,并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浮力?
2. 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3. 如何利用浮力使重物浮在水面上?
二、材料准备
1. 透明玻璃杯
2. 盐
3. 橡皮筋
4. 小玻璃球
5. 铅笔
6. 端盘子
7. 水
三、实验步骤
1. 将玻璃杯倒满水,然后将小玻璃球放在水里。
学生观察小玻璃球的现象并记录。
2. 将橡皮筋绕在铅笔的两端,然后将铅笔放在水面上。
学生观察铅笔的现象并记录。
3. 向玻璃杯中加入盐,直到水面上方出现了一个盐块。
学生观察盐块的现象并记录。
4. 将端盘子倒过来放在玻璃杯里,然后缓慢地翻转端盘子。
学生观察现象并记录。
四、实验记录
学生需要用笔和本子, 记录下每一个实验步骤的材料准备、操作方法及观察结果。
学生可以利用图片或图表来帮助记录。
五、分析实验结果
1. 根据观察结果,回答问题“什么是浮力?”
2. 学生分析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3. 如何利用浮力使重物浮在水面上?
六、总结
1. 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了不同条件下水面上的物体现象以及浮力的概念,学生掌握了浮力的定义和原理。
2. 学生了解了浮力的大小与水的密度有关,也了解了如何利用浮力使重物浮在水面上。
3.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培养了动手实验的能力以及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浮力教学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目的
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公式。
2. 通过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加深对浮力概念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实验器材
1. 弹簧测力计
2. 金属块
3. 烧杯
4. 水
5. 量筒
6. 橡皮筋
7. 计算器
三、实验步骤
1. 将金属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记录金属块的重力G。
2. 将金属块完全浸没在水中,保持静止,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3. 使用量筒测量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
4.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金属块所受浮力F浮:
F浮 = G - F
5. 计算金属块所受的浮力与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的比值:
浮力系数 = F浮 / V排
6. 对比实验数据,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四、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确保金属块完全浸没在水中,避免产生气泡。
2. 记录数据时,注意单位的一致性。
3.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五、实验结果分析
1. 通过实验,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确性。
2. 通过计算浮力系数,了解了金属块在水中的浮力情况。
3. 实验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浮力的计算方法,加深了对浮力概念的理解。
六、实验总结
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了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过程中,学生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同时,实验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浮力现象,提高对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小学科学浮力教案
小学科学浮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难点: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的实验设计与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实践操作和思考分析。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 教学资源:实验操作说明书、相关科学知识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船只浮在水面上,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概念。
2. 讲解浮力的定义,解释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3.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 知识拓展:介绍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浮力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浮力的概念和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的认识。
3. 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浮力的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浮力应用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如制作简易的浮力船、浮力模型等。
小学物理中的浮力实验创新设计
小学物理中的浮力实验创新设计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
- 弹簧测力计
- 铁块或石块
- 水
- 盐水
- 细线
实验步骤:
1. 将铁块或石块用细线系好,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即铁块或石块的重力。
2. 将铁块或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3. 将铁块或石块完全浸没在盐水中,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4. 比较步骤1、2、3 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分析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
1. 在水中和盐水中,铁块或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
2. 铁块或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在空气中的重力。
实验分析: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铁块或石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大小,了解了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同时,学生也可以观察到铁块或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在空气中的重力,这说明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注意事项:
1. 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铁块或石块掉落伤人。
2. 可以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铁块或石块进行实验,以加深对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理解。
小学科学实验课案例分享
小学科学实验课案例分享科学实验课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几个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案例,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
一、浮力实验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浮力的原理,可以进行一次简单的浮力实验。
实验材料: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一张纸、一只硬币。
实验步骤:1. 将玻璃杯填满水。
2. 将纸张平放在玻璃杯的口部,用手指按住纸张的边缘,确保纸张完全覆盖杯口。
3. 将硬币小心地放在纸张上方,让硬币悬浮在水面上。
4. 缓慢松开手指,观察硬币是否会下沉。
实验结果:硬币悬浮在水面上,并不会下沉。
这是因为硬币受到的浮力大于其自身的重力,所以能够浮在水面上。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到浮力的存在,并理解浮力是由液体对物体产生的向上的压力所引起的。
二、光的折射实验光的折射是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的现象。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折射,可以进行一次简单的实验。
实验材料: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一只铅笔、一杯水。
实验步骤:1. 将玻璃杯填满水。
2. 将铅笔竖直插入水中,让一部分铅笔在水中,一部分在空气中。
3. 观察铅笔在水中的形状。
实验结果:当铅笔从空气中插入水中时,我们可以观察到铅笔在水中发生了折射,看起来弯曲了。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光的折射现象,并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变化。
三、电流的传导实验电流的传导是电子在导体中流动的现象。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流的传导,可以进行一次简单的实验。
实验材料:一个电池、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
实验步骤:1. 将导线的一端连接到电池的正极,另一端连接到灯泡的一侧。
2. 将灯泡的另一侧与电池的负极相连接。
3. 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实验结果:当导线与电池相连时,电流就会通过导线流向灯泡,使灯泡发光。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电流的传导过程,并理解电流是由电子在导体中流动所引起的。
浮力的教案(优秀9篇)
浮力的教案(优秀9篇)浮力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教学准备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人手一个鸡蛋、半杯温水、一根筷子、糖、盐、味精、水、抹布、脸盆。
3、大记录纸一张。
4、死海的录像。
重点难点重点:有序进行实验。
难点:了解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教学过程一、猜测沉浮的物品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对于幼儿答案中提到的有现成的,教师进行实验。
二、实验猜测1、提问:如果把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2、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解读。
3、当场把鸡蛋放进水里验证:鸡蛋沉入水底。
三、幼儿进行实验1、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浮起来?2、出示记录表,让幼儿猜测,并记录猜测结果。
3、把幼儿分成三组,一组给予盐、一组给予糖、一组给予味精,并告知幼儿。
四、揭示实验结果1、教师出示记录表,分别让不同实验的幼儿回答实验结果,并帮助幼儿进行记录。
2、教师进行实验:脸盆里装水加盐搅拌,鸡蛋浮起来3、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五、拓展活动:死海的秘密提问: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教师播放PPT,介绍“死海的秘密”。
教学反思科学小实验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只是我们现在碍于幼儿园班级人数多,材料不够、操作不便等因素,使得这样的小实验不能很好的开展。
今天的活动,实验的材料也比较繁琐,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进行了分组实验的形式,给予不同小组不同的材料,汇总实验结果,这样不仅让每种可能都得到了验证,满足了孩子探索的欲望,同时也能清楚的'得到实验的结果。
小学科学教案:实验探究之浮力与密度
小学科学教案:实验探究之浮力与密度简介本次教案旨在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帮助小学生理解物体浮力与密度的概念及其作用。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1.了解浮力的概念,并理解浮力对物体的影响;2.理解密度的定义,并能利用密度计算物体质量;3.进行实际测量和观察,以发现不同物体之间的浮力和密度关系。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水桶、水、各种大小不同材质的物体、密度球等;2.实验工具:秤、磅秤、导线、容器等;3.实验记录表格和笔。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向学生简单介绍什么是浮力和密度,并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这两个概念。
第二步:实验前讨论和设想•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在水中放入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物体,会发生什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并进行讨论。
第三步:实验操作1.将水桶中注满水,并放在适当的高度。
2.选择一个物体,让学生思考它是否会浮在水面上,记录他们的预测。
3.实际将该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结果。
4.重复以上步骤,选取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
第四步:实验总结•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浮力的概念,并分析不同物体之间浮力大小的区别。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第五步:引入密度概念和计算•简单介绍密度的定义并与之前的实验结果联系起来。
•分发密度球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计算发现密度对于物体浮力的影响。
第六步:进一步探究•针对一些特定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让学生尝试改变某个物体的形状,预测其是否会改变浮力;•让学生尝试在水中加入盐、糖等溶质,观察密度对浮力的影响。
第七步:实验总结和回顾•让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结果和所得到的结论;•利用问题和讨论来巩固学生对于浮力与密度概念的理解。
实验评估•学生参与度、实验记录表格完整性以及对于浮力与密度概念的理解程度可作为评估依据。
扩展活动•鼓励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物体进行更多有关浮力和密度的实验,并编写简单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观察水的浮力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观察水的浮力小学科学实验教案实验题目:观察水的浮力实验目的:1. 了解水的浮力现象;2. 掌握实验方法,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3. 培养科学实验的安全意识。
实验器材:1. 透明容器(例如玻璃杯、塑料杯等);2. 水;3. 不同密度的物体(例如塑料球、玻璃球、木块等);4. 秤;5. 计时器。
实验步骤:1. 准备透明容器,并在容器的一侧标注刻度,以便观察水位的变化。
2. 用秤称量不同密度的物体,并记录下它们的质量。
3. 将容器填满水,并在容器里放入一个物体,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悬浮情况,并记录下悬浮物体的位置。
4. 逐渐往容器中加入更多的物体,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悬浮情况,并记录下每一个物体的位置。
5. 记录每个物体在水中的悬浮深度,并计算出悬浮物体的浮力。
6. 将记录的数据整理成表格和图形,分析物体的质量和浮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物体的质量越大,其浮力也越大,物体在水中的浮起高度也会相应增加。
2. 物体的密度越小,其浮力也越大,物体在水中的浮起高度也会相应增加。
3. 当悬浮物体的质量等于其浮力时,物体会平衡地悬浮在水中。
4. 当悬浮物体的质量大于其浮力时,物体会下沉到水底。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在进行实验前,要提醒学生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避免摔倒或滑倒的危险。
2. 实验时应注意使用适量的水,并放置在稳定的桌面上,以防止溅水和翻倒的危险。
3.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应注意不要使用尖锐的工具,以防划伤。
4. 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安静,专注于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拓展实验:1. 让学生自由选择不同形状和材料的物体,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力现象,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2. 将实验水的浮力与其他液体(例如油、酒精等)的浮力进行比较,并探究液体的密度对浮力的影响。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了解了水的浮力现象,并掌握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的技巧。
小学生科学实验浮力
实验六:探究不同液体 的浮力
准备不同种:类的液体(如清 水、盐水、糖水等)
将同一物体放入不同的液体 中
观察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状 态
比较不同液:体对同一物体 产生的浮力大小
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拓展
7
安全提示
安全提示
避免水溅出容器 外,以免弄湿周 围物品或造成其
他意外
在实验过程中,一定 要注意安全
在实验结束后, 要及时清理实验 现场,保持环境
整洁
同时,也要注意 不要将小物体或 其他物品放入口 中或鼻子中,以
免发生意外
XXX
感谢各位观看
xxxxxxxxx
演讲人:XXX 时间:20XX年XX月XX日
实验二:测量浮力
将小物体放在秤或天平上:测量其质量 将小物体放入水中:注意不要让水溅出 容器 观察小物体:在水中时的读数变化 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步骤
实验三:比较不同物体的浮力
准备不同材:质的小物体(如小石头、小 木块、小铁钉等) 将每种小物:体分别放入透明的大容器 中 观察每种小物体在水中的状态 比较不同材:质的小物体所受到的浮力 大小 记录实验结果
5 在实验三中,我们比较了不同材质的小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6
通过观察它们在水中的状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质量较轻、密度较小的物体更容易浮在水面上,而质 量较重、密度较大的物体则更容易沉入水底
7 这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密度有关
5
结论总结
结论总结
01
02
03
04
05
06
6
实验拓展
实验拓展
实验四:探究物体形状对浮力的影响
准备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圆 形的球、方形的木块、三角 形的铁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图分类号 ] G 6 2 3 . 6 [ 文献标 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2 — 2 3 4 1 ( 2 0 1 3 ) 0 3 — 0 1 3 8 — 0 4
近年来 ,探究性实验在小学科学课 中越来越 学 习兴趣 、 训练动手操作 能力 、 掌握科 学知识 , 特 别是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
2 0 1 3年 6月
总第 1 7 8 期第 3 期
・
大 庆 社 会 科 学 D a Q i n g S o c i M S c i e n c e s
J u n . , 2 0 1 3
S e r i a l No . 1 7 8 No . 3
教育与教学 ・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策略探索
什么。
( 二) 发 挥 小组合 作优 势 , 促 进 思 维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很大优势 ,可以让所有学
“ 力” 是一个 很抽象 的概念 , 教学时最好 通过
寻 找生 活 中各种 各 样 的力 , 引 出力 的话题 , 然 后 以
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 , 研究力的现象 , 表达力 的要 素。通过亲历活动 , 使学生了解力在 E t 常生活中的 普遍存在 , 并发现控制力的方法 , 体验科学探究活 动的乐趣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的过程及方法 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 。 ( 一) 问题 情 境要 利 于指 向研 究 的 问题 不知道要解 决什么问题 ( 实验设计的 目的 ) ,
道 的规律 性认 识 。
二、 《 浮力》 实验设计策略
《 浮力》 是五年级“ 力与生活” 单元中的一课 , 教学 目标是让学生 了解生活中存在 “ 浮力”这种
学生的探究 活动对象只是学 生 自己未知的 ,
[ 收稿 日期 】 2 : 0 1 3 7 2 - ) , 女, 北京房山人, 小学高级教师, 主篝碜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法研究。
小学生的实验设计 .是指由教师和学生共同 材, 提 出一定 的实验要求 , 让学生 自己拟定实验方
确定一个研究问题 ,教师提供全部或部分实验器 进行训练, 每节课 、 每单元 、 每学期都有所侧重 , 最
案, 制订实验步骤 , 独立地通过实验的观澳 0 和分析
方案的 目 标。
去探索研究 , 从而发现“ 新” 的科学现象 , 并通过建 立模型来解释实验现象 ,总结 出他们原来并不知
— —
以小学科学《 浮力》 课为例
李春英
( 北京市房山区周 口店 中心小学, 北京 1 0 2 4 0 5 )
[ 摘
要】 近年来 , 探 究性 实验在 小学科 学课 中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 , 因为探 究性 实验在激发 学生学 习兴趣 、 训 练
动手操作能力、 掌握科学知识 , 特别是在培 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 浮力》 课 为例 , 提 出培养学生实 验设计能力的一些策略 问题 , 结果表 明, 达到了教学的 目的, 具有很好 的效果。
般包括 : 1 . 确定实验研究的问题 ; 2 . 提 出自己的假设 ; 3 . 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
4 . 预 期实验 结果 ;
容易接受?如何让学生“ 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 究 的过程中。 体验学习科学 的乐趣 , 增长科学探究
能力 , 获取科 学知识 , 形成尊重事实 、 善 于质疑的 科学态度 , 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 仍 是尚需深入
商量 , 在桌上测力计 、 水槽 、 钩码 等实验 器材 的启
发下 ,很快就想 出了测量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水的
目的是实验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 方向和 目 标) , 因 而实验设计训练首先应让学生知道实验想要解决 什么问题或看到什么现象 。这就要求老师设 置的 问题情境指向明确 , 有利于学生产生问题 、 提出问
题。
浮力的方法。他们设计 的方法是用测力计先测出
钩码在空气 中所用 的拉力 ,再测出钩码浸入水 中 时受到的拉力 。 还相应做了假设 , 如果两次得 出的
数值一样 , 证 明“ 沉入水 中的物体不会受到水的浮
力” ; 如果在水 中的数值减小了, 就证 明“ 沉入水 中 的物体会受 到水 的浮力 ” ; 浮力 的大小 可以用 “ 钩 码在空气 中数值一 钩码在水中数值= 钩码受到的浮 力” 这个公式计算。 明确 了“ 沉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 的浮力” 这
就没 有行 动 的方 向 , 实验设 计 就更 无从 谈起 。实验
生都有机会在一个没有危险的环境 中提出 自己的 想法 , 掌握学 习的内容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启发 , 能够使设计更完善 、 更合理 。 在了解 了实验 目的是解决 “ 沉入水 中的物体 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这个问题 的基础上 , 就可 以确 定实验 的基本方法 了。学生们 以小组为单位互 相
・
1 38・
力, 浮力有大小和方 向; 知道浮在水面的物体和沉 人水 中的物体都受到了浮力 的作用。其 中“ 下沉物 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可以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
的训练 。
明“ 钩码入水后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这一策略旨 在鼓励学生大胆做 出猜想,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 更
为 了明确 自己后 面 要 进行 的探究 性 实 验 的 目的是
方法 比较简单 , 而且需要教师的帮助。看起来与科 程或程序上是一致的。 在小学科学课 中,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方案
一
受到教师们 的重视 ,因为探究性实验在激发学生 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有许多不同, 但是 , 两者在过
作用。 目前 , 探索性实验的研究很火热 , 然而在指
导实际教学方面, 如何设计这种实验?如何让学生
探索的领域 。
一
5 。 实验操作 , 收集数据 ;
、
概念界定
6 . 数据分析 、 推理 , 得出结论 ; 7 . 表 达与交 流 。 而学生要做到每一步都能 自主的顺 利完成 ,
需要教师从三年级开始就有计划的一步步对学生
终到 六年 级 时达 到能 自主 、顺利 完 成探 究 性实 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