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教学设计教科版
2024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教学设计教科版
本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刑法的概念、特征和作用,认识犯罪行为与刑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预防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学》:本书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通过阅读本书,学生可以了解犯罪行为的心理动机和心理特点,提高防范犯罪的意识。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让学生结合课后阅读材料,深入研究刑法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作用,思考刑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学生可以查找有关刑法的历史案例,分析案例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了解刑法的发展过程和实践经验。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本课将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法庭审判过程,以增强学生对刑法作用的认识;同时,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确定教学媒体使用:本课将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和网络资源等教学媒体,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借助教学平台,实现学生在线学习、讨论和资源共享,拓宽学习渠道。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本课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刑法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探讨犯罪行为与刑法的关系;案例分析法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深入理解刑法的作用;小组合作法用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过程:
讲解刑法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推荐精选】2017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四单元 远离犯罪 第十课 认识刑法教学设计 教科版
《认识刑法》法。
本课内容主要从犯罪与刑法、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和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三大方面讲解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们知道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充满了“暗礁”和“雷区”。
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有什么后果?不同的犯罪行为要承担何种法律责任?让我们一起认识刑法,学习刑法,远离犯罪。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犯罪的三个特征,我国法律责任的种类。
了解刑法、犯罪及应受到怎样的惩罚。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主刑和附加刑,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犯罪问题的有关知识,知道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知道任何一种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教学难点】能积极行使这种防卫权,以保卫国家、人民、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
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材料及课件。
学生准备:课下搜集刑法的相关内容,课上和大家分享。
一、新课导入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充满了“暗礁”和“雷区”。
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有什么后果?不同的犯罪行为要承担何种法律责任?让我们一起认识刑法,学习刑法,远离犯罪。
二、犯罪与刑法1、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根据所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以分为违宪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其中,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所谓犯罪行为,是指刑法规定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
2、知识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课件教科版102634
小组交流:
有人说,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 的,可以根据其他相关罪行定罪处刑, 这种说法对吗?
播放视频:法治案例
思考:为什么涉案当事人不构成犯罪?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不得 定罪处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条规 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 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 规定的,不得定罪处刑。
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严格落实罪 刑法定、疑罪从无等法律原则,各级 法院对667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372名 自诉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确保 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加强审判监督,保障当事人申诉权,各级法院再审改判 刑事案件1357件。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该严则严,当宽则 宽,确保罚当其罪。
----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思考:陈满为什么可以被无罪释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 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 罪。
小组交流:
错放和错判两者相比,到底孰重孰轻?
犯 罪
罪刑法定
无罪推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 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 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不得定
看了这段材料,你有什么感受?
思考:如何看待王某等犯罪嫌疑人的行为? 你认为他们可能会受到何种处罚?
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新增规定: “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
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 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 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16研究生考试泄题案开庭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 法判决,对任 者者常 弱强强 则则, 国国无 弱强常 。,弱
最新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
后序
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
希望我的文档能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促进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每一个都花费了我大量心血,其目的是在于给您提供一份参考,哪怕只对您有一点点的帮助,也是我最大的欣慰。
如果您觉得有改进之处,请您留言,后期一定会优化。
常言道: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活只是一个状态,学习只是一个习惯,只要你我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好学、求实奋进的状态,相信你我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事业节节高。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统编版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预防犯罪》二、课程课时2课时三、教材内容分析“预防犯罪”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统编版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从了解罪与罚、加强自我防范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首先介绍了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以及刑罚的种类。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犯罪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
接着,教材强调了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认清犯罪危害、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等方面加强自我防范。
四、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素养引导学生认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增强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法治观,自觉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
2.道德修养素养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明确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做到既遵守法律又遵守道德规范。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3.法治观念素养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明确犯罪的后果,增强法律意识。
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健全人格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培养自律能力和责任感,避免违法犯罪。
帮助学生在面对不良诱惑和违法犯罪行为时,保持冷静和理智,做出正确的选择。
5.责任意识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法治宣传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五、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
加强自我防范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增强法治观念,杜绝不良行为。
培养学生在面对不良诱惑时的自我控制能力。
六、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1.课的类型:新授课2.主要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犯罪的含义和特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预防犯罪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犯罪的危害和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0.2《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教案
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法律的权威,增强对法律的敬畏感,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同时初步培养自己的法治意识和遵法守法的习惯。
2.能力目标树立自觉学法的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
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3.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的法律内涵教学重点分别了解无罪推定与罪行法定的内涵教学难点认识无罪推定与罪行法定的内涵,提高法律素质。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无罪推定与罪行法定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以案说法,概括总结,制作PPT。
学生准备:查找无罪推定与罪行法定的相关法律条文。
【多媒体呈现】聚焦两会2017年3月12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做了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教师引导】看了这段材料,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略【教师导语】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任何人一旦违反就会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但是,如果没有刑法的依据,没有法院的有罪判决,任何人不受定罪量刑。
怎样认定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认定罪行应该坚持什么原则呢?这就是咱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无罪推定与罪行法定。
设计意图:以时事热点为背景材料导入新课,是思想品德课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
这样做既能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违法行为有了初步了解,本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确要认定一个人的某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
环节一:以案说法【播放视频】“2016年研究生考试泄题案”成功破获【教师引导】如何看待王某等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你认为他们可能会受到何种处罚?【学生交流】他们的行为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应该受刑罚处罚。
【教师小结】谁破坏考试规则、损害考试公平,都应当得到惩处,这是对那些辛苦多年、专心备考的考生最好的支持与鼓励。
面对考试作弊的复杂形势,2015年底我国将在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入刑”。
预防犯罪 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二、深入探讨,新知学习(一)了解罪与罚教师:首先老师想给大家看几幅图片,请同学们想一想,图中的行为违反了法律吗?如果违反了法律,那么他们要承担怎样的责任呢?教师:很好,同学们都知道图中的行为是违法的。
图一属于殴打他人的行为,如果触犯了刑法,则犯罪行为。
图二砸破汽车玻璃偷盗车内物品属于盗窃罪,根据行为的严重程度对其处罚金或刑罚。
图三的绑架更是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的犯罪行为,根据行为的严重程度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
这三则事例说明当事人的行为不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而是触犯了刑法,构成了犯罪。
教师:看到这里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刑法有什么作用吗?什么样的行为能够构成犯罪呢?其实刑法明确地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具有这三个特征的行为就是犯罪。
(PPT出示:一、《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二、《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三、《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教师: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不论是犯下恶劣罪行的劳荣枝还是我们身边校园霸凌的同学,都应该承担犯罪的后果。
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观视频等手法,用活动方式组织教学。
1.播放《一个好学生的堕落》视频。【内容:中学
教学过程 生小强原本是一个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
好闲的人以后,无心学习,经常旷课。起初还觉得对不
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因偷东西、打骂同学
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不但不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
社会上聚众斗殴,多次致他人受伤,父母为此付了不少
(3)什么是犯罪?它具有什么特征?你是怎么得
出来的?
(4)刑罚有哪些几类组成的?你能知道小强最后
受到的处罚是什么类型的何种处罚?罚金与罚款、拘役
与拘留有什么区别?
3.巡视指导。
4.根据小组展示内容归纳:①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严
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②刑罚
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5.播放《罚金与罚款、拘役与拘留的区别》微课。
面,从而不能自觉守法。还有部分学生在认识上有误区,
认为自己年轻不会违法,更不可能犯罪,即便有犯罪行
为但因年龄小不要紧。
心理和生理特征的“缺陷”:八年级学生已有法律
知识学习较少,加上正是青春期的躁动(易冲动),“哥
儿们义气”的作祟,正值叛逆期,容易出现违纪违法乃
至犯罪苗头。
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学生易受负面因素环境
课例研究综
本节课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
述
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中的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二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内容。
第五课旨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要求,同时也是从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的高度,阐明尊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预防犯罪》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基本概念、类型及特征,掌握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规定,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
2.培养学生分析犯罪原因、识别犯罪行为的能力,使其在遇到潜在犯罪风险时,能够迅速做出正确判断,避免陷入犯罪陷阱。
3.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预防犯罪、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进行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概括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师生互动,总结出以下要点:
1.提高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尊重和遵守法律。
2.学会识别犯罪行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陷入犯罪陷阱。
5.实践性作业,强化法治意识
本案例设计了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撰写心得体会、搜集犯罪案例等。这种作业形式既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能够引导学生将法治意识融入日常生活,提高法律素养。此外,家长参与作业过程,有助于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共同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理性对待,避免盲目跟风。
3.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法律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尊重法律,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关爱他人,尊重生命,抵制不良行为,积极参与法治建设。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教学设计教科版
1. 拓展资源:
1.1 法律案例集:提供一系列与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相关的法律案例,让学生通过阅读案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原则。
1.2 学术论文:推荐一些关于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的学术论文,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两个原则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情况。
1.3 在线课程:推荐一些关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在线课程,让学生通过视频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系统学习相关知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的基本概念。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规定了国家只有在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才能对公民进行处罚。无罪推定原则则是刑事诉讼中的重要原则,它规定了被告人在没有被证实有罪之前,应被视为无罪。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1 讲授法:在讲解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原则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同时,在讲解法律制裁的种类和作用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法律规定,让学生了解违法行为将受到的惩罚。
1.2 讨论法:在讲解犯罪的原因和危害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1.3 情景模拟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法官、律师、被告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法治的过程,提高学生提交的作业,我将认真批改并给出详细点评。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我将指出并引导学生改正,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017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法第十课熟悉刑法合法防卫与紧急避险教学设计教科版
A. 前提相同 B. 危害来源相同
C. 行为的对象相同 D. 目的相同
A.小偷正在进行盗窃,室主发觉后与之搏斗,打伤了小偷
B.两小偷因分赃不均而打架,小偷甲打伤小偷乙
C.某人与同事发生纠纷,被打伤,很气愤,抓住同事6岁的儿子打了一顿
D.刘某在路上遇见前一天打伤他弟弟的吴某,一气之下,把吴某打伤
二、碰到非法侵害实施合法防卫,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 )
A. 只有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
目标导学二:正确实施合法防卫
活动一:看教材第72页材料。
1.讨论试探:(1)小赵的行为什么缘故属于合法防卫?(2)刑法的这一规定给咱们什么警示?
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3.提示:(1)结合合法防卫的含义分析。(2)防卫不能过当。
教师讲解:(1)合法防卫的实质是公民在特定条件下的合法防卫权。国家不仅许诺公民行使合法防卫权,而且希望和要求公民能踊跃行使这种防卫权,以捍卫国家、人民、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
(2)所谓紧急避险,确实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免发生危险的紧急情形,这时假设两种合法权益发生了冲突,而且无法保全两边合法权益,不得已只能捐躯较小的利益,以爱惜较大的利益。
目标导学四:紧急避险的条件意义
事后,死者黄某家眷以为田华的行为属于“过失杀人”,于是向法院起诉。
1.试探:(1)若是你是法官,你会认定田华有罪么?什么缘故?
(2)结合田华的例子和刑法的规定谈谈对合法防卫的熟悉。
2.分组合作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3.提示:关于未成年人来讲,面对案例中这种侵害,仍是要审时度势,平复理智,第一确保生命平安。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课件教科版102639
第十课 认识刑法
新课导入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充满了“暗礁”和“雷区”。哪些行为属 于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有什么后果?不同的犯罪行为要承担何种法律 责任?让我们一起认识刑法,学习刑法,远离犯罪。
探பைடு நூலகம்新知
一、犯罪与刑法
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 是违法行为。根据所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以分为违宪行为、行 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该组织形成后,致使很多群众宁愿舍近求远去别的集市进行交易,也不敢到他们所在
的这个镇来,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
在徐州铜山区该村镇及周边地区造成了恶劣影响。被告人孙某等组织成员被抓获后,群众
自发放鞭炮庆祝,并在网络上发帖称:“感谢中国共产党,村镇人民得解放,载歌载舞来
探究新知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第二,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第三,犯罪是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具有刑罚当罚性。
知识链接
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首要特征,也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社会危害性表现 在它时国家、社会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的损害。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不意味 着任何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只有达到法律规定的严重程度以后, 才能认定为犯罪。
其中,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刑法,属于犯罪行为。所谓犯罪 行为,是指刑法规定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 为。犯罪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
知识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 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 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 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 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能力目标: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重点:刑法的含义及作用,犯罪的含义及特征,刑罚的含义及种类。
难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刑罚的种类。
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一一新闻《成都高空抛物菜刀》2023-11-1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
二、学生自主学习:1.刑法的含义及作用?2.犯罪的含义及特征?3.刑罚的含义及种类?三、讲授新课《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屡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分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分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分金或者没收财产。
分析条文,得出得出结论:1、刑法的含义及作用含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的法律。
作用: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探究与提供:试比照分析一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
” “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
”同样是打人,同样是违法行为,二者有什么区别?归纳: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2、什么是犯罪?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刑罚处分的行为。
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处分性聚焦生活:学生因琐事于校园内持刀行凶一一分析案例,再次对犯罪行为的三个基本特征运用。
过渡:犯罪行为的后果是什么呢?3、刑罚的含义及种类刑罚,又叫刑事处分、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2024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第3框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教学设计教科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学习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规定,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危险时自我保护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2. 实践操作: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布置涉及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案例分析的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相关书籍、网站、视频等拓展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学生可以访问提供关于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法律资源网站,获取更多的法律知识和信息,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 学生可以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思考如何正确使用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提高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
- 学生可以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3)游戏:设计相关游戏,如模拟警察抓小偷、自然灾害逃生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正确使用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部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预防犯罪》教案
过案例分析和问题引导,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理解刑法、犯罪和刑罚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自主探究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防范犯罪,并设
计海报或口号等形式展示。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如何预防
犯罪,培养他们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总结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研究效
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反思,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
掌握,并对学生的研究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为下一步
的研究打好基础。
通过结合感性的文字和图表材料,我们可以联系社会现实,体现探究研究的教学理念,从而增强教学的可信度和效果。
这也为下一节课做好知识和情感上的铺垫。
在小组分工中,我们介绍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并联系学校生拓展空间活动,谈论身边的不良行为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合作,让学生思考、质疑、讨论,最后向同学们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同学也可以提出质疑。
为了强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我们进行了当堂检测,展示了五道选择题。
学生独自思考,做出答案,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剖析生活现象,提高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现实的能力,政治教学回归生活。
我们通过对学生身边的不良行为进行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刑法、犯罪及刑罚的相关知识。
在本节课的研究中,我们强调了知法、守法,加强自我防范,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
问题三:什么是刑罚?刑罚有什么作用?
•指导学生分组结合自己的实 际展开讨论。
归纳总结
• (1)由刑法规定对犯罪行为进行的处罚,就是刑罚。犯罪 是刑罚的前提,刑罚是处罚犯罪的手段。
• (2)刑罚对犯罪行为人具有惩罚、威慑、感化和教育的功 能,对被害人具有慰藉、安抚和补偿功能,所以,它能够 起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有序的作 用。
问题一:什么是违法行为?有哪些分类?
•指导学生分组结合自己的实 际展开讨论。
归纳总结
• (1)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 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 (2)根据所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分为违宪行为、行政违 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问题二:什么是犯罪?犯罪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为维护本国安全利益或社会公共秩序,有权将违反本国法律的外国人或外 交人员驱逐离境。中国法律规定,被驱逐出境的外国人,自被驱逐出境之 日起十年内不准入境。驱逐出境,是指将犯罪分子从我国境内驱逐到我国 境外的一种刑法处罚。对于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领域内犯罪的中国公民,不适用单独或附加判处驱逐出境的刑法。由此 可知,驱逐出境只适用于不具有中国国籍的,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犯罪的外国公民和无国籍公民。
违法刑行罚为。
严重
• 5、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具有社__会___危;害第性二,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具有_刑__事__违;第法性 三,犯罪是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具有刑__罚__当__罚。 性 • 6、任何一种违法行为都有其行___政__违_,法都要承担相应的 行_犯_政罪__违行_。为法犯人罪要行承为担作相为应一的行种__严政__重违_的。法违法行为,触犯了刑法, • 7、由刑法规定对犯罪行为进行的处罚,就是_行__政__违。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站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法律的权威,增强对法律的敬畏感,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同时初步培养自己的法治意识和遵法守法的习惯。
能力目标:树立自觉学法的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
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的法律内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无罪推定与罪行法定的内涵。
教学难点:无罪推定与罪行法定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针对被告人沈华(化名)抢劫8毛钱一案,法院作出判决,沈华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八千元。
16岁的沈华是日照市某酒店员工。
因嫌自己的收入不够花销,就与朋友王某(另案处理)预谋“抢几个钱花花”。
被告人沈华伙同王某将路人陈某、安某拦住,采取殴打、语言威胁等手段,实施抢劫。
不料翻遍陈某、安某全身上下,只有陈某的衣服口袋里有8毛钱,沈某、王某二人不甘心,又继续殴打、搜身,后陈某、安某趁沈某不备逃跑。
该案起诉至法院后,法庭采纳了检察机关的指控,认定沈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鉴于其系未成年、初犯、认罪态度好等情节,依法减轻处罚,作出上述判决。
沈某只抢了8毛钱,为什么法院要判罚这么重?这体现了什么原则?
提示:抢劫之所以会判得重,主要是因为在抢劫过程中,罪犯不单侵犯了受害人的财产权,同时也侵犯了受害人的人身权利。
也就是说,抢劫行为的危害不仅仅是财产,还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和公民人身安全,所以,即使获得的钱财都很少,一般偷窃行为和抢劫行为相比,其社会危害性是有本质区别的。
只有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才能构成犯罪。
罪刑法定原则。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一问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罪刑法定原则
活动一:看教材第69--70页材料。
1.问题思考:什么是罪刑法定?
2.分组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3.教师讲解:(1)定罪量刑,是最严厉的制裁手段。
没有刑法的依据,没有法院的有罪判决,任何人不受定罪量刑。
罪刑法定,无罪推定,就是为了避免无罪者被无中生有地定罪量刑。
(2)我们做出的行为只要不是法律明文禁止的,就不为罪;我们做出的行为只要不是法律明文处罚的,就不处罚。
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必须有法律明文规定,这就是罪刑法定原则。
目标导学二:正确理解罪刑法定原则
活动:案件回放
非法出售试题及答案、暗中操作“枪手”替考、利用无线电器材作弊……2016年研究生考试泄题案的部分涉案人员,2017年3月21日在湖北公安县人民法院受审。
据了解,这是刑法修正案(九)关于作弊入刑规定施行以来,首起大规模有组织的考试舞弊案件。
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首日,一份英语试题答案开考前在网络中流传。
各级公安部门组织力量、
剖根溯源、迅速破案,抓获了一批犯罪嫌疑人。
3月21日,湖北公安县人民法院审理此案,13名被告人被指控的罪名涉及组织考试作弊罪,非法提供出售试题、答案罪,代替考试罪三项。
这是作弊入刑后首次有犯罪团伙同时涉及三项罪名。
21日下午,经过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被告人陈述等法定程序,13名被告人均当庭认罪。
1.问题讨论:(1)13名被告人的罪名为什么成立?(2)极少数基层干部在处理社会事务或解决各种矛盾时,没有做出遵法守法的表率,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权废法。
结合本节所学内容,搜集有关案例,谈谈这一现象的危害性。
2.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讲解: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国家制定的刑法是定罪判刑的唯一依据。
刑法没有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违反刑法的规定,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任意定罪。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违反刑法的规定,宽纵罪犯。
对犯罪分子定罪和处罚,必须遵守刑法的规定,罪责刑相适应。
任何人犯罪都得根据刑法的规定,接受法律规定的相应处罚,重罪重罚,轻罪轻罚。
目标导学三:无罪推定原则
活动:看教材70页材料。
1.思考问题:结合材料回答什么是无罪推定?
2.学生思考回答。
3.教师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这一规定蕴含了无罪推定的精神。
无罪推定,简单地说,就是任何人在未经依法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
目标导学四:无罪推定原则施及意义
活动:看教材第71页材料
1.思考问题:(1)无罪推定原则如何实施?(2)无罪推定原则有什么意义?
2.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讲解:(1)根据无罪推定原则,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公诉人负有提出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有罪或无罪的义务;如果公诉人不能提出确实充分的证据证实被告人的罪行,法庭经过庭审和补充性调查也不能查明被告人有罪的事实,那么只能判定被告人无罪。
(2)无罪推定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中通行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联合国在刑事司法领域制定和推行的的最低限度标准之一,有利于切实尊重和维护人权。
三、课堂总结
“愉快从遵纪生,幸福从守法来”,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心存崇尚法律之心,真正做到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治社会才能真正到来,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稳定。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设置
1、最严厉的制裁手段是()
A.定罪量刑
B.无期徒刑
C.死刑
D.没收财产
2、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
A.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特别处理
B.可以比照类似的条文定罪处刑
C.可以根据其他相关罪行定罪处刑
D.不得定罪处刑
3、“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句话体现了《刑法》的()
A.罪责自负原则
B.罪刑法定原则
C.无罪推定原则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4、无罪推定原则在刑事诉讼中的体现是()
A.公民非依法定程序不受逮捕
B.公民非依法定程序不受刑事追究
C.公民非依法定程序不受司法审查
D.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