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数数看,找规律”上课教学方案设计
数学《找规律》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数学《找规律》优秀教案〔精选10篇〕数学《找规律》优秀教案〔精选10篇〕数学《找规律》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 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涂一涂、想一想等活动,使学生能根据图形之间的排列认识物体的一些简单规律。
2. 理解一些事物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并能运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才能和逻辑推理才能。
3.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寻找规律的习惯,感受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利用所学知识能自己创造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会找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能用语言简单描绘规律。
教学难点: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创造规律。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1.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先和老师做个游戏,仔细观察我是怎么做的,看懂了就和老师一起玩。
拍手、拍肩……拍手,猜一猜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动作呢?你是怎么想到的?评价:你们真会观察。
2.谁能像老师这样领着大家也做一个这样有趣的游戏?(2个)好玩吗?一会课上会有更有趣的游戏等着你们呢。
准备好了吗?上课。
一、比赛中感知规律(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考虑、尝试的时机,在游戏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激趣导入,感知规律:1.同学们,我们先来男女生比赛,比比谁的记忆力好,老师这里有两组图片,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按顺序都记下来,男生记第一组,女生记第二组,开场。
预设:女生记得快。
问:女生记得这么快?为什么男生记不下来?生1:女生记得是重复的或者有规律的。
生2:女生记得简单。
男生记得乱。
小结:奧,原来不是男生的记忆差,是女生总是记得兔蘑菇,兔蘑菇是有规律的。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有规律排列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找规律。
(补充板书:找规律)二、情境中发现规律1、创设情境:再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看(出示主题图),这些孩子把教室布置得多漂亮呀,他们都是用什么布置的?在漂亮的彩旗、灯笼、小花中还藏着数学机密呢。
找规律教学设计教案
找规律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找规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找出图形、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找出简单的图形、数字的排列规律。
2. 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找出简单的图形、数字的排列规律。
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规律现象,如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季节的变化等,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规律。
2. 自主探究(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简单的图形、数字序列,如三角形、正方形、圆形;1、2、3、4、5等,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找出规律并和同桌交流。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一些典型的例题,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用规律解决问题。
如教师给出一个数字序列:1、2、3、4、5、6,要求学生找出规律,并计算出下一个数字是多少。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问题。
如给出一个图形序列: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要求学生找出规律,并画出下一个图形。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找规律1. 观察图形、数字序列2. 操作、推理找出规律3.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下列图形、数字序列的规律,并填写下一个图形或数字。
图形序列: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数字序列:1、2、3、4、5、6、……2. 作业答案:图形序列: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数字序列:1、2、3、4、5、6、7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找出图形、数字的排列规律,学生参与度较高,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数学找规律教案
数学找规律教案教案内容:1. 目标:通过数学找规律活动,让学生培养观察和推理能力,培养数学思维和学习兴趣。
2. 学段: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学生。
3. 教学材料:纸和铅笔。
4. 教学流程:a. 导入:提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示例问题:在下列数字序列中找到规律:2, 4, 6, 8, ...b. 活动介绍:解释本次活动的目的和规则。
规则:学生需要观察给定的数字序列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他们可以使用数学运算,例如加、减、乘、除,或者使用其他的数学概念来找到规律。
c.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数字序列进行观察和分析。
d. 观察和推理: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观察数字序列,尝试找到规律,并记录下来。
e. 结果分享: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发现的规律,并尝试解释规律成立的原因。
f. 进一步探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尝试使用其他数列活动,如斐波那契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g.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体会,并鼓励他们将数学找规律的方法应用到日常学习中。
5. 拓展活动:布置数学找规律的作业,要求学生选定自己感兴趣的数字序列,进行观察和推理,并写下他们的发现和分析。
6.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活动参与程度、展示的结果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7. 教学延伸:在课后或课外,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更多数学找规律的活动,并挑战更复杂的数列问题。
注意事项:- 确保活动的时间掌握合理,不要过于冗长或过于简短。
- 需要教师提前准备一些数字序列的例子,以便在活动中使用。
- 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想法。
《找规律》教学设计(5篇)
《找规律》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本文范文为您带来的5篇《《找规律》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找规律》教学设计篇一教材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第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⒈ 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⒈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发生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⒈ 通过自主研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密切联系。
⒈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程序一、引入师:以前,我拉曾经学过哪此找规律的问题?指名回答,指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探讨有关找规律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⒈引导观察、了解图意。
出示课本第48页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指名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⒈提出问题提出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再观察图中相关内容,并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问题。
⒈全班交流,发现规律指名汇报结果。
师将问题排列:小兔子晒了9块手帕,用了10个夹子。
有7个蘑菇,有8只小兔子。
有12块篱笆,13根木桩。
提出:你了现了什么规律,先让学生能过比较,自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组织全班交流。
⒈教学试一试:引导学生完成书本试一试。
先让学生理解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操作,并思考问题中提问题的问题。
组织全班交流。
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哪些有这样规律的事情。
三、想想做做学生自立发现,小组交流,最后组织全班交流。
四、布置作业。
《找规律》的教学设计篇二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9页例题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学生能根据现象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并会用语言描述。
数学活动找规律幼儿园教案
数学活动-找规律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序列确定规律;2.学生能够利用已知规律预测下一项数值;3.学生能够设计新的数学规律。
教学资源1.中英文数字卡片;2.数学棋盘;3.找规律的例子。
教学过程第一步:观察序列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先向幼儿展示一些数列,例如:1、2、3、4、5、6……请幼儿观察数列中有什么规律,并且告诉我们规律是什么。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帮助,例如:让学生数一下每个数之间的差异,并且观察这些差异是否相等。
或者告诉学生去想一些数字的规则,例如:所有奇数数字都在原数基础上加1,所有偶数数字都在原数基础上加2。
第二步:数学棋盘老师可以使用一个数学棋盘游戏,让幼儿们分别放置数字卡片,并且列出它们的规则。
例如:幼儿放置数字卡片,构建一个数列(2,4,6,8),并且告诉老师每个数字之间的规律是加2的规律。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规则,例如让幼儿找出几何图形中的关系。
例如:如果一个数字图形象棋盘的一行,那么这个数字图形中的规律就是每个数字之间差异是相等的。
第三步:设计新的规律老师可以让幼儿们尝试设计自己的规律,并且在数学棋盘游戏中试验这些规律。
老师可以在幼儿跟踪新规则的时候确定任何不合理的数值,并且批评这些规矩。
老师可以使用诸如数字卡片和数字棋盘这样的资源来帮助幼儿们构建他们的规律,或者自己创造一些新的数字规律进行游戏。
教学总结通过这个活动,幼儿们能够通过观察数字序列来发现规律,并且尝试预测数字序列中下一项的数值。
幼儿们还能够设计和构建自己的数字规则,并在数学棋盘游戏中应用它们。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们提高他们对数字之间关系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数字思维能力。
幼儿园数学乐园:趣味数学游戏《找规律》教学设计方案
【幼儿园数学乐园:趣味数学游戏《找规律》教学设计方案】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幼儿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而趣味数学游戏《找规律》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游戏,幼儿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
本文将基于《找规律》游戏的教学设计,探讨如何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建立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形状、颜色、大小的物品或图片卡片,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
2. 设计好不同的规律,如按颜色排列、按大小排列、按形状排列等。
3. 准备一些图片卡片,每组卡片包含几个片段,要求幼儿找规律并续接完整的图片。
4. 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教学内容,并进行反复的练习和演练。
三、教学过程1. 游戏规则介绍规定好游戏规则,例如:每个幼儿找到一个规律后,要向大家展示,并解释规律的意义。
2. 游戏环节(1)以颜色找规律:教师出示不同颜色的物品,让幼儿找出它们的规律,比如红、蓝、黄、红、蓝、黄……(2)以形状找规律:教师出示不同形状的图片卡片,让幼儿找出它们的规律,比如圆、三角形、正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3)以大小找规律:教师出示不同大小的物品,让幼儿找出它们的规律,比如大、小、大、小、大、小……3. 游戏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游戏过程中发现的规律,引导幼儿讨论规律的意义,并对规律进行概括和归纳。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和参与情况,可以评价其对规律的发现能力、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表现,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以使《找规律》游戏的教学更加有效。
也需要充分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找规律》课程教学设计(优秀4篇)
《找规律》课程教学设计(优秀4篇)《找规律》课程教学设计(优秀4篇)找规律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了具体例子。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装饰的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教科书第88-89页。
教学目标: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2、通过涂色、拍节奏、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事物的排列规律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找规律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录音机、木鱼、、实物卡片、硬纸板、答题卡、水彩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谈话: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听故事,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小动物的故事,不过,在听故事过程中,还要多观察,多思考,能做到吗?(能)师:很好,这节课咱们就来比一比,看谁最爱动脑筋,发言最积极,声音最响亮,你有信心吗?2、讲述:有一天,小兔子请客,猫妈妈带着小猫高高兴兴地到小兔家去做客,瞧,它们来了。
(出示小猫图)师: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生:它们站得很整齐,一个穿红衣服,一个穿蓝衣服。
师:小朋友们说得很好,象这样前面是什么,后面也是什么,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有秩序地排列,我们称为有规律的排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1、师:最后的一只小猫藏起来了,请你猜一猜它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生:红色师:为什么是红色?(指答)师:谁还想说说你的想法?(指生说)同意他们的说法吗?师:都猜是红色,我们来看一看,对不对?(教师点击)师:你们猜的真准,为自己竖一下大拇指。
小学数学教案找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找规律教学目标:通过找规律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找规律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让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找出规律。
教学准备:白板、彩色粉笔、数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先和学生们玩一个小游戏,出几道找规律的小问题,让学生们观察、思考,找出其中的规律。
二、呈现新知(15分钟)1. 老师出示一组数字序列,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规律,例如:2, 4, 6, 8, 10, __,请学生续下去。
2. 引导学生讨论,找出数字序列中的规律,解释规律是什么。
3. 让学生们在小组内练习找规律,出示不同的数字序列,让他们尝试找出规律。
三、巩固练习(20分钟)1. 让学生们进行找规律的练习题,包括数字序列、图形规律、等等。
2. 老师巡视教室,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引导学生找规律的方法。
四、拓展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们在小组内设计自己的找规律题目,并交换答案,让其他小组尝试找到规律。
2.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不同的规律,例如天气变化、树木生长等等。
五、总结反思(5分钟)让学生们总结今天学过的内容,包括找规律的方法、策略及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完成找规律的数学题目,复习今天学过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找规律这一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总结能力。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同时,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规律。
数学《找规律》优秀教案(精选
数学《找规律》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第十一章《找规律》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简单图形和数字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找出图形和数字的规律,并能用语言或算式表达出来。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规律。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算式表达出发现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有规律的图形和数字,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规律。
2. 例题讲解(1)找出图形的规律展示教材中的例题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找出图形的规律。
(2)找出数字的规律展示教材中的例题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找出数字的规律。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61页的练习题1,然后进行讲解。
(2)让学生合作完成教材第61页的练习题2,然后进行讲解。
5. 知识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教材中的规律,你们还能发现其他的规律吗?(2)让学生尝试解决教材第62页的思考题。
六、板书设计1. 图形的规律2. 数字的规律3. 练习题答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教材第63页练习题1、2、3。
2. 答案:见教材第64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有规律的事物,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板书设计。
4. 作业设计。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找规律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找规律课题名称:找规律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2.通过找规律的活动,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3.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1.黑板、白板或投影仪;2.十以内的数字牌;3.各种形状和颜色的卡片。
教学活动:一、导入(10分钟)1.利用教具或数字牌循环出示一些数字,鼓励幼儿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规律,例如:1,2,3,__,__。
教师可以问:“接下来的数字是什么?”2.让幼儿尝试找出一些常见的数字序列规律,例如:1,3,5,__,__或2,4,__,__,__。
二、探究活动(20分钟)1.给每个幼儿发放一些形状和颜色各异的卡片,让他们自由组合,并鼓励他们观察卡片之间的规律。
2.请幼儿分别用卡片搭建不同的形状,然后观察每个形状中各部分的数量和变化情况,看是否存在规律。
三、整理规律(15分钟)1.让幼儿将他们找到的规律与同桌或小组成员分享,并让他们用简单的语言将规律总结出来,例如:在一个数字序列中,每次增加的数是固定的。
2.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更复杂的规律概念,例如 Fibonacci 数列或等差数列。
四、巩固活动(15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数字序列或图形,并让幼儿找出其中的规律,并问他们为什么这是一个规律。
2.鼓励幼儿找到更多的规律,如图案的颜色、形状或图案的旋转等。
五、展示成果(10分钟)1.让小组代表来展示他们在活动中找到的规律,并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发现。
2.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运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其他数学问题,并记录他们的思考和解决过程。
评价与反思:1.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评价其对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幼儿的需求,为下一次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扩展活动:1.让幼儿自己设计一些数字序列或图形,并让伙伴们找出其中的规律;2.通过其他游戏和活动,让幼儿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规律,如在时间、空间或自然界中的规律。
幼儿园幼小衔接数学《找规律》教案
幼儿园幼小衔接数学《找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简单画图,归纳规律,找出简单的数字规律。
2.学会运用不同的算法和策略,推理解决问题。
3.培养积极思维,锻炼观察和集中注意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学生课桌椅、黑板、彩色粉笔。
2.学生的听、说、读、写、算学习资料。
3.数学具体操作教学用品:小球、积木、水晶球等。
三、教学内容1. 大班教学目标:了解变化规律,创造自己的问题。
1.小组活动:制作数字卡片。
将数字 1-10 的卡片制成图案或图案组合。
制作时,放交给学生自己创新,运用他们对数的认识和图案、图案组合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2.游戏:数数游戏。
教师出示由 3 个数字组成的或以数字 3 开头的数,要求学生用任何方法来数出它的值(个位数、十位数或百位数)。
在玩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思考一些问题:每一次数数之后,下一个数是什么?数的规律是什么?由此,引导学生找寻规律的思路。
2. 小班教学目标:了解数量、形状、空间、时间等属性,发现事物的相同和不同点,归纳总结出变化规律。
1.数字序列游戏。
出示一组数字序列或图形序列,让学生根据序列规律来推理下一个或几个数字或图形,学生可以分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的推理能力更强、更准确。
2.数字画游戏。
由老师出示一个简单的数字或者图形,然后由学生们依据这个数字或者图形来制作属于自己的画。
通过这个任务,让学生们了解数字和图形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创作过程中可以锻炼他们发散思维和想象力。
四、教学总结本次教学中,让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游戏和活动,加深他们对数字和图形的理解,让他们在游戏的同时培养自己的思维方法和逻辑思维能力。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指导学生能够较快、准确地识别数字和图形,并且通过游戏找到了数字和图形之间的关系,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同时这也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初中数学规律探索教案
初中数学规律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发现并总结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探索数字变化的规律2. 探索图形的规律3. 探索数的规律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字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索数字变化的规律: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数字的变化,并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
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总结出一些基本的数字变化规律。
3. 探索图形的规律:教师展示一些有趣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总结出一些基本的图形规律。
4. 探索数的规律: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数的排列,并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
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总结出一些基本的数列规律。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发现的数学规律,并强调规律的重要性。
6. 练习:教师布置一些有关数学规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实验、讨论,发现并总结数学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表述所发现的数学规律。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发现并总结了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要注重练习的布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总之,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找规律》教学设计3篇
《找规律》教学设计3篇《找规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经历观察、猜测、推理、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发现图形和生活中一些事物的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借助变一变、找一找等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发现图形和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一组图形或事物排列中有多个组合的。
教具准备:花边、图形(教具盒)、复印纸纸、小三角形、磁铁。
教学过程:一、在游戏中感知规律1、从里面分别逐一抽出有规律的三角旗,让学生猜一猜接下去会是什么颜色的?(猜得真准呀)2、从里面分别逐一抽出没有规律的三角旗,让学生猜一猜接下来是什么?问:为什么第二次猜不准,而第一次猜的又快又准呢?这里到底有什么秘密呢?(生发表意见)3、出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规律。
(板书:规律)4、你观察两条彩带,哪条美一点?(师:嗯,看来规律可以你我们带来美感!)二、在探究中发现规律(一)颜色不一样的花边(两个一组)1、猜一猜:出示花边红绿红,猜一猜接下来是什么颜色的花?(随学生的猜出示花)师:你们真厉害,又猜对了,有什么发现吗?(生说)2、交流:说说你们的想法。
(按红绿红绿红绿这个规律排列的)3、变长:按红绿红绿红绿这个规律排列,你能把这花边变长吗?(生说师贴:先往左贴,在往右贴)(二)颜色一样,形状有规律的(二个一组)1、找一找: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2、全班交流:有什么发现?谁来说说。
(苹果都是1个,梨子一次比一次多1个。
)3、变长:根据这样的规律,如果继续延长,应怎样摆?(让学生报)(三)颜色或方向、大小都有规律的(三个一组)1、找一找:生找一找有没有规律?2、同桌交流:有没有规律,如果有那么有怎样的规律?把找出的规律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一听?(找规律)3、全班交流:指名说一说(四)猜一猜(体验一条规律中一组图形一般要重复出现三次)小结: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至少三次)。
《找规律》说课数学教案设计
《找规律》说课數學教案設計标题:《找规律》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字和图形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魅力,形成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字和图形的规律。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例如:“你注意到我们的教室有多少扇窗户吗?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导入新课。
2. 新授环节(20分钟)(1)教师展示一些具有规律的数字或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例如,数列1, 3, 5, 7…;图形正方形、圆形、正方形、圆形……(2)小组讨论:每组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规律,并尝试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3)教师总结: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重复出现的一种模式。
我们要善于观察,才能发现规律。
3. 练习环节(15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给出一个数列的一部分,让学生猜测接下来的数字是什么。
4. 小结作业(10分钟)(1)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找规律的重要性。
(2)作业:布置一些找规律的题目作为家庭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规律。
四、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规律的理解程度,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同时,通过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确保他们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找规律》教学设计—一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
教学设计—一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一年级数学下学期的相关知识点,包括数的比较、数的顺序、数的排列组合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掌握数的比较和排列组合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教学工具:数字卡片、计算器、教学PPT等。
•教学资源:数学练习册、教学参考书等。
•环境准备:教室需要有清晰的黑板,数学教学海报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利用数字卡片让学生自由比较数字大小。
2.授课:教师引入“大于”、“小于”等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
3.练习:让学生相互比较数字大小,巩固所学概念。
4.总结:让学生总结当两个数字进行比较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第二课时1.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入“顺序”概念。
2.授课:教师讲解数字的排列组合,并示范相关例子。
3.练习:让学生进行排列组合的练习,加深理解。
4.讨论:学生讨论在不同情境下应该如何进行数字的排列组合。
第三课时1.导入:以游戏形式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授课:教师讲解如何利用排列组合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并在小组内讨论解题方法。
4.展示: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互相学习。
六、课堂练习1.比较以下数字的大小:8、6、12、5。
2.将数字1、2、3排成不同顺序的组合有多少种?3.爸爸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球,他要把这三个球排成一列,请问一共有多少种排法?七、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的题目。
2.从生活中找到5个例子,分别说明两个数字的大小关系。
3.落实排列组合的知识,设计一个有趣的排列组合问题,并解决它。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从简单的比较数字大小开始,逐步引入排列组合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找规律》教学设计——运用多种求解方法掌握找规律技巧
《找规律》教学设计——运用多种求解方法掌握找规律技巧。
一、任务分析找规律技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初期,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律,并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来演示如何找规律。
随着学生的学习进程,我们可以逐渐增加一些难度,让他们逐渐掌握这一技巧。
二、教学过程1、导入在导入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律,以及如何找规律。
例如:例1:1,2,3,5,8,13,21,……通过观察这些数字,我们可以发现后一个数字总是由前两个数字之和得到。
因此,这个数列的规律就是斐波那契数列。
例2:1,4,9,16,25,36,……通过观察这些数字,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是连续奇数的平方。
因此,这个数列的规律就是平方数列。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了解如何找规律。
2、培养多种求解方法为了让学生掌握找规律技巧,我们需要让他们掌握多种求解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1)算术方法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它通过对数列的值进行数学运算,来寻找规律。
例如,如果一个数列依次为1,3,5,7,9,……,每个数都是前一个数加2,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式子来求出它的通项公式:a(n) = 2n - 1 (n为数列中的第n项)(2)图形法这种方法通过画图形来寻找规律。
例如,如果要找出一个数列的规律,我们可以将它们画在图纸上,观察它们的几何形状,然后分析它们的规律。
例如,对于一个数列1,3,6,10,15,……,我们可以将它们画在坐标轴上,并用线连接它们,然后观察得到的图形。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图形的形状是斜三角形,而这个数列的规律是每一项都比前一项多1,而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a(n) = n(n + 1)/2(3)递推法递推法是一种将数列中的前几项作为已知条件,通过这些已知条件来求出数列的后面的项的方法。
例如,对于一个数列1,2,4,7,11,……,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式子来求出它的通项公式:a(n) = a(n - 1) + n - 1(n为数列中的第n项)3、巩固训练在该环节中,我们可以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根据所学方法求解,来巩固学过的知识。
《找规律》教案-完美版
《找规律》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发现并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1. 认识规律:通过观察、分析一些简单的数列、图形、数字等,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2. 寻找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等方法,找出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创造规律: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寻找和应用规律的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较为复杂的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发现和掌握规律。
2. 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教学卡片、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学生手册、作业本等。
3. 教学素材:一些具有规律性的数列、图形、数字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列或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规律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规律。
3. 实例讲解: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讲解如何寻找和应用规律。
4. 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一些具有规律性的数列、图形等,并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
七、课堂练习:1. 布置一些具有规律性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复杂的规律问题。
3. 让students 尝试自己设计一些具有规律性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布置一些寻找规律的题目,让学生课后思考。
3.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更多的规律知识。
幼儿园大班数学找规律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找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幼儿了解什么是数学中的找规律问题。
2.培养幼儿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提高幼儿逻辑思维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数学找规律相关教学素材。
2.数字卡片或数字玩具。
3.板书或投影仪。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步:导入(10分钟)
•用数学游戏或故事引入找规律的概念,激发幼儿的兴趣。
第二步:认识找规律问题(15分钟)
•展示一些简单的数列,让幼儿观察并找出规律。
•通过观察数列中的数字关系,引导幼儿理解找规律的意义。
第三步:找规律实践(30分钟)
•让幼儿分组进行找规律的活动,每组给出一组数列。
•提醒幼儿观察、分析,并找出规律。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找到的规律。
第四步:总结复习(10分钟)
•让幼儿汇报各组找到的规律。
•引导幼儿总结规律的特点,并鼓励他们运用到其他数列中。
四、教学延伸
1.给幼儿提供更复杂的数列,让他们挑战更高难度的找规律问题。
2.引导幼儿将找规律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如整理物品、分类等。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教案,幼儿可以在找规律的数学问题中培养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为其今后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找规律的活动也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
缤纷有趣的数学:小学一年级找规律教案
缤纷有趣的数学:小学一年级找规律教案数学,作为一门普遍认为的难以攻坚的学科,其实在小学阶段是极其重要的。
小学数学是一个难度逐渐上升的过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轻松掌控的。
因此,对于数学教学,我们需要寻找一个科学而又有趣的方法,引导孩子掌握数学知识。
找规律教学在小学数学中被广泛应用,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种小学一年级找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熟悉数数的顺序规律,巩固数字大小概念,提高整数的理解和掌握。
2.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获得乐趣。
二、教学重点1.规律的探究。
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规律,感受到数学的奥秘。
通过观察和感性认识得到对数学规律的理解,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巩固数字大小概念。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字的大小概念,提高数字概念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找规律?如何选取合适的寻找规律的材料?2.如何使学生在找规律中产生乐趣,对数学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四、教学方法“比一比”法、分组法、集体合作法。
五、教学环节1.学生自编简单的数字序列1,2,3,4 (10)2,4,6,8 (20)10,7,4,1,-2...3,6,9,12...20,18,16,14...2.学生分小组来比较这些数字序列的特征组长和成员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3.总结每组的规律老师根据每组同学的讨论和发言,逐一总结呈现出规律4.课堂操练老师出新的数字序列,每组同学都要阐述它的规律5.思考提高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练习中遇到困难和疑惑,然后老师总结大家的疑惑,之后再统一解答。
六、教学评估1.能否自己编写数字序列,并找出规律?2.能否理解和掌握序列的规律?并对数字大小有正确的理解?3.是否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4.是否能够够识别序列的规律?5.是否会使用规律来推出数字序列中的数?七、教学记录老师记录孩子们在寻找数字规律的过程中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合作的能力。
孩子们在比较数字序列的过程中,自发组织起来,互相学习,碰撞出多种新的观点,这种互动碰撞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在小组活动中获得了乐趣。
学前班数学《找规律》教案
学前班数学《找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观察数字规律,找出其中的规律并表达出来。
2.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数字的位数,并能够将不同位数的数字进行比较。
3.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能力。
教学内容•找规律的概念•单个数字的组成和比较•一些简单的数列和计算题教学流程1. 导入新知识首先,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幼儿喜欢的游戏来引入这个话题,比如说玩“猜数字”游戏。
例如老师或家长可以大声念出一个数字,孩子们需要通过几次猜数的机会来猜出这个数字。
此时,老师可以在孩子们猜中数字之后,问他们这个数字的规律是什么。
初步引导孩子们认识数字规律的重要性。
2. 学生自主观察数字规律老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数字游戏来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数字规律,例如“街灯亮了几盏”的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们需要观察不同时间段街灯的亮灭规律,看看每个时间段街灯亮了几盏。
3. 认识数字的位数不同位数的数字应该如何比较?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来让孩子们认识不同位数的数字。
比如说,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在黑板上或者纸上写下自己的生日,按照年月日这三个位数来比较谁的生日最大或者最小。
4. 找规律运算找规律不仅仅是数数,其实找规律是数学的基础,通过运算加深对数字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老师可以让孩子们通过一些简单的加减乘除的计算题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例如:•用两个数的加法,填出下列空格。
–3 + _ = 7–5 + _ = 10–8 + _ = 11•填出下列空格,在相邻两数之间,值是多少呢?–2, 4, _, 8, 10–15, _, 12, 11, 9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数字规律,掌握简单的加减运算能力,方法灵活多样,在增强数学思维方面很有益处。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数学计算能力。
总结对于学前班的孩子来说,学习数学需要通过引导和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习中充满趣味。
通过本次教学,不仅仅仅是让孩子们学会了一些数学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活动“数数看,找规律”教学设计
数学活动“数数看,找规律”教学设计
邓玉玲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2页活动3:数数看,找规律。
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在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中起桥梁作用。
教材在前面介绍了常见的基本几何体和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知识后,安排了这节数学活动课。
一方面是丰富学生对图形世界的认识,二是从直观上感知几何体是由面围成的,三是初步培养学生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来研究的思维方式。
所以这节活动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是由平面图形向几何空间转化的桥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正多面体的展开与折叠以及模型制作的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数一数的过程中,归纳出正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棱数之间的规律,进而会利用经验自制模型,检验规律。
2.能力目标
通过折叠,经历“做数学”和“学数学”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动脑能力,在活动中获得空间想象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
3.情感目标
活动过程是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参与、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通过展示学生成功折叠的正多面体模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审美情趣。
另外,引用数学史料,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问题的背景,学习科学家勤于动手,善于动脑的治学精神,树立勇于攀登科学巅峰的远大理想。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折叠出的五个正多面体,数出它们的顶点数、面数和棱数,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
如何折叠出正八面体和正十二面体;如何正确地数出正十二面体的顶点数和棱数。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
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操作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具体程序是:
情境导人一观察与思考一动手折叠一探究规律一知识引伸与拓展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即自主探究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自备剪刀、胶条及画有下列五种图形的硬纸片。
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引入
面对一座座宏伟壮丽的建筑,一尊尊形神兼备的雕塑,一件件精巧典雅的物品,我们常常惊叹于它的美妙。
我们深人观察就会发现,千姿百态的图形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形态各异的立体图形几乎无处不在,而许多立体图形就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
让我们一起进人立体图形的世界,共同探究它的奥妙与规律吧!这节课通过动手,对几种正多面体进行展开和折叠,寻找它们的顶点数、面数和棱数三者之间的规律。
观察思考
请看这五个正多面体,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识他们吗?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感知正多面体、顶点以及面和棱。
折叠
演示正六面体的展开与还原,由学生分组完成折叠出正四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
.难点
在折叠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时容易出错。
2.解决方法
让学生仔细观察模型,看老师演示,充分利用对称性折叠,还要同组人大胆试探,相互合作;老师巡视指导,发现成功组及时鼓励,并由一人介绍成功的方法,同时利用cAI辅助。
数一数,填表找规律
.难点
面数可由名称得到,也可由展开图上数出,但顶点数和棱数不容易数准确。
2.解决方法
放在桌面上不转动;
对称地找;
在起始地方作标记。
背景引入
历史上曾有一些着名的科学家研究过正多面体,着名数学家欧拉惊奇地发现了V,F、E之间存在这样一个奇妙的相等关系。
图形世界尽管形态各异,只要我们像科学家一样多动手,多动脑,一定能找出其中的奥妙。
做一做
想一想
.把正四面体截去一个角,看看所得的立体还是正多面体吗?再数一数它的顶点数、面数和棱数,看看V+F-E=2成立吗?
2.试试看,你能做一个任意六面体吗?七面体呢?公式V+F-E=2成立吗?由此,你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五、教学评价
通过折叠正多面体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
从填表找规律上,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与动脑能力;
从知识的引伸与拓展的设计上,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与合作的综合能力。
XX-07-08
原载《初中
数学教学新设计新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
下载:</P。